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本書是根据外國著名古典劇作改寫的戲劇故事。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外國古典戲劇的發展概況。 世界戲劇藝術最早是出現在距今約2400年前愛琴海邊的古希腊。 希腊戲劇的萌芽和當時人們的宗教儀式有密切的關系。在古希腊最流行的是春秋兩季為祈禱和慶祝丰收而舉行的酒神祭祀。這時,人們排成盛大的行列,組成合唱隊,合唱酒神贊美歌,表演根据酒神事跡所編演的故事;參加慶祝的狂歡人群也是載歌載舞,除演唱酒神事跡外,也往往即興表演根据時事或笑聞編成的歌舞。前者即孕育成悲劇,后者就發展為喜劇。 希腊悲劇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已具雛形。尤其是在慶西士特拉妥(前605—前527)和伯利克里(前443—前429)執政期間,雅典政府或在酒神節慶中舉辦悲劇競賽會,或實行“觀劇津貼”鼓勵人們看戲,在濃郁的藝術創造氛圍中,促使悲劇藝術日臻完善、成熟。 埃斯庫羅斯(約前525—前456)、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悲劇詩人,他們的創作分別表現出雅典民主政治在成長時期、繁榮時期和衰落時期的社會現實。相傳埃斯庫羅斯寫有70多部悲劇和笑劇,現僅存《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瑞斯忒斯》三聯劇、《波斯人》等悲劇7种,大都通過神話題材展示雅典從氏族社會到奴隸主民主政治時期新舊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的斗爭,進步力量獲得胜利。其劇作結构單純,感情奔放,語言雄渾有力,寓意深刻。恩格斯稱其為“悲劇之父”。 古希腊悲劇的題材大都取自神話,但作者往往根据現實對它作出新的解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政治、宗教、倫理道德等重大社會問題,并表現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看法。當然,受歷史發展的限制,他們往往以命運來解釋他們無法理解和解決的矛盾,但是,他們又非常強調人類的自由意志,在人類的自由意志和命運的沖突中建立悲劇主題,教導人們積极地生活和斗爭。古希腊悲劇的結构形式相當完整嚴密,并運用詩的語言生動地刻畫出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現著高度藝術的美。 希腊喜劇大都是從現實社會中選取題材,以日常用語表現普通人的生活。它的發展比悲劇稍晚。古希腊前期最著名的喜劇作家是阿里斯托芬(前445—前385),寫有《阿卡奈人》、《騎士》、《鳥》、《公民大會婦女》、《財神》等劇作40多部,多半是諷刺當時的政治、社會、宗教、倫理道德的,語言机智鋒利,形式自由奔放,想像丰富絢麗,風格滑稽怪誕,對后世喜劇作家有很大影響。恩格斯稱其為“喜劇之父”。 公元前146年,羅馬侵占并消滅希腊。古羅馬也有悠久的歷史,羅馬戲劇家有意識地模仿和改編希腊戲劇,建立起自己的戲劇藝術。 羅馬最著名的喜劇作家是普勞圖斯(前254—前184)和泰倫斯(前190—前159)。他們大都是改編米南達的喜劇。普勞圖斯的劇作有《孿生兄弟》、《撒謊者》、《一罐金子》、《俘虜》等,富有民主精神、民族特征和民間色彩,生動有力;泰倫斯的《婆母》、《佛爾繆》、《兄弟》等喜劇,則表現出較高的文學趣味和較多的貴族傾向,標志著羅馬喜劇發展的兩個階段。此外,塞內加(前4—65)改編希腊悲劇的《美狄亞》、《俄狄浦斯王》、《費德爾》等劇作,也有一定的成就,代表著羅馬悲劇的創作水平。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封建社會的中世紀。 中世紀被稱作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為了實行殘酷而野蠻的統治,封建統治階級不僅使用各种嚴刑酷律,更惡毒的是利用宗教迷信來愚弄民眾。他們利用教會文化宣揚封建信條,而极力排斥和摧殘一切非教會文化。戲劇藝術當然也不能幸兔。教會极力摧毀古代希腊羅馬的戲劇,尤其憎恨民間戲劇。因此,在教會統治的前400年間,戲劇藝術在整個歐洲都极其衰微。 值得注意的是,當歐洲戲劇在中世紀走向衰微時,在東方的亞洲,中國、日本,尤其是印度的戲劇正趨發展、成熟。印度戲劇成熟較早。在公元初年,首陀羅迦的《小泥車》就頗為出色。迦梨陀娑是印度古代最著名的劇作家,他的《沙恭達羅》以其深刻的生活描寫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在世界戲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時期印度較著名的劇作還有薄婆菩提(約八世紀)的《茉莉与青春》和毗舍佉達多(約七世紀左右)的《羅剎与指環》等。他們与歐洲戲劇交相輝映,創造出燦爛的世界戲劇藝術。遺憾的是,此后除中國外,亞洲的古典戲劇無力与歐洲匹敵。 野蠻殘酷的中世紀延續一千余年。直到15世紀下半葉,現代文明才重新降臨歐洲大陸,這就是著名的文藝复興運動,這也是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 文藝复興是歐洲各國資產階級掀起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他們要利用古代文化來創造与中世紀封建教會文化根本對立的資產階級文化,他們高舉人文主義思想旗幟,贊美人的智慧和力量,肯定人的价值和尊嚴,提倡理性和科學知識,鼓勵人們追求現世的幸福与自由,都是對中世紀封建的宗教迷信思想和禁欲主義意識的尖銳挑戰。在藝術方面,他們反對中世紀文學那种呆板的、象征的、虛幻的藝術手法,著重寫實,力求描寫人——那种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這些,對文藝复興時期歐洲各國戲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复興的發源地。意大利的戲劇直到16世紀才發展起來,這時期意大利戲劇的主要成就是喜劇,代表劇作是馬基阿維里(1469—1527)的《曼陀羅花》。 歐洲其他國家的文藝复興運動則較晚。而在戲劇方面取得高度繁榮的,則是西班牙和英國。西班牙文藝复興時期的戲劇經過魯埃達(1510—1565)的奠基,在塞万提斯(1547—1619)、維迦和科爾德隆(1600—1681)手中達到高峰。塞万提斯是著名小說《唐吉河德》的作者,但即便是《奴曼西亞》,也足以使他享有卓越戲劇家的聲譽;科爾德隆寫有《人生若夢》、《扎拉美亞的法官》、《溫順的婦人》等劇作200余部,大都宣揚宗教思想,但辭藻華麗,富有抒情性,維迦是西班牙民族戲劇的代表作家,他的“斗篷与劍”的風俗喜劇和英雄歷史喜劇,在世界戲劇發展史上都有相當的歷史地位。此外,卡斯特羅的《熙德的青年時代》、莫里納的《塞維拉的騙子》、阿拉貢的《不可靠的真實》等,也是西班牙文藝复興時期較好的劇作。 英國的人文主義戲劇在16世紀后期蓬勃發展并達到高峰,走在當時歐洲各國的最前列。這其問最杰出的劇作家當推莎士比亞。他創作悲劇,喜劇、歷史劇數十部,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真實生動地描繪出封建制度衰落、資本主義興起這新舊交替歷史轉折時期英國社會的矛盾、動亂和分化,是世界戲劇史上的一座丰碑,對世界戲劇的發展有著极為深刻的影響。与莎士比亞同時代的托馬基德(1558—1594)的《西班牙的悲劇》,馬洛(1564—1593)的《浮士德的悲劇》,和瓊森(1575—1637)的《福爾蓬奈》等劇作,都程度不同地体現出人文主義精神。瓊森還有《個性互异》、《煉金者》等劇作,多以諷刺手法揭露貴族和資產階級的丑惡行為,是英國風俗喜劇的創始人。 文藝复興以后直到17世紀末葉,歐洲戲劇主要是古典主義戲劇發展的歷史。這時期戲劇取得突出成就的是法國,其他各國的古典主義戲劇在它的影響下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古典主義是法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是法國資產階級与中央專制王權的妥協在文藝上的反映,也是資產階級借助王權与貴族階級進行斗爭在文藝上的反映。在政治上,古典主義主張國家統一,擁護中央王權,宣揚公民義務;在哲學思想上,它崇尚理性原則,服從國家意志,克制個人情欲;在文學觀點上,把古希腊、羅馬文學奉為創作典范,向古代藝術尋找其社會理想的表現方法,追求藝術形式的完美。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是悲劇作家高乃依、拉辛和喜劇作家莫里哀。悲劇大都是歷史題材。高乃依的悲劇寫在君主專制政体的上升時期,喜愛在個人情感和國家義務、個人意志和封建道德的激烈沖突中塑造悲劇英雄形象,又把這种沖突提高到公民責任感和民族愛國主義的高度去解決;拉辛擅長在戀愛悲劇中描寫國家義務与個人情欲的沖突,并譴責專制暴政,揭露貴族的荒淫無恥,反映出法國專制君主政体由盛而衰的社會情形;莫里哀則和其他古典主義作家不同,他著重描寫現實,并在內容和形式上向民間創作汲取營養,以生動的喜劇形象大膽地抨擊僧侶、貴族和高利貸者等社會邪惡勢力,在創作上勇于突破古典主義法則而多有創造,是世界戲劇史上堪;与莎士比亞媲美的偉大戲劇家。 莫里哀去世后,法國喜劇很快衰落,悲劇也接近尾聲,世界戲劇發展中的古典主義階段即將結束。 18世紀的啟蒙主義戲劇,鮮明地体現出啟蒙運動反封建、反宗教的政治傾向。在表現手法上,為能自由地描寫資產階級的生活和思想,它打破古典主義戲劇“三一律”等法規,取消戲劇在体裁、題材方面的嚴格悲喜划分,創造出“正劇”這种新的戲劇類型;主張戲劇的真實和質朴,強調描寫現實生活,以資產階級的普通人物為主人公;對話開始以散文而不再是詩体、韻文進行創作;強調戲劇的現實性和戰斗性,把辛辣的諷刺和嚴密的說理相結合。 啟蒙運動最早產生在英國,在戲劇方面最重要的作家是菲爾丁(1707—1754)、哥爾斯密(1730—1774)和謝立丹。菲爾丁的政治諷刺劇曾飲譽歐洲。他的《堂吉訶德在英國》、《巴斯昆》、《1736年的歷史紀事》等劇作,尖銳嘲諷社會政治的黑暗,受到當局的种种迫害。英國戲劇從此普遍喪失政治諷刺性質,喜劇創作也逐漸轉向感傷喜劇和風俗喜劇。哥爾斯密是這時期英國風俗喜劇的先驅,他的《委曲求全》等劇作有較高的成就;但是,英國風俗喜劇最有代表意義的作家是謝立丹。他擅長將當時英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构成一幅幅動人的諷刺畫,在幽默的語言和滑稽的情節中,包含著啟蒙家的道德思想。 法國的啟蒙戲劇無論是其成就,還是影響,都比英國大得多,對現實的批判也更尖銳有力。因為法國具有伏爾泰(1694—1778)、狄德羅(1713—1784)和博馬舍這樣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和戲劇家。伏爾泰的戲劇改革使法國戲劇獲到多方面的發展,他的《札伊爾》、《穆罕默德》、《布魯圖斯》、《凱撒之死》等劇作,充滿對君主專制和宗教迷信的尖銳批判,真摯熱烈的情感中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狄德羅有《私生子》和《家長》等劇作,其杰出的“嚴肅戲劇”理論為當時的啟蒙戲劇,以及后來歐洲廣泛興起的現代戲劇,奠定下堅實的理論基礎,而博馬舍則將法國啟蒙戲劇推向高峰。博馬舍“嚴肅戲劇”的成功實踐,預示著后來社會劇、問題劇的產生。 德國啟蒙戲劇家主要有萊辛(1729—1781)、歌德(1749—1832)和席勒。萊辛的《漢堡劇評》對建立德國民族的現實主義戲劇有杰出的貢獻,其劇作《薩拉·薩姆遜小姐》、《明娜·封·巴爾赫姆》、《愛密麗雅·迦綠蒂》等,是其理論的實踐,對德國戲劇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歌德的主要劇作有《鐵手葛茲》、《愛格蒙特》和《伊菲姬尼亞》,廣泛描寫當時德國的社會生活,包含著作者博深、矛盾的思想情感,丰富了人類戲劇藝術的寶庫。最能代表德國啟蒙戲劇成就的是席勒。席勒是處在上升時期的德國資產階級尋求民主、自由、民族統一和獨立的時代中的偉大精神代表,他的劇作洋溢著對整個德國社會挑戰和叛逆的精神。歌德和席勒都是杰出的詩人,其劇作具有古典戲劇的結构美,有丰富的想象和浪漫色彩,又蕩漾著濃郁的詩情,對后來一的浪漫主義戲劇的發展很有影響。 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兩大文藝流派——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先后產生。 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為:重主觀因素而忽視客觀現實;抒發個人的感情和想象,描寫理想而不重視典型和典型性格的創造;經常以怪誕、夸張的藝術手法突出刻畫性格的某种特征,追求离奇的情節和神秘的气氛;慣用美和丑、崇高和滑稽、悲与喜、大自然与塵世的鮮明對比突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向往;強調個人才能和個人的社會作用,認為人的本質就在于能拋棄世俗去創造理想,等等。浪漫主義又有積极的与消极的之分。后者粉飾現實,想使人和現實妥協,或是逃避現實,墮入自己內心世界的無益的深淵中去;前者則加強人的生活的意志,喚起人們對現實黑暗的憎惡与反抗。 浪漫主義戲劇是在清算古典主義后蓬勃發展起來的,它的起源地和代表作家也是在法國。當年輕的雨果1827年發表《〈克倫威爾〉序言》、以及稍后演出《歐那尼》轟動歐洲劇壇時,也就標志著古典主義戲劇的衰微和浪漫主義戲劇的崛起。法國較好的浪漫主義戲劇,還有維尼(1797—1863)的《卻特頓》,和大仲馬的(1802—1870)的《亨利三世及其宮廷》、《安東尼》等。 德國較著名的浪漫主義戲劇家有蒂克(1773—1853)和克萊斯特(1777—1811)。蒂克的《穿皮靴的貓》,和克萊斯特的《赫爾曼戰役》、《洪堡王子》、《破罐》等劇作,在德國戲劇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浪漫主義戲劇在英國。則主要体現在拜倫(1788—1824)和雪萊(1792—1822)這兩大浪漫詩人身上。拜倫寫有《曼弗雷德》、《馬里諾·法利埃洛》和《該隱》等劇作,《曼弗雷德》較為成功;雪萊的主要劇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錢起》和《希腊》,《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寫得頗為感人。 歐洲浪漫主義戲劇思潮為時短暫,很快就被現實主義戲劇所替代。批判現實主義戲劇在俄國得到蓬勃發展。俄國戲劇自馮維辛(1745—1792)起就形成的批判、諷刺現實的傳統,在格里鮑耶陀夫、果戈理、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劇作中得到鮮明的体現。奧斯特洛夫斯基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悲劇的代表作家,他的劇作富有民主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俄國戲劇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果戈理是世界著名的諷刺喜劇家,他繼承、發展俄國文學諷刺批判的傳統,代表著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喜劇的最高成就。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是小仲馬。他提倡寫問題劇,主張以戲劇改革社會,對當時法國的諸多社會矛盾都有較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德國劇作家赫勃爾(1813—1863)的《馬利亞·馬格達勒娜》、《吉格斯和他的戒指》等劇作,也表現出批判現實主義的傾向。 當然,提到批判現實主義戲劇,最著名的作家當推挪威人易卜生和比昂遜(1832—1910)。比昂遜有《報紙主筆》、《挑戰的手套》、《破產》、《國王》等問題劇21部,尖銳批判資本家、官僚、報刊編輯等的丑惡行為,宣揚通過道德教育進行社會改良,對挪威戲劇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易卜生被譽為是近代社會問題劇的始祖和最著名的作家。其劇作從道德、宗教、法律、教育和婦女地位等方面深刻地揭示出資本主義的痼疾,并以其丰富多彩的藝術手法和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世界近現代戲劇的發展有廣泛、深刻的影響。因此,又有人把他譽為“現代戲劇之父”。 19世紀70年代,世界進入現代社會。 外國現代戲劇的發展呈現出搖曳多姿的景象。除批判現實主義戲劇在蕭伯納、高爾斯華綏、托爾斯泰、高爾基等著名作家手中獲得發展外,歐美各國還先后出現自然主義、新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等各种戲劇思潮和流派,那又是一個新奇燦爛的戲劇藝術世界。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