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千萬個瞎子過河。 攙著的,扶著的,背著的,拄著拐棍的,摸著石頭的…… 真是這樣的嗎? 她常常做瞎子過河的夢,醒來一身冷汗。 不,這不是夢!她走到哪裡,那裡就有這幅畫。在街上,在本站,在辦公室,在圖書館,在食堂,在宿舍,到處都是過河人。 她躺在床上,呆呆地望著天花板,天花板上也是跋涉在湍湍激流中的人群。 這是一間很窄的單身宿舍。兩張床,當中一個三屜桌。兩盞台燈,分別照著兩個單身女人。那一位比她大十歲,校對科不愛說話的李索玲。 都說李索玲很怪,很少被人知道。記者部的人,十個有九個不認識她,儘管她到報社八年了。正是這位記者們不認識的女人,校對過他們所有人的稿子,改正過他們許多錯別字,能辨出那些龍飛鳳舞或狗爬式的字體出自誰人之手。她像蝙蝠,別人上班她下班,別人睡覺她起床。記者們可想不起認識她,她是校對,幕後的人不上台。 如果不是分到同一間宿舍,方芳也不會認識她。雖說平時難得見面,星期天節假日總在一起。她們也曾交談過,總是方芳的話像扔在水裡,連個響兒也聽不見。一年多的友誼,方芳才得到幾句話:「我插過隊,待過業,結過婚,離過婚。愛過也恨過,現在不愛也不恨。」遇見這樣脾氣的人,採訪學上教的也不靈。 這個怪人,此刻也同方芳一樣,正躺在床上。不一樣的是,她的眼睛沒盯在天花板上,而是盯在一本書上。她總是看書。晚上看稿子,白天看書,總不讓眼睛閒著。有一次方芳問她: 「你老看書,眼睛不累嗎?」 「不看點什麼,眼睛就閉上了。」 接著又去看她的書。 她看書也有個怪癖。每一本書都包上封皮,不讓人看見是什麼書,就像把自個兒包起來一樣。不著了就把書鎖抽屜裡,就像把自己也鎖起來一樣。 方芳的眼睛從天花板挪到李索玲身上。她捧著一本書,斜躺著一動不動。她結過婚,有過家庭。她離過婚,家庭散了。他們沒能過去。跌倒了,跌散了,跌疼了,不想再過了,再也過不去了。他為什麼不扶住她?她為什麼不扶住他。 劉述懷的一句話,彷彿給了她一把萬能的鑰匙,供她去打開千家萬戶的小門。她覺得自己長大了,成熟了,再也不會為寫不出大稿子哭鼻子;再也不會費心去收集那些不著邊際的擇偶標準變化之類的材料;再也不會把什麼「離婚難」等等別人寫過的題目當成寶貝。她覺得有了新的高度,彷彿自己正站在大河邊的懸崖上,正俯視千千萬萬個家庭在她的腳下一步一步走向河心。 這是一幅多麼壯觀的圖畫,壯觀得令人心驚肉跳,壯觀得令人暈眩,想閉上眼睛。不,她要睜大雙眼,她要把握細部。她要觀察那一個個過河人的外部特徵、內蘊心理、命運遭際。 面前就是一個掉在河裡的人!這誘惑對她是太大了,她憋不住。 「索玲,別老看書了好不好?我想跟你談談。」 「談什麼呀——」書沒有放下,臉沒露出來。 「談談你。你為什麼結婚?為什麼離婚?」連自己也吃驚,方芳,你怎麼敢向她提出這樣的問題。 書,沒有放下。很久很久,才從書的背後冒出一句話來: 「出於好奇嗎?」 「不是。」 「那你為什麼問我?」 「我正在研究家庭問題。我真的很想知道,家庭的和睦和家庭的瓦解,有什麼規律?」 「沒有規律。」 「可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律的?」 「沒有規律就是規律!」 「我不懂你這話?」 「以後你就懂了。」 「前幾天,我採訪了一個人。他說,千萬個家庭就像瞎子過河——自個兒摸著慢慢過。」 書,從李索玲手上掉下來,直掉到冰冷堅硬的水泥地上,方芳看到一張煞白的臉,一雙驚恐的大眼睛。 「說這話的,是個什麼人?」 「一個很普通的男人。」 李索玲彎下腰去,慢慢地把書取了上來。另一隻手撂了撂遮住臉的長髮,重又躺下身,把書放在眼前。 不知為什麼,方芳覺得她並不在看書。 「你說,這人是不是真有體會?我想再採訪他一次。」 「我勸你不要去。」 「為什麼?」 「你會後悔的。」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