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一章 做父母之忌


  ●青春期的怪毛病
  ●青少年時期是認識自己的階段
  ●怎樣幫助動盪不安的青少年
  ●避免當眾嘲弄青少年子女
  ●培養子女的自立精神
  ●糾正子女的錯誤需注意方法
  ●不要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隱私
  ●不要對子女說教不停
  ●談事情要切中要點、避免長篇大論
  ●避免在孩子面前議論、預測他們的未來
  ●不要刺激孩子
  ●表態不要模稜兩可

  ●青春期的怪毛病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很不穩定,他們有反抗權勢和習俗的傾向。
  因此,孩子們常表現出很多怪異行為,看了叫人心煩,令父母們難以容忍。譬如:咬指甲、摳鼻孔、啃手指頭、抓耳朵、乾咳嗽、斜眼看人、擦鼻子、全身亂動,或是成天躺在床上兩眼望天,手裡不停地玩一件東西;或是一天到晚不停地抱怨,彷彿一切都令他看不順眼,房子舊啦!衣服差啦!老師不好啦!父母是老古板啦!等等。
  他們的壞毛病、壞習慣也一再重犯。早上大睡懶覺,晚上借口唸書和洗澡,捱到深更半夜不睡覺。父母講他,他就生氣,他會跟父母強辯,或是故意曲解父母的話。
  青少年孩子們的言行雖然如此不正常,但父母也不必惶惶不安。孩子」們仍然是有理性的。他本身的發育促使了他的行為。青春期的作用就是要瓦解他已經成型的性格,接受必需要的改變:從成形狀態(兒童時期)經過瓦解狀態(青春期)到再定形狀態(成人時期)。每個青少年在青春期間都要重新養成他自己的性格,必定要從父母替他塑造的兒童期中掙脫出來,使自己嶄然一新。
  因此,他們有些怪異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青少年時期是認識自己的階段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開始認識自己的時期,青少年們常會自「問:「我將來能做什麼?」這一點他們不能確定,可是他們能夠確定自己不願意做的是什麼。他們害怕將來是個庸庸碌碌的人,他們變成不聽話和反抗父母的孩子,只是為了要想親自體
  驗一下他們的自主能力。他們並不是故意想要反抗父母,他們內心非常矛盾。
  他們的痛苦也是多方面的,有肉體的行動,精神上的刺激,不滿現狀和害羞的苦惱等。要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凡事都能稱心如意,是件不可能的事。他控制不住自己,可以說是心不由己地闖下了禍事。
  同時各種大眾傳播的媒介也常把青少年帶進緊張又痛苦的境地。電視廣告大肆宣揚某某化妝品如何好;廣播電台介紹給青少年們如何常保口齒芬芳,如何矯正牙齒;怎樣洗除頭皮屑;有些雜誌刊載青少年如何增長身高,怎樣增加體重或怎樣減肥,怎樣鍛煉肌肉和保持優美的身材。青少年們如果試過那些靈驗良方,結果毫無功效之後,要是沒有加深他們的痛苦,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這些父母都要理解並幫助他們。

  ●怎樣幫助動盪不安的青少年

  青春期是動盪不定、迷惑和苦惱的時期,同時是希望無窮。情感強烈的時期,是引起社會關切、個人極端痛苦的時期,也是心情矛盾、喜怒無常的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說過:「處在青春期階段的男女,言論和行為,互相矛盾,變化莫測,並不奇怪。他們在成長,在塑造成人期的性格,不
  停地在體驗自我,要嘗試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所以,容易衝動,儘管他們也知道衝動不好,應該克制,在公眾面前不願親近父母,但他們內心的隱私,還是只想向父母傾訴;表面上在處處模仿名人,私底下卻又想標新立異,另創一套;有時表現急公好義,樂於助人,為社會、為他人,無私地做奉獻,但有時又顯得自私自利,冷酷無情,一心一意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毫不顧及集體的利益。」
  青少年時期.較容易衝動,也喜歡
  處處模仿名人,想要標新立異……
  有位教師在一所高級中學,找了幾位高一的學生談心,要那幾位學生談談他們最近的心理活動,毫無例外,這些學生心理都很矛盾。
  有個男生說:「我近來心情很苦惱、很矛盾。因為,在內心深處,常有些慾望,一些衝動,在燃燒,在折磨自己,想嘗試,不太敢,想克制,又克制不住。」
  有個男生說:「也許我這個人精力太旺盛,總想找個機會,去親自嘗試一下人生各種酸甜苦辣,去實際做些事情,那怕是發洩一下也好,而不願只聽一些不著邊際的空談。」
  有個女生說:「不知為什麼,現在我經常做一些連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事,被別人看成神經質,喜歡裝模作樣,自己難以理解,一點也不愉快。」
  對處於心情不定、常自相矛盾階段的青少年,要理解他們,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不要橫加干涉,一點看不慣,就動輒斥罵,不妨順其自然,聽其自便。他們好活動,就讓他們去動,喜歡孤單的,內心有種種隱私的,暫時也不要多過問。青少年在什麼情況下,內心渴望別人瞭解,在什麼情況下,又不願讓人窺其內心隱私呢?這是件困難而又微妙的事,父母再聰明,也難掌握,那又何必太操心,反而使兒女不高興呢?對兒女的反常行為,暫時容忍,並不是表示贊同,正如醫生從不拒絕病人的要求,哪怕感到它不合理,只因為他們是病人,但絕不鼓勵也不讚許。暫時的容忍,就是在尊重理解兒女的個性和心情基礎上,再尋找恰當的時機,進行有效的幫助。

  ●避免當眾嘲弄青少年子女

  青少年對自身的缺憾是非常敏感的。所以他們很不喜歡別人抓住他們的缺憾開玩笑,不管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如果連父母也嘲弄,那更會在他們內心造成嚴重的創傷。做父母的,要時刻注意,不要叫子女外號,諸如什麼:「矮冬瓜」、「竹竿」、「肉圓」等;也不可當著別人,大談兒女童年時期幼稚的表現,可笑的往事,例如,說他們常尿床,愛啼哭,太淘氣,喜歡吃零食,膽子太小等。兒女大了,要把他們當大人看待,他們討厭再提那些往事,應該滿足他們這方面的要求。

  ●培養子女的自立精神

  青少年都渴望自立。父母應該盡量滿足及培養他們的自立意識。而不可處處擋在他們前面,替他們出主意、作主張,子女只能聽話、服從,而不讓他們獨立自主的做他們想做的事。這樣做只會造成子女對父母嚴重的依賴心理,既不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也會使子女日益對父母不滿和對立。一個聰明的父母,明智的做法應是:子女越自立,對父母的依賴性越少,就應高興,就該鼓勵。子女面臨生活、學習重大問題來詢求父母意見時,首先得鼓勵他們:
  「你自己是怎樣考慮的?」
  「首先你應該拿出主張。」
  「你自己選擇吧!」
  「你所做的事,我相信會令我滿意的!」
  不過,這並不表示父母就可以放任不管。因為假著在子女生活中,遇到有關子女成長幸福的關鍵問題父母就應有明確的意見和主張,但不是強加於他們,替他們決定,而是在鼓勵子女自主自立的前提下,讓他們自覺接受父母的意見。

  ●糾正子女的錯誤需注意方法

  有些父母自以為他們都是對的,而對子女做事的方法總是看不順眼,總是不覺得滿意。於是成天繃著臉來教訓、糾正子女。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父母與子女間的衝突,子女們不喜歡說教,不願接受改正,而往往態度倔強,使你無法接近他,無法教導他,他們認為即使錯了,也要一錯到底,絕不接受糾正。
  所以,不注意方法就收不到糾正子女的效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子女的過錯表示同情。然後提出你的看法,並解釋自己的看法為什麼是正確的,這樣既不易使子女產生敵意,也使他們易於接受你的觀點而去改正錯誤。

  ●不要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隱私

  每個人都有不願意與人說的話,同樣的,子女也有很多不願意讓父母知道的事。因此,父母盡量不要去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隱私,諸如:翻他們的抽屜、看他們的信件、聽他們打電話,都是不恰當的舉動,因為這將導致他們的怨恨,他們會恨父母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一個大女孩說:「我母親真是的,總喜歡打開我的抽屜,偷看我的信件,我真希望她不要這麼做。」
  一個大男孩也抱怨說:「我自己的書桌。衣櫃就讓它亂好了,這樣我還容易找到自己的東西。可是我母親總是擅自到我屋裡整理我的書桌、衣櫃,這簡直是侵犯到我的隱私。我希望她只要整理自己的房間就夠了,別管我的事。」
  再者,父母也不應對子女的社交生活管得過嚴或過於關切,例如:看見女兒跟某個男孩交往,就神經兮兮,問這問那,「你怎麼認識他的?」、「他是什麼人?」、「你們在一起講了些什麼?」等等,也不管女兒願不願意回答。
  父母不要認為應該與子女毫無間隙,對他們的事應該都知道的清清楚楚,這將使他們產生排斥的心理。正確的作法是要與他們保持一段適當的距離,並且要尊重他們的私生活,要幫助他們逐漸脫離父母,去過獨立的生活。

  ●不要對子女說教不停

  子女最不願意聽:「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他們一聽到這類吩叨就煩,就避而遠之。儘管父母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們不喜歡說教,他們不願意聽那些陳年舊事,而且也不相信父母曾經真的那麼勤奮、努力,樣樣比自己好。
  另一點,父母在子女遇到問題時,不應該受他們的情緒所左右,他們的情緒是憤怒。恐懼且困惑的,父母不可以也跟著發脾氣、迷惑,那樣就無法幫助他們。反之,應該冷靜、拿出自己對事情的處理方法。

  ●談事情要切中要點,避免長篇大論

  肖樺,十七歲,他說:「我有時真要耐得住性子,才能跟我母親說話,她常把最簡單的事複雜化,我問她一點小事,她就前前後後說了一大篇,為了怕浪費時間,我都盡量避免跟她說話為妙。」
  黃敏雄,十六歲,他說:「我父親不知怎麼搞的,他對人的心理。情緒根本不能體會,也聽不懂別人的言外之意。他逢人就愛發表長篇大論,且語言之乏味,不著邊際,聽者都覺得厭煩,也懶得跟他辯論,這些他都體會不到,繼續他的高談闊論。我真希望他嘴巴能閉一閉,去聽聽別人怎麼說。」

  ●避免在孩子面前議論、預測他們的未來

  父母都喜歡拿孩子當話題,議論他們的過去,預測他們的未來,談論東家孩子怎麼樣、西家孩子怎麼樣等等。例如說:「李阿丹性格太內向了,不善說話,又不出眾,看來不會有什麼出息。」「陳小珊長得好,可是不愛學習,好做白日夢,經常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看她能做成什麼?」「彭松這孩子太調皮了?搗蛋成精,成績又不好,長大以後只怕會成為社會的包袱。」
  這些話不管是否真心,都不要當著孩子面講,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會理會別人說他們什麼。實際上,孩子聽了會很不舒服,而且會產生潛意識,不知不覺地照父母對他們的評價去做。

  ●不要刺激孩子

  「要你把東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要亂丟,你總是不聽,真是一輩子也改不了你那壞毛病。」
  「我剛才講的道理,你聽懂了沒有?哎!恐怕你一輩子也懂不了,我只是對牛彈琴而已。」
  父母不要說這種反話刺激孩子,打擊孩子。這會使他們很生氣的,因而也會引起他們對父母的厭惡。

  ●表態不要模稜兩可

  子女徵求父母的意見,父母切忌表態模稜兩可,這會使子女無所適從。
  十五歲的素芬要去跳舞,她母親說:「你當然可以去跳舞,高高興興地去玩一晚上。但那可苦了我,我既要為你擔心,又要等你不能睡。」
  這麼說弄得素芬左右為難了,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所以,父母對子女說話,必須要明確肯定,准就是准,不准就是不准,或是讓子女自己做主。
  父母與子女在生活經歷、生活閱歷上都很不相同,且所處的位置也截然不同。因此在見解上、生活態度上自然存在很大差異。父母不要強求子女與自己一致。為了求得彼此間的溝通與瞭解,且讓我們來聽聽孩子們對父母的一些看法。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