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藍色面包車橫穿跑道,朝著洛杉磯机場的一排飛机維修庫疾駛而去。太平洋航空公司寬体客机的尾翼從最近的一座飛机庫的后面突了出來,公司的徽記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工程師們一看到這架飛机立刻就激動地交談起來。面包車徑直開進飛机庫,然后在机翼下面停住。工程師們從車上魚貫而下。緊急維修小組已經開始工作,五六名工人上了机翼,系著安全帶。趴在上面干活。 “我們上!”伯恩大叫一聲,就順著梯子往机翼上爬。這一喊就像是戰斗號令,其他几位工程師跟在他身后往上攀登。多赫迪垂頭喪气地落在最后頭。 凱西和里奇曼一道下了面包車。“他們都直接去机翼了。”里奇曼說。 “對的。机翼是飛机最重要的部分,結构也最复雜。他們要先看看机翼,然后用肉眼查看一下飛机外殼的其余部分。這是工作的程序。” “我們上哪儿?” “去飛机內部。” 凱西走到机頭附近,然后爬上通往前艙的航空梯。走到机門處時,她聞到陣陣讓人難受的嘔吐物臭味。 “耶穌啊。”里奇曼在她身后說。 凱西走進机艙。 她知道在一般情況下,飛机前艙所受的損坏應該最小。但是現在即使在前艙里,有些坐椅背已經折斷,扶手与坐椅分了家,散落在走道里。頭頂上方的行李架四分五裂,懸在半空。氧气面罩從頂上吊挂下來,有些已經不見了。地毯上和天花板上都濺了血跡。坐椅上是一攤一攤的嘔吐物。 “我的上帝啊,”里奇曼捂著鼻子說,臉色蒼白,“這是湍流造成的嗎?” “不,”她說,“差不多可以肯定不是的。” “那為什么飛行員說——” “我們現在還不清楚。”她說。 凱西朝前頭的駕駛艙走去。艙門敞開,駕駛台似乎情況正常,但所有的飛行記錄資料和圖紙都不見了。地板上有一只小小的嬰儿鞋。她彎下腰去看小鞋的時候,注意到了卡在駕駛艙門底下的一堆扭曲的黑色金屬,是一台攝像机。她把它拽了出來,這東西在她手上立時碎成几片,只剩下几塊已經不成形的線路板和銀色的電動小馬達,還有壓得粉碎的帶盒中散落出來的卷成團的錄像帶。她把這些交給里奇曼。 “我拿這東西怎么辦?” “保存好。” 凱西開始向机尾方向走去,知道后艙的情況會更糟。這架航班上到底發生了什么?她的頭腦中正在形成一幅圖像。“毫無疑問,這架飛机經歷了嚴重的俯仰振蕩,也就是飛行中机頭的上下劇烈擺動。”她解釋道。 “你怎么知道的?”里奇曼說。 “這是造成乘客嘔吐的原因。飛机可能偏擺,也可能橫滾。但只有俯仰振蕩才會引起乘客嘔吐。” “氧气面罩怎么會不見了?”里奇曼又問。 “人們跌倒的時候伸手去抓它。”她說。肯定是這么回事。“坐椅背都折斷了——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力才能折斷飛机的坐椅背嗎?它在設計時達到抗16個自身重力沖擊的水平。乘客在机艙里就像是杯子里頭的骰子一樣亂撞。從損坏的情況看,這似乎持續了一段時間。” “多長?” “至少兩分鐘。”她說。像這樣的事故就足以造成死亡。 經過殘破的中配餐室,他們來到了飛机的中艙。這里的損坏更為嚴重。很多坐椅都折斷了。天花板上橫著一段又長又寬的血跡。走道上散落著亂七八糟的東西——破鞋子、碎布片、儿童玩具。 几名身穿印有“諾頓事故分析小組”字樣藍色工作服的清洁工正在艙內收集乘客的個人物品,把它們放進大塑料袋。凱西對一名女工說:“你們找到照相机沒有?” “到現在為止有五六架吧,”女工說,“還有兩架攝像机。這儿什么東西都有。” 凱西小心翼翼地避開走道上的污物,繼續朝后艙走去。她走過另一個分隔門,進入靠近尾部的后艙。 里奇曼倒吸了一口涼气。 后艙的內部好像被一支巨手狠狠地抽打過。坐椅已被夷平;頭頂的行李架塌了下來,几乎碰到地板;天花板已裂成碎片,露出后面的接線和銀灰色的隔熱層;四處都是斑斑血跡,有些椅面上浸透的血已經發黑;靠机尾的廁所散了架,鏡子砸得粉碎,不銹鋼的抽屜一個個歪歪斜斜敞開著。 凱西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机艙的左側,六名救護人員正吃力地托著一個沉重的形体,這個形体裹在一個白色的尼龍网袋里,半吊在行李架旁。救護人員們調整了一下姿勢,尼龍网袋跟著變動了位置。突然一個男人的腦袋從网袋里滑落出來——面色死灰,口角大張,兩眼無神,几束亂發飄動著。 “噢!上帝啊。”里奇曼說著嚇得連忙轉身溜了。 凱西走到救護人員身邊。死者是一名中年華人。“這里出什么事了?”她說。 “對不起,女士,”一名救護人員說,“我們沒法把他弄出來。我們發現他被卡在這儿,箍得死死的。是左腿。” 一名救護人員用手電筒向上照了照。尸体左腿緊緊別在行李架里,直插到窗板上方的隔熱層中。凱西使勁地想著飛机這個部位的線路是不是對飛行安全影響重大。“一定小心把他弄出來,”她說道。 她听到從配餐間里傳出一名清洁女工的聲音:“這是我見過的最古怪的事儿啦。” 另一名女工說:“這東西怎么到這儿來的?” “我要知道就好啦,親愛的。” 凱西走過去看看她們在談什么。清掃女工手里正拿著一頂藍色的飛行員制服帽,帽頂上有一個血跡斑斑的腳印。 凱西伸手接過帽子。“你在哪儿找到它的?” “就在這儿,”清洁女工說,“就在机尾配餐室。這儿离駕駛室也太遠了,不是嗎?” “是的。”凱西翻來覆去地看著手里的帽子。帽檐上方繡著銀色的机翼,正中是太平洋航空公司的黃色圓形圖案。這是駕駛員的帽子,上面鑲著机長的標志。所以這頂帽子也許屬于后備机組,如果這架飛机載有后備机組的話。但她現在還不知道是否有。 “噢,我的天吶,這實在太可怕了。” 她听見一個特別單調的聲音,抬頭看見結构工程師道格·多赫迪大步走進了后艙。 “他們是怎么把我的漂亮飛机弄成這個樣子的?”他痛苦不堪地呻吟著。然后他看到了凱西。“你清楚這是怎么搞的,對吧?這根本不是湍流,他們玩的是海豚跳水的把戲。” “可能。”凱西說。“海豚跳水”是表示飛行中一連串不斷俯沖和爬升的術語,就像海豚從水里跳出來再鑽下去那樣。 “噢,是的,”多赫迪黯然神傷地說,“事情就是這樣的。他們失去了控制。可怕啊,真可怕啊……” 一名救護人員說:“多赫迪先生?” 多赫迪望過去。“噢,”他講道,“這家伙就是卡在這儿的嗎?” “是的,先生……” “你是不會知道的,”他泄气地說著,朝近處挪了一步。“這里是后艙壁。這一帶是對飛行安全至關重要的各個机上系統交會的地方——哎,讓我看看。這是什么,他的腳?” “是的,先生。”他們給他照亮。多赫迪推了推尸体,尸体捆得牢牢的,吊在安全网袋里晃了一晃。 “你們能把他托住嗎?好的……誰能拿把刀子或是什么工具來嗎?你們也許沒有,不過——” 一名救護人員遞給他一把剪子,多赫迪開始剪起來。銀灰色的隔熱層碎片飄落到地板上。多赫迪不停地剪著,他的手飛快地移動著。最后他停下來。“好啦。他沒碰上A59號線路,也沒碰著A97號線路。他离液壓管線還遠著吶,离電子控制盒也還有段距离……好吧,我看他一點儿也沒傷著飛机。” 救護人員們托著尸体,直盯著多赫迪。其中一個說:“我們能把他割下來嗎,先生?” 多赫迪還在聚精會神地望著。“你說什么?噢,那當然。把他割下來。” 他向后退了一步。救護人員用一把大型金屬鋸在飛机上部比划了一下,然后把鋸子斜插進行李架和天花板的連接處,一下就把它鋸開。塑料部分斷開時發出一聲巨響。 多赫迪扭轉身。“我不能看,”他說,“我不忍心看著他們毀了我這美麗的飛机。”他回頭朝机頭方向走去。救護人員愣愣地看著他走開。 里奇曼回來了,看上去有點不好意思。他指著窗外問道:“翅膀上那些家伙在干什么?” 凱西彎下腰,透過舷窗看著机翼上的工程師們。“他們正在檢查前緣縫翼。” “前緣縫翼是干什么的?” 你得手把手對他從頭教起囉。 凱西說:“你知道空气動力學嗎?不知道?那好吧。飛机之所以能飛起來,取決于它的兩只机翼的形狀,机翼看似簡單,”她解釋道,“但實際上它是飛机上最复雜的部分,制造所需時間也最長。机身部分就簡單多了,只不過是好几段圓桶鉚接在一塊儿而已。至于机尾,那只是帶有控制平面的一個固定的直立舵。而机翼卻是一件藝術品。每只机翼差不多有200英尺長,牢固得令人難以置信,能夠承受起整個飛机的重量。与此同時,它的設計制造誤差絕不能超過百分之一英寸。” “形狀,”凱西說,“是最最重要的。它的頂部是弧形的,底部則是平坦的。這就是說,越過机翼頂部的空气,它的流動速度更快些,而且根据伯努利定理——” “我上的是法學院。”他提醒凱西說。 “伯努利定理是說,空气流動速度越快,它的壓力就越小。所以,流動中的空气壓力比它周圍的空气壓力要小,”她說,“由于越過机翼頂部的空气移動速度更快,它就產生了一個真空區域,從而將机翼向上吸抬。机翼的強度足以承受机身的重量,這樣整架飛机就被提升起來。飛机之所以能飛就是這么個道理。” “好吧……” “那么現在,有兩個因素決定產生的升力有多大——机翼在空气中的移動速度和曲度。曲度越大,升力也越大。” “好的。” “當机翼在飛行中快速移動時,比如說達到零點八個馬赫數時,它就不需要多大的曲度。實際上它只要差不多平直的就可以了。但是當飛机移動比較緩慢時,比如說在起飛或者降落的時候,机翼就需要較大的曲度以保持升力。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通過延展机翼的前后部分——翼后的阻力板和翼前的前緣縫翼——來提高曲度。” “前緣縫翼就像是阻力板,但是位于翼前?” “對。” “我以前從來沒注意到它們。”里奇曼說著朝窗外看。 “小飛机就不要這東西,”凱西說,“不過這架飛机滿載的時候有七十五万磅重。這么大的飛机就必須有前緣縫翼。” 在他們繼續朝舷窗外觀察的時候,第一部分縫翼向前展開了,然后朝下傾斜。站在机翼上的人都兩手插著口袋看著。 里奇曼說:“前緣縫翼為什么這樣重要呢?” “因為,”凱西說道,“造成所謂‘湍流’的一种可能的原因就是在飛行過程中前緣縫翼打開。你記得吧,在巡航速度下,机翼應該是平直的。如果前緣縫翼打開了,飛机就會變得不穩定。” “那么前緣縫翼的打開是怎樣造成的呢?” “駕駛員的誤操作,”凱西說,“這是通常的原因。” “不過假定這架飛机的駕駛員特別优秀呢?” “是的,假定的話。” “而且如果這不是駕駛員的誤操作呢?” 她遲疑了一會儿。“有一种情況被稱為非指令性前緣縫翼展開。這就是說前緣縫翼在沒有警示的情況下自動打開。” 里奇曼皺皺眉頭。“這种情況可能發生嗎?” “据說這是可能發生的,”她說道,“但我們認為在這架飛机上是不可能的。”她打算以后再和這個小伙子詳談,而不是現在。 里奇曼還是雙眉緊鎖。“如果不可能,那他們干嗎還要檢查呢?” “因為我們不能絕對排除。我們的任務是檢查一切。也許這架特定的飛机就有這种問題。也許控制線路裝配得不合适。也許液壓傳動裝置的電气部分出了故障。也許是鄰近傳感器失靈。也許航空電子控制系統的密碼受到干扰。我們將對每個系統都進行檢查,直到找出問題的原因。而現在,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線索。” 四個人擠在駕駛室里,俯身檢查控制台。文庄有這個型號飛机的駕駛許可證,所以坐在机長的位子上。肯尼·伯恩坐在右邊副駕駛的座位里。文庄正在一樣一樣地檢查控制系統的功能——阻力板、前緣縫翼、升降舵、轉向舵。 凱西和里奇曼站在駕駛艙外。她說:“文庄,你有什么發現?” “什么也沒有。”文庄答道。 “我們什么也沒找到,”肯尼·伯恩說,“這只大鳥跟新的一樣。飛机什么問題也沒有。” 里奇曼說:“照此看來,恐怕最終也許還是湍流造成的吧。” “滾你媽的湍流去吧,”伯恩說,“誰說的?是那小子嗎?” “是我。”里奇曼說。 “把這小子給我赶出去,凱西。”伯恩說著扭頭瞥了他一眼。 “湍流,”凱西對里奇曼說,“是駕駛台上出問題時隨意亂編的理由。湍流的确會出現。在很久以前,飛机有時遇到湍流而顛簸得很厲害。但如今,湍流嚴重到造成傷亡的情況還是极其罕見的。” “為什么?” “因為有雷達,伙計,”伯恩搶白道,“商業飛机現在全部裝備了气象雷達。飛行員完全能夠看到前方的气候變化并且避開它。而且還有飛机之間的通訊設備。如果一架和你處于同一高度的飛机在你前方二百英里處遇到惡劣天气,你馬上就會知道,這樣你就可以改變航線。所以,遭遇嚴重湍流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里奇曼對伯恩說話的腔調覺得不快。“我不曉得,”他說,“我乘飛机遇過湍流,很顛——” “你見過有人死在飛机上嗎?” “那,不……” “見過有人從坐椅里被甩出來嗎?” “沒有……” “見過受重傷的嗎?” “沒有,”里奇曼說,“我沒見過。” “那就對嘍。”伯恩說。 “不過肯定還是有可能——” “可能?”伯恩說,“你以為就像在法庭上,什么都有可能?” “不,但是——” “你是個律師,對吧?” “是的,我是律師,但是——” “那好,有件事你現在就得弄明白。我們不是在這儿搞什么法律,法律是一大堆臭狗屎。而這是一架飛机。它是一台机器。要么它出了什么問題,要么就什么問題也沒有。根本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問題。所以你干嗎不閉上你的臭嘴,讓我們干活儿?” 里奇曼臉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但嘴上還挺硬,不肯放棄。“好的,”他說,“如果不是湍流,就得有證据——” “對极了,”伯恩說,“看看‘系好安全帶’的提示燈吧。飛行員遇到气流顛簸時,他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打開‘系好安全帶’的提示燈,并且做出口頭廣播通知。所有的人都扣好安全帶,就不會有人受傷。而這家伙根本就沒通知過乘客。” “也許是提示燈坏了。” “往上看。”只听叮的一聲,他們頭頂上方“系好安全帶”的提示燈就亮了起來。 “也許廣播沒有——” 伯恩提高了嗓門。“沒有響,沒有響。你最好還是相信它工作正常吧。”廣播啪的一聲關上了。 飛行標准地區辦事處胖乎乎的巡視官丹·格林來到飛机上,因為剛從金屬梯爬上來而气喘吁吁。“嗨,伙計們,我給你們搞到了許可證,可以把飛机拖到伯班克去啦。我猜你們准是想把它弄回厂子里去。” “是的,我們是想。”凱西說。 “嗨,丹,”肯尼·伯恩叫起來,“你應該留住机組人員。” “天啊,”格林說道,“我的人飛机停下不到一分鐘就赶到了站橋門口,机組居然已經開溜了。”他轉身問凱西:“死人都弄出去了?” “還沒吶,丹,有個人卡得死死的。” “我們已經抬走了兩具尸体,嚴重的傷員都送到西區的几家醫院了。這是他們的名單。”他把一張紙交給凱西,“只有几個人還在机場臨時診所里?” 凱西問:“還有几個沒走?” “六七個吧。包括兩名女乘務員。” 凱西問:“我能和他們談談嗎?” “看不出有什么不可以的。”格林說。 凱西說:“文庄,還要多久?” “我想至少一小時吧。” “那好,”她說,“那我開車去了。” “把那個乳臭未干的討債鬼律師也帶走。”伯恩說道。 面包車開出之后,里奇曼長長地舒了一口气。“天啊,”他說,“他們總是這么友好嗎?” 凱西聳聳肩膀。“他們是工程師嘛。”她說道。她心里想:他指望什么呢?他在通用汽車公司和工程師們也許打過交道。“從感情上看,他們都只是13歲的男孩子,還停留在稚气未脫的時代,剛剛開始和女孩子交往,他們都還在玩玩具呢?他們的社交技巧差得遠了,衣著也极不講究——但他們絕頂聰明,受過良好訓練,待人接物似乎傲慢無禮,圈外人是絕對休想和他們玩到一塊儿的。” “尤其是律師……” “任何人都休想。他們就像是國際象棋高手,決不愿浪費時間和業余選手去玩的,他們現在又正處在這么大的壓力之下。” “你不是工程師?” “我嗎?不是。再說,我是個女人。況且我又是質保部的,三個原因加在一塊儿使我更算不上什么了。現在馬德又讓我去充當事故分析小組和新聞界之間的聯絡官,這更是火上澆油。工程師們都對新聞界恨得要死。” “新聞界會對這事感興趣嗎?” “也許不會吧,”她說,“這是一家外國航空公司,死的又是外國人,事故也不是在美國本土發生的。再者,他們手上沒有現場的錄像資料,他們不會把這當成一回事的。” “可是事情似乎非常嚴重……” “是不是嚴重并不是標准,”她說,“去年一年共計發生過25起涉及實質性机体損坏的事故,其中23起發生在美國以外。你還記得哪一起呢?” 里奇曼皺了皺眉。 “發生在阿布扎比的墜机事件不是造成了56人的死亡嗎?”凱西說,“印度尼西亞的飛机失事不是死了200人嗎?波哥大事件不是死了153人嗎?你還記得這其中的哪一樁呢?” “不,”里奇曼說,“但亞特蘭大事件呢?” “這不錯,”她說,“一架DC—9型飛机在亞特蘭大出過事。死了多少人?一個沒有。傷了多少人?還是一個沒有。那為什么你記得住這次事故呢?因為夜里11點播過這次事故的新聞片。” 面包車离開飛机跑道,駛出鐵絲网門,上了大街。他們打個彎上了塞帕維達大道,朝著遠處的圣迪奈拉醫院開去。 “不管怎么說,”凱西講,“我們現在有別的事要關心。”她遞給里奇曼一個錄音机,把小話筒別在他的西裝翻領上,然后向他交代她打算怎么辦。 “你想知道發生什么事了嗎?”長著絡緦胡須的男人怒气沖沖地說。他名叫貝內特,四十來歲,是蓋斯牛仔褲公司的分銷商;他是去香港視察加工厂的;他每年去香港四趟,每趟來回都乘坐太平洋航空公司的飛机。他現在坐在臨時醫務所用帘子分隔開的小格子間的病床上。他的頭部和右臂纏上了繃帶。“飛机差點摔碎,這就是發生的情況。” “我知道了,”凱西說,“我想知道——” “你們到底是什么人,啊?”他問。 她把名片遞給他,再一次做了自我介紹。 “諾頓飛机公司?你們和這事有什么關系?” “這架飛机是我們公司造的,貝內特先生。” “那臭玩藝儿?去你的,女士。”他把名片扔還給她,“給我從這儿滾出去,你們兩個都給我滾。” “貝內特先生——” “滾吧,快滾出去!滾出去!” 走出帘子圍成的小格子間后,凱西看著里奇曼。“我是善于和人們打交道的。”她凄然地說。 凱西走到下一個格子間外,腳步停下來。她听見帘子后頭有人急急地說著漢語,先是一個女人的聲音,然后是一個男人回應的聲音。 她決定不進去,再朝下一張床走去。她拉開帘子,看見一個女人睡著了,脖子上圍著個塑料頸撐。格子間里一名護士抬起頭,手指按在嘴唇上示意他們別出聲。 凱西又朝下一個格子間走去。 這間里是個女乘務員,28歲,名叫梁凱依。她的臉上和脖子上有一大塊擦傷,皮膚發糙發紅。她坐在空床邊的一張椅子里,手上翻著一期半年前的《時尚》雜志。她解釋說,她留在醫院為的是陪陪郝莎燕,她也是一名乘務員,就在隔壁的格子間里。 “她是我表妹,”她說,“我怕她傷得很厲害,他們不讓我在隔壁陪她。”她的英語說得很好,帶有不列顛口音。 凱西自我介紹后,梁凱依看上去胡涂了。“你是代表厂家的嗎?”她說,“一個男人剛來過……” “什么男人?” “一名華人,他几分鐘前還在這儿的。” “這事我也不清楚,”凱西皺著眉頭說,“但是我們想問你几個問題。” “當然可以。”她把雜志放在一邊,兩手交叉擺在腿上,泰然自若。 “你在太平洋航空公司工作多長時間了?” 三年了,梁凱依回答說,到太平洋航空公司之前,她在國泰航空公司工作過三年。她一直是飛國際航線的,她解釋說,因為她有語言能力,英語、法語和漢語都好。 “事故發生時你在什么位置上?” “我在中部配餐間,就在公務艙后面。”飛行乘務員們當時正在准備早餐,她解釋說。大約是清晨5時,也許剛過几分鐘。 “發生了什么事?” “飛机開始爬升,”她說,“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我當時正在擺放飲料。飲料瓶開始從手推車上往下滑落。緊接著,飛机又陡然往下栽。” “你怎么辦?” 她毫無辦法,她解釋說,只能設法穩住自己。飛机几乎是直直地栽下去。所有的食品和飲料全翻倒了。她想這一栽大約持續了10秒鐘時間,不過她不能肯定。接著又是一陣爬升,陡极了,然后又直陡陡地倒栽下去。第二次往下栽的時候,她的腦袋撞上了隔板。 “你失去知覺沒有?” “沒有,失去知覺發生在后來我臉擦傷的時候。”她指指自己的傷口。 “接下來發生了什么?” 她說她不能确定。她記不大清了,因為配餐間另一名乘務員焦小姐跌下來正壓在她身上,兩人都摔倒在地板上。“我們能听見乘客們的叫喊,”她說,“當然,我們也看見他們倒在走道上。” 她說,“后來飛机又平飛了。她能站起來幫助乘客。當時的情形非常糟糕,尤其是在后艙,許多人受傷,許多人在流血,极為痛苦。乘務員都嚇呆了,我表妹郝小姐也暈了過去,她一直在机尾的配餐室,別的空姐們也全都心煩意亂,死了三名乘客,當時的情景真讓人絕望。” “你做了些什么?” “我找到急救藥箱,赶忙救護乘客們。然后我就去了駕駛艙。”她想看看机組人員是否都安然無恙。“我想告訴他們副駕駛在后艙的配餐室受了傷。” “事故發生的時候,副駕駛正在后艙配餐室?”凱西說。 梁凱依眨了眨眼。“替班机組的副駕駛,是的。” “不是當班机組的副駕駛?” “不,是替班机組的副駕駛。” “你們机上有兩個机組?” “是的。” “机組換班是在什么時候?” “大概是三個鐘頭以前吧,是在夜里。” “受傷的副駕駛叫什么名字?”凱西問。 她又猶豫了一下。“我……我不能确定。我以前沒和這個替班机組一起飛過。” “我明白了,你到了駕駛室后……” “張机長已經控制住了飛机。机組也是惊魂甫定,所幸沒有人受傷。張机長告訴我他已經請求在洛杉磯緊急降落。” “你以前和張机長一道飛過嗎?” “飛過的。他是個很好的机長,非常优秀,我很喜歡他。” 這种好話說得太多了吧,凱西心里想。這個女乘務員開始的時候很鎮定,現在似乎變得心神不宁。梁瞥了凱西一眼,然后又朝別處望去。 “駕駛艙遭到破坏沒有?”凱西問。 女乘務員皺著眉頭在想。“不,”她說,“駕駛艙里各方面都很正常。” “張机長有沒有說什么別的?” “說的。他說他們碰上了非指令性前緣縫翼展開,”她說,“他講那是引起振蕩的原因,現在情況得到了控制。” 啊哈,凱西心里想,這不會讓那些工程師們高興的。但凱西對女乘務員使用技術術語很在行的樣子感到迷惑不解。她認為,一名飛行乘務員是不大可能知道非指令性前緣縫翼展開這類行話的。不過,也許她只是在重复机長說的話。 “張机長說沒說前緣縫翼展開的原因?” “他只是說了非指令性前緣縫翼展開。” “我知道了,”凱西說,“你知道前緣縫翼的控制器在什么位置上嗎?” 梁凱依點點頭。“它是位于机長和副駕駛坐椅之間的中央控制杆上的一個小柄。” 完全正确,凱西心想。 “你當時注意過那只小柄嗎?就是你在駕駛室的時候?” “是的,它當時正處在上推鎖定的位置。” 凱西再一次注意到這些專門術語。駕駛員會說上推鎖定,乘務員說得出嗎? “他還說過什么別的?” “他對自動駕駛儀的狀況感到不安。他說自動駕駛儀老是試圖切入,取代人工駕駛。他說,‘我不得不和自動駕駛儀爭奪控制權。’” “我明白了,張机長當時情緒怎樣?” “他很鎮定,和平時完全一樣。他是非常优秀的駕駛員。” 梁的眼睛緊張失措地閃爍著,放在腿上的雙手絞在一起。凱西決定稍等片刻。這是經驗老到的問話人的一個小計策:讓談話對象自己打破沉默。 “張机長出身于一個优秀的飛行員世家,”梁凱依說,“他父親在戰爭年代就是飛行員,他儿子也是飛行員。” “我知道了……” 飛行乘務員再次陷入沉默。她停頓片刻,低頭看著自己的雙手,然后又把頭抬起來。“就是這些,你還想知道別的什么事嗎?” 來到格子間外頭,里奇曼說:“這不就是你說過的不會發生的事嗎?非指令性前緣縫翼展開?” “我沒說過這事不可能發生。我只說過我不相信這事可能發生在這架飛机上。如果發生了,那它提出來的問題就大大多于它回答的問題。” “自動駕駛儀是怎么回事——” “現在談這個還為時過早。”她說著走進了下一個格子間。 “那時大約是6點鐘。”艾米莉·詹森說著搖了搖頭。她是個30歲左右、身段苗條的女人,面頰上有道青紫色的淤傷。她大腿上睡了個嬰儿,身后的床上躺著她丈夫,一個金屬頸架撐在他雙肩上,直托住他的下巴。她說他的下巴骨折了。 “我當時剛給孩子喂過奶,正和丈夫說話。然后我听見一种聲音。” “什么樣的聲音?” “一种隆隆聲,我當時以為是從翅膀里傳出來的。” 不好,凱西想。 “于是我朝窗外看,看到了飛机翅膀。” “你看見什么非同尋常的東西嗎?” “沒有,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我想那聲音也許發自引擎,但引擎也很正常。” “當時早晨陽光在哪一邊?” “在我這邊,從我這邊照進來。” “那么飛机翅膀上也有陽光?” “是的。” “陽光反射到你身上?” 艾米莉·詹森搖搖頭,“我真不記得了。” “系好安全帶的指示燈亮了沒有?” “沒有,根本沒有。” “机長廣播通知沒有?” “沒有。” “我們再回到這個聲音上來——你說這個聲音是隆隆聲?” “像是這种聲音,我不知道我是听見的呢,還是感受到的。它几乎像是一种震顫。” “這种震顫持續了多長時間?” “几秒鐘吧。” “5秒鐘?” “更長些,我要說10秒鐘或12秒鐘吧。” 一种關于飛行中前緣縫翼展開的標准描述,凱西心里想。 “好,”她說,“后來呢?” “飛机開始朝下栽。”詹森用她的手掌比划著,“就像這樣。” 凱西不停地記著筆記,但她不再是真在听了。她正在試著要把事情發生的前后順序連接起來,從而努力決定工程師們應該怎樣進行工作。已經沒有疑問,兩位目擊者的敘述都和前緣縫翼展開相一致。首先是12秒鐘的隆隆聲——打開前緣縫翼所需要的准确時間——接著會發生的是机頭微微上翹,然后是海豚跳水式的劇烈俯仰,机組試圖使飛机穩定下來。 真是一團糟啊,她心里想。 艾米莉·詹森正在說:“因為駕駛艙門是開著的,我能听得見各种警報聲,還有用英語說話的聲音,听上去好像是事先錄好的。” “你記得他們說些什么嗎?” “听上去好像是在說‘失落……失落’,像這种聲音。” 這是失速警告,凱西想。錄音警告提示机正在說的是“失速,失速”。 見鬼。 她和艾米莉·詹森在一起又呆了几分鐘,然后退了出來。 到了走廊里,里奇曼說:“隆隆聲就意味著前緣縫翼打開了嗎?” “可能的。”她說著。她現在變得心慌意亂,她想赶快回到飛机那儿去,和工程師們好好談談。 她看見一個矮壯的灰發男人,正從遠處走廊的一個格子間里走出來。她惊訝地認出那是邁克·李。她感到有滿腔的怒火要發泄:航空公司的代表究竟和乘客們在談什么呢?這是很不恰當的行為。李在這里是沒有任何公干的。 她想起來梁凱依說過的話:一個華人剛才在這儿的。 李朝他們走過來,直搖頭。 “邁克,”她說,“看見你在這儿我很吃惊。” “為什么?你應該給我發塊獎牌才對,”他說道,“有几個乘客正在考慮打官司,我讓他們打消了這個念頭。” “可是邁克,”她說,“你在我們之前先和机組人員談了話。這是不對的。” “你們想什么,以為我給他們灌故事?見鬼,他們給我講故事才對。到底出了什么事,這已經沒有多少疑問了。”李盯著她看,“我很遺憾,凱西,545號航班出現了非指令性的前緣縫翼打開。這就是說,你們的N—22型飛机還是不過關。” 走回面包車的路上,里奇曼說:“他什么意思,你們還有問題?” 凱西歎口气,現在再瞞著也沒什么道理了。她說:“我們在N—22型飛机上發生過几次因前緣縫翼打開而造成的事故。” “等一等,”里奇曼說,“你是說這种事以前發生過?” “和這次不一樣,”她說,“我們從沒發生過嚴重受傷的事。不過,是的,我們的前緣縫翼出過問題。”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