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前有此錄,已印行矣。續有所得,仍輯存之。體例不變。 1984年3月20日,作者記。 -------- A《書衣文錄》最初發表時分為(一)、(二)、(三)及《拾補》四部分,收入《孫犁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時按寫作時間重新排列,今據百花文藝版;其中《拾補》發表時尚有「小引」及「書衣文錄再跋」,亦附於後。 久別重逢,如久違之石。惜君塵垢蒙身,亟為潔修整裝,亦紀念此一段經歷也。 1972年11月於多倫道宿舍 附記:此證余已撤回原住處,然身處逆境,居已不易。花木無存,荊棘滿路。閉戶整書,以俟天命。 余識字不多,典故知識尤少。但不好查辭書。此次大部辭書失去,只留此小字典。老年多忘,願養成遇生字即查字典之良好習慣,減少念寫錯白字的過失。手頭有此廢紙,為之包裝,保其潔整,樂於觸摸。 1974年12月14日時屋內頗暖 此奇作也,而蔣瑞藻作小說考證,斥之為千篇一律,不願再讀。余則百讀不厭。蔣氏所指,蓋為所描寫男女間之愛情,以及女子之可愛處。如此兩端,在人世間即如此,有關小說,雖千奇百態,仍歸於千篇一律。蔣氏作考證,用力甚勤,而於文學創作,識見如此之低,何耶? 1975年2月1日下午偶記 附記:此次再檢小說考證,不見蔣氏此說。忘其出處,或余誤記。 文絕一體,藝專一技。天才孤詣,況凡夫之庸疏乎!蒲氏絕其才力於一書,所遺於人者,已號洋洋矣。而人猶妄求其他,翼有所發見,亦人情之常也。夫參天者多獨木,稱岳者無雙峰。晝夜經營,精極一體,其它詩文,只能看做是成此大功之準備。讀其雜著,而有才盡之憾者,其商販之見乎? 花好月圓,流年似水,亦此理也。 1975年2月3日睡起記 蒲氏困於場屋,而得成誌異大業,誠中國文學之大幸也。 又以身居農村,與群眾接近,所為雜著,亦具風采,惜此集未收其家政內外等篇也。 1975年2月3日下午,院內小孩,爭放炮竹。 二月四日下午,余午睡,有人留柬夾門縫而去,亦聊齋之小狐也。 是日晚七時三十五分,余讀此書年譜,忽門響如有人推搖者,持眼鏡出視,乃知為地震。以前未有如此劇烈者。 一九七五年二月五日中午,裝書避囂。 余於二月十四日,到報社上班。今日上午為人改通訊稿一篇。下午粘廢紙為此書包裝。上午外孫來,又為我買好煙五包,並幫家人和煤泥。小孩安穩寡言,頗有禮性,老年見此,心甚怡悅。 1975年2月16日晚記 昨夜夢中驚呼,徹夜不安。 1975年2月22日 毋先天成,毋非時而榮。先天成則毀,非時而榮則不果。 (古帛書) 1975年3月19日下午 戴角者無上鑿。同上。 整日煩躁,晚尤甚,而艾文會來。告以病,不去。伺余用飯畢,此公之故態也。 1975年3月26日燈下 附記:此實文會對我之關心。文會已作古。求實心、熱心幫人如彼者,今已難矣。余好煩,得罪好朋友,而文會不以為意,甚可念也。 文會晚境寂寞,思之黯然。 張為購此紙,變花樣,實不雅觀。 近日,余在書皮上亂書之堂號、齋名有:晚秀廬、雙芙蓉館、晚娛書屋、娛老書室、夢露草堂等等。均屬附會風雅,百無聊賴之舉動。 1975年3月27日 三月末,家來客,二位小姐。余心不靖,意態有煩。而張以為慢,遂強打精神應付之。今日下午,二客外出,乃裁紙包書,而心中甚不平。此病態也,余當戒之。 1975年4月2日 余尚有書譜,在佟樓賣書時,誤賣去下冊,遂將上冊送卞雪松君,彼甚好書法也。 1975年4月2日下午 送走二位女郎,正要清靜,晚上小伙子又來探問,實令人煩。 1975年4月2日燈下 昨晚台上坐,聞樹上鳥聲甚美。起而覓之,仰望甚久。引來兒童,遂踴躍以彈弓射之。鳥不知遠引,中二彈落地,傷頭及腹。乃一虎皮鸚哥,甚可傷惜。此必人家所養逸出者。只嫌籠中天地小,不知外界有彈弓。鳥以聲亡,雖不死我手,亦甚不怡。 1975年6月13日 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1975年8月6日 紙富則惠及劣書。然余既存有尺牘數種,則此書或將有助於用乎? 1976年1月7日下午 今日餘心煩甚。中午,兒子來接大女兒去佟樓住兩天,余謂女兒:父安靜安靜。女不歡。今家庭各有愁悶事,自顧不暇,不能為他人寬心解悶也。手頭有此紙,覓一書包裝之。 1976年2月24日黃昏 又值歲暮。回憶一年之內,個人國家,天事人事,均系非常。心情百感,雖易堂名為晚舒,然不知究可得舒與否。仍應克勵自重,戒輕戒易,安靜讀書,不以往事自傷,不以現景自廢。 1977年2月14日下午 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古代之有刑罰,使民有所畏懼,豈只為統治階級利益哉! 古人有道德倫常之說,豈只便於奴隸主之統治哉?道德、倫理、教育、法制,經歷史證明,乃全民之所需,立國之根本。 經濟、文化發展不可缺少之因素。 當變革之期,群眾揭竿而起,選士用人,不可拘泥細節。 大局已定,則應教養生息,以道德法制教化天下。未聞有當天下太平之時,在上者忽然想入非非,迫使人民退入愚昧瘋狂狀態。號稱革命,自革已成之業,使道德淪喪,法制解體,人慾橫流,禍患無窮,如「文化大革命」所為者。 道德倫理觀念,成就甚難,進化甚緩。但如倒行逆施,則如江河決口,水之就下,退化甚易。十年動亂,可作千古借鑒矣。 1980年3月 余舊有萬有文庫本,共四十冊,已於「文革」中失去。今日沈金梅同志,從夫子廟古舊書店,購得此縮印本。厚重而字體不甚清晰,非老年讀書善本也。然聊勝於無有,故甚感沈君奔走之勞,並鄭重包裝如此狀。 1980年5月7日 古泉拓存上 近日倦於執筆,又念舊籍。昨日整理章氏叢書續編,幾不知其所云。此一代大師,治學終生。然其文字,不及半世紀,已無人問津矣。捆好放歸原處。忽見此等拓印書,不解如前書,然可當畫冊看。 1980年12月24日 曾秀蒼來片,盛稱此印本之精良。及至托人購得,並與舊存本相對,亦殊覺其無多特長,不過標榜奇異,以廣招徠耳。近之出版社,甚至學者,多有此種辦法。對國外讀者,尤好如此。貿易之道,施於文化者也。(上冊) 余尚未細觀,上冊所題,恐有過偏之論。然近日所印古籍,即少且劣,卻是事實。特別是那些出版說明之類,有很多簡直是夢囈。(下冊) 1981年3月21日燈下裝訖記 昨日報載,市人民圖書館管理員,盜竊書籍一千餘部冊,賣得二千餘元(所盜賣尚有文物)。其中有《營城子》等貴重書籍,每部所得僅二元耳。 藏書家將一生珍愛,獻於此等人之手。儀式舉行之後,即隨意堆放,無人負責,一至於此。早在預料之中矣。消息中有「震損圖書」一詞,甚怪,書籍尚能震損乎? 1981年5月17日悲觀堂書 昨日淮舟來,為文集編目事。今日映山周渺來辭,明晨將返保定。問及蓮池近況,則已成公園——即變相雜巴地矣。 東齋紀事,有叢書集成本。 1981年5月22日 傅正谷贈。前數日,傅君曾送一稿來,系寫我對古典文學的研習者,我看過,已寫信寄還矣。今日持此書來,因已題字,不便推辭,謝而收之。此書我有木刻本,書面題某先生點竄本,以為出自名家手筆。實乃在印刷品上,任意刪削,以炫彼之能刪繁就簡。致使一部潔整之書,塗抹狼藉,不堪閱覽。方知如此妄人,古已有之矣。 1981年6月10日 此書雖幼稚淺陋,然可見我青年時期,對魯迅先生愛慕景仰之深情。 此集雖系創作,然從中可見到: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我的經歷,我的工作,我的身影,我的心情。實是一本自傳的書。 回憶寫作此書時,我每日早起,從多倫道坐公共汽車至灰堆。然後從灰堆一小茶攤旁,雇一輛「二等」,至津郊白塘口一帶訪問。晚間歸來,在大院後一小屋內,寫這些文章。一日成一篇,或成兩篇,明日即見於《天津日報》矣。此蓋初進城,尚能鼓老區余勇,深入生活。倚馬激情,發為文字。後則逐漸衰竭矣。 1981年8月 陳夢家著。此公初為聞一多助教,寫詩,號為喋血詩人,不知何義。後乃考古,蓋純粹書生也。於「文化大革命」中慘死。考古一途,何與人事?受迫如此。哀其所遇,購求此本。 1981年9月2日 今日有郊外之遊,晨起題此。 余購有章氏叢書及其續編,然多收學術文字,古奧深僻,不得其解。蓋如魯迅所言:章氏晚年,為躋於大儒經師行列,刪削青年時戰鬥之作,以後所編也。讀之不能見章氏全貌。此譜頗收編外文字,其戰鬥鋒利之作,或可略見,因購存之。 余尚有影印章太炎家書,已詳讀矣。(上冊) 余購此書,同時又購民國通俗演義四冊,兩種書固不倫不類,然余欲從此得知一些民國史實,其目的則一也。(小說頗保存一些原始材料。)文人與時代不能分割,特別是像章太炎這種人的文字,必須印證史實,方得其解。(下冊) 1981年9月20日記 燕生同志,示以所作篆刻,余喜而觀之。惜余對此種藝術,缺乏常識,不能作恰當之評論。就藝術一般規律言之:欲有創新,必先師古,必拜名師。然師古而不化,或有名師而不知博采眾長,亦必有拘泥之患。燕生能於此道中,博古而通今,兼收而並蓄,其將來之成就,必不可限量也。 1981年10月10日 自本月中旬以來,以感冒及心情,不思寫作,專取字帖觀賞整理,對習字亦覺有所啟發襄助也。 1982年3月24日 郭志剛寄贈。此及校注本,余對之不抱奢望。即底本好,今日之編輯、校對,水平太低,而武斷不負責任。近年標點出版之三國誌平話,幾不能讀。任何古籍,當前如非影印,則甚難望其有任何佳處也。 1982年5月10日 金梅代購。進士名簿耳。初只知作者,不知其內容也。於我無大用。 又近春節,精神不佳。老年人皆如此乎,抑個人生活方式所致耶?恐系後者。 1983年2月10日 此即魯迅所謂專印劣書之世界書局出版物也。余從字體版式識之,細看果然。金梅代購。余為得張岱陶庵夢憶購之,不然,實不喜此等無聊文字。 1983年3月14日下午記 余有中華四部備要本,亦據胡刻排印。此本字體較清,並斷句,聊勝於前者。金梅代買。其實本可不買,寂寞無聊之舉耳。 1983年5月28日晚記(上冊) 余已數十年不至書市,據雲線裝書已絕跡於市場。書店即有所收入,亦以配套為名,居奇不售。前堆積台下無人過問之破爛,頓成寶貨。此亦「文革」焚燬書籍之後果也。 國家偶出線裝古書,售價之昂,非常人之所能得。故中華影印書,遂成今日愛好古本者,唯一可求之路。然今日整理古籍,多意在普及,只注意標點、索隱之類,談不上學術方面之創造。求如胡克家之印書精神、學術修養,不可多得矣。時代不同,此種人材,亦漸稀少。 5月29日晨起又題(中冊) 一九七六年夏季,余常於晚間,讀文選於蚊帳中。後值地震遂罷。當時記得四部備要本注文中有錯排,故長期以來,有再購一讀本之念。然今日舊籍如鉛印,實不能望其無誤。故此本雖不便閱讀,究可與前本對證也。(下冊) 金梅代購,用車馱來。此厚重書,老年人本無所用也。 夜起,地板上有一黑甲蟲,優遊不去,燈下視之,忽有詩意。 1983年6月23日記 大女兒又為我做一書櫃運來,擬將一些笨重書籍裝入。此書在內,因再為包裝,並重新瀏覽。余對此種學問,毫無所知,近購王國維遺書,將參照閱讀。 1983年11月7日裝竟記 王勉思、楊堅寄贈。如此大部書,甚貴重。中午食雞,碎骨擠落一齒。 1984年1月19日 1984年2月15日,小胖贈。 遇人不淑,離散海外。不能遁隱,與敵周旋。終至慘歿異域,其結果可謂不幸之甚矣。而女方歸國,反能享其天年。 追懷往事,讀者亦不勝其悲矣。文人不能見機,取禍於無形。 天才不可恃,人譽不可信。千古一轍,而郁氏特顯。 擯此不論。單從愛情而言,郁氏可謂善於追逐,而不善於掌握;善於婚姻前之籌劃,而不善於婚姻後之維持矣。此蓋浪漫主義氣質所致也。 裝訖,共八冊。近擬作中國舊小說中的勸懲一文,故及此書。所記雖迂腐,舉例亦不當。然以誨淫海盜為衣食手段之「小說家」,例應有所報應矣。 1985年1月15日 此書已成珍本無疑,用數日時間,包裝二十四冊畢。 1985年1月23日 此中亦有色情描寫,然與當前之色情文學相比,其高明之處自見。大手筆,即寫猥褻,亦非衒小才者,所能望及。 同日又記 此書甚有用。版本小巧可愛,字雖小尚可讀,中華所印。 裝畢十六冊,速度超前矣。 1985年3月3日 呂劍寄贈。余覆信謂:弟喜讀近人所作舊詩,然自身不習音律,偶有嘗試,常常失韻,不敢再作。此冊可作學習範本也。 在北京及青島養病時,曾寫了一些舊詩,「文革」中,老伴投之火爐。其他文字或可惜,詩稿之焚,從未在心中引起遺憾。 1985年4月4日 金梅代購,上午陪吳泰昌等來捨,余以哈密瓜一枚招待之。 作者為教育家,對淫穢小說,綠野仙蹤,抨擊甚力。 1985年10月6日 今日作小詩一首,題「作家之死」。天明時此題忽入腦海,不知何故。 1986年1月1日 春節疲甚,度新年如度一難關。今日初四,明日則皆上班矣,可稍安乎? 1986年2月2日 姜德明寄贈。德明信稱:出版社庫房爆滿,將存書售給花炮作坊。此書只收三角,一杯酸牛奶價,較論斤更為便宜,然非熟人不能得。余覆信稱:書中每件插圖,即可值三角,而插圖共有六十五件之多。拿著文化開玩笑,可歎也。 1986年3月10日 余有此書,一九六三年印本,紙較劣然裝訂較佳。此系藍盾編輯部所贈,該刊以登案例故事,頗賺錢,故贈品亦大方如此。此系一九八五年印本,紙較佳而裝訂較劣,系一中學師生承攬為之,書前已題字,推辭不得,無功受祿也。雖系重出之書,因貴重,亦不願輕易送人。借此機會,願能稍加瀏覽。余系窮學生出身,少年得書頗不易,在冷攤上,用幾枚銅板,買兩本舊雜誌,猶視如珍寶。困乏之中,奮力自學,得稍有知識。今老矣,如此大部書,竟能擁有兩部,亦可稍慰早年清寒之苦矣。 1986年9月25日(以上第一冊) 此書原定價五十元,當時已視為昂貴。今定價為一百零四元九角,上升一倍,而供不應求,一般人不易購得。編輯部「假公」以「濟私」,使有關人士亦得收藏之,恐怕仍是用者未必得,得者未必用。然較用名牌煙酒,文雅多矣。書籍成為一種物質,用來送人情拉關係,乃古時「書帕」之遺意,亦當前社會之新風也。 1986年9月25日下午(以上第二冊) 六十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所印書籍,多用粗劣紙張。 大部頭書,如全唐詩,所用紙,紅黃藍白黑五色俱全,鬆軟碎裂,形成一個時期的版本特色,無可如何也。該階段,余購書最多。先買黑紙本,後遇白紙本,即再買一部,將黑紙者送人,鄒明得惠不少。然如全唐詩、太平廣記等大部書,即遇有白紙者,亦不便更換,故仍為雜色紙本,今已不計其黑白矣。此書用如此佳紙,漆面燙金,國家經濟好轉之驗也。惜裝訂不講求,紙頁不齊,冊型不整,且有破損之處。包裝運輸,尤為隨便,是對文化事業仍不夠重視,各個環節,尚未全面規劃改善也。 1986年9月25日下午外有惡聲,心意不屬。(以上第三冊) 去歲,為姜德明同志書一小幅,文曰:「如露亦如電」。附註:「余讀佛經,只記此一語,晚年書之。」姜來信不明出處。 余亦記憶不清,查所存幾種佛經,均無此語。余對此等學問實無所知也。念前有柳公權書小字金剛經,語或出此。然前些年已同其他十餘種字帖,贈與他人。皆遵同居者之命,以討其歡心者。不久即仳離,所贈亦無謂。余之佛書,大半為石刻複製本,購買時,既想讀經,又想用以習字也。 昨日偶見上海書籍廣告,有此名目,乃托田曉明購買一冊。晚間包裝瀏覽,方知金剛經共有六譯,而此乃刪綴之本,非經書全文。又系拓片,裝裱時有錯裁誤接之處,不能用作讀本。然翻檢至末尾,四句偈語,赫然在焉。失望之後,倍增欣喜。恐再遺忘,謹抄存之: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余為德明書此五字後,見一圖片,魯迅先生,曾為日本僧侶書此五字。余與先生在文字上能有一點同見與同好,實出偶然。然私心亦不免有所驚異矣。 昨晚修整此書,臨近八時,調整收音機,聽氣象預報。忽聞關於精神文明之決議,正在播出。心情激動,聚神諦聽。過去從未如此關心政治,晚年多慮,心情複雜,非一言可盡,慨然良久。 今日看小孩,頗疲乏,字寫不好,心情亦不佳。 1986年9月29日晚記 劉宗武贈。書價昂,擬酬謝之。 知堂晚年,多讀鄉賢之書,偏僻之書,多讀瑣碎小書,與青年時志趣迥異。都說他讀書多,應加分析。所寫讀書記,無感情,無冷暖,無是非,無批評。平鋪直敘,有首無尾。說是沒有煙火氣則可,說對人有用處,則不盡然。淡到這種程度,對人生的滋養,就有限了。這也可能是他晚年所追求的境界,所標榜的主張。實際是一種頹廢現象,不足為讀書之法也。 1987年1月3日 此說部,余向無收藏。近知人文印有此本,乃致函季滌塵代覓一部。書已出版多年,不易得,後從處理書堆中,得一部。又恐郵寄有失,托人帶來,並以書有污損為歉。季君為人持重負責,有老一輩編輯風範,盛情可感也。遂於燈下修整包裝之。 魯迅詩雲,中國人,無聊才讀書。文人著書寫小說,亦多在「無聊」之時。曹雪芹,蒲松齡,文康,皆如是也。曹與文,身世略同,而其作品風格,相差甚遠。此非經歷之分,而是思想見識之異。 1987年2月7日 北齊天保四年曹普造像記:敬造佛像一軀,願亡者去離三途,永超八難,上升天堂。皇帝陛下,居家眷屬,鹹臻上壽。茫茫三界,蠢蠢四生,同出苦門,果登正覺。 當時造像,都要先為當今皇帝,當地長官祝福。 除三界外,如三途,八難,四生(他記中尚有「永出六塵」字樣),余皆不明其具體內容。 1987年2月 書前有永樂大典書影一頁,內有「慕勢諸郎」一詞。引本書:齊土之民,風土淺薄,虛論高談,專在榮利。太守初欲入境,皆懷磚扣首,以美其意。及其代下還家,以磚擊之。 言其向背,速於運掌。 這比「人一走茶就涼」,厲害多了。無怪人都願去上任,不願退休。 1987年3月 此書,余尚有叢書集成影津逮秘書本。 書內四三二條「王俊首岳候狀」,全用口語,敘述描繪,與宋人話本同。互相對證,確係當時市井語言也。此種語法,有很多延續於明人小說之中,至清而一變。 1987年4月 傅正谷贈。 近日精神頗不佳,今日在院中吃早點,又遇房管站人員來看房。余對此站,甚有反感,遇之即應對不恭。彼等已屢次見我如此,當莫名其妙也。 房管站只看房,不給修房。我也不敢用他們。但每到此院,必成群結伙,先至我屋,我亦莫名其妙。 1988年6月20日下午,傅之公子送來此書,當即包裝之,並題記焉。 讀章含之文章,知毛曾從她家借閱此書。章士釗收藏此類書籍,無足怪。毛一生大智大慧,奇謀奇計,非古所有,尚以為不足,晚年仍借鑒不已,此可異也。見花山出版消息有此目,遂請屏錦寄一部來。亦輯綴古書,多為習見,本無足珍也。 1988年12月1日裝訖記 田曉明代購。 自昨日起暈眩。睡起時甚劇,不能行動。在床前試探很久,方能扶牆而行。昨日下午請報社大夫,不順利,頗激動。 今日曉達請電台大夫,給藥。報社另一大夫來,同車數人,余煩甚,避入小室。病在腦血管,似頗不輕。 1989年3月11日下午 山東鄧基平寄贈。 國家形勢堪憂,心緒不寧,午飯後裝整之。 1989年5月18日 民國五年涵芬樓影印。 余在中學,初讀《史記》,購商務《史記菁華錄》一部,亦未通讀,於抗日戰爭中,遭敵搶劫,遺失。以後閱讀,亦多為選文。進城後,於天祥商場得此本,線裝共十四冊,毛邊紙印,字尚清晰。 今年入夏以來,國家多事,久已無心讀書。近思應有以自勉,以防光陰之繼續浪費。今晨找出此書,擬認真通讀一遍,不知結果如何也。 1989年8月27日記 自去年八月間,遷至此處,讀書與作文,幾乎俱廢。今年三月間,稍操舊業,又突發眩暈,停筆至今。每日無事,既感無聊,思慮反多。每思讀書,又無系統,隨取隨收,不能堅持。乃念應先以有強大吸引力之著作為伴侶,方能挽此頹波,重新振作,此書乃當選矣。 8月28日下午 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九日,鄧基平寄。書價昂,已寄款去。 此書收入四部叢刊中,已不易得。余見有排印本,原想購置。然此本油墨紙張均甚差,所謂好書不得好印。且有刪節,未能令人滿意,然今日出版物,亦只能將就著看。 當日晚記。 曉明來談,鄒明腦中取出腫瘤二,手術順利良好,系腦系科楊主任所做,老魯所托也。手術時,老於一直在場,照顧周到,現鄒明語言清晰,可慰也。 疾病無常,鄒明發病前一日,尚在和面做飯。 10月14日中午 此昨日收到之山東鄧基平所贈小書。余初以為明人議論,不甚注意。及見書後附傅連璋序,乃歎為珍本也。傅氏行醫汀洲,紅軍至參加革命,隨軍長征,於我軍醫,大有貢獻。 其序作於民國十一年,即一九二二年,參加革命之前。頗以國人之爭權奪利為大病,認為不易醫治。文中有「舉國若狂,隱憂何極」之語。今日讀之,如針時弊。所言,實目前有識者之同慨。世事變化,竟有如此出人意外者。傅氏已作古,不能重為「嗟乎」矣! 1989年11月10日下午裝訖記 自去歲入冬以來,余時有寂寞無聊感。身體亦時有小毛病發生。鄒明逝世,朋友多以預早體檢告誡,余以年齡超期,有什麼就帶走回答,仍是人生無可奈何之意。然自停止寫作以來,無所事事,精神既無寄托,空虛苦悶,時時襲來,繞室彷徨,終非善策。日前山東一青年名常躍強,專程送來字畫各一幅,余觀賞兩日已收起。昨日下午,謝國祥同志送一山水掛歷及此冊來,又消磨兩日時光。近況頗似兒童,遇人送來合意禮物,則歡欣形於言詞,實可笑也。 1990年1月4日記 此又一版本,是保定河北大學哲學系學生所寄。他很喜歡這本書,購到後讀至深夜,次日又買一冊贈我,與我並不相識。 不到兩月,先後收到兩本,有些青年人,大概以為我也很喜歡這本書。 我不喜歡這類書,以為不過是變樣的酬世大觀。既非禪學,也非理學。兩皆不純,互有沾染,不倫不類。這是讀書人,在處世遇到困擾時,自作聰明,寫出的勸世良言,即格言之類的東西,用之處世,也不一定行得通。青年人之所以喜歡它,也是因為人際之間,感到困惑,好像找到了法寶,其實是不可靠的法寶。 至於據日本商人見識,以估本國文化,此種心理,更無足置論矣。 1990年1月10日下午,無事,包裝之,並記。 一九九○年一月十二日,宗璞寄贈。日前余曾致函求索也。原以為作者自撰,今知大部為他人記錄。且篇幅如此宏富,像自傳體式回憶錄文字,則與古人於主要著述之後,所作自序,略有不同。次日又記。 讀晚報文章,知有此書。曾托鄭法清詢之古籍出版社,未得。近又托金梅問古籍書店。據說,前些日子尚無人過問此書,今不知為何,一下賣光。仍從書庫找出一本。金梅云:得之不易,也不要書款了。 1990年3月26日記 此書為天津古籍書店翻印。原書出版於一九四○年,著者住英租界。何時,何地,能有何等文化,不足奇也。又記。 一九九○年六月四日裝。此系早年所購,觀所用圖章可知。此章繫在勸業場刻制,後送與張,為其兄磨製一章。張兄頗勢利,亦其兄妹當時處境所致,不必深怪也。 下午,重慶出版社三同志,來談解放區文學叢書出版事,值午睡起,精神好,所談頗多。大意謂:出版社當有魄力,有出類拔萃之志。能出一套質量精萃的書,為學術界所承認,就會出名。如只印流行大路貨,印多少,別人也記不住你的名字。近年出版界頗使人失望,我已經不願再印書。希望你們努力云云。 一九九○年六月四日裝。因讀宛委別藏抄本,與之對照。 然精神不屬,屢拿屢放,包裝亦無什麼興趣,此真所謂一年不如一年矣。(第一冊) 人皆以抄本為可貴,為其從古本移錄也。然抄書人文化低,且願多做活,自不免抄錯,又不便改,遂將錯就錯。即如此書,最後之鄭注條,余初讀宛委本,頗多疑礙,不得不又將此書找出對讀,乃發見短短一節,錯誤多處。故名人校本,不可不重也。(第二冊) 余有倒讀習慣,多施於無意通讀之書。於此書,則為先觀人之劣行,即所謂接受反面教育也。幼年讀書,德行為先,那是正面教育,經歷人生之後,乃知反面教育。不可不施於幼年也。這就是魯迅先生常常告訴青年人,人可以壞到何種程度,使之遇到時,有準備,不感意外之意。然青年人天真,如柔石輩,常常不以為然,後遭不幸,悔之已晚。(第三冊) 此書購於一九五二年三月。系人文據舊魯迅全集紙型重印,一九五二年二月出版。封面仍為陶元慶所畫,可貴也。原包裝用中學同學張硯芳包書法,甚嚴密,紙已破敗,故重裝之。時一九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新全集不收此書,余檢尋未得。近讀《太平廣記》,連及此書。撫今思昔,感慨頗多。 先生編纂此書時,正值精力、情感旺盛之期,故序跋文字中,頗多妙語。余青年時,都能背誦。 余前輯存書衣文錄,近二百條,已刊行矣。去冬整理書冊,又抄存前所未錄者若干條。前之未抄,實非遺漏。或以其簡單無內容;或有內容,慮其無關大雅;或有所妨嫌。垂暮之年,行將已矣,顧慮可稍消。其間片言隻語固多,皆系當時當地文字。情景畢在,非回憶文章,所能追覓。新春多暇,南窗日麗,順序排比,偶加附記,藉存數年間之心情行跡雲。 1986年3月4日記 余向無日記。書衣文錄,實彼數年間之日記斷片,今一輯而再輯之。往事不堪回首,而頻頻回首者,人之常情。恩怨順逆,兩相忘之,非常人易於達到之境界也。堂皇易做,心潮難平。時至今日,世有君子,以老朽未死於非常之時,為幸事。讀文錄者,或可窺見余當時對生之戀慕,不絕如縷,幾近於冰點,然已漸露生機矣。 1986年3月6日晨起改訖記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