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發現「火井」以後


  前幾天,遇見一位老鄉。他告訴我:「就在咱們住的那個村莊,發現『火井』了。」這真是一個喜事。從來不知道有火井的地方,現在居然也有了火井,怎麼不叫人高興呢?
  可是,在發現了火井以後,就應該趕快加以利用,千萬不要讓它白白地浪費掉,這是最要緊的。即便由於它是新發現的,人們對它的資源狀況,還不能一下子就瞭解清楚;或者因為技術設備不夠,還不能很快加以利用。然而,無論如何,我們總得趕快採取措施,盡可能地利用它,而不應該使它受到無謂的損耗。
  我們所說的火井,照現代科學的名稱,就叫做天然氣。這是一種氣體燃料,即天然產生的可以燃燒的氣體。它的主要成分是沼氣,化學名稱是甲烷;此外,也包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氮氣、氦氣及其他氣體。這就是說,它是一種混合的氣體,外文譯名又叫做「瓦斯」。它的產生,如同煤炭和石油一樣,也是由於埋藏在地下的有機物長期變化而來的。正因為這樣,所以它不但可以單獨存在,也常常與煤炭或石油共生,因而同時存在。這種氣體聚集的地方,只要打一口井,它就會自然地噴出來。在噴口上一點就著,火力很強,所以我國民間和古書上都把它叫做火井。
  據宋代劉敬叔的《異苑》一書的記載,我國最早發現火井的地方是四川臨邛縣。他寫道:「蜀郡臨邛縣有火井,深六十餘丈。漢室之隆,則炎赫彌亙;桓靈之世,炎勢漸微;諸葛一窺而更盛。」這裡說到東漢桓帝和靈帝的時期,火井已經不如最初那樣旺盛了,可是諸葛亮去看了一下,火勢卻又旺起來。這當然有點近乎神話,十分牽強。不過,天然氣流動的情形,有時也會在某個時候旺盛,某個時候衰微,後來又轉為旺盛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記載證明,我們早在漢代就發現了天然氣,就已經知道火井的用處。在科學史上,這恐怕也是應該大書特書的。
  同書又說:「北狼山、遙火山西有火井,深不可見底,炎熱上升,若微電。以草爨之,即火發其山矣。」又據《邛州府志》載:「在州治西南八十里有火井。蜀都賦:火星熒於幽泉,高焰煽於天陲。注曰: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焰出,以竹筒盛之,其火無灰。井有水、火,取井火煮水,一斛得鹽五斗。家火煮之則鹽少。」現在我們如果到四川自流井等地,看看煮鹽的情形,仍然和《邛州府志》的記載差不多。
  翻開《潼川府志》,我們同樣也能看到類似的記載。如:「在蓬溪縣伏龍山下,地窪若池。以火引之,有聲隱隱出地中,少頃炎熾。夏月積雨停水,則焰生水上,水為之沸,而寒如故。冬月水涸,則土上有焰,觀者至焚衣裙。」這些都可以證明,在四川各地,歷代都有許多火井,終年不斷地噴出瓦斯,遇火即燃。同時,在南方其他不少地區,同樣也有火井存在。
  至於在北方,是不是也有火井呢?這在過去一般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個疑問。甚至有的人很肯定地認為北方沒有火井。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不但我們現在已經發現北方也有火井,而且從歷史文獻中同樣可以找到證明。
  例如,在河北省的陽原境內,據地方志載,這裡是古弘州地,有「火井,深不見底。炎氣上升,常若微電。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故名曰塋台」。可見北方也有火井,並非只在南方才有。至於在甘肅玉門附近地區,因為出產石油,同時也有大量的天然氣,更是人所共知的了。
  因此,用現代科學觀點來說,所謂火井大體可以分為三種,即氣井、油井、煤井。這三種井都能噴出天然氣,都可以點燃,都可以叫做火井。我們應該設法充分利用這幾種火井的天然氣,以代替煤炭的燃燒,節約用煤;並且用以代替加工所需要的動力,節約大量的勞動力;同時可以改善勞動環境,減少灰渣和高溫輻射等對環境衛生的不良影響。
  更重要的是,如果天然氣發現得多了,還可以用來製造碳黑、肥料、人造石油以及其他許多化學工業產品。我們看到國外進口的許多合成纖維、人造橡膠、人造羊毛、合成氨化肥、酒精等等,有相當大的部分都是從天然氣中提煉製造的。
  由此可見,發現了火井以後,如果善於利用它,那末,它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生產上的用途,將日益增大;它對於我們社會主義的國民經濟建設,將發揮日益巨大的作用。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