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83 《大唐西域記》



古代印度旅行記中的金字塔

  在供人們今天瞭解中世紀的中亞和印度方面,唐代高僧玄奘及其所著《大唐西域記》一書的貢獻是曠古未有、永世不滅的。
  玄奘,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南緱氏鎮)人,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出生於一個世代儒學之家,出家後法名玄奘,敬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13歲時在洛陽淨土寺誦習佛典,後赴首都長安,遊歷成都、荊州(今湖北江陵)、揚州、蘇州、相州(今河南安陽)、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遍訪名師,後復至長安,問學於法常、僧辯兩位大師,被稱為佛門的「千里駒」。隨著學業的日益長進,他的疑問和困惑也越來越多,而這些疑惑又非中國佛典和高僧所能解決,於是下決心去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取經求法。其目的主要是尋求學習大乘《瑜珈師地論》,解決南北朝以來中國和尚長期爭論不休的佛性問題,即:凡人能不能成佛?什麼時候成佛?經過什麼階段、通過什麼手續才能成佛?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孤身踏上萬里征途,開始了他的西行。途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偷渡玉門關,歷5天4夜滴水不進、艱難地通過了800里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受到高昌國王麴文泰的禮遇和贊助,沿天山南麓繼續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沿大清池(今古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來到素葉城(即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在這裡巧遇西突厥葉護可汗,並得到可汗的幫助。玄奘繼續前進,經昭武九姓中的石國、康國、米國、曹國、何國、安國、史國(皆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翻越中亞史上著名的鐵門(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睹貨邏國(即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又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迦畢試國(今阿富汗貝格拉姆),東行至健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了印度。
  當時的印度小國林立,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分,史稱五印度或五天竺。玄奘先到北印度,在那裡拜望高僧,巡禮佛教聖地,跋涉數千里,經歷十餘國,進入恆河流域的中印度。在中印度,歷史悠久的摩揭阤國(今印度比哈爾邦)擁有全印度規模最大,長達700年,並居印度千萬所寺院之首的那爛陀寺,這是當時全印度的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寺中僧徒常有萬人,聚集了精通各項學術的精英,還收藏著佛教太、小乘經典、婆羅門教經典及醫藥、天文、地理、技術等書籍。玄奘在那爛陀寺留學5年,向寺主持、當時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瑜珈論》等,又研究了寺中收藏的佛教典籍,兼學梵文和印度很多的方言。後到中印度、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遊學,足跡幾遍全印度,再返回那爛陀寺,戒賢法師命他為寺內眾僧講解《攝大乘論》等佛典,贏得了極大聲譽。
  玄奘的學識受到印度僧俗的極大敬重,也引起了許多國王的景仰,其中有羯若鞠闍國的戒日王。戒日王召見玄奘,下令在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吉)舉行盛大的法會(學術辯論會),命玄奘為論主(主講人),五印度18國國王、官員及僧人6000人前來與會,大家傾聽玄奘的議論,深為他的精闢而淵博的知識所折服,玄奘因而獲得了「大乘天」的尊稱,名震五天竺。
  貞觀十七年(643年)春,玄奘謝絕了,戒日王和那爛陀寺眾僧的挽留,攜帶657部佛經,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國,兩年後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首都長安。玄奘此行,行程5萬里,歷時18年,是一次艱難而又偉大的旅行。
  唐太宗得知玄奘回國,在洛陽召見了他,並敦促他將在西域、印度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書。於是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於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了。
  《大唐西域記》分12卷,共十餘萬字,書前冠以於志寧、敬播兩序。卷一記載了今天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地區,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經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總述,然後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國概況,其中摩揭阤一國情況佔去了8、9兩整卷的篇輻。卷12記載了玄奘返國途中經行的帕米爾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緣諸國概況。全書共記述了玄奘親身經歷的110國和得之傳聞的28國情況,書中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通常包括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歷時計算法、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產、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聖跡、寺數、僧數、大小乘教的流行情況等內容。全書內容豐富、文字流暢、敘事翔實,再加上執筆人辯機學精內外典,文筆優美簡潔,使全書增色不少。現在國內通行的版本有兩種,一為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校點本,一為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季羨林等校注本。國外版本甚多,主要有儒連(S.Julien)的法文譯本、比爾(S.Beal)的英譯本、水谷真成的日文譯注本等。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東起我國新疆、西盡伊朗、南到印度半島南端、北到吉爾吉斯斯坦、東北到孟加拉國這一廣闊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科學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概況,記述了從帕米爾高原到鹹海之間廣大地區的氣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動物等情況,而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反映該地區中世紀狀況的古文獻極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貴的歷史遺產,成為這一地區最為全面、系統而又綜合的地理記述,是研究中世紀華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盂加拉國、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屆、克什米爾地區及我國新疆的最為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大唐西域記》業已問世1300多年,隨著時光的流逝,更加顯示出這部著作的燦爛光輝。對於具有悠久文明的印度古代地理、宗教而言,此書是基本史料,7世紀前後印度混沌的歷史地理,賴此書得以在幽暗中略睹光明、散亂中稍有秩序。
  對印度某些佛教聖地進行歷史考察或考古發掘,唯一的文獻指導書就是玄奘的這部著作,印度對那爛陀寺的考古發掘證實了玄奘記載的正確無誤。人們如果想瞭解阿富汗境內睹貨邏(吐火羅)故國的地理佈局、巴基斯坦境內健馱羅、烏萇地區情況、我國新疆和田文化遺址的分佈等等,捨此書而無他求。因而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時常以此書為參照。印度的考古工作更是如此,1971——1974年印度考古學家在北方邦的比普拉瓦重新進行發掘,確認了這是玄奘書中迦毗羅衛的真正故址。
  現在,國內外利用《大唐西域記》做局部課題研究的成果為數更多。書中對印度歷史上許多事件都有所記述,它對確定釋迦牟尼生卒年代起過很大作用,卷5中關於戒日王的記載是研究中印關係的重要史料,歷史學家據此還寫成了多種研究戒日王的專著。書中對迦膩色迦王的記載,為這個熱點問題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至於佛教史料,那就更多了。現在幾乎找不到一本講古代印度問題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記》的書,因為玄奘此書中有些資料,是任何其他書中都是找不到的。像《大唐西域記》這樣內容豐富、記載國家之多、記載之翔實,就連玄奘以後很長的時間內,也沒有一本書能夠比得上它。實際上,玄奘所留下的這部地理學著作業已超越了中國的範圍,今後必將在中外學術界有關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