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有幾位研究農業科學的朋友在一起談話,大家興高采烈地談到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大豆的原產地,而大豆的全身都是寶,值得大大提倡,多多種植。我非常贊成這幾位朋友的意見,並且願意加以補充和闡述。 大豆的確是我們中國最古的原產作物之一。《詩經》《豳風》《七月》有一句說:「七月烹葵及菽。」《小雅》《小宛》又有一句說:「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宋代朱熹注曰:「菽,豆也。」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更詳細地引證說:「戰國策張儀說韓王曰: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姚宏注曰:史記作飯菽而麥,下文亦作菽。古語但稱菽,漢以後方謂之豆。」事實的確是這樣。漢以前的典籍中,只稱「菽」而不稱「豆」,到了漢以後才開始稱「豆」。 約在公元一世紀前後,「菽」的種子由中國本部傳到西域各地,後來又從西域傳到歐洲各國所以大豆的譯名,在俄語裡稱為「cor」,在英語裡稱為「soy」,都是「菽之遺」也。 雖然大豆在中國古語中稱為「菽」,而「菽」卻不僅僅指的大豆。據宋代羅願在《爾雅翼》中解釋:「菽,豆也。其類最多。故凡谷之中居其二。又古人說百谷,以為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這就證明,不只大豆在古代被稱為菽,一切豆類都被稱為菽。我們現在特別稱讚大豆,意思無非是把它作為豆類的代表罷了。 宋人編的《延年秘錄》,有一段文字對大豆備加稱讚。這個秘錄的編者,根據故老相傳的經驗,寫道:「服食大豆,令人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能。」無怪乎歷來吃素的佛教徒,用大豆製成各種食品,卻有延年益壽的好處。這些足以表明大豆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不過,古人缺乏像現代科學一樣的分析方法,所以對大豆的營養價值還不能做出準確的說明。 我們現在的農業科學研究機關,對大豆進行化學分析的結果,更加證明大豆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據說,大豆中含有百分之四十的蛋白質和百分之二十的脂肪。這就比瘦肉、雞蛋、牛奶等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都要多得多了。從蛋白質的含量來說,瘦肉只有百分之十九點二,雞蛋只有百分之十四點八,牛奶只有百分之三點二,顯然都比不上大豆。從脂肪的含量來說,瘦肉只有百分之十點七,雞蛋只有百分之十點五,牛奶只有百分之三點五,也都比不上大豆。雖然,植物性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動物性蛋白質的生理價值為低,但是,植物性蛋白質所含的、為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並非絕對不能改變的。而且,除了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以外,大豆中還有胡蘿蔔素、硫銨素、核黃素、尼克酸等為人體所必需也最容易吸收的營養素。這更是瘦肉、雞蛋、牛奶以及其他畜產品所少有的。 我們平常把大豆拿去搾油,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取它所含的脂肪,殊不知搾油以後的豆餅,仍然保存著很多營養素。據化學分析的結果,豆餅中還有百分之四十二到四十五的蛋白質含量,也還有百分之二點一到七點二的脂肪含量。如果用豆餅催肥「克郎豬』和飼養乳牛,那是最好不過的。至於用豆餅做肥料,它的肥效更比牲畜糞肥的效能要高得多,這更是大所共知的了。 許多地區的農民,往往還把大豆當作間作和輪作的最好作物。這是因為大豆自身具有一種獨特的作用,它能夠把空氣中游離的氮素固定下來,供應它本身生長和發育的需要,使土壤肥力的消耗量降低,更多地節省地力,對農田大有益處。 大豆的秸稈同樣有許多用處。最明顯的是把它作為家畜的飼草。據分析,大豆秸的營養價值也比谷子秸、水稻秸、小麥秸都要高。正因為這樣,所以北方的牧民們,每年秋收的時候,就大量收集豆葉、豆皮、豆蔓等,留作冬季的主要飼草。至於用大豆秸作青飼草,雖然不如苜蓿草等來得合算,但是它的營養價值卻又比芷蓿草等為高,這一點大概也沒有疑問。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大豆在工業上的作用。按照專家的估計,用大豆做原料製成的工業品已有約三百種以上,其中包括了化裝用品、醫藥用品、紡織用品、塑料、膠體以及軍需用品等等,將來還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代替鋼鐵,它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啊! 在我國的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基本上都能適合大豆的生長,各個地區又適合於其他若干豆類的生長。因此,除了其他豆類可以因地制宜廣泛種植以外,大豆的種植範圍顯然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條件,希望各地家業科學家共同努力,多加提倡、試驗,並在條件具備的地方適當地加以推廣。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