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希望工程”百場義演──《同一個希望》大型文藝晚會,在山東濟南揭開了帷幕。 人們像潮水般涌向張燈結彩的市体育館,館前,兩個巨大的彩色汽球騰空而起,彩球下方懸挂著兩副巨大的標語:“祝賀希望工程全國巡回義演隆重開幕”,“同是一重天,同在一家園,同為我后代,同心結同愛。”館內,面對主席台一條橫幅上的八個大字引人注目:“為了孩子,為了未來!” 晚上七點整,館內燈光漸暗,一群少年儿童手持蜡燭,緩緩登場,組成了象征著幼苗和希望的圖案。 希望是綠色的幼苗, 希望是幼稚的小孩, 希望是愛心一片,希望就在明天…… 滿含純真希冀的童聲合唱《希望》(劉奇葆詞),把觀眾們帶入晚會主題”同一個希望”的庄嚴而又充滿溫馨的藝術氛圍。 大陸青年演員楊麗萍,解曉東,田震,范琳琳和台灣著名歌星潘安邦,大小“百合”聯袂登台,使晚會气氛熱烈,高潮跌起。 一曲《小丑》的旋律響起,正當觀眾們和燈光師一起尋找演員時,一位穿著背帶褲,頭頂一只青呢禮帽的演員卻從觀眾席中走出,人們一下子就認出了他:凌峰,台灣著名藝人凌峰。 我們一定還記得一九九o年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一個剃著光禿禿的腦袋,典型的“中國臉”帶著洗不淨滄桑感的台灣藝人,第一次出現在大陸的熒屏上,事人們真實地感到海峽兩岸的距离縮短了。 是多少眼淚, 是多少鼓勵, 才能夠站在這里。 失敗的痛苦, 成功的鼓勵, 有誰知道是多少歲月的積累? 發自心底真情實感的《小丑》,被大陸觀眾評為“最喜愛的万晚會節目”。凌峰以他的自然,真誠,隨和的情感雙向交流贏得了觀眾的贊許,以他的机智和敏捷征服了觀眾。 一九八七年,台灣海峽上空“陰轉多云”,台灣當局開禁:民眾可到大陸探親。 四十年的劍拔弩張,四十年的人為分割,四十年的扭曲宣傳,有多少的破碎心靈需要复合?凌峰想做的第一件事是運用電視傳播的优勢,來連結海峽兩岸親人的骨肉之情。他將這部具有歷史感和現實意義的電視片定名為《八千里路云和月》。 然而,他的想法剛剛披露,便引起軒然大波,被當局有關部門亮了“黃牌”警告。 凌峰畢竟是凌峰,雖然有人喊他是凌“瘋”,他依然不改初衷。 好事多磨!當年十一月四日,作為台灣影視界來大陸排片的第一人,凌峰那個油光發亮的腦袋,映著北京机場上空那顆混黃的太陽,他終于站在了大陸的土地上。雖然顯得有些疲憊,但眼神中人仍然掩蓋不住惊异和興奮。 攝像机轉動了,但這部以反映大陸山水風光,名胜古跡,風土人情和人民生活為主題的電視系列片,卻屢被台灣海關扣壓。《八千里路云和月》被冷凍了兩年后,才出現在台灣的銀屏上。一經播放,勢不可擋,在台灣各階層引起熱烈反響。觀眾普遍反映這是一部比較真實,全面介紹大陸的電視系列片,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一位自謂“熱愛中國又不懂中國的女孩”寫道:“不知什么力量,使我每次看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就要哭。我怀著滿腔激情,十分熱烈的想要去親近她,了解她,触摸她──這塊中國母親,就象孤儿擁抱自己的母親一樣,我真希望深入中國民間名地,浸澤在母親的每寸肌膚上……”另外一位觀眾說:“若講大陸像嚴父,台灣更像慈母,兩者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更應使他們手連著手,心連著心,永遠是一個家。” 凌峰是在北京排攝《八千里路云和月》,巧逢一九九o年春節,并被特邀走上春節聯歡晚會的熒屏的。 節后,台灣又掀起了一場大波,因部分報刊登出了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同凌峰握手的照片。凌峰据理力辯:“我同江總書記和李總理的握手,是超越政治的文化力量。握手可以緩和兩岸緊張情緒,這种效應應該擴大。”他真誠地呼吁:“如果全中國以及全世界的人民都握手,那將是地球的福气。” 二月二十四日,台灣有關部門修改了有關政策,減少了影視人員及其它方面人員赴大陸的限制。凌峰的“握手事件”也同時獲得寬容。他悠默地說:“沒想到我這顆小小石子竟撞開了半扇大門!” 為了拍攝《八千里路云和月》,凌峰四年來有一半以上時間生活在大陸,北至東北黑龍江,西至新疆伊犁,南到云南邊境,從發達的大城市到偏遠的小鄉村,他“深入基層”,去了解這方土地,這方人民。他特別強調中華民族的整体感,不論是大陸還是台灣,都是炎黃子孫。 也是在這期間,聞息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所實施的“希望工程”,他的心被触動了,覺得這是攸關民族大業的“工程”,是個跨世紀的“工程”。 熱血男儿,豈有不為民族前程出力之理?凌峰首當提倡組織“希望工程”百場義演,將所籌資金全部捐獻給失學少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專門設立“海外愛心基金委員會”,凌峰先生擔任主任。他曾對人動情地說:“我好像在'希望工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我要把后半生全部投入到'希望工程'中去!” 凌峰的義舉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在海內外引了廣泛的反映和熱烈的關注。 山東的首演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一個月后,凌峰一行又移師蘭州。 一曲歌完,當全場觀眾還沉浸在《三百六十五里路》的旋律中時,凌峰緩緩走向中場,他說:“現在,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我們省康樂縣虎關鄉高集村有個叫馬義梅的小女孩儿,十歲了,馬義梅還沒上學,她對爸爸說:'阿達,我想上學。'爸爸歎了口气,說:'孩子,咱們家窮,交不起學費。'為了掙錢交學費,馬義梅到村口磚窯厂去搬磚,從窯內搬到院外,搬十二塊給一分錢。她人小,一次只能抱四塊,搬三次才能得一分錢。搬呵搬呵,馬義梅的手指搬腫了,瘦弱的腰搬彎了。那天,她雙手捧著一大把硬幣,跑到學校,興沖沖地對老師們說:“老師,我有錢交學費了!'几位老師一分分幫她數著,一共是八角五分錢……“ 說著說著,凌峰流淚了。偌大的体育館,此刻卻靜得連一點聲息都沒有。 '希望工程'像溫暖的春風吹到了甘肅,吹到了康樂,吹到了高集村,如今,經過希望工程的救助,馬義梅已經走進了校園,再也不用去搬磚掙學費了……我高興地告訴大家,今晚,馬義梅也來了,就在晚會現場。 一束追光打到了貴賓席上,凌峰走到馬義梅跟前,他把話筒遞到她的嘴邊,想讓她說几句,可馬義梅淚流滿面,激動得什么也說不出來…… 場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沒有任何一种宣傳比這更直觀,更廣泛,更有效,更有感召力。 每一張門票都代表一份愛心,每一位觀眾,都是我們的同路人。他們把滿腔熱情流在這里,他們把一片愛心撒向人間,撒向未來。正如晚會節目主持人所說: 他們為了同一個希望走到一起 他們希望希望在同一片藍天 同一塊黃土地上 讓每一個孩子都上學 他們希望 希望能有那么一天 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徘徊在 校園之外 深圳,西安,溫州……,凌峰用他的那顆愛心在實踐他的諾言…… “中國人幫中國人,救孩子就是救中國!” 實施“希望工程”的消息傳到香港,一向熱心于在內地投資興教助學的香港同胞,又一次慷慨伸出援手。 四月十六日,著名電影制片家施南生小姐率先在港島發起“希望工程──人人有書讀助學計划”,以響應內地的“百万愛心行動”。 演藝界姜大偉,李琳琳,張正哺,蕭芳芳,張艾嘉,梁家輝,沈殿霞,劉天蘭,鄭丹瑞,李家鼎,施明等帶著他們的子女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梁家輝認為“希望工程”是一件很有義意的事,捐出的錢雖是個小數目,卻可已讓那些失學的孩子享有平等的机會接受教育。將來兩地孩子互相同信,并代表將要出世的孩子捐了錢。 “肥姐”沈殿霞帶著女儿欣宜來了。她表示,即便以后和女儿到國外,仍然也會支持,她特別贊同女儿与大陸的小朋友通信。 施南生告訴記者:“原來的助學口號是'一個幫一個',但來參加招待會的演藝界朋友每人都認捐了好几位孩子,光林青霞一人就捐助了十人。所以,我們又臨時改為'人人有書讀助學計划'。” 次日,一輛“希望工程”宣傳車載著演藝員,穿梭港九所屬各地,向市民分發捐助表格。紅歌星一面分發表格,一邊說:“九七年以后香港跟大陸就同屬于一個大家了,既然是同胞,既然是一家人,就應該拉近彼此間的距离。” 成龍,張曼玉,周星馳,張學友等著名影視歌星,也走上街頭,在鬧市勸捐。 五月三十日晚,張學友在香港体育館舉辦“滿怀希望音樂會”,為“希望工程”籌資。 演唱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館內的大熒幕上,便展示一副副大陸失學孩子的照片。那一雙雙饑渴的目光,那一間間破敗的教室,令人心顫。 唱罷《太陽星辰》,張學友走到觀眾席中勸捐:“在大陸,每年有一百多万小弟弟,小妹妹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而我們只要捐出三百港幣,即可讓一名孩子從小學讀到畢業。現在那一位歌迷只要捐上三百万,即可點唱任何一支歌曲,如果我唱不出來,我甘愿捐出相同數目的助學費用,謝謝!” 歌迷們興致极高,分別點了《可喜也可悲》,《一顆不變心》,《夢里邊緣》,《梵音》和一首英文歌曲。這里面,只有《夢里邊緣》和英文歌曲把張學友“難”住了。 音樂會共籌得捐款一百五十万元港幣。 截至六月底,香港各界總籌款已過兩千万元,且籌款仍在繼續。 彈丸之地澳門,也掀起了助學熱潮。 澳門工職人員協會發表“致全澳公務員書”,呼吁全体會員本著“幼無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為造福失學儿童獻一份力量。 澳門中華教育會發動各校師生,家長參与“希望工程”,捐款數字直線上升。 澳門胡氏集團總載胡順讓六月八日認捐五十万元,希望將這筆款項用于貧困山區修建一所學校。商人何華添亦捐資十万元。 六至七月,澳門資深者商協會和大眾報社運用多种形式,向澳門同胞宣傳“希望工程”的重大意義,動員各界人示向祖國的失學少年獻愛心。在短短的兩個月內收集捐款達六百六十余万港元,它可使七千多名失學少年重返校園,同時資助建設十一所希望小學。 同根同胞,無不呈現出唇齒相依,休戚与共之情。 著名學者,國際文教基金會懂事長南怀謹先生,多年來一直關心著海峽兩岸的教育事業。他對旨在救助失學少年的“希望工程”非常贊賞,特捐資五万美元。 “一代江山一代才,后生每況胜先前,艱難困苦多英杰,珍重當來青少年!”南先生為“希望工程“賦詩一首,并表示要動員在海外的學生共同出力,為振興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盡自己所能。 四月二十二日上午,國際釋迦文化中心主席,香港富進戴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兆明先生和電影《似水流年》女主角,香港富進戴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顧美華小姐共同在北京向“希望工程”捐款十万港幣。 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舉行的捐款儀式上,郭兆明用几千年前釋迦牟尼的巴利語做了長達五分鐘的祝福儀式。他祝福中國國家強大,人民幸福,經濟發展。他希望海內外宗教界多關心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他說:支持“希望工程”,就是愛心和慈悲心的最好体現。 台灣華昌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楊正雄先生,許瑪玲女士和台灣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潘維剛小姐,在貴州省獨山縣基長鎮捐資興建“希望小學”。為了感謝台胞的義舉,基長鎮鎮長宣布授予楊正雄先生,許瑪玲女士,潘維剛小姐和凌峰先生為基長鎮麻募村榮譽村民。 台灣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國一先生捐贈十万元人民幣,在四川省宣漢縣花池鄉興建“希望小學”。 台胞林昭南,葉朋壽,李金龍捐贈五十万元人民幣,分別在山東省平邑縣,福建省永定縣興建兩所“希望小學”。 在平邑縣“希望小學”的奠基儀式上,徐永光秘書長動情地說:“台灣的藝術家,企業家們不遠万里到了我們山區縣,他們不辭勞苦,不僅出錢,而且出力。這是為什么?是因為他們有一顆愛心,這是一种飽含人間真情的偉大的愛心。他們為我們捐資助學,還出于這樣一种信念:就是我們中國要真正強大起來,我們的孩子必需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強則國強,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接受他們這樣一种期望,即一定要把希望小學建好。在提高教育質量,加2強教學管理方面,在培養一代開拓未來的人才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七月初,香港愛國人士鳳飛飛女士,趙宏琦先生為“希望工程”捐款六十万元人民幣,資助援建三所“希望小學”。這是迄今為此海外同胞捐資援建”希望小學”數額最大的一筆捐款。 鳳飛飛女士是一位深受大陸听眾喜愛的鄉港歌星,和許多香港愛國同胞一樣,她一直希望為祖國的滕飛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在捐贈儀式上,鳳飛飛女士表達了她對“希望工程”的贊賞和良好祝愿。 由香港工會聯合會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共同發起的“'希望工程'重返校園助學計划”,經過數月籌備于七月十二日宣布正式推行。這項助學計划將采取多种形式籌款,幫助內地貧困地區的儿童就學。 在這項計划正式推出之前,“兩會”以先在會員內部募捐,抽籌得善款一百一十多万港元。 按照這項計划,“兩會”將在全港九十七個繁華地點設立捐款站,并開展電影籌款,發行電影獎券,組織義買等活動。 當今世界,人類日益獲得一意義重大的共識:教育就是一切,沒有教育就絕沒有經濟的發達,政治的繁榮,文化的興盛可言。 中國的“希望工程”也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的關注和支持。 為了推動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更廣泛地宣傳“希望工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美術家協會,日本安部牡丹園和日本共同通信社決定在中國和日本共同舉辦“中國的四季”美術展。 在短短的几個月內,組委會共收到包括台灣籍畫家在內的全國各地畫家創作的兩千四百余幅中國化和油畫作品。經中日雙方的專家的共同評定,選出一百二十幅作為獲獎作品參加展覽。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中國的四季”美術展在日本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隆重開幕。展出期間,中日各新聞單位都突出宣傳了“希望工程”。日本共同通信社還在畫展開幕之前赴廣西采訪“希望工程”,在開幕后連續三天發表了配圖片的系列記實消息,引起很大反響。 安部牧丹園社長安部功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款一億日元,以支持“希望工程”和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 今年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一日,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為“希望工程”舉辦義買周。義買周期間,公司所屬的四家餐廳均懸挂“為了孩子,為了未來”大幅宣傳廣告,向顧客分送“希望工程”材料。 三月十日,肯德基國際公司亞太區總裁特意赶到北京,將義買周利潤十万元人民幣和國際公司五万美元,贈送給基金會。北京肯德基公司的二百六十名員工每人還從個人收入中捐贈四十元。他們并同時宣布: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每位員工每年都將擔負起貧困地區一名少年儿童的學雜費,并將此內容寫入《員工手則》,這將成為今后招收新員工的標准之一。 四月二十日,“百万愛心行動”計划實施第四天。正在華旅游的美國退休軍人白士那,費了一番周折,找到了基金會。 “外國人可以參加這項活動嗎?”他問基金會的工作人員。 當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說:“我曾經是美國海軍陸戰對對員,一九四五年在天津服役。我一直對貴國充滿著友好之感,看到你們的宣傳材料,得悉貴國還有那么多孩子因為貧困而不能上學,十分痛心。我決定先救助兩名孩子。” 這位七十歲的老人,還表示要同有關部門聯系,到一所小學去教英文,為中國的教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也是一位老人──日本仙台市的佐騰富太朗先生。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華期間,作為一名士兵曾隨軍赴華參戰。到了晚年,每每想起戰時的一幕幕,愧疚万分,深感對不起中國人民。去年老人病重,曾有意愿將自己的部分遺產贈送給中國。后老人听好友三津木先生(日本創作協會副會長)介紹中國貧困地區失學儿童的情況,遂決定將這筆遺產捐給“希望工程”。今年四月二十五日,老人逝世,其子佐藤賀夫函寄中國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