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庭院平台下,有五株白蠟樹,五十年代街道搞綠化所植,已有碗口粗。每值晚秋,黃葉飄落,日掃數次不斷。余門前一株為雌性,結實如豆莢,因此消耗精力多,其葉黃最早,飄落亦最早,每日早起,幾可沒足。清掃落葉,為一定之晨課,已三十餘年。幼年時,農村練武術者,所持之棍棒,稱做白蠟桿。即用此樹枝幹做成,然眼前樹枝頗不直,想用火烤制過。如此,則此樹又與歷史兵器有關。揭竿而起,殆即此物。 前數年買石榴一株,植於瓦盆中。樹漸大而盆不易,頭重腳輕,每遇風,常常傾倒,盆已有裂紋數處,然尚未碎也。 今年左右系以繩索,使之不傾斜。所結果實為酸性,年老不能食,故亦不甚重之。去年結果多,今年休息,只結一小果,南向,得陽光獨厚。其色如琥珀珊瑚,晶瑩可愛,昨日剪下,置於櫥上,以為觀賞之資。 我好秋聲,每年買蟈蟈一隻,掛於紗窗之上,以其鳴叫,能引鄉思。每日清晨,赴後院陸家采絲瓜花數枚,以為飼料。 今年心緒不寧,未購養。一日步至後院,見陸家絲瓜花,甚為繁茂,地下萎花亦甚多。主人問何以今年未見來采,我心有所淒淒。陸,女同志,與余同從冀中區進城,亦同時住進此院,今皆衰老,而有舊日感情。 原為一家一戶之庭院,解放後,分給眾家眾戶。這是革命之必然結果。原有之花木山石,破壞糟蹋完畢,乃各佔地盤,經營自己之小房屋,小菜園,小花圃,使院中建築地貌,犬牙交錯,形象大變。化整為零,化公為私,蓋非一處如此,到處皆然也。工人也好,幹部也好,多來自農村,其生活方式,經營思想,無不帶有農民習慣,所重者為土地與磚瓦,觀庭院中之競爭可知。 我體弱,無力與爭。房屋周圍之隙地,逐漸為有勞力、有心計者所侵佔。唯窗下留有尺寸之地。不甘寂寞,從街頭購瓜蔞籽數枚,植之。圍以樹枝,引以繩索,當年即發蔓結果矣。 幼年時,在鄉村小藥鋪,初見此物。延於牆壁之上,果實垂垂,甚可愛,故首先想到它。當時是獨家經營的新品種,同院好花卉者,也競相種植。 東鄰李家,同院中之廣種博收者也。好施肥,每日清晨從廁所中掏出大糞,傾於苗圃,不以為髒。從醫院要回瓜蔞秧,長勢頗壯,綠化了一個方面。他種的瓜蔞,遲遲不結果,其花為白絨狀,其葉亦稍不同,眾人嘲笑。李家堅信不移,請看來年,而來年如故。一王姓客人過而笑曰:此非瓜蔞,乃天花粉也。藥材在根部。此客號稱無所不知。 我所植,果實逐年增多,李家仍一個不結。我甚得意,遂去破繩敗枝,購置新竹竿搭成高大漂亮架子,使之向空中發展,炫耀於眾。出乎意外,今年亦變為李家形狀,一個果也沒有結出。 幸有一部《本草綱目》,找出查看。好容易才查到瓜蔞條,然亦未得要領,不知其何以有變。是肥料跟不上,還是日光照射不足?是種值幾年,就要改種,還是有什麼剪枝技術?書上都沒有記載。只是長了一些知識:瓜蔞也叫天花粉,並非兩種。王客所言,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然我之推理,亦未必全中。陽光如舊並無新的遮蔽。肥料固然施得不多,證之李家,亦未必因此。如非修剪無術,則必是本身退化,需要再播種一次新的種子了。 種植幾年,它對我不再是新鮮物,我對它也有些膩煩。現在既不結果,明年想拔去,利用原架,改種葡萄。但書上說拔除甚不易,其根直入地下,有五六尺之深。這又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了。 庭院假山,山石被人拉去,乃變為一座垃圾山。我每日照例登臨,有所憑弔。今年,因此院成為髒亂死角,街道不斷督促,所屬機關,才撥款一千元,雇推土機及汽車,把垃圾運走。光滑幾天,不久就又磚頭瓦塊滿地,機關原想在空地種些花木,花錢從郊區買了一車肥料,卸在大門口。除院中有心人運些到自己葡萄架下外,當晚一場大雨,全漂到馬路上去了。 有一戶用碎磚圍了一小片地,揚上一些肥料。不知為什麼沒有繼續經營。雨後野草叢生,其中有名灰菜者,現在長到一人多高,遠望如灌木。家鄉稱此菜為「落綠」,煮熟可作菜。余幼年所常食。其灰可浣衣,勝於其他草木灰。故又名灰菜。生命力特強,在此院房頂上,可以長到幾尺高。 1985年10月8日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