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站在人生的分水嶺上。也許,此刻我面臨的是最後一次抉擇。肉軀和靈魂都被撕扯得疼痛。靈感如潮水湧來。溫暖的黑暗,貼著肌膚在衛護我。我沉默著,強忍著這種限界上的激動和不安。但是我必須解說;因為你們密集地簇擁著,焦躁地等待出發——大西北雄渾蒼涼的黃土高原已經大門洞開。 我被靈感和衝動窒息了。我如此渺小;而遼闊的世界卻在爭搶著我。謎底全數公開,本質如擊來的大浪,救不清的人物故事熔化著又凝固成一片岩石森林。我興奮而恐懼,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我只想拚命加入進去,變成那潮水中的一粒泡沫,變成那岩石中的一個稜角。然而我面臨的使命卻是描述它們。 怎麼可能呢? 煉爐中的鐵礦石是無形的。 成千上方人馬呼嘯著衝下山崗,揚起漫天黃塵時,那大場面中的人——是無形的。 心情,氣質,決意,犧牲的渴望——我必須描述的這一切,都是無形的。 而且無法用典型概括。用幾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框架;用《黃泥小屋》或者是《西省暗殺考》,都無法承托我感受的這種巨大。 用詩麼?在我創作的末期,我曾經一瀉千里地抒情,讓意識縱橫流淌,渲染我喜愛的那種圖畫。但是大西北交付給我的,又是一種複雜的過程;只有這複雜的過程才是抒情的依據,而講一遍——哪怕是最簡略地講一遍這個錯綜糾纏的故事,我的私人抒發也就消失了。 也許我追求的就是消失。 長久以來,我匹馬單槍闖過了一陣又一陣。但是我漸漸感到了一種奇特的感情——一種戰士或男子漢的渴望皈依、渴望被征服、渴望巨大的收容的感情。 我找到了。 我要把它寫給你們,我的讀者。 那麼,它不應當僅僅是一種私人的體驗。我盼望人們能理解,至少瞭解我近年來消失其間的大西北。 它也不是窮酸秀才的歷史。大西北由於貧瘠和主人公不識字,所謂歷史早就湮滅了。我討厭只發現了一片樹葉,就考證說曾有一片森林的歷史。大西北是深沉的;它沉默著,忍受著難以想像的乾旱和災難,但是一直等待著公開自己的心情。 一九八四年隆冬,完全是由於冥冥之中造物的主,我因它的安排走進了大西北。回憶從那個冬天起至今,整整六年間我的奇遇和體驗,回憶我在這六年裡脫胎換骨般的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西北,即使不說西北五省,僅僅在甘肅寧夏——世界也依然是太遼闊了。我一直在徘徊,想尋找一個合我心意的地方,但是最終還是選中了西海固。 西海固,這是一個對我來說最響亮的名字。它是寧夏南部隴東山區西吉、海原、固原三縣的簡稱,也是黃土高原東南角的回民山區的代名詞。 六年前的我如一粒風中的塵埃,毫無知覺地、意外地飄進了西海固,並且落在了它的腹心地帶——沙溝。 在這裡,我結識了我人生中真正的摯友;他也說他自己好像是主安排在沙溝等著我——他是一個回族農民,從小窮困,沒錢唸書。但是他硬是識下了幾個字,並且啃過《水滸》。他的名字叫馬志文。 沙溝回民馬志文對我啟蒙的恩情,我永生不會忘記。此刻,我開始動筆寫這部書了,我知道他從此刻便一絲不敢鬆懈。我清晰地感覺到了他的目光。像觸摸一樣,燙著我的這只握著鋼筆的右手。從此刻直至這本書寫完,他的心情會比我更緊張更嚴肅。等到我和出版社的編輯們談論稿子時,我知道他會在遙遠的沙溝祈求——那時沙溝四野蒼涼的大山上,酷烈的旱風正吹黃稀疏的麥子,馬志文和他的婦人手裡正握著鐮。晴天裡,從大山向遠處望去,西海固的溝壑峰巒茫茫無邊,像一片黃土的海。 描畫這樣一個硬壯的漢子麼? 不,任何舊文學的手段都無法奏效。 我總在琢磨,馬志文和他的鄉親們在等待著怎樣的作家和作品。他們不讀舊史書,他們不讀舊小說,他們甚至反對學習文化反對認字讀書——然而今天如此一類人正期待著我。 我無法盡述我的心情。 由於沙溝回民馬志文的啟蒙,我一步步靠近了本書描寫的哲合忍耶。 哲合忍耶,是中國回民中的一個派別,一個為了內心信仰和人道受盡了壓迫、付出了不可思議的慘重犧牲的集體。中國有八百萬回民,哲合忍耶是其中一部分;「哲合忍耶」一詞是阿拉伯語,意思是——高聲讚頌。 八百萬回民都是歷史上進入中國的、伊斯蘭教徒的後裔——從唐到元,西亞、北非、中亞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商人、工匠、軍人,曾經持續地自願或被迫進入中國。有的是舉族遷來,有的是組成商隊——廣州港和泉州港正是因為他們與中國的這種商業與移民的關係,而成為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珠江因阿拉伯珠寶商人船沉珠散,江水吞下了珍珠而得名。雲南因元朝以這種伊斯蘭人物為行省長官,不僅從那時起永遠劃入了中國版圖,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國回民最多的地區之一。 後來,回民在中國每一個角落都定居下來,娶妻生子,體質上逐漸與中國人混血相融,人們不易區分他們了。一兩代人之後,在強大的漢文明同化之下,他們忘卻了自己曾講過的阿拉伯語、波斯語及中亞各種語言——他們不僅失去了故鄉,也失去了母語,變成了一種信仰的中國人。 人們後來覺得他們令人奇怪:穿戴語言都和漢族毫無區別,卻古怪得不吃豬肉。 中國人喜歡含糊地看待事物——時間愈長,中國對於回回民族的認識就愈糊塗。嚴謹的一神教信仰體系、起源於猶太教的禁食原則,都被玩笑和無知曲解了。 信教——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雖然中國人也常常進香許願,處處有雄偉的寺觀建築,有數不盡的神像。 外來的回國人生活在這片漢文明海洋裡,繼失去故鄉、失去母語之後,失去信仰的歷程也一直在進行。 也許,今天的八百萬回民中,至多只有一半人還堅持著自己的信仰。 哲合忍耶就是這些人的核心;今天它大約有四十至六十萬人。 像猶太教、基督教一樣,任何世界性的大宗教,都有許許多多派別和集團。中國回民中約有四十個不同的教派團體,哲合忍耶只是其中之一。 當我的《金牧場》發表時,曾經舉辦過一次朋友之間的小小慶祝會。沙溝農民馬志文被我作為第一名貴賓,介紹給包括文化部長王蒙、美國大使夫人包柏漪在內的客人。他滿面通紅,神情嚴肅,自始至終一動不動地端坐在那裡。他不吃一口烤羊肉,不喝一口汽水,彷彿在經受著嚴峻考驗。蒙古朋友們在瘋狂地唱歌,哈薩克朋友們在縱情地跳舞——而馬志文頭戴白帽,一言不發,一動不動,如一座山。 他一個人便平衡了我的世界。 他只等我結束、離開、隨他回家。 我總是在獨自一人時,凝眸對著混沌的視野。久而久之,我產生了一種奢望,企圖捕捉住哲合忍耶的形象。自從在那有關金色牧場的一切結束的時刻裡結識了農民馬志文——我的文章便奇異地冠上了他的信仰之姓;他的名字也奇異地指示著我的文章。 我放浪於廣袤的北方。後來我放棄了職位薪俸,在以西海固荒山為中心的北方放浪。我一遍遍地讓西北粗碩的早風撫摩我的肌膚。我讓心靈裡總是滿盈感動。向西我又走到了伊犁;二百年前有一位哲合忍耶的婦女在伊犁河畔殉命。我終於在這樣的人面前跪下了——那一天我有一種終於獲得了安慰的感覺。向東我一直到達松花江,一步步體味著被流放的艱苦。我遍訪了二十多個教派,請教了許許多多潛伏在民問的偉人。我喜悅地感覺著自己的蛻變,新生的自我如今是堅定而沉默的。 在一處處拱北——聖徒墓,哲合忍耶和其它許多教派都重視拱北和聖徒,認為聖徒是存在於民眾和真主之間的中介——周圍,我結識的哲合忍耶派回民愈來愈多。馬志文把我介紹給他們以後,一張粗糙黑紅的臉龐就變成了無數張形形色色的臉龐,爭先恐後地向我訴說。 它們深深地吸引著我,強拉著我,誘惑著我。那最初的時刻降臨時我毫無悟性——我並沒有察覺:萬能的造物之主為我人生轉折安排的瞬間,已經實現了。 我沉入了這片海。 我變成了他們之中的一個。 誘惑是偉大的。我聽著他們的故事;聽著一個中國人怎樣為著一份心靈的純淨,居然敢在二百年時光裡犧牲至少五十萬人的動人故事。在以苟存為本色的中國人中,我居然闖進了一個犧牲者集團。我感到徹骨的震驚。 他們如幻影在我兩眼裡閃爍。他們如波濤擁載著我。他們生動活潑,憨直淳樸,單是想想他們已經是一種享受。他們在哲合忍耶中有一個集體名字——多斯達尼。這個詞是中國回民常用的「多斯弟——朋友」的複數;對於我,多斯達尼就是中國底層不畏犧牲堅守心靈的人民。 難道可能概括多斯達尼麼? 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因為身在這個幾十萬人的集體裡,才強悍有力並神采照人。他們幾十萬人,都因為正在堅持著一種精神,才可能活得震撼人心。 我只能嘗試——以這種精神,作為我這部畢生作的主人公。 文學、藝術、學問、認識——當我獨自把這些概念推溯到它們的初衷,當我苦苦詢問著它們的原初含義時,我為自己激動。走向這樣的道路有如鑽入黑洞,走通了有一種出獄的暈眩。讓自己的文章納入深沉的禁忌,讓自己的真誠昇華成信仰,讓自己的行為採取多斯達尼的形式——我為自己獲得的這一切激動不已。 我下定了這最終的決心。用我以前憑預感找到的詞彙來說,我踏上了我的終旅。不會再有更具意義的奮鬥,不會再有更好的契機,不會再有能這樣和底層民眾結為一體的文章。回民把具有宗教意味的決定叫做「舉意」或者「舉乜貼」(乜讀捏音)——我舉意,這是最初的也是最終的乜貼:做一支哲合忍耶的筆,寫一本他們會不顧死活保護的書! ——有過這樣的事: 在海固哲合忍耶起義失敗之後,那是在一九四○年。國民黨進剿山區的隊伍探得起義領袖馬國瑞師傅曾經潛居在一個小山莊.在那裡讀書辦教——那個小山莊在固原,叫雙林溝,師博住在一個叫馬天才的人家裡。馬天才投身起義,家裡女人娃娃守著師傅常常閱讀的兩木箱書籍。後來官軍聽說了師傅曾經在這裡住著讀書,就發兵前來馬天才家搜查。當時那女人正在切菜,見官軍一擁而入,她舉起菜刀便砍。兵被她砍倒了一個,她也死於亂刀之下。官軍毀了她的家,但是沒有找到那兩箱書籍。 四十多年以後,哲合忍耶能夠公開了。這家人的後代找到了國瑞師傅的遺腹女——風琴姑姑;正式把那兩木箱書還給了她。 去年,我看到並瀏覽了這兩木箱書。木箱子很舊,書籍大多霉黃了。我說不出自己的感動。我覺得,只有這些書是幸福的。 這件事給了我極深的印象,也許是給了我強大的刺激。我無法趕開那些書的影子。我也寫了幾本書,蘸著他人不知的心血。但是我沒有看到過讀者對我的保衛,只看到他們不守信用地離開。 在我對自己的生命之作抉擇了以後,我不能不渴望讀者的抉擇。 當我覺察到舊的讀者輕鬆地棄我而去,到書攤上尋找消遣以後,我便牢牢地認定了我真正的讀者,不會背叛的讀者——哲合忍耶。 一想到這部書將有幾十萬人愛惜和保護,我的心裡便充滿了幸福。這才是原初的、作家的幸福。為了奪取它,任何代價都是值得的,任何苦楚都是可以忍受的。 我舉了意。 大西北,尤其是哲合忍耶回民熱烈地歡迎了我。三四部一直為他們秘藏的、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寫下的內部著作,為我譯成了漢文。悄無聲息的大規模調查開始了,近一百六十份家史和宗教資料送到了我手裡。一切秘密向我洞開,無數村莊等著我去居住。清真寺裡的學生(滿拉)爭當我的秘書,撇下年輕的妻子陪著我尋覓古跡。困難時,尤其是當我退職成為一支筆以後,德高望重、八方聞名的大阿訇(禮拜寺教長)們破天荒地用漢文寫信,給我寄來安慰鼓勵。我又一次出名——這一次是任何名人都不可能想像、而我卻竭力追逐的出名;從西海固到青銅峽,從甘肅到新疆,山區川地裡的農民們半准不准地傳說著我的故事,我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活、自豪和幸福。 沒有比這更值得獻身的事了。我的心中只有這一片光明。我的抉擇,我的極致,我的限界,都僅僅在這一件事情之中。一九八九年秋,我寧靜下來,開始了我的人生爾麥裡。 爾麥裡,回民們一般指某種宗教功課,指的是「干」。哲合忍耶回民為著一項虔誠的爾麥裡,哪怕是用於聖餐的一隻雞,也要拴上用淨水淨食喂一個月。二百年裡他們常常把上陣犧牲和爾麥裡合在一起。這個概念比起一般日常的宗教生活(禮拜、誦經等),往往有著更沉重的份量。我提起筆,從未感到筆竟能如此沉重。 形式,我個人作為一支筆的形式,已經決定了我這部作品的形式。 一種人心的追求造成了一種凜然的人道精神。這種可以活在窮鄉僻壤可以一貧如洗、卻堅持一個心靈世界的人道精神,造成了一種如一片岩石森林般的人民。這種人民簇擁著他們的領袖即聖徒,稱作「穆勒什德」。幾十萬民眾把自己的故事,劃分在一代一代穆勒什德的光陰裡。因此——我以他們的形式為自己的形式,把此書劃為七代;每一代故事都使用哲合忍耶內部秘密鈔本作家的體例,稱之為「門」,而不稱為章或部。 一共七門,勾勒哲合忍耶回民的一半故事。當代和未來的故事,也許我沒有力量續完了。我的這部人生之作還有一個舉意,那就是呼喚,我呼喚著四十萬哲合忍耶人民的子弟和年輕的一代。我的心血已經將要枯竭,我的旗幟已經褪色破碎。我只能刻出這片岩石森林的一個模糊的輪廓。以後的事情要靠你們了,弟弟們。 還有你們—— 我並沒有忘記你們,我的漢族、蒙古族、以及一切我的無形的追隨者們。我沒有在任何一個瞬間忘記你們。我用漢文寫作,我落草於北京,我遠離我的哲合忍耶——也許直接援助我的正是你們。 你們不能夠因為看見我走進了那片黃塵瀰漫的沙溝,就以為我捨棄了你們。 不,不應該認為我描寫的只是宗教。我一直描寫的都只是你們一直追求的理想。是的,就是理想、希望、追求——這些被世界冷落而被我們熱愛的東西。我還將正式描寫我終於找到的人道主義;你們會在讀完後發現,這種人道主義要遠比中國那些知識階級廉價拍賣的貨真價實。 我借大西北一抹黃色,我靠著大西北一塊黃土。我講述著一種回族的和各種異族的故事。但是,人們,我更關心你們,我渴望與你們一塊尋找人道。 我終於描寫自己的母族了。 但是你們應當作證,這裡毫無狹隘。 這裡含有人、做人、人的境遇、人的心靈世界和包圍人的社會、人性和人道。這裡有一片會使你感動的、人的光輝。 你並不是隨時隨地能發現這種光輝的。 一九八七年,當我訪問美國紐約的國際猶太人組織總部(B'naiB'rithInternational)時,他們為一位中國回民來訪而奇怪。我當時曾經說過:只有猶太人的分散和受難才和中國回民的境遇近似,或許猶大人才是中國回民的參考。 後來,我給外國的猶太人朋友寫信時,我剛剛第八次從我深愛的大西北歸來,此書的寫作已經準備就緒。我心中堵塞著對哲合忍耶悲壯故事的感情。我寫道:也許,主為了證明,在歐洲選擇了猶太人。主也是為著證明,在中國選擇了回民。 這些話只說明,我厭惡狹隘。 當你們在我的書中讀到一些動感情的段落時,我不希望你們古怪地產生任何隔膜。那是因為哲合忍耶人民為著心靈世界不受侵犯而付出的太慘重了,而且他們沉默得太令人難以忍受了。我將告訴你們的哲合忍耶的故事,其實正是你們追求理想、追求人道主義和心靈自由的一種啟示。你們可以獲得經驗,決定未來的取捨。 對於我——對於你們從《黑駿馬》和《北方的河》以來就一直默默地追隨的我來說,這部書是我文學的最高峰。我不敢說——我還會有超過此書的作品。甚至我還在考慮,就以這部書為句號,結束我的文學。 對於我在一九七八年童言無忌地喊出的口號——那倍受人嘲笑的「為人民」三個字,我已經能夠無愧地說:我全美了它。這是對你們的一個約束;如今我踐約了,沒有失信。 為了你們——哲合忍耶以外的世界能讀得通順些,我在這篇前言裡盡量介紹了一些常識。但是,這畢竟是一種漫長的沉默在初次訴說;這畢竟是一種秘密第一次公開,閱讀中仍會稍感晦澀。我使用了不少引文,因為它們是一些文人界外的大作家的秘密鈔本,不引用實在可惜。為了此書,哲合忍耶拿出了所有秘藏——甚至魯迅在世時他們也沒有拿出來;甚至顧頡剛住在甘肅他們也沒有拿出來;甚至范長江訪問了他們的家他們也沒有拿出來。 我和哲合忍耶幾十萬民眾等待著你們。我們把真正的期望寄托給你們——漢族人、猶太人、一切珍視心靈的人。發掘出被磨鈍的感性,回憶起消逝了的神秘瞬問,正視著你們經常說到的愛心和人道——理解我們吧。 茫茫的黃土高原和大西北向你們洞開了。歡迎你們。膚淺和旅遊就要消失,你們會覺得抓住了一種真知灼見。走進來吧,習慣乾旱和酷烈的風景,忍受鍛煉的艱苦。你們一直懷著的那個願望會實現的,你們將是有血有肉的人。 以我的這部書為地圖,當你們也八次從大西北、十次從西海固歸來時,你們會感到你們已經參加了我的創作。我相信,當你們擦掉額上的汗鹼和黃塵,重新細細品味我的著作時,你們會發現它因你們的參與而完美了。 ——那時,你們不僅覺得自己觸著了我的心,也覺得自己觸著了大西北的心。我的感情,你們的感情,死去的烈士們的感情——會彼此衝撞。那一刻的震撼將無法形容。我堅信那千金難買的一刻一瞬。我崇拜它。未來的人類將因此而羨慕我們。他們會覺得:在人世間,再也沒有一份比這更珍貴的感情了。 張承志 一九九○年六月二十日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