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到人們所說的圣靈重現的第一天下午過一半時分,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和旅游人員蜂擁蟻聚般地從四面八方,從歐洲的每個城市,從遙遠的印度、日本、加拿大和美國等地的每個角落匯集到盧爾德來。 “盧爾德宛如發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呼喚,”一本旅游指南曾經這樣寫道。“盧爾德成了人們無与倫比的聚會場所,對教徒而言,它是复蘇信仰之地,對殘疾人來說,又是身体康复的希望所在,每個心靈都想在此找到如愿以償的奇跡。” 盡管這個法國小城悶熱异常,彎彎曲曲的大街小巷里,新到的人們還是將它們塞得水泄不通。按照常規,每年來盧爾德的游客約五百万,但今年,那源源不斷的潮水般的人流預計將創新的世界紀錄。屆時將會有30万輛私人轎車,3万輛公共汽車,4000架次飛机,1.1万專列滿載著游客來到這里。 無論是誰,都將會擁到馬薩比耶勒山洞口,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則是誠心膜拜。 對大多數人來說,此行為的是一睹圣靈的出現。 透過火車車廂沾滿塵土的車窗,火車在岩石嶙峋的峽谷中繞過一個大彎緩緩爬行時,阿曼達·斯潘塞竟能看得見火車前部和后尾的車廂。不久,一個半小時之后,她從火車里的擴音器得知,他們就要到達盧爾德了。擴音器再次播放了錄制好的盧爾德圣歌。 同車廂的四個人中,只有阿曼達沒有打盹,盡管這次令人厭煩、單調乏味的旅行使她興致很低。肯,坐在她的身旁,此刻正在打著盹。昨晚他服了止痛鎮靜藥,因此一直昏昏欲睡。在她看來,肯最近几天明顯地消瘦了。坐在他旁邊的麥金托什醫生,是朝圣團的內科醫生,正微張著嘴,緊閉著雙眼,輕輕地打著鼾睡。伍德考特神父,坐在他們對面的一張椅子上,是個年邁的朝圣團的領隊,正午的陽光此刻正照在他那似睡非睡的臉上,看樣子很快就要醒了。和肯一樣,神父和醫生對此次旅途很是愜意。在這四個人之中,只有年輕的阿曼達一人,感到此次24小時的旅程索然無味。 一年一度的由伍德考特神父率領的朝圣團,從倫敦的維多利亞火車站出發,在位于海峽的終點站多佛下車后,停留片刻便登上了渡船,橫跨海峽來到法國的港口城市布格涅。在這里的法國火車上有他們事先預定好的座位,但是他們沒能馬上啟程,因為這支朝圣團總共有650人——主要是英國人,還有少數美國人。其中大約有一百名是躺在擔架上和坐在輪椅里的殘疾人,不得不把他們安排在救護車上。 昨天晚上,他們在巴黎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時阿曼達曾想方設法讓肯坐上飛机,來完成最后的旅程,可是肯再次執意不愿离開,堅持同其他朝圣者一起坐火車到盧爾德。今天早晨,火車在波爾多又停留了較長時間后,又繼續前行。同昨晚沉悶得令人窒息的氛圍相比,鐵路兩旁茂密的森林、草地、小溪以及那悠閒地吃著青草的奶牛,才令人覺得生活有點儿生气。午飯過后,阿曼達的興致更好了些,她只想盡快從這不斷轟鳴的火車里下車,即使到了盧爾德,她也只想在一家豪華舒适的旅館里放松一下自己。 火車沿著河岸疾駛,車廂里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意識到,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即將到達,一個個開始睡眼惺忪地醒來。 肯·克萊頓,伸了伸腰,擦了擦眼睛,向阿曼達問道:“啊,睡得真香,咱們快到了吧?” “就要到了,”阿曼達回答說。 麥金托什醫生微微向前傾了傾身子,眼睛盯著肯。“你感到怎樣,年輕人?一切都很好吧?” “很好,謝謝。” 伍德考特神父面向車窗,眼睛注視著洒滿陽光的山丘。“是的,不遠了,”他說著站了起來。“我想,我得到別的車廂看看其他人可好。你怎么樣,克萊頓先生?你和你的妻子愿意同我一道去看看嗎?你一定會發現這很有趣的。” “不,謝謝,”阿曼達說,“我不想去。” “我想去,”肯說著就慢慢地站起了身子。“在到達目的地以前,我想走走看看。” “肯,你應該休息,”阿曼達說。 “我說過我很好,”肯向阿曼達保證道。 麥金托什醫生也站了起來。“我想同你們倆一塊去。還有几個人我想去問候一下,看看他們怎么樣。” “那么,咱們這就走,”伍德考特神父說。 他离開了車廂,肯和麥金托什醫生跟在他的后面。 他們离開后,阿曼達感到輕松了許多。她想單獨呆一會儿,以便能讀完他們离開芝加哥后她一直在讀的那本書。實際上,在這次旅行前的三周內,阿曼達几乎認真地讀完了她所能找到的有關伯納德特和盧爾德的著作。她曾經讀過一本优秀的小說,弗朗茲·魏菲爾的小說《伯納德特之歌》。這是一部歷史小說,作者滿怀感激之情寫出了這本小說,那是因為作者在納粹占領法國期間,曾在盧爾德隱居避難。其他著作大都是紀實性的。阿曼達讀過的這類著作的第一本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弗朗西斯·巴金林·克耶斯寫的,帶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1939年和1952年,克耶斯曾兩次訪問盧爾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阿曼達還讀過里伯格·休·本森——坎特布雷耶穌教大主教的儿子——寫的一本書。本森自己也是一位狂熱的教徒。這本書記述了他在1914年親臨盧爾德的所見所聞,顯然對盧爾德山洞的奇跡深信不疑。她也讀過一卷本的《伯納德特傳記》,這是七卷本的縮寫本,由塔布的主教和盧爾德的主教委托雷勒·洛倫廷神父為慶祝伯納德特顯靈100周年而寫的。措辭相當客觀,几乎顯得不偏不倚。 在閱讀中,阿曼達發現時常提到一本引起她极大興趣的書,她曾在一家珍本書店里看到過這本書,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彌爾·左拉的《盧爾德》。左拉篤信科學,怀疑宗教,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曾在1892年訪問了盧爾德,18eq年那本小說的英文版問世,現在很不容易買到。這本書對許多天主教徒和盧爾德的狂熱者來說,實在是大逆不道。因為左拉寫這本小說意在嘲弄所謂伯納德特傳說,全盤否定所謂的盧爾德奇跡。這正是阿曼達所需要的,作為一种武器來使肯恢复理智,特別是因為肯作為一個律師,對左拉推崇備至,因為左拉在他那封第一句為“我控訴”而震惊輿論界的信中為阿弗富德·德雷弗斯作了辯護。這封信揭露了法國總參部出于反猶太人的目的而蓄意制造的陰謀。 如果左拉以這种否定的態度攻擊盧爾德,肯一定會信服,從而改變自己的主意。 幸運的是,這個珍本書店正好收藏了這本小說。這是一本雙卷的老版本小說,第一卷377頁,第二卷400頁,而且還是小字版本。盡管又厚又重,阿曼達還是決定裝在行李箱里。她在出發前的傍晚得到這本書,便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起來,現在只剩下不多的篇幅便可讀完。 她發現這本書确實不錯,是關于一個名叫比爾·福諾梅的牧師的故事。這是一個理想破滅,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怀疑的牧師,他伴同少年時代的一位朋友,得了不可治愈的殘疾症的瑪麗亞·德·奎爾桑來到盧爾德。他們在山洞作過祈禱之后,瑪麗亞竟奇跡般地康复了,可比爾卻總是怀疑瑪麗亞的殘疾症并不是因為器官病變所致,而是屬于歇斯底里型。在閱讀過程中,阿曼達在有關段落上作了記號,這些段落對伯納德特親眼看見圣母顯靈和所謂的盧爾德山洞的奇跡深表怀疑。 現在,只剩下她一個人在車廂里,阿曼達從旅行包中取出左拉的第二卷本小說繼續閱讀,15分鐘后,她便看完了這部小說。很快,在肯他們回來之前就讀完了,她翻到第一卷中她留下紙條和打上記號的篇頁,一旦有机會她可以隨時讀給肯听。但愿這能使肯擺脫他母親和神父的宗教影響,使他的頭腦重新清醒起來,從而放棄到盧爾德朝圣的念頭。 好像是為了使自己的解釋更具說服力,阿曼達開始重新閱讀第一卷,尋找她作記號的段落,特別是那些有關伯納德特的段落。 最后,她終于發現了她喜歡的一段: 正如一位醫生曾經概括的那樣,這位14歲的女孩,在她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已經患有哮喘病,而且還深受歇斯底里症的折磨。這是由于遺傳因素和先天不足所致……親眼見到圣母純粹是孩子的無稽之談,許多這樣的農村姑娘早在伯納德特之前也都曾以同樣的方式見過圣母!現在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難道不正是這种老掉牙的話題:那被光華所圍繞著的圣母;圣母所吐露的秘密;汩汩涌出的泉水以及應該完成的使命;能使眾多的人皈依而深信不疑的奇跡等等諸如此類的傳說嗎? 太妙了,應該讀給肯听。 阿曼達把第一卷放在座位上,又打開了第二卷。第二卷講的是伯納德特离開盧爾德,來到了勒維斯,在這里成了一名修女。左拉在書中寫道,他曾經遇到過一位內科醫生,名叫查塞格勒,此人曾在圣母顯靈后六年見過伯納德特修女。這位醫生特別對她那孩子般美麗的大眼睛以及那种純真坦率的眼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說,她面部的其他部分卻相形失色,皮膚失去了光澤,身体更加虛弱,她的体態看起來与一般的佣女毫無區別,矮小而憔悴,壓根儿不惹人注目。她仍然怀有怜憫之心,但她看起來似乎不再是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神采奕奕,那樣不同風俗而獨具魅力。事實上,她非常地世俗和現實,并沒有沉溺于任何狂喜和幻想之中。 阿曼達在掂量把這些話讀給肯听后,會有什么效果,也許它們會給他一個嚴酷的、沉重的一擊。阿曼達決定最好不讀這一段。她又在她以前作下的記號更多的篇頁上停了下來,自己又讀了起來。左拉所遇到的那位醫生還這樣說:“如果伯納德特僅僅是一名神智恍惚的幻覺症患者,僅僅是一個呆子,那后果將更加令人惊奇,更加無法解釋,難道不是嗎?一個呆子、一個白痴的夢幻居然會轟動全國!不!絕不!只有上帝的聲音才能解釋在這儿發生的一切奇跡。”皮爾神父在听了這一段后,贊同地說:“的确如此,确實有一种聲音傳到這儿來,那就是悲哀的歎息和呼號,是對永恒無限的希望的呼喚。如果一個深受苦難和痛楚的孩子的夢幻能夠使眾人的心靈感動,能使大地風調雨順,出現一個新城市,難道這不正是因為這种夢幻表露了窮困人類的饑渴和那种不可壓抑的、強烈需要的安慰嗎?哪怕這只是一种被愚弄的心境。” 對,這一段不錯,阿曼達自言自語,這段也許會更有助于肯面對這個現實的世界。左拉是一位思想家,肯決不會忽視他的話,他會認真思考他所尊敬的這位作家的見解的。還有,在一些地方,左拉還估計伯納德特只不過是“一個低能儿”。很好,左拉肯定會使肯清醒過來。 然而,她尋思了一會儿,又猶豫起來,她知道同三周前相比,肯現在進行手術,成功率變得很小了。她想,仍然得求助于左拉,她告訴自己,時間仍還很充足,得抓住哪怕是最后一刻,也要使肯回心轉意,每一分鐘都很寶貴。她還意識到,她現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渴望肯能夠因為她的緣故而面對現實,去求助于現代科學。她必須為此不遺余力,她必須堅信左拉的觀點。 阿曼達剛把書放在膝前,就听見過道里傳來了肯的聲音,看見他和伍德考特神父一道出現在車廂外面。 這位神父說:“噢,得讓你暫時留在這里,克萊頓先生,在到達盧爾德之前,你需要休息一會儿。我得到剩下的几個車廂去看看。很抱歉,讓你受累了。” “噢,不,我很好,”肯說,“這一趟很值得,謝謝你,特別是謝謝你介紹我認識了穆爾太太,那的确是真正的奇跡。” 肯望著這位神父离開了,然后才轉向車廂走來。他在阿曼達的旁邊坐下來后,竭力想笑起來,可是那笑容無法掩飾住他的疲倦。他原來曾是健康而有生气的面容,現在看起來蒼白而消瘦。這不禁又使阿曼達万分擔憂起來。 “你真的感到怎么樣?”阿曼達焦急地問道,“你真不該到盧爾德來。” “我無論如何也不愿錯過這次机會,我決不后悔。”肯說。 他确實太疲倦了,以至于阿曼達都無法扶住他。她忍不住抓住他的手。“肯,我給你點東西,你那樣可以好受點。”她指鎮靜劑或止痛藥。 他搖搖頭。“不,在我們到達盧爾德時,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很快就要到了。”費了很大勁,他才坐直了身子,但這時眼睛頓時亮了起來。“阿曼達,我在火車上遇到了真正的奇跡。經人介紹,我認識了穆爾太太,我和她交談過。” 驀地,阿曼達惶惑困窘。“伊迪絲·穆爾?” “你一定還記得,我們在倫敦時听說過這個奇跡般的女人。這次她也到盧爾德去朝圣,就在這列火車的后面几個的車廂里。你應該去看看她。現在她健壯得就像是參加奧林匹克比賽的運動員。在五年前,她患了同樣的——或者說是類似的——我的那种病,骨盆變形性骨癌,跟我非常的相似。她告訴我,醫生曾表示對她無能為力,于是她來了盧爾德,來了兩次,就在第二次的時候,她在山洞作完禱告,飲了泉水,用泉水洗了澡,之后她便完全恢复了,能夠离開拐杖走路,能夠回倫敦工作了。患病的骨盆部位自動愈合、再生。倫敦和盧爾德的醫生曾經多次對她進行過檢查。現在,他們已經得出結論:她的骨癌确實奇跡般地得到痊愈。本周之內,官方將在盧爾德正式發表聲明,她的治愈肯定無疑是奇跡。”肯·克萊頓向后坐進了座位里,臉上重新恢复了生气,笑容似乎更舒展和開心。“我一直在想,如果奇跡會發生在她身上,穆爾太太身上,也同樣會在我身上發生。咱們能來盧爾德,我非常高興。現在我比以前更有信心了。” “我也很高興,”阿曼達茫然地說,“你認識了穆爾太太,我也很高興。” “我相信,你也有机會見到她,等我們到了盧爾德后,你也會和我一樣相信這是奇跡。”他瞥了一眼阿曼達。“剛才我离開時,你干什么了?” 她指了指放在膝上的左拉小說的書名。“我在看——看一本書。” 她匆匆忙忙地將這兩卷書放進了旅行包。她心里明白,現在不是談這本書的時候,她不愿在此刻用左拉小說中那無情而冷靜的對盧爾德奇跡的嘲弄和怀疑,來挫傷她最親愛的人的樂觀情緒。是的,不應該選擇這個時候,不應該在肯和穆爾太太相遇,正滿怀希望和信心倍增的時候。 阿曼達側過身去,從窗子望出去,看見火車仍還沿著河岸行駛。這條河一定是順著山流經這個地區的波河。火車穿出森林后,便立刻看到了城鎮郊外的一幢幢建筑物,在遠方聳立著一個塔尖,阿曼達猜想,那可能便是有名的上宮了。离上宮不遠處,一幢建于八世紀的城堡巍然屹立在山崗上。再遠處,便是郁郁蔥蔥、蜿蜒起伏的比利牛斯山脈。顯然,他們此行的目的地盧爾德就快要到了。它的四周有著九個古老有名的教堂。 阿曼達想把窗外的景色指給肯看,可是她卻看到肯閉著眼睛,好像是在打著盹儿。 這時,列車的擴音器里又傳來了优美、節奏歡快的旋律,這是盧爾德圣歌,它始唱于1873年,阿曼達靜心傾听著這首抒情詩: “圣洁的瑪利亞! 我們的心中正燃燒著圣火 奇妙神圣的啟示 充溢在我們胸間! 万福,万福,万福瑪利亞。” 他們已經到達盧爾德了。 此時,伍德考特神父以及緊跟其后的麥金托什已回到了車廂,開始拎起了各自的旅行包。 阿曼達開始叫醒肯·克萊頓,可他卻倦意未消,努力地睜開了眼睛。“我們已經到盧爾德了,親愛的,”阿曼達說。 突然,肯的眼神一下子又亮了起來,笨拙地想站起身來。呵曼達用力扶著他的胳膊,幫他站了起來。 “盧爾德,”他喃喃地說,此時阿曼達已拎起了旅行包。 阿曼達攙扶著肯,擠進了火車過道里,過道中散發著陣陣汗臭味,她想方設法地跟在伍德考特神父的后面。“跟著我,”神父有好几次回過頭來說。 他們從火車上下來,來到車站月台上。這儿擠滿了從倫敦來的朝圣者。伍德考特神父招手要阿曼達和肯以及其他人向他靠攏。“我們現在是在第二站台,”他宣布,“咱們走過鐵軌到車站去。你們看見的那三節未脫离的火車廂,將開往瑪爾拉德車站。在那儿,殘疾者可以帶輪椅乘坐特別准備的公共汽車。現在,你們跟我在一起就行了。” 他們越過鐵軌來到了一個門道,上面橫挂著一幅標語:ACCUEIL DES PE LERINS。 “意思是歡迎朝圣者,”伍德考特神父說。阿曼達覺得,車站大廳內部与其他她以前旅游時看到過的火車站大廳并沒有什么不同,在涂上黑色橡膠液的地面上安放著現代風格的棕色木凳。大廳內唯一令人感到愉悅的是一大幅比利牛斯山脈的風景壁畫。 他們一行人向出口處走去,走過一個出租汽車站后,又走向停放公共汽車的停車場。“咱們的公共汽車就在前面,”伍德考特神父說,“你們看見豎杆和廣告牌后面的那些車沒有?車前面的豎杆上寫著各家旅館的標牌。”他用手指了指。“咱們的車就在阿爾比恩旅館和查貝爾旅館之問。”他徑直奔向寫有“加利亞·倫德里斯旅館”字樣的豎杆前。 20分鐘后,他們乘車來到了加利亞·倫德里斯旅館的門前。伍德考特神父領他們下了車,來到了旅館寬敞的四樓大廳。看來神父對這儿的環境非常熟悉,吩咐他們別走散,呆在大廳中間耐心等待,他會盡快落實好他們各自的房問。 阿曼達一直擔心著肯。自從下火車后,肯才第一次因消除了疲勞而開口講話。“我們到了,”他低聲說道,“我們已經到了盧爾德,已經到了。” 阿曼達點點頭。“是的,親愛的,咱們到了。” 伍德考特神父拿著一扎信封回到了他們面前。他讓大家注意一下,大家立刻安靜了下來。“房間我已經安排好了,”他大聲宣布道,“我按你們的名字字母的順序叫人。信封里裝有一張盧爾德的地圖,几點注意事項、房間的號碼及鑰匙。”他開始念名字了。 當他讀到“C”字母時,他叫道:“肯尼斯·克萊頓先生及太太。”阿曼達很不好意思地伸手接過信封,因為這是他們倆共同在芝加哥商定好的,雖然他們還未結婚,但為了這次旅行方便,他們便以夫婦相稱。 伍德考特神父發送信封完畢后,再次要求大家注意。“諸位想了解的几點情況,都列在注意事項中——房間號碼、進餐時間,還包括預付一半的膳宿費等等。”他清了清嗓子。“當然,還包括旅館的其他一些注意事項。愿意立即回自己房間去休息洗澡的,可以直接回房間去——如果行李還沒有送到房間,請別耽心,一會儿就會送到。我們將在樓下進餐,就在接待大廳下面。進餐后,如果有人興致還好,咱們可以去觀看夜晚的燭光游行。到明天,咱們集中觀光。同時——”他停了下來,半晌后又說道:“在進餐或回房間之前,有想去山洞看看的,我愿意帶路。有多少人愿意在這時候去看看山洞的?請舉手。” 阿曼達注意到有三分之二的人舉起了手,其中,就有站在她旁邊的肯。 “肯,不,你不能去,我不讓你去。”阿曼達低聲說.但語气很堅定。“你需要休息,你應該明天去山洞,現在你不能去。” 肯朝她溫情地笑了笑。“親愛的,我現在一定得去看一看,盡快去作禱告。咱們晚餐后再見。” 阿曼達感到非常失望,看著肯同其他愿意去山洞的人跟著神父离開了接待大廳。大廳里頓時空蕩蕩的,只有一些朝圣者聚集在電梯間旁,一邊等著電梯,一邊談論著明天參加彌撒的有關論題。她孤零零的一個人呆在大廳。阿曼達打開手中的信封,看到克萊頓先生及太太的房間是五樓的503號。她拎起提包,同其他人一道站在電梯間旁等電梯。她簡直不能理解這個肯·克萊頓,現在雖然病到這种地步,精力不支,萎靡不振,卻居然還能強打精神,不惜勞頓之苦去山洞禱告,期待著能像穆爾太太那樣,奇跡般地康复痊愈。她多么希望肯能夠看穿所謂的奇跡之說只不過是騙人的鬼話,多么希望肯能夠明白,即使是突然痊愈也并非什么奇跡,而完全是由于与身心相關的心理因素所致。醫學上稱之的身心療法,并非每個人都适合,尤其很難發生在像肯這樣的重病患者身上。 電梯來了,阿曼達費了很大力气才擠了進去。電梯開得很慢,而且時走時停。她和一個年紀較大的、背部微駝的男朝圣者最后在五樓下了電梯。這儿只有一個通道,她順著走廊找到了503房間,用鑰匙將門打開。現在她終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一會儿,等著肯回來了。 進了房間,她走了几步,映入眼帘的景象使她吃了一惊,因為這大出她的意料。加利亞·倫德里斯旅館一直被宣傳成一家設備齊全的豪華三星級旅館,但她所見到的一切卻令人厭惡,反感。這間雙人臥室,与其說是臥室,倒不如說是一個洞穴。屋內有一張雙人床,隨意舖放著色調晦暗的綠色床單。在床的左側腳下,安放著一張小桌,一把便椅,椅子旁有一張書桌。房間里除了在室內兩側牆邊的壁龕上安放著耶穌基督和圣母瑪利亞的小雕像外,冉也沒有其他的家具和裝飾品了。在一個窗子的兩側,挂著難看的窗帘。為了把窗帘拉開,透一透房間的空气,她只好格外小心地從床頭桌和雙人床邊擠過去。窗戶打開后,她看見一個公園的一側有許多人在下午的陽光里排成長長的一列隊伍,他們唱著歌,阿曼達听出,這又是盧爾德圣歌。 阿曼達走進盥洗室的小門,盥洗間里有便池、洗滌槽和一個短短的浴盆。放置藥品的小藥柜上的涂漆看起來凹凸不平,室內的光線飄曳不定,非常黯淡。 阿曼達坐在床沿上,真想放聲大哭一場。這儿絕不是他們該呆的地方,特別是對肯來說更不适合,他需要安靜,舒适和休息。這間像洞穴一樣的房間,無論如何也不适合于肯居住。 她竭力在想下一步該怎么辦。在這家所謂高級旅館里,一定不會再有比這設備更好的房間了。城里其他旅館的所有房間早已在數天前就已預訂客滿了,這里沒有其他住處可以轉移出去,除非到城外,也許還能找到更好的旅館。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