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M



  mall購物中心

  或稱步行商業街。以鱗次櫛比的建築群和密集的商店為特徵。一般車輛不允許入內,只限行人活動。大型購物中心不僅是商品的總匯,同時集餐飲、娛樂等服務行業於一體。至傍晚華燈初上,千姿百態的霓虹燈使人如同置身夢幻之境,購物中心又是當地居民消夜和外地遊客獵奇的好去處。
  購物中心所處的地理位置大多就是該市的黃金地段,地皮及樓價皆貴得出奇。在其中又有幾家名氣較響的大型百貨商場或商城、代表此購物中心的最高層次。對某一個服飾品牌而言,進駐這裡的某一櫃台或開個店中店,若能取得不錯的銷售成績,也就意味著獲得認可。

  mandarin collar中式領

  也稱「滿洲領」,是立領(standing collar)的一種很常見的形式。作為「中國風」的標誌性服裝元素,近年來頻頻出現於國際時裝設計大師的作品中及商場展示新品的龍門架上。中式領在清代女裝中較少使用,真正流行是在民國。清代旗人之袍為無領,加用白色襯領。《故宮珍藏照片》一書中留存有大量形象資料。
  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在率風氣之先的上海流行的「元寶領」,是中式領中一種較為誇張的領式。高可掩腮,抵於耳際。不論什麼臉型,掩於領中一律變得嬌小玲瓏,楚楚動人。
  現在流行的中式領當然沒那麼極端。若干年後,當今天成為歷史,提起中式領,記錄服裝變遷史的人也許在寫完民國之後,筆鋒一轉會轉到現在那些穿中式領時裝的女性:笑不露齒、蓮步輕舉忘到腦後,一身古色古香加上燦爛的brg smile,說話幹事皆潑辣有為。她們給中式領注入20世紀90年代的時尚內容。

  mandarin jacket巴褂

  清代的馬褂被西方人視為中國古代或傳統服飾之典型。其原型為「擺與坐齊袖長及肘」的一種外衣,罩於袍外穿著。「中國風」在20世紀90年代的重新揚起,使中國的一些傳統服飾成為國際流行中的搶手貨。馬褂就是一例。就像歐美人眼中的「中國風」並非原汁原味,今天在百貨公司貨品架上出售的馬褂與正宗原裝貨色(立領、盤鈕、衣身與袖連裁、對襟、大襟或琵琶襟等等)也有不小距離。
  比較本色的馬褂大多被保留在中國功夫片中。中國的老年人或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有時穿馬褂。港台或海外華人穿馬褂的比內地的多。作者本人有一次到多倫多去宣讀一篇論文,也穿了特意定制的暗花毛葛馬褂。中國男人穿馬褂可以代替西裝領帶,出席最正式的場合。
  馬褂從中國清代和近代的一種典型男子服裝演化成時裝的同時,其性別歸屬也發生了改變。世界著名時裝設計大師將其設計成婦女夜禮服,而北美的女性則用它作為睡衣或家居服,並在衣身上面加繡花或蕾絲,更加消減了馬褂的陽剛味道,使之女性化,富於陰柔之美。

  mandarin robe旗袍

  現代意義上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30、40年代。旗袍是中國婦女傳統服裝中的典型代表,為清代旗人之袍,受近代西方服飾影響發展而來,故名。
  旗袍是one-piece dress,從上到下由獨塊衣料製成,並採用鑲、嵌、滾、繡等裝飾手段。其式樣較多,如開襟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雙徽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有長袖、中袖、短袖和無袖;袖日有寬袖口和緊袖口;開衩有高開衩和低開衩;又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之分。旗袍雖不會每一件都「Made in China」,但它本身就是「中國」的一個標籤,其獨特地位無可替代。
  國際上流行的熙熙攘攘刮來刮去的「中國風」,其實很大一部分便是「旗袍風」。旗袍的構成元素被拆分、被稀釋到「中國風」設計的時裝中。於是在拉格菲爾德、加裡安諾、恩格羅、崔部亞等異域時裝設計大師的新作中,就會尋找到那麼一點若有若無、似曾相識的旗袍味道。
  在中國,旗袍稍作刪減便被作為流行時裝出現在街頭巷尾。但是旗袍己無法重現輝煌,達到30年代的普及程度長時間盛行不衰。旗袍的流行在今天更多地出現於時裝報刊上而不是生活中。作為經典,旗袍向兩個極端發展:一支成為中國的夜禮服,在慶典、宴會、出訪成婚嫁等較為正式、隆重的場合穿著;另一支成為賓館及娛樂場所禮儀小姐與女性服務員的制服。

  mascara睫毛膏

  塗在睫毛上使睫毛看上去更長更密的油膏。大多數情況下睫毛膏塗黑的。上下眼睛都要塗。上眼皮已用假睫毛的模特兒則只塗一下眼睫毛。80%的男人不知道睫毛膏的存在。但是當他們一旦發現了這個小秘密,他們也能坦然接受——很久以前男人也在小鬍子上打蠟。不管怎樣,睫毛膏比假睫毛更誠實。

  masculine男子氣,男性化,陽剛的

  在1997年和1998年的服裝界,「masculline」或「男性化」的使用頻率明顯上升了。整個90年代的服裝是強調女性化的,直至現在這仍然是主流。但是,「男性化」作為一個新的流行元素出現了,它成為流行交響樂中的一個新音符。這次,「男性化」是作為女裝的限定詞來使用的,這在女裝中引入了許多男裝的因素,特別是男性西裝的元素,如雙排鈕、槍駁領、平駁領、單排三粒鈕或四粒鈕,等等。男裝在款式上的元素,以及在面料品種色彩上的元素被大量引入女裝,但並非照搬,而是取其形式棄其本質,再把它們女性化,融入仍然女性味十足的女裝。所以,儘管用了男西裝的形式,但廓形變柔和,肩更窄更圓,腰更瘦,面料更薄國軟,色彩更潔淨更粉更淡淡一些。
  90年代的這次「女裝男性化」潮流以非常溫和、低調的姿態出現,迥異於80年代冠以同樣口號的那次。80年代的職業女性,要在各個領域與男性一爭短長,所以採取了非常咄咄逼人的態度。這種態度,反映在服裝上,就是寬而稜角分明的肩(用大肩墊),直而硬的廓形,超大風貌(ovresized loole),做舊的面料,灰調色彩,凡此等等,把女性天然的體態掩蓋,扮作男兒相。80年代女裝的男性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男性化。

  mask面膜

  幾年之前還是一種比較陌生的物品,而現在我們已習慣在不同的品牌之中挑挑揀揀了。面膜是護膚品,與彩妝用品並非同類,但所有的護膚品最終的目的也都是美容,在這一點上與彩妝並無不同。
  面膜相當於皮膚吸塵器,深度清潔皮膚所產生或粘附的垃圾,令粗糙的毛孔縮小,改善皮膚乾濕狀況等等。
  我們在對一家國際公關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採訪中,問到一位公關小姐,平時都使用哪些化妝品。她從事的可說是一個以形象為生命的職業,但她的回答卻讓我有點吃驚,「我平時不化妝,無論品質多棒的化妝品對皮膚都有刺激,影響它的正常呼吸,所以我只用洗面奶、面膜、收縮水這些皮膚清潔品。」她的話其實代表了越來越多高級白領女士的美容觀。現代人在高度物質文明的捲裹中更需要還原本真的面目,讓自己得到放鬆。脫下化妝這個面具—Mask,偶爾用用面膜—Mask,回復素面朝天的日子一定也不錯!

  master大師

  在某一領域(特別是藝術領域)成績卓著者,其水準已登堂入室,多是有領袖的氣度或地位。大師也可用巨匠替代,但近年來前者時髦,大家都愛用,後者則受冷落了。齊白石是中國畫大師,梅蘭芳是京劇藝術大師,在導演藝術方面,張藝謀算得上是大師級的人物了吧(看了歌劇《圖蘭多》後該無可懷疑),奇怪的是稱他為大師而見諸報端的文章並不多見。
  藝術界的大師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叫出來的。工藝美術應該也是藝術,但似乎地位略低,需要爭一爭。但是,「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卻是官方正式的職稱,與工資、分房、配車都高度相關。聽說還有「經營大師」,用來稱呼董事長們和總經理們,但不知由何部門來司評定之職。
  中國時裝界是最愛趕時髦的。所以我們很早(約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在報刊上讀到很多「時裝設計大師」,外國的和中國的,使人得益匪淺。最近又聽說上海某協會要評選時裝設計大師,聽者不免聳然動容。

  maxi skirt超長裙


  下擺長度及踝乃至及地的裙。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流行,作為超短裙的一個補充,並被嬉皮士們採用。歷史上,各種長裙曾有過多次流行經歷,這裡所說的是第一次以maxi skirt名稱出現的超長裙。當時,超長裙多為喇叭裙,收腰,上身與袖較緊窄合身,並與稍後流行的喇叭褲有著相當大的關聯。90年代,超短裙與超大型長裙同時流行,所以,有人稱90年代是新嬉皮士年代,與80年代的雅皮士風形成對比。這兩年的超長裙,在廓型上與60年代後期的相仿。
  超長裙所用面料多柔軟懸垂,穿著者走動時或在微風的吹拂下別有韻味。

  midi skirt中等長度裙

  指下擺位於小腿肚的裙式。20世紀60年代末與超短和超大型長裙一起出現。專家們認為,當時的妃女正在「試驗裙子的長度」,所以,街上常能看到穿著這三種長度明顯不同的裙子的人群。中等長度裙在當時並不太流行,直到對年代末才開始以西裝套裙的形式流行,成為白領女士的辦公室標準著裝。80年代末,超短裙進入辦公室,midi skirt因此而被視作非常保守的款式。gO年代曾再度在時髦一族中流行,但穿著時上衣的下擺長度相當戲劇化,常常是非常短(可短至露臍)或非常長(長至裙擺上面一點點)。

  mini look超標風貌

  或稱迷你風貌。前者為意譯,後者是音譯加上一點形象思維。以超短裙和熱褲等為基本款式。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倫敦青年時裝設計師瑪麗·匡特(Maru Quant)首先推出裙擺至膝上數寸的短裙,穿著者多為平民青年,穿時能充分顯示腿的魅力和青春朝氣,因而流行一時。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和古亥格(Andre Courreges)把它引進巴黎高級女裝和上流社會的沙龍,並由此變化出太空風貌(space look)等其他流行形式。80年代末,超短裙被白領女士採納而進入辦公室。這樣,mini look慢慢地成為一種經典。90年代,超短風貌進入流行的青春著裝,超短裙或熱褲與露臍裝或緊窄合體的上衣配套穿著。我們有時還能見到那些僅僅在站立或行走時才能蓋住臀部的超短裙,這種樣式在6O年代曾經出現過,但只是曇花一現,並被稱為micro skirt(微型超短裙)。90年代中期這種裙式再度出現,也是匆匆來去,但沒有人叫它「微型超短裙」——超短裙就是超短裙。

  minimalism極少主義,簡約主義

  可以是一種藝術流派(此時譯作極少主義或最簡單派),也可以指一種生活方式或時裝風格(此時更多地譯作簡約主義)。
  作為一種現代藝術流派,極少主義出現並流行於20世紀50——60年代,主要表現於繪畫領域。極少主義主張把繪畫語言削減至僅僅是色與形的關係,主張用極少的色彩和極少的形象去簡化畫面,摒棄一切干擾主體的不必要的東西。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或時裝風格,簡約主義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變得時髦。90年代有一句口號「Back to basics(回歸本始)」足以與80年代的「回歸自然」成為姐妹篇。回歸是感到前無去路的困惑的當代人的唯一選擇,而basics是指基本要素。90年代迷們的一代不會回歸到維多利亞式的價值觀去,他們選擇與極少主義相通的東西。
  簡約主義的時裝幾乎不要任何裝飾,信奉簡約主義的服裝設計師擅長做減法。他們把一切多餘的東西從服裝上拿走。如果第二粒鈕扣找不出存在的理由,那他們就做一粒鈕扣;如果這一粒鈕扣也非必要,那他們說乾脆讓人穿無鈕衫;如果面料本身的肌理已經足夠迷人,那他們就不用印花、提花、刺繡;如果面料圖案確實美麗,那他們就理所當然地不輕易打衣襉、打省、鑲滾;如果穿著者的身材是那麼勻稱,那他們就決不會另外設計廓型,這時,人的體形就是最好的廓型;如果穿著者的臉讓人的目光久久不能離去,那他們也決不會以服飾的花哨來分散這種注意。廓形是設計的第一要素,既要考慮其本身的比例、節奏和平衡,又要考慮與人體的理想形象的協調關係。這種精心設計的廓形常常需要精緻的材料來表現,通過精確的結構(板型)和精到的工藝來完成。簡約主義其實是90年代女裝的重要特徵。簡約主義是人本主義的,我們相信,服飾是依附於人的。既然說服飾是第二皮膚,那它就只能是第二位的。簡約主義簡潔而不簡單。它是精緻的,它的簡潔背後凝聚著耗料費時的過程。所以簡約主義與80年代的簡樸自然迥然不同,與90年代追求豪奢的時尚在骨子裡並不相悖。
  當年信奉極少主義的畫家中獨多美國人。勞申伯格(Rauschenberg)、斯特拉(Stella)和約翰斯(Johns)是他們的代表人物。簡潔又是美國時裝的傳統。所以,簡約主義在美國時裝設計師那裡似乎更加得心應手並不奇怪。看看卡爾文·克萊恩(Chlvin klein)叫和他的美國同行就可以明白。中國的時裝設計師和消費者在20世紀的最後幾年也注意到簡約主義。由於簡約主義時裝對廓形、結構、材料及工藝的把握均有極高要求,所以並非所有的設計師都敢於在此一試身手。再加上不少設計師囿於識見,缺乏自信,難以擺脫繁複瑣碎的陋習,自然也無法臻於簡約之境。這樣簡約主義一度成為檢驗中國設計師成熟與否的試金石。然而,中國大都市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特別是白領階層,卻毫不費力地接受了簡約主義。以「引導消費」自詡的中國設計師,實在應該虛心向消費者學習才是。

  modesty端莊

  在著裝時尚日益國際化的世紀之交,modesty與端莊這兩個有著不同文化淵源的詞才成為對譯。
  這似乎是一個保守色彩很重的詞,難以進入時髦詞典。如今還有女孩想看上去端莊如淑女閨秀麼?儘管令人驚奇,答案卻是肯定的。不但白領女士上班時想保持端莊,不但想做新娘、想當母親的女孩不會不要端莊,所有嘻嘻哈哈、肆無忌憚的前衛朋克的女孩有時也會扮一扮modesty。現代社會中一個人要演多少角色,況且端莊與性感從來就是女性武器的雙刃,它們常常難以分割。
  端莊與時裝中的西裝套裙和晚禮裙等的關係較為密切。端莊不端莊不僅要看時裝的款式,還要看其組合搭配是否得體。對於西方女性來說,領線可以很低,但裙子若較透明則一定要加襯裙——這一類的傳統規矩是保持端莊的必要條件。中國現代女性似乎也慢慢地參與了有關端莊的遊戲,並願意遵守規則。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