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意識形態,是指的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並不是哪一個人的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好了,作家的意識自然跟著好,或者更好。社會意識壞了,就很難要求作家,每一個都是卓異之士,不流凡俗。這是很困難的,很難做到的。就像一個青年作家過去對我說的:「你自己沒有做到的,怎麼能要求我做到?」我們也不是聖賢呀! 我一向認為:考察一個作家,主要是從他的作品來考察。 考察一個作家的作品,應該放在當前社會生活中來考察。當前的商品經濟,或者說是市場經濟,引發產生的個人第一,急功好利的意識,以及燈紅酒綠,鶯歌燕舞的新潮生活,不能不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中,也不能不反映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上。 過去,穆時英在上海,就是以專寫舞場舞女而出名的,紅極一時。 你看得慣也好,看不慣也好,這是現實。現實必然進入文學作品。林琴南看不慣,人家說他是復古派。繆荃蓀看不慣,他在一本書的序言裡罵道:「士皆原伯魯之子,女效歐羅巴之裝。」人家說他是遺老遺少。他們並沒有擋住新潮。新潮,不僅擋不住,在歷盡滄桑將近百年之後,又重新大盛於中土。 現在已經不只是效裝了,而是效一切,甚至說話的腔調,眉眼的動作。 青年作家也是華人,在寫作和生活上,模擬一下歐美新風,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呢? 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各種行業的重新組合,人的素質,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單獨要求作家素質的提高,也是不公平的。作家素質的下降,必然導致作品素質的下降。這樣,要求出現多少內容高尚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 現在,無論你住在什麼地方,走到什麼地方,看到的是做交易,聽到的是買賣吆喝聲,以及與此有關的人情世態。 社會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文化環境的變化。文化環境對作家的形成,尤關重要。 三十年代,作家的文化環境,是學校用功,圖書館苦讀,公寓和流浪生活,貧窮和追求革命。這種例證,可以在《新文學史料》上讀到,田濤寫的一篇回憶,比較典型。 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師資情況,學生生活和讀書的情況,和過去大不相同。圖書館的狀況,也有變化。尤其是報刊、出版部門,對作家和作品質量的影響,是應該認真研究的。 文化修養,是成為作家的基礎。沒有很好的文化環境,不認真讀點書,是不能成為真正的作家的。 過去,我們曾提倡過工人作家,農民作家,士兵作家。現在看來,有些是曇花一現,熱鬧一時,難以後繼。這還是以階級衡量一切,代替一切,以為出身好,什麼也就可以好的觀點造成的。當然農民、工人、士兵都可以寫出好的文學作品,但如果要保持下去,要進步,就必須繼續打好基礎,多讀些書,提高自己的文化。 我見過一些農民出身的作家,因為讀書少,文化低,而又成名早,背上了一個作家的包袱,妨礙了他們的進步,在創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作家成名太早也不好。歷史上就屢有明證。所謂神童,所謂天才,都和所謂特異功能一樣,靠不住。文學和音樂美術不同。我一向不去吹捧孩子們的寫作,那對他們並沒有好處。 有些家長,過於熱衷於此,我覺得可以三思。 大器晚成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但文學創作,又不完全是這麼回事。如果少年、青年時期,沒有在這方面作過努力,等到中年、老年,再拿起筆來,也是很難有成就的。創作,是需要青春的火力的。是需要持續進行的。成績和才能,是與日俱增的。 文學創作,生活的積累,和技藝的提高,需要同步進行。 這種配合,當然每個人不完全相同,但其規律,大體是一致的。 讀書,也是少年、青年時,效果最好,能夠終身享用。有些人,因為成名早,忙著去寫作,等到覺悟到,自己的文化不夠用,已經進入中年,再去補課,收益就小了。但覺悟到這一點,總比一直不覺悟,把作品不受歡迎的原因,完全推到外界的人,好一些。 文章窮而後工。作家不能貪圖大富大貴。魯迅引用外國人的話說:創作如果要豐收,最好的辦法,是使作家多受苦。 生活太幸福,就沒有花兒開放,也沒有鳥兒歌唱了。 達官,貴人,富商,大賈,都不會成為作家。但如果他們失敗了,還是可以寫出好作品的。 過去和現在,都有人說,創作是不滿足的補償,是不幸的發洩,是憂患之歌,希望之歌。歷來文章,多愁怨悲苦之辭。創作本身,對作家來說,是一種追求,一種解脫,一種夢幻。 但是,個人的憤世嫉俗,是一種狹隘的感情。孟子曰: 「伯夷隘」。隘就是狹隘。對歷史上的卓異之士,作如此嚴格的批評,孟子自有其宏觀的理解。 人生與文學,有時是禍福相倚的。人在寫作之時,不要只想到自己,也應該想到別人,想到大多數人,想到時代。因為,個人的幸與不幸,總和時代有關。同時,也和多數人的處境有關。 多想到時代,多想到旁人,可以使作家的眼界和心界放得寬廣。 最近,有個中年作家,在給我的信中說:「爾今文壇,除了執著於『為人生的藝術』者外,文學掮客、文倒、文氓、混混兒、新貴……雜陳著各種角色。」 這是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文壇結構新變化。過去,在政治的嚴格要求下,作家這一行業,還是比較單純的,也可以說是比較封閉的,「死」的。現在一切都活了,就必然像其他生活領域一樣,什麼烏七八糟的東西,都出來了。 這些角色的出現,文壇表面是活躍起來了。但對於文學事業(現在很少有人這樣提了)是否有利,則很難說。就是在舊社會,這些人物,也是吃不開的,會受到譴責,為真正的文學工作者所不齒的。 三十年代,上海文場有個曾今可,此人家中有些錢,是個少爺,也會寫些文章,並沒有做過什麼了不起的壞事。就是因為沒有什麼真本事,寫作又不大嚴肅,在文壇上就站不住腳,知難而退。今天看來,還算是正經的唸書人。「爾今」的角色們,是很難與他相比了。 在舊社會,各行各業,還都有個「行規」,行業道德。多麼惡劣的人,在行為上,也要有些顧忌。目前是在混亂中,沒有標準是非。或者說,還沒有形成「新」的標準是非。 商品經濟,使文化領域,變成了市場。這就是說,市場上有什麼,文化界也就有什麼。以上那位來信者,所列舉的文學界諸多角色,目前已經在各個大城市,甚至鄉村城鎮,屢見不鮮。 如果說,前一階段,文藝界的「不正之風」,還不過是受「四人幫」的影響,有些本來就是小嘍囉的人,在那裡呼朋引類,投靠一個,拉來幾個,把持一個團體,或是一家刊物。其表現形式,也不過是封建把頭和小兄弟的規模,是政治性質的,而非經濟性質的。 現在則有了突破性的變化。一些不逞之徒,從撈政治油水,一變而為追求經濟實惠。這一改變,還真是大有可為,不到幾年,使這些人面貌一新。掌握一個文藝團體,或是一家文學期刊,就是掌握了一個小金櫃。小弟兄們幹活兒,都兩隻眼睛盯著它。「繁榮創作」,是為了增加小金櫃的「投入」。 寫作為的是金錢,編輯為的是金錢,出版也為的是金錢。文藝工作的關係,一下變成了金錢的關係。變成了交易所,變成了市場。 市場經濟,越搞越活。新的角色,應運而生。過去的把頭,變成了掌櫃,小弟兄,變成了夥計。其收入,其氣派,其手段,還真有可觀。男女大亨們,都已經是滿身珠光寶氣了。 有些白髮蒼蒼,手拿枴杖,或叫人攙扶的老文藝戰士,還在那裡開會,寫文章,夢想使「作家」們,回歸到四十年代或五十年代,那種規規矩矩,青衣小帽,捨己奉公,忘我工作的樣子,看來是很難了。 當然,什麼事情,也不能過於悲觀。我們的文學事業,也是無數先烈,長期奮鬥,甚至流血犧牲,創造出來的。它有堅固的,悠久的,為人生而創作的傳統。它還是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有著優秀文化傳統的人民,還是需要真正的文學,高尚的文學的。而多數嚴肅的、正直的作家,還是執著於為人生進步,幸福的藝術,孜孜不倦地工作著。 廣大的,有見識的讀者,他們的愛憎,他們的取捨,最終可以決定文學創作的趨向。他們的書架上,總是希望陳列著有人生價值,也有藝術價值的書籍。他們要讀的,終歸還是那些能帶引他們進入文明和道德的精神境界的作品。 那些唯利是圖,唯洋人的馬首是瞻的人,他們所寫的,所提倡的,那些最終要把我們的人民,引向沒落、消沉、荒淫和失去自信的文字,終歸要受到歷史的譴責。 1990年10月27日改訖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