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82 《水經注》



宇宙未有之奇書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第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涿州酈亭(今河北涿縣南)人。他生年說法不一,尚難確定。史書僅記載他於孝昌三年(527年)被害於陰盤驛亭(今陝西臨潼縣東)。他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時隨父官居山東,喜好遊歷,酷愛祖國錦繡河山,培養了「訪瀆搜渠」的興趣。成年後承襲其父封爵,封為永寧伯,先後出任太尉掾、書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穎川太守、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黃門侍郎、侍中兼攝行台尚書、御史中尉等職。他利用任職機會,周遊了北方黃淮流域廣大地區,足跡遍佈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山東、江蘇、安徽等省區。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勢,溯本窮源,遊覽名勝古跡,在實地考察中廣泛搜集各種資料,以補文獻不足,從而完成了舉世無雙的地理名著《水經注》。酈道元自幼好學,歷覽奇書,除《水經注》外,還撰有《本志》13卷及《七聘》諸文,但都已亡佚,僅《水經注》得以流傳。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注桑欽撰的《水經》。當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晉郭璞為其作注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注》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注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家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鐘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水經注》則是以注《水經》而得名。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只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複雜,所以他決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著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決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注》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水經注》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唐六典》注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注》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
  注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範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像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干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
  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麼豐富多采的內容並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系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注選釋·前言》)
  《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其內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記大小河流有1000餘條,從河流的發源到入海,舉凡干流、支流、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經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都廣泛搜羅,詳細記載。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所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嶺、阪、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記的一些政區建置往往可以補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記的縣級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於城邑的聚落包括鎮、鄉、亭、裡、聚、村、墟、戍、塢、堡等10類,共約1000處。在這些城市中包括國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巴連弗邑、王捨新城、瞻婆國城等,林邑國的軍事要地區粟城和國都典沖城等都有詳細記載。交通地理包括水運和陸路交通,其中僅橋樑就記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處。經濟地理方面有大量農田水利資料,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名稱就有坡湖、堤、塘、堰、堨、睹、墱*、坨、水門、石逗等。還記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資料。在手工業生產方面,包括採礦、冶金、機器、紡織、造幣、食品等。所記礦物有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鹽、石墨、雲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礦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此外還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各方面資料。
  除了豐富的地理內容外,還有許多學科方面的材料。諸如書中所記各類地名約在2萬處上下,其中解釋的地名就有2400多處。所記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餘處,各種陵墓260餘處,寺院26處以及不少園林等。可見該書對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水利史學以至民族學、宗教學、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參考價值。以上這些內容不僅在數量上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採用了文學藝術手法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所以它還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寫水著眼於動態」,「寫山則致力於靜態」,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跡的導遊圖,風土民情的採訪錄」。《水經注》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僅就描寫的瀑布來說,它所用的詞彙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頹波、飛清等,真是變化無窮。所以我們說《水經注》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如此豐富的內容,其價值自不待言。這裡僅就歷史地理方面來說,就有取之不盡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復原了北京周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研究古代水道變遷,湖泊湮廢、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等等諸多課題。
  《水經注》有如此深遠影響,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為了著作此書,他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末溯源,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我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當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當時時代和條件的限制,難免存在不少錯誤。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確指出其黃河河源問題上的「紕繆」。另外由於他不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面錯誤也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書也不盡可信等等,但這些並不損害全書價值。
  《水經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後人將其所餘35卷,重新編定成40卷。由於迭經傳抄翻刻,錯簡奪偽十分嚴重,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辨讀。明清時不少學者為研究《水經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訂正了經注混淆500餘處,使經注基本恢復了原來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輯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註疏工作,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用了畢生精力撰寫了《水經註疏》和編繪了古今對照、朱墨套印的《水經注圖》,最近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的《水經註疏》,為今後研究利用《水經注》提供了方便。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