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水仙在歲暮天寒,百花凋零的時候開花。它只需清水一盆,白石數粒,簡單清楚,一塵不染,靜靜地在室內案頭吐翠含芳。她那翠綠欲滴的葉片,亭亭玉立的花梗,襯著銀白色的花朵,淡黃的花蕊,時時散發出醉人的芳香。宛如一個身著翡翠衣,頭戴黃金冠,凌波而至的下凡仙女,正在那一泓清水之上,輕歌曼舞。 水仙花如此地凝姿約素、玉質冰肌、清秀俊逸、高雅脫俗,無怪乎古人譽之為「凌波第一花」或「凌波仙子」了。 水仙花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球莖植物,地下有鱗莖,根細長,葉扁平帶狀。一般葉五片而寬者有花,七片的多無花。早春抽出花葶,葶稍高於葉,花葶中空。葶大而脈紋粗的多開重瓣花,葶小而紋脈細的多開單瓣花。花通常是5∼7朵,最多可達16朵。 我國的水仙花也同其他花卉一樣,別名甚多,叫法不一。有美化其形態的,也有寄寓深意的,也有出自某種典故的,但不論哪種,皆是對水仙花寄予了美好情意。 水仙有肥大的鱗莖,很像蒜頭;青翠的葉子又像蒜葉,亭亭玉立的花葶又很像蒜台。但實際上它和大蒜並非親戚,水仙隸屬石蒜科,大蒜卻屬於百合科。因水仙像蒜卻又是雅致之品,因此,明代的《長物誌》稱水仙「雅蒜」。 宋代《南陽詩注》記載:「水仙花,外白中黃,莖幹虛通如蔥,本生武當山谷間,土人謂之天蔥。」是因葉似蔥而名之。 宋代《洛陽花木記》以其花被六裂而緊合似酒杯,副冠金黃如盞,花朵輕巧玲瓏,於是單瓣者名為「金盞銀台」,復瓣者名為「玉玲瓏」。 元代《三柳軒雜識》則以為水仙在花史上列為風雅之客而推崇為「雅客」。 宋朝黃庭堅有「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的詠水仙詩句,故後人又稱水仙為「凌波仙子」。 人們又因水仙在嚴寒大雪中,尤能開花吐艷,濃香四襲,故又名為「雪中花」。 水仙的花,像春蘭一樣淡雅,但又較春蘭嫵媚,花之香像春蘭一樣幽遠,但較濃烈。它和蘭花一樣典雅清秀,所以,人們又叫它「麗蘭」。 《內觀日疏》中記載一則故事:一個姓姚的老婦人,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裡夢見天上的觀星落地,化作一叢水仙,香美非常,老人取而食之,醒來就生下一個美麗的女兒,聰慧過人,能詩善文,所以人們又稱水仙為「姚女花」。因為觀星即女史星,所以水仙又叫「女史花」。 此外,關於「水仙」這一本名來歷也有一番講究。《百花藏譜》:「因花性好水,故名水仙。」《本草綱目》記載:「水仙宜卑濕處,不可缺水,故名水仙。」王世懋在《花疏》中說:「水仙宜置瓶中,其物得水則不枯,故曰水仙,稱其名矣。」《水仙花志》:「此花得水則新鮮,失水則枯萎。」可見它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進而推論:大概是「此花初名水鮮,諧音為水仙」。 綜上記敘,水仙在我國已有了雅蒜、天蔥、金盞銀台,玉玲瓏、雅客、凌波仙子、雪中花、麗蘭、姚女花、女史花及水鮮等十來個名字。 水仙屬的植物約有30種,有許多變種、變交種,其品種則達1萬多個,大多水仙原產歐洲,尤其是中歐、南歐及地中海沿岸。僅一個變種,即中國水仙分佈在中國沿海及日本。 我國水仙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台灣等東南沿海的溫暖濕潤地區,內地則有江蘇、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栽培較多。對於《南陽詩注》中水仙「本生武當山谷」的說法,有人據宋代詩人劉邦直的一首詠水仙花詩為證:「得水能仙天與奇,寒香寂寞動冰肌;仙風道骨今誰有?淡掃蛾眉篸一枝。」據此詩者解釋說:「淡掃蛾眉篸一枝」的「篸」字,即指武當山。因武當山中央有一峰,名參嶺,又名篸上。但「篸」與「簪」同義,如韓愈詩云:「山如碧玉篸」二詩中的「篸」字都是「簪」的意思,否則就費解了。可見這種說法比較牽強。 水仙花的故鄉究竟在哪裡?「生武當」一說仍有道理。武當山在今天的湖北省,是巴山的北脈,古代《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隸屬楚國。古人在詠水仙的詩詞中,常常把水仙和湘、楚、荊州聯繫在一起。如劉邦直詩:「錢塘昔聞水仙廟,荊州今見水仙花。」有人因此推測,我國最初發現水仙花,必在《禹貢》荊州之域。 在古代詠水仙的詩中,也常提到洛水和洛神,「偶向殘冬遇洛神,孤情只道立先春」,「江妃方欲凌波去,漢女初從解珮歸」,「風流誰是陳思客,想像當年洛水人」。這些詩中提及的「洛神」、「江妃」、「洛水人」,都是指洛水之神宓妃。宓妃相傳是伏羲氏之女,溺於洛水,遂為洛水之神。詩中提到洛神,並不是說水仙出自洛水,而是把水仙花喻為神話中的水中仙子宓妃。這比喻緣於宋。宋人楊仲淵得到水仙花一二百本,養在古銅洗中,長得非常茂盛,喜愛之極,便模仿曹植的《洛神賦》,寫了一篇《水仙花賦》。這對後人題詠水仙運用洛神的典故有很大影響。 水仙花在我國的栽培也已歷史悠久。據《花史》記載,唐玄宗賜虢國夫人紅水仙12盤,盤為金玉七寶所造。這是我國關於水仙花的最早文字記載。又據《長物誌》云:「水仙六朝人呼為『雅蒜』。」可見六朝前已有水仙栽培了。水仙的栽培在宋代盛極一時,喜愛水仙者與日俱增,許多名流墨客,如黃庭堅、辛棄疾、楊萬里、劉邦直、朱熹等人,都作有詠水仙的詩詞。趙子固(趙子昂之兄)以水墨雙鉤人畫,水仙花名噪一時。水仙花在我國栽培,自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我國水仙近代的主要產地在漳州和崇明。特別是漳州水仙一向享有盛譽,遐邇聞名,不僅暢銷國內市場,而且遠在清朝康熙年間就遠涉重洋,大批出口了。 至於福建漳州水仙的來源,據當地蔡阪鄉張氏家譜記載,其中也有一段故事。明景泰年間,張氏祖宗張光惠在京都為學官。有年冬天請假回鄉,船過江西吉水縣,靠岸留宿。偶見近岸水上有支葉色青蒼、花卉黃白相間、清香撲鼻的野花,便拾回栽於蔡阪。 又據張氏家譜記:清康熙時,蔡阪商人張協仁,認為水仙花色美味香,有觀賞價值,就順便帶千餘個到甫粵(今廣州)做禮品,及至廣州時被搶購光,自此廣州遂為國內銷售漳州產水仙花的最大市場。此後,到了清朝末葉,蔡阪鄉已成為栽培水仙花的基地,栽培面積已有800畝。從現在情況看,漳州水仙又主要出產在園山腳下,那裡的山泉、土壤、氣候都特別適宜水仙生長。所以漳州水仙鱗莖大、多箭多花,清香濃烈,這是其他地區的水仙所不及的。 直至今日,每年春節都在漳州的南山寺舉行「水仙花會」。花會上展出各種優美的水仙圖案造型,名目繁多,吸引了不少觀眾、遊客。漳州水仙現在已遠銷日本、西歐、美國、東南亞和港澳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名揚四海的「友誼之花」了。 水仙花是珍貴的花卉之一,它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具有經濟與藥用價值。 水仙鱗莖內含有生物鹼,可入藥,主治腮腺炎、癰癤疔毒初起,紅腫熱痛,還有一定抗癌作用,但有毒性,應慎用。 水仙花的鮮花含芳香油,提煉後可調製高級香精,用於香水、香皂及其他化妝品中。 此外,福建漳州水仙作為傳統的出口商品,每年可為國家換取可觀的外匯和建設物資。據統計,每一萬粒水仙花球,可換進10噸化肥或3∼4噸鋼材。早年間漳州地區曾有一首民謠:「園山十八面,面面出公侯,一面不封侯,出了水仙頭。」頭即王的代名詞,說明即使在封建社會,出了個水仙王也不亞於出了個公侯,可見水仙的經濟價值之高。 作為室內觀賞的水仙,一般用水栽法。水仙性喜陽光,宜放於朝陽通風的地方,但溫度不宜過高,最好每天換一次清水,這樣莖葉長得粗壯,葉短花高,花期耐久。 水仙又有「企頭」與「蟹爪」的不同。所謂「企頭」,就是將水仙置於水中,隨其自然生長。所謂「蟹爪」,就是經人工雕鏤處理,葉片不再筆直生長,而是像蟹爪那樣橫生舒展,捲曲優美,旖旎多姿。水仙經雕刻,可模擬各種圖案,製作盆景,如孔雀迎春、丹鳳朝陽;若蝶飛,若龍幡,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清韻、幽雅、芳香的水仙花,又將在歲末寒冬百花凋零之時,瀟灑飄逸地為人們送去縷縷清香。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