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提起凌叔華三字想來讀者尚不如何感覺陌生,她是武大文學院長兼負名教授銜頭的陳西瀅(源)先生的夫人。自從民國十七年她的《花之寺》短篇小說集問世以後便一鳴驚人,與冰心、廬隱等成為名女作家之一。後來又發表《女人》、《小哥兒倆》等,作風新清瀏亮,別具風格,譽之者稱她為中國的曼殊斐爾(Katharine Mansfield)。抗戰末期,陳西瀅先生由政府派往歐洲,調查文教,後任我國駐聯合國文教組織常任代表工作,長期留駐國外。夫人及女亦偕往,現均居於英倫。 叔華於寫作以外,兼工繪畫,幼時曾從西太后畫師繆女士學習,長大後,常入故宮遍覽名作,每日臨摹,孜孜不倦。其畫風近郭忠恕,筆墨痕跡淡遠欲無,而秀韻入骨,實為文人畫之正宗。赴英後,以生活昂貴,井臼親操,而寫作不輟,以英文寫一書名曰《古韻》,英倫各大報均予以佳評。台灣亦有人介紹。今春在巴黎開一繪畫展覽會,陳列近作百餘幅。法國國家研究院院士安德來·莫洛瓦(Andre Maurois)為其畫展作一序文,稱叔華女士為「心靈透剔細膩的中國女性」。對於她的畫則有以下的評介:「在繪畫方面,她是屬於中國人所謂『文人畫』的一派。所謂文人畫者是畫家借畫中事物來表出自己靈魂的一種畫法。在這種富有抒情詩意的繪畫中,山、川、花、竹等等固屬於物體,而同時也屬於思想。其中的靜趣與空白,和線條所能表現者並無不同,這便是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蓋中國人常以書法、繪畫、詩歌融合為一,成為一種三位一體的藝術,文人畫便是控制這三種原素而成,恰到好處。」 「中國藝術家並不抄襲古人作品,他們雖受傳統薰陶,卻常常努力擺脫窠臼,顯出自己的境界。他們並不呆板地以模仿自然為事,所視為切要的是能夠創造一種詩的氣氛,所以凌叔華女士的成功並不在表面上的努力。她所繪那些霧氣溟鎊的山嶺,隱約得幾與絹光相混的一痕淡淡的溪流;用灰色輕輕襯托的白雲,都形成她獨特的,像在朦朧夢境裡湧現出來的世界。」 「她技巧的另一光景,則是她知道怎樣運用她的魄力,以寥寥數筆,畫出一株幽蘭、一莖木蘭,或一串蘋果花的蓓蕾。她用中國的黑墨畫在白色的畫面上,單純得無以復加,也簡捷得無以復加,叫人看了幾乎想說這是一種抽像的筆法。但看她描繪自然的曲線,卻又能叫我們回想這些花枝和花朵的本體其實是由真實的存在發生和傳達出來的。」 「叔華女士現與其夫陳源教授同住英國,當她今日想描寫天然風景,則倫敦的北部的景物,泰唔士的濃霧,蘇格蘭的湖光,均可作為畫材,但她並不願意把那東方式的最高的技巧,用一種手段加諸西方風景之上……她用來抓住自然的是一種世界最古文化所遺傳下來的優美而稀罕的工具。」 莫洛瓦先生這番話可謂深深瞭解我們中國文人畫的精髓,同時對於叔華女士的作品也算給了她一個正確的評價了。 選自《歸鴻集》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