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們說「心智混亂」是中國人的一種特點,但我們並不是說這種特點是中國人特有的,也不是說每個中國人都具有這個特點。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人似乎有足夠的能力同其他民族相抗衡。他們在智力上當然沒有表現出弱點,連這種傾向都沒有。同時,我們要記住:中國的教育局限在非常狹小的圈子裡,那些受過不完善教育的人,或者那些根本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十分欣賞漢語的結構。這種欣賞在律師看來,是「事前從犯」,但中國人的欣賞已經到了最為顯著的「心智混亂」的地步,他們也許應該對此有所愧疚。 如今已經有不少人知道,漢語的名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完全沒有「性」和「格」。漢語的形容詞沒有比較級。漢語的動詞不受「語態」、「語氣」、「時態」、「數」和「人稱」的任何限制。名詞、形容詞、動詞之間沒有可辨的區別,因為任何一個漢字都可以不加選擇地用作(或不用作)這些詞性,且毫無任何問題。我們並不是抱怨說漢語不能表達人類的思想,也不是說人類的許多思想很難或無法用漢語表達清楚(儘管情況的確如此),我們只是堅持認為這樣一種語言,具有這樣的結構,會導致「心智混亂」,正如熾熱的夏季會導致午睡一樣。 同一位沒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交談,最平常的事情就是很難弄清楚他究竟在說什麼事情。他講的話常常只有好幾個謂語,複雜地混在一起,像穆罕默德的懸棺那樣懸在半空,無所依傍。在說話人心中,省略主格根本無所謂。他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他從沒想到過省略主格這個重要的信息內容之後,聽他講話的人是無法用什麼直覺來聽明白的。值得注意的是,長期的訓練已經使大多數中國人成為很會猜測的人,只要簡單地補上原先偶然失去的主語和謂語就行了。常常會這樣:省略了全句最關鍵的詞,也根本不知道省略的是哪個詞。句子的型式、說話人的舉止和語調、伴隨的情景,都常常沒有表明主語已經改變,但人們會發現說話人不像幾分鐘前那樣在說他自己,而是在說他道光年間的祖父。他是怎麼說過去的,又是怎麼說回來的,常常是難解的謎,但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這種完美的技藝。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從一個話題、一個人、一個世紀,突然而又不知不覺地跳到另一個地方,實在過於稀鬆平常,根本不值一提,好比看著玻璃富上的一隻小蟲,便可以順著視線望見遠方山上的牛群。 漢語的動詞沒有時態變化,沒有確切的時間和地點標記,這個事實無法澄清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混沌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可憐的外國人如果想要保持一種表象,證明自己至少還跟著這種一閃即逝的思路,最好的做法就是像問答式教學法那樣不斷地提問題,好比一位邊遠地區的獵人,在沒有路的森林中用斧頭「闖出」路來:「你現在說的這個人是誰?」明白了是誰,可能接著問;「在哪裡?」「什麼時候?」「他幹了些什麼?」「他們怎麼處理這件事情的?」「後來又怎麼樣了?」對於這每一個問題,你的中國朋友都會用困惑的乃至悲哀的眼神看著你,好像在懷疑你的五官是不是沒有起作用。但是,這樣從不同角度不斷追問,就可以找到阿利蒂納的絲線1,藉以從沒有希望的迷宮中走出來。 -------- 1譯註:阿利蒂納(Ariadene)的絲線,出自古希臘神話。阿利蒂納曾經幫助雅典王子提修斯帶一團絲線進她父親的迷宮,讓他邊走邊放線,再順著線走出迷宮。 對於沒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而言,任何想法都令他驚訝,因為他一點兒思想準備都沒有。他不懂,因為他不想弄懂,在他進入狀態之前,他需要用相當的時間動一下腦子。他的心靈好比腐朽炮座上的一門銹跡斑斑的舊滑膛炮,瞄準之前需要拚命調整方向,但肯定還是啞炮。這樣,你問他一下簡單的問題」,比如「你多大年紀了?」他會茫然地注視著提問的人,回問:「我?」你回答說:「對,是你。」他內心一驚,振作起來,回答說:「多大年紀?」「是的,多大年紀?」他再一次調整焦點,問道:「我多大年紀?」「是的,」你說,「你多大年紀?」「五十八。」他終於明確無誤地回答了問題。現在,你的心智正常運作了。 心智混亂的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一種用事實本身去解釋事實原因的習慣。「你為什麼不在麵包裡放鹽?」你問一個中國廚師。「我們不在麵包裡放鹽的。」他這樣回答。「你們這個城市裡有那麼多那麼好的冰,為什麼冬天裡不用點冰來冰東西?」「不,我們這座城市裡的人在冬天是不拿冰來冰東西的。」如果那位聲稱「能夠弄明白事情原由的人是快樂的」的拉丁詩人曾經在中國生活,他會把這句格言改成:「試圖去弄明白事情原由的人是不快樂的。」 心智混亂的另一個標誌是,一個普通人無法不走樣地把一個想法告訴別人。叫某甲去告訴某乙,以便讓某丙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在中國是最愚蠢的行為。要麼這個信息根本沒有傳遞過去,因為有關各方不明白這是個重要信息,要麼傳到某雨時已經有點走樣,以至於他弄不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要麼就是與原先完全不同了。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機器裡,指望三個齒輪會吻合默契,絲毫不會因為磨擦而導致機器停止運轉,這種想法非常不著邊際。即使是那些有相當智力的人,也會感到在聽到與複述一個想法時,不添油加醋、不減斤少兩,是困難的,好比清水之中的一根直棍,看上去的樣子好像是折斷了。 一個善於觀察的外國人,會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對一種怪異的行為發問。「就是這樣的。」對方這樣簡單地回答。總是用那麼幾個詞,來使這種含混不清的回答愈演愈烈。「多少」表示疑問,「幾個」表示肯定。「你來這裡多少天了?」你問道。「是的,我來了好幾天了。」對方這樣回答。漢語中一切具有歧義的詞語中,歧義最大的便是人稱(或非人稱)代詞「ta」,不分男女地表示「他』『或者「她」,乃至「它」。說話人有時候只是模糊地朝著他所評論的主語的住所方向指一指,或者朝著最近聽說的這個人的方向指一指。然而,這個單音節的「ta」更經常地是指一個關係代詞,或者指一個指示代詞,或者指一個限定性的形容詞。在這些情況下,一位中國人的談話就好比英國法庭上這樣一位證人的證詞,這位證人是這樣來描述一場毆鬥的:「他有一根棍子,他也有一根棍子,他狠命打他,他也狠命打他,如果他打他打得像他打他那樣狠,他就會殺了他,而不是他殺他了。」 「剛才叫你,你為什麼不來?」你貿然地問一個特別玩忽職守的僕人。「不為什麼。』他直言不諱地這樣回答。同樣的心智混亂也會導致許許多多、各式各樣時常令人尷尬不已的行為,常常惹惱做事井井有條的西方學者。廚師總是想把佐料差不多用個精光,這已經成了一種慣例,到做下一頓飯時,他就少用一些必需的佐料。問他怎麼回事,他會坦率地說沒多的了。「那你為什麼不及時再要一點呢?」「我沒有要。」這就是他啟己感到滿意的解釋。你同某個人結一筆帳,很麻煩地打開保險箱,細心地算好付給他的零錢,然後坐下來聊了「老半天」亂七八糟的事,這時,他才淡淡地說:「我還有一筆帳沒結呢。」「但剛才保險箱開著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告訴我,那樣就可以一次付清了。」「哦,我想這兩筆帳是兩回事。」同樣的情況:一家診所裡的一位病人已經花了醫生不少時間,回到候診室,再推門進來。醫生告訴他,他的病已經看完了,他卻輕鬆而簡潔地對醫生說:「我還有一個病沒看!」 我們看來最愚不可及的事情,就是延誤疾病的治療,這是中國人的普遍習慣,原因是病人太忙,或者是看病得花錢。人們常常認為,忍受高燒一遍又一遍地折磨,要比花上十個銅錢——約合一美分——買一劑肯定能治好病的奎寧來得便宜。我們無數次地看到,僅僅是為了省時間,病情有時被拖到可能致命的地步,而花上這點時間去看病,病就一定能治好。 有一個人,住在離一家外國醫院大約半英里的地方,外出時染上了某種眼病,回家之後忍痛熬了兩個多星期才去看病,在此期間他天天希望疼痛會止住,但結果卻是一隻眼睛爛了角膜完全失明。 另外一名病人,每天都去醫院治療他脖子上一塊嚴重的潰爛,但直到第十八天才向醫生訴說他的腿疼得讓他無法睡覺。檢查發現,他腿上的潰爛其大其深已如一隻茶杯!原來他是打算治好脖子之後,才說他的腿! 中國人生活中許許多多這樣的現象,令人想起查爾斯·裡德1一部小說中的一句話:「人類並不缺乏智力,但在智力上有缺陷——他們頭腦糊塗。」 -------- 1譯注。查爾斯·裡德(Charles Reade, 1814—1884),英國小說家、戲劇家。生於牛津郡,畢業於牛津大學。小說主要有《教堂和家灶》(1861)、《改邪未晚》(1853)、《現錢》(1863)、《設身處地》(1870)、《可怕的誘惑》(1871)等。 中國的教育,肯定不是讓受教育者全面地掌握一門學科並付諸實踐。酉方人普遍相信有些傳教士確實能證實:即使經文上有天花,自己在布道時也不會染上。在中國同樣的現象卻十分怪異。中國的狗不是按常理去追捕狼,如果你看到一條狗在一條狼後面跑,狗也不是在追狼,它們不是往相反方向在跑,就至少是直角方向。與這種相互躲閃的追逐相似,中國人在追逐某個特定話題時也是如此。他常常能聞到這個話題的氣味,不時地也快追上了,但他終究還是後退了,萬分疲憊,卻沒有在整個談話過程中跨入這個話題。 中國這個地方差別太大:有錢的人與窮困的人,受過極好教育的人與完全愚昧無知的人,都生活在一起。有數以百萬的人貧困而又無知,如此的命運使眼界狹窄,心智也就必然會混亂。他們的處境只不過是井底之蛙,對他們來說,天空也只是黑暗中的一小片光亮。他們中的許多人從來沒有離家走遠到十英里之外的地方。除了自己周圍的人他們對別人的生活狀況沒有一點概念。一切民族都普遍具有的本能的好奇心,他們許多人看來卻都埋人心底或者枯萎殆盡了。許多中國人知道離家不到一英里的地方住著一個外國人,但從來沒有想過要打聽一下:他從哪裡來,他是誰,他想幹什麼?他們知道勉力維生,除此之外,他們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有三個靈魂,還是一個,還是沒有。由於這件事情與糧食價格無關,他們也就沒有看出什麼意義。他們相信壞人來世會變成狗或蟲子,他們也真誠而簡單地相信自己死後,軀體會化為塵土,而靈魂——如果有的話——也會瀰散在空中。造就了西方所謂「務實的人」的種種力量最終造就了他們這種人,他們的生活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是胃,一個是錢包。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實證主義者,因為他無法理解自己沒見過、聽過的東西,對這樣的東西自然就沒有概念了。生活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系列的事實,絕大多數還是令人不快的事實。對於事實之外的東西,他馬上就成了一個無神論者、多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偶然地拜拜他本不相信的神,或者施捨點吃的給那些不認識的人,就足以滿足他的依賴本能。不過,這種本能是否尋找這種表現形式,則主要取決於他的周圍環境。對他來說,人類生活的物質因素可以獨自培養,完全排除在心理和精神之外。將這種人從麻木狀態中拯救出來的唯一辦法,便是輸入一種新生活。新生活會向他們傳達由基督教早期主教揭示的崇高真理:「人是有一個靈魂的」,唯其如此,「神的啟示才會給他們智慧。」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