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博采眾長善為伯樂


               「國有三不祥」

  古代晏子曾說:「國有三不祥: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一個國家有了賢才而不知道,發現不了人才,發現了人才卻又不用,儘管用了人才,卻又不委以重任,當然是「不祥」嘍,國家如此,又怎能會興旺發達,繁榮富強呢?

  其實,大的說,在一個國家中是這樣,小一點說,在一個公司,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學校,在任何一個正式的組織中不也是這樣嗎?這裡面就涉及到為職者如何用人的問題。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為職者應善於發現千里馬,善於利用千里馬,善為伯樂。

  為職者應善於博采眾長。人總有自大的毛病,而且往往表現為對別人的不自覺的貶斥,總喜歡吹毛求疵,不願承認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毛病容易找到,優點同樣容易發現,事物中充滿著矛盾。矛盾的雙方是相反相成,相伴相生的。毛病或缺點與優點或長處作為一對矛盾也是對立存在的,找到缺點的同時也就會發現優點,只不過是有時我們不自覺地否認了罷了。為職者卻應該注意克服這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轉而應該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應當貴人所長,忘人所短。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總難免有長處也有缺陷,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有各的長處,又各有各的短處,正如太陽也有黑子,月亮也有圓缺,哪怕再精美的壁玉也會有瑕疵一樣,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家劉助在《人物誌》中曾這樣描述人物:

           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訐。
           柔順安恕,第在寬容,失在少決。
           雄悍傑健,任在膽烈,失在多恩。
           精良畏那,善在恭謹,失在多疑。
           強指堅勁,用在禎干,失在專固。
           論辯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窟。
           普博周給,弘在覆裕,失在涸濁。
           清介廉潔,節在位固,失在物肩。
           休動磊落,業在拳躋,失在疏越。
           沉靜機密,精在玄微,失在遲緩。
           樸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不微。
           多智韜情,權在譎略,失在依違。

  可以說,這段話精闢地指出了人的辯證統一的性格雙重性,道出了人的矛盾對立性,從正反兩方面剖析了十二種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優缺點。

  有平原便有高山,有陸地便有大海,我們不能求全責備,希望找到完美無缺的人。一個人沒有短處也就必然沒有長處。這是符合辯證法的,正如沒有烏雲遮住太陽,也就不會有降水現象的發生,只有有所短,才可能有所長。為職者應當學會看到別人的長處,而忘掉別人的短處,懂得「瑕不掩瑜」的道理。

              五根手指不一樣長

  長處和短處都是相對而言的,在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二者又是會相互轉化的。比如在舉重、拔河等比賽時,胖子顯然有優勢,可是在跳高賽跑等比賽中,胖子卻又明顯處於劣勢。所以說,為職者不能頑固或機械地認定某人有何長處或有何短處,不能絕對化。要針對不同的情況,發現並利用不同人的不同優點和長處。

  為職者貴人所長,忘其所短,便要做到「公而忘私」。這裡的「忘私」,是指拋棄自己以為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忘掉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下屬或其他人。

  三國劉備恭謙愛人,為人仁義,對待手下將士備加關愛,善於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而不去計較他們的短處,才使得關羽關雲長千里走單騎護送嫂夫人,趙雲趙子龍在千軍萬馬中救阿斗。劉備自謙無德,從不去指斥別人的缺陷,而是量才為用,因材施職。當然,其中也有劉備自身德高仁厚的感召力在發揮作用。

  曹操也並沒有因為楊修的侍才傲狂而立即將其殺死,反而親自為他牽馬拽蹬,行軍三十里,以利用楊修的聰明才智去對付諸葛亮的錦囊妙計。誠然,後來楊修終是因做狂被殺,但那是曹操卸磨殺驢的黑心之處。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知不知,尚矣。」意思是說,明明知道,卻又裝作不知,這是很高明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曾說過「難得糊塗」,儘管其本意與我們現在理解的有些出人,但為職者又確實難得湖塗。

  我們所說的「忘其所短」的「忘」也正是這樣一層涵義。真正意義上的「忘」,是不可能的,一個人的缺點一旦你發現後,很難將它從你的記憶中抹去。我們說的「忘」也就是適當地裝裝糊塗。

  有人曾經做過實驗,如果一個人剛一出生開始,便讓周圍的人說他笨,說他傻,時間久了,他長大以後就真的很笨、很傻。這說明一個人若總是被人指責這不是那不是,便會在精神上頹廢、萎靡,對自己了失去自信,做起事來便會畏手畏腳,本應能做好的也會因為自卑而弄糟。所以說,為職者不要總是指責別人的缺點、

  我們說裝糊塗,絕非是袒護或包庇下屬的短處,任其為所欲為。如果他的缺點無關大局,無傷大體,不會造成惡劣影響,那麼,糊塗糊塗也無妨。但如果他的缺點性質惡劣,不僅將破壞大事,或者會造成極壞影響,則應遏制。但應注意方法,所謂「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不能舉棒高喝,一棍子打死,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心平氣和地與他談,推心置腹,擺清利弊,使他明白孰是孰非,真正從心理上接受並自己調整。

  為職者僅僅「貴人所長,忘其所短」還不夠,還要廣開言路,博采眾議,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為職者有的以為自己居於高位,別人都不如自己,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其實這種閉目塞聽的做法是極為錯誤的,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再愚鈍的人也能想出一個好辦法,人無論有何等地聰慧機智也難免有失誤之處。我們並不是要譏笑智者百思以後仍然不能避免的「一失」,而是在提醒大家,應當注意愚者的「一得」,不能隨隨便便地認為某某人蠢笨,不會想出什麼妙招,並因此而瞧不起別人。其實,任何人都有自己思維的獨到之處。

  無論你本身多麼偉大,多麼不尋常,也應該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其實,越是偉大的人越應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毛澤東的「群眾路線」不正是很好的體現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地聯繫群眾,實行民主集中。

  為職者如果閉目塞聽,自以為是,無異於閉門造車,兼聽本身便是聰明的捷徑。古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說,善於聽的人可以通過聽別人的議論,拓寬視野,增加知識,獲取經驗,增長見識,豐富閱歷,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古代時,名相子產不毀鄉校便是廣泛聽取鄉校中的議論,採納雅言,鑒證得失,以鄉校的議論作為鏡子,及時發現失誤和長處,發揮長處,改正失誤,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便是這個道理,要集思廣益,廣泛地聽取別人的議論,對於自身是大有稗益的。

  聽要善聽,不能亂聽,聽了還要想。如果聽了便當耳旁風,這樣的聽無異於竹籃打水。如果聽了都牢牢記住,不加區分,不加擇別,聽一句記一句,則又會使自己思路出現「十」字叉口,最後,眾說紛壇,莫衷一是。而為職者又不善聽,會聽不會斷,必然是不知該擇選哪條路好,猶豫躊躇間,卻早已錯過了成功的機會。

  為職者處理比較複雜棘手的的問題時,一定要深思熟慮,但一個人的思路畢竟有限,不妨聽聽來自各方面的意見,看看別人是怎樣想,權衡利弊,綜合判斷,得出結論。

  博采眾議最大的好處在於籠絡人心。為職者善於傾聽別人的議論,會使別人心中感到受了重視,尤其在某些複雜難辦的事情處理上,博采眾議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史記》中便記載了一個故事:

  有個名叫郭解的快客。說是俠客,其實也不過是一介平民,只不過他受到別人的格外敬重。這種敬重的獲得,實際上就是如何利用人心的弱點去收買人心,征服人心,籠絡住別人來重視自己,為自己出力。

  司馬遷對郭解有一番評價,他認為郭解在外表上看來,其貌不揚,並不比常人多些什麼,言談舉止,行動話語也並無超凡之處。但是,與他有過交往的人都很敬慕他、欣賞他、信任他,所以司馬遷寫《史記》時,將他收入遊俠列傳,為其立傳。事實上,郭解在那樣的社會中,憑自己的卑微下賤的身份和地位,獲得此等選舉讚譽,究其實質,無非是他善於籠絡人心罷了。

  郭解有一次便通過「采聽」別人的意見,收買了一個人的心,卻又是拿著自己外甥的性命為代價。

  郭解有一個胞姐,其姐膝下有一小兒,長大成人後。由於嬌寵成性,養下惡習,又倚仗其舅郭解結交甚廣,受人敬畏的勢力,經常飛揚跋扈,驕氣凌人,甚至有時對人粗暴無禮。

  有一天,郭解的外甥在街上閒逛,瞅瞅這邊,瞧瞧那邊,閒極無聊。

  忽然,他抬頭看見一個男子,身材和自己差不多,長相也無特別之處,只是在他鼻子的右側有一顆米粒兒大的硃砂痣,格外顯眼,遠遠看上去就像被人在臉上用紅墨水點了一滴似的。郭解的外甥一見此人,樂了,心中覺得好笑,迎面走過去,一拍那個男子的肩膀說:「嗨,哥兒們,走,喝杯酒去。」

  那人自然一驚,上下看了看對方,不認識,心中納悶,趕緊一拱手,笑道:「這位小哥,你怕是認錯人了吧,你我素昧平生,不知小哥為何請我喝酒啊。」

  郭解的外甥仰頭大笑,說:「你不認識我,我可認識你,因為你的鼻子旁邊總趴著一隻紅蒼蠅,哈哈……,走,喝酒去

  那男子經他一說,右手下意識地摀住了鼻側的硃砂痣,臉立時漲得通紅,心中老大的不痛快,但忍了忍怒火,笑道:「小哥,改日吧,我今天還有些急事,改日一定奉陪,告辭,告辭——」

  說著,側身要走,卻被郭解的外甥一把拉住,嚷道:「喲,你看你,你不認識我吧,郭解是我親娘舅呀,請你喝酒都不去,請你是看得起你,你怎麼還——,走吧,今天你先陪我喝酒再說別的——」

  不由分說,拉著那男子便往酒館裡去,那男子一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見這小子明擺著是個沒皮,還是別惹也罷,喝兩杯敷衍過去也就結了。

  於是,那男子便隨著郭解的外甥來到了一個酒館中。

  郭解的外甥索日霸道,酒館的夥計們都知道,一見他來,趕緊跑過來打招呼,堆著笑臉問:「二位客爺,你們來點什麼?」

  郭解的外甥一擺手,喝道:「隨便上些好萊,多弄點好酒,我們倆今天要一醉方休,快點——」

  小夥計一哈腰,嘴裡答應一聲:「二位稍候,馬上就來——」

  那位硃砂痣的男子也沒有說話,一屁股坐在桌邊的條凳上,郭解的外甥在他對面坐下。

  隨後,便有跑堂的端來了酒菜。郭解的外甥拿起酒壺灌了兩大碗,端給硃砂痣男子一碗說:「來來來,幹了這一碗,喝!」

  那男子看了看酒,又看看郭解的外甥,他已經將那碗酒喝了,那男子沒有辦法端起碗皺著眉頭喝了下去。郭解的外甥馬上又將兩碗倒滿,又乾了一碗,連干三碗。

  那男子只覺得有些頭暈,便說;「這位小哥,實在抱歉,我不勝酒力,不能再喝了。」

  郭解的外甥卻早又將酒倒上,一聽,眼睛一瞪,說:「少給我裝熊,三大碗你都干了,還說什麼不勝酒力,怎麼你以為我不能喝呀,干!」

  那男子趕緊擺手,賠著笑臉說:「不不不,我絕非那個意思,我的酒量真是有限。再者,我真的有事要辦,不能再喝了,就請小哥見諒,失陪,失陪!——」

  那男子起身要走,郭解的外甥『贈』地站起來,一伸手將那男子抓住,逼視著那男子,笑著說:「走,可不大容易,既然喝上了,我又要了這麼多菜,你不喝就走,能行嗎?喝!」

  那男子一見他的樣子,眼珠子通紅,心中的火氣陡增了幾分,那男子使勁按鐮火氣說:「這頓酒菜我付帳,我是真不能再喝了,你讓我走吧,求你還不行?」

  「不行!」

  郭解的外甥死纏不放,說:「這酒得喝到底,你不喝也得喝!」

  那男子心中暗罵,這是他娘的什麼人呀,逼著別人喝酒,忍不住衝口而出:「今天我就不喝,你能怎麼樣?」

  郭解外甥一聽,樂了,說:「怎麼樣?嘿嘿,你要敢不喝,就別怪我不客氣,非灌不可——」

  說著,端起酒,拽著那男子就要強行灌酒。

  那男子再也壓不住心中的火氣,招手便是一拳,正打在郭解的外甥的鼻子上。這小子錦旗猝不及防,被打得眼冒金花,頭往後一仰,身子卻又被條凳絆了一下,整個後倒下去。說來巧得很,也不知是那男子這一拳打得太重還是怎麼的,郭解外甥後翻,後腦軟骨處正好磕在身後的桌子角上,只聽「撲哧」一聲,這小子的腦後便漿血直冒,噴出多遠。當即,摔倒地上,手抓腳蹬,斷了氣。

  出了人命,酒館裡大亂,那男子嚇得不輕,酒勁也醒透了,愣了愣,趕緊轉身逃命而去。

  郭解的姐姐知道兒子被人殺死,痛哭欲絕,叫罵著要為兒子報仇,她哭喊著來找郭解。要弟弟趕緊去尋找仇人,一定要殺了他為自己的兒子報仇。

  郭解平時也曾聽人說些外甥的惡事,知道他平日不學好,但怎麼說也不至於被殺,聽姐姐哭訴,心中也異常生氣,答應姐姐,一定要尋到仇人為外甥報仇。

  郭解派人四處打聽尋找,搜尋那個男子的下落。

  後來,那男子也實在無路可逃,便直接來找郭解,承認是自己殺了郭解的外甥。郭解一見到這男子,出乎這男子的預料,郭解並沒有立即舉劍將他殺死,而是很平靜地問:「不知我那外甥與你有何怨仇,竟至於對他下此狠手?」

  這男子便將那日的經過敘說一遍。最後才說:「素聞郭大俠為人仗義,耿直守信,在下也久慕大名,卻不想令甥竟是如此刁蠻,倚仗大俠的威望,仗勢欺人。竟非要我陪他喝酒,我酒力不勝,無法再喝,他卻又硬要灌我。常言說,士可殺,不可辱。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實忍無可忍,本欲打他幾下,給他個教訓,哪裡想到,禍不單行,偏偏他向後一仰,被腳邊的凳子絆住,後腦勺正好撞在桌子角上,立時氣絕。見勢不妙,我便跑了。今番前來自首,將事情有說個明白,任憑郭大俠處置。郭俠士您看著辦吧!」

  郭解聽完沉思不語,皺著眉頭,眼睛打量著這個男子,半晌役有說話。隨後,又站起身在那男子眼前踱來踱去。

  好大一會兒,郭解才說:「這麼說來,我外甥不是你親手殺死。只是事情湊巧,誤傷了他的性命。責任主要不要你,我不會難為你的。」

  那男子聽此,當場呆在那裡,大瞪著兩眼望著郭解,似乎沒有聽到郭解說的話。郭解又說道:「你現在可以走啦!

  那人回過神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忽地又撲通一聲跪在郭解面前,道:「郭大俠胸懷大義,襟懷寬廣,實在令我五體投地。令甥之死。雖屬誤傷,但我也絕非沒有干係,大俠能夠不計嫌仇,饒我不死,我真不知該怎樣感恩才是。」

  郭解笑了,伸手扶起那男子說:「不必如此,不必如此,惡甥自食其果,唉,也是他在劫難逃,怨不得別人,我怎能為了一己私情而拋棄『義』字呢。你不必感激我。」

  那男子對郭解真不知如何說才好,心中崇敬異常,他說:「郭大俠,我雖不才,但這條命既然是俠士相贈,就應為俠士效勞,若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您儘管吩咐,我願為大俠肝腦塗地。」

  這便是郭解收買人心之高明處。

              善於聽取部下的意見

  博采眾長另外一個做法便是要善於聽取部下的意見。為職者聽取部下的意見不僅僅是可以廣納雅言,使自己思想暢通。更主要的是這種虛心聽取下屬意見的態度會使部下覺得你平易近人。開明納諫,很容易使他們心眼於你,甘心情願地為你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地幫助你走向成功。

  下屬的意見多為兩類,一類是有關計劃或方案策略的計謀意見。對這類意見,為職者既要虛心聽取,又不可偏聽偏信。因眾說紛壇,有是有非,有好有壞,為職者就善於區分,不可盲從。另一類則是指正為職者自身的工作得失、正誤的批評性意見。俗話說:「忠言逆耳。」對於這類意見,態度尤應謹慎。當然,無論是誰都不願讓人指責缺點,為職者更是如此。但是,部下的批評無論對與錯,恰當與否,都應欣然接受,做到虛懷若谷,坦蕩無抵。因為,部下如此直言不諱正說明了他對你的赤誠,比那些表面吹捧,背地施毒的人要強得多,能得到這種人的支持,事業才會成功。為職者聽取下屬的批評意見,應當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最忌暴跳如雷,不肯接受。那樣,就很容易被小人塞耳目,應當「親賢臣,遠小人,察納雅言」。

  漢初,劉邦、項羽爭霸,楚漢戰爭中項羽被逼得烏江畔橫劍自刎。究其敗因和劉邦取勝之道,不能不承認,劉邦用人之術高於項羽一籌,劉邦善於聽取部下意見,能夠做到虛心接受,正確採納。當時,劉邦手下有蕭何、張良、韓信輔佑。劉邦善於用人,廣泛聽取手下謀臣武將的意見,集中大家的智慧,幫自己排除異己,一統天下。

  而項羽則不會用人。其手下也絕非沒有良才,其亞父范增老謀深算,精幹老練,項羽卻不能虛心接受他的意見,我行我素,固執己見,終至四面楚歌,功虧簣。

  唐太宗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明君,他善納雅言,廣聽讒諫。晚年時,他曾問魏征:「近來,朝中大臣很少有像原來那樣直言不諱地進諫之人,不知是何原因?」

  魏征忙答:「陛下不知,直言者是知道陛下開明,敢於冒天威而直諱;那些沉默者則是各有原因。依微臣看來,有的是生性怯懦,心中有話卻又不敢當面直說,有的對陛下接觸不深,不知陛下的開明,惟恐多言有失,也不敢言;有的則眷戀現有榮華,擔心一語不鎮丟了富貴,便也不可能積極發言。凡此種種,各懷他念,故而很少有人直諫。」

  魏的分析極有道理,也給為職者提了指醒,出了為職者手下各種心理。對於為職者而言,也往往會忽略這些事。

  所以說,為職者應善作伯樂,發現千里馬,以圖後用。壓制別人並不能抬高自己,只有水漲才能船高。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