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八 上清宮的銀杏


  在明霞洞道院裡,喝了一杯淡茶,逗留了若干時刻,雨勢已止,轎夫問我們究竟到上清宮還是下清宮。他們說下清宮建立海濱,殿宇齊整,而且由此赴沙子口回青島又是順路;上清宮則要翻幾個山頭,廟又破敗冷落,沒有什麼可看的。康和雪明都想捨上而取下,我則堅執向上。原來這中間是有一段緣故。幼時讀蒲留仙《聊齋誌異》,《香玉》的故事便出在勞山道觀中。前日在青島市立女中會見新游勞山歸來的女高師同學俞玨女士,說觀中耐冬雖死,枯株尚存,牡丹雖非花時,綠葉亦頗盛。她尚再三叮囑,勞山有上下二清,《香玉》故事繫在上清,萬不可受轎夫欺騙,錯過機會。
  聽了我轉述俞女士的話,康和雪明也頗為這個故事所歆動,我的主張竟得到最後的勝利,轎夫們只有骨嘟著嘴,抬我們上山。
  很艱難地翻過兩三個山頭,才達目的地。小小荒涼的院落,果然有十來株大牡丹,枝葉肥盛可喜。這不是香玉的同伴,即是她的子孫。枯死的耐冬則在後殿荒園裡,荊棘塞路,去看頗為費事。殿後有小耐冬一株,結實如林檎,鮮紅可愛。道士上樹攀摘二三帶果的枝子相贈。細察此樹,枝葉和樹身有些像山茶,雪明說便是可以搾油「茶子」,湖南有出產。不知是否,將來當再考證。
  上清宮也有兩株銀杏,比白雲洞的還大。樹皮黝黑,顏色蒼古。我從剝落處研究樹身,竟獲得一項新的發現。原來這兩株大銀杏,外殼雖僅有其一,裡面卻是四五株樹合併而成。想必從前的銀杏將近老死之時,又從根茁生新的枝幹,或樹子落在故干裡,吸收故干養料,並伸根達於地底,但為外皮所束,所以這幾株樹長大後,竟融合而為一了。這雖是株千年老樹,其中組織卻是新的,想它們的壽命正長。記得今年春季在南昌青雲浦看見一株大丹桂,五株駢生,儼成一體,道士說那是死後復生的,與這銀杏情形正復相類。
  徘徊樹下,我又不禁發生癡想。我想這兩株銀杏可說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自我們民族始祖黃帝(黃帝當然確有其人,不然我們華族何能代苗族而據有中國,不過黃帝的頭銜,則為後人所加)以後,經過了顓頊、帝嚳、堯、舜等許多帝王,大都是傳說人物,史跡尚待查考夏、商、週三代,夏尚有些渺茫,商週二代史料則甚確鑿。以後傳了許多朝代,直到現在。這幾千年間民族的血統早非純粹,並且還有許多新民族暗中消滅或排斥舊民族而代其地位。於今黃河以北的民族恐十分之九,已不是古代的中原人民了。這些新加入血球、細胞,品質也許不如原來的華族,但以其新故,元氣總比較盛旺。這也是民族學者所不諱言之事。我們民族的組織如此複雜,但感謝我們文化偉大的融化力,說起來中國仍是一個可誇的世界文明古國。正如上清宮這兩株銀杏一般,內容雖已默化潛移,表面還完整如舊。
  有人說民族也頗像個體,衰老之後,便須繼之以死亡,這是自然界的鐵律,不容違背的。含生之物,以植物中的樹木壽命最長,而世尚有「山無千年樹」之說,何況其他。我以前常為我們這老大民族命運悲觀,今日看了上清宮的銀杏,覺得放心了。巴比倫、亞述、希臘、羅馬等國亡,種亦隨滅,像那些根柢脆薄的樹木,壽限一到,便即枯萎而死,至於流長源遠,取精用宏如我中華民族者,則像這株銀杏,衰老之後,尚能恢復青春,而且比從前更發展得高大茂盛。樹木的幼芽,對於朽爛的故干,毫不容情地加以排除,或即吸收之以為營養之料,用以繁榮自己並延續舊樹的生命,這現象很值得我們注意。文化是民族的血氣,它運行軀體中間,營新陳代謝作用,與樹木正同。一個民族對於過去無用的制度典章,思想習慣,不知摧陷廓清之,或神而明之加以利用,反想以虔誠恭敬的態度,將它們一一保存起來,並想強青年接受,則連樹木的聰明都有所不如,試問這民族的前途,多麼危險呢?
  我們的文化發生當然尚在夏代以前,本來是夠老的了,中間雖曾吸收小亞細亞、西域、印度、阿剌伯、西洋等等外來文化,但或以程度比我們低,於我無大利益;或以誤吸毒素,反貽殃害,故文化生機日趨停滯,加之數千年來一貫的「崇古」,「戀古」的習慣作祟,文化體系中的渣滓和澱質,保留得比任何民族都多,這想保持殘息,已是困難,又何望其生機蓬勃,發榮滋長?我希望每個同胞,都到勞山上清宮來遊歷一趟,從這兩株銀杏學習一課,將「古」字兒暫時擱開一邊,努力做點趕上新時代的工作吧。
  在上清宮吃過午膳,本想再游下清宮,就在那裡借宿,明天好再游一日,完成我們的三日計劃,天氣偏有不肯留客之意,陰霾四布,大雨又將下降。我們衣服過於單薄,轎子防雨設備也一點都沒有,山路又這樣的難行,三人都不覺浩然有歸志了。為要趕下午六時前沙子口的長途汽車,順路的下清、聚仙二宮,只有付之犧牲。
  下清宮原名太清宮,當勞山海灣,地勢平垣,殿宇宏麗,冠於所有道院。亦有數百年之銀杏數株,及耐冬、牡丹等。回鄂後,偶閱聊齋,才知香玉故事實出太清宮。因誤聽俞玨女士之言,而自己聊齋也太不熟,我們偏偏跑到那交通困難的上清宮去探訪這個幻想故事的遺跡。以為必不誤者反誤,以為機會必不可失者反失,未免太可惱可笑了。但這是後話。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