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楊昌壽想了一想,微笑答道:“多謝老夫子的盛意,昌壽為民請命,有心無力,十年讀書全無用處,此時業已醒悟,覺著在此情勢之下,無論官大官小,除卻昧著良心迎合上司、巴結敷衍、等候升官發財而外,決不以官家之力為百姓盡點心力,這樣的官做它何用。先父原是一個老農,因受富戶盤剝,差役欺凌,悲憤而死。臨終遺命要我用心讀書,做官之后好代人民做主,出他和許多百姓的一口怨气,使所到之處人民過點好日子。并還說到,官要越大越好,如做貪官污吏,學了人家的樣欺壓百姓,便不是他子孫。先在景泰任上,我雖覺著遇事不能順心放手,還不像現在這多管頭。身為地方官,一個廟會都禁不了,這官做它作什?假定暫忍一時,照府尊老年兄所說,等自己做了大官再照心愿行事,恐也未必有此指望。再听老夫子一說,想起這几年來做官的經歷和一切官制法令,以上凌下,不問是非善惡,均要迎合上官個人喜怒利害來定,以及种种使人有力難施的悶气,照此形勢,我便做到老,甚至內而宰相中堂,外而封疆大吏,照樣混到老死為止,多大心力也無從施展。 “我既不能做那日常違背良心、專做應聲虫、已結上官、迎合巨室的貪官俗吏,更不忍違背先父臨終以前的遺命。我一想起他老人家受那富家和衙門差役的兩重惡气,傷病交作,死時之慘,我真悲憤難安。反正一樣受气,索性回去耕田,還我本業。雖然沒有宦囊,家只十余畝祖傳薄田,至多再去受富家和差役的气,決不至于上面受人欺凌,下面還要不論是否本心都要奉行公事,再去欺凌百姓,使先父九泉之下更加悲憤。請轉告憲台大人,老夫子方才的口气我已听明,我雖有些同年在當道,自家也是散館翰林,親戚做大官的雖然沒有一家,師友同年卻不在少,但是我想天下老鴉一般黑,他們至多為了友情仗義不平,讀書專為做官還是一樣,便他們本人遇到我這樣下屬,也未必能有一個例外。既非我的同道,以后和他來往也是多余。單論師友淵源、詩文知己,与世道人心何益。家無余田,与之交往反倒誤我耕耘,我已決定從此脫离宦途,長為農夫沒世,所愿未成,只以為恥。目前既不會用他沽名釣譽,顯我做骨清風,為民請命,將來發生事變更不會說我預識先机,早有遠見,并還為此棄官而去,博那虛名。我只作為因病辭官,与人無關,不留一點痕跡。如其有心為難,將我下獄也是听便,好在我向來每一到任天天准備交代,又向不帶家眷,如蒙早派賢能接替,容我一肩行李早日回鄉便感盛情了。” 另一幕賓也赶了來,知他出了名的書呆子,從不派什官差下鄉,遇到官事都是輕車簡從,帶上兩三人。稍小一點的事都是自往審問,輕不押人。無事便往民家串門,隨便閒談,一點官威沒有。人民十九和他相識,親如家人,無話不談、甚而做過坏事的人都不隱瞞,只要對方直言無隱,不加欺騙,從此不犯舊惡,決不過問。前在酒泉任上做了三年縣官,鬧得衙中差役紛紛辭退,他也從不利用官法強留。并說,照我這樣做法你們無法作弊,當然要謀生路,去只管去,到了鄉間如敢倚仗官勢和舊日惡習欺人,只比常人還要加倍治罪。結果鬧得衙中人都走光。后被百姓知道,爭先自往輪流應役,偶然坐堂問案,都是鄉民充當臨時差人,官司和解的居多。 他也政簡刑輕,极少坐堂,難得用到差役,無關重要的事都是兩造自來,連他一起坐在堂前石階或是花樹之下評理,均各心服意滿而去,至多兩三堂便可完結。監牢中常時空無一人,偶有個把不老實的刁民与人興訟,禁不住站堂的臨時差役和旁邊觀審的都是當地百姓,是非曲直、虛實真假多半曉得,官又聰明細心,善于開導,眾人對官親熱愛護,均敢說話,稍微一問立時分曉。人都對他敬愛,”不忍欺騙,遇到田里有什出產,常時成群結隊与他送去,推辭不掉,便合在一起大家平分,或是官民同樂。遇到年節令時聚在一起,高高興興飲食說笑上一天。可是他那么一個小縣,從來無人欠糧,從到任半年后便沒有了盜賊,官与民簡直成了一家。 調任之時人民說什么也不讓走,后經再三勸告,說景泰旱災已成,上憲為他善于辦賑,特地調去,還要回來,結果仍是偷偷溜走才得起身。到了景泰,地方雖然要大得多,做法也与前不同,官与民仍是成了一体。最難得是旱災之后跟著一場大水,除上流決口水來太快,當時淹死的人而外,真餓死的簡直沒有几個,清官能吏之名全省皆知。自己早料這類人剛直倔強,未必听話。東家和撫台偏因一時好奇,想試試他的本領,迎合朝廷之意,先調他的首縣,不料到任不久便發生此事。听口气還是同寅再三勸告,方始先上密稟,照他為人也許早就發出告示,嚴加禁止,甚而押上几個會首和廟中和尚都在意中。這樣呆子留在本省也是討厭,難得去志甚堅,并還沒有絲毫報复之意,立將話頭改變,一口答應,并還拿話把他套住,跟著又送一千兩銀子程儀。昌壽付之一笑,程儀也不退回,全拿來送了跟他辛苦多年、辦事忠實細心、志同道合、貌似鄉愚的一個年老落魄幕賓,和一個從中舉后便追隨不舍、表面像是長隨、實是由窮途中救來的患難之交,另外還有兩個新用的書童。 昌壽只有一子,隨衙讀書,年才十五,名叫楊沂。本意父子二人同返間中故鄉,余均遣散。前說四人,幕賓年老思鄉,拿了程儀揮淚而別。新用兩人家在本地,雖感主人恩義,此去回鄉無事可做,經昌壽一勸,也都送出郊外為止。昌壽做了將近十年的官所積只二百多兩銀子,那一千兩程儀老幕賓最多,送了六百,新用兩人每人五十兩,只那長隨名叫時和,昌壽所送三百兩銀子雖然收下,毫未推謝,人卻說什么也不肯离去。昌壽因他十年相隨,教他讀書頗多,文理通順,頗有才干,又會一點武藝,不愿耽誤他的前途,始而婉言辭謝,后并假怒堅拒,時和似因昌壽使其難堪,一怒而去,走時人都未見。 楊沂覺著此人不應如此,昌壽歎道:“我儿你哪知道,此人是個血性男子,這等走法十九含有深意。事出意料,我真不該操之過急。我恐他暗中跟來,比較明的同路反更使他寂寞呢。”楊沂知道時和最是忠義,也覺父親料得不錯,哪知走了兩天始終不見人影,父子二人頂好對方激怒不來,也未在意。走時中元將近,第三天便是十五。方想本年燈會必有變故,過了兩天,路上听說,這場燈會非但平安度過,并還化敵為友,成了一家,雙方勢均力敵,又經准備多日,各以全力相拼,會合之后越發盛极一時,繁華富麗之景實非言語所可形容。并因成大忠調度得好,一個受傷的也沒有。但那勞民傷財、人力物力之耗費為數之大簡直惊人。昌壽父子慨歎了一陣重又上路。 因老家是在四川間中左近,歸途是由省城東南起身,想經隴西天水再由秦岭入川。這日行經鞏昌府,想起前在景泰任上交一義士,曾說他家住安定(現名定西)南城外七里庄。有一昔年在京城相識的同年舊友周興渭,也是一個看破世情、歸隱故鄉的散館翰林,大家都是窮朋友,在京時又住同院,交情甚深,曾說安定昔年出過兩位隱名大俠,奇跡甚多,前交异人雖說從小在外流浪,專管人間不平之事,故鄉便在安定會宁交界華家岭深山之中,与所說有關。愛子楊沂聰明好武,從小強健多力,平日便喜放了書本不讀,去向時和偷偷學武。先想他讀書求名,屢戒不听,自從辦理兩次賑災,見到兩次异人,越發想練武藝。那异人也曾答應將來傳授,只為彼此忙于賑災,對方形蹤飄忽,又無幫手,只在災民中選出二三百個壯漢,听他隨時調度,搬運錢米,忙得不可開交。 可是此人神通廣大,每次由外回來定必帶有大批錢米,賑糧從未斷過,自己只照他所說專心領頭調配,官民合力一同辦理。內有兩個劣紳表面捐助,暗中侵吞,哪知對方神目如電,無論何人稍微舞弊立時知道,暗中警告,不消多日,好人固是格外出力,坏人也都斂跡悔過,改變過來。表面雖說官家出面領頭勸募辦賑,為此還得了极好名聲,受到上司嘉獎,民心敬愛,實則此人出力最多。尤其是他由各地捐募來的銀米財物,為數之多說起惊人,每一想起,書生無能,因人成事,坐享虛名,便覺慚愧。 愛子楊沂對于此人更是五体投地,敬若天神。因見武功真好的人有這大用處,對于儿子練武也就不再禁止,未次相見本有拜師之意,不料大水剛退,災情大減,人民在他指點之下好些都在重建家園,開墾荒地,眼看人心快要安定,此人忽然失蹤。隔不一月官差便來捉人,說他是個有名飛賊,幸而事前因他不肯說出名姓,老百姓背后不是叫他恩人,便是取上好些外號,看去貌不惊人,身無長物,所捐財物偏是那么來得容易,為數又多,更不肯和人見面,心早生疑,并還受過他的囑咐,事前有了准備,老百姓又對他愛護,假作痴呆,將來的官差軟硬兼施擋退回去,由此便未見面。人民絕口不談,連自己暗中訪問都不肯說實話,也不知重傷養病的話是真是假。 調任首縣之后,上司几次探詢,都照預先想好的話回复,雖未泄漏他的真情,始終不知下落。愛子卻說此人決不會死,屢次想往尋訪,均恐走泄机密,于他不利,欲行又止。起身時愛子還曾力請,自己也急于想見此人,探明他的音信,難得安定有此老友,這高本領的异人以前又曾談過那另兩位异人的奇跡,雙方必有淵源。他是本地人,許能知道几分。好在自己已無仕宦之志,連批文都不等便棄官而去,這樣昏庸殘暴的官場,也決不想叫儿子再求什么功名,轉不如听其心志,學成本領,還可多救點人。好在無官一身輕,父子二人共只一肩行李,足可隨意行止,前面不遠便是安定,何不就便訪問,看看周興渭,可知此人下落來歷。就是儿子不能拜師,這樣義俠之士得到一點平安信息也可放心,主意打定,便即尋去。 安定乃省城通往天水平涼的要沖,商市繁盛,農產丰富,更是枸杞、大黃、甘草等有名藥材出產轉運之地,人民大都能夠求得衣食,赤貧极少,為甘肅省內有名富裕之區。七里庄人家甚多,當地本年年景獨好,將近秋收時節,村鎮之中熱鬧非常。周興渭雖是一個老翰林,為全縣最負盛名的人物,但他世代耕農,到他這一輩方始讀書,居然點了翰林,這樣小地方自然當成一件天大喜事。但他做了十年小京官,雖然回鄉,并未發財,田地一畝也未增多。全家老幼八九口,三四十畝田園由他領頭躬耕自給,居然小康之家。平日絕口不談時事,地方官府對他先還尊重,因其家道寒素,向不倚仗紳宦科名出入官府管人閒事,剛回家兩年還長了兩年書院,近年索性連這號稱清貴的山長也堅決辭去,平日打扮得和農夫一樣,日子一久,非但鄉民看他和常人一樣,連地方官見他向不管事,也不回拜,往訪多半推說出游未歸,也就不再理他。興渭听親友背后譏嘲,非但不以為辱,反覺這樣省事,少掉好些麻煩,可是附近鄉民都和他好,容易打听。昌壽父子稍一詢問,便把人尋到。 本是多年不見的老友,久別重逢,再一談到各人辭官經過和滿肚皮不合時宜的憤气,越覺志同道合,相見歡然。周家雖是農人,自耕自种,全家勤儉,回鄉數年反倒成了小康之家,比做京官時東挪西借、愁柴愁米要好得多。二人又都是持躬勤謹,生活清苦,對于朋友外人卻极大方豪爽,都喜盡其所有拿來待客,何況周家种有菜園,養有不少牲畜家禽,當時殺雞為黍,煮酒剪菘,共坐豆棚瓜架花樹之下相對歡飲,共話平生。雖是田家風味,沒有海味山珍,卻別有一种親切而又歡樂自然的情趣,男女老少全沒一點拘束。 等將前事談完,回到周家挑燈剪燭重作夜話,昌壽這才說起尋訪隱名异人飛神子之事。剛一開口,興渭原有一子一女,都是十六七歲,比楊沂稍微年長,也在一旁陪坐,聞言兩小兄妹首先匆匆赶出。楊沂見他二人神色惊惶,覺著奇怪,假裝走動,跟出一看,周家門外甚是寬敞,只環著一道半人多高的花篱,左邊是一座瓜架,搭得頗高,綠茵茵的,右側房后環著一條小溪和一片稻場,再過去有十几株大樹,一條黃牛正在靜靜的吃草。篱外大片空地也立著二三十株大樹,樹林過去便是一條河岸,通往相隔半里庄鎮上的一條道路。沿河南岸都是老槐高柳之類。七月底邊的天气,秋暑未退,蟬噪之聲到夜方息,方才賓主對飲便在那兩株大樹左近,這時下弦半鉤殘月剛挂林梢,一陣接一陣的涼風由田野中吹來,甚是涼爽,到處靜蕩蕩的。周氏兄妹男名周勤,女名周芸,初來雖未談到雙方學業藝能,看去人頗机警,女的也未纏足,動作均頗輕快。 楊沂見兩小兄妹先借花篱掩避,一東一西兩面張望了几眼,方始裝著看牛,同往左側林中轉了一轉,看意思好似留神房后有無外人窺探,并向隔溪鄰家門外乘涼的人問答了几句方始走回,表面裝作從容,心中仿佛有事,處處留意光景。以前曾听時和隨時指教,未便跟出,在花篱內裝看天色,暗中留意看了一陣。正要回轉,周芸已似警覺,和乃兄耳語了兩句,便同赶回,笑說:“我們前往看牛,楊世哥想必怕熱,我們不比老年人怕受涼,田里事情已完,只等收割,我去端點椅子出來,就在門外樹下乘涼談心可好?” 楊沂想听异人下落,心料父親話將說完,主人神气好似有點知道,意欲旁听,方答:“多謝世哥世姊,今日天气涼爽,小弟不熱。”周勤人已走近,忽改低聲說道:“楊世哥,可由年伯和家父談天,我們借著乘涼在外面留神察看要好得多。但是年伯所說的話一時不可提起,明日我們看好無人之處再行詳談就知道了。”跟著又故意高聲說笑,請楊沂只管隨便,不要客气。楊沂還未及答,忽听昌壽呼喊,進去一問,昌壽開口便說:“那位异人樹下強敵,內中一位并為所傷,我們非但以后不可隨便提說,還要格外小心。你到外面和二位世兄世姊乘涼閒談,我和周老年怕還有話商議,此事不可再提,明日自會讓你知道。”楊沂見二老都是那么神情緊張,面帶愁憤之容,暫時只得退出。二老一直談到夜深方始上床。次日早起,昌壽因主人再三挽留,又見當地地土肥美,風景頗好,主人情意殷殷,反正無事,業已答應,先托便人回家送信,過了中秋方始回去。飯后天熱,便乘午睡時節,父子二人背人談說前事。 原來安定東北會宁縣地當祖厲河上流,物產丰饒,比安定還要富足。照例越是這類地方富人越多,也越易發生不平之事。昌壽前听周興渭所說异人便是其中之一。先是兩縣交界華家岭附近有一牧童,年才十一二歲,原是一個窮苦孤儿,姓祖,乳名旺子,父母死時年才八歲,從小便与人家放羊割草,混口苦飯,終年衣不蔽体,仗著聰明伶俐,從小便受磨折,熬練出一點体力,能耐寒暑饑渴之苦,從來沒有生過什么疾病。每日与左近人家把事做完,便往父母墳旁土崖洞里一鑽。因其人雖聰明靈巧,口甜會說話,左近种田人都喜歡他年幼能干,無論是做什事,只他答應下來一定做得好好,但是天性倔強,心高志大,又有算計,自知窮苦村童無人看得他起,表面不說,心里卻想大來早晚能照父親死時所說好好為人,做點事業,平日對人只管一臉笑容,伯叔公婆喊得十分親熱,從不肯与人為奴,或是常年受人管束。每日前往相識農人家中幫做一點雜事,或代放羊割草,挑水掃地,但決不專做一家,當人長工。 中間有兩家富豪見他那樣伶俐,年才十一二,長得和十五六歲一樣,一個小人,百多斤的水桶挑了就走,做起事來又麻利又勤快,從不偷懶,几次想要將他收去做書童,他都不肯。內有一家是個小地主,年老無后,還想收作義子,他也堅拒。先兩家富人恨他不識抬舉,告知全村的人誰也不許用他,以為旺子沒有吃的必要屈服,哪知旺子竟是硬到底,年紀又長了兩歲,体力越發健強,善于爬山,見人都往當地山中采那野生藥材,跟著學樣,有時并還掘點山糧,打上一兩只小的野獸,去往別村販賣。雖然生活比放羊勞苦,照樣可以度日,反倒多了一身衣服。 當地民風誠朴,居民都与他父母相識,本不以那兩家富人為然,加以平日用慣,人去之后好些不便,又恐小小年紀為山中蛇獸所傷,一面去向富人求情,說他性野聰明,不易受制,何苦造孽逼他,一面向其勸告。旺子也因采藥打獵之事往返大遠,好些采藥材的地方均被商人和藥夫子包占,明知對方無理,野生之物誰都可采,無奈人小力弱,斗他不過,偶然運气好,得到一些拿到鎮上去賣,收的人偏都是那么黑心,明明一樣東西,到了自己手中便十不得一,如其不賣。這班人和事前商量好一樣,第一個給少,第二個反更刻薄,比第一個給得更少,還要挑剔,不賣又沒有吃的,每次都要受上許多閒气。自己還未長大,想起父母臨終之言,又不敢和人打架,遇見運气不好之時,不是餓著肚子回來,便是露宿山野之中,餓了肚皮還要受凍,遇到大雨大雪更是苦透。手邊又沒有應甩的家伙,轉不如代這些相識人家做點零工,放羊割草,還比較安定,只為生路被對頭斷去,非爭气不可。 旺子正在咬牙狠心,想几時能夠長大,遇見好人識几個字,學點本事,不受人欺,多么快活。這年覺著再有兩三月人已十三,老長不大,老遇不到好人,以前想往那兩個富家書房外偷听先生教書,先記下來,等把書得到再去認字,听了沒有兩天便被人赶走,內中一家始而非打即罵,后又強迫為奴,實在可惡。不久便發現那些讀書的小相公無一好人,教書的老夫子說話走路都是那么搖頭晃腦,不知怎的看不順眼,人家又赶得緊。心想:我就把書讀成,和那先生一樣,連路都不會走,說出的話也叫人听不懂,有什意思?讀書之心雖然冷淡下來,但這兩家財主听說都由他爹讀書做官才有這片家業,那些儿女走將出來也是吃得好穿得好,出起門來卻跟著几個大人,明和我一樣都是小娃,可是無論什事,或是要什東西,那几個大人全听他的招呼,非但沒人敢欺他,看誰不高興還要欺人,隨意打罵,自己便無緣無故被這兩家狗种打罵過几次,故意把羊赶得滿山亂跑,人急得心里火燒一樣,他們卻當作開心的事看了好笑。跟的大人專討這些小狗种歡喜,幫他打入罵人,連村里几個种有他家田地的大人也挨過打罵。內有一次受欺發狠,要和他們拼命,被几個相識的大人勸住,再三警告,說是万動不得,這兩家比那強收義子的陳老頭勢力更大,他家小人只有人敢動他一根頭發休想活命。同時想起父親便為种了內中一家姓張的田,年景不好,欠了點糧,把家中東西逼光,吃了几天官司,還把田強行收回,這才急病而死,死時再三囑咐小心之言。這兩家是親戚,又都財主,最是強橫,自己不肯做他書童,以致逼得連給人家放羊都不許便由于此。同是一樣人,天底下事為何這樣不平?再想起父親死時慘狀,不禁傷心痛哭起來。 旺子正在悲痛,平日相識、常找他做零工的吳四老爹忽然尋來,說:“那三家恨你不知好歹,不許用你,我們已經托人求下情來。你小小年紀在山中采荒,實在可怜,還是回去的好。如今我和几家同村的人也都說好,誰家有事你幫誰做,也不算是長工,由我們這几家大伙供你吃的,每年冬夏還可尋一身舊衣服与你換季,你看如何?”旺子雖然年幼,頗有心思,常听村人傳說,有兩個采藥人在山中遇仙之事,起初先想做人實在無什意思,窮人一年忙到頭,無衣無食,富人手腳不動,吃穿都好,還要打人罵人,把人送官治罪。像這樣的財主,便照父親臨終所說,大來能夠做到白吃白用白欺負人,還不講理,豈不和張家一樣?眾人表面不敢開口,背后提起人人咒罵,就做財主有什意思?看來還是成仙學道最好。第一不受人欺,也不怕窮,誰要倚勢欺人不公不平,我就殺他,叫這些財主們變成好人,再幫窮人的忙,使他變成財主,這有多好?不料用盡心思,時刻留意,把整座華家岭和附近的深山全部尋遍,非但神仙影子不曾尋到,而且平日所聞那些山洞又髒又黑,污穢潮濕,好些洞穴中還有怪味,越看越覺以前所聞全是騙人的話。否則,既是神仙,便應公平講理,眼看許多惡人為何不問,只听有錢人信奉神仙,升官發財,從沒听說神仙給他什么報應。所說不論真假,神仙放著許多窮苦的人死而不救卻是真的,似此重富輕貧,真有神仙我也不做。何況近來越想越無此情理,心便冷了下來。 自己老想成家立業,做一好人,偏又不知如何做起。為了窮苦,連想讀兩句書都辦不到,連平日几個相識的農家都因財主作對斷了來往,無家可歸,連住的一個土崖洞都不能明目張膽公然回去常住在內。正在悲憤頭上,忽有相識人尋來安慰勸說,寄与同情,當日又正大陰,快要下雨,饑寒交迫之際,不禁心生感激,覺著還是這些沒錢的种田人有點人心。所說几家平日相處又好,不似別家只管上來說好,不要我做拉倒,做錯情愿受罰,無故卻不受气挨打,日久成習,不致像別的村童那樣常時受人打罵。有時為了多吃半碗薄稀飯,仍要受女主人的閒气,只這几家人最厚道,這一成了公用,至多冬來沒有穿的,吃的決不發愁。山里業已跑熟,有時還可借著放羊掘點藥材,打兩只野兔,換點私房錢,添點衣服。當時答應一同回去。因這几家都養有好些羊,知其可靠,叫他一人代放,閒來做點雜事,早出晚歸,事完仍回崖洞居住。轉眼過年,主人又湊了兩件舊棉衣褲与他改好穿上,雙方倒也相安。那兩家富人子弟因其早出晚歸,難得遇上,也未生事。 這日旺子想起明早二月十五年已十三,老是為人牧羊,如何才能上進,想起愁煩。早起赶了一群羊正往山口走進,忽在無意之中打到兩只野兔。自從村人公用之后,人都喜他勤謹,旺子又有心計,把年下主人給的兩三百個喜錢和平日采藥所得湊在一起,買了一把尺多長的快刀和一根三尺多長的鐵棍、一柄藥鋤,自己再編了一個竹籃,照例放羊時必要帶去。眾人因他能干,決不誤事,從未阻止。身邊還積有兩百多個制錢,一向不舍得用,准備積得多時再買一柄獵叉。華家岭山口原有一所山村,住有六七戶人家,因有采藥人常時來往,倒開有兩家茶酒店。二月間天气,花明柳媚,風景頗好,旺子放羊照例走出老遠,离山口還有三里多地,左近野生枸杞甚多,采到大而成形的可得善价。旺子一直夢想掘得一株像別人傳說生具狗形的枸杞,發個小財。初進山口時,為想心事煩悶,無意之中在一老樹根下發現兔窠,當時打到兩只肥的。因和內中一家酒舖主人工老漢相識,便托人家代為燒熟,回來同吃一只,再帶一只回去送人。說完轉身要走,忽听人喊:“好肥兔子,送我一只下酒如何?” 旺子回顧,見蘆棚下面坐著一個窮漢,年約三四十歲,身穿一件青布衣,貌相清瘦,兩眼卻是黑白分明,比常人明亮得多。腰間系著一根鐵笛。旺子自家雖然勤儉,對人卻极大方,又見那人衣服上面補了兩處,知和自己一樣窮苦的人,先當山中采藥的人,不知怎會未帶家伙。暗忖:此人一清早便來此吃酒,面前只一把酒壺,連個酒菜都無,必是窮苦朋友,也許清早入山連吃的都沒有,便走過去笑說:“這兔子是我湊巧得來,沒費什事。本想留上一只送人,你既想要,送你也好。大哥你貴姓呀?” 窮漢把眼一翻,怒道:“你這小娃怎沒規矩?我比你年長得多,如何喊我大哥?實對你說,我由前日起還未吃過東西,本想向店家賒點酒食,無奈時光大早,沒有什么吃的,吃了几杯空心酒,正在難過。我吃得多,一只兔子不夠,你不請客拉倒,你如請客,兩只兔子全數送我下酒,再將你腰問的錢送我一點,好人做到底,你便喊我師父也不計較了。”旺子也是福至心靈,先覺那人說話無理,兔子全送,還要代會酒賬,上來先罵不懂規矩,本是有气,正想挖苦他兩句;繼一想,此人說話似瘋非瘋,好些不通情理,也許空心酒業已吃醉,自來人窮气大,反正白得之物,何必与他一般見識?既然請客,酒錢又不甚多,索性做整人情,交個苦朋友也好。聞言并未生气,立時改口笑答:“大叔,怪我年輕,喊錯了你,兔子全數送你下酒,酒錢由我來付好了。你貴姓呀?”邊說邊將腰間藏了兩個多月未舍得用的二百多制錢解下,准備取出一二十文相贈。窮漢始而端坐不動,微笑說道:“我一直當你小气呢,人真不易看透,想不到自己儉省,待人大方,像你這樣小娃真個難得,這枝鐵笛子便是我的姓名,你記住它好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