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方言》一書的全稱是《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作者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文學家、哲學家,又是著名語言學家。 《方言》不僅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對方言詞彙進行比較研究的專著,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也是一部開闢語言研究的新領域,獨創個人實際調查的語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經典性著作。在《方言》尚未完全成書之時,與揚雄相識的張伯松(西漢張敞之孫)就盛讚它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揚雄答劉歆書》) 揚雄雖是我國第一部方言專著的編撰者,但方言調查的做法,在周秦時代就已存在了。揚雄給劉歆的信,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序》中都談到,周秦時代的每年8月,中央王朝都派出乘坐車輶(you)車(一種輕便的車子)的使者到全國各地調查方言、習俗、民歌民謠。揚雄和應劭稱這種人叫「輶輶軒之使」,也就是「輶軒使者」的意思。周王朝的這種做法,本身雖不屬於語言科學研究的範疇,它的目的正如東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所說:「以使考八方之風雅,通九州之異同,主海內之音韻,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風俗也。」 通過瞭解各地方言,以瞭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加強中央王朝與地方上的聯繫,這是當時方言調查的目的。漢朝官方有無此種做法,已不得而知,但劉歆給揚雄的信中說:「今聖朝留心典誥,發精於殊語,欲以驗考四方之事,不勞戎馬高車之使,坐知傜俗。」揚雄的回信也說:「其不勞戎馬高車,令人君坐幃幕之中,知絕遐異俗之語。」揚雄是西漢時人,這起碼說明,方言調查在漢代可能也是皇帝所關心的一件事情。 但是這種通過輶軒使者調查所得的方言材料,隨著周秦王朝的敗亡,可能也就成了王朝書庫中的塵封散亂之物,西漢前期並未見到有何人加以留心整理。揚雄提到成都的嚴君平和臨邛的林閭翁孺(「林閭」是複姓)「深好訓詁,猶見輶軒之使所奏言」。而這兩個人不僅與揚雄是同鄉,且又都是揚的老師,林閭翁孺與揚雄還有親戚關係。但他們二人掌握的材料並不多,「君平才有千言」,「翁孺梗概之法略有」。但也許正是這種種關係和他們所見到的材料和擬就的「梗概」,啟發了揚雄研究方言的興趣;而揚雄本人又曾在漢成帝時「得觀書於石室」(皇家藏書之處),並校書於天祿閣。方言調查的傳統和調查所得材料的遺存,應當視為揚雄編撰《方言》的引發契機和初步基礎。 所謂「輶軒使者絕代語釋」,所指應當是先代使者調查方言所得到的「絕代語」的釋義,說得通俗點,就是古代語言的解釋;「別國方言」則是就地域而言,也就是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的意思。這個題目本身就說明此書不只是講「方言」的,它包含了對「絕代語」的釋義和「別國方言」的釋義兩個方面的內容(依何九盈先生說,見《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不過,「絕代語」和「方言」這兩個概念,具體落實到某一個詞兒上,只具有相對的意義,而不是絕對的。書中明言地域區劃的,當然是該地的方言;至於「絕代語」在揚雄時代也許是較易辯識的,今天則不易分辨出來了。 揚雄還是一位古文經學家。據東漢許慎說,漢平帝曾召集百餘名學者到未央宮講解文字,揚雄根據會議材料,采以作《訓纂篇》。《漢書》本傳記載他曾教授劉歆之子劉棻學作「奇字」。所謂奇字,就是先秦古文字中的形體奇異者。語言文字方面的深厚功底為他撰寫《方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揚雄大約在40歲左右從老家到長安,以後一直在長安任職。這就使他有機會熟悉帶有今天普通話性質的當時的「通語」,有機會接觸來自各個方言區的人。在給劉歆的信裡揚雄說,在長安時,他常常手握毛筆,攜帶白絹(寫字用),向來自各地的孝廉和士卒詢問各地方言異語,回到家裡即加以整理排比。這樣的實際調查工作,一直進行了27年之久。揚雄71歲時死在長安。他一生官位不高,家境素貧,很少有人到他門上。揚雄把他的後半生幾乎全都奉獻給了方言調查研究工作。揚雄的足跡雖只由蜀郡至長安,但他握筆攜絹的記錄工作,已開創現代方言調查的先河。 《方言》經東晉郭璞註釋之後流傳至今。今本《方言》計13卷,大體輪廓可能仿《爾雅》體例,但卷內條目似不及《爾雅》嚴格有條理。大體上,卷一、二、三是語詞部分,其中有動詞、形容詞,也有名詞;卷四釋衣服;卷五釋器皿、傢具、農具等;卷六、七又是語詞;卷八釋動物名;卷九釋車、船、兵器等;卷十也是語詞;卷十一釋昆蟲;卷十二、十三大體與《爾雅》的「釋言」相似,往往以一詞釋一詞,而沒有方言詞彙比較方面的內容,與前10卷大不相同。何九盈先生懷疑最後2卷可能原來是分作4卷的(揚雄自己說全書是15卷),且揚雄生前並沒有把《方言》寫完,現在的後2卷原本只是寫作提綱。後揚雄因病去世,沒有來得及把這2卷中有關方言的對比寫進各條之下,以致成了未最後完成的書稿。 13卷的《方言》所收的詞條計有675條(據周祖謨《方言校箋》統計),每一條下,作者往往先提出一個或幾個同義詞作為條目,然後或用一個詞來解釋它們,或分別說明各個詞的使用地域,所以實際詞目遠遠超過了條數。例如: 1跌:蹶也。(卷13) 2煬、烈:暴也。(同上) 3憮、䒢、憐、牟:愛也。韓鄭曰憮;晉衛曰䒢;汝穎之間曰憐;宋魯之間曰牟,或曰憐。憐,通語也。(卷1) 4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 往,凡語也。(卷1) 例1、2這種釋詞方式見於卷12、13,缺少了方言詞的比較和通行區域的說明。例3、4大體是全書的通例。所謂「通語」、「凡語」,指的是當時沒有區域限制的通行語;某地語或某某之間語指某地區或某兩地區方言而言,最後兩種情況也有通行區域廣狹之分。 在記錄方言詞彙時,揚雄已敏稅地覺察到,某些方言同的區別,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這種情況稱之為「轉語」或「語之轉」。例如: 5庸謂之倯,轉語也。(卷3) 6蜘蛛:……或謂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語之轉也。(卷11) 例5倯(s□ng)與庸疊韻,都是懶惰無能的意思。例6兩種名稱實指一物,即今天的蜘蛛,它們都是由「侏儒」一詞的語音衍化而來。 《方言》一書所涉及的方言區域,東起齊魯,西至秦、隴、涼州,北起燕趙,南至沅湘九嶷,東北至北燕、朝鮮,西北至秦晉北鄙,東南至吳、越、東甌,西南至梁、益、蜀、漢,中原地區則幾近包羅無餘。由此我們可以考見漢代方言分佈的大致區域,繪製出大致的方言地圖。《方言》還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某些方面情況的資料。尤為重要的是,《方言》給我們提供了研究漢語發展史、漢語方言史、漢語詞彙史、漢語音韻史的豐富資料。《方言》一書的價值更在於,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用個人力量進行全國方言詞彙調查後而撰成的一部書,它的編纂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是一種創舉,收集材料和編寫方法在當時已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在方言詞彙、方言語音調查的規模和記錄手段、工具都已遠勝古人的今天,我們不能不銘記揚雄握筆攜絹,口問手寫,孜孜不倦的開創之功。《方言》作為「懸諸日月而不刊之書」,在中國語言學史和世界語言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應當是當之無愧的。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