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描寫現代就是百題挑一,就是追隨靈感。 十八世紀好像是一種古典的象徵。那種時代,追求正道和信仰自由,就像關川窯洞的遺跡一樣,只能瞻仰而不能觸及了。 現代——我很難從現代找出深具內在力量的例證,去說明現代人也敢那樣捨命地追求。有不少模稜兩可的人物,有不少受著解說限制的事件—一擁有永恆的正確和魅力的例子,多少年我其實並沒有找到。 見慣了太多紙糊彩畫的英雄,有時覺得活生生的奴隸反而更動人。 如鴉群的嘈雜灌入兩耳,忍受了太久的虛假塑造和偽證,圍困在文人名士貌似批評的頌歌之中,我一天天瘖啞。 那時特別喜歡重讀《史記·刺客列傳》,我從中幻想和復原古代。在那裡,無論是首領或是追隨者,都那麼合理,都一直閃爍著不朽的光芒。 人生應當那樣去追隨,和泥濘孤旅上的形形色色為伴,在雄大的山脈和古渡口趕路,在曠野露宿中聆聽。人敢如此追隨便是洞徹了自己的蘊含和限度。人若能遭逢這樣的導師,生命便不會虛度。 人生應當有人來追隨,選不登大雅之堂的民眾為伍,給他們一次啟迪和一種證據,求他們聚集溫暖迸發勇氣。人能獲得如此追隨便是成功者。人若能爭得這樣的理解,縱有九死也無遺恨。 這樣的念頭太偏執了,會積成心病。人誠摯持久會陶醉。就像蘇菲主義的那些信者、那些狂熱地追求接近主的人。 有時又覺得理太高命太短,有時會盼著客觀證明自己的內心。因此,我在謹慎時也提醒過自己:也許你已經指小溪為江海,也許你已經走向黑暗,卻滿眼只見光明輝煌。但是——直覺是不願被修正的。我牢牢地認準了我的路。一連多少年,一次次走進沙溝,再一次又走進了沙溝。 ※ ※ ※ 後來的人們多沒有注意到哲合忍耶教徒中的一類人:他們未必是從小唸經,讀通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阿訇;也不僅僅是村裡坊上隨眾禮拜信主的教民。他們輕視勞作生計,不顧妻小家庭,只要認準了一位領袖,便不問天南地北追隨著他。和平時,他們除了是虔誠的信徒外總是圍繞著這位導師;一有危難,他們便挺身而出——無論是殺人越貨,無論是承罪負責,無論是犯法違禁,對於他們都只是祈禱來的考驗。 哲合忍耶教派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這種色彩變得濃烈了。關川殉道弟子的故事,樸素簡明地為大屠殺後的倖存者指示著。一百年來總是被人屠殺、家裡輩輩總是有人流血這種難猜的悲劇,使新生的一茬青壯年不能理解。他們的家史和教史血水交融。他們的心情和信仰毫無二致。蘇菲主義關於追求中介——穆勒什德的學理,樸直地顯現為他們對道祖馬明心家族和十三太爺馬化龍家族的追求。人世間再也沒有比這兩個殉教領袖家族更崇高的存在了,受難和犧牲再也找不到比這兩個偉人更真切的象徵了,如果凡人和真主之間有聖徒充當中介——那麼他們的家史、村史和一切知識都可以作證,再也沒有比哲合忍耶的穆勒什德更合乎聖徒稱號的人了! 他們在哲合忍耶的「多斯達尼」概念中,是剛硬的中核。 道祖馬明心的傳人、當時人稱雲南大師傅的馬元章率領著這樣一群追隨者,從張家川的庇護地出發開始了他們的大業。 這些追隨者中,留下了姓名的有楊騆武、老何爺一對傳奇人物,金品才、馬連龍、納尚喜、穆雲鴻、馬駿武等。曾經發揮重要作用的有楊騆武、靠一把利刀闖路的何爺、北京金月川、昌平吳家、杭州陶茂春等人。 光緒初某年正月十三,幹過悼念犧牲者的爾麥裡後,大伙決心營救十三太爺馬化龍被監禁的家屬。是年五月,有消息傳:幼童馬進城(後尊稱汴梁太爺)被押赴北京,楊雲鶴、馬樹勳、馬金玉便隨行潛入北京,與北京哲合忍耶上層人物金月川取得聯繫。 同時,馬元章親自率領老何爺、金品才、穆雲鴻、李發財、楊義興等人,扮成皮貨商,取道山西也潛入北京城。他們在京城秘密行動,首先找到了十三太爺馬化龍的遺妾——西府夫人白氏,計劃營救事宜。接著,金月川在官衙活動,其他人在陝西、河南安置店舖據點,只等一聲令下。 金月川到北京周旋之後,馬進城仍受閹割大刑,但得以發配汴梁。於是金月川和秀才穆雲鴻悲憤出城,一路追隨著刑後的馬進城,一直來到汴梁。 馬元章把雲南帶出的一點金子兌換成銀錢,企圖使人在汴梁捐官,以作暗中屏障,不知後果如何。穆雲鴻扮成賣瓜子小販,每天跟蹤馬進城消息。但是——身心都被摧殘淨盡的馬進城決心忍受,不肯出逃,於是他們就在附近開了一爿小店,天天陪伴著自己苦苦追隨的這位受難者。 馬元章一行義士在汴梁一共守了十三年。十三年漫長的時光,是在他們堅定如鐵的追隨心願支撐下度過的。這是一種奇異的追隨:老何爺等既是追隨他們的雲南大師傅,又是追隨著十三太爺馬化龍的一株殘苗;而雲南大師傅馬元章既是在聚集著自己的追隨者,又是在忠貞地追隨著馬進城——這種義士古風,這種中國傳統,在哲合忍耶成熟著的時代裡,正在深深地進入到哲合忍耶的內裡,使哲合忍耶從一種外來的伊斯蘭教派逐漸變成中國文化的一種精華。馬元章後來回憶這段往事時,長詩中有「憶昔主僕同城處」的句子;可知他已將這種追隨關係看得形同主僕了。 …… 驚聞東人在縲紲,微服徒步出四川。 光緒初元度隴右,故舊歡呼思遺言。 二年倉促奔燕山,三年季春始瞻顏; 穆金隨侍往祥符,余折西安顧無息。 復回昌平赴開封,近水樓台先得月。 晉齊營州俱遊遍,彷徨汴梁十三秋。 獲罪於天無祈禱,聖遠賢逝吾安歸。 …… 受難的象徵、中國被侮辱民眾的形象、哲合忍耶沙溝派尊稱第六輩穆勒什德的馬進城拒絕了追隨者的營救。他們各自顯示了宗教的一種內容和本質。 十三太爺馬化龍家族至此僅有兩名男孩尚未受宮刑。一名傳說被西安監獄裡的一位漢民獄卒救出,改姓劉,以後不再為教內記載於史。也有一說,稱他被金積堡城門外一位王姓漢民救出,養為義子。另一名,即靈州系統哲合忍耶導師家族唯一的一名殘存男孩,名叫馬進西。 晚於他的哥哥一年,他也被押上去北京的大道。 馬元章召集了他的穆勒提們。由於北京營救未能奏效,他動了怒,對老何爺、楊雲鶴等吩咐道:若是這次再救不出來,你們各行其便,不要再回來見我! 哲合忍耶史上的暗殺和秘密行動,就這樣開始了。 解差大致有十數人一行,均是騎馬。擁著囚車一輛,一名車伕推車居中。取道山西,皇犯馬進西在他十一歲那年仲夏離開了西安監獄。 老何爺、楊雲鶴等人暗中尾隨,過了黃河,又過了晉陝大山,沒有下手的時機。 那一夥解差前簇後擁,大路上行人不斷,入夜有人值更,白晝刀槍在手,劫道者心急如焚。行列緩緩前行,已經望得見汾河的太平川了。 莊稼正在旺季,此刻走到了洪洞縣一個名叫張毛峽石的地方。大道兩側,青紗帳密密麻麻,儘是玉米高梁。 路過一處樹蔭,騎馬的解差突然吆喊推車腳夫:「你們先慢慢走著,我們緩個一下!」說罷紛紛下馬,苦夏酷暑,他們已經熱得熬不住了。 機會來了。 老何爺、楊雲鶴悄悄跟上了囚車。漸漸地那遮涼的樹蔭在後面遠了,夾著車道的高梁莊稼如同兩堵牆,在烈日下蒸騰著熱氣。 兩人撲了上去。 打死解差後,一個人拉出那可憐的孩子,背上就鑽進了青紗帳。轉眼之間——大功已經告成。另一人開始毀車滅跡,把木籠子囚車打得粉碎,瘋狂地不問輪子車轅只顧朝莊稼深處甩去。就在這時,馬蹄聲突然傳來,轉瞬解差們已經出現。 那個人(傳說就是老何爺)手足無措,情急生智,馬上解衣假裝解手。一個乘夠了涼的解差在馬上喝問:「看見籠子車了麼?」 他連連用手指著路:「早走遠了!早走了!」 一群解差縱馬馳過,順路追了下去。 他一扭身鑽進了莊稼地。 兩條大漢背著一個男孩,茫然地面對著一片中國大陸流浪。這個故事是哲合忍耶內部膾炙人口的一個故事。西海固的粗悍農民喜歡它,因為正中他們下懷;新疆和雲貴的信徒喜歡它,因為它的主人公是他們的同鄉;山東北京散居的遊子喜歡它,因為它能夠默默地給自己的心以鼓舞。這個故事的叛逆、違法、勇猛、簡單,合成了一種古怪的魅力,第一次聽到它我便被俘虜了。暗殺路劫尚在其次;令我震撼不已的是那面對大陸的流浪。莽莽太行山,兩個壯漢背著一個男孩在叢山峻嶺中闖蕩,狼蟲為伴。茅津渡,孟津渡,我總猜測著他們怎樣跨過了黃河。茫茫中國如無邊黑牢。但是在這片茫茫大地上,神秘地星羅棋布著一家家一戶戶哲合忍耶。兩個大漢背著一個男孩——他永遠可以相信自己是男孩了——如線穿珠,在這暗藏的一家家一戶戶哲合忍耶之中潛伏著,沒有一個人知覺。 老何爺的家史中有「越太行山,晝伏夜行,艱險萬狀,始達汴梁。……由城外奔亳州上船,順流揚州,又赴杭州」等句。據說,運河沿岸哲合忍耶各教坊,如濟南、台兒莊、淮陰,東南大邑如上海、杭州,都曾伸出手臂,迎接這個脫險的孤兒。我的家鄉濟南,哲合忍耶的一座小清真寺就建在一個客棧之後,對外稱金家店,內部則知道這是著名的關川大弟子金阿訇和奔赴金積堡殉死的金爺的家。店、寺、家都是宗教的避難所。又有杭州人名陶茂春,他從河南亳州渡口親自迎接了孤兒馬進西一行,一路嚮導,一直把這欽點的罪犯引到自己杭州的家裡藏身。如果陶家的後代還記得這一切,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家族曾經怎樣為中國史增添過勇敢,他們一定會永遠自豪的。勇敢,就是這種東西,哲合忍耶向殘民的中國秩序和法律勇敢地挑戰,在心理上他們徹底地蔑視這種秩序的恐怖——一切都在人的追求中不可思議地實現了,一切宗教的和人道的火花都被他們擊打出來了。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