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般人批評我們中華民族時,總愛說我們的文化是農業文化。農民和土地天然有拆不開的關係,所以我們民族歡喜株守故土,缺乏進取的精神和冒險的勇氣,所謂「安土重遷」竟成了我們民族性的鐵板註腳。因此,我們民族性也天然愛保守,喜因襲,陷在「傳統」的窠臼裡,不以擺脫;永遠落在時代潮流的背後,不能適應環境,以求生存。 不過,我們中華民文化誠然是農業的,我們的民族性卻未必完全是農業的。據我個人的觀察,我們民族其實是極喜向外開拓,關於移殖,善於適應新的環境,尤其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加以消化熔鑄,造成自己的文化體系。我們其實是一種最富於進取精神和冒險勇氣的人種之一,而且也是聰明睿智的人種之一。遠在洪荒時代,亞洲的黃種人便曾舉行大規模的移民,向蠻荒僻遠之地,尋求新世界,建設他們的新家園了。瑞典學者安特生曾發現我國河南澠池仰韶村出土陶器的形式花紋,與意大利西西島及希臘北部啟羅尼亞,波蘭的格雷西亞,俄國西南幾富城附近脫裡波留,俄屬土耳其斯坦等地所發現極為類似,斷定同出一源。又我國河北北邊石像與裡海西岸旱地所掘出者亦同一作風,這均在新石器末期。可見極早的時代,我國與歐洲西亞均有交通。立國西域的大夏,據已故歷史家吳其昌氏考證說便是我國歷史上的夏朝,商民族崛興,夏戰敗,只有率族西遷,另建王國。蓋《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傳》均言「天子聞大夏、大宛、安息之屬,土著頗與中國同俗。」所謂「土著」,便是他們建立城郭。不像匈奴民族逐水草而遷徙。「頗與中國同俗」,是說他們的風俗民情大概有一點像中國。故吳先生謂大夏之先當是中國人。北美洲的愛斯基摩人自稱「殷人」。今日人種學者謂其人面貌與中國酷肖,有許多言語與中國同源,疑是一部分殷商民族於白令海峽尚未斷時遷徙而往的。不過這一部分商民族或系文化本低的邊疆人,到了美洲極北又因天候過於酷烈,原來帶去的那點文化,亦澌滅無餘,變成完全的野蠻人了。一般人均認哥倫布為發現美洲第一人。但今日竟發現哥氏之前中國人到達美洲的痕跡。近亦有人在美洲掘出地下木質神像有類我國南極壽星,計其年代實在千數百年前。根據誰最先發現一新土地,則該土地即屬此人,則美洲應該說是我們中國人的。近代俄人考古發掘古代西提亞國王陵墓,見其陵墓外觀,廣闊高峻,極像中國帝王之陵;內部衣服、弓矢、刀劍之形式裝飾,多與中國蒙古相彷彿。西提亞古時與我國本有文化上交通,文化彼此沾染,不足為異。而有些史地學者則說,這個黑海邊的偉大帝國也許是我們北部中國人移民過去建立的。波斯亦曾漬染中國文化,文物制度、語言、藝術,極富中華色彩,此又眾所共知之事。 至於我中華民族以武力征服四夷之事跡,見於正式史書者,如黃帝時代,「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史記·五帝本紀》)。唐堯時代威力東至陽谷,南至南交,西至昧谷,北至幽都,(《尚書·堯典》)。虞舜時萬國慕義,重譯而來朝貢:「幽都來服,南撫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服」(《大戴禮記·少嚳篇》)這些史料當然不能憑信,但秦始皇、漢武帝派遣方士尋覓神山和不死藥,規模都很弘大。始皇曾派韓終、侯生、石生、徐市等入海,僅徐市便帶了童男女數千人,各種量糈,衣服器用,稱是。有人說徐市既徐福,今日本有徐福墓,有人說徐福作了日本第一個天皇,這些話不但日本人不肯承認,我國人亦未必以為然。武帝曾大發樓船,令方士數千人求蓬萊神人。他為通西域,發使抵安息、奄蔡、犁軒、條支、身毒諸國。一年中,使者多則十餘,少則五六輩,每個使者手下都帶了許多人。這些使者並不見得像秦始皇所遣方士,一去不返,反帶回許多域外風光,在溝通中外文化上都盡了很大的氣力。一直到三國時代,吳孫權尚曾命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覓所謂稟州、夷州,雖沒有什麼結果,但史家都說鞍州便是今日的台灣。其後孫權又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將康泰通海外諸國,事皆見《三國誌·吳志》。孫權之求鞍州、夷州,目的在於擴充版圖,增益人口;也有點求神山及不死藥的副作用存於其間,因為孫權晚年是頗講究神仙丹藥之事的。至於明成祖命鄭和七次放洋,直至非洲好望角,中國聲威遍於海外。「三保太監下西洋」至今尚艷稱於我民眾之口。這算秦漢吳孫以來最後一次了。至不藉政府武力為後盾,中國人自己到海外尋覓根據地者如鄭昭之稱王暹羅,羅芳伯之建國坤甸,張傑諸之開拓雞籠,都是近代史上膾炙人口的史實。 我國以武力舉行移民殖民交通異國之外,還有一種方式,便是通商。這無非出於民間私人的行動,規模既小,經歷時間也甚綿長,但以構通中外文化的效果而論,反比政治力量為巨偉。因為移民僅能將我們文化帶往別處,而通商則能將別處的帶回本國。我們都知道商人販賤賣貴,追求贏利,萬水千山,無遠不屆;走私的時候,漏稅偷關,又是無孔不鑽,他們的足跡決不是政治力量所能阻止得住的。他們是貨物的販運者,同時也就成了文化的交互運輸者,好像蜜蜂採取花中甜汁作為自己食糧,足上所沾花粉,傳播於別的花上,卻於無意之間替植物盡了雌雄花蕊交配的義務。古代立國地中海邊的腓基尼民族專以航海經商為事,商船往來各國,成為古代民族相互間的介紹人。他自己雖未曾創造何等文化,然能取此族文化傳之他族,成為文化的媒介者,地中海一帶國家文明進步,實受腓人之惠;即歐洲古代蠻族之開化,腓人亦與有功。至其採取埃及象形與草書文字創造字母,一變為希臘文,再變為羅馬拉丁文,成為今日秦西文字之祖,對文化貢獻尤大。我中華民族雖居廣衍豐饒的大陸,與腓人立國海邊,捨經商無以自存者大異,而在商業上的成就卻也不下於他們。《史記·大宛傳》及《漢書·張騫傳》言騫在大夏見蜀中的邛竹杖及蜀布,問他們怎樣得來?他們回答說市自身毒。王恢遣唐蒙為使宣撫南越時,蒙於南越王酒席上發現了蜀郡的枸醬,問起才知道是蜀商由柯江販到夜郎國,又由夜朗國販到南粵的番禺的。武帝遂使唐蒙發巴蜀民工數萬人鑿山修道,以通西南夷,數年而工不成,乃罷。後又遣了許多使臣,從冉、馱、邛、樊與荏道,分向西南,探求身毒。使者們西出一二千里,皆為高山急湍所阻,不能前進。南則經夜郎、靡末、滇國及昆明迤西,困居滇國四年,亦復折返,竟不能達到身毒。身毒便是今日印度,在漢之西南,相去極遠,中間又阻隔著許多崇山峻嶺,所以使者們走不過去。但政府費了偌大氣力所不能通者,商人居然能通之,並且通得神不知,鬼不覺。若不是張騫、唐蒙說破,我國史家還不知道有這件事呢? 但我國商人所造成最大的功績則為販運蠶絲。絲為我國特產,極早時代便知育蠶抽絲,作為衣服,並且輸出外國,今日歐洲考古學者如斯文赫定、斯坦因、貝爾格曼、科茲洛夫在克裡米半島的古希臘殖民地遺跡中及樓蘭、波斯、北蒙古、額濟納河等地均發現絲的殘跡,斷定公元前五世紀時,中國之繒或已越帕爾米高原而至印度、波斯。及亞歷山大大王東征以後,又經敘利亞人手輸入歐洲、羅馬人秉性浮華,尤愛中國之絲。中國之絲遂亦源源運往,大量傾銷,其後竟引起羅馬之通貨膨脹,釀成大亂。西洋史家謂此赫赫有名一代大帝國之覆亡,由中國絲所引起之經濟破產,實為其原因之一(皆見方豪《中西交通史》)。以商業而滅亡西方一大帝國,我國商人所造成的不但是偉績,而且是奇跡了! 筆者個人頗喜究心於中國文化來源問題,近代有些史家每言中國民族來自蔥嶺,最近逝世的吳稚暉先生亦曾言西北為文明搖籃,東西祖宗,皆在裡海以東,走廊以西,各向東西散佈,致有今日東西文明之世界(見最近《暢流》雜誌稚老談西北問題遺札)。在稚老遺札發表以前,法國人拉克伯裡於公元一八九四發表《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論》。謂中國民族來自巴比倫。其說初出,世界靡然景從,我國學術界亦起了甚大波動。蔣觀雲有《中國人種考》,劉師培有《華夏篇》、《思故國篇》,黃節有《立國篇》,章太炎有《種姓篇》,丁謙有《中國人種從來考》,皆為拉氏之說張目,而劉師培主之尤力,其所著中國歷史教科書屢言不一,見劉氏遺著。但拉氏之說頗為牽強矯誣,難於成立,所以歐西學者如斯坦因、羅斯、賈兒斯皆著文痛斥,其後為拉氏之說者亦皆捲舌吞聲,不敢再有所言。筆者以為中國民族是否來自兩河流域,這是人種學、言語學上的各種問題,茲事體大,未便輕率討論,但中國文化源於兩河,或直接間接受其莫大影響,則確甚明顯。譬如天文學上的黃道十二宮,日月五星的七政,世界各國皆受之兩河;我們在很早的時候也有了一份了。崑崙與四河源於西亞世界大山的神話,傳衍歐亞,我國在極早時代即有關於這個神山的傳說。又「世界由混沌開闢」、「天地上下皆水」、「地上水與天上銀河相通」、「大瀛海環繞大地」、「地分九州」、「大地之中心稱為臍」、「國家首都或重要聖地居臍上」、「天地各有九重」、「人死則魂歸死神所居之山」、「地府出入口如陷阱」、「神鬼之形皆如鳥類」、「亡魂須享血食」、「陰陽河」、「死者含錢買渡」、「指河為誓」,凡此種種,不可勝述。更有「洪水故事」、「十日故事」、「神魔大戰故事」、「開闢以來分為十紀」之說;及「陰陽」「五行」所推衍出來的高深哲理。希臘印度各文明古國,或接受,或否,或接受以後,將其形式大加改變,難以認出原來面目,而我國則吸收得甚為完全,至今尚可和盤托出與兩河流域文化互相印證。兩河流域以時代久遠,變亂頻仍,所有文獻盡湮地底,或歸於澌滅,僅希臘古籍中保存少許,今日歐美考古家慇勤發掘,所得究竟不多。且以古籍文字每多殘缺,意義又復渺茫,難於探索,所以他們對於兩河文化的研究,成功實不能謂為彪炳。倘他們知道兩河古文化全盤儲藏我中華寶庫中,將今日所得地下資料更證以我國文獻,定有意外驚人之收穫,而兩河古文明的全貌定可早日復現於世間。再者「中國」一詞,本源西亞,印度、波斯、天方、希臘,於極盛時也會至誇其國居大地中心,儼有「中國」之義,惜曇花一現,即歸寂滅,而我們數千年來對外即用此二字為國號,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更正式定為國名,實為古今萬國稀有之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無上的光榮。 我國與西亞距離如此遼遠,而文化上竟能如此相通。想必都由於移民及商業上往來之力,否則這個啞謎怎樣解釋呢? 英國詩人吉柏齡作了一首詩,大意說:東方自東方,西方自西方,二者永不見面,以後則將並為一家云云。吉氏此詩原涵有世界主義,但他認東西文明原來各成系統,卻是大錯特錯,一般淺薄讀者則偏偏牢記此詩前三句,對東方文明每生誤解,由誤解而生輕視,後患遂不勝言。有些學養甚佳的人,雖然欽佩中國文化,認為東方代表。但他們潛意識中總覺得他們文化源於希臘,比較高尚優越,亞洲文化則總不免簡陋野蠻,他們中有一學者倡「我人皆希臘人」之說,極以作希臘文化子孫自傲。他們也承認希臘文化曾受兩河影響;但他們卻不知道,我們中國與兩河文化之接觸,更比希臘為早。我們同出一個大家庭,而我們中國實為文化的老大哥,希臘只能算小弟弟。我們是長房的子孫,歐美人只能算二房三房的苗裔,他們憑什麼敢瞧我們不起? 竊嘗謂國際間彼此的歧視,由於血統之異者尚少,而由於文化之不同者實多。但若知道世界文化本來同出一源(此處所謂世界暫以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古國如中國、印度、埃及、希臘為限),則世界人種雖有膚色之異,其實都是兄弟手足。以前不知道,是以不免彼此輕視、仇恨、而至於互相斫殺;現在知道了,則應當互相擁抱,喜極而泣。大家真像一家人般,守望相助,有無相通,和和氣氣過日子,共為增進人類幸福與世界文明之進步而努力。如此,則筆者「世界文化同出一源」的主張,對於增進各民族相互瞭解,或者有其涓埃之助吧。 我國文化來源久遠,已如本文所述,這些文化分子雖因時過境遷,大部分不適用於今日,但源遠流長,為今日世界各國所罕有。僅憑這一點也值得吾人自傲,何況它又是我們文化的基礎,則我們更當加以珍視了。況筆者前文因曾說:中華民族乃是聰明睿智的人種,吸收外來文化以後,每能陶熔之,變化之,造成自己文明體系。自商周以來,我國文物已燦然大備,歷代聖賢豪傑,智士哲人,又以其勞力和心血,一點一滴,摶造出一種篤實光輝,莊嚴偉大的中國文化,這是我們中華立國的基石,也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所以「搶救中國文化」實為我們當前最迫切的課題。 現代我國僑胞散佈地球每一角落,盛況遠勝於過去移民經商時代。目前溝通中外文化之責固無待於僑胞,但保護文化的大任,卻又落在僑胞肩上。我們體念先民奮鬥之艱難,中華文化創造之不易,必須群策群力,一德一心,使我們寶貴的文化永久延續於世界。當此民國四十三年新年來臨,僅揭茲旨,以與台灣八百萬軍民及海外二千萬僑胞共勉。 民國四十三年為南洋某報作自跋 此稿系謝幼偉教授主印尼某報筆政時來函索寫,囑對僑胞宣揚祖國文化事多作表彰,以勵僑志而收僑心。此文對溝通中外文化事與筆者向來持論稍有不同,然中國移民通商,雖未能溝通文化主流,瑣屑之功亦不可沒,所謂滄海不遺點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棄拳石,始能成其高也。收之本編,作為我屈賦研究補遺之一章。 民國六十五年於古都 選自《屈賦論叢》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