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生于江戶城(現東京)一個多子女的街道小吏家庭。兩歲時被送給姓鹽原的街道小吏當養子。因養父母离婚,10歲時又回到生父身邊。21歲恢复原姓。漱石成名后,養父的無理糾纏仍給他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构成他自傳体小說《道草》(1915)的基本內容。漱石中小學時代學習漢語,熟誦唐宋詩詞,擅長寫漢詩。后又改學英文,在第一高等學校本科學習期間,与學友正岡子規常談詩論文,1889年評論正岡子規《七草集》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筆名漱石。1890年進東京帝國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寫有《英國詩人的天地山川觀念》等文章。畢業后先后在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愛媛縣松山中學和熊本第五高等學校任職。1900年起在英國留學3年。回國后轉到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東京大學任教,并開始業余創作,相繼發表《我是貓》(1905)、《哥儿》(1906)和《旅宿》(1906)等杰作。1907年辭去教職,進《朝日新聞》社當專業作家,在該報發表了《虞美人草》(1907)、《礦工》
(1909)、《三四郎》(1908)、《其后》(1909)、《門》(1910)、《到達彼岸之前》(1912)、《行人》(1912)、《小心》(1914)和《明暗》(1916)等長篇小說以及《玻璃窗內》、《回憶种种》等散文、游記和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