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譯后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滿目瘡痍的法蘭西共和國面臨著肅清被占領期間投敵分子——“法奸”,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和恢复社會秩序的艱巨任務。當時,法國的政治局面錯綜复雜,國民經濟各部門尚未恢复元气,人民生活水平較戰前明顯下降。在此背景下,社會治安混亂,各類案件層出不窮,出現了一批震惊全國的大盜。他們或單槍匹馬,或与傳統黑社會勢力相勾結,搶劫錢財,殺人越貨,敲詐勒索,极大地危害和沖擊著社會生活。在一段時間里,法國各地談匪色變,人心惶惶。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為社會法治力量象征的警察,正是在与罪犯的斗爭中成熟起來,涌現出一批彪炳史冊的傳奇式人物。本書作者即是其中之一。
  羅歇·博尼什1919年生于法國瓦茲省,曾當過歌劇演員和百貨商店巡視員,二次大戰期間考入便衣警察。從1944年到1956年,他一直在司法警察總署服務,与形形色色的罪犯進行正面較量。由于他的勤勉、勇敢和正直,很快成為一名优秀的警察。在任職期間,博尼什偵破了許多重大刑事案件,前后共捕獲了567名匪徒。1950年,博尼什被破格提升為探長,并多次榮獲警察榮譽獎章和共和國勇敢勳章。內務部和警方領導對博尼什的工作評价极高,贊揚他是個“能獨立偵破戰后重大刑事案件的杰出警察。作為一個行家里手,他能胜任一切最困難的任務。”退役時,內務部長親自為他授勳,表彰其卓著功績。
  退休以后,羅歇·博尼什以其丰富的經歷開始了作家生涯。他為眾多雜志撰稿,并發表了一批回憶錄和自傳性小說,如《警察的故事》、《長腳勒內》、《匪幫》、《耳目》、《越洋大追捕》、《大天使》、《花花公子》、《美國佬》、《外國佬》、《虎》等。許多作品發表后,立即成為當年的暢銷書,并多次被搬上銀幕和熒屏。
  羅歇·博尼什的小說堪稱法國偵探文學中獨樹一幟的作品。其理由有三:
  第一,得天獨厚的生活基礎。神奇的警探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動人心魄、精彩紛呈的小說。博尼什在警方工作多年,他熟諸警方內幕,了解罪犯活動范圍和環境、犯罪動机、心理和手段。他的敘述真實可信,決不以杜撰和道听途說的第二手資料取胜,這是不同于其他偵探小說家的优勢所在。博尼什的作品常以著名大罪犯為原型和主人公,詳盡地展示了產生犯罪現象的社會和個人原因,因而生動感人。罪犯并非生而為社會公敵的。人生道路上多种因素的組合,造成了色彩紛繁的社會現象。從這一點上說,博尼什的作品不乏引人思考和啟迪的社會价值。
  第二,作者的文學功底和藝術修養無疑是小說暢銷的另一個原因。博尼什有過一段藝術家的經歷,對文學、歷史及影視也有一定的素養。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不僅在他基于生活經歷有感而發,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他的深厚的文學功底。一般讀者自可從中覓取扣人心弦的偵探故事,丰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和絢麗多姿的風土人情——對外國讀者尤為如此;而警界同仁也能從中汲取諸如辦案技巧、罪犯心理分析、黑社會活動規律等方面的有益經驗。我以為,這未嘗不是羅歇·博尼什的創作動机之一。
  第三,正如罪犯不是生而為社會公敵那樣,警察也不是天生的。博尼什作品的魅力在于:他并不滿足于“警察捉強盜”的故事模式,而試圖著眼于更高的視點:讓人們了解警察的工作、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存在的意義。警察也是人,他們效力社會治安的重要性應該受到公正的待遇。當然,并不是每個警察都是稱職的。博尼什對此并不諱言。他以犀利的筆調揭露了警界頭目的偽善,對官僚專權作了辛辣的諷刺,同時歌頌了基層警探的机智、勇敢和忘我的戰斗精神,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
  羅歇·博尼什迄今已發表了十余部小說作品,在歐美各國頗受歡迎。我國在前几年曾有《警察的故事》一書的中譯本。本人譯介《越洋大追捕》,旨在幫助讀者了解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希望能為中國偵探文學的發展作一點微薄貢獻。

                              譯者


  ------------------
  亦凡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