|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喝酒 從顯示人的社會地位角度講,几乎沒有哪一個單個的場合能比“雞尾酒時間”表現得更加充分,因為無論你喝什么酒,喝多少,都能暗示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中年人,要了一杯白葡萄酒(順便說一句,酒會提供的白葡萄酒越甜,說明主人的社會地位越低),那么与此同時,你已經發出一個特別的暗示:你是一個上層或中上層社會的人土。這就像在說,作為上大學(當然是一所不錯的大學)時培養起來的習慣,你曾經喝了大多昂貴的烈性酒,由于瀟洒地過量飲酒曾經到了酗酒的邊緣。現在,人到中年已經足夠老練,想改變一下口味喝些較清淡的酒。(干白葡萄酒被認為是低卡路里的飲料,因此被那些极端注意身材的人所熱愛)。現在有許多注意身份地位的人士放棄了喝烈性酒的習慣而改喝白葡萄酒,于是出現了一個由上層和中上層人士組成的不斷擴大的喝白葡萄酒喝得醉醺醺的群体,他們情愿在人前喝度數低味道細膩的東西,不希望自己跌跌撞撞的步態和含糊不清的言辭讓人看到或听到。 他們最愛喝的一种白葡萄酒酒是意大利的Soave,它是進口酒中質量過關又比較常見且能叫得出名的一种酒,价格也比較便宜。還有一种受歡迎的酒叫Frascati。再者,當別人痛飲烈酒時,要一杯Perrier蘇打水(上層人士)或者一杯Club蘇打水(中產階級),所傳遞的信息相當于要一杯白葡萄酒。這一舉動的意思是,我之所以檔次高和受人歡迎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我以前喝酒過量是好笑的、富于冒險性的和不謹慎的行為;第二,我有能力戒酒,這表明我是個既聰明又具有自我約束力的人。再者,由于眼下我很清醒,我一定比你們的社會地位优越,因為我會眼看著你們醉倒,而且司以告訴你們喝醉酒的樣子有多么可怜。 除了白葡萄酒和含碳酸質的水之外,上層階級的飲料還有伏特加(尤其是只滲水的伏特加,如果加上湯力水便只能算是中產階級了),血瑪麗(切記:絕不能在下午三點以后喝),蘇格蘭威士忌(特別是加冰塊或加一點水的喝法)。把蘇打水加入蘇格蘭威士忌的喝法是不甚講究的。崇尚英格蘭傳統的人會認為蘇格蘭威士忌要优于波旁威士忌,后者是中產階級的典型飲料。大部分中產階級也是馬提尼酒的熱愛者,他們自以為聰明地把馬提尼酒叫做“martooni”。如果你在晚飯后喝馬提尼酒,那你准是個貧民人士,啤酒屬于大學生們的專利,一個在飲酒方面有很好的洞察力的大學生,能通過觀察大家喝的酒的品牌准确地判斷出這個學校屬于哪個等級。比如,看你喝的是Molson’s、Beck’s,Heineken’s(人們俗稱為綠牌的啤酒)或Grolsch,還是Budweiser、Michelob、Stroh's、Piel’s、或Schlitz。德怀特·麥克唐納通過觀察這一區別抓住了約翰·奧哈拉所揭示的一個情節:耶魯大學的學生喝醉酒的方式和賓州州立大學的學生醉酒的情形完全不同。(還有一個識別的辦法就是,如果其他方面部沒有區別,玻璃啤酒瓶于比易拉罐高級得多——這依然是崇古原則的体現。) 中產階級有一個嗜好,就是愛把酒藏在廚房里,他們總是在那儿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偷著飲用。如果酒瓶子擺在明處,那一准是Old Grand Dad或Tanqueray(此為有效的崇英派人士的標志)等牌子的酒。真正的上層人士并不要求自己喝的酒非得是体面的品牌,他們用便宜的當地產的酒款待客人時絲毫不覺得難為情。他們還常常用一次性的杯于喝酒,因為他們在乎的是盛在容器中的酒而不是容器本身。另一方面,中上層階級人士喝酒時喜歡用那种早已過時的特大號的杯子,上面印著彩色的鴨子,獵狗或船支的圖案。中產階級則喜歡用印有粉紅色條于的玻璃杯喝酒。上層貧民喝酒用的是果汁杯,你可以在小五金店或廉价商品店里買到,杯于上大都點綴著橙子、草莓、小豬或帶太陽帽的小姑娘的圖案。而被水泡掉了商標的果凍或花生醬玻璃瓶,則是中下層貧民使用的喝酒器皿。 事實上,通過飲料來區別不同的社會階層,其實一點都不難,有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把社會上層和底層划分得清清楚楚,那就是飲料的甜度:較于還是較甜。如果你听到一种叫做Seven and Seven的酒名感到陌生,如果你想到要一杯Seagram's Seven Grown(一种廉价杜松子酒。一譯者注)加七喜會皺一下鼻了,你基本上是個上層人士或者接近上層社會,或者至少沒有大多地對社會底層的大量含糖飲食妥協。波旁威士忌加姜汁的喝法相當受下層的歡迎,而上層的人們對它几乎完全不知道。有些雞尾酒像daiquiris、stinger mists、brandy Alexandere和sweet manhattans等常常被人在晚餐前飲用,說明人們對餐前酒的基本原則不甚了了。(餐前酒的功能是開胃,因此應該飲用較干的酒類,促進胃液的增加。-譯者注)只有某些非貧民階層的又經常在歐洲旅行的人,才有可能掌握開胃酒的原則。 美國下層社會對甜東西的消耗量大得惊人。根据拉普爾消費調查的統計,百分之四十的美國人(當然其中多數是貧民)每天至少要喝掉一罐可口可樂或類似的飲料。美國的貧民几乎不會碰面包,除非里面加了糖或者蜂蜜。在中西部地區情況更糟,那儿的酒吧里白蘭地常常比威士忌賣得更好,而于葡萄酒几乎賣不出去,事實上,你可以根据每個家庭對糖的消耗量來划一條可靠的社會等級分界線,當然孩于可以除外,因為無論出身于哪個階層,年輕人都喜愛喝較甜的酒。這一口味無疑表明了從喝蘇打飲料的孩子變為喝酒的成熟男人的過程。上吊自殺的前儿童電視劇明星特倫特·萊曼的女朋友提供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證明,她說:“他開始狂飲Seagram’s加七喜。有一天,他衣冠楚楚地醉倒在沖浪浴盆里。” 【用餐 因此,當我們看到電視廣告在吹噓一种叫“一滴蜜”的餅干時,我們知道,它的觀眾無疑或是下層社會的人們或是所有階層的孩子。我們知道,關于吃喝与社會等級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做得還很不夠。其中戴安·約翰遜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專家,她最近在《紐約書評》上評論了二十四本菜譜和一些關于食品的書。這些書是專門給中上層階級看的,戴安·約翰遜發現,書中都強調了“高雅”的格調。當你為朋友舉辦晚宴時,從他們坐在桌旁的那一刻起,他們就不再是朋友或一些与你地位相同的人。他們變成了觀眾,這時,你的職責就是要用富麗堂皇的餐台布置和丰盛的菜肴給大家留下一個非常好的印象,從而体現出你的等級优越感。從大量對“高雅”追求上,戴安·約翰遜得出結論說:“美國人生活中的社會等級差別……似乎正在加深。”不僅如此,由于等級產生的焦慮也在急劇上升。“吃喝本身在這里并非是問題,”戴安·約翰遜在書中寫道,“而是這些光彩奪目又過分昂貴的東西表明了焦慮,”擔心主人的地位會因為粗心大意的餐桌擺放和食品安排而受到輕視。因此,餐桌上會出現大量的蜡燭,鮮花、高貴的餐巾和桌布、銀制的燭台和椒鹽瓶、甚至盛鹽的小銀碟,碟于邊上放著小銀匙。當然也會有愈來愈繁瑣奢華的餐酒用具,如盛放餐酒瓶的籃子,即使里面是一瓶本地酒店買來的過上一百年也不會讓人產生一絲怀舊情緒的酒;還有套在瓶頸上的銀制酒嘴,保證一滴寶貴的液体也不會流失;還有鍍銀的開軟木塞器;還有銀制的酒瓶底托;甚至還有銀制的餐酒杯托墊,不一而足。 像這樣一些東西一般會在晚上八點鐘左右安排就緒。在這一時間開始吃飯是一個明确無誤的可信賴的高等級的標志。再者,桌上有沒有諸如番前醬瓶和煙灰缸一類的東西,尤其是形狀像馬桶的煙缸,似乎在邀請進餐者“把你的屁股(煙蒂)放在這儿。”(英語中煙蒂一詞“butts”也有屁股的意思,這里作者取雙關語。-譯者注)住在收容所里的赤貧者和看不見的底層一般在晚上五點半吃晚飯,因為照顧他們的貧民階層職工要早點收拾完畢,好赶在傍晚時分去滑滾軸溜冰或去玩保齡球。這樣,貧民階層多半在晚上六點或六點半吃晚飯。電視劇“杰克和索菲亞”這樣的家庭盡管算得上是中產階級,因為杰克是保險推銷員,但因為他們在六點鐘吃晚飯,因而只能算是上層貧民了。再則,貧民階層吃晚飯不能單看在什么時間吃,還要看他吃飯花了多長時間。他們很可能在八分鐘之內就吃完了一頓飯,從罐頭裝的西袖開始,到放了許多糖的速溶咖啡結束。因為貧民家庭吃飯的時候從來不進行交談,也不評論、欣賞和贊美食物,所以速度快得出奇。對他們來說,吃飯只是為了補充營養,雖然在圣誕節,复活節或猶太新年這樣的重大節日里,把“上好的平時不用的紙餐巾”拿出來時,他們的晚餐會稍微延長一點。你的社會階層越低,一年里你經常和親戚一起吃飯的時候越多。常常不是因為貧困才這么做,而是出于擔憂:擔心自己教養低而失禮。除非一個人社會地位穩固,否則他宁愿和社會學家所說的“親族网絡”呆在一起。 “燭光”相伴的晚餐以及其他一些為了在餐桌旁消磨時間的怀舊的設計,屬于中產階級或者更高的階層,無論如何,如果你在大白天迸餐,燭光就顯得絲毫無用了,中產階級一般在七點甚至晚到七點半吃晚餐,中上層人士在八點或八點半吃晚餐,而有些中上層人士以及上層和看不見的頂層,會在九點甚至更晚的時間進晚餐,光是雞尾酒會就會持續至少兩個小時,有時他們甚至完全忘了吃晚飯。不過比較体面和為人著想的上層人士通常在八點左右進晚餐,因為他們不忍心讓佣人們下班太晚,如果某個人家先是餐前酒喝到夜里十點,然后吃飯吃到凌晨一點半,清晨3點才打發清洁工回家,那你可以肯定他們家是個暴發戶。 【食品 通常位于社會頂層的人們的飯食并不怎么樣,他們吃的東西就像他們的談話內容一樣單調、乏味和豪無新意,科尼里斯·文德比爾特·惠特尼在他的《与百万富翁共同生活的一年》這本書中紀錄了那些讓他難忘的飯食,听起來大体如下:蟹肉角,雞肉火腿餅,萵苣葉沙拉,最后是一個巨大的冰淇凌蛋糕。而這個有錢人,几乎可以吃世界上任何可以想得出的東西,從大象肉排到澆玫瑰汁和撒了小金片的菜,但卻小心翼翼地紀錄下了這樣的晚餐:“真是一餐好吃的晚飯,有炸雞配青豌豆,沙拉和新烤的蛋糕。”而他的早餐是:“桔子汁,半個西袖,麥片粥,雞蛋,咸肉和咖啡。”(這些是西方最為普通的早餐食品。一譯者注) 异國情調,顧名思義就是源于域外的風格,在我們考察中上階層的時候開始頻繁地出現。這种生活情調可以由初來乍到大城市的中產階級外州女孩体現,她們的生活手冊就是《紐約人》雜志。作家羅杰·普萊斯這樣描述她們在烹好方面的冒險: 在這個城市(指紐約。-譯者注)住了几個月之后,一方面為了節省開支,一方面感到煩悶,她開始研究吃的學問,想搞個异國情調的特色菜式,以至她那不大的廚房都快承受不住了,如:paella,一种地道的咖喱飯,還有勞雷恩烤餅,約克郡布丁烤牛肉。當有男人光臨時,她就會為他們露一手特色菜,伴著燭光和情人帶來的葡萄酒。在几次不愿承認的失敗之后,她終于放棄了“特色菜”,又做起了意大利面條,上面澆滿了她用漢堡牛肉未和罐裝西紅柿做的醬汁,再撒上過量的奧利加諾奶酪粉。 在中上階層中有一個共同的觀念,覺得切片包裝的面包是不受歡迎的東西,雖然有些起了古朴動人的名字可能得到寬恕,如“阿諾德的磚烤爐”或“胡椒岭農場”等牌子的面包。“泊來”在這儿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字眼(阿諾德和胡椒岭均為英國地名。-譯者注),有時候很多東西只要是泊來品而不是國產貨就會倍受青睞。于是鵝肝醬、不脫脂奶酪、葡萄酒、羊肚菌、意大利面大為時興。但不是所有的外來食物都吃香,比如墨西哥taco和意大利匹薩餅,以及做得很平庸的中國菜。眼下日本菜進來了,而中國菜除了川菜以外部開始走下坡,更不用說墨西哥菜了——被認為無可救藥地低俗,而度數過低的葡萄酒和啤酒也屬于此列。 另一方面,當我們進入中產階級和貧民的世界里時,吃飯時喝的東西就變成了汽水一類的飲料,比如可:1可樂或干姜水、黑山莓汁或者香甜汁,再不就是貧民們的鐘愛:啤酒,當然都是罐裝的。 我們前面在討論居室裝演時提到的中產階級懼怕意識形態,他們在飲食方面也有相應的懼怕:味道強烈辛辣的食品,這個階層喜愛的東西平淡無味,而且必須做得很軟很爛。在中產階級的餐桌上如果誰提到大蒜,肯定會讓主人不知所措。即使連洋蔥也用得很少。不過罐頭裝的水果比新鮮的水果更受歡迎,究其原因不外乎兩條:一是罐頭水果更甜,二是更平淡元味。食品供應商并非通過想象而是通過經驗得知了,只要把任何口味的食物做得溫和一些就能增加銷售量,而用“辛辣”、“強烈”等字眼就會有風險。 再往下走一兩個等級,“辛辣”又回來了,帶有民族風格的食品也開始大行其道,比如波蘭腊腸和辣泡菜一類的東西。這恰好是中產階級回避這類口味的原因,他們堅信這些口味和下層社會、非昂格魯一薩克遜的外來人,新移民等階層連在一起,這些人大多可以從他們那毫不含糊的非上流社會的飲食口味辨認出來。不久就會產生整整一代人,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基本上被冰箱食物養大,會認為“魚”是一种白色的軟乎乎的東西(在美國超級市場里,魚通常被整理成一塊一塊沒刺沒皮的白肉出售。一譯者注),就像面包一樣。 【甜食 冰激凌,立刻就能又甜又軟,于是成了中產階級最喜歡的食品,某种你喜愛的冰激凌一定包含著等級意義。香草冰激凌被上層所鐘愛,巧克力冰激凌總体說來低于香草,草莓和其他水果味的冰激凌接近底層。如果你想挖一挖紐約市市長愛德華·考克的階級背景,不需要去考察其他方面,你只需看看他最喜歡的冰激凌:巧克力和黃油杏仁。當電影《邦尼和克萊德》的導演阿瑟·潘想刻划一群由貧民組成的匪徒時,他只需設計一個他們出去買桃子冰激凌的細節就達到目的了。說到這里,你就可以想想“卡菲”冰激凌蛋糕會帶來多少令人窘迫的等級困境了。(卡菲冰激凌店多賣水果味的冰激凌,被作者暗指等級低下。一譯者注) 【購物場所 倘若冰激凌是一個生動的等級指標,則當然在什么地方買冰激凌以及其他食品也能說明問題。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我所居住的郊區,几乎難以看到明顯的等級信號,上層階級和有些中上階層的家庭用電話訂貨,然后由那些禮貌的嘴上挂著親切問候的男人送貨上門,并且直接把貨物放進廚房的冰箱。十年前,這個地區有六家這樣的送貨商店,而今只剩下一家(參看第八章《貧民化趨勢》)。中上階層里偏低的人士和中產階級,自己上超級市場去把東西買回家,他們常去的超市是A&P,而貧民階層一般去Acme或Food Fair購買食物,原因是東西稍微便宜一點,肉類的等級低一檔,更重要的是,貨架上看不到充滿异國情調的泊來品,或者任何嚇人的外國東西。還有一個原因為什么上層人士更愿意用電話要貨,他們喜歡盛气凌人地頤指气使,而且還樂于通過正确他說出進口食品的名字炫耀自己,比如某些不尋常的奶酪。 【下館子 現在我們該考察一下出門“下館子”的情形了。下館子是中產階級和貧民階層的專利,他們利用這個机會玩類似“當一天國王或皇后”的游戲,通過點菜和侍者的服務感受一陣子被人伺候的滋味。通過經常上那些號稱能做地道的美食菜肴的餐館,中產階級最熱中于假裝那些比自己社會等級更高的人士,比如設法讓別人把自己看成品味更細膩更老練的中上層人士,他們玩這樣的游戲樂此不疲。目標在于抓住中產階級顧客的餐館里,常常會有燭光和火焰,伴隨著大量由管風琴和弦樂器演奏的音樂。一個只有高中學歷做行政秘書的女人告訴斯塔茲·塔克爾:“我常常和生意人一起吃晚飯,我非常喜歡。我喜歡那些餐館里的背景音樂,听著讓人很放松,還有點溫馨,一點都不會打攪你的談話。我喜歡那种气氛,還有創造了這气氛的人們,他們都是你周圍經常碰見的人。” 中產階級就生活在這個小小的胡桃殼里,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中產階級進餐館根本不是沖著食物去的,他們去那儿是因為餐館里的裝演“藝術”或者管弦樂隊而不是大廚的手藝。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家餐館,它只想赤裸裸地通過餐廳里的裝飾顯示它過分的驕傲,而不去設法提高自己的廚藝。它里面的每一個餐室都用顯而易見的贗品冒充各种歷史風格,如殖民式,維多利亞式。都鋒式,并且屋里的每一處地方都希望喚起你對細節的注意,像地毯。牆紙和家具。其中有一間屋里裝飾成“叢林”的樣式,里面有樹和奇花异草,還建造了一個瀑布。湍急的水流沖進了一個長滿青苔的池于。一個批評家評論道:“看起來像塔贊的電影場景,應該再到處挂上熱帶藤蔓。”在這樣的地方,吃的東西肯定是些毫無特色的蹩腳貨,有稀又軟,淡而無味,還會貴得离譜。端上來的菜一定是些事先做好的半成品,然后由一隊熱力工程師而不是廚師在微波爐里加工出來。因為中產階級相信出門吃飯一定要去“高尚”的餐館,因此這個概念被顯著地使用在廣告語里,為了能把中產階級顧客拉進來。 高尚而完美(Elegance Par Excellence) 高尚的新蒙雷夫餐館把杰出的美食帶到印第安納波利斯城。經典的法式菜肴,達到國際標准。無懈可擊的服務。用微光閃爍的絲綢。水晶和銀器构成的就餐環境。廚政人員經驗丰富,來自歐洲、紐約、芝加哥和辛辛那提优秀的餐館。所有這些語言,除了最后一句話的措辭方式暴露了行文上的墮落,都是用來吸引中產階級對“高尚”的偏愛,比如所胃“皇家”感覺。“蒙雷夫”餐館毫無疑問是一間冒充高尚的地方,在那儿吃飯時你肯定不能自己給自己倒酒,而是要由裝得很在行的恃者來擺布,盡管時不時地過來倒一回,但從來不是合适的時候,而且把酒倒得一直快溢出了杯子,在西南部靠近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的地方,這种類型的餐館會提供Filet Mignon(法式牛腰肉),其質量可想而知。(靠近美墨邊境地區的居民多為窮人,作者暗示那种餐館根本不會有此菜式,只是用此菜名來附庸風雅。一譯者注)有時候中產階級不去上述類型的餐館,卻會常常光顧一种“劇場菜館”(dinner theater),在這种地方,無論是演出還是菜肴,保證都是平庸的業余水平,符合中產階級懼怕挑戰的標准,因此他們便愿意經常光顧。 至于貧民階層的餐館,至少沒有妄自尊大的成分。那里沒有燭光和鮮花,沒有假冒的法語口音,菜單上沒有拼錯的法文詞匯。在這种地方,服務生就是普通人,像顧客一樣,如果你去得久了,常會和他們變得很熟識。“親愛的,你媽媽的坐骨神經疼好點了嗎?”他們會說道。顧客和服務生雙方都希望彼此能有好感,而不是敬而遠之或者彼此輕慢。猶如在家吃飯一樣,貧民在外面吃飯也是比較早而且很快。在中西部的一些次要城市里,上層貧民生意人的午餐絕大多數都會在下午一點半之前結束,那之后所有的餐館都變得空空蕩蕩的了,只剩下工作人員們為晚餐擺放餐桌。而晚餐則极少有超過六點鐘還沒有結束的地方。貧民們在餐館吃飯從來不會點他們不熟悉的菜,也就是說,他們只吃從前在大學食堂或者軍隊伙房里常吃的東西,像碎牛肉餅,洋蔥牛肝或咸肉條牛肝,“瑞士”牛排,星期五烤魚,以及意式奶酪烤面。所有這些食物都是松軟的,顯然在上桌前已經在蒸汽保溫盤里放了一陣子了。有些較高級一點的貧民餐館里會讓人用不銹鋼餐具,用來替代通常的一次性餐具,也有的地方會有一個自選沙拉吧,提供离首葉和其他不同种類切好的蔬菜,當然都是冷凍的,而且味道大同小异。在這种地方,你喝的咖啡淡得可以看見杯底,而且會在給你上主菜時一同端上桌來。 【電視食品廣告 我們從電視廣告中可以對貧民階層的飲食習慣略見一斑。真正為食品本身做的廣告沒有几個,而助消化的廣告倒是滿天飛,這么大量的地方性消化藥廣告,在我看來是美國獨有的現象,至少我沒有在英國、法國、意大利。或德國看到過。只有美國會為了窮人的需要發展起一個龐大的億万美元的垃圾食品工業,然后再用龐大的垃圾藥工業去征服垃圾食品造成的禍害。你大可以推理出,好多貧民人士就是看了電視廣告中吹噓的一种甜蛋糕圈(正是需要服消化藥的食品)而赶出去吃早飯,使得希望孩子在家吃早餐的媽媽經常白忙乎。人們竟然會為了缺鹽少味的腊腸出去吃早飯,而不在家里吃可口的家常煎香腸。我們可以看看范伯倫對此的解釋,他專門研究公眾消費問題。他發現,為了滿足自己的愿望,社會階層低的人比社會階層高的人更容易被引誘去展示自己的購買能力,即使是在觀眾最少的早晨,而且很可能僅有的觀眾也是響應相同的廣告而來的貧民。 【超級杯派對 在把話題從与電視廣告相關的吃喝轉到其他領域之前,我們應該停下來看看每年一月份舉行的傳統社會活動的等級含義。我指的是“超級杯大賽”派對。它盡管也出現在中產階級中,但最主要的還是貧民階層的慶祝活動。當然不會發生在最下層的貧民家庭里,因為窮困潦倒的人是從來不“娛樂”或者邀請客人到家里來的(當然親戚除外)。在這些超級杯聚會上,大家通常是自帶酒水的,但有時組織者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力和气度,也會自己出錢辦一個丰盛昂貴的派對。女主人會操辦一席精美的自助餐,男主人會提供啤酒給客人,有時甚至是波旁威士忌和生姜水。此外還經常會租一個大屏幕彩電(大約要四百美元),使每一個人都能看清楚上面的節目。在有些貧民社區里,人們把“超級星期天”看成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一天。嘲諷這一天意味著會招致打架斗毆。人們听說過有人辦嘲諷超級杯的派對,不過一定是在紐約市或者類似的非美國化的地方。可笑的是,整個超級杯派對期間電視都是關著的,人們喝著伏特加,談著生活里的一切事情,就是沒有体育運動。 【度周末 就這樣,飲食習性几乎毫不含糊地展示了你的等級地位。同樣,你去“度周末”、“避暑”、“旅游”的方式,你對体育運動的偏好(不論你喜歡一試身手還是居為看客),都有如上的效果。“度周末”這個等級概念在過去百來年里經歷了一個可悲的,落泊的貧民化過程。這一術語于興起于1878年,一個可謂標志著高級資產階級文化繁榮的時刻。那時候,“度周末”可能意味著在鄉問豪華的別墅度過一夜。去度周末的客人可能會需要今天仍能在英國的《德布雷特禮儀和現代風范》(1981)中讀到的此類建議:“如果您打算在一處高朋滿座的豪華住所逗留,您在准備行裝時最好牢記,您的手提箱可能會被別人打開。”(這就是說,不要攜帶惹人難堪的性生活用品)。自這類一度為今大的上層或中上層階級模仿的豪華排場開始到今天,“度周末”已經成為了一個主要与中產階級或上層貧民相關的概念了。它意味著現代企業的雇主有義務遵循習俗和傳統,賜給他們那些領周薪的奴隸一些短暫的自由,如今,度周末基本上被認為不過是貧民階層的休閒項目。《紐約時報》和《舊金山記事報》一類報紙流行的“周末”版就清楚他說明了這一點,連篇累犢的商業報道和廣告,無一不在告訴那些被視為沒有頭腦的消費者應該于些什么。而先前,那些度周末的人們似乎不需要商人和新聞記者的指導,就知道如何打發自己的時間。五十年代,自從一种叫做“周末”牌的廉价香煙在法國市場露面,“周末”就開始被當作一個時髦概念處理了。對于高等階層來說,他們既無雇主又不必連續工作,周末也就不是一個太有意義的概念,它對上層的影響只局限在銀行會在周末關門。 如果說“周末”主要是一個貧民階層(因為是雇員)的概念,那么“避暑”就是一個中上階層或者更高階層的概念。麗莎·伯恩巴赫和她敏銳的同事指出:“夏季是預科學校一年中的高潮……它意味著。生活里除學習外的其他一切事情。你會根据在哪儿和如何避暑來選擇衣服。車子、朋友。寵物,選擇吉普車,是因為你要去地形起伏的地帶度過夏天。選擇越野車是因為你要去道路顛簸的地帶旅行;選擇帆船是因為你要在暑期揚帆出海。”并不是說貧民階層就不按他們的方式去避暑,而是說,他們很少每年去同一個地方避暑,上層選擇的地方不但像是他們的家產,而且看上去更像是他們家前几輩留下的遺產。貧民階層“避暑”絕不會長達三個月之久,而是一兩周,至多四周,他們在專為他們修建的地方度假,例如迪斯尼樂園,當然是“租”房間住,离開時就退掉,根据貧民的准則,大眾肯定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因此只要別人都光顧的地方他們就去,一旦去了,他們就會排在每一條隊列里跟著走。 【旅游 就像我在其他章節里指出的情況一樣,如今旅行已經徹底淪為了旅游觀光業,以至于如果不是有心挖苦,人們几乎不會想起這個古老的說法。所以,我干脆把這項活動稱作旅游觀光業。各個社會階層都是這個行業的犧牲品,但貧民階層受害最淺。這似乎更多的是因為他們懼怕這項活動可能提供的他們不熟悉的新花樣,而花不起錢的原因倒要退居其次。所有能夠預想到的東西就是他們想要的,而不是那些讓他們始料不及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旅游業現在能提供的,恰恰就是所有可以預想到的東西。阿瑟·B·肖斯塔克在《藍領生活》(1969)中談到,貧民階層傾向于選擇這樣的休閒体驗:“它們能夠驗證那些已經獲得的知識,而不是會与哪怕小說里的事物相沖突的東西,陌生的事物可能會給貧民階層帶來嚴重的威脅感。旅游業,他們認為,充滿了數不清的威脅:“你得跟陌生人打交道,靈巧地扮演各种各樣的角色,還要精明強于地處理料想不到的新問題……害怕‘上當’的感覺,……外省人那种對于該去哪儿一頭霧水的無知,認為其他地方都不值一游的、毫無根据的自負,和對家鄉版風物的偏好。”這些恐懼,經常限制了貧民階層的出游。他們要么与親友結伴外出,要么自己駕車赶赴親友的葬禮。如果的确旅行了一次,他們會回味數年,不停地緬怀飲食、里程數、消費和汽車旅館的豪華等等細節,比如:“他們居然會在馬桶座圈上舖放一長條紙”,他們會這么說。 旅游觀光的階層絕大多數是中產階層。他們已經使夏威夷變成了像羅杰·普萊斯不怀好意的命名一樣,“大眾的瓦爾哈拉神殿”(瓦爾哈拉神殿,北歐神話中主神兼死亡之神奧丁接待戰死者英靈的殿堂。-譯者注)。正是因為中產階層,豪華游輪生意才有利可圖,因為這個階層的人們設想,他們會在游輪上与中上階層共處,卻沒意識到后者有可能要么正從伊斯但布爾一處清真寺旁的別墅尖塔向外跳望,要么正隱身在尼泊爾的某個山谷,或者干脆正呆在康涅狄格州奧德萊姆鎮的家中玩十五子游戲和翻看《市鎮和鄉村》雜志。觀光業深為中產階層喜愛,因為他們能夠從中“買到感覺”,如C·賴特·米爾斯所說的“哪怕只是很短的時間,更高階層的感覺。”他又指出,旅游(或度假村)行業人員和他們的顧客們合作上演一套裝模作樣的把戲,并按中上階層(或者上層)才熟悉的程序,煞有介事地表演大量的“侍候進餐”,白色餐桌台布,“發泡葡萄酒”,假魚子醬。只消注意旅游業廣告中“昂貴享受”(以及“美食”)一詞出現得有多頻繁,就會明啟我究竟在說什么。這是因為,比起住房、汽車或其他顯眼的地方性消費項目,中產階級更嫉妒更高階層的出外旅游。理查德·卜科爾曼和李·雷沃特在他們的作品《美國的社會階層》中發現,這种嫉妒不止是經濟上的——還是“文化上的”:上層人物對遙遠地域的經驗“象征了文化上的优越地位,”上層人的旅游習慣“似乎表明,游客已經在這种環境背景中感到很舒适了,或者他的感覺正在變得越來越如此。” 上層的人們通常自己出游,不加入什么團体。這很自然,因為不管在什么團体里,總會有些你懶得去結識的人物。當然也有例外,比如由某大學組織的“藝術觀光團”,游伴常常是一些資格相當的成員,帶隊也不會是導游,而是“講師”或“藝術史專家”。上層人士感到,參加這類觀光旅游團會暗示你的無知、智力上的懶惰和缺乏好奇心。這就像參加一次平庸俗气的“導游觀光”所暗示的情形一樣嚴重。但是,由于你是在觀看藝術,同時還能從地位較高的高等學府的聲望當中借來几許聲望,等級趣味上終究還有應計的收益。 【体育運動 當然,參加体育運動,甚至只對此感興趣,也會提高等級。但不是所有的運動,而是某些經過精心選擇的項目。一位熱望提高自己等級的貧民人士如果希望明确了解這些運動項目,只需走進一家上檔次的男士商店——也就是一家中上等級的商店,并詳細察看一下約翰·T·莫羅伊建議他投資的各款領帶。這些領帶,就像這些運動本身一樣,能教會他判斷此類運動項目的可取程度。他會注意到,正像莫羅伊說的,一些描繪著如下圖案的領帶:“一條嘴里有只假蠅的小魚,一只网球拍,一艘帆船,一只高爾夫球或一根高爾夫球棒,一匹馬或一支馬球杆,”可能就是你的選擇。但即便如此,也隱藏著一些等級判斷上的困難。你必須知道,釣淡水魚比釣咸水魚更有等級,比如釣的是鮭魚或蛙類魚(南乳魚、黑鱸魚等),鯰魚是無論如何要避免的。釣鮭魚當然是有等級的,因為這跟蘇格蘭有關。根据同樣的原理,冰上溜石游戲也是有等級的運動。(不過像室外地滾球游戲,由于是地中海[意大利]式的運動,同時還稍許暗示与黑手党有關的聯想,因而是貧民階層的J自從城市免費网球場開始激增,网球的等級地位便開始下降。但是,最上乘的网球運動仍然要求一套漂亮,昂貴的球服和球具以及价格不菲的“网球課程”,所以它至少還夠格充當中上階層的体育項目。知道如何操縱一艘帆船對于保有中上階層的地位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帆船技術的好坏便足以標志等級的高低。當然,進行帆船比賽又比僅是駕船兜風更有等級。作為一項高級体育項目,高爾夫球在今天倒是有些失勢。如今,你甚至會無意中听到上層貧民人士大談他們自己的比賽經驗。但是,它基本上仍能滿足艾麗斯·盧莉設立的要求: 一項高級別的運動項目,從定義上說,就是一种要求大批昂貴用具。或者昂貴設施、或二者兼備的運動。最理想的是,這項運動應該能夠迅速消耗物品和各种服務。例如,高爾夫球就要求許多畝未經耕种、建筑、或用于商業目的的寶貴土地。完善的高爾夫球場還需要經常除草。澆水、修剪,并且用价格昂貴的机器對草地滾軋。 事實不過如此。關于盧莉所說的能迅速消耗物品和服務的高級運動項目,還有另一絕好的例子:雙向飛碟射擊。在這項運動中,一局成功与否的標准,是擊中飛上天空的陶碟的精确數目。盡管滑雪如今已下滑到中等階層或更低的地位,但它當初可真是一項有等級的運動。因為滑雪費用昂貴,极不方便,而且只有在遙遠的山區才有可能進行。除此之外它還危險,這就意味著它像今天的雪橇摩托車和机器腳踏車一樣,是“白色榮譽徽章”——三個上層階級成員在冬季于腿部和踵部打上的白色石膏——的來源之一。這种白色徽章意味著某個社會范圍內的高度。醒目的浪費;在這個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無法償清的帳單或者曠工一類的問題。從騎馬發生的事故中也能獲得白色徽章。騎馬,就像駕游艇一樣,之所以是項有等級的運動,并不在于昂貴,而是因為它實在太古老,這項運動也允許你從上朝下俯瞰別人。麗莎·伯恩巴赫用一個相當令人信服的公式來判斷人們在中學和大學里從事的体育運動的級別:上等階層的体育比賽使用的球一般要比其他階層的小。因此,就地位的高下而論,高爾夫球和网球就能壓倒足球、籃球、排球、和棒球。當然,還有保齡球。 駕駛帆船是最昂貴的運動,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各項娛樂之冠。這也是上層階級自我展示的表演藝術。但也存在一些不容違背的原則。比如駕駛人工帆船仍然比机動帆船更有等級。這部分地是由于光靠擰一下點火開關鑰匙和操舵還遠遠不夠,你還得具備一些必要的舉止。(很可能,你能擁有的最流行的帆船是Chris-Craft,這种裝備与賽車用的梅塞迪斯一奔馳旗鼓相當)。帆船應該有相當的長度,至少三十五英尺,如果要換新船,你應該不斷購進同類中更高檔的船只,而不是相反。据一名帆船經紀人稱,帆船的級別以五英尺為單位增長。他說,顧客們“一次增加五英尺,直到他們的船有六十或七十英尺長。” 帆船應該是不那么舒适的賽艇式樣,而不是那种矮墩墩的。隨隨便便的家用型,后者可能暗示你在船上生活,因此也就提示了你的生活必需品的匾乏。由于這個原因,家用船級別最低,這就像拖車式活動房屋,至少在三個方面缺乏說服力:一,如果是活動的,這种船靠動力,而非人工駕駛;二,這种船內有多個房間,過于舒适;三,這种船可供人居住。上層階級的小型賽艇則以古風和國際主義為特色。由于既古老又不具備當地特征,六米長的有帆賽艇很有級別。 至于船体用料,通常有兩項主要原則共同起作用,分別從物質。有机体,崇古几方面傳達等級意味。自然材料的船要比更便宜、更實用的玻璃鋼制成的船有等級,因為自然材料曾經有過生命,用它制成船,船就會像東方地毯一樣具有真正的古董風味。而當船体需要修繕或更換時,花費也會更高。木質船在一些講虛榮的船主眼中身价百倍。緬因州布魯克林甚至出版一本叫做《木質船》的雜志,定期提醒他們這种优越感的來由。 在室內活動中,橋牌和十五于游戲當然是級別相當高的游戲,拼字游戲屬于中產階級,它就像凱納斯特紙牌游戲(塔牌)。中上階層中很少有人下象棋,因為太難了。除非有一間單獨使用的相當大的彈于房,彈子游戲才會有等級。而一旦盤面在罩布撤換后轉眼變成了家用餐桌,那准是上層貧民無疑。只要盤面比最大的尺寸小,結論也是同樣。 上層階級有游艇,貧民階層有什么?保齡球!如果你希望保住自己的上層地位,切記永遠、永遠不要打保齡球。一旦沾上,你的中上階層地位立刻就會降低。貧民階層熱愛保齡球的原因很多。一個原因是,你能在打球時一邊抽煙一邊喝啤酒。另一個原因是,如果你參加的是某家公司的團隊,你會穿上一件緞子質地的漂亮的制服式恤衫,一只口袋上印有机織的字母——自然是你自己的名字。另有一個吸引貧民的原因,那就是你不用穿運動裝上陣:你能在盡興從事這項運動的同時,体面地遮蓋住你那貧民階層的多脂肪部位。 過去數年來,一直有人試圖用婉語或雅語來抬高保齡球的社會地位:“球巷”如今被叫做“球道”,球道兩側的槽如今被稱為“通道”。但這樣做無濟干事,保齡球仍然是經典的貧民階層運動項目,而且他們還不能玩得太多。你會發現,星期六的下午,那些在當地的宗教用品商店購得一枚保齡球手禱告徽章的家伙,會舒服地歇息在電視机前,冰箱里塞滿罐裝的米勒牌啤酒。他們此時一定是在目不轉睛地研究“滾出美元”節目中的每一個動作。 談到這里,也就不由得要談起運動迷和体育觀眾的等級問題了。由于板球和馬球一類英式運動在這個國家很難開展,無緣一饗眼福的多數階層很可能會迷上看网球,哪怕地點是在新近貧民階層化的——也即,現代化的——某一森林小丘。看高爾夫球也不錯,在羅德島州的新港市看美式足球比賽也不差。現場看比賽當然比看電視轉播要好,因為那意味著一筆可觀的消費。至于看電視轉播球賽,比高爾夫球地位低一些的是棒球,橄欖球則更低,其次是冰球、拳擊、普通賽車、保齡球。一度為廣告商熱衷的運動。像速度旱冰,則地位最低,因為他們后來終于發現,這項運動的觀眾大部分是下層貧民,甚至是赤貧階層,以至于他們苦心經營的電視廣告全是白費力气:這些觀眾買不起任何東西,哪怕洗滌劑,防酸劑和啤酒。從此以后,速度旱冰比賽的觀眾便開始以“低效果不可取目標”享譽于廣告業。而這項吸引他們的運動很快就從電視屏幕上消聲匿跡了。 兩個動机促使中產階級和貧民階層的球迷醉心于他們的運動項目。其一是他們需要以失敗者的身份認同胜利者,他們需要筆直地豎起食指,手舞足蹈地尖叫“我們是第一!”一名棒球手說:“貧民所喜愛的比賽項目的全部目標就是要贏。這就是我們出售的。我們向許多在常規生活中根本無法得胜的人們出售胜利。他們把自己和‘自己的’球隊——一支得胜的球隊——聯系在一起。” 除了這种從各式各樣的胜利中獲得的体驗外,中產和階級貧民階層熱衷体育運動的另一個原因是:体育運動鼓勵了通常与“決策”、“管理”或者“發布見解”階層有關的炫耀才學,教條武斷,記錄備案、隱秘机智的知識,以及各种各樣的假學識,每年秋季的世界職業棒球錦標賽和年度超級杯橄欖球賽,能讓每個人都有机會扮演一次博學的煩人者和酒吧間里迂腐的空談家,在短暫的賽季模仿上層階級特有的權威性發表意見和頒布消息。這也就是說,以上兩大賽季是一年兩度無副作用的机會——似乎出于大自然的匠心,十分离奇,分別在逼近冬季和夏季的极點開始,使得普通人也能獲得一些自尊。因此,它們就像民主神圣日和儀式一樣不可或缺。如果一位貧民階層成員對于可能導致某著名聯隊名次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一無所知的話,作為精通“比賽關鍵分”的行家,他可以假裝了解為什么此番“戰馬隊”或“閃避隊”會贏,這樣做能夠滿足某种強大的需求。由這些賽事引發的酒吧間或客廳爭論,簡直是國會山上和法庭里那些高級辯論的貧民階層翻版。而對各种證据進行的精明的權衡,各种深思熟慮的推斷,則摹擬了最高知識階層的集會和研討會的必要步驟。此外,反方遭受的譏諷和抨擊,足可做視最好的書評家和戲劇批評家的尖刻和雄辯。 【商品郵購 施展此類知識方面的權威,是中產階級和貧民階層聲明自己价值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便是購物,尤其是通過郵購目錄購物。這些以“居住者”為收信人的目錄一年四季塞滿郵箱。大約在与“送禮”有關的全國性節日到來之前的三個月時間里,更是舖天蓋地。除了偶爾埋怨埋怨垃圾郵件,居民們私下里還是喜歡收到這類目錄,因為這分明暗示在某地有某人相信自己有錢,還有選擇權,中產階級和貧民階層同樣歡迎這類目錄,因為如果自己郵購,而不是去商店購買貨物,就可省卻遭到不知大高地厚的售貨員的羞辱的麻煩。至于你買的是什么,沒有人哪怕是郵遞員也不會知道,對于那些缺乏安全感。极度敏感、社會地位不穩定的。需要通過收集商品來維持自我的人們而言,郵購實在是再好不過的方式了。所購之物并不重要——的确,這些目錄提供的貨品除了可供作為維持自我豹手段之外,几乎樣樣都明顯不是必需品。感歎“噢,需要不是理由”的李爾王肯定明白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托克維爾也會明白的。1845年,在對美國景象進行過一番長期嚴肅的觀察之后,他揮筆寫道:“在民主國家里,欲望是熾烈的、經久不衰的。但這欲望的目標并不經常是崇高的,生活通常被揮霍在一种急不可耐的貪求中,貪求那些触手可及的范圍內的小物品。”當然,他指的是“小目標”,但他的闡述的确奏效——你只消想一想那些鍍鉻的小冰鉗,五角的小雕像,以及鐫刻著“丹·布利斯的書”的仿銀書簽吧。 中產階級是這類物品的主要顧客。按郵購目錄買來的商品确證了他們的价值,鼓勵了他們的抱負。當他們打開音樂盒蓋,一首飄出的“無法實現的夢想”使他們滿心歡喜,因為這意味著只要去希望就有可能實現夢想;這意味著如果自己是個好孩子,就可能被中上階層邀請去麥坎尼克島共度夏季,或者有可能被那魯法學院錄取。某些商品的廣告樣式則暗示,購買者早已踏上了邁向中上階層的征程,因為這類廣告的常用語是“有鑒別力的人”和“教養有佳的人”。所以,邀請你留心于這類投資的廣告也就不足為奇:“六只各不相同的人工吹制的水晶玻璃酒杯會滿足您精挑細選的熱誠。” 對“金”的器具——餐具、廚刀——的需求量很是可觀。當然,它們可不愿愚弄任何人,可偏偏它們就會如此。李爾王一定很容易理解那种對“裝在仿鹿皮袋里的”鍍金骰子的興致。訂購一塊印有“您的母校之章”的帆布刺繡,能夠展示您一度与一所有等級的院校的關系,令人感動的是,這個例子在想像中不是指特拉華大學,而是哈佛。 對于渴望向上進取的中產階級來說,偉大的等級圖騰是“英格蘭母親”,正如某一類商品標志(“這是一些將我們与‘英格蘭母親’聯系在一起的[軍團式條紋]紐帶[領帶]”)。不少商品目錄的封面紛紛展示出聯合王國的國旗,直截了當地直奔崇英主題。有一份目錄先是聲稱:“我們是毫不掩飾的崇英派”,然后便將不列顛与不折不扣的無机材料例如仿羊毛和人造皮革聯系在一起。從這家公司,你不但可以買到騎兵的佩劍,還能獲得一冊与之“配套”的邱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17.50美元)。另有一份目錄推銷銀質的崇英書簽,書簽的樣式是三位偉大的英國人的肖像——莎士比亞、邱吉爾、福爾摩斯。很明顯,沒有哪种商品會丑陋和荒唐到不冠以准英式名稱就變得銷路慘淡。但的确有這樣一种不幸的銅質蜡扦和熄燭器混合產品,如果它曾名叫“燭具:新澤西州漢肯薩克”就一定不會成功,它的名稱是“肯辛頓熄燭器”(Kensington,喻英國皇宮之一的肯辛頓宮,位于海德公園北側。一譯者注),并被描繪為“一种帶罩的小飾件,為您的家庭增添一縷典雅的英式魅力。”与此類似,還有一种仿銀面包托盤的廣告:“來自喬治王王宮”。不錯,但究竟是哪位喬治王?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還是六世?不論几世罷——“國王”這個詞就足以奏效了。也許這一點并不令人吃惊:專事傳銷英式商品的那些最勢利的郵購目錄公司中,其中一家就座落在亞利桑那州的膝比。(Tempe,原指古希腊的膝比河。-譯者注) 以中產階級為目標的商品目錄似乎認定,只有那些把自己想象為“英國”后裔的顧客,才夠資格欣賞印有紋章圖案的商品(“您的[盎格魯-撒克遜]名字在上面嗎?仿羊皮上是您家庭的盾形徽號的精美凸飾”)。由于中產階級對聲譽良好(也即英式)的家庭背景的需要是如此根深蒂固,与這個階級有關的所有買賣也就小心地避開任何粗魯的方式,例如,某類目錄向讀者提供一套二十四只的酒杯:上面將“印有凸飾”(我在引用)——“是您自己的家姓和徽號。”然后是數行細小的字体: 山森紋飾机构將從我們的記錄和參考書中選擇一個看上去曾為您的家族先輩一度使用過的徽號,或者一個專名變体。所選徽號絕不會意指或暗示您的家庭与原使用者之間的家譜關系。 隨后的銷售信息還可悲地向這一騙局的觀眾示意,你“只需每月花5.99美元,用十個月的時間,外加必要的費用”,即可獲得這种酒杯及附屬文件,异曲同工的是,那些由于家族移居到這個國家而自覺地位下跌的蘇格蘭人,會收到另一類帶來古老自尊的商品目錄,例如“宗族”牆飾板,和數目可觀的由“您的”格子呢制成的物品,比如品牌不詳的“格子呢領帶”。此外還有一些小小的特威德郡南部人戴的蘇格蘭男式便帽,你戴上它保准會像個十足的傻瓜(注:TWeed,TWeeddale,今名Peeblesshire,皮布爾斯郡,位于蘇格蘭東南部。一譯者注)。所有這些“紋飾”和“家族”配件,表明了中產階級恥辱的烙印和煩惱的根源——自覺的無足輕重。這种感覺有多么深刻,多么傷怀。“他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大決策的時代,”C·萊特·米爾斯說,可是“他們明白,他們無法作出任何決策。”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會存在一個所謂“皇家后裔美國人”的組織。我們這才意識到,馬克·吐溫創造的公爵和王妃,正是十足的美國特產。 商品目錄還用一种方式來認可中產階級那种要證明自己深遠的、如果不是潛在的古老根源的需要:為他們提供積累寶貴“收藏”的机會,以便留作后代的傳家寶。這一想像暗示:每個人自己就是亨廷頓或弗里克或摩根(皆為著名古董收藏家。一譯者注),當然,起步稍嫌晚了一點,但至少已開始了必定具有投資兼家族价值的收藏。投合貪欲的傾向是明顯的:“日益難覓的維多利亞時代烤面包片架是收藏者理想的投資對象。”事實上,向中產階級或更低階層兜售“收藏貨品”的生意眼下已成為一門純粹的藝術。不妨看一看售价20美元的諾曼。羅克韋爾(美國插圖畫家,1894一1978。以報刊封面畫聞名,其招貼畫《四大自由》在二戰中廣泛散發,獲“總統自由勳章。一譯者注)的插圖,据稱它會身价倍增(!),因為這是誕生于“一百個戰火連天的日子里”的“有限版本”;顯然,成千上万個可怕的事件都有可能在那段時間發生。這類“可供收藏”的商品無一例外地丑陋,价值可疑,而且索价昂貴——卻批量生產,比如單价15.50美元的比特雷克斯·波特的人物小塑像,標价42美元的瓷質哈米爾人像,標价52.05美元的英式人形水罐,以及英式風格完美化身的皇家道爾頓陶瓷塑像(“我們的优惠价格,122.50美元”)。無論一件貨品多么丑陋不堪,一文不值,只要被冠以足夠高的价格,便可躍居商品目錄的“收藏”榜,某份中產階級的商品目錄推銷六只一套的“收藏者酒杯”,其特征實在是元從考證:柄腳上有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名牧師,諸如此類的小型陶瓷塑像,玻璃框邊是鍍金的。不諳行情的新手出于“投資”目的購買這六只著實可怕的酒杯須支付125美元。 【“收藏” 想象你是一名中上階層訪客,正被引領著參觀一位中產階級的“家居”。躍入眼帘的一切都很好,很干淨、整齊。但有一樣東西讓你迷惑不解:靠牆立著一只用胡挑木薄板制成的又高又淺的展示柜,一塊透明的丙烯酸類玻璃從前面將數十個長形格子与外界隔開。你從沒見過這樣的擺設。當你走近一些去察看里面的陳列,發覺自己越發摸不著頭腦:成百個“新式針箍”一個接一個地擁擠成蜿蜒的几列。 “這是什么?”你問。 “這是我的針箍收藏。” “您的什么?” “我的針箍收藏。” “嗯……您是從哪里——呢哼——找到所有這些的?” “目錄郵購。” “哪儿?” “郵購商品目錄。” 你出于好心,不再追問“為什么”了,因為它們是一項研究:這里有“礫石針箍”,皇家婚禮箍,還有“‘教皇’主教冠針箍: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于1979年在美國主持彌撒時佩戴的主教冠的微型陶瓷素燒摹本”,有繪著田園風光和有教育意義文字的陶瓷針箍,還有一枚嵌著來自真正的“維也納森林”的一片鍍金葉于。你幡然醒悟,這個國家一定聚集了不少新奇針箍的中產階級收藏者。而眼前這位向你展示自己收藏的甜蜜女士不光認為這項事業有趣,而且相信它极有价值,這才是可怕之處。 【可讀性飾物 我很為這位女士感到難過。她的形象無時無刻不在這類中產階級商品目錄中出現,尤其是當其中的貨物与廚房工作有關的時候。例如某類專為那些怀疑自己終究不過是一個可怜的苦役家庭主婦而設計的懸挂飾板,上面寫著以下詩行,她看見后不但能振奮精神,還能贏得別人的同情。 請祝福這個廚房,我在這里操勞。 請祝福這個小角落的每片時光。 讓歡樂和笑聲 与香料、煎鍋和我的掃帚, 共同分享這塊空間。 讓愛和健康 祝福我和我的一切, 于是我就不會索求更多。 (我個人認為,該詩的中間三行明顯地蘊涵了一种傷感,似乎充滿愛意,卻明确說明了敘述人的奴役處境。)這類刻意將不幸表現為优勢的飾板的對應物,是另一种商品目錄提供的“愛爾蘭手提袋”。該帆布手提袋上印著綠色的飾有三葉草圖案的字母,“做愛爾蘭人是神賜恩典。”這一修辭技巧——我們可以稱其為“并非強調式”——与“我愛紐約”的廣告口號有几分神似。 有一類目錄向中產階級提供的某些商品卻沒能夠正确地理解購買者可悲的精神需求,比如一只矗立在木架上的四英寸高的銅鈸:高達一英寸的大寫字母鐫有“地位之鈸”的字樣。類似的還有一种印有如下提示的枕頭(价格為25美元) 暴發戶 比一貧如洗 要好 由哈馬奢爾·施勒馬爾公司提供的“再裝塞香檳酒”几乎隱含了所有應該為人所知的中產階級心理狀態。該份目錄冊指出:“這种別致的瓶塞能夠在開瓶儀式結束后,繼續保持‘泡沫’的輕盈,晶亮。”這就是了,同時需要絢麗的奢華和精打細算的審慎,兩個矛盾的動机在不幸身陷中等階層的人們內心經久不歇地交戰著。 【各階級商品目錄 另一方面,從專為上層階級准備的商品目錄來看,這個階層的成員大部分都至少与這類內心的交戰無緣,讀Talbois,L.L.Bean和位于達拉斯城的The Horchow CollectiOn公司印行的商品目錄的中上階層讀者們,知道他們需要的小飾物是什么:昂貴的一次性用品,也即主要為生活中什么都不缺的人們准備的用品。根据這种為上層設計的目錄,你可以定購銀質蛋卷冰淇琳夾具,銀質熄燭器,自動開瓶器,金質或銀質領夾(不可思議,因為顯然對購物者來說毫無用處,他們總是穿牛津布帶領尖紐扣的襯衫),一套裝的小黃銅牛仔靴(用來掘滅煙缸里的煙頭),為白蘭地酒杯配置的黃銅加熱器和小型酒精燈。對于購買此類物品的人們來說,維護自我或個人抱負的問題几乎聞所未聞,因為他們的自我從來穩如磐石,抱負則從來沒有想過。 面對一份兼具中上階級和上層特色的商品目錄,你如何進行區分呢?有一點,如果出現了一張以面包籃或面包保溫器為內容的彩色照片的話,堆滿畫面的一定不會是面包圈、松餅或類似的平民面食,而是——法式起酥。這些目錄還會一次次地提供數目不成比例的中國工藝品(例如“姜罐”),這象征著与“古老”東方的密切聯系:美國人曾經殖民。傳教。辦教育、光顧井劫掠的古老東方。此外,如果一份目錄推銷的是价值2450美元的金屬盔甲——全套并帶佩劍——你可以斷定,它是為上層階級服務的。“所有接褲部位均可充分活動,面罩同樣。”你既可將這件套服展示在架子上,也可以穿上它去參加聚會(盡管這套服飾重達75磅),并可以通過面罩將飲料灌進頭盔。 表明一份目錄的高層身份的主要標志是推銷服裝。如果寄來的東西不合身或者看上去不對勁,富人們不會在乎把它們轉讓給救世軍或是仆人們。貧民階層在消費時就冒不起這种風險。就算他們真的通過郵購目錄購買了衣服,風險也很小,因為他們選購的那些服裝沒有尺碼。与這种風格如出一轍的,是他或她那印有迷彩服圖案(為什么?究竟為什么?)的棉織T恤睡衣,或者配套的口袋上注有“貝爾,我冷”字樣的襯衫式男式睡衣(紅色或紅色條紋)。如果說中產階級購物是為給自己提神打气,上層人士購物是為一解朵頤,貧民階層購物則可以被理解為向技術和藝術表達敬意了。太空科學電于手表(帶音樂報時器)在貧民中十分走俏。當然,照像机也是如此,并且越复雜越讓人叫好,音響和彩色電視机呢?如前所述,寄給貧民階層的郵件絕不會因為袖珍計算机太矯飾而濫加貶辭,然后就是一些帶藝術气質的物件:一只用淺浮雕手法描繪圣約翰誕生的陶瓷蛋;一艘“音樂鳳尾船……黃銅凸飾精美繁复。帶鉸鏈的金銀盒,打開時可見內部雅致的紅色天鵝絨。”此外。還有帶心形鏡片的深色眼鏡,尺寸与毛毯相仿的丙烯酸類纖維質地的壁挂,上方一匹种馬正迎面向觀看者奔來;一幅馬廄門的照片(你可以粘貼在牆上的壁畫),其中一匹馬正從門內向外舉目眺望(每座房屋都是一處馬廄);“手繪在刺繡帆布上的您的寵物:請送給我們一張效果理想的彩照;”邊框上(再一次)寫著“幸福就是做祖父”的汽車執照牌;鑲著閣下愛犬彩照的餐具(“您會在未來的歲月里珍藏[它]……另付4.50美元,即可制成個人專用,二十五個字母為限)。有一些貧民階層的飾件沒有多少藝術气息,卻伶俐小巧,制作簡單,例如古典的留海發卡。另一些則多愁善感,富于“傳統气息”,比如舊英格蘭式樣的卷筒衛生紙,每一張紙上都會印有“圣誕節快樂”字樣(“作為美妙的小禮物”)。值得一提的是,流行的貧民階層商品目錄中,真的已經見不著新式扑滿(存錢罐)的身影了。也就是說,這類玩藝儿在通貨膨脹之前會讓“儲蓄”這個行為看上去像一個殘酷的玩笑;你曾經往里面塞硬幣,准備支付教育費用,或者哪天用來做一次奇妙的旅行。 對基督教傳統的強調,是貧民階層商品目錄的永恒烙印。其中一個范例宣稱自己是“一份基督教家庭的商品目錄”,并為讀者准備了好几十條鐫刻在小型仿木質飾板上的自我道賀的格言。例如,“主啊,請助我安心,今天不會發生任何你我合力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當你助人登上峻岭,你离頂峰就更近了一些。”或者,“你已触動我,我已成長。”中產階級家庭主婦的專用飾板能讓她确信她的苦役富有价值。這類飾板堅定地重申了上帝對貧民階層的厚愛,毫無疑問,上帝他老人家的确是這樣的,盡管看起來總是老調重彈并無太多必要。 貧民階層商品目錄另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總會有獨角獸出售,而不是其他,這种動物出現的頻率极高。我們可以見到長毛絨獨角獸,白錫獨角獸,黃銅獨角獸,“旋轉式陶瓷音樂獨角獸”——想象力能及的每一种獨角獸的化身。正如一份目錄宣布的,“時下獨角獸正走紅。”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嘗試找到其中的确切原因。最終還是不得其解。原因也許是一种低調的。但一定是高度挑剔的崇英勢利心理的作用,將獨角獸從英國皇家軍隊里引誘了出來,卻把獅子給忘了(獅子也是英國皇家軍隊徽章上的動物。一譯者注),其實獅于倒是更有等級的動物,你可能會思忖。也許是托爾金的流行(但不是在貧民階層中,肯定嗎?)刺激了人們對所有的、任何的“神秘動物”的興趣。又也許是獨角獸所表現的异國情調(這動物据稱是一种罕有動物,所以寶貴)刺激了貧民階層的想象力。還有一點也許不容忽視,和龍不同,獨角獸完完全全是一种溫和慈祥的神秘動物,与那些被貧民階層視為神圣的真實動物——鯨、海豚、熊貓、考拉熊——很相似。而在有知識的貧民階層看來,獨角獸可能与性有一种模糊的關聯——隱約讓人想到處女或獨角生殖器崇拜意味。等等。不論獨角獸在貧民階層中風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的動机恰好例證了文學批評家們一度使用的誹謗之辭:偽指涉。這個動机似乎不詳地指涉了某种比這种指涉本身更加具体的東西。我的面前是一幅自命不凡的貧民階層繪畫作品,乍看似乎大有深意:一只獨角獸正完整地從一個蛋殼中破殼而出,背景是一道彩虹,和一片“黃道帶”繁星閃爍的天空。而這一動物,他(她?)自己也渾身綴滿星星。含意?恐怕毫無實際含意,但看起來似乎有一种貧民階層的自滿,這种自滿縱容了對奇特的預示和曖昧的躲閃的雙重欲望。 【個人化飾物 貧民階層与中產階層都樂于為自己构思名字,并從中汲取信心。這似乎暗示,用名字來表達自己,會讓他們感到自己不像這個社會一樣變化不定,隨時可以更換。所以,這兩個階層的人們都熱衷于讓自己的郵購目錄“個人化”。這种需要常見于那些用同樣的方式獲取對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信心的小孩子們身上。“這是我的鞋袋”,“這是我的杯子和碟于,”等等。因此,通過中產階級商品目錄,你可以訂購到“他”和“她”的腕表。“他”的腕表上寫有“約翰”,“她”的則是“瑪麗”。由于這一特色,每當你抬腕看時間時,都會感到一种歡悅,這感覺每天重复無數次:一瞥之間就能目睹自己的名字——這真讓人欣慰,你終于成為了一個人物。不難辨別,与那些用涂鴉污染地鐵車廂并且不忘寫上自己姓名和地址的赤貧階層“藝術家”兼不法分子的做法相比,二者的動机相差不遠。至于那些消費著臭名昭著的、大批生產的商品的人們的精神困境,我們也可以從貧民和中產階級的這种需要中發現端倪——他們需要通過商品目錄購買一种貼在汽車儀表板上的小型仿銅牌匾,上面鐫著: 根据(某人的名字)的要求制造瓦爾特·惠特曼一定理解這個小牌子的全部意義。他早就敏銳地意識到,美國人對“全体”的津津樂道已經威脅到了“自我”的概念。 通過目錄購買的商品,几乎無一例外地都可以進行個人化加工處理。你可以買到個人化的、標有三個姓名首寫字母的魯希特餐巾環;你為壁爐添置的帆布原木提袋上會印有你的“簽名式”(“我家專用”,跟著是醒目的藏青色姓名首寫字母);你可以買到用來盛口香糖的仿金金屬盒。上面刻著你的姓名首寫字母,以及“盛在一個刻字的。金色調的金屬盒內的口香糖會更有風趣。”某類目錄為一种汽車前座坐墊作廣告,說明不但你的全名會用三英寸高的字体書寫,而且還會用引號標注——正与貧民階層的用法巧合。或者,這樣一塊擺設在壁爐前的防火地毯怎么樣:藏青色,在七顆隔開的星星下方,一只金鷹的上方,哥特式字体描繪出你的姓氏,“聯邦”風格?這樣的風格當然會有助于澄清來訪者頭腦中的懸疑:我究竟走進了誰家的客廳? 我不打算過多解釋這种反复強調自我的作法中引人怜憫的因素,但毫無疑問,在自家客廳的時鐘前方放一張“自己的”黃銅、青銅或玻璃名片,或者在辦公桌上擺設一張小巧精致的標有“自己”姓名的牌子,這种需要當中确實有些讓人心動的東西。就事實本身來說,桌前的姓名牌是惹人哀怜的。只有汽車銷售商、軍官、還有其他一些對自己的地位滿腹狐疑,甚至不敢确定自己有無資格擁有一張辦公桌的人們,才會心儀這种擺設。也不妨考慮一下那种對“個人專用藏書章”的需要吧。在每本屬于你的書上印下你的名字和首寫字母。書的主人是誰當然毋庸置疑。它標明的是,“某某的圖書館”。自然,擁有一家“圖書館”滿足了某种精神需要。這就像擁有一間“酒窖”或一一套房屋固定裝置(爐子。水槽、水管)所暗示的一樣。正因為這個原因,你才可能郵購到標有“某某府第家酒”字樣的卡拉夫酒瓶(字体力法文,空格供填寫“您的姓氏”)。或者是“為兩個人准備的”酒具,除了個人專用飲料瓶外,另附兩只分別銘刻夫婦二人名字的酒杯。如果不時總有什么在悄聲告誡你,隨時展示你的姓名不見得是真正有等級的作法,你仍然可以一意孤行,只需稍斂鋒芒。這正像中上階層人士的做法,他們把姓名首寫字母刻在旅行車車門上,或讓它們隱現在游艇的信號旗上。你可以訂購一种圖但卡蒙風格的銀質渦卷飾,姓名字母已經拼寫出來了,但卻是“象形文字”——适于佩戴在項鏈上:“讓它使你更有生气,因為它可能暗示一位埃及君王。”把飾板擺設在廚房里充當撫慰劑的家庭主婦們,則可以投資一种石質餡餅托盤,上面寫著“凱倫的手工餡餅”(任何名字都可以)。有人可能要流淚了。順便提一句,如果你想知道中產階級認為孩子取什么名字才顯得有地位,只消觀察一下孩子們鉛筆上印的名字,你的知識就會大有長進,它們讓你想起英國“浪漫派”文學里的旋律。女孩儿們可以叫絲苔西或金菠莉;男孩儿們則可以叫布萊恩。杰森或馬修。《權威預科生手冊》通常极少出錯,但也有瑕疵。它竟然建議,無論你用任何方式處理姓名首寫字母和簽名式都是有等級的作法(也許本意其實是諷刺,不過我可不這樣認為)。無論哪個等級的人們展示簽名式,其人自身的重要性多少就開始像暗紋一樣有待用心辨別,而他想吸引觀眾注意力的需要倒是凸顯無疑。其實,如果你确實是位中上階級人士,你的簽名式只應該出現在支票簿上!(無法辨認的)親筆簽名下方使用的是打印体。 如果對美國人來說,個人專用化并非絕對必不可少,通過商品目錄購物則似乎擁有這一地位。并不是因為他們需要這些商品,而是因為他們需要用購買這類商品的方式來實踐有關選擇的幻夢。根据商品目錄郵購貨物釋放了有關權力的幻夢,你元須冒險与那些可能會質疑你的權力的人碰面。郵購不需要的物品這一舉動,隱秘地重新實踐了范伯倫所謂的“明顯是為了揮霍和出于敬意的消費,卻帶來精神上的收益。”在特定的情緒中,當我們們心自問自己想做什么和我們的价值是什么的時候,我們都是在仿效“朝圣者比利”(庫爾特·馮尼格特的同名小說里的主人公。-譯者注)的母親。“跟大多的美國人一樣”,庫爾特·馮尼格特說,“她一直在嘗試建立一种生活,那就是,為她在禮品店找到的每一樣東西發現意義”。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