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到新民村瑤寨采訪,得先坐汽車到海城鄉,然后還得走十五里山路。 車上,陪同的團縣委書記小梁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六十年代,一位大學生分配到平果縣,縣里征求她的意見:是留城關還是到海城?她琢磨了片刻,心想,海城顧名思義一定是建在海邊的一座小城,于是便選擇了海城。可到海城一看,卻原來是窮鄉僻壤,她后悔不已。 春風蕭蕭,從縣城到海城鄉七十公里,汽車走了快三個小時。果不其然,海城既不在海邊,也無城可言。 鄉教委辦覃主任勸我:“天下著雨,又要爬山路,是不是改日再去?” 我說:“已經到這里了,還是去吧。” 覃主任見我態度堅決,又說:“那這么著,你先吃點東西,到村里是拿不出什么東西好招待你們的。” 于是,我們閃電般提前吃完了午飯。 出鄉政府走不多遠,便開始爬山。山道崎嶇,且又下雨,极不好走。 覃主任向我們介紹全鄉的教育情況。這個貧困縣里的純少數民族鄉(全部為壯、瑤族),學生的入學率僅維持在85%。全鄉八十三所小學,一個教點一名教師的就占了六十三所。其中离鄉最遠的百潭村那個教學點,一名代課教師教了二十一名學生,到鄉里開一次會,來回要走一百里山路。 “我們這里古光屯還辦了所‘新私塾’呢。”覃主任說。 “新私塾?”我覺得有些新鮮。 “叫私塾,不准确,其實是群眾自己辦學。古光屯山高路遠,不設教學點,學生到外屯上學要翻一座大山,來回二十里地,家長不放心。孩子也不愿意到外屯上學,因為家里窮,都穿得很破爛,怕讓人笑話。十几名學生差不多都流失了。上學期,村民們自己請來了一名初中生,辦了一個教學點。” 我問:“教師的工資怎么解決?” “談不上工資,屯里每年給三百斤玉米作為報酬,農忙時,村民再幫老師家干點活儿。” “你們這里每斤玉米值多少錢?” “國家牌价兩毛二,市場三毛八。” 我算了算,三百斤玉米等于一百二十元,這位教師每月的報酬只有十元錢。 覃主任點了點頭:“差不离吧!” 十元錢,這還抵不上城里買冰棍儿的老太太一天的收入! 走了兩個多小時,出了一身汗,近中午,我們來到了這個寂靜的瑤寨。 一排低矮的平房(三間教室),便是村小學。學校前的几株桃花不畏寒冷,開得正艷。沒想到的是,教室的窗旁居然還貼出兩幅鮮紅的標語:一幅上寫“歡迎中國作家來我校采訪”;一幅上寫“歡迎縣團委、教委領導來我校治指導工作”。我禁不住心頭一熱。 本想先找村長談談,覃主任說:“村長沒有文化,村里的情況還不如黃校長知道的多。” 黃校長介紹,新民村共有十個自然屯,人口一千一百三十八人。去年人均分糧不到九十公斤,收入不到八十元。這几年地沒增多,人口卻添了不少,所以,人均糧食反而少了。這里的山地,除了种种玉米,什么都不長。村民們想喂豬,可是人都吃不飽,豬吃什么?喂羊,山上光有石頭不長草。 貧窮使許多家庭交不起每學期五元的學雜費(這里的學費比其它的學校少)。全村一百五十二名适齡儿童,只有九十九名能上學,入學率僅占65%。 來前,我在一份簡報上看到,村里有三個孤儿盧秀金、盧興海、盧興兵,一九八五、八六兩年父母相繼去世,留下姐弟三人相依為命。今年才十五歲的姐姐盧秀金,不得不用瘦弱的雙肩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為了支持這個家,她既當爹又當娘,沒日沒夜地干活儿。大弟弟盧興海該上學了,學雜費怎么辦?思來想去,她只好拆掉圍房子用的木條當山柴賣了。待到小弟弟盧興兵也要上學時,她再也想不出辦法,因為那些木條子已經差不多賣光了…… 站在盧秀金家那間歪歪斜斜的茅草房前,真叫人擔憂來一陣稍大點儿的風,就會將它掀倒。 屋里光線昏暗,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儿,赤著腳,穿著一件髒兮兮的單衣,坐在灶前,正凍得發抖。 黃校長用土話問了小男孩儿几句后,告訴我,他就是盧興兵,他的姐姐和哥哥幫別人家干活儿去了。“他們還幫別人忙?”我有些納悶。 黃校長說:“可能是過去人家幫了他們的忙;也有可能他們借了別人的糧食,現在用幫工交換。” 里屋是孩子們睡覺的地方,一張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木床上舖著半領破草席,草席上堆著几塊黑乎乎的爛棉絮。真想象不出姐弟三個是如何渡過寒冷的冬夜的?我的眼睛一陣酸澀。 我蹲下身子,拉過盧興兵的手,問他:“興兵,你想上學嗎?” 盧興兵木然地望著我。 “讀書,想讀書嗎?” 他眨巴了一下眼睛,很快朝我點了點頭。顯然,這句話他听懂了。 本來,這些剛剛懂事的孩子,是應該在課堂里渡過他們無憂無慮的童年的;然而,可詛咒的貧困卻剝奪了這种最基本的權利。大山阻隔了現代文明,使他們不知道山外山外還有另一個世界,不知道生日蛋糕、電子游戲机和小人書。他們要是知道了,那幼小的心靈何以經受得了這种強烈的刺激? 我留下點錢,請黃校長代盧興兵把學費交了,剩下的再幫他買點學習用品。 我唯一能盡到的只有這么點力量。 寨子里像這樣的孤儿還有三個,半孤儿(父母一方在)六個。 我們走進一間間破舊的茅草屋,無一不是家徒四壁,空空如也。 陰雨翻飛,雨絲淋濕了我們的頭發和衣服…… 眼前的這個瑤寨使我想起了其它的一些少數民族,盡管党和國家對少數民族一直保持一种傾斜政策,調動各种手段長年給予扶持,但由于歷史、自然等諸种因素的影響,至今,仍有四分之一的少數民族入口處于貧困圈內。 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更是遠遠落后于其它地區。 宁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地處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是國家重點扶貧縣。据縣教育科統計:一九八八至一九九0學年度,适齡儿童未入學率為19.9%,流失率為10.5%,全縣失學儿童總數達一万四千四百七十名,每三名儿童就有一名失學,該縣鄭旗鄉是個純回族鄉,去年,由于受災嚴重,人均收入僅五十元,人均糧食六十公斤。全鄉适齡儿童入學率只有61.5%,近三百名孩子由于交不起三元的學費,未能逃脫失學的命運。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北与西藏,西与緬甸為鄰。解放前,一直處于与世隔絕的狀態,极端落后。加上本民族沒有文字,長期停留在“木刻傳遞信息,結繩記數日子”,甚至以鳥語花開來判斷節令時季。解放后,貢山的經濟發展了,但由于原來的基礎薄弱,至今仍有三分之二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适齡儿童的入學率只能維持在75%,而這其中有三分之二學生未讀到小學畢業就流失了。棒打鄉除了鄉中心小學外,各村均無完小。學生們讀完三年級經過考試,才有一部分學生能到鄉中心完小繼續學習。就是這些“幸運儿”,也往往由于路途遙遠。家庭困難等原因而中途輟學。在各村小,見不到一本課外讀物,見不到一件体育器材,見不到一間能稱之為“教室”的教室,除了必不可少的粉筆外,沒有任何其它教具。 廣西龍胜各族自治縣的紅水村,由于本村人口稀少沒有教學點,而到外鄉上學又得走几十里山路,至今尚無一名小學畢業生。 青海牧區六州每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一點八人,地廣人稀,同時又因游牧流動性大,很多孩子無學可上或間斷失學。 在內蒙古大草原,季節性的風沙和大雪,常常迫使大批學生季節性失學…… 改變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教育落后及失學嚴重的現狀,迫在眉睫! 結束了舀寨的采訪,已是午后三點。 黃校長讓我們留下來,吃點東西再走。為了不給他們增添負擔,我卻想馬上离開。 一位教師在一旁說:“你們就吃點吧,都准備好了,昨天听說你們要來,校長還派人下山買了羊肉。” 胜情難卻。走進黃校長那間寢室、辦公室兼伙房的小黑屋,只見桌上已擺著一盤羊肉和一大鍋玉米粥。讓這些生活拮据的山村教師破費,實在于心不忍。 我平時是不吃羊肉的,便要了一碗玉米粥。剛端起碗,一股膻味沖鼻而來。他們一定是舍不得將羊肉燙倒掉,用燙熬了玉米粥。 這是我頭一回到瑤寨。 這是我頭一回喝用羊肉燙熬的玉米粥……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