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身心之間的關係如何?此在人類而外其他生物以至動物似都不成問題的。蓋從廣義以言心,心與生命同義,有身即有心(回看第四章),身心殆無可分也。然如生物進化史之所昭示,動物以其好動乃若有心可見,尤其是脊椎動物進至於高等動物,頭腦發達頗著見出有心意來。如前第五章之所敘說,頭腦發達的動物,其活動發自頭腦,在活動上儼若有知、有情、有意者。然在第六章第三節不又言之乎,雖在高等動物仍囿於種族遺傳的本能生活,其知情意一貫而下,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不分不隔,頗似一通電流,機械即行旋轉者然;但在人類卻大不相同。人類生活既進入理智之一境,知行之間往往很有間隔;間隔渺遠者離知於行,為知而知。其在感情方面既可以大哭大笑,亦復可以喜怒不形於外;其行事既可持之以恆,一貫不移其志,亦或動念隱微,終於嘿爾而息。身心之間非定一致。特別是人有自覺的內心生活,時時感覺自己矛盾衝突。許多宗教家且賤視此身,抑制其來自身體的要求,實行禁慾主義。是故動物的活動雖發自頭腦,頭腦卻完全為其自而服務,曾不離乎身而有何活動可言,即難以離其身而言其心。身心之間的關係問題,在人類而外所不必置論者,獨於吾人卻必一為論究在此焉。 於此,就要追問:此身心之出現分岐以至矛盾衝突者究從何而來乎? 夫所謂心者,不外乎是生命活動的表現耳。從生物進化史看去,總是心隨身而發展,身先而心後,有其身而後有其心。正為生物界各有機體的組織構造千態萬變其不同,其生命活動的表現乃從而種種不同。頭腦發達的動物即是在其機體構造上有此一部分集中地翹然發達起來,形成全身活動的總樞紐,為其種種活動所自發;渾括地說,心以身為其物質基礎;重點突出地說,心的物質基礎又特寄乎頭腦。心與腦的關係密切所以被人強調者,正為此也。今問身心由何出現分歧,自需要尋究身與腦、腦與心,其相互間的關係是如何如何而後乃得分曉。茲試為條分縷析說之如次。 (一)身腦原為一體,腦不過是身的一部分,同為生命活動所資借的物質條件。生命非有形之一物,渾然不可區劃;可區劃的是生物有機體。從生物進化而來的人身,正是偉大生命的創造物,頭腦的特見發達不過此創造中的一突出點,當然不會失其渾整統一。相反地,正為了人身內外活動進於高度的渾整統一,乃有此人腦的創造。把腦和身區劃為二來說,只為說話一時方便。 (二)何以說人腦的創造出現,正為了人身內外活動的高度統一呢?須知生命本性不外是無止境地向上奮進,爭取其活動能力的擴大再擴大,靈活再靈活,自由再自由;而其道則在活動上分工而集權(回看第四章及第六章第四節)。只有不斷地分工而集權,活動力乃得不斷地擴大再擴大,靈活再靈活,自由再自由。此一原理不唯在生物界有機體的組織構造上隨處可見,尤其著見於人身,抑且見之於人類社會間。──人類社會正亦是循由此一原理而發展的;這裡且不談。這裡要說的,即是從分工而腦與身開始若有兩極分化的情勢。那就是:特見發達的大腦皮層主管著吾人整體性對外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聯繫活動,而與此身維持其機體內在一切生理(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等等)機能日夜不停地活動,另由植物性神經系統經管其事者兩下分工。前者被稱為高級神經活動,而後者──兼括此身某些對外簡單反射動作──則概稱為低級(以其處於低級部位故)。前者說為動物性過程,後者說為植物性過程(以其為植物生活之所同具故);亦或說為自主神經系統活動,一若可以獨立自主地活動於大腦中樞之外者,其實固仍受大腦的調節和影響(見第五章),非能外也。正唯人身內外活動有此高度統一,吾人乃得有靈活自由強大的活動力;然而這卻從全身神經系統有所分化而來。 原來不可分的腦和身,就由此而被分開來看、來說了。 (三)如上說明了腦和身所以被分開說的事實由來,再進一層闡明心和身被分開說的事實由來如下: 心何為離於身、離於腦而被特為指說耶?人身(腦在內)是客觀世界一活物;說活物,謂其為生命活動之所寄,而凡是物都存於客觀。然吾人之有心也,卻從其存乎內者而言之,即所謂主觀世界是已。客觀世界指吾人所知覺和思維的外在一切,即於此知覺思維的同時,基於意識自覺而主觀世界以成。客觀世界主觀世界無疑地兩面相關不離,然既不能混合為一,又不能抹煞其一,勢必分別來講了。歷來學術界對於心身二者趨向著分別探討,那就是分為心理學的研究和生理學的研究。除生理學家對於人身(客觀世界一活物)大致仍依從通常自然科學治學方法外,心理學家一向趨於用內省法(雖亦參以某些實驗)分析意識活動;所謂心理學,曾經一時幾乎就是意識之學,其故在此。 (四)很明顯,心之分於身與腦之分於身,原只是一事而非二;不有大腦皮層之特見發達,高級神經低級神經之分工,何從有人心之高出於其身乎?心理學民討論的意識作用實以生理學上所為高級神經活動為其生理基礎。在這裡,生理學心理學之分劃,與其說是研究的對象不同,不如說是在治學方法不同上。或者說:因各自有其治學方法,於是研究對像乃不免有些不同。特如巴甫洛夫學派所講高級神經活動中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者,豈非就是意識作用之表現乎?不過因其治學一出以客觀地觀察測驗好歸屬生理學耳。雖歸屬生理學,而其研究所得正為治心理學者必須密切參考之資,不既為學術界所公認乎? (五)人類生命活動能力之高強莫比,全恃乎其意識作用;蓋意識為其行動之計劃性(詳見第六章)所自出也。往者心理學家重在意識之分析研究,依重內省法以治學,而與自然科學家一般治學方法殊途者,要亦勢所當然矣。但引以冷靜思維構出計劃的意識,只居人類生命淺表,恆為隱於其後的本能衝動所左右支配;既遠非人心之全,且其所為內省法尤多缺憾。缺點之大者首在彼心理學家之為內省,不過以其對外的意識作用還而冥想追憶意識活動的蹤影,實未足以言內省也。──真正內省唯在當下自覺之深徹開朗,當於後文詳之。(自覺為意識根本,然自覺蘊於內,非以對外,意識則是對外的,請看第六章第六節前文。) 舊心理學既失於淺薄,難有成就,於是心理學界派別紛紜岐出。稍晚出之行為主義派,如美國華孫(Watson)所倡導者以自然科學家的治學方法為依歸,不取內省法;其激進者如中國郭任遠直不顧人類之有內心生活之一極其重要事實。然人心之超卓而動用之不斷地改造自然界、改造社會,同時亦改造其主觀世界也,誰得而否認之,無視之耶? (六)內心生活種種不一,俗云「虛情假意」、「口是心非」者亦其例也。然其好例莫如在重大行事之前恆有其衷心了了之意圖以為設訂計劃之本。恩格斯曾說過:一切動物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們意志的印記,而唯人能之; 這是人跟其他動物不同的最後一個重大區別(見第六章第二節引文),正謂此耳。意圖涵有知、有情、有意;執行計劃尤賴持以堅忍與自信之強;此固人人可得而體驗之者。內心生活最重要之事例乃在人生之自勉向上,好學,知恥,力行,不安於退墮。此即人之所不同乎動物獨有道德現任之可言者,《論持久戰》一文中指出人有自覺能動性(一雲主觀能動性)而時時強調之者正在此焉。 內心生活者一己所獨知他人則不及知,但可設身處地從旁加以揣想推度。語云「啞子吃黃連,苦在心裡說不出,道不出」;豈唯啞子吃苦如是哉?人們苟無相類同的經驗,彼此誰得而相喻?心理學所以可能者,人與人總不相遠,而經驗得自生活處境,生活處境相類近者彼此舉似便得會意印證,互有啟發也。 心理學之必判分於生理學,亦即謂心身二者不容不分別看如是如是;腦既為身之一部分,則心與腦之不容不分別看待也亦復在是。 (七)心之分於身、分於腦也;原從生理上整體的神經系統有所分工開其端。分工的意義在上文(二)既點出之,又前第五章「分工的涵義」、「神經系統發達的涵義」各段曾言之較詳,均宜參看,茲不複述。扼要而言:不斷地分工,不斷地整合,其在分工之一面即趨向各自專業化,運動機械化(有很大慣性不自覺地運動著),亦即工具化,恆處於順從地位;其在整合之一面則適以此輳合成主體愈得自由靈活,權力集中,卓然立於領導地位。身之為身,心之為心,即在此兩極分化的性向不同上。 試舉眼前小事為例:一個人初練習騎自行車時,如何善用其手足肢體,時需心思揣度照顧,以求掌握平衡無失。及至一切動作熟練了,心思即享有自由而可移用於別方面去。所謂運動的機械化乃是其積久熟練的自然結果。在此既然習熟的基本運動為基礎上,行車時就可更練出許多技巧花樣,愈來愈新奇(如雜技團的表演),層出不窮。層出不窮者,後出的花樣都是以前層為基礎又升上一步,而步步升高的。如是,人之操用其車愈來愈靈活自由;此靈活自由實以某些基本運動的機械化為階梯,依次換得來的。 人的個體對外活動能力增高得之於習慣上如上例,可藉以明身內細胞組織分工發展以成各部分機構各種活動之機械化,是人心得以自由靈活的由來。得不名之曰習慣,而名為機能或本能耳。此理此例同樣見於人類社會生活中;社會生活的禮俗法制正和人身生理機能、心理本能、個人生活的習慣起著同一類作用,即是從慣常事務的固定化換取集體活動力的提高增強。 (八)身心渾然一體相聯通;而察其性向則互異耳。譬如電解池內兩端有陰極陽極之分別,卻往復相通而不隔。在這裡,身為陰極,心為陽極。陰極陽極性向各有所偏,相反而不相離。──容當於下一章詳其說。 (九)前曾說,「人心的基本特徵要在其能靜」(見第六章第二節),又說:「動物是要動的,原無取乎靜,然靜卻從動中發展而來;所謂冷靜不外是行動前的猶豫之延長」(見第六章第四節),……那些話正要在這裡參看以為印證。由此便是「知行之間往往很有間隔,間隔渺遠者離知於行,為知而知」(見第六章第三節),吾人理智與動物本能從而分途。 (十)人心自是能靜的,其與靜相反者則感情衝動也。感情衝動屬身之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James)曾說過:「沒有身體表現的人類感情根本沒有」;他且指出所有種種感情都是身體內起變化,每一變化都起自於刺激的反應1。這話甚是,但又非百分之百正確。衝動(impulse)無疑地是身內機械運動的發作,感情(feeling)則不盡然。一般粗重的感情當然聯結到衝動,同為身之事;進於高尚深微的感情,離身愈來愈遠,其境界便很難說了2。 感情衝動屬身之事,不論其見諸行為與否皆屬於行。古倫理學家力倡「知行合一」的王陽明,正是有見於人們每每知而不行──例如知道應該孝弟卻不行孝弟──特指點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同時,他又以知是知非歸本好惡之情,那都是對的。蓋於此情理的認識原不同乎物理;認識物理依靠後天經驗,有待冷靜觀察,而情理卻本乎人心感應之自然,恰是不學不慮的良知,亦即我前文所說「無私的感情」(見第六章第七節)。不有孝弟心情動無衷,說什麼知孝知弟?反之,若一片孝弟心情,當下行事縱或未見,已自是孝弟了也。(應參看後文論道德一章)。 感情恆伴隨本能,與之相應俱來,但又不盡然,所以必要分別看待,試回看第六章第七節便曉得。但不論其是不是伴隨本能的感情,當其成為意志而行動時,總是身之事了。說身,括指從大腦以下的器官、肢體、機能、本能以及後天習慣而說。人心發出的任何活動(生命的任何表現)離不開身體,這是肯定的。 (十一)俗常有「精神」一詞;這一名詞究竟何所指?我們認為這應是指離身體頗遠的人心活動而說;它代表著人心高度靈活自由的那種活動事實,除此不能有其他意義。 (十二)人心的靈活自由與人心之能靜分不開。在巴甫洛夫學派從事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中,其所說大腦皮層愈來愈發達,抑製作用顯然愈來愈增加,及所謂「主動性內抑制」,在機體內起著各種調節平衡作用,對外應付環境起控制著一動準確作用者正謂此耳。──此請回看第五章前文。 (十三)應得指出如上(九)所言吾人理智與動物之分途,(十)所言吾人感情不盡伴隨本能而來,(十一)所言精神一詞蓋指遠於身體而代表著靈活自由的人心活動,(十二)巴甫洛夫學派說大腦愈發達愈以增進抑製作用及其所謂主動性內抑制,各點總根源只是一回事,即:在脊椎動物走上發達頭腦一條路奮進無已,卒致突破了一切生物盤旋在個體存活、種族繁衍兩大問題的那圈圈,而達到人類生命的特殊境地(回看第六章第五節)。此雲特殊者非他,不過爭取靈活自由的宇宙生命本性而今獨賴人類來代表發揮,其他生物舉不足言也。在前說明靈活自由要得之於不斷分工集權者,應知分工集權恰不外生命爭取靈活自由的方法途徑,而其根本則在生命爭取靈活自由的那種本性。 同時請不要忘記第五章說過的兩句話: 人心要緣人身乃可得見,是必然的;但從人身上得有人心充分表見出來,卻中是可能而非必然。 人心不是現成可以獨享的(僅只人身是現成的)。註: 1據唐鉞譯《西方心理學家文選》(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第一六九── 一七頁。原書為B.Rand編者,其中詹姆士各段則取自其《大心理學》的節本。茲摘引譯文於後: (上略)假如心跳不加快,呼吸不淺促,嘴唇不顫動,四肢不軟化,毛孔不森豎,內臟不激盪,還有什麼恐怖情緒存留?這是我們所不能設想的。假如要克服自己不好的情感傾向,那我們必須辛勤地(最初還要冷靜地)把我們要養成的相反情感傾向的外部動作步步表演出來。在精神訓育上沒有比這個再好的格言,凡有經驗的人都知道。 2同前書第一七二── 一七三頁。詹姆士曾說到有些細緻心情可以純乎屬於大腦(意即非關全身),如道德上的滿意、感動、好奇、問題得解決時內心的鬆弛等等。又說有些心態歸屬知識,不屬於情緒一類。此蓋以西方人遠不若東方古人有深微的內心生活,所見不免模糊。雖模糊,卻亦非全無所見。 * * * 此章就前章第(八)所言身心一體相聯,往復相通,而身為陰極,心為陽極,性向各有所偏的那些話,重加申說。往者亡友衛西琴先生1於此特著見地,茲即介紹其學說大意於次。 (一)先說此學根本觀念:很明顯,一切生物者是活的,都有力量能有所改變顯示於外。其中動物又顯然較其他生物的力量為大。而力量更強大更高等又莫如人類。活人雖有此無比的大力量,但人死了,只一具屍體,即失去原有力量。死屍僅僅是物質。物質恆處於被動,雖缺乏力量,卻仍有其力量。總起來可以說,宇宙一切都是物質,都有力量,不過力量大小高下千差萬別不等而已。 (二)就人來說,男女力量是不相等的,而且是極不相同。這種不同,乃是出在身心之間往復相通的根本流向上男女彼此互不相同。具體指出說:女子以身為主,從身到心是其第一根本流,而從心到身居於第二;前者為正,後者為副。男子恰相反,心至乎此身,人心到身是其第一根本流,而從身到心居於第二;前者為正,後者為副。──以上是從其力量活動上(非從表面)認真分析來看的。 (三)上面的話須待稍加說明於後。 遠從生物進化上看,男女兩性身體原始是一個不分;從現在生理構造上看,男子身體內有女性的部分,比如兩乳;女子身體內有男性的部分,比如陰核。在體形上看,男子身體是往外的,女子身體是往內的;在體力上,一般說男子強過女子。所有這些都不過是物質表面。單從物質表面看,看不出人怎麼優勝於動物。人類之所以優勝,要必從力量比較乃得認識。此突出優勝的力量則在其特別發達的大腦所開闢出來的心思活動。譬如人類的那些偉大事功、卓越創造,固然無一非完成於身體活動,而這些表見於外的身體活動卻一一出自內裡深隱微妙的心思。首先是心思經由身體而有所識取於外,後更從心思運用著身體而有所施為於外。就身心兩端而論,不妨說身主於受,屬陰極;心主於施,屬陽極。說施便有主動意味,但說受卻非就是被動。生物都是活的,人是活物中最活的;感受之在人莫謂竟是被動於外。應須知,施中隨有受在,受中原有施在。身心往復相通的話,既可粗略地看待,更宜精密察識之。 (四)身心的位置關係正要這樣來理會:身外而心內,心深而身淺,心位於上端,身位於下端。覺受由外入內,施應從上達下,期間往復交流還有不少深淺等差可言,不總是一樣的,更非人人都一樣。這就為兩端之間原有著可以伸縮的不小距離(就動物說,這距離幾乎等於零,其所以不如人者在此)。 (五)正為身心間的距離遠近深淺決定著一個人的力量之大小,而女子身心間的距離天生來均有及男子那麼深遠,所以上面說男女力量是不相等的。若問:何以在女子這距離較為淺近?此不難知。女子擔負著創造人類幼體的天賦任務,當其身體長成熟有月經來之時,每月總有七天乃至十天不得舒服自在,及於結婚懷孕,其受累更深重。分娩後自乳其兒,每因心理影響(特如惱怒憂煎等)隨有變化見於乳汁中,可知其身心相關如何密切。蓋在女子,身體勢力是天然大過其心的,心恆受到身體勢力的牽掣影響,超脫不開。在她們一生,除開這中間一段──從月經開始到年老停經不能生育大約三十年或稍多的一段──只在其前或其後是女子而不十分那樣女性時候可較輕鬆些。 (六)從尋常所見事實便可證明上面的話。請看婦女不是比男人容易哭容易笑嗎?婦女不是每每比男人膽小嗎?再試留心看,每遇群眾會上,男人一堆,婦女一堆,總的到婦女堆中說話聲多間高;不是嗎?俗常說「婦女心窄」,正為其身體勢力大,身心間的距離近,禁當不住外來刺激。刺激(受)反應(施)之間近速輕率,殊少深沉迴旋於內之致。如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學家善治歇斯底里症(hysteria),而患者極大多數是婦女者其理正在此2。 (七)不難看出,人從初降生到年齒漸長,身心關係隨時在開展變化中。大要言之:初時心隱於身,身心渾然不分;其後則一面由於大腦機體發育慢慢完足,又一面因在社會接觸增廣,經驗繁富,心思乃日見茁露活動,從嬰兒而童年,而少年,而青年,身心之間不同程度地浸浸疏離起來。後此進趨老成練達,乃更見從容沉穩。 這裡還須留心人的資性各有不同,上面所說發育開展可能有遲有早。再則,當兒童時期便可見出男女有所不同。譬如五六歲女孩往往表見能幹靈巧過於其同年男孩;但再過十年廿年之後,男的才思往往又非其同年女子所及。能幹靈巧是說其應付具體事物的能力,屬於身體力量,亦稱感覺力量。才思則於某些抽像學習能力上見之,屬於內心力量,亦稱精神力量。 末後還應該點明:人類生命既然為自然界最偉大最高級的力量,而論力量男子又大過女子,那麼,宇宙間力量的最高峰就在成年男子的心──精神力量。 (八)在前說過,力量就是能有所改變顯示於外的;從人類力量說,即是能有所創造表現。人類社會文化自古及今不斷地有所發明、發現而前進無已,正是靠著一時一代群眾的這種數不盡的創造而來。人生所貴就在有所創造。然而男子女子卻不一樣。女子貴在創造──孕育── 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新人(小孩)。此事卻非男子所能為。男子總是創造一些身外的事物:一件藝術品,一文學作品,一種科學發明,一哲學理論,一偉大事功……如是等等。說男子力量大過女子的話,就是說在這方面的創造力女不如男。因為這種種創造雖須得精神力量和身體力量同樣發揮,卻要必以精神力量(心思)統率身體力量而成其功。男子力量不是以心為正身為副的嗎?其在以身體力量為正而心為副的女子來說,對於這種種創造比較差些乃是天然之事。試數一數幾千年中外過去歷史上偉大思想家或事功方面的偉大人物裡,有幾多個婦女呢?然而任何偉大思想家或其他各樣偉大人物卻無一不是女子所創造──所生育。就女子力量為一切偉大創造力的根本源泉具有決定性而說,則女子力量固有其貴重過男子的力量一面;不是嗎? (九)不徒從表面形體來分別男女,而更從根本力量上認識男女天生的互不相同之後,則在其後天教育和職業工作上男女不當強同,便是十分明白的事理。教育應是讓生性不同的力量各自得到培育成長,工作則應是讓不同的力量各得發揮以盡其天職。然而世俗見不及此,男女教育、男女工作職業率多強求其同。此因近世力反先時封建陋俗岐視女性之所為,不免多所矯枉,實不符合科學客觀真理3。 (十)說身體力量不等於說身體。認真地說,深切地說,身體力量是身體創造力,即創造身體之力,即男子的或女子的生殖力量。說精神力量,非第因其力量發之自心,而實為有別於身體力量而說的,即說它是創造除人類幼體外一切大小事物的那種創造力。此種創造力男女皆有之,但在更優勝於女子。 (十一)男子的精神力量不論如何之大,要非其身體力量同樣大,他將不是一個能作大事的人。譬如膽氣壯盛,勇於作為,躍躍欲試,若能涵蓋一切的那種氣勢,即屬身體力量。4。 (十二)如前說,男子力量以發之自心者為其第一根本流,女子以本乎其身者為第一根本流,在年幼時是不甚明顯的。但當其發育成長各屆發情期時,男子力量的第二流(身體力量)活動起來,其心比任何時候更往外活動;女子力量的第二流(內心力量)活動起來,其感覺比任何時候更往裡活動,可以譬喻說:此時男子的感覺第一次回家(覺醒起來),此時女子的心思第一次出門(萌動起來)。這男子回家的感覺力量,女子出門的內心力量,在情慾發動時容易被認得出。乃由此時男女力量都有兩流對比可見的緣故。這就好比當人正出門或正回家的時候,訪問他們是容易遇見的機會那樣,殊有助於吾人學理之講明。 (十三)人的力量大小高下各不相等,一個人亦且時時有所不同。稱之曰偉大力量,兼涵高等之義;蓋言其精神力量、身體力量同優俱勝者。但在力量高等的,卻不必同時為力量大的;此以優於心思者,其身體力量或不足相副。心身力量雖相關係,但不定優則同優,勝則俱勝,期間申絀變化不可計數。要而言之,力量為高等,為低下,一視乎心思優劣而定。比如力量高者恆表見:從容,細緻,周密,精確,文雅,溫和,蘊藉,輕妙,靈活,優美……如是種種。反之,若近促,粗糙,粗野,粗疏,粗暴,冷漠,板硬,尖刻,笨重,鈍拙,……則為力量低等這表見。力量低等與缺乏力量每相聯。 (十四)人的力量最能改變環境,創造新事物,愈有力量愈不怕困難;反之,畏難退縮即見其力量衰微。凡圖眼前一時省力的做事法,或為少麻煩竟爾免除其事者,或唯務襲取模仿他人者,或唯貪圖享用現成財物者,大都可以如是觀之。觀看一個人如是,觀看一社會、一民族更加如是。(力量衰微率由於其社會上婚姻不對和教育不對而來。) (十五)如前說,人生貴有所創造。但究其實,何者為創造,何者不足言創造,只是相對比較的,非可截然劃分者。以畫家作畫為例,拙巧優劣之間只有數不盡的等差,並無一定溝界。其拙劣之品,浪費紙墨,直可謂之破壞。此猶其事之小焉者。試留心閱歷人世間事,原非蓄意破壞而卒落於破壞者豈可勝數?尋求其故,則咎在人的力量低下而已。是故讓人的力量趨起於高等,實為廣興創造之本。前云:力量為高等,為低下,一視乎心思優劣而定;然則人心之重可貴也昭昭矣。 (十六)世間至可寶貴者莫如人,人之可貴在此心。然心之顯其用卻一息不得離乎此身。人心之能有任何創造者,必先從感覺不斷地接取乎事物,累積為吸收為創造所需的資料,而整理之,溶化之。整理溶化──經驗總結──便是創造。其卒有創造成果在此焉。當最後成其創造之功也,正不知經過多少次從外達內,由上而下,既施且受,受而又施,種種往復活動矣。是心詎曾一息得離乎身哉! (十七)但心身相聯通固有距離,此便伏有著險關危機:心有可能偏遠乎身而多枉動,身有可能偏遠乎心而多盲動,亟須當心注意。茲試分別指點之。── 原夫經驗總結就是所謂學問,恆寄托於語言文字所撰成之名詞概念上,又著錄於書冊以資傳播。此蓋以身通心、心通身的成果更去發展人們的創造活動,推進著社會文化的。卻有人誤以多讀書為學問,此即心思偏遠乎身而多枉動之一種事例,有悖乎身通心、心通身的原理原則,其結果就不可能以解決他所遇到的什麼問題,實有所創造。似此假學問世上多得很,自誤誤人,亟須戒避。 又如流行於世的許多名詞概念(或觀念)不一定都出於經驗總結,代表著實際事物(事理),中是從乎某些情感要求而臆想虛構出來,用以應付生活中問題的,像在人類社會文化幼稚、經驗知識不足的社會那許多宗教迷信,不正亦是心偏遠乎身種種枉動的產物嗎? 身偏遠乎而失之於盲動者,主要亦有兩種。一種是未假思索,發乎一時衝動的莽撞行事、粗魯動作。更廣泛的說,則凡缺乏自學的言動皆可屬於此。另一種是行事缺乏(自覺)主動精神,徒爾慣性地沿襲傳統文化的軌範禮儀,掩蔽其力量衰微低下之實質者。此在古時曾有高尚優美文化的中國社會,最容易看見5註: 1衛西琴Westharp原為德國人,後改隸美國籍,以傾慕中國古代文明,有中國文字更名曰衛中,字西琴。其學蓋自音樂而入於人類心理研究,更尚談教育問題。詳見愚所作《衛西琴先生傳略》一文,此不多及。衛先生著作甚富,大抵為其在外國文言學校時以中國話口授於人筆錄而成,意義多半晦澀難於通曉。上一半固由其理致幽深,更一半則用詞造句,自成一種偏僻習慣,不合於通常中國語文。茲所介紹者只我領會所得其二三而已。 2嘗聞濟南齊魯大學醫學院友人閒談,他們在醫學院任職或實習的男女同學很多是廿多歲快要結婚的。誰若遇有不幸失戀的事;當其臨床治病時,因為心神縈繞不寧,一般說均不能很好地盡心業務工作。但在男子仍能工作下去,在女子竟然不能工作了。工作就會出差錯,發生事故。 3前於第八章曾批評Man,the unknown一書之未善,然其書中卻不少可取資料,如其力陳男女兩性之不同即一例也。茲就王世宜譯本《身體與生理之活動》一章略摘如次: 性腺能加緊生理上心理上與精神的活動。(中略)睪丸與卵巢肯有極其重要的機能。它們產生陽細胞或陰細胞。同時它們分泌一種物質到血液中,使細胞組織體液與意識或呈陽的特性或呈陰的特性,並且予一切機能以它們的密度──緊張性。(中略)卵巢的壽命較短,而睪丸到老年還能以活動,所以老年婦女遠不如老年的男人。 男女的差別起於細胞組織本身的結構,以及女人全部有機體飽涵卵巢所分泌的囊特殊的化學元素。(中略)事實上,男女之間有極深遠的差別。女子中每一細胞都印有女性的記號。她的器官也是如此,她的神經系尤其是如此。(中略)我不能不就其本然加以接受。 母體在全部懷孕期間時刻受胎兒的影響。母親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總不免因胎兒而起變化。(中略)我們不應以訓練男孩的智力體力的功課來訓練女孩。亦不應以鼓勵男孩的志趣來鼓勵女孩。教育家對於男女兩性特具的身體器官、心理特徵以及他們天然的機能應該大加注意。 4身體的力量即創造身體的力量,對於一個人的智勇均有密切關係。《人之奧妙》一書富於科學知見,其中有如下的話:要理智充分發揮它的威力,同時需得兩種情形,一是發展完善的生殖腺,二是性慾暫受到節制。(見王世宜譯本第一四八頁)。這與衛先生學說完全符合。 5關於衛西琴先生學說之介紹暫止於此。至其有關男女兩性婚姻、兩性教育的許多見解主張,實為一極重要部分,既不易通曉又與吾書此章題目切合,即略去不談。 * * * 人的自覺能動性──人所區別於物的特點──是怎麼來的?那仍不外來自一切生物之所以生活的共同源泉而已。作為一切生物所共同的生命本原,在各不同種別的生物皆有所顯示或透露,而其透露最大者要莫如人心。簡捷地一句話:人心正是宇宙生命本原的最大透露而已 生命本原是共同的,從而一切含生之物,就自然是都息息相通的。譬如音樂感人,世所共知;音樂亦且能感動得動物,甚至感動得植物。曾見北京《參考消息》刊出外國通訊社的報道,有時音樂演奏可使乳牛產乳量增多;乃至對於植物生長,音樂亦且有其效用而不虛,非其明征乎? 我們為了說明人心,往往就說到生命,卻總不免渾淪言之,現在有必要略加剖析言之如次。 (一)生命非具體之一物,只在生物體質所特有的那種現象或性能上見出來。什麼現象或性能?如恩格斯曾說:「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實質上就是這些蛋白體化學萬分的不斷地自我更新」。又說:「我們所知道的最低級生物,只不過是蛋白質的簡單顆粒,可是它已經呈現了生命一切本質的現」1。 (二)恩格斯所說「化學萬分的不斷地自我更新」即昭示了生命最簡單扼要一點,下文復加以申說,且從而指出有生命與無生命如何不同──「一切生物所共通的生命現象首先在於蛋白體從自己周圍攝取適當的物質予以消化,而體內較老部分則趨於分解,並被排泄。其它無生命的物體也在自然過程的行進中變化著、分解著並結合著;可是在這之後它們已不復成為原先那樣東西了。岩石經過風化,已不復成為岩石,金屬經過氧化就變成了銹。似此,在無生命物體成為其破壞原因的,在蛋白體中卻成為生命的基本條件。當蛋白體中構成部分的這種不斷轉變即吸取營養和排泄的不斷交替一旦停止進行之時,蛋白體亦即從此停止其生存而趨於分解,亦就是歸於死亡。所以生命即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首先在於蛋白體第一瞬間同時是自己又是別的東西;而這情形之發生不像無生物那樣是從外面造成的某種過程之結果。反之,生命通過吸取營養和排泄來進行的新陳代謝,是其擔當者(蛋白體)所自來就有的自我完成過程。」 「從蛋白體的主要機能──通過吸收營養和排泄來進行的新陳代謝中,從蛋白體所特有的造型性,產生出所有其他的最單純的生命特徵:(1)感受性──這在蛋白體和其營養物的互相作用中已經包含著了;(2)收縮性──這在吞取食物時就以極低程度表見出來了;(3)成長能力──這在最低級的程度內包含了分裂性的繁殖;(4)內在運動──若沒有這種運動,攝取和消化食物都是不可能的」2。 (三)很顯然,所謂生命遠非只於如上所說那樣而止,恩格斯所以緊接著說: 「我們關於生命的這義自然是非常不夠的,因為它還遠沒有包括所有生命的現象,而只是限於其中最一般最單純的現象。(中略)為了要對於什麼是生命,獲得真正詳盡的理解,我們必須探究生命表現的所有形式,從最低級到最高級」3。 他說的最高級,意指人類意識活動(涵括自覺能動性、計劃性)那樣形式吧。 (四)很難給生命下定義或界說。科學在生物界中的分門別類,是出於人之所為,應合人的需要;其實此門彼門,此類彼類之間正有許多過渡型,既非此非彼而又亦此亦彼。植物動物之間且難劃界,其他種種何莫不然。所以恩格斯曾指明「僵硬的凝固不變的界線是同發展的學說不相容的」;又說「一切定義都只有微小的價值」。理解生命、認識生命,既要從生物去理解和認識,而生物乃千差萬別,高下茫茫然懸遠之極;你將怎麼把握它呢? (五)何況由於學術界的進步與深入,前既有尿素的合成,近且有胰島素的合成,宇宙無機界與有機界,無生物與生物,尚且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那麼,求生命定義於生物界內大不易,就是生物界內外的區別亦復難言之矣。 (六)然而我們不難由此看出,宇宙中是渾然一事耳。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又說:「道通為一」,其殆謂此乎?萬象差別不善觀其通,固然不可;翻轉來,泯沒其差別又何嘗可以行?這就是要唯物辯證主義的宇宙觀。宇宙從無機而有機,而生物,而動物,而人類……總在發展變化著;發展變化是起於內在矛盾的,其間由量變而達質亦──亦稱突變或雲飛躍──便顯見出由低升高的許多階段區別來。階段大小不等,而涵小於大;區別則從量到質,通而不同。宇宙發展愈到後來,其發展愈以昭著,愈以迅速,前後懸絕不可同語。既見有高低階段,又且有流派分支。此在生物有機體出現後,物種岐出,最為顯著。人類社會發展史自古至今既有其階段可分,而各方各族的文化復多岐路焉。凡此者,皆以各自內在矛盾為主,而其環境遭際又互有不同也。 (七)生命本原非他,即宇宙內在矛盾耳;生命現象非他,即宇宙內在矛盾之爭持也。生物為生命之所寄,乃從而生生不已,新新不住。生物個體有死亡,乃至集體(某種某族)有滅絕,此不過略同於其機體內那種新陳代謝又一種新陳代謝耳。生物演進,花樣翻新,物種層出不窮,要均來自生命向上奮進之勢。然不免岐誤紛出於其間,乃各落於所進之度而止(見第五章);人類而外一切生物今所見者皆是也。唯獨循從發頭、發腦、發皮質之一系曾不稍懈地直前而進的人類(見第六章第五節前文),至今猶在發揮著宇宙生命本性,自人的本質以至社會文化日新未已,豈不可見。 (八)說新陳代謝不可泥於如上所說那些粗跡而止,更須深入幽渺以察之。前於第四章論主動性略開其端。此如論── 戰爭勝負是有許多因素的,然總不外客觀存在的舊因素和加上主觀努力的新因素。舊因素種種非一,雙方各有其有利條件及不利條件,綜合計算下來,彼此對比,可能有一方佔有優勢而一方處於劣勢。新因素即指主觀之努力,亦即爭取主動之爭取,亦即各方主帥於其所擁有的條件如何運用。此在事後較論之,其間彼此舉措可能各自有善巧有不善巧,亦種種之非一。然歸結下來,勝負之所由分,往往不在前者──舊因素,而在後者──新因素。此即據說「事在人為」也。 人在思想上每有所開司,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發,都是一次向上。人生事業不論大小,有所成就無不資於此者。若追問其事之所由成就,一切可說得出的都不過是外緣條件,而不是活用這些條件的能動主體──生命本身。生命是自動,是能動,是主動,更無使之動者;憑空而來,前無所受。這裡不容加問,無可再說。問也,說也,都是錯誤。 事在人為者,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之也。人的因素最重要,一切改變舊局,創造新局,要唯在此特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類也。舊局是一點點轉變的,新局是一點點創出的。新的一出現便成舊的,立刻都歸屬外緣條件去。只有吾人生命當下之一動是新的,其他都不是。一個當下,又一個當下,剎那不住,新新不已者,非獨人類生命為然,其他生物莫不然。第以其他生物誤入岐途,往復旋轉,總在相似相續中,無創新之可著見;著見創新,抑且不斷地創新者乃獨在人類焉。要須從此著見之創新而深入幽渺以察見吾人生命上新新不已地當下之一動。 (九)吾人生命當下之一動又一動,連續地活動下去,有類近於其他生物者,有迥然不同於其他任何物類者;(1)從此身自發性而來的一動,連續地如是活動去,殆與其他生物無大異也。(2)獨若從人心自覺而發的一動,繼續發動不已焉──略如前雲思想開悟翻新、志趣感發向上之例──則迥非其他物類之所有矣。 今且暫置前者不談,專談後者。後者正是人事著見創新所自出。 凡眼前世界現成所有者,對於吾人生命都屬外緣條件亦即舊因素,可以有利於創新,亦可以為不得,卻是人總離開它不得。人只能就在其中改舊創新。新之創也,無不因於舊之改而來,歷史是割斷不了的。此非止言外在事物,即吾人一念之微就其內容前後關係來看,詎不如是耶?唸唸相續而轉,其新者獨在其念之乍轉耳。此存乎生命幽渺之一動出自宇宙內在矛盾之爭持,不屬世間之所現有,而是乍然加入現世間來的,故曰新,故曰憑空而來,前無所受。凡生命當下一動蓋莫不如是;非靜心自省,難於體察。然大局轉變獨在此者,自覺異乎自發之惰性順延於前之勢也。 吾人意識對外活動皆應乎生活需用而起,無時不在計較利害丟失之中;但其同時內蘊之自覺,只在炯炯覺照,初無所為(古人云:寂而照,照而寂)。吾人有時率從自覺直心而行,不顧利害得失者,心主宰乎身;此時雖對外卻從不作計較也。此不落局限性的心,無所限隔於宇宙大生命的心,俗不有「天良」之稱乎,那恰是不錯的。它是宇宙大生命廓然向上奮進之一表現,我說人心是生命本原的最大透露者正謂此。 (十一)若要問:為人心特徵的這個自覺性究如何從一般自發性突變而來?先請回看第六章第四節就人類理智從其反本能的傾向如何發展而說的一段話── 人類果何從而得突破兩大問題(個體生存、種族繁衍)之局限乎?此即以理智之反本能,而兩大問題固寄托於種種本能之上也。本能活動無不伴有其相應之感情衝動以俱來。例如鬥爭與憤怒相俱,逃避與驚恐相俱,慈柔之情從屬於父母的本能,而兩性的本能與其固有一種感情衝動分不開。如是可以類推。然而一切感情衝動皆足為理智之礙。理智恆必在感情衝動屏除之下──換言之即必必心氣寧靜──乃得盡其用。於是一分理智發展即屏去一分感情衝動而入於一分寧靜;同時對於兩大問題亦即從而解脫得一分之自由。繼續發展下去,由量變達於質變,人類生命卒乃根本發生變化,從而突破了兩大問題之局限。理智之發展也,初不過在生活方式方法上別闢蹊徑,固將更有以取得兩大問題之解決。然不期而竟以超出兩大問題之外焉。此殆生命本性爭取靈活爭取自由,有不容己者歟! 由心靜而自覺以生,自覺與心靜是分不開的;必有自覺於衷,斯可謂之心靜;唯此心之能靜也,斯有自覺於衷焉(見第六章第六節)。 (十二)心理學上的本能原從生理學上的機構機能而來,人類之從動物式本能得其解放者,要在其機體構造和機能之發展變化。此一發展變化可上溯遠古生物進化皆始自分工與整合著見有神經系,以至脊椎動物之發頭、發腦、發皮質,如第五章之所敘說,應請回看,茲不複述。特請注意其間迭次提及「空出來的」話而理會之! 從分工以言之,則各事其事於一隅,而中央空出來不事一事。從整全以言之,則居中控制一切,乃有無非其事者。空出一義值得省思,遇事有迴旋餘地,有延宕時間,全在此也。又分工則讓其權於中央,而後整合可因時因以制宜。權者權衡,亦即斟酌選擇,可彼可此,不預做決定這謂;是即靈活之所從出也。 不靈活不足以為人心,因為原是預備它靈活的。然而事實上體現靈活蓋非易。可以說:在機體構造上愈為高度靈活作預備,其表見靈活也固然有可能愈達於高度;然其卒落於不夠靈活的可能分數在事實上乃且愈多。此以其空出來高下伸縮之差度愈大故也。因此,從人身所表見出來的,往往難乎其言人心。(以上均見第五章) 人類之出現──亦即人心之出現──在生物進化上自是有其來歷的,卻不是銜接著動物本能更有所增益或擴大而來,相反地,在生活能力上人類較之動物倒像是極其無能的。此即從理智反本能發展而大有所削弱和剝除,一事一事預做安排者轉向於不預做安排而留出空白餘地來。(此見第七章第二節) 空者空隙。有了空隙,則非現世間所有的那一動,方好加入到世間來,而新新不已。必有空隙方好自由活動。生物進化無非奮進於爭取自由靈活,其每有所進正不妨看做是空隙又有所擴大。至於人類出現,特見其活動可以自由者,即在其一直奮進不懈,爭取得訖今最大空隙也。(當然這是為便於說明而作此借喻。 此其事理不難明白:神經中樞從大腦內和大腦而下的種種分工愈加深刻細密,其所分出來的便愈以讓其主動於上級中樞,愈從自發活動退轉為有所待而後動。有待者,有待於權衡選擇也。是即行動猶豫以至延長而人心能靜的由來,亦即其本能削弱而理智開啟的由來。於此同時,自發活動便躍進於自覺能動了。 (十三)一句話道破:人身──人腦只是給人心(生命)開豁出路道來,容得它更方便地發揮透露其生命本性耳。論其措置是消極性的,而所收效果則將是積極的,偉大無比的。 柏格森哲學於此確有所見,如其書中所云:……the materiality of thismachine does not represent a sum of means employed,but a sum ofobstacles:it is a negation rather than a positive reality.(見《創化論》英譯本p.99)是已。又曾以開溝挖渠為喻,謂非積土築堤以成之,但由掘地辟除障礙,遂即豁通耳4;可謂罕譬而喻。 (十四)柏格森亦嘗指明「生命之升進初非以原質之合集與增益,卻由於其分化與疏解」(Life does not proceed by the association and addition ofelements,but by dissociation and divistion.見英譯本p94)正為生物機體內不斷分工與整合,生物乃得以進化而升高其活動能力。分工,是一分為二;整合,是合二為一;有分必有合,所重在分。 王世宜譯《人之奧妙》一書中有些話適宜引錄於此,用資參考: 機器是配合各別零件而成,零件本來彼此互不相干的,當其配合在一起時候,就由雜多的情形一變而成為統一體。此即是說,機器原來提複雜的,嗣後才變成簡單。人體恰恰相反,它原來是簡單的,嗣後卻變成複雜。它是由一個單細胞發展而來。這一單細胞分而為二,新成的二細胞又各分為二,如此分而又分,一直無限地繼續分下去。在此結構上滋長擴大程序中,胚胎在機能仍保留前此卵所具的簡單性。細胞雖分成無數細胞群的分子,它們似仍記得原先所具的統一性。它們天生知道在全有機體內各自應負的職能。(下略)(見該書一0八── 一0九頁) 腦質內所含細胞超過一百二十萬萬的數目,各細胞都有小纖維加以聯繫,而每一小纖維又都有若干分枝。有了這些纖維,細胞的聯繫總在數萬萬萬次以上。似此規模宏大的小個體與看不見的纖維群,其複雜情形有非我們所可想像,然而它們動作運用起來,本質上恍若一體。(見該書九七頁) (機體)器官當然是用細胞構成,好像一所房子是磚頭蓋成的一樣。但它卻從一個細胞生長出來,恍若一所房子是由一塊磚頭髮生出來的── 一塊神妙的磚頭能夠自己製出其他磚頭來。(中略)它們是一個細胞所化生出來,而且這個細胞顯然對於這一大建築將來所形成形式早有先見之明。(見一一0頁) (十五)這裡有幾個可疑的問題須得分疏。 一個疑問:胰島素之合成,是否便是生命可由人造的開端?據說胰島素這個「有生物活力的結晶蛋白質」的全合成,「雖距離合成有生命的物質還有相當長一段路程……」,好像亦就是可能的了。且徑真推論人工將合成細胞,要打破「一切細胞來自細胞」之舊說5。我們未曾從事此項科學實驗工作,自無從說出實驗上的意見,但不妨從哲學上提一點意見。前引恩格斯「化學萬分自我更新」的話,那自我更新的「自我」非常要緊。生命之為生命,要在有其自我;其活動也,內在矛盾爭持實為之主,非從外來。竊疑自我是否可由外合成?合成的蛋白結晶體是當真能自我更新,抑或貌似?此一層也。說合成一蛋白體,說合一細胞,其為合二而一之說乎?然只有一分為二是正確的,例如細胞都從一分為二增殖起來,當共增殖而隨有所合;明明在後。自然生命靡非始於分化孳息,而人工之造物恆必從構合入手,此世所共見。今曰從構合入的取得生命,吾竊疑其貌似在此。借或為貌似為當真之莫辨,亦姑不去辨,應須知前云「通而不同」之理。這只能為生命非生命間相通添一證明耳;在生命低級高級固不可等同也。豈可從此生命最低級存在方式直線地推論及於高級同其可能乎?此又一層也。抑又須知:任何低級高級生物一一早各止於其所進之度,不復前進了;代表宇宙生命本性奮進未已者,今唯人類耳。人類生命所以最獨特在此。縱然人工合成什麼生命出來,那亦斷說不上將會有一天人工製造人類生命。 (十六)然而現在竟有「機器人」的幻想。自從近年(一九四八年後)科學界「控制論」、「信息論」興起以來6,摹擬人類大腦神經機能,從電子計算機發展到能以進行邏輯(思維)操作的種種機器,例如機器能下棋,能任文字翻譯工作等等。「機器人」的想法即由此發生;這果真是可能的嗎?這是又一疑問。吾書正在談論身心(腦)關係,便要表示我們的意見,同時亦借此闡明我們研究的問題。 這一幻想是根於把人看同機器而來。他們把現代自動控制的機器和動物有機體先都看做是自動機,說前者為人造自動機,後者為天然自動機,從而說人是特殊種類的自動機。假期這不過是一種方便性的類比,以求得一時技術妙用而行其摹擬,原無不可。但若有人徑真涉論及動物生命乃至人類生命,而忽視(機器與生命)其間本質之絕然不同,則大錯特錯。人造機器必有其用途,即有服務的主旨或目標在。但生命奮進卻非有何目標之可言;宇宙渾全唯一亦豈更有其所服務者?這是兩下根本不同處。更進而分析言之:(1)從動物機體構造看去,是有些像機器的,那就是其構造要皆以動物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為其服務目標。但這不過是生命前進所不可少的過程在動物機體上的表見,不應與生命混為一談。(2)就生命最高級存在的方式如人類生活來看,宇宙生命奮進之勢方繼續前進未已,好足見那個體生存種族繁衍只是生命前進所不可少的過程,非是生命的目標。──生命奮進莫知其所屆,初無目標可言。 把人說成是特種機器者,未詳其所云特殊之點究何指。如吾書所論述,人的特殊點即在人類活動不復局限於個體存活、種族繁衍兩大問題上。為控制論者想要摹擬人的大腦機能,我以為既有其勝利成功之面,又有其終無望成功之一面。蓋設計製造機器必有預定用途;用途縱許多樣,總是有限的。在限定的用途上,其效用敏速而準確可以遠勝人腦。──人腦較之遲鈍且難免有時出錯誤。但在另一面,人腦活動之所向渺無限際,不可測度,則摹擬不來了。 (十七)此義不妨重言以申之。自哺乳類以上各高等動物的大腦皮質為其軀體知覺運動一切生活的總樞紐同於吾人,卻有根本相異者:動物腦只為其軀體服務,亦即為其個體存活、種族繁衍服務,更無其他,而人類殊不然。在生活上人有兩種可能:(1)他有時可能同於動物,即頭腦之用不越乎其身體的要求;(2)但他又極可能非腦為身用,而是相反地身為腦用。古語譏人「主為形役」;這裡說的身為腦用,若從反乎主為形役去理會之,便自曉然。此即指人腦活動之所向渺無限際,不可測度,而身隨從以活動日已。 高等動物之腦與人腦,語其功能大有分判:前者封固於其身,後者卻大敞大開超越乎身矣。動物之腦自是亦在活動,然譬猶湖泊之水回漾有其涯際,而人腦則如長江大河向東湧流無阻焉。 個體圖存、種族繁衍兩大要求發之自身,動物生活時時在自發中,談不到有自覺。人有自覺是從自發升進而來的飛躍。這一飛躍就跳出了一切生物所旋轉不已的生活圈圈,也好似圍堤突破了一大缺口。是故人身有限有人心曠乎其無限焉。 以上所說要不外點明動物總是沿其種族遺傳的本能生活之路,而人類卻大大削弱了本能,走上理智生活之路。所謂理智生活者,即著重乎自覺內蘊的意識作用,亦即心思作用,從後天得來知識習慣代替動物式本能而生活。動物式本能代代相傳,盤旋不進,而知識習慣卻時時在發展前進中,此即取喻為長江大河不同乎湖泊之水的由來。 行文至此,人心之不同乎其腦,心之不同乎身,昭昭矣。心非有形體之一物,心與生命同義,曾莫知其所限際;而腦也,身也,則形體有限,為生命或心所資藉以顯其用者。腦原從身發達出來,為其一重點部分。是身大於腦,而主廣於身;乃世人徒見夫心腦關係密切,便以為心即是腦,腦即是心者,豈不謬哉! (十八)從事於高等動物和人類高級神經活動研究的巴甫洛夫學派,只從外面觀測和論證,是生理學,非心理學,像「自覺」、「心靜」這些話是他們所不談的;然其所云主動性內抑制者則正指此。前於第五章曾引用過如下的話: 大腦皮質愈來愈發達,抑制的作用顯然亦愈來愈增加,而本能(自發)作用則愈來愈減弱。因此,在行為中有計劃的活動愈來愈多地代替了本能反應。 簡單的觀察已使我們得以確認:抑制過程的減弱是老年人精神狀態的重要特徵。巴甫洛夫曾指出老年人主動性內抑制的衰損及各種神經過程靈活必性的減低。(以上並見蘇聯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用書《精神病學》) 茲更引錄其學派可資參考互證的一些話於此: 巴甫洛夫說過:「兒童與成人的不同點,就在於缺少一種周密的經常伴隨著我們的行動、伴隨著每種運動、語言以及思想的抑製作用」。(《巴甫洛夫選集》),一九四九年版,第四六二頁)抑製作用是由第二信號系統實現的,它是該系統對皮質下活動及第一信號系統的控制者。因而第二信號系統除了是抽像思維的生理基礎外,同時還實現著人類長期經驗所造成的複雜細緻的抑製作用。(見《關於巴甫洛夫及巴甫洛夫學說》),中國人民大學教研室一九五二年出版,第九六頁) 應知此後天鍛煉養成的抑製作用固以大腦皮質的發達升進為其根本。 巴甫洛夫學派是承認在人面前的客觀世界之外,人是有其主觀世界的,即承認這自有其領域7。人的主觀世界何自而來?正為人有自覺故耳。人非止看到面前的景色,同時還自己覺知看到了什麼景色;人非止聽到外來的聲音,同時還自己覺知聽到了什麼聲音。在看到聽到的同時,自己動了什麼感情(例如愉快或恐懼),亦復胸中了了不忘。所以主觀世界之被承認,正就是承認自覺了。 自覺與心靜在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從其謹嚴的科學態度一向不談,卻並不否認之。他所講的人類所特有而為動物所沒有的第二信號系統實伏有心靜與自覺在內;離開自覺與心靜便沒有此第二信號系統的出現與存在。 (十九)人類所特有的第二信號系統,即指人類的語言文字同具體事物一樣有效,或且起著更加有效的刺激反射作用者,究從何而來呢?作為生理科學家巴甫洛夫只講有此信號的信號事實存在,不說明其所從來,在吾書第六章和第九章卻曾有所闡說。第九章以「人資於其社會生活而得發展成人如今日者」為題正講到語言與意識的發展──涵括著生理方面大腦機構機能的發展在內──互為推進而分不開。語言交通於彼此間,自覺意識萌茁活動於各自頭腦中,經過幾十萬年近百萬年乃有如今天的人類出現。語言之後更有文字以行於久(時)遠(空),皆所以代表經驗的事物的觀念、概念,即知識。知識成就於意識對外活動,而實以內蘊之自覺為其根本。此則於第六章各節,如: 求(好)真而惡偽(誤),存於人心活動之隨時自覺中,是為吾人知識學問得以確立之本。(見第六章第六節)不有經驗,何有知識?不有記憶,何有經驗?不有自覺,何有記憶? 凡是吾人之所謂知者,主要在知事物與吾人之關係意義如何,事物與事物彼此間的關係意義如何;而一切關係意義都是有待前後左右貫通(聯想)以識取的,是抽像的(共相),而非止集中當下之具體一點上。其主要記憶正伏於此貫通識取之前而為其必要條件者,則非動物之所有也。(中略)動物於語聲字形非不能有所辨識,但不能理解其涵義。(中略)理解力為人類所獨擅。(見第六章第八節) 切請注意:記憶、經驗、知識之內都貫串著理解力;理解力即意識所有的概括能力,而要源本於自覺。 (二十)自發躍進於自覺,理智大啟,本能削弱,說是得之於機體構造上身心分工,身漸以服從於心,心乃輝耀突出,自是可以如是說的。然而如前所述「發頭、發腦、發皮質」(見第五章)者,豈不以生命之爭取自由靈活不斷地奮進而得有此三發乎?生命奮進則本於宇宙內在矛盾之爭持而來,正又不妨說:因生命爭取自由靈活之愈進也,心愈以開,身乃愈以降耳。更歸實來說,心身升降互為因果,如秤(天平)兩頭,低昂時等,原不容作先後分別也8。註: 1見《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第八三、八四頁。 2引文出處同1。又頃見科學出版社譯出A·N·奧林巴著《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書,有足資參考之處,摘取於此:生活物體(生物的有機體)的不同處就在它的新陳代謝的一定方向性和它內部組織的高度合乎目的性。在原生質中發生的千百萬化學反應,組成了完整的新陳代謝。這些化學反應不僅在時間上彼此嚴格協調,亦不僅和諧地結合成統一的不斷的自我更新序列,而且整個這序列都朝向一個目的──就是整個活的體系以整體的與周圍環境條件有規律協調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再生。 生物內部結構的「合乎目的性」非只是高等生物所具有,它貫串著整個生物界自上而下,直到生命的最原始形式。 3亦見同前1《反杜林論》版本和頁碼。 4柏格森於宇宙生命無疑地有所窺見,或謂其得力佛學,卻未必然。佛家主於現量,而柏氏所稱直覺,在佛家寧為非量,不是現量。柏氏即生命流行以為宇宙本體,此無常有漏的生滅法,不是佛家所說的無為法。柏氏所見蓋於印度某些外道為近耳。此處引用的英譯文句,張東蓀有其中譯文,附後:「有機體之形體非其所用材料之綜合,乃其所避之障礙之綜合;實為消極而非積極。」 5見《胰島素人工合成的科學意義》一文,見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一九六六年第一期。此引用其原來文句。 6有關控制論、信息論的介紹和討論可參看北京科學出版社的《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一九六三年第一、第二期及一九六四年第二期各有關論文。 7如美國華遜一派行為主義心理學(特如中國的郭任遠)拒絕內省法,只承認客觀一方面,拒絕任何從主觀的說話,那就抹殺了心理學。巴甫洛夫不如此。巴甫洛夫還極譏笑動物心理學家的治學方法,亦是很對的。動物無自覺,人有什麼動物心理學?雖然亦可推想動物在發怒、在驚慌,如是等等。但以此為學殊遠於科學是沒有前途的。以上可參看北京科學出版社翻譯出版的《巴甫洛夫選集》中《研究動物高級神經活動的生理學與心理學》一文及其他有關論文。 8有些關乎大腦神經的科學知識,值得留意參究的,特附記於此:動物因饑致死,其體量必減,其細胞亦必有變形。然其腦髓初無損害之跡象可尋。是可知在生命上整個動物機體必以神經系統為主,其他官骸概為從屬,雖至最後之時其他官骸猶必供養神經系統焉。 人進飲食所以蓄積能量於機體以供給其活動之所消耗。於是便有新陳代謝的變化。從衡量其吸收氧的數量和產碳酸氣的數量,基本上可以測知其代謝變化之劇大或輕微。最奇怪的是頭腦理智活動大異乎體力勞動似若無所消耗者。如其有之,它所消耗的能量亦極微,微到非現代技術所能探察得出。然而腦中思考一念之轉,卻竟可發出宇宙最強大的力量使世界改觀。一切人事或自然界驚天動地的大改變,莫非頭腦思維之力也。 ------------------ 亦凡書庫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