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人世間的事物莫非因有其需要又有其可能兩面結合而出現,及至時移勢易則又隨其需要與可能之漸爾失去而消逝。宗教在世界各界各方之興衰變化正不外此理,試尋之可得。今天雄冠世界之歐美文明從希臘羅馬以來,在過去數千年間宗教勢力常居首位,庇蔭著一切經濟發展,卒因人類理智的發揚,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而宗教乃浸浸然失勢,虛有其表。其他亞、非、拉各方宗教不必同,而其衰落失勢殆莫不同。情勢既然如此,不少人便以為宗教只有沒落下去,將不復有其前途。實則事情不是這樣簡單,而是大有曲折的。如我所測,當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之後,更且有共產社會實現之時,宗教衰亡將十分明顯。社會主義時期甚長,共產社會時期更長至難可估計。在此漫長時期之後半或晚期,將從道德這真轉入宗教之真而出世間法盛行。此即是宗教在迫近衰亡之後重複興起。何以言之?蓋人類入於社會主義時期以至共產社會時期,是最需切道德而道德又充分可能之時。那時道德生活不是枯燥的生活,恰是優美文雅的生活,將表現為整個社會人生的藝術化。正是在此生活中,客觀條件列無任何缺乏不足之苦,人們方始於苦惱在自身初不在外大有覺悟認識,而後乃求解脫此生來不自由之生命也。一面主觀上有出世覺悟,一面客觀上亦備足了修出世法的可能條件,而後真宗教之興起,此其時矣。正如我五十多年前之所說:世界最近未來是古中國文明之復興,而古印度文明則為遠遠的人類前途這預兆且預備下其最好參考資料。 茲為闡說如上之所測想,分為如下兩節進行之: 一、宗教失勢問題; 二、以美學代宗教。 第一節 宗教失勢問題 宗教失勢在今天科學發達和經濟繁榮的國家是最明顯的事實,正如上文所云虛有其表而已。然亦有不可一概而論者,如當前之蘇聯等是已。蘇聯等國情況之奇特,一面在其執政黨標榜無神論,鼓行反宗教運動,另一方面在其社會群眾間乃表見出宗教熱。有的國家主張無神論多年,但現在不斷有報道說又出現了宗教熱,不只是老年人而且在青年中也有此種現象,且似有影響及於其領導。 解答此問題,道德一句話:人不是動物,不能過動物那樣的生活。動物生活完全由其機體生理因素來決定,緊緊系屬於個體圖存、種族繁衍兩本能系統,超越不出。儘管人的生活也好像為此而忙碌一生,卻也奈他發達了頭腦心思作用,就有超越於此之上的意識和感情。意識會把自己「客觀化」,在生活中或顧盼自喜,或自覺不耐煩而生厭,或自覺無聊,甚且不想活下去。難道這不是世間的事實嗎? 再進一層確切言之,逐求享受和名利者不過是人心牽累於身之庸人恥。人心廣大深遠通乎宇宙,生命力強的人在狹小自私中混來混去是不甘心的,寧於貞潔禁慾,慷慨犧牲,奔赴理想,一切創造有其興味。中世紀歐洲的修道院和冒險受苦去蠻荒傳教,便是人心的一種出路。入於近代非唯其社會上經濟界政界奮力創業的人不脫離宗教信仰生活,就是科學界的人物也是出入於實驗室和教堂之間,維持著一種心理上的平衡。換言之,近代資本社會原是在宗教──特別是新──庇蔭下興隆起來的。 臨於資本主義末期之現代,行且社會崩潰改組,一般道德陵夷,宗教既失維繫之力。此時若能出之於奔赴社會主義遠大理想,那原是人心一條出路,(在一定意義上)足以取宗教而代之。但現代史演來,卻又不是這樣。列寧本其所見,不等待無產階級世界革命到來,而實現其單獨一國獲取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局面。這局面在今天卻又出現許多列寧所無從預見的演變而有待人類繼續探索。 當初西歐個人發財致富的那樣社會人生,原在借助宗教而取得人們精神上一種調劑平衡的,而今天東歐有的國家一面既缺失社會主義高尚遠大精神領導,而一面又武斷地唱其無神論要廢除宗教,其勢就非反激出人們的宗教熱不可了。 在各外國通訊社報道可注意之點,是在報道蘇聯青年如何羨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享受娛樂之同時,也報道蘇聯青年出現宗教熱的情況等,這恰是貌似矛盾兩岐而正是互相補充的事實。尤可注意者,以思想自由持不同政見而被逐出國的著名小說家索爾仁尼琴在給其國人書信中乃竟表示他信仰固有東正教而不信馬列主義! 簡捷說一句話:在社會風尚中,在人們頭腦中,必新有宗義以換取宗教,而後宗教方將自行消退,否則,是不行的。似乎在「蘇聯老年的宗教崇拜者」也有人見到此,指出說「這是一部分青年不滿足於意識形態的現狀而在尋求精神價值的新源泉」。(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參考消息》) 不要輕視西歐北美僅門面的宗教,它在人們精神上失掉著落時難有彌縫之力,卻依然在彌縫。費大力氣消滅宗教是笨伯,是歷史的插曲不是正文。正文將是在人類奔赴共產主義的同時社會上興起高尚優美的道德生活。 第二節 以美育代宗教 人的思想中既有知識成分,又受情感的支配。知識雖足以影響情感,有時且轉變之,但行止之間恆從乎情感所向。這是一般人的一般情況。近代以來西洋人科學知識猛進之後,對於宗教信仰若依若違,不能遽然捨棄,正為情感上遠有不能斷然出之者耳。此恍忽依戀之情,則在教堂每週禮拜生活直接感受者實具維繫之力。感受或深或淺,當然視乎其人與客觀之所遇而非一定。但一般說來,其所感受盡在不言之中,而非神父或牧師的說教。質言之,教堂一切設施環境和每週禮拜生活直接對整個身心起著影響作用,總會使你(苟非先存蔑視心理)一時超脫塵勞雜念,精神上得一種清洗。或解放,或提高。這得之什麼力量?這得之於藝術魔力,非止於種種藝術的感受,而且因為自己在參加著藝術化的一段現實生活。這種生活便是讓人生活在禮樂中。禮樂是各大宗教群集生活所少不得的。宗教全藉此藝術化的人生活動而起著其偉大影響作用,超過語言文字。 距今五十多年前,我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舊著中,理有如下的指出: 1.個人本位生產本位的社會經濟改歸為社會本位消費本位,這便是所謂社會主義;西方文化的轉變萌芽在此。 2.(從人個立場)計較個人利害得失的心理,根本破壞那在協作共營生活中所需的心理。 3.(國家)法律(藉著刑賞)完全利用人們計較利害得失的心理去統馭人……廢除統馭式的法律之外,如何進一步去陶養性情自是很緊要的問題。 4.近來談社會問題的人如陳仲甫(獨秀)俞頌華諸君忽然覺悟到宗教的必要(原文見《新青年》及《解放與改造》各刊物)……。我敢斷言一切宗教都要失勢有甚於今。成了從來所未有的大衰歇……。 5.從未有捨開宗教而用美術作到偉大成功如同一大宗教者,有之,就是周孔的禮樂。以後世界是要以禮樂換過去法律的。 以上各散見於原書第五章談世界未來文化之中,讀者不難查看。 當世界進入社會主義以至共產社會實現之時,如吾書的文這所云: 一、隨著改正經濟而改造得的社會不能不從物的(享用)一致而進為心的和同──總要人與人間有真的妥洽才行; 二、以前人類似乎可說物質不滿足時代,以後似可說轉入精神不安寧時代;物質不足必要之於外,精神不寧必求之於己; 三、以前就以物質生活而說,像是只在取得時代,而以後像是轉入享受時代──不難於取得而難於享受!若問如何取得,自須向前要求,若問如何享受,殆非向前要求之謂乎? 揭開來說:人與人的協作共營生活不是那麼隨隨便便容易成功的!人生不是生活資料豐足便會沒有問題的!人生天天在解決問題,問題亦確乎時時有所解決。但一個問題的解決就引進一個更高深的問題而已;此外無他意義。 宗教在過去人類歷史上是大有助於社會人生之慰安行進的,而種種藝術──禮樂──則是其起到作用的精華所在。今後很長時間宗教落於殘存,而將別有禮樂興起,以穩度新社會生活。試為剖說如後。 禮樂是什麼?禮樂原不過是人類生活中每到情感振發流暢時那種種的活動表現,而為各方各族人群一向所固有者而已。人們當歡喜高興時就會有歡樂的活動表現;人們當悲痛誤傷時,就會有哀悼的活動表現。心裡有什麼,面容體態表現出什麼。個人如是,群體則更有所舉動。這都出自生命的自然要求和發作。但因人非是動物式本能生活(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其伸縮,起落,出入的可能太大,就有過與有及的問題。過與不及都不好,皆於生命不利。中國古人(周、孔)之所為製作和講求者,要在適得其當,以遂行人情,以安穩人生就是了。豈有他哉! 有典禮之禮,有生活上斯須不離之禮。前者見於古今中外一般習欲中,後者則為一種理想生活,即我所云完全藝術化的社會人生。前者例如一個人從隆生到死亡,有幾次較重要關節,中國古代就有冠、婚、喪、祭之禮,外國宗教就有洗禮、婚禮、喪葬等禮,其在群體生活中,則有如建國或大舉出師、行軍或會議開幕,或各種糾集日皆各有其不同禮文儀式。而有禮必有樂,說到禮,便有樂在內。其禮其樂皆所以為在不同關節表達人的各式各樣情感。扼要說明一句:禮的要義,禮的真意,就是在社會人生各種節目上要人沉著、鄭重、認真其事,而莫輕浮隨便苟且出之。 人們為什麼恆不免隨便苟且行事?隨便苟且行事又有何等弊害? 應當指出:傾身逐物是世俗通病。這亦難怪其然。人一生下來就要吃,要穿,要宮室以蔽風雨,……總之一切有待於外物以資生活。既唯恐其物之足,又且揀擇其美惡。重物則失已,生命向外傾欹,是其行事隨便苟且的由來。當其向外逐求不已,唯務苟得,在自己就喪失生命重心,脫失生活正軌,頗顛倒倒不得寧貼而在人們彼此間就會竊取爭奪,不劃損人利己;人世間一切禍亂非由此而乎?說弊害,更何有重大於此者? 人生是與天地萬物渾元一氣流通變化而不隔的。人要時時體現此通而不隔的一體性而莫自私自小,方為人生大道。吾人生命之變化流通主要在情感上,然逐求外物,計算得失,智力用事,情感卻被排抑。自財產私有以來,人的慾念日繁,勢頭於物,隨大多有留滯,失其自然活潑;同時,又使人與人的情感多有疏離,失其自然親和。禮樂之為用,即在使人從傾注外物回到自家情感流行上來,規復了生命重心,納入生活正軌。 人生活在身心內外往復之間,一般地說,便是巴甫洛夫所謂刺激反射。禮樂是直接刺激到感受器而起作用的,其間或有詩歌而主要是屬第一信號系統的刺激反應關係,感應神速,不由得情感興起而計較心退去。人們習慣逐物向外跑的心思立可收回。──這是說明其根本所在。 禮樂的根本作用既是要人精神集中當下,為了加重其收斂集中,古時在某些重大典禮之前,負責行禮之主要人物(譬如天子或其他人)第要齋戒沐浴(甚至連續三天)淨除身上浮燥之氣,而現出人心之正大誠敬來。──這是繼續上文所作的說明。(這極似宗教而實不必然,說明於後。) 日常生活自不須如此嚴重,《禮記》中且有「無體之禮,無聲之樂」之說。因為「禮者,理也」;「夫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均見《禮記》)。禮的內容實質是情理,是情理之表出於體貌間者。所以衷心敬重其事,不待見之於行禮;衷心和悅不待見這於奏樂。《論語》上,孔子一方面指斥「為禮不敬,臨喪不哀」的不對,同時其答弟子「問禮之本」便說:──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其易也,寧戚。所謂稱情而立文,如其情不足而禮有餘,那種繁文縟節是不足取的。──這仍然是繼續上文的說明。 下文分條更為一些層次曲折較細地說明。 一、先要曉得中國古禮是出於我夙來所說的理性早啟,文化早熟,原為當時經濟階層而設者,卻大可為今後人類新社會所需要的文化設施作參考。且試舉古時冠禮來說明一下。茲節錄《禮記》一些原文: 冠者禮之始也,是故聖王重冠。(中略)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略)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歟?!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下略)。(見《禮記》《冠義》第四十三) 往古社會生產力當甚低弱,這些禮文一方面便無可能於社會普遍行之,一方面卻要求在統治階層行之。上層建築與社會經濟基礎高下不相稱,此見出其為早熟者一。從如此禮文上可見對於成人的貴重,完全不像西方宗教之看人微末,有罪,不潔的那樣;此見出其為早熟者二。早熟的文化自難於傳佈,遂不久有「禮崩樂壞」之歎,更且不適合國際競爭的近代;然卻正可為今後新社會作參考。說參考,當然不是模仿採用。將來的事情留待後人為之,此不多言。 二、再談到今後的婚禮,此殆無可取則於古者;因那時的禮欲(如古書《儀禮》、《禮記》所傳者)是階級社會的,又是宗法社會的,情勢自然不相合。今後婚姻將只是男女兩個人之間的事情,結合或分離將甚自由。有人設想未來社會中無所謂家庭、無所謂婚姻者,那不過是由於一種對婚姻和家庭之累的反感而生的幻想。卻不曉得人類心理發展趨勢和社會文化發展趨勢均不如是。從人類心理發展言之,以往的歷史均屬人的身體勢力強大,而心為身用的時代,今後則轉入身為心用的時代。蓋從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便是社會發展史上從已往自發階段轉入今後自覺階段了。正為人心抬頭用事,在社會主義文化上道德將代宗教而興。男女兩性盡可自由結合,卻不會出之以輕浮隨便。相反地,必然看成是一件大事(一生大節目),各自認真鄭重而行。我用不著設想婚禮是如何如何,但相信必然有文雅優美的一次典禮,雙方親友群眾齊來致賀的。在這樣鄭重其事的結合上,家庭將必穩固和美,而其子女首先受益。 三、人生不免有時而病,醫藥之外,在昔宗教就要祈禱(有體之禮),在今後則戒慎反省(無體之禮)。人生不免有死,則喪、葬、祭祀為與他相關係之人所有事。今後其如何不必多所推想,要之,此在人情固不容草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語出《論語》),禮不為一人一家而設,而實為社會上事。上面所云與他相關係之人,其範圍寬狹沒有一定,要視乎他生前在社會上貢獻如何,影響如何。試看《禮記》《祭示篇》之所說: (上略)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則祀之,能御大蕃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中略)此皆有功烈於民也。(中略)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又《論語》上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凡此皆見人們各祭自己的先人親人和其他值得共同紀念之人而外,用不著濫祭其他鬼神。多祭其他鬼神,無非為了求福贖罪的宗教迷信;而此則抒發感情,自盡其心就是了。 四、就一人一生節目言之,大略如上;就社會群體生活來說,一年四時不可少地總有幾個節日或紀念日,必將各有其禮,這裡用不著為今後演變多所設想。世界大同之世各方各族於彼此同化之中仍自有從其地理歷史衍下來的風俗,無可疑也。 世界各方禮欲今後雖不是整齊劃一的,卻在社會文化造詣上或先或後進達和種高明境界當必相同,亦就是將必有共同的精神品質。試為一早說如下: 1.有禮欲而無法律,因為只有社會而無國家了。這亦就是沒有強制性的約束加於人,而人們自有其社會組織秩序。此組織秩序有成文的,有不成文的,一切出於輿情,來自群眾。舊日的刑賞於此無所用之,而只有輿論的讚許、鼓勵或者制裁。 2.主管經濟生活、文化教育生活而為群眾服務的各項研究、設計、行政事務機關及其領導人當然都少不得。此領導人物的產生,則一出於社會尊尚賢智以及人們愛好互相學習之風。《禮記》、《學記》篇所謂「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者,其言早為人類理性在未來社會高度發達的預兆」。 3.人在獨立自主中過著協作共營的生活,個人對於集體、集體對於個人,互相以對方為重,是謂倫理本位主義。倫理本位雲者,既非以個人為本位而輕集體,亦非以集體為本位而輕個人,而是在相互關係中彼此時時顧及對方,一反乎自我中心主義。此蓋由人心通而不隔的自然情理,亦正為如此,社會所由組成的上成員都能很活潑地積極主動地參加其社會生活,其社會乃內容充實,組織健全,達於社會發展之極致。(倫理之義為中國古人好講禮讓之所本。此並請回看第十五章前文。) 4.如上三而外,諸如消滅三大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差別,城市與鄉村之差別,農與工之差別的消滅;生活樂趣寓於生產勞動,從事勞動無異自如享受;人們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凡是種種,凡往昔科學的社會主義家之所推測者,信必一一實現,非為空想。但惜前人只著眼政治經濟方面,百於社會文教方面顧未及詳。一若教育之普及提高不言而喻,在階級泯除、國家消亡之後,社會公共生活的條理秩序如何形成與維持,自有一切夫難者1。殊不知事情不那樣輕易簡單。凡從政治經濟方面所推測信必實現之種種,無不賴有人們精神面貌轉變為其前提。信乎舊日宗教此時將代以自覺自律之道德,然為人們自覺自律之本的高尚品質、優美感情,卻必有其涵養和扶持之道。否則,是不行的。 此為人們行事自覺自律之本的優美感情、高尚品質,如何予以涵養和扶持的具體措施,且亦是在建設社會主義途程中定將逐漸出現的。這就是在生產勞動上在日常生活上逐漸傾向藝術化,例如環境佈置的清潔美化,或則邊勞動邊歌詠佐以音樂之類。其要點總在合人集中當下之所從事,自然而然地忘我,自然而然地不執著於物,而人則超然於物之上。以共精神之集中也,勤奮自在其中,未必勞苦,勞苦亦不覺勞苦。人們於此際也,其為彼此協作共營的生活詎有和衷共濟者乎? 何以肯定說在建設社會主義途程,必然如此走向藝術化之路?前既言之,從社會主義革命以至建設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從自發性進於自覺性之一大轉變隨著社會建設事業的進行,此自覺性無疑地亦將在發展提高,而大有進境。人類一向致力於認識乎物,利用乎物,卻忽於認識人類自己者──如吾書開端所說在學術高度發達之今日,而人類心理學一門學問卻最最落後無成──而當此際也,問題卻已不在物而轉在人,或人與人之間。人類如何自反而體認此身此心的學問勢將注意講求,從而懂得要有以調理身心,涵養德性,且懂得其道不在對人說教而寧在其生活的藝術化。唯其社會人生之造於此境也,人的自覺性發展乃進入高度深刻中,亦便是達於人類心理發展之極峰。 中國因其歷史發展一向特殊,社會生產力長期淹滯,今天要急起直追者自在發展生產上。在生產力大進之後,社會財富日暗,將不失勤儉之度而往古的禮樂文明漸以興起,此蓋可以預料者。其風尚及設施隨即為各方所取則而普及於世界,是又可以預料者。 積極革命精神即是道德精神。蘇聯倡言反宗教,卻恰在全世界宗教衰退時際而獨獨冒出宗教熱來。難道這是宗教要復興?這不過是為宗教道德兩落空,人們不耐煩的表現而尋求其精神出路耳。走向社會主義是當前世界主流,其所需要,其所可能者唯是道德之路而非宗教之路,此其形勢明白可睹。 「以道德代宗教」創見於中國往古之世,其風流衍數千年,舊著《中國文化要義》第六間即有陳述。我早年(一九二一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敢於倡方世界最近未來將為古中國文化之復興者,意正指此。此其關鍵轉捩所在,即在人類文化生活將從人生第一問題──人對物的問題轉換進入人生第二問題──人對人的問題是已。人生三在問題之說,備見於舊著各書,請參看,此從省。此處且略分疏從宗教向道德過渡之理。 宗教本身原是出世的,卻在人世間起著維持世間的一個方法的作用。它有助於循從一時一地的庸俗道德,或且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和品質。其道全在假藉著超然至上的一個信仰對象,即視乎其皈依之誠而著其人品提高之度焉。道德本身在人世間具有絕對價值,原不是為什麼而用的種方法手段。宗教在人每表現其從外而內的作用;反之,道德發乎人類生命內在之偉大,不從外來。人類生活將來終必提高到不再分別目的與手段,而隨時隨地目的即手段,悠然自得的境界。此境界便是沒有道德之稱的道德生活。 宗教所起作用從來有藉於具體的藝術影響(見前文),而往古中國的禮樂制度原從(古宗法)宗教轉化而來,納一切行事於禮樂之中,即舉一切生活而藝術化之。所謂「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語出《禮記》者,不從言教啟迪理性而直接作用於身體血氣之間,便自然地舉動安和,清明在躬──不離理性自覺。 宗教是社會的產物,一切無非出於人的製作。人們在世俗得失禍福上有求於外的心理,則俗常宗教崇信所由起,亦即宗教最大弊害所在。此弊害以學術文化之進步稍的掃除,但唯禮樂大興乃得盡掃。即唯恃乎此,而人得超脫其有求於外的鄙俗心理,進於清明安和之度也。要之,根本地予人的高尚品質以涵養和扶持,其具體措施唯在禮樂。 不有以美育代宗教之說乎?於古中國蓋嘗見之,亦是今後社會文化趨向所在,無疑也! 我所謂社會人生的藝術化指此。註: 1列寧著《國家與革命》一書中有如下的話,道理很簡單:人們既然擺脫了資本主義的奴役制,擺脫了資本主義剝削制所造成的無數殘暴、野蠻、荒謬和卑鄙的現象,也就會逐漸習慣於遵守數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千年來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覆說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自動地遵守這些規則,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強制,不需要服從,不需要國家這種實行強制的特殊機構。原書類此的說話不止此一段,皆從省,不錄。 ------------------ 亦凡書庫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