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七十年代初,余身雖「解放」,意識仍被禁錮。不能為文章,亦無意為之也。曾於很長時間,利用所得廢紙,包裝發還舊書,消磨時日,排遣積鬱。然後,題書名、作者、卷數於書衣之上。偶有感觸,慮其不傷大雅者,亦附記之。此蓋文字積習,初無深意存焉。 今值思想解放之期,文路廣開,大江之外,不棄涓細。遂略加整理,以書為目,彙集發表,借作談助。蟬鳴寒樹,蟲吟秋草,足音為空谷之響,蚯蚓作泥土之歌。當日身處非時,凋殘未已,一息尚存,而內心有不得不抒發者乎?路之聞者,當哀其遭際,原其用心,不以其短促零亂,散漫無章而廢之,則幸其甚矣。 1979年5月2日燈下記 費慎祥印本,版權頁有魯迅印章。一九七三年十月一日,雨中無事,為家人出納圖書,見此本破碎,且有將干之糊,無用之紙,因為裝修焉。 中國小說史略此書系我在保定上中學時,於天華市場(也叫馬號)小書鋪購買,為我購書之始。時負笈求學,節衣縮食,以增知識。對書籍愛護備至,不忍其有一點污損。此書歷數十年之動盪,仍在手下,今余老矣,特珍視之。凡書物與人生等,聚散無常,或屢收屢散。得之艱不免失之易;得之易更無怪失之易也。此是童年舊物,可助回憶,且為寒齋群書之最長者。 時1973年12月21日晚。室內十度,傳外零下十四度雲。 此書系三十年代初,我在北平流浪時,購於荒攤。現居然存於手下,其資歷,僅次於小說史,亦難得之遇矣。附存作者寫作經驗,系當年家中閒住時,從《大公報》剪下粘貼於廢冊上者。 1973年12月21日晚題 余性憨直,不習偽詐,此次書劫,凡書目及工具書,皆為執事者攫取,偶有倖存,則為我因愛惜用紙包過者。因此得悟,處事為人,將如兵家所云,不厭偽裝乎。 此書厚重,並未包裝,安然無恙,殆為彼類所不喜。當人文全集出,書信選編寥寥,令人失望,記得天祥有此本,即跑去買來,視為珍秘。今日得團聚,乃為裹新裝。 1974年1月2日晚間無事記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日,於燈下重修,時年六十有二矣。節遇清明,今晨黎明起,種葫蘆豆角於窗下,院中多頑兒,不能望其收成也。前日王林倩人送玻璃翠一小盆,放置廊中向陽處,甚新鮮。 下午至濱江道做絲棉褲襖各一件,工料費共七十餘元,可謂奢矣。冬衣夏做,一月取貨。 又記:時楊花已落,種豆未出,院中兒童追逐投擲,時有外處流氓,手搖大彈弓,漫步庭院,顧盼自雄,喧囂奇異,宇宙大亂。閉戶修書,以忘虎狼之屯於階前也。 又記:甫從京中探望老友,並乘興遊覽八達嶺及十三陵歸來。 又一九七二年十一月記:書之為物,古人喻為雲煙,而概其危厄為:水火兵蟲。然紙帛之壽,實視人之生命為無極矣,幸而得存,可至千載,亦非必藏之金匱石室也。佳書必得永傳,雖經水火,亦能不脛而走,劣書必定短命,以其雖多印而無人愛惜之也。此六十種曲,系開明印本,購自舊書店,經此風雨多殘破,今日為之整修,亦證明人之積習難改,有似餘者。 昨夜夢迴,忽念此書殘破,今晨上班,從同事乞得書皮紙,歸而裝修焉。 1974年4月24日記 能安身心,其唯書乎! 晚又記 昨日從辦公室乞得厚紙,今日為此冊包裝,見書面題記,此集購於一九五一年冬季,為我進城首置圖籍之一。二十五年,三津浮沉,幾如一夢。經此大亂離,仍在案頭,且從容為之修飾,亦可謂幸矣。 四十年來,惜書如命,然亦隨得隨失,散而復聚。今老矣,書物之循環往復,將有止境乎?殊難逆料也。有一段時間,余追求線裝,此書塵封久。今讀書只求方便,不管它什麼版本了。 1974年4月25日下午記 書籍發還時,余居佟樓小室,以書籍無處安放,且念其為大累,遂擇無關緊要者,分贈尚有來往之青年,映山文會克明等,均有所得。此書為人攜至外地。克明謀回市內,為其辦理者尋借此書,及索還,而克明事已不諧。今再裝修,仍為寒齋所有,亦不想再贈他人矣。 1974年4月26日 有友人言,青年人之不知愛書,是因為住處狹小,余頗以為非此。書籍雖非盡神聖,然閱後總應放置於高潔之處,不能因無台櫃,即隨意扔在床下,使之與鞋襪為伍也。總因不知讀書之難。 青年無愛護書籍習慣,書經彼等借閱歸來,即如遭大劫,破損污脹,不可形容。青年無購書習慣,更少以自己勞力所獲,購置書籍者。其所閱書,多公家發給,以為日用品,閱後即隨便拋擲。即使借自他人,亦認為無足輕重也。 1974年4月 此皆小說也,而未失去,圖章之力乎?此所謂自我失之,自我得之矣。 所感甚多,因作書箴: 淡泊晚年,無競無爭。抱殘守闕,以安以寧。唯對於書,不能忘情。我之於書,愛護備至:污者淨之,折者平之,閱前沐手,閱後安置。溫公惜書,不過如斯。 勿作書蠹,勿為書癡。勿拘泥之,勿盡信之。天道多變,有陰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風。物有聚散,時損時增。不以為累,是高水平。 此書近借與同鄉之任部隊後勤軍官者。彼近年以職務方便,頗讀中外小說,並略有藏書。對此書似無興味,送還時,書面油漬頗多,蓋彼習慣於開飯時閱讀,而彼等之伙食,據他說辦的甚好雲。 同鄉童年參軍,系農民,從行伍提拔,閱歷甚多。余近又借與小木板笑林廣記一部,則甚喜,亦不歸還矣。 1974年4月修補後記 此破書購自鬼市,早想扔掉,而竟隨書物往返。琳琅者損失,無用者存留。不得已於此假日,為之整裝,順事物自然法則也。 昨晚為家人朗誦白居易書信三通,中有云:又或杜門隱幾,塊然自居,木形灰心,動逾旬月。當此之際,又不知居在何地,身是何人。 昨日康之公子來,言其父被召開會,出門上公共汽車,上下人擁擠,被推下車,跌斷腿骨,甚可念也。本院有文姓,前曾被推下樓梯,大腿骨折。今當訪其治療經驗,以告康君。 1974年5月1日上午記 今日不適未上班,整理英法文《中國文學》,及己著殘書。 感傷身世,不能自己。後又包裝此書,益覺無聊。 曾未正式讀過文學史,對鄭氏文章,不喜其語言文字。近讀白氏集,找出此書查看,並包裝之。 1974年5月8日,記於燈下,思前想後,心胸堵塞,甚不舒也。 某君需索宋詞,即刻檢出,恐其有失,軟紙皮外,另加硬紙皮焉。 1974年6月4日上午記 一九七四年七月二日下午,淮舟持此書來。展讀之下,如於隔世,再見故人。此情此景,甚難言矣。著作飄散,如失手足,余曾請淮舟代覓一冊,彼竟以自存者回贈,書頁題字,宛如晨星。余於所為小說,向不甚重視珍惜。然念進入晚境,亦擬稍作收拾,借慰暮年。所有底本,今全不知去向,出版社再版,亦苦無依據,文字之劫,可謂浩矣。尚不如古舊書籍,能如春燕返回桂梁也。 當時批判者持去,並不檢閱內容,只於大會發言時,宣而書名,即告有罪。且重字數,字數多者罪愈重。以其字多則錢多,錢多則為資產階級。以此激起群眾之「義憤」,作為「階級鬥爭」之手段。尚何言哉。隨後即不知拋擲於何所。今落實政策,亦無明確規定,蓋將石沉大海矣。 嗚呼!人琴兩亡,今之習見,余斤斤於斯,亦迂愚之甚者矣。收之箱底,願人我均遺忘之。 4日上午記 余進城後,少買外國小說,如此大著,尚備數種,此書且曾認真看完,然以年老,不復記其詳節。書物歸來,先為魏小姐借去,近家人又看,因藉機潔修焉。 余幼年,從文學見人生,青年從人生見文學。今老矣,文學人生,兩相茫然,無動於衷,其可哀也。 此系殘存之籍,修整如此,亦不易矣。 1974年7月4日燈下記 此為雜書中之雜書,然久久不忍棄之,以其行稀字大,有可愛之處。余性猶豫,雖片紙禿毫,亦有留戀。值大事,恐受不能決斷之害。 1974年7月12日晚,為此書修破脊,後又發現一張包貨紙,遂裝飾之。 此書購自天祥市場,攤販配全者也。多年來竟未拋失。白話譯本,余於青島見之,彼時養病,未暇及此。此次閱讀數篇,人生怪事,何必天方?年老不願讀小說,非必認小說為謊言也。人陷於情慾,即如癡如盲,孽海翻騰,尚以為風流韻事也。 此書數次借與同院少年,然彼等實不能讀。但弄污後,我必再為修理,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耳。 1974年7月13日 此污書,當購於南市攤販,早應處理,竟在書架。棄之不忍,為之潔修,亦念舊交之誼耳。 1974年7月13日 此系進城後,所購第一批書中之一。日前發見書店發貨單,為一九五四年九月,托楊玉璽所購。因知初到津五年間,並未想到大置書籍。大批買書,當在一九五九年養病歸來以後。 並未讀完,只讀第一冊耳。此書字號太小,恐以後更不能讀。 院中青少年,並不讀書,無事可做,打鬧喧囂,終日不息。退處室內,亦不能看書做事。日日聽這種聲音,看這些形狀,此即所謂天津風貌也。 1974年8月27日下午記 今日下午偶檢出此書。其他關於魯迅的回憶書籍,都已不知下落。值病中無事,粘廢紙為之包裝。並想到先生一世,惟熱惟光,光明照人,作燭自焚。而因緣日婦、投靠敵人之無聊作家,竟得高齡,自署遐壽。毋乃恬不知恥,敢欺天道之不公乎! 1974年11月23日 今日星期,下午無事而不能靜坐閱書,適此書在手下,為覓得此種紙包裝。越縵堂日記,久負盛譽,余曾於北京文學研究所借來翻閱,以其部頭大,影印字體不清,未積極購求之後。以廉價購得日記補十餘冊,藉見一斑。後又從南方書店函購此部,雖系抄錄,然以鉛印,頗便閱覽。魯迅先生對此日記有微言。然觀其文字,敘述簡潔,描寫清麗,所記事端,均寓情感。較之翁文恭、王湘綺之日記,讀來頗饒興味,可謂日記體中之洋洋者矣。 此公在清末,號為大名士,讀書精細,文字生動,好自誇張,頗喜記述他人對他的稱讚。這種稱讚,多是有求於他,他卻即當真收受,滿心高興,看來很是天真。其實,在當時,所謂名士,喜怒笑罵,都是有為而發,並能得到價錢,且能得到官做。細讀清朝公私文書,此點甚明,所謂一時代有一時代的風習也。 1974年11月24日 肇公自故宮寄贈。自去歲函托他代購此本,彼即念念不忘,而出版一再拖延。此次寄來,包紮妥貼,老成典型,實可感念。 此為近年新購書之第一本,不能忘情於此道,亦苦事亦累事也。 1974年11月30日 即用肇公紙包裝之 一九七四年冬季,又頭暈休息。此數日並感冒不適,不願外出,整理殘書。商務此種版本,頗便老年人閱讀。除此數種外,余尚有齊東野語一部。 11月某日 有一青年,束鹿人,好寫作,前年來捨,細閱書櫥名目,見此書有復本,遂索石印本去,余亦欣然贈之。 1974年12月15日 此書購置較早,此後即大量收集舊版書。津門小集有篇引證此書文字,曾被人大感失望。此公大有識力,有預見,目前恐已絕望於余矣。嗚呼! 1974年12月17日下午散步歸來記 辭源及中國人名大辭典既失,幸此書及漢語辭典尚在。然此書字甚細小,余已不能用,必要時,或借助於放大鏡乎?此次,辭書及書目,失者甚伙。蓋執事諸君,多原來書販,知何書於彼業務有關,何書易出手賣錢也。書有包皮或有圖章,則能倖存,此余前之所不及料知也。原皮已破,今日覓紙易之。 1974年12月28日晚 余在安新縣同口鎮上學任教時,每月薪給二十元,節衣縮食,購置書籍。同口為鎮,有郵政代辦所,余每月從上海涵購新出版物,其最貴重者,莫如此書。此書出版,國內進步知識分子,莫不嚮往。以當時而論,其內容固不待言,譯者大名,已具極大引力;而編者之用心,尤為青年所感激;至於印刷,空前絕後,國內尚無第二本。余得到手,如捧珍物,秘而藏之,雖好友亦吝於借觀也。 一九三七年暑假,攜之歸裡。值抗日烽火起,余投身八路軍。家人將書籍藏於草屋夾壁,後為漢奸引敵拆出,書籍散落庭院。其裝幀精緻者均不見,此書金字絨面,更難幸脫,從此不知落於何人之手。余不相信身為漢奸者,能領略此書之內容,恐遭裂毀矣。其餘書籍,有家人用以燒飯者,有換取熟肉、掛面者,土改時遂全部散失。余奔走四方,亦無暇顧念及此。 一九四九年冬季進天津,同事楊君管接收,一日同湘洲造彼,見書架上插此書兩冊。我等從解放區來,對此書皆知愛慕而苦於不可得。湘洲笑顧我曰:還不拿走一本!我遂抽出一本較舊者,楊君笑置之。即為此冊。 後,余書增多,亦不甚注意。且革命不斷,批判及於譯者,此書已久為人所忘,青年人或已不知此曾赫赫之書名。世事之變化無常,於書亦然乎? 昨晚檢出修治。偶見文中有「過時的人物」字樣,深有所感。 青年時唯恐不及時努力,謂之曰「要趕上時代」,謂之曰「要推動時代的車輪」。車在前進,有執鞭者,有服役者,有乘客,有墜車傷斃者,有中途下車者,有終達目的地者。遭遇不同,然時代仍奮進不已。 回憶在同口教書時,小鎮危樓,夜晚,校內寂無一人。螢螢燈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條箱。余據一破桌,攤書苦讀,每至深夜,精神奮發,若有可為。至此已三十九年矣。 今日用皮紙粘連此書前後破裂處,並糊補封套如衲衣,亦不覺夜深。當初購置此書之人,尚在人間乎? 1974年12月29日記 夢中屢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增評補圖石頭記下冊余好買零散書籍於小攤,非定是吝惜小費,自幼養成習慣耳。常為小販欺謾,價錢反較買新而成套者為昂。即如此石頭記,原在牆子河邊地攤上買得上冊一本,後在勸業場樓上見下冊,以為可以配全。小販知是配書,當場塗改定價,竟多付一元與他。歸後方知,前所買者為萬有文庫合訂本,與此冊頁碼並不銜接,仍是殘書。今上冊已送人,值此書籍困難之時,為之裝點,並記經過如上。 版本通義昨日大雪,今晨小散來約午飯。余持杖行,馬路結冰,行人車輛皆兢兢,而兒童在中間紛亂滑行,或遇小學生持鏟破冰,交通益阻塞。余謹步慢行,一小時始至梁家。所陪客皆一九三八年所識,撫今思昔,不勝感慨。歸來時,天晴冰化,一路泥水,然往返無失,又證年輕時走步鍛煉之有素矣。下午檢此書翻閱。 1975年1月24日晚記 商務印書館對傳播中外文化,甚有功績。所印書講求質量,不惜小費。此叢書系普通版本,然與其他書店所印相較,則其字清,其行稀,紙張格式,優點顯然。蓋當時主持者有通人,非專計謀利者比。中華書局當時雖極力抗衡,然以其所出版書對比,缺點自露。其他小書店,更無論矣。三十年代小書店,傳播革命文化有功。 書局各有特點:開明頗惜紙張,字總小一號。北新印書除魯迅作品外,流傳甚少,但紙張格式大方。神州國光社形左實右,所存只有古董,水沫毛邊好紙,印象頗深。真美善書店,只記得曾氏父子名字。生活書店印品浩瀚,有益當時,然今日在我案頭,無一冊。所藏仍以商務印本為多也。古籍讀本,商務最佳,其影印古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更無論矣。 1975年1月25日上午裝後隨記 進城後,對此叢書,未多注意,然所得亦有數十種,頗便閱讀保存,頗悔當時未搜羅全套。作為讀本,今日再覓,則難如登天矣。 又記 此即清代之學術。學者竭畢生之力而為之。今日讀之,昏然欲睡。余購此類書,不下數種,將長期廢置矣。 1975年1月25日下午記 余購置舊籍,最初按照魯迅日記中之書賬,按圖索驥,頗為謹慎。後遂氾濫,漫無系統。魯記中有此書名,然無補圖字樣,不知究系此本否。今已忘記此書來處,定價頗昂,似欽定原本,內府所出,紙墨甚佳。至於補圖,余以外行,不能領略其妙處。看列表諸館臣名,已系清之末年。國事日非,空存形式,敷文偃武,均成點綴耳。 1975年1月27日下午裝訖記 書之遇,亦如人之遇。書在我室,適我無事。珍惜如掌上明珠,然此一時之遇也。一出我室,命運便難以設想。即在同一人手下,心情有變,亦會捆而售之收破爛者。然即此亦一時之遇也。 1975年1月28日上午裝訖記 兩本小書,紙張年久頗脆,又經多次捆拆,四周破裂。余東補西補,幾成百衲。而將兩種合裝為一冊。後之得覽是集者,定以余之動作,為不可理解之怪癖。 1975年1月28日上午晴窗下記 上冊 余得此類小書數種。商務於抗日期間,印於長沙者。紙張頗劣。不知此等書籍,何補於抗戰?時余方在敵後,刻寫蠟紙,油印小報刊,以動員群眾。當時文獻,少有存者。 今頗惜舊書,時為修補裝訂。噫!余老矣。 1975年1月28日上午記 下冊 前數日忽想購書。昨晚淮舟送來,頗殘破,並談及今日需書之多,購書之難。余環顧殘籍,愈感難能可貴,珍惜之念倍增。 余藏書之出也,最初加封條,後移書於後室,有人打包。 後來穿白大褂者數人,用卡車運走。據說轉移數處,頗費精神。一管事者為歌舞美人,近曾叫冉君傳話,要我請客,為代我保護三希堂帖有功也。如能宴此嘉賓,斯亦奇遇,可列入初刻也。 1975年1月31日 被抄文物,書籍字畫,磁器文具,各有所司。書籍損失多,字畫無失而污染,器皿保存甚好,毫無損傷。每件腹下,貼有小簽,詳列物件名色。此亦視執事者之人品,至於順手牽羊,趁火打劫者,可不論矣。 此人情小說也。余昧於社會人情,吃苦甚多,晚年讀此,不知有所補益否? 1975年1月31日下午 余中午既裝小說考證竟,苦未得皮紙為此書裹裝。適市委宣傳部春節慰問病號,攜水果一包,余亟傾水果,裁紙袋裝之。嗚呼,包書成癖,此魔證也。又惜小費,竟拾小販之遺,甚可笑也。 1975年2月5日晚記 此科學大著作也。認真從事,堅持不懈,慘淡經營,並有識見才力。雖荊棘荒蕪之境,亦可開闢為通途大道。余近裝聊齋集,已有此感,而於李氏之醫學,感尤深焉。 此廢紙原已捆線裝書,余以舊報易下包此冊,所謂拆東牆補西壁也。此事何益於人生,而經營不已,頗自怪也。 余修書以排遣煩惱,而根源不除,煩惱將長期糾纏於我身。 1975年2月6日晚記 一九七五年三月五日晚裝。傳言七日將地震,家人為余相度避身之地:一床下,一書桌下。床下必平躺,桌下必抱膝。一生經歷,只此一著,尚未品嚐也。 一九七五年三月八日。昨晚傳言地震,家人大為預防,鏡框油瓶佈滿地下,余脫衣而睡,既曉無事,繼理此業。 一九五九年春,余從青島轉太湖療養,遇組織善卷洞之遊,過宜興遇雨,同游者多選購小品陶器。余至書店,購得此書。輾轉多年,今仍伴我。為之包裝,聊抒舊侶之誼。 1975年3月14日 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七日燈下。有晚離不如早離之想。 這是和平環境,這是各色人等,自然就有排擠競爭。人事紛紜,毀譽交至。紅帽與黑帽齊飛,讚歌與咒罵迭唱。嚴霜所加,百花凋零;網羅所向,群鳥聲噤。避禍尚恐不及,誰肯自投陷阱?遂至文壇荒蕪,成了真正無聲的中國。他們把持的文藝,已經不是為工農兵服務,是為少數野心家的政治賭博服務。戲劇只有樣板,詩歌專會吹牛,繪圖人體變形,歌曲胡叫亂喊。書店無書,售貨員袖手睡去。青年無書,大好年光虛度。出版的東西,沒人願看。家家架上無自購之書,唯有機關發放之本。轉日破爛回收,重新返回紙廠。如此輪迴,空勞人力。 1975年3月又記 不知何由購此書,當時蓋以為古籍也。之璉去新疆,屢欲送之亦未果。今經變動,仍在手頭,且頗整潔,念系故舊,仍為裝新。 1975年3月30日 夏氏此書,余於保定求學時,即於紫河套地攤購得二卷本。抗日戰爭中,已與其他書籍亡失。此冊購於天津解放初,蓋猶念念不忘也。今倖存,乃為之裝束。 1975年4月3日晚無事燈下書 此余六十歲以後所裝書籍也。每日從辦公室索信件封皮,攜歸剪裁粘連,視紙之大小,抽書裝裹之。書櫥之內,五顏六色,如租書之肆,氣象暗淡,反不如原來漂亮,而余樂此尚未疲也。 1975年4月7日 一九七五年四月七日燈下。其來也不意,其去也不解,如花如露,如影如幻。晚年脆弱,非幸遇也。 一九七五年四月八日上午。粘連破紙,窗外春光,映射桌案,追懷近事,心實惑之。 書目書,既為執事者所據有,此本不引彼目所注意,而得存留。裝而新之,聊勝於一本無有也。 1975年4月9日下午秀露書屋裝訖記 此四萬五千字小書,余既以寫至末章,得大病。後十年,又以此書,幾至喪生。則此書於余,不祥之甚矣。然近年又以此書不存,頗思得之。春節時,見到林吶同志,囑其於出版社書庫中,代為尋覓。昨日,林以此本交人帶來,附函喻之以久別之遊子云:「當他突然返回家鄉時,雖屬滿面灰塵,週身瘡痍,也不會遭遇嫌棄的吧?」蓋所找到之書,因棄擲過久,髒而且破,幾與垃圾同朽矣。 嗚呼,書耳,雖屬上層建築,實無知之物。遭際於彼,並無喜怒。但能反射影響於作者,而作者非謂無知無情。世代多士,戀戀於斯,亦可哀矣。 1975年4月12日耕堂識 一九七五年四月十四日,余晨起掃除昨日李家沖刷下之煤灰,不斷彎腰,直立時忽覺暈眩,腳下綿軟。上班後,小路勸到醫務室。心臟主動脈第二音亢進,為血管硬化之征。吳大夫給藥。 憶明日為亡妻忌日,泉壤永隔,已五年矣。余衰病如此,不堪回首之思矣。 近日涉獵南明野史,並抄目錄,以知重複,因及此書。 余中學同學張硯方,雄縣人,買書後即包裝之。今余效之,此人不知在何處。 1975年4月18日 昨夜夢見有人登報,關心我和我之工作,感動痛哭,乃醒,眼淚立干。 1975年4月27日晚記 李秀成臨死前,明明乞憐於敵,此不只見於本文,且見於敵人之記載。而編者百般為其辯解,甚矣,非史學家實事求是之態度也。 1975年4月28日 一九七五年四月。晚年多病,當謹言慎行,以免懊悔。余感情用事,易衝動,不明後果,當切戒之。 卷庵書跋一九七五年五月十二日。時同院青年在廊下合唱小曲。此輩時光如此度過,頗甚得也。 此魯迅先生譯文之原刊本。我青年時期,對先生著作,熱烈追求,然此書一直未讀。不認真用功,此又一證。此本得之天祥市場,似李君家物。大概轉多手而致污損,非經多人熱心閱讀也。前借給同院一青年,以無興趣而歸還。先生當時,如此熱愛這本書,必有道理。今日為之裝新,並思於衰老之年,閱讀一遍,以期再現童心,並進入童話世界。 1975年5月14日下午記 今日上班,路遇小金,臉色蒼白。蓋所居之室及工作之處,均終日不見陽光,反不如在庭院勞動時之健康。此人因文字語言,青春「犯過」。 1975年5月15日 歐陽公可謂善為文者矣。觀某晚年,尚在修改文稿,為身後百世讀者著想,深為感動。為文者,當如是乎!然如此嚴正認真者甚少,故世上流傳之佳作亦甚少。今日印刷進步,每日文字滿街,當日無讀者,況百世乎。 1975年5月17日上午雨後半晴 此書購自書店。營業員不代顧客取書,只是監視顧客偷書。並以便利顧客為名,遂使書店變為閱覽室。所到圖書,無不狼藉,雖貴重典籍亦然,毫不珍惜。顧客招呼代取書,反不耐煩,甚至出語不遜,與菜市肉店無異。然購書者甚少,書店多設於鬧市,行人順便遊覽者多。如有小人書年畫之類,則頑童打鬧,地下滾爬,顧客步行艱難,無法檢書,只好退出。 此書店風景之大略也。然此系十多年前情景。今日當大不同,聞書店門前,可羅雀矣。 1975年5月17日雨後。此書在該書店小學課本櫃中,余檢出購之。 余幼年未認真習字,及至壯年,文字為活,雖有時以字體不佳為慚,偶爾練習,不能持久。購進字帖多種,即興臨摹,終無進步,然閱覽稍多,乃知餘字之最大缺點為不端正。 近日書寫,力求形體端正,不及他務。老年能寫端正字,雖兒童之應有,但積習難改,仍當隨時觀覽字帖,藉牢記字之結構狀態也。 1975年5月20日 此本亦得自天祥,後新印世說新語,作為附錄,余並購之。然紙墨印刷,遠遜於此。羅氏印書,定價昂貴,然對於翻印古籍,頗為內行,所印書籍,精益求精,真所謂一分錢一分貨者也。流傳千百年,紙墨將不敗損。此雖系殘卷,除讀書外,尚可臨字,花錢不多,一舉二得。 1975年5月20日晚 此兩角錢小書,裹於群籍之內,遭逢非常,在外播遷,數易倉庫,拆捆數次,地擲車觸,獨能完整,並免污損。此何故欲?一以其體微而薄,得不觸硬利;二以其偏僻,不為流俗所注目。故能全其體,保其潔也。其價雖廉,然能隨時展玩,主人頗從受益,樂在其中,實友朋之故交,藝苑之小品也。 1975年5月23日下午 余業此既厭且疲矣,然無他事可做。小本書既利用舊封套包裝近畢,今日乃及此書。昨晚亂夢,晨五時半起,沿多倫道向海河方向行,過嫩江路再一橫路,折而右行,至鞍山道口。門牌鮮明,門戶未啟,仰視樓上,窗簾花麗,主人未醒,往返徘徊。至家,共歷一小時。 1975年5月27日 一九七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燈下。人之相逢,如萍與水。水流萍滯,遂失其侶。水不念萍,萍徒生悲。一動一靜,苦樂不同。 一人在室,高燭並肩,庭院無聲,掛鐘聲朗,伏案修書,任其遐想。 1975年5月29日燈下善暗裝 余閱各書前之出版說明,多文字繁贅,不能簡明,讀之為苦,不知為何等人所擬稿也。 昨夜忽擬自訂年譜,然又怯於回憶往事。不能展望未來,不能抒寫現實,不能追思過去。如此,則真不能執筆為文矣。 1975年5月31日 昨日清理舊存原稿,凡有排樣者,一律棄之。過去存這些爛紙,並委託淮舟保存,不知是何想法也。甚可笑。此封套,系淮舟保存稿件所用。 人恆喜他人吹捧,然如每日每時,有人輪流吹捧之,吹捧之詞調,越來越高,就會使自己失去良知,會做出可笑甚至危險的事來。敗時,吹捧者一笑散去,如小孩吹氣球然。炮仗之燃放,亦同此理。 1975年6月7日 久不弄此。中間事煩、病擾、休假、無紙,此業遂停。今日同人來談,余問有封套否?中午遂有人攜大捆來,閒人乃大忙。 1975年7月9日幻華室裝 一九七五年七月三十日下午,大雨成災,庭院如潭,家人困處,我自包書。(第二冊) 大雨屋漏,庭院積水,一片汪洋。(第四冊) 積水未撤,屋漏,滴水未止。(第六冊)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人盜去,此書獨存,為之包裝,慨然。 1975年8月18日,大風一陣,暴雨數點,稍涼爽。 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六日下午。今日面部浮腫,並覺不適。午睡起,抽屜內有餘紙,遂為此冊包裝。此書系林間同志介紹所購,以其版本特殊,時常獨處,人亦對其不感興趣,故得存留至今,且頗完整也。 昨日從辦公室抱回茄子五枚,小黃瓜二條,用八張報紙裹之,尚恐街頭出醜。兩手托護之,至家累極。 初讀此作在《譯文》,甘之如蜜,珍之如璧。舊書已淪劫灰,此情亦如逝水。進城後購得此本,普氏著作,僅存一種。 1975年8月29日 重裝於一九七五年九月八日晚,再為此冊題字,不禁泫然。 我的字寫得多難看!可是當時千里一定叫我寫,我也竟寫了。千里重友情,雖知我的字不好,還是要我寫。 一九七三年四月十三日晚,燈下題字摘要: 此系遠的詩集,他在抗日期間,還寫些歌詞。書面題字是我寫的。今天整理殘書,去其污染,粘其破裂,裝以薄紙,題記數語。 余於友朋,情分甚薄。無金蘭之契結,無酒食之征逐,無肝膽之言語,無密暱之過從。因之無深交,多不詳其家世、學歷、年齡。 他是二十年代書生模樣,文質彬彬,風度很好,對我關心。數十年來,相與之間,無言語之齟齬,無道義之遺憾。 他寫的詩,明白暢曉,我所喜愛。 人之一生,歡樂痛苦,隨身逝而消息全亡。雖父母妻子,亦只能講述其斷片。此後,或有說者,或無聽者;或念者少而忘者多。或知者不言,或言者不知。其見證較久遠者,其為遺書。能引起我對遠的全部回憶的,就是他這本詩集了。故珍重記述如上,以備身體較好,能有較詳細的關於他的記述。 魯迅致增田涉書簡黃秋耘寄贈。魯迅書簡補遺一書,余未購得,金鏡生前,曾托其代覓一冊,秋耘或憶及此而寄贈,不可定也。金鏡已作古,音容渺茫,不得再見矣,擲筆黯然。 1975年9月11日 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三日。此書羽時曾借用,後鄭重歸還,今不得見其人矣。 今日所聞:周沱昨日逝世,才女而薄命者也。行政科為半間房在佟樓新聞裡打人,致一青年名三馬者當場服毒而死。 1975年9月22日 水不能入口,並不能澆花。幸院中有一水井,取水澄清而飲之。 向陽院號召修路,張出差。近日院中大興土木,徭役恐從此繁重。洋灰走私戶,較用於公益者為多。 此書原擬處理,近日無事,取出潔整以消遣。心情煩躁,人謂與飲污水有關。密雲給水,黃河引水,不知何日到津?昨晚金池送來深井水五十斤,於是盆罐皆滿。天津九河下游,今海河竟露底矣。 好事之徒,終日汲汲於損公濟私之事,庭院甚亂,遇假日當退避後室。然周圍無一處安靜,嘈雜如下處。此晚景之最難堪者。 1975年9月28日 進城後,狃於舊習,別無所好,有暇即奔跑於南市、北大關等處。逛書攤於冷巷,時有所得。環境幽靜,往返走路,於身體亦有益。唯於天祥市場購書,則甚不衛生。市場為藏污納垢之處,所設書籍,破損塵封,索價無邊。購回需曝之日中,刷之擦之,粘之連之,污手染肺,甚有害也。一次余整理舊書,有細物吸入氣管,不適數日,當以為戒矣。而樂此不疲,忽忽已老,亦可傷也。 此書購於天祥,主人拋置於貨櫃之最下層,無人過問,已有年矣。余聞此書名,而不得善本,遂購歸焉。原藏書人似銀行職員,觀其鈔補遺漏,亦好書者。 1975年9月30日 此書得之於北大關冷巷中。一中年人,貌甚不揚,陳書於地,背牆而坐,潦倒殊甚。人無他技以求生活,幾近於乞者矣。余之庸碌,本與彼等,今幸能優遊閭巷,閱書地攤,則遭逢一時之不同耳。今天津無此冷清之地,亦無此冷清之人矣。 今日國慶,庭院如市,街上人如潮湧,家人外出,余仍整舊籍,念冷巷書友,不知其下場如何。 1975年 天津解放之初,舊物充斥,有所謂早市者,尤為可觀。間有書籍,然外行人亦難以廉價得善本。此本散置地下,無人過問,余以一角錢得之,小販已喜過望。多年來並未遺失。今晨家人索觀明版書,乃取出示之。並為之易去黑色書線,修補數處,使之繼續存於天壤之間。 1975年國慶節後一日 此書似從蘇州郵購所得,購書而及此偏僻之作,可謂濫無涯際矣。喜其印刷雅秀,故曾鄭重修補而存之。前經大變,流離數載,歸還斗室,堆壓拋擲,幸未離失。今日展卷,蟲蝕鼠齕之跡仍在,線連紙補之痕猶新。而當年伴我者,雲亡已數載。余倖存於九死,徘徊於晚途,一燈之下,對此殘編,只覺身游大霧四塞之野,魂飛驚濤駭浪之中。 1975年10月6日之夜 此本刻印紙地均甚佳,原藏者亦甚愛惜,近年流離,骨簽內刺,幸未大傷。後有張海鵬跋,似據學津討原重刻。 1975年10月10日 此余進城初期所購,大字本也。余好潔,凡有污染,均經挖補,實不必也。 1975年10月10日 薄薄小書,衣此厚裝。尚憶堆放於佟樓地下,同伴上稱論價於收購站之時乎?前此流離失所,拋擲倉庫,可更不言。 今後命運,亦不可卜也。 1975年10月12日 此無聊小書,內有一九六六年題語。九年已過,我尚如斯。 1975年10月18日燈下 一九五六年春,余至杭州旅行,路經上海,適遇古籍書店開張,購書數種,此書在內。歸而大病,未得細看,又歷非常,他書多失去,而此得存,蓋以其貌甚不揚也。此系有正書局所印小字本,然亦罕見,今大字本已影印新出,非力所能致,對此乃倍加珍視而裝修焉。 1975年10月21日燈下。 余幼年初見金玉緣於屠戶劉四家,此人後以吸毒落魄死。 即廟會出售之石印小字本也,紙色亦如此烏暗,字體則如眉批大小,頗傷目力。稍長赴外地求學,所見紅樓版本多矣,然過去所購,亦只為大達書局之一拆八扣本。中年以後,以文學為職業,文章講授,均曾涉及此書,殘存尚有數種,然內容已多忘記,此學荒疏甚矣。 裝訖記 重裝於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七日。原有包裝,隨書歷劫,已甚殘破。此次利用厚紙重裝,不忍除去,故甚臃腫。 竹書紀年(四部叢刊縮印本) 此等書籍,從上海涵購,其價頗廉,字細小,亦非老年所易閱讀,久久棄置荒僻之區,近以架上書皆換此等裝束,遂亦並預此榮。 1975年11月3日燈下 此書堆於書肆案下,蓋貨底也。清光宣間,石印為新法,舊籍為之解放。石印佳者,目前列為珍本。此書固無足論,然印刷清楚,可略見當時石印技法。余所購石印筆記小說,全數送人,掃葉山房所出,書寫多有名手,頗可戀惜。亦有貪利書坊,將原書縮印模糊,不便閱讀者,在佟樓時一併處理矣。 存華堂記於1975年11月8日燈下 余近年用廢紙裝書,報社同人廣為搜羅,過去投於紙簍者,今皆塞我抽屜,每日上班,頗有所獲。遠近友朋,率知此好。前數日冉淮舟從文化局資料室收得破碎紙一捆送來,選裁用之,可供一月之消閒矣。 9日晨又記 有一年不外出散步,今日午睡起,食柿子一枚,覺腿腳有力,仍到勝利路一帶,車輛增多,污穢如故,擇路而行,小心瓦礫。此種散步,不如閉戶。 1975年11月10日 此等書,頗便消遣,學問不深,趣味甚濃,玩物者之記錄,非考據家之著作也。余好聚書,遂亦好此類書,較之一般書目,可多知古書源流,然於今世,則為幾將枯竭之支流,無人向此問津矣。 1975年11月12日燈下 會文堂專印廉價書,其書能深入小縣城以至廟會,余幼時即識此堂名號。現存僅此一種,於紙墨印刷,並不講求也。 此書有人謂為屈大鈞作,不得詳也。此書內有數卷卷首題南越筆記,則所據不知為何本矣。 1975年11月13日 大風寒甚,心躁如焚,不能外出,取此書再整裝之。 1975年11月13日 此類書定價如此之昂,蓋賣與外國人或公家資料室之品也。余以稿費,亦得收藏,實偶然也。人不由己,正所謂得小便宜吃大虧也。 同時又記,風仍不已。 從熱愛現實到熱愛文物,即旅行於陰陽界上,即行將入墓之征,而並一小石之志,不可得也。 再記 余既以大批石印筆記送人,時亦惋惜,以其代表一時期印刷史,書寫亦多能手,可備觀賞。贈與他人,他人以為泛泛,不知愛惜,尚不如棄之收購站,或再遇書癖也。此數種石印書。因夾於其他書捆中,隨至舊居,得以暫存,並得披新裝焉。 1975年11月13日下午 是書亦申報館排印本,原讀者不知為何種人,圈點不論,每本每頁,詳核字數,標記號碼,系排字工人或刻書者書歟? 書之裝飾,書寫字體,並老學究之不若,近於經商小販所為。 余得於市場,架上無他善本,污損若此,裝而存之。 1975年11月14日燈下 此近於村學究之著作,然所記亦有可取。余從外地購書,有時只看目錄,不知內容,胡亂購之。另有一種淺薄者已處理,此本刻印精良,並念人一生從事文字,晚年頗願有一本書流傳,此種心情,可理解也。人生何處不相逢,對作品亦然,故裝而存之。 1975年11月21日 此大人物之著作也,裝腔作勢,為聖人天子立言。此人名聲,如此渲赫,以其所居官大也,余殊不見其詩與文之佳處。同為「文達」,其文筆不及紀曉嵐遠矣。 1975年11月21日下午 昨日清晨,將所養小鳥一隻,開籠釋放。彼將奮志飛去,不失方向,覓得山林同類乎;或將遭遇強暴,凍死中途乎,余不得而知矣。總之,彼已結束此一次羅網之慘禍,籠牢之悲苦矣。籠居,日有飲食,且免貓噬鷹攫等危,然彼固不願也。 同群之思,山林之想,無時不縈於懷。每聞同聲,則啾唧觸籠以求之,狀至可憫。今一旦自由,雖死不反顧。余知其必能歸至舊巢,迎日光而鳴也。 張去農場,用五角錢買得一隻大山雀。捕鳥者謊之曰:此名為「美鳥」,乃捕來「出口」者。張請其選一善鳴者。而此鳥殊不能鳴,其聲「吱吱」如鼠叫,性且不馴,拋費食糧,余故放之。 1975年11月23日 此書購於冷巷,與余浮沉二十餘年。此以前尚不知是何等經歷也。 1975年11月22日下午大風寒甚 自淮舟送殘紙一捲來,包線裝書將及百本,紙不用盡,則心不能安,覓書裁紙,不督自勵,此習慣勢力也。亦無計劃,包否如抽籤,今紙已盡,可止矣乎。 1975年11月23日燈下 余尚有排印本,文字較多。 又記 一九七二年與此書重見。惜其垢污殘損,為之潔修包裝。 庶幾其有此經歷,能面貌一新雲。(此則為此番包書題字之首作,可記也。一九七九年十月再識) 此書購於北大關冷巷中,早期購書之一。今日甚難見如此紙墨之書籍矣,有之亦非輕易所能致也。 1975年11月 近日為鄰居在窗下蓋小房生氣,甚無謂也。然迫使余深思當前環境及將來可能遭遇。要之,應隨時克制,慎之! 1975年12月2日燈下 下午老李來,余包書與之談話,老友不以為慢也。 王佩娟代購報社處理牛皮紙一捆,三公斤。然近日心中不靖,並包書亦無意為之。昨日理出一小張,裁之為此書包裹,仍甚節約。其餘大幅,留將來遷居時用。嗚呼,荊棘滿路,犬吠狼嗥,日暮孤行,只可披斬而進也。 1975年12月11日 既得大紙,念及大書,今日包裝圖錄兩冊。余對文物毫無知識,又不好參觀實物展出,非學此之正途也。 1975年12月12日 既得多紙,爰及此書,共四十八本,徐徐裝之。 1975年12月13日 上午至街散步,道途多阻,或因拖拉機成隊停留,或因施工加籬柵,或因自行車廠,令青年成隊試新車於通路,或修剪樹木堆枝於路中,或就馬路篩灰和煤,晾被褥堆垃圾。百碼之內,雖繞道數次,亦不得暢行,乃歸。 15日 昨日小宏來言,將去昆明,並要為我買煙茶及大理石鏡面。此甥時時結記我,亦不負我襁負之勞矣。思之慨然。 余既於前夜哭罵出聲,昨夜又夢辭職遷居等事。而慷慨助我者,則為千里。千里平頭,揚揚如常日。此蓋近日感寡助之痛,而使故人出現於夢境也。此小事而紛縈心中如此之深,余所見太短矣。 19日燈下 今日裝訖。此書雜亂無章,所引亦不注出處,取材無鑒衡,多淺薄流俗之言。然其體大,所容多,凡有關北京風物世態,究非他書可比,可用之材甚多。千百年後,將成罕見之類書。四十八冊之規模,雖在目前,亦不多見。如此保護,亦期延其年壽,遇有明達耳。 21日燈下記 余讀翁文恭日記,知其寶愛此碑,購得一本,然不能得其解。 1975年12月25日燈下 清代無他學術,士大夫考據及於金石,於是碑帖盛行,然打印頗難,得一本則視為珍秘。時代之好,後人甚難理解也。 石印術興,古籍字帖,得大傳播,有正、文明諸書局,所印完備精良。十年前,余陸續購求多種,然對此道,終難及門而入也。此本印刷紙張,均甚精好,值書籍艱難之際,當與黃金等價。余附會風雅,故裝而珍藏焉。 1975年12月25日燈下 一九五八年,余在青島,病中習字,鄒明同志自津購寄者。十餘年人事滄桑,往事亦多不堪回首。而余尚在人間,並於燈下讀書作字,憶及生者逝者,心如木石,不知其所感矣。 1975年12月25日燈下 余幼不習字,屢承嚴責。後奔走四方,更無習練之機會。 所見既少,又乏師友指導討論,寫作了草,字無定型,迄於晚年,不可改也。近年稍見字帖,亦嘗練字,字如童子,數日即不耐煩。然亦悟知:字求便認,不生誤會。當力使整齊無缺失,妍丑亦不可易矣。 1975年12月26日上午 余近感:老年人多顛倒,語多重複。心有一念,頑不能散,一說再說,他人煩厭,而己不知。表現於文字亦如此。余青年時寫作,一作之中,即使數十萬言,無一重複語,似通盤背誦得過。今則不然,旬月之間,所題語言,即多重複。新枝不生,舊根盤結,此所謂生機漸消乎? 1975年12月27日 此冊系亡者伴我,於和平路古舊門市部購得。自我病後,她伴我至公園,至古董店、書店,順我之素好,期有助我病速愈。當我療養期間,她隻身數度往返小湯山、青島。她系農村家庭婦女,並不識字,幼年教養,婚後感情,有以致之。 我於她有慚德。嗚呼!死別已五載,偶有夢中之會,無隻字悼亡之言,情思兩竭,亡者當諒我乎! 1975年12月30日上午 此一年又在修裝書籍中度過,仍不能自克自寬也。 1975年12月30日 在短短的三個月中,你在我的感情的園林裡,形成一棵大樹。你獨承陽光,濃陰布地,俯視小草。(偶然想到) 癸巳類稿紙店品種不全,即牛皮紙亦不易買到。家人代買書皮紙兩張,色質均劣,手指一劃則脆裂。此蓋裝訂油印材料之紙,非包書之紙也。今後應說明要包裝紙,庶乎近焉。 余好在小攤買書,而不及細檢,常買到殘缺之本,使小販得利,有時反為其譏笑。此亦好便宜之過也。其實,物不佳而值並非不昂。購書當先看目錄,查卷數,最後看版權頁,以知其底止耳。 余今歲讀歐陽文忠公集,將此錄讀過,見其所記,內容質實,而有條理。見聞學識,均非一般筆記所可比擬。 此從蘇州古舊書店寄來者,字刻雖拙,紙墨頗好,不知何人重裝,講求如此。鮑氏續從稿,亦頗可讀。晚清士大夫,多好此道,並全力以赴,考訂細微。風尚之形成,自有其客觀原因。然其間多舊宦子弟,以及俗吏富商之慕風雅者。動盪如同光之際,志向遠大者,自不乏人,其著述,當亦非此區區者所可比擬。然此小道,亦容人游賞,春柳秋花視之,可也。前附細紙,偶書如上。 1976年1月2日 此內府刻本,系紀曉嵐家物。土改時,楊朔同志到河間,住冀中導報,將全唐詩攜至宿舍,書內紅鉛筆圈,疑即楊閱讀時所作。當時戰爭未止,楊雖有馬一匹,此等長物,仍不便攜帶。彼走後,書堆置地下,余檢出樂府部分,共四冊。曾存於方紀處;曾被抄走;曾寄往江西,終歸手下。今富於紙,為之包裝,百感交集。 楊朔同志已不在世上,前接其弟楊玉瑋來信,謂楊已有正確結論,遍告各地友好。家屬對死者結論,重視如此,甚可痛也。余與楊無深交,然自晉察冀邊區熟識以來,觀其為人,舉止言論,一如書生。在河間時,余晚間路過其住處,見其盤腿坐於炕上,小飯桌放一盞油燈,聚精會神,展覽刀布。 蓋亦土改時所收故家之物。能於動盪中,安靜治學,印象頗深。 1976年1月7日 今日總理逝世。斯人云亡,邦國殄瘁。 幫我做飯的,為一農村婦女,聞周逝世,抽咽失聲。曰: 他是好人。人心如明鏡清泉,雖塵積風擾,不可掩也。 1976年1月9日 此書原想棄之,近日富於紙,遂取此等書雜治之,此證人愛憎無常,物之遭逢,亦隨之無常也。 又記1976年1月10日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燈下。世界輿論:亞洲一盞明燈熄滅了。謂周之逝。強忍熱淚聽廣播。 南通社稱:中國無周,不可想像,然已成鐵的事實。 另一外人斷言:無人能夠代替他。 另一外人評述:失去他,世界就和有他時不一樣了。 共同社題:北京市民靜靜地克制悲痛的心情,排隊購買訃告。 范、司馬為宋名相,讀其書札,可略窺其相業,然與周比,均沙礫耳。 南政治報謂:周所歷時代,為最暴風雨的,變幻無窮的,半個多世紀。 1976年1月11日燈下 無失言,無失行,光明磊落,愛護幹部,大公無私,獻身革命。威信樹於民心,道義及於國外,此周也。 又記 余有此三家尺牘,今日裝竟。範文正原有全集,在佟樓時,為家人捆而售之廢品站,萬有文庫本新書也。今求之天壤,將不可得。風流雲散之易,一磚一瓦之艱,適成人間翻覆之對比耳。 時限記於1976年1月12日上午 今晚至鄰居看電視:向總理遺體告別。 余多年不看電影,今晚所見,老一代發皆霜白,不勝悲感。鄧尚能自持,然恐不能久居政府矣。 1976年1月13日 余曾於購書高潮時,購此等書數種,蓋即所謂百子全書也。佟樓搬家前,以三冊贈鄰居老周,即時常持老醫書,坐於門前小葡萄架下者。又曾拆爛一冊,作捆書之墊紙。留此二冊,屢欲處理,而時勢變化,今日竟得鄭重裝飾如此,亦非意料之所及耳。 1976年1月17日 余前有商務排印本,連同一些雜說部,捆送達生。昨達生來閒談,問及近來出版物,知有此書,遂托其轉請小馬代購。達生認真,下午即辦妥冒寒送來。此亦劫後藏書,潔裁廢紙包裝之。 弄慣線裝舊書,一接此等新品,如磚石在手,不勝其沉重板硬也。如此影印小說,頗不便閱讀,然如購新出線裝書,又頗不便於生計也。 1976年1月20日時限記 去年此時,一小鳥撲入室內,方思永伴,又受驚一逝不返。余在青島時,佇立海濱,見海鷗忽下浴於海水,忽上隱於雲端,其赴如戀,其決如割。癡心相繫,情思為斷。小鐘滴嗒,永誌此緣。 1976年1月21日 今日天寒,重裝此書。十餘年前余手訂也。初疑書店所為,後見包書紙上投遞員小圖章為王淑媛,當時余熱衷購書,幾乎每日有郵件到來,均系此女士手送至台階上也。訂書結線,亦系縱耕手法。十年工夫,余幾不能相記矣。王女士已不再現於此零落之庭院,來者是一代新人。 1976年1月21日燈下 此種版式書,現代已無人問津。而余進城後,忽興好古之思,以有用之錢,換無用之古董,且愛護不倦,直至於今。 然今已衰老,目力不佳,此正字大行疏,悅目怡心之品也。 1976年1月22日 此不知何等著作,亦不知作者為何等人,胡亂購來,胡亂裝之。 1976年1月22日 新年剛過,春節又迫,今日求人理髮,余之年即已過大半矣。 此亦只看書目,不知內容,函購之一部書也。而此等書,定價竟如此之昂,不明其用途何在。 1976年1月25日燈下 此書得自早市地攤,歸後並曾認真閱覽一過。轉眼已二十餘年。又值年關,包書遣懷,可悲也。 昨日下午包書時,喉癢大咳一聲,噴嚏並作,乃口鼻出血。適組內同志來問年,強作笑語,酬之而去。室有厭物,每年都不得安然度過。 今日身體不適,又家務勞累,下午睡中老李來,告以心煩,仍絮絮不去,乃上床臥,以有病避之。 1976年1月27日 初一晚為小孩起名,仍為玉旁字。春節無外出,來人較去年少。今晨有花枝招展二人見訪,頓為寒舍增輝。 今日內紛稍靖,余得題書。 1976年2月1日燈下 今日檢書,忽見此書文字,命運難知,聊作邀盲問卜之用。 1976年2月6日 余不憶當時為何購置此等書,或因魯迅書賬中有此目,然不甚確也。久欲棄之而未果。今又為之包裝,則以余之無聊賴,日深一日,四顧茫茫,即西天亦不願去。困守一室,不啻劃地為牢。裁紙裝書,亦無異夢中所為。 1976年2月7日 因炊事忙,此事遂廢。此數日間,亦不得安靜,何處可求鎮靜之術,余不惜刀山火海求之。 1976年2月14日 戒行之方為寡言,戒言之方為少慮。 禍事之發展,應及時堵塞之,且堵且開,必成大患,當深思之,當深戒之。 1976年3月3日燈下老荒記 余每於夤夜醒來,所思甚為明斷。然至白晝,則為諸情困擾,猶豫不決,甚至反其正而行之,以致言動時有錯誤,臨險履危,不能自返,甚可歎也。余如能堅持夜間之明,消除白晝之暗,則過失或可稍減歟。 1976年3月4日燈下老荒記 地大震,屋未塌,書亦未損,余現亦安,能於燈下修書,可知命立身矣。 1976年9月11日 余之讀書,不潔不整不願讀,書有折角,如不展舒,則心中不安亦如卷折。然細想實不必要,徒損時間精神,於讀書求學無關也。但古來讀書人多愛書,不讀書者視之為怪。余見他人讀書,極力壓迫書籍以求方便,心頗痛之,然在彼人,此種感情實難理解。 舊習本宜改過,但不近書則已,近書則故態復萌,因既在身邊,即難不顧而生情,有之為累,生之為痛,乃法則也。 1973年4月11日 久不事此,地震後在外露宿近一月,後雖偶進室中而無燈。今電接通,遂又得於晚間靜坐包書,然筆墨早已收起,乃用鋼筆題識。此書余另有萬有文庫本。 餘生1976年9月11日 余附會風雅,購得三希堂四木箱,裝潢華貴,蓋銀行家之遺物。瀏覽一過,即成長物,且頗滯重,亦不甚愛好,置之而已。近日家事紛擾,且加以地震,平日弄書之習,中止近兩月矣。昨晚又有震動,同院嘈雜,余麻痺稽留室內,忽念及此書,願讀書法家所愛之文章詩詞,遂從櫃中取出,量紙裁裝,如地大震,則一切覆埋。幸而平安,則仍為人生一樂也。 1976年9月26日晚餘生記 向陽大院,兩婦女為蓋小屋,爭地吵鬧不休。余今日掛老缶篆聯於室,又包裝此舊書。余囿居此院,二十有五年。初進院時,房屋莊嚴,院中清整,小河石山,花木繁盛,後住戶日多,不愛公房公物,室內院中,漸呈破敗,然尚未大壞。 一九六六年,南市氓童,成群結隊,上屋頂,入地下,凡有銅鐵可偷走賣錢者,大事掠劫。屋瓦頹破,頂生茂草,院中花樹,攀折刨損,一株不留。然假山小河,以其堅固,尚未動也。今年地震兩次,興造臨建,遂移山倒海,斷筍石為台階,碎太湖石填地基,頓時河平山削。各式小屋堆砌連結,掩影曲折,幾無行人之路。而原有住房,漏雨透風,無人修理。 地雖已不震,而爭地盜料,大事擴充,損公肥私,如入魔途,不知其返,向陽大院之委員、主任,表現尤甚。嗚呼,名為向陽,其實向陰,此世界之所以永不得安寧歟? 1976年 從書紙看:此書曾擲棄於泥污,又經愛書者精心裝潢。二百年間,不知幾經浮沉矣,又歷寒齋一劫。 昨日又略檢魯迅日記書賬,余之線裝舊書,見於帳者十之七八,版本亦近似。新書多賬所未有,因先生逝世後,新出現之本甚多也。因此,余愈愛吾書,當善保存,以證淵源有自,追步先賢,按圖索驥,以致汗牛充棟也。 五一年春購於南市,劫後贈與文會。近因寫平話文章,向之討還。文會甚慷慨,於臨建書堆中找出。此書已不知幾經浩劫,地震為其最近之遭遇耳。 1976年 一九六六年夏秋之交,每個人都會感到:運動一開始,就帶有林彪、「四人幫」那股封建法西斯的邪氣。 那時,我每天出去參加學習。家人認為:我存有這些書,不是好事。正好小孩舅父在此,就請他把線裝書抱到後面屋子裡,前屋裝新書的櫥子,玻璃門都用白紙罩蓋。這真是欲蓋彌彰,不過兩天,我正在外面開會,機關的文革會,就派紅衛兵來,把所有的書櫥,加上了封條。 我回到家來,內弟以為我平日愛惜這些東西,還特別安慰了我幾句。其實,當時我已顧不上這些。因為,國家民族的命運,尚不知如何也。 住在同院的機關領導人,也趕來看望了一下。當然,彼此心照,都沒有說什麼。運動之始,文革會,乃是「御用」,觀機關紅衛兵隊長由總務科長兼任,即可瞭然。人們根據舊黃歷,還以為拋出幾個文藝界人物,即可搪塞。殊不知道此次林、四之用心,是要把所有共產黨幹部「一勺燴」。 秋冬之交,造反派以「壓縮」為名,將後面屋隔斷。每日似有人在其中捆綁舊書。後又來前屋抄書,當時我的女孩在場,以也是紅衛兵的資格問: 「魯迅的書,我可以留下嗎?」 答曰: 「可。」 「高爾基的呢?」 「不行。」 執事者為一水管工人,在當時情況下,其答對,我以為是很有水平的。 因此,「高爾基」被捆載而去,「魯迅」得以留在家中。 人、事物、事情的發展變化,都是辯證的、無常的。你以為被捆綁去的,就是終身不幸;而留在家中的,就能永遠幸福嗎?大不然也。 捆綁去的,受到的待遇是「監護」。它們雖然經歷了幾年的播遷,倒換了幾家的倉庫,遇見過風吹雨打,蟲咬鼠齕。但等到落實政策,又被「光榮的」護送歸來,雖略有殘缺,但大體無傷。 留在家中的,因為沒有了書櫥,又屢次被抄家,這些書,就只好屈尊,東堆一下,西放一下。有時與煤炭為伍,有時與垃圾同箱。長期擲於床鋪之下,潮濕發霉,遇到升爐缺紙時,則被撕下幾頁,以為引火之助,化為雲煙。 當初這些書,在我手中,珍如拱璧,處以琉璃。物如有知,當深感前後生活之大變,一如晴雯之從怡紅院被逐出也。 被迫遷居以來,兒媳掌家,對寒舍惜書傳統,略無所知。 因屋小無處堆放,乃常借與同學同事,以致大多不知下落。一日竟將此書之封套,與廢物同棄於院中。余歸而檢存之,不無感慨焉。 此書有詳注,雖有小疵,究系專家所作,捨此,無以明當時社會及文壇上之許多典故也。 1976年 一九六五年二月,時妻病入醫院,心情頗痛。京中寄此殘書來,每晚修整數頁,十餘日方畢。年過五旬,入此情景,以前夢中,無此遭際。 雨水 時有所感:青春遠離,曾無怨言,攜幼奉老,時值亂年。 親友無憾,鄰閭無間。晚年相隨,我性不柔,操持家務,一如初娶。知足樂命,安於淡素。 1965年2月19日晚 近年以整理舊書殘籍休息腦力,有時購書太多,每日擦磨貼補,亦大苦事。近日忽念不購新貨,取櫥中舊有者整理之,有事可做,而不太累,亦良法也。 閱舊書多,易養成無病呻吟之惡習,此可戒也。其清新揚厲的句子,還是應該從新時代的作品中求之。 1966年2月15日晚裝竟想到 此等書不知何年所購置,蓋當時影印本出,未得,想知其內容,買來翻翻。整理書櫥,見其襤褸,裝以粗紙,寒傖如故。一九六六年,時已五十四歲。憶鼓搗舊書殘籍,自十四歲起,則此種生涯,已四十年。黃卷青燈,寂寥有加,長進無尺寸可談,愧當如何? (以上三則,不合時間體例,附抄存之。) 一九七五年,有同居於一室者離去,臨別贈言: 「現在,階級關係新變化,得確信,老幹部恐怕還要被抄家。你在書皮上寫的那些字,最好收拾收拾。」 余不以其言為妄,然亦未遵行之。後雖有被專政加強之跡象,幸無再抄家之實舉。今「四人幫」已矣,雨過天晴,此等文字竟得輯錄發表,實出人意料之外也。 嗚呼,巢居者察風,穴處者慮雨。彼人可謂居不忘危,擇枝而棲者矣。 1979年8月26日時浮腫加劇,錄此以忘病痛。 聖人不以感私傷神,呂氏春秋之教。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