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既到巴黎,巴黎的名勝,也不可不略為遊覽,兩三天後,醒秋不再將她的光陰耗費於聖堂裡了。 她獨自由里昂到巴黎並無遊伴,只帶著一本巴黎遊覽指南,在街上亂撞。迷了路的時候,路旁的警察便是她的指導人。巴黎的巡警雖都巨靈似的雄壯可畏,性情卻很溫和,而且都受過嚴格的訓練,懂得幾國的方言,指導人的時候,和顏悅色,一點不露厭煩的神氣。有時為指示一個地方,往往打開衣囊裡揣帶的地圖,查閱至一刻鐘之久,或陪伴客人,接連轉幾道街,決不像上海警察,逢著人問路的時候,指東畫西,隨口亂答,耽誤你的要務。 醒秋為在巴黎不能久留之故,所以遊覽的方法,也講求得極其經濟。她照遊覽指南所示,將巴黎分為八區,每天游一區。按圖索驥地逐一拜訪那區內的名勝,一天之間,可以經歷八九處地方。雖然走馬看花,不能詳細領略那些名勝的好處,但巴黎的盛況,她終算得其大概了。 巴黎愛飛兒鐵塔(Latour Eiffel)是世界聞名的最高之塔,醒秋少時讀康有為歐洲十一國遊記,每每心響往之。現在真個身到蓬山,頗有聞名不如見面之感。那塔高約百餘丈,乘電機以升降,置身塔巔,可以引起飄飄凌雲,羽化登仙的意境。覺得「側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的兩句詩,還不足形容這座塔的高峻。不過這種建築,究竟是現代物質文明的結晶,比起那尼羅河畔突出黃沙綠櫚間的金字塔,怕大有雅俗之別。 從鐵塔高處,俯瞰巴黎,巴黎成為一張縮寫的地圖——一張著色的美麗圖畫——親善場(Placedela Concorde)是全世界聞名的大場,縮成了碟面大小的一方。素號為立在路的這一邊望不見那邊人影的「中間大路」,竟變成一條窄窄的衣帶。那大路上奔馳的車馬,有如成陣趨膻之蠅,至於那絡繹來去的行人,看去竟比螞蟻還要渺小。巴黎的屋宇,大都是赭瓦紅磚的建築,護以蔥鬱的樹林,既富麗而又雅致,色彩非常調和。但立在鐵塔之巔,屋的顏色和樹的顏色都分辨不清了。不但分辨不清,樹的顏色好像經了水的潤和,竟和屋的顏色滲在一起,眼前只看見一派暈暈的紫霧。人說巴黎如海,從高處看來,巴黎果然像海,像倒蒸於絳霞光中的碧海! 醒秋又到過拿破侖第一的陵寢,深紅色大理石棺中,藏著那龍拿虎躍蓋世英雄的遺蛻。她憑弔之餘,不禁引起無窮的感慨。記得曾在什麼地方看見一幅畫,題為「最後的幻象」(Ladernierevision),拿破侖身著寢衣,奄奄一息地躺在病榻上,胸前放著他的寶劍和雄冠,頭上盤旋著一隻大鷹,這是表明他臨死時腦筋裡還湧現他平生雄飛宇內,征服世界的夢想。想這位著名的軍事家在世的時候叱吒一聲,風雲變色,玉斧所指,金城為摧。他的鐵騎,曾蹂躪過全歐的地土,他的戰績,曾造成法蘭西曆史上無上的榮光。然而當兵敗受擒之後,囚龍絕島,暮境淒涼,遙望故京,奮飛無翼,只好將一生席捲全歐的雄心,深深埋葬於瘴日煙波之下,英雄末路,又何其可憐! 黷武窮兵的政策,雖可以收效一時,到頭未有不失敗的。前之拿破侖,後之威廉之二,都是絕好的龜鑒。但現在一般帝國主義者還在拚命講究堅船利炮的主義,實行壓迫別個民族的政策,將來終不免像拿破侖和威廉第二的收場吧!咳!帝國主義者們,何時才能打破你們的迷夢呢? 不過我們中國人若因為帝國主義將來總有失敗之一日,便袖手旁觀地等待他們自己末日的到來,那也是毫無根據的樂觀論。帝國主義的自身是不能失敗的,必定要我們加之以正義的懲創,他們才能失敗。他們講究堅船利炮,我們也講究堅船利炮,他們提倡愛國,我們也提倡愛國,若是四萬萬同胞個個肯為中國死,中國就脫離帝國主義的羈勒了。醒秋希望中國人個個成為愛國男兒,更希望中國出一個拿破侖、華盛頓、林肯混合起來的大英雄,先以強大的武力衛護中國,繼以民治的精神治理中國,終則本解放黑奴的人道主義,解放全世界倒懸的弱小民族。醒秋究竟是一個崇拜英雄和天才的主義者,雖不贊成拿破侖的侵略政策,卻不能不讚歎他的偉大和光榮,故也希望中國產生一個拿破侖。 她又參謁過法國名賢墓,在地洞中對那些長眠的名人致敬。又曾摩挲大戰時無名英雄的心瓶。也曾於大皇宮前(Palais-Royal)遙望那佳氣鬱郁的凱旋門和立在夕陽光中像一道黃金色霧似的埃及方尖塔。在魯渥爾博物院(Museedu Louvre)遍覽全歐最富的寶藏和藝術的精華。在國立歌劇院(LBopera)和奧戴(Thea AtredeI Bodeon)聽歌劇和看古裝劇,訪囂俄的故居,參觀過羅雕刻院。八天之內,她遊歷了巴黎四十餘處名勝的地方。 後來她又游到巴黎附近的楓丹白露和凡爾賽離宮去了。那兩所離宮,都是法國全盛時代的建築,其樓閣之壯麗,陳設之宏富、銅像之莊嚴、噴泉之奇幻、園林之幽茜、徑路之曲折,雖中國的三都、兩京、阿房之賦,迷樓之記,恐也不足形容盡致。康有為曾說世界宮殿建築之美,以中國為最。醒秋在北京讀書時,也曾游過太和、文華、武英三殿,從前極震驚於它們工程的浩大,以康有為的話為可信,但自從見了法國路易十四遺殿之後,對於南海的話,便不免要提出抗議。為什麼呢?中國的宮殿,注重對稱之美,原有它的特色,但不知藝術的優美,已於無形間犧牲於單調的莊嚴中了。而且那翼然的殿角,屹立的牌樓,不調和的丹甍黃瓦,只不過表出帝王的殘暴和淫威,以及強力憑陵兆民所養成的尊貴。它只能使我們震驚於它建築形式的宏壯,只能使我們感到沉重的帝制氣壓,卻引不起我們光明愉快的藝術快感來。西洋宮殿,莊嚴亦自莊嚴,但另有一種藹然可親之致,這或者因為西洋的君主,原不像我們東方帝王把自己巍巍乎尊得像帝天一般,所以他們住所的表現,也呈出一種不同的氣派來吧。 在離宮裡,醒秋記得最清楚的是路易十六皇后的一張御榻,錦幄金鉤,窮極奢麗,看了可以想見她那時生活的一斑。這位風流放誕的皇后,是巴崩朝的禍水,是法蘭西大革命的導火線,是路易十六斷頭亡國的原因。歷史上說她秉性輕浮,好弄權變,玩路易十六於股掌之上,常呼他為「可憐人。」相傳她有一次蒙了假面跑到公共劇場跳舞,被人識破,從此佻達之名大著。當時宮庭的奢華,出於人思議之表,別的不說,皇后每星期要御珠履四雙,侍女售燼餘的燭頭,每年可得一百二十五萬佛郎的收入,也算駭人聽聞了。唐明皇時宮女數萬,日進煙螺六石為畫眉之用,宮庭豪侈軼事,中外真足媲美。 那時法國財政困難,饑饉屢至,貧民困苦萬狀,而宮庭仍濫費無度。雖以著名理財大家透爾戈(Turgot)為財政大臣,也弄得束手無策。加以其他種種原因,終於激成法國的大革命。路易十六被弒之後,皇后也被捕下獄。巴黎蠟人院有皇后在獄時的蠟像,小室一間,方僅尋丈,圍以鐵柵,室中一榻外無他物。皇后作女尼裝束,立於小榻前祈禱。柵外兩個紅衫兵士看守著她,附耳門上,作竊聽之狀。其景況極為淒涼。要是先看了威傑勞倍倫(Vigec-Lebrun)夫人替皇后盛時繪畫的油畫像(現在凡爾賽離宮),再看蠟人院裡的寫真,誰能相信她是一個人呢。 還有楓丹白露宮裡奧公主(拿破侖第一的皇后)的浴盆,本來是路易十六皇后的,拿氏娶奧公主後便將它搬到這裡來。醒秋看了不禁聯想華清賜浴的故事,「溫泉水滑洗凝脂」,她念著這句詩,在浴盆旁徘徊良久。又聯想到康南海先生在這裡參觀時所作的有關拿破侖帝后的詩句,什麼「萬馬奔騰叱吒去,記茲隱幾決長征」,又什麼「尚想桃華奧公主,百花舞鳳隱英雄,」覺得英雄美人的故事,果然易於動人。再者她幼時在小學裡讀書,曾讀過薛福成巴黎觀油畫記,心裡很羨慕。到巴黎後到處打聽油畫院,竟沒有人知道。到楓丹白露離宮,看了壁畫,恰是普法戰爭的故事,才知薛氏所見者就是這個東西。其實那些戰爭畫雖出名畫家之手,但比之魯渥爾所藏各種名貴絕倫的圖畫,究竟比不上。薛福成游法時,魯渥爾想也到過,他對於魯渥爾所藏的不知讚美,卻把那些頗帶俗氣的戰爭畫,極力形容一番,可見他審美的眼光,不大高明。 更有路易十四和曼德儂夫人的軼事,她也在中國讀了許多。他們的遺跡都收在威爾賽離宮裡,現在拿來和她所讀過的書一一印證,倒也興趣無窮。 醒秋白晝在外邊遨遊,晚上便回到拉丁街一家旅社裡歇息。旅社的隔壁是一個酒吧,每夜音樂喧鬧,舞聲鼎沸,吵得她不能入夢。她半倚著枕頭,眼睛雖然閉著,心卻清清朗朗的醒著,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都像潮水一般在她腦海裡翻騰起伏。她想念她的病重的母親,不知現在怎樣?想那回國後的叔健,恨他的冷酷無情,不解人意,但說也奇怪,她對於他偏還有一種自己也不能解說的眷戀情思。叔健在她想像裡似乎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一個是叔健的本人,是具體的,是這兩年以來給與她許多精神痛苦的;一個是她理想構造成功的,是抽像的,是她戀愛的幻影。這具體的叔健,和抽像的叔健,輪流在她腦中湧現,教她惱恨一回,思念一回,決絕一回,系戀一回,到後來兩個叔健的影子混和起來,模糊起來,融成一片,她恨也不是,愛也不是了。 她細細考慮自己的將來,回國之後,家庭決無不強迫她和叔健結婚之理?她與叔健的感情,已經完全破裂,不但她痛心刻骨的恨他,他接到她最後的絕交書,也像很著惱,雖然勉強來了一封解釋的信,但回國之後倏忽半年,竟沒一個字兒來。愛情有如白璧,一碎不能復完;愛情又如一個美妙的夢,醒過一番之後便不能更續下去,續了也無復餘味,她今生是不能再和叔健結婚的了。勉強結婚,將來定沒有愉快的結果。 但是,她將來的問題究竟怎樣解決呢?進修道院吧?她決定皈依天主教時,曾有過這樣的念頭,因為她讚美修道士們虔潔嚴肅的精神,以為有無上之美,而且為解除自己精神痛苦計,也想借宗教為安身立命之地。再者馬沙修女曾說將來要到中國去傳教,後來白朗於醒秋皈依之際也說這話了。馬沙白朗是她平生良友,她愛她們,願意一輩子和她們同處,馬沙白朗若肯到中國,她是也可以出家的。 不過這世俗潛修的念頭雖然曾一度在她腦筋裡活動,不久便冷淡下去了。前面已經說過,醒秋原是一個多血質的人,富於衝動,每每以一個衝動決定了她一生的命運。她的信仰天主教是一個衝動,她的想修道也是一個衝動,前一個衝動是實現了,後一個衝動才發動便消衄,這是什麼緣故呢? 原來修道院規律的嚴肅,決不是她所能忍受的。本來她脫離紅塵的動機,原想借道院清淨的歲月,和緩她緊張的心弦,她雖說出家是煩惱者解脫的門徑,等於自殺,她不能在自殺上求解脫,只好在修道上求解脫了。其實她尚在青年,求生的慾念甚強,受了挫折,便想在別處另尋出路。換言之,她豐富的情感,仍要求有發洩的機會,她的心情不是要收斂,其實要解放。她不是求死,其實是求生。若是天主教的修道士也和佛教的出家人一樣,六親無累,萬緣皆斷,晝則芒鞋破缽,到處隨緣,夜則古佛青燈,蒲團靜坐,閒雲野鶴般的生活,落花流水般的行止,蕭閒,自在,富於詩意;這樣的出家,她倒是樂意的。但天主教的修道卻非如此,無論男女修士除巖棲壑處的隱者外——中世紀時才有,現代也沒有了,而且隱士們的刻苦精修,恐怕也不是佛教徒的苦行所能比擬——修士居處都有一定的寺院,有一定應守的規則;他們對於院長絕對服從,出必告,入必面,一舉一動,不得專擅;而且嚴肅虔禱,苦身克己,種種戒行,更非局外人所能想像。獨立不羈的她,自由慣了的她,能夠受這樣的拘束麼?不能,無論怎樣,不能。她的性格豈但放縱隨便而已,如前所述,她原是個「嬌孩」,受不得一點辛苦,也受不得一點磨折,無論心靈或形體方面。看了白朗、馬沙的好模範,也想加入她們的團體,肩背上負荷著沉重的十字架,腳踏著荊棘,向卡爾佛裡勇敢地進行。不過她的自知之明告訴她,自己決不能這樣幹,干了將來一定會後悔,半途而廢,有什麼意思?這偉大的志願在她頭腦裡像一現的曇花,以後便永無消息。噢!做一個守死善道的宗教家,談何容易?況且她原是一個荏弱的靈魂! 即說她能夠收斂心情去修道,還有一件東西,她卻不願意拋棄,這就是她愛美的情感。這是她性靈中最美麗的花,她要讓它好好地發榮滋長,不願將它放置於冰天雪窖,使之枯萎而死。 這愛美的情感包括極廣:如文藝的欣賞、音樂的陶醉、一花一草的怡情、壯麗山川的遊覽、奇珍書籍的披閱、知心朋友的談話,都不是修道院中所能享受的權利。她又愛好文字的創作,但據她淺薄的信仰經驗而論,宗教的虔誠和文藝的靈感,實處於背道而馳的地位。任何文學家要寫一首詩,或一篇優美的文字,他的情感必激發動盪到最高點,才有創作的能力。所以文學家的情感要有機會使它常常熱烈奔放,不受一毫羈束。宗教家呢?他們的生活是這樣:時刻講究正心誠意的功夫,終身從事於靈和肉的爭戰,朝朝暮暮的祭獻、祈禱,他們對神的虔誠增加一分,則他們的心情也緊斂一分,他們將一切的慾念,活活釘死在十字架上,信德雖是完全,情感卻枯萎了。再者文學家或藝術家須有排斥一切,唯我獨尊的精神,如天馬行空,如威鳳翔於九霄之上,中國的李太白,英國的拜倫,都有這種氣度,所以他們的作品,也都瀟灑自然,不同凡響。宗教家在精神上自己加上重重桎梏,意氣不能飛揚,思想當然也就不能活潑。她相信那哀感頑艷的情感,和沉博絕麗的文章,決不是戒律謹嚴的高僧所能有或所能做的。坡叟哀(Bossuct)止能做他的哀誄文(Lcsoraisons funebres),至於給哀綠綺的情書,還得讓阿伯拉來寫;漫郎攝實戈也得讓白萊活士特(Prevost)教士來創作吧。烏日山僧頗能吟幾句好詩,但《斷鴻零雁記》以及「春雨樓頭尺八簫」,便只能教那飲酒食肉的曼殊和尚專美了。她羨慕宗教的莊嚴,又不能忘情於文藝的超逸,希伯來與希臘思潮的衝突,不知曾使多少有為的人物,陷於慘澹的一生,曾使無量數聰明之士,終身徘徊於歧路,現在這位中國青年也在這漩渦裡旋轉著,翻滾著,沒法立定腳跟。這新鮮的滋味、不是親自嘗試,又哪能知道? 老實說,她未來巴黎之前,還是打算回國去入修道院,及見了巴黎那淵淵如大海的藝術寶藏,更觸動了她那愛美情感,才決然放棄了這個念頭了。 她思前想後,不嫁;修道又不能,回國之後還以從事著述為唯一良策。她的哀怨、她的愛戀、她的不幸的命運、她的芳馨淒艷的情操,都可以借文字發表出來。文學是她最佳的慰情者,最相宜的終身伴侶。 她的身世是個闕陷的身世,但闕陷也未常不美。希臘美神的石像,羅馬古宮的斷址頹垣,荊棘的銅駝,隋堤的衰柳,正因其闕陷成了後人的詩料呢。而且她不必和一個男人結婚,她心裡卻可以愛一個男人,這男人是誰?還是叔健。她已經深恨叔健了。為什麼還愛他呢?原來她又有許多奇妙的解釋:她所愛的叔健並非叔健本人,卻是她那理想所構成的神秘影子。叔健本人便說是溫柔可愛,和她沒有惡感,也不及這神秘影子可愛的百分之一。因為這影子是她的幻想,她的柔情、她的愛、她的夢,一點一點塑造成功的。這是她戀愛的偶像,她曾用心靈擁抱他過,又曾以眼淚澆他的足,用頭髮去擦乾。這偶像是完全的、偉大的、聖潔的,不但叔健當不起,恐怕這世界裡沒有一人當得起吧。不過她除叔健之外,沒有認識別個男人,沒有將愛情向別人輸注過,所以勉強抓住了叔健的名字,題上她的偶像罷了。人們的愛情對像有兩種:一種對象是人,是男子所喜歡的女人,是女人所戀愛的男子;一種對象是什麼,我說不出,總而言之要比自己高尚,要比自己神聖過幾千百倍,所謂男女間的貞操、信義、悲壯哀艷,可歌可泣的愛情的犧牲,都是為這項對像而發。愛情有了這項對象,那愛情才純潔、才高貴、才屬於靈,否則只是卑陋的肉感而已。 騎士時代英雄,崇拜一個大家閨秀,將她的名字寫在深山大樹上,除自己外,不讓一個人知道或者也不讓他的戀人知道。也有俠士為捨己成人之故,悶死自己的情愛;也有愛人不幸短命,他或她便「終身一曲雉朝飛」,不再別尋鴛侶;也有許多的女子,情人雖然負了她,她心裡還保存以前的愛念,因為她所愛的並不是那個負她的人,卻是她從前愛情的寄托者。有人說這是「自我戀」的發展,那也未常不可,不過說它是第二種愛情的對象,則比較妥當,比較切合。更擴而充之,那些熱心愛國的志士,為全人類服務的仁人,也都是這項情感發達的緣故吧。 可恨我們中國人腦筋過於簡單,過於拘泥於實現的生活,對於這種優美的藝術情感,不大瞭解,動不動要搬些什麼弗洛德的學說來解釋一回,醜化了美的人生,損壞了美妙的詩趣,真真煞風景! 醒秋決定自己前途之後,潮沸般的心緒,略為平靜。她在巴黎遊覽了幾天,回里昂一行,又到瑞士打了一轉。因為懸掛著母親,湖光山色,無心賞覽,只去了兩天便趕回里昂,收拾行李。船票已由中法學院代購,辦了護照等手續,動身之日,和中法朋友鄭重分手,趁火車赴馬賽上船。 白朗那晚送她於車站,含著眼淚,叮囑她途中保重,又教她無論如何,不可忘記了宗教的信仰,醒秋唯唯聽命。白朗又送了她十幾本宗教書籍,使她途中得以消遣。又囑她回國之後,時時溫習法文,和她勤通魚雁,不要將幾年辛苦換來的東西付之遺忘。醒秋也答應了。 初夏的傍晚,馬賽碼頭有一隻大船出口。船上許多人向岸上送行的親朋,頻揮手巾,以示惜別之意。三層樓鐵欄之畔,立著一個中國女青年,那就是醒秋。她眼睛也望著岸上,雖然沒有一個送別的人,但她也有無限惜別的情意,留給她羈留三載有半的法蘭西。 她立於欄旁,以她心靈的手,向馬賽揮著,默默地祝禱道: 「別了,法蘭西!你是我第二故鄉,三年作客的可愛地。我的腳跡雖然也曾到過別的地方,但居留里昂最久,所以里昂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聖蒂愛納的古堡中,金頭公園的湖畔,虹河的橋上,福衛爾大教堂裡:一花、一草、一瓦、一石、一片晴波、一天夕照,都有我鄉思的顫動,初戀的迷醉,哭兄憶母的淚痕的漬染,傷春情緒的縈繞,虔誠祈禱的遺音……你雖然曾給我許多眼淚洗面的歲月,也給我許多永不能忘的歡樂。我有時懊悔來你這裡,空拋擲了三載韶光,換得一腔悲痛回去,但我也在你這裡得了無數人生的經驗,所得也未常不償所失。別了,可愛的法蘭西,今生今世,我或者不能再看見你,但我將永遠寶貴著你所給我的記憶,我的夢魂或者還會飛渡大西洋,和你時時相見。」 「別了,白朗女士!我親愛的教師,我義重如山的朋友。我和你同處二年,你的人格,影響我不少。你想我皈依於你所信仰的神,費盡心血,現在你總算將我勸服了。這年頭正是天主教在中國遭厄的年頭,我皈依之後,在法國已為同國人所誤解,雖然他們對我顯明的攻擊,尚未發動,再待下來,事情便不知要演變到何地步了。我此番歸去,說不定還有許多迫害在等待著我。但前途無論如何艱險,我必堅貞自誓,永遠不改初衷,那是我對於天主的忠實,也是對於你的信義。雖然你我國籍不同,種族各異,但我們同具一顆『人類的心』,我們的性靈因此遂無隔閡,我想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也是全靠這顆偉大的『人類的心』維繫著吧。你曾像愛骨肉一般的愛我,這般友情,在我一生是很少遇見的。但你愛我並不單為了對朋友的情感,而是為了我靈魂的好處,前者私而後者公,我也能明白。我以後要分外珍惜自己的靈魂,不容它有失落的機會。記得我在馬沙修女家中,她常說人生世上,是為了戰鬥立功而來,她的二哥第一次大戰時,奮勇作戰,受傷將死,曾合掌對天說:『天主,我打了一個好仗!』馬沙說她願意她自己臨死時,也能對天主說這句話。白朗,我親愛的朋友,我知道你也是如此,也願意我如此。我一定要以這種精神自勉,到那炮火連天的人生戰場上打一個仗!「別了,親愛的朋友!希望你時常為我,為我最愛的母親,為我最慕戀的祖國祈禱,我也為你祈禱。我們形體雖隔,精神仍可互相交通,這個世界裡即不能相會,將來還有相會的時候,這是我所堅信無疑的。」 「別了!法蘭西!」 「別了!白朗女士!」 碧綠的海波裡,蕩漾著黃金色的夕陽,一縷濃煙,斜拖水面,直拖到馬賽岸上,那景況依稀和那年醒秋偕中法學院的同學自上海放洋相似。但來時歡笑,去時悲哀;來時抱著無窮希望,去時帶著一顆碎心,這是不同之點。汽笛聲中,那艘大艦載了幾百客人,和無數離愁別恨,向漫漫大海東去了!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