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巴馬科


  馬裡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巴馬科,位於國境南部尼日爾河上游西北岸,地處熱帶草原區,寬闊的尼日爾河從城市南側靜靜地流過,北面是青翠的山巒,市區終年綠樹成蔭,風景秀麗。
  巴馬科這個名稱,在馬裡班巴拉語裡,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巴馬」意為「鱷魚」,「科」作河流講,合起來即「鱷魚河」。據說,500多年前班巴拉族人遷徙到這裡時,發現尼日爾河裡的鱷魚成群,時常傷害人、獸。一位名叫迪亞拉·穆薩的勇敢獵手,殺死了那些兇惡的鱷魚,使人們在河岸一帶定居下來,形成一個村落,並給這個村落命名為「巴馬科」。另一種解釋是,從前有一個獵人名叫班巴,「科」是「子孫」之意,巴馬科則解釋為獵人班巴的後代。
  關於巴馬科城形成的歷史,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500多年前,巴馬科一帶森林密佈,獅狼出沒,人煙稀少。
  居住在馬裡西部臨近毛裡塔尼亞邊境的尼奧諾城的一個青年獵手,因與兄弟不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來到今天巴馬科這個地方,覺得是一塊漁耕狩獵的好地方,便定居下來。這位青年獵手待人熱情,慷慨大方,經常接濟貧困之人,於是很多人慕名遷來,同他為鄰居住在一起,形成村鎮,成為巴馬科第一代居民。
  巴馬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裡曾經是非洲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黑人王國——馬裡帝國(公元13世紀至15世紀)的中心,在法國殖民主義者侵佔之前,是當時橫貫撒哈拉沙漠貿易的貨物集散地之一。1883年,被法國殖民主義者佔領後,便由一個商鎮逐漸成為法國殖民統治中心的所謂法屬蘇丹的首府,也是法國殖民者在非洲的一個立足點。1904年,同塞內加爾的鐵路修通後,巴馬科的城市建設獲得了迅速發展。
  今天的巴馬科,城市人口70餘萬,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城市。市區呈狹長形,掩映在高大的非洲「火焰樹」和芒果樹叢中。尼日爾河河水清澈,在陽火照耀下碧波粼粼,河上的輕舟來往如梭。一座800米長的巴馬科大橋,將市區南北兩部分連成一體。大橋北側是以剛果民族英雄盧蒙巴命名的廣場和通往市中心的大道。橋南是城市新建區。市內以自由廣場為中心,街道縱橫交錯,街道兩側高大的芒果樹鬱鬱蔥蔥,猶如搭上了綠色篷帳。市中心的商業區,有現代化商場、超級市場,也有傳統的非洲市場。大街上,男人們穿著又長又大的阿拉伯式長袍,以白色和藍色為主,而且儘管氣候炎熱,他們仍戴著呢絨帽子。婦女們喜歡穿花花綠綠的印有人物或田園風光圖案的非洲式連衣裙,袒露雙肩,腳上穿著紅色或綠色拖鞋,也有的上身穿西服,下身穿裙子,腳登高跟鞋。馬裡婦女喜愛頭上包著花頭巾,戴著金黃色耳環,其直徑足有二三厘米,也有戴鼻環的,不過直徑比耳環小得多,那些有身份的婦女,大都要戴金項鏈和手鐲。
  巴馬科的房屋多是平頂長窗,用紅顏色的磚砌成,帶有濃厚的阿拉伯建築色彩,又反映出強烈的西非地區的特色,小巧美觀。一幢幢白色的別墅和高層歐式建築掩映在綠樹鮮花叢中。市內最高的建築是塔尖高聳的巴馬科大清真寺和17層的友誼賓館。巴馬科市區,幾乎家家都愛栽種紫籐花作為籬牆花,在強烈的陽光下,這種花的顏色分外鮮明耀眼。據說,這種花最早引自於中國,因此馬裡人把它叫做「中國的驕傲」。城區西北,丘陵中有一座庫巴羅小山,高約480米,曾是法國總督府所在地,現在總統府和國家機關設在這裡。山上樹木茂密,花草芳香。從山頂眺望,巴馬科全城景色可以盡收眼底。山下有一座動植物園,園內有奇花異木和珍貴的動物。城內有一所藝術中心,收藏著馬裡歷史上的許多珍貴文物,同時展出有牙雕、木雕、角雕、鱷魚皮袋和金銀飾器等藝術品。
  馬裡獨立以來,巴馬科市的工業有了很大發展,在城東的工業區裡,有機車修理、紡織、發電、食品等工廠。巴馬科的手工藝品以製作精細而聞名,如木雕、象牙雕、金銀飾物等,異常精美,享譽西非,是遊客爭相購買的紀念品。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