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部分


  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學校沒有教

  很多人看到一些問題,也很熱情地成為社會中知名的“革命者”,但這些人可以在政壇上義正辭嚴地侃侃而談,卻在面對儿女私情時,以一种比正常人更不經大腦思考的方式來反彈和報复。
  想推翻某种既成的制度,确實會在身軀內制造出動人的交響樂,讓我們感覺到自己不可一世。但是,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革命者,我們所能做的,該是檢討自己了。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不管你受了多少教育,有三個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學校并沒有教你,再嚴格要求你或慈愛呵護你的父母也沒有教你。
  第一是怎樣做自己:什么是你真實的自己?你的個性是什么樣的?你与眾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你在你的人生中要達成什么理想?你的生命出口在哪里?
  第二是怎么面對感情:大人們不知道想到哪里去,常把“性教育”當成“兩性教育”,再怎么推廣,也只是談到皮毛,似乎只要求女學生不要帶著大肚子來上學而已。
  很少人想到,性教育是生理的,而兩性教育是心理問題。我們能混則混,還在以“傳宗接代”當做愛情的正當歸屬。忽略這個問題只會創造更多問題。現在,只要你打開社會新聞版,你會時時看到大人們正正經經筑的水壩,已經有無數的裂縫源源吐出水來。法律只是沙包,擋不住將來的巨浪滔天。第三是怎樣快樂過日子:好像大家生來就是來受苦的,所以,很多人不成功不快樂,成功了也不快樂;沒錢的時候不開心,有了錢更覺受苦。
  這三個問題,你想過了嗎?還是打算繼續混下去?和我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以及我們的自我,永遠無知無明地混下去?

  你真的要第一名嗎?

  有一次在主持節目時,听到一位母親興奮地陳述她与孩子之間的情事。她曾對孩子說:“你的表現一直都很好,不過如果你這一次月考可以考全年級第一名,媽媽會更以你為榮。”
  孩子的成績一向优秀,是班上的第一名學生,乖巧懂事又可愛,听了母親的話面有難色,但還是勉力為之。果然,到了學期末,把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交到母親手里。
  母親當然很開心。但我還是有點殺風景地問她:“你的孩子會不會感到壓力呢?他已經是全年級第一名了,以名次來說,他下一次考試,不會有進步,只可能會退步……”
  母親沉默了一會儿說:“沒錯,他是跟我提過這個問題,問我怎么辦。”

  最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自己

  聰明的孩子多半是早熟的孩子,如果他們一直都是第一名,忽然拿了第二名,除了沮喪之外,只會擁有挫折感。為什么家長要揠苗助長呢?他們如果有榮譽感,自然會追求他們自己要的榮譽。我認為,家長反而要溫和地提醒第一名的孩子,在人生中,你不可能一直第一名,有些時候你會失敗。沒關系,最重要的不是別人怎么看你,而是你怎么看自己。
  我想到的是很多小時候第一名的孩子的遭遇。很多人還津津樂道他曾經在什么時候是全班第一名……而現在呢?离開升學的戰場,除了耽溺于往日求學時的榮光,一切并沒有成長。
  我在求學過程中,看過太多第一名的學生了,在北一女校,在台大,哪一個學生不是曾經的第一名?他們戰胜了所謂的升學壓力了嗎?形式上似乎是打贏了升學戰爭,但是曾經的第一名還是壓得某些人透不過气來,讓扭曲的本性回不來。
  我看到:如果只知道爭取考試的第一名,很容易對真正世界漠不關心,出社會后難以面對自己的不适應症,也常常忽略了人際關系和群体合作的重要。書讀得越好的越不會談戀愛,因為他們想在戀愛中繼續享受第一名,一旦陷入三角習題,他們爭的不是感情,而是名次;不管是在友情中或愛情中,他們會不斷地想證明自己在對方心中有多重要,沒辦法面對感情關系的失敗或破裂;很多在小學。中學是第一名的,在繼續升學的過程中,常常因為沒有辦法再取得領先地位。沒辦法繼續光榮下去而自暴自棄;如果父母一直要求孩子爭第一名,孩子幼小的心靈難免會想:“爸爸媽媽,在你們的心中,我重要,還是面子重要?”

  擺脫第一名的魔影魅惑

  我還記得念小學時,因為一個优秀的轉學生使我沒辦法再得到第一名,當時我的感覺是“真想殺了她”。那時年紀小,誰教我這么偏激的?當然是因為怕自己再也得不到第一名,怕長輩和同學的冷嘲熱諷。有三分壓力是別人給的,七分是自己繼續幻想的魔影鬼魅。
  我是一個有過很多第一名壓力的人,也看過太多第一名因為沒辦法在后來,在感情關系中繼續拿第一而活得很不快樂,甚至以极端的方式自戕或報复。所以,當我听到這位母親對孩子的要求,我仿佛听到許多孩子們心中“救救我吧”的呼喚。
  大學越來越好考了,但這么多年來,第一名的魅惑有增無減。不少小時候第一名的父母希望孩子繼續第一名,拿不到第一名的父母更渴望孩子拿第一,證明他們是“好筍”。是的,第一名會使你談起孩子很有面子,但是,你有沒有听到暗夜之中,有無形的斧頭在砍戕心靈樹苗的聲音?

  真心誠意有效率

  從前有一個人誠心求道,翻山越岭,耗盡气力地長途跋涉,終于到達一個得道高僧的門口。他雙手合十,下跪問高僧:“我費了千辛万苦來尋求您的教誨,請您指點我吧!”
  高僧沉默了一會儿,微笑道:“下次你來的時候,可以在山那頭搭纜車,只要十分鐘,就可以到我這里!”
  這雖然是個無厘頭的笑話,卻透露出某個我們可以反省的信息:要把事情搞得越困難。越复雜,才會越有成就感,才會覺得得到的是個好東西?

  你花很多力气做小事嗎?

  “复雜化”和“文明化”常是脫不了關系的。以食物來打比方好了。世界上做法最复雜的菜肴,我想非法國菜莫屬,如果你在日本吃法國菜的話,那更是复雜得不得了。
  我有這樣的經驗:有一次在別府溫泉的一家西餐廳吃日式法國料理,菜色丰富得不得了,前后至少有十道菜,每一道菜一小堆。一小勺的,在那“一小堆”中,至少又有七八种佐料組成。每一种佐料,如魚、蟹、蝦都處理得細致到分辨不出原來的長相,必須吃很久才能判斷它是什么東西。
  這一頓飯讓我和任何老饕都覺得,廚師真是認真得感人肺腑,但老實說,吃起來每一道都是五味雜陳。菜上到一半,我就赶緊喊停,因為我的胃再也消受不了這么复雜的食物了。
  有個朋友自己開公司,在經濟上屢屢捉襟見肘,須靠家族另外的產業才支撐下去,而員工們士气也很低落,比較能干的總是火速离職。他一直不明白原因何在,朋友們倒是看得很清楚:因為他太“難搞”了,做一個決定,常要花很長的時間——即使是為公司內部采購一個小東西,他也一定要貨比無數家,找到理想品牌;刊登廣告,每一個詞都要細細推敲,直到盡如他意為止;員工如果太快把作業交出來,他一定打回票,叫他們再回去斟酌一下,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案”。最后員工學聰明了,一直到過了最后通牒,急得不得了的時候,才假裝很疲憊地把案子呈上給老板。為了集思廣益,他會不恥下問地找朋友商量。好几次,為了幫一個商品取名,問到我頭上來。我絞盡腦汁幫他想了几個不錯的名字,他總是說:“再想想,有沒有更好的,再想想……”同一件事一連問了好几天,有時三更半夜還接到他在公司打來的電話。老實說我已經頭皮發麻,想不出來,只得把電話調成靜音。后來,我發現,他使用的竟是我第一次為他想到的名字。他很認真、細心,怕百密有一疏,于是不怕麻煩(也不怕別人麻煩),總花很多力气做完一件小事。這种“敬業精神”值得嘉許,但這种繞遠路精神和他老是抱怨做生意賺不到錢。找不到好員工必然有關聯。

  做事有方法,過程更簡單

  很多痛恨自己做事沒效率的人,都期待自己有效率一些,但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方式卻反其道而行。他們大概是受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傳統影響太深,心里已有一個前提:太容易得到的就是不好的。
  是的,很多人有這個毛病。提到這點,有時我會“陰險”地耍個小伎倆。過去有不少從事文字工作的編輯常認為“吟罷一個字,捻斷數根須”才叫做認真,太早交稿會讓他們認為你“草率交差”。因而我即使把稿子寫完了,也要把它“放”到截稿日再假裝自己“好不容易”把稿子寫出來。這樣才能听到“感激涕零”的感歎及贊歎聲……
  想要真正有效率,至少要先征服“慢工才能出細活”的借口,快不等于打馬虎眼,也許是某人在某段時間聚精會神的結果,我們畢竟不是在做“米粒雕刻”。“慢工出細活”的人以為鐵許可以被時間磨成針。

  懂施懂受才有福

  有個唐代的故事,說來有點殘忍:唐太宗因覺鵝肉肥美,一時興起,要人送了一只給正在養病的開國功臣李眅(原姓徐,賜姓李)吃。李勳接到圣旨,痛哭流涕,說:
  “這是要我的命啊!”但圣旨不可違,他還是把那只鵝吃了。原來他正在長毒瘡,沒多久,燥熱的鵝肉使他毒發喪命……
  施比受更有福嗎?
  這句話對每個人來說,好像已經“刻骨銘心”,不管你舍不舍得施予。但我們都沒有德瑞莎修女那樣的心腸,很多人在辛苦付出之后,如果沒有得到适當的回報,或拒絕開放心胸接受別人善意的回報,常常搞得自己不幸福,接受你辛苦施舍的人也不幸福。

  不當的施与受令人備感壓力

  有個女人和大學同班同學結了婚,一起到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在德國念書很辛苦,家里提供的經濟援助(大部分是女方家中提供的)只能支持其中一個人念完學位。于是女方就大義凜然支持丈夫先念完,自己一邊打工一邊孕育下一代。大學時代,女方的成績向來比男方要优秀,念大學時,他是靠著她的筆記才過關的。這下子,太太沒書念了,先生念了半天,也覺得興味索然。沒兩年,先生被請出校門,學業半途而廢,而兩個人的婚姻也出現危机。
  兩人開始火爆地爭吵。女方說得振振有辭:“我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地栽培你,你還對我大呼小叫,不知回報,忘恩負義!”
  男方雖然愧于心,心中想的卻是,我也盡量在平常討你開心,而你就是不開心,我活在這种壓力下,也夠辛苦了。于是辯白:“是你提議到這里來念書的,我本來又沒有要來!”兩人終成怨偶。因為她的“施”,他“受”的壓力太大。
  相同的例子也出現在一個母親和她的獨子之間,她辛辛苦苦犧牲一切享受,供他念完醫學院。儿子娶了媳婦,該是回報她的時候了。可是,在這個該享福的時候,她卻越來越不快樂。媳婦也有工作,為了照顧家中的孩子請了菲籍女用人。媽媽心中很不是滋味,心想:“我從前那么苦,你竟然可以撿現成的來享福!”媳婦買麥片和營養食品來孝敬母親,雖然是便宜東西,母親還是像松鼠一樣把它儲藏起來。放到過期了,媳婦拿去丟掉,母親老大不高興。有一次女用人把女主人新買的麥片拿來嘗嘗,母親更是气得不得了,心想:我都舍不得吃!
  男主人動完手術回來,發現家中婆媳勢同水火,媽媽揚言出走,太太揚言离婚,原來只是為了一包一百元的麥片,他覺得好冤枉。
  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思考“施”的含義了。只有施而不懂得“受”,會給自己喜歡的人很大的壓力,而如果你在“施”的時候,沒有顧慮到對方當時需不需要而強迫對方接受,也只會讓對方壓力很大。
  因為不當的“施”而引起的問題,說起來真不少。比如男友千里迢迢買了女友愛吃的乳酪蛋糕,拿給女友,女友因正在減肥吃不下,男友感到被潑了一盆冷水,一种“好心給雷親”的無奈;太太煮了好菜,先生并不知情,打了電話說,要為公司同事慶生不回來吃飯,回到家后看到太太對著一桌冷菜發呆,對他冷言冷語——他是可以体會她的失望,但是他也很無辜啊。
  當你“施”而別人不能如你所愿地“受”時,如果你的心情調适不過來,常是吵架的前奏曲。

  掌握技巧,分寸拿好

  老實說,你有沒有一些朋友,送你一些你實在不太喜歡的“擺飾品”?他來你家時,還會突擊檢查,看看它們有沒有擺在重要位置上,使你壓力很大?
  由于我住的地方很安靜,我不時可以“不小心”听到左右鄰居的吵架。樓下的太太,此時正因她為儿子買的球鞋,被儿子譏為“土死了!每次都買這种你們那個時代才會穿的東西”,并拒不接受而惱怒。她罵起儿子,先生勸架道:“下次帶儿子去買,讓他自己選嘛!說真的,你幫我在地攤買的領帶也很難配衣服……”此話火上加油,太太滿腔委屈,開始翻舊賬,細數自己的委屈:“你們都很高貴,只有我不是人!”所有的鄰居都開了窗戶來看。她期待她的“施”讓他們“視若珍寶”。他們的建議沒錯,她的挫折感也理所當然,但家人情感顯然在看來誰也沒什么錯的情況下受傷了。
  不懂接受贊美的人,也很難讓別人愿意贊美他。朋友說到一個例子。有一次她贊美一個朋友的朋友:“你穿的衣服都很漂亮。”沒想到人家酸溜溜地說:“我們買的都是便宜貨,哪像你穿的都是名牌!”使她宁愿自己從沒說出這樣的贊美來。有人贊美,我們就單純地說聲“謝謝”吧!
  人際關系中,我們最好懂得別人需要什么,再來“施”,免得像唐太宗踢開國功臣李勳吃鵝肉一樣,人家正在長毒瘡,你又要強迫人家非吃不可(圣旨不可違嘛),反而把這開國功臣賜得毒發而死。你想“施”,就要有雅量,別人有理由可以不受;當然學,如果你想一直有人“施”給你,你得高興地“受”才行。
  懂得“施”的技巧得福報,“受”得讓施者開心的繼續得幸福。現代人的“施”与“受”,必須于人于己都不強迫才行。

  熱心,要用對地方

  在這個略嫌冷漠的世界里,我們都渴望有些熱心人士大駕光臨。
  瑞整是個人造型創意工作室的負責人。她的業務慢慢擴充了,一人公司的格局,對她來說已經有點吃力,所以她打算請個助理來幫忙。在朋友介紹的應征者中,她挑上了阿美。
  在她看來,阿美比她更有耐心与人們建立關系,并且表示愿意很熱心地處理一些瑣碎的事情,看來脾气也很不錯。套句現代的話來說,阿美的EQ很高,又是才剛畢業的大學生,由她來當助理,再好不過了。
  可惜,沒過多久,這個熱心人士就為她闖了一些禍。

  熱心不等于幫得上忙

  有一次,有一位大牌歌手要拍宣傳照,瑞荃接了這個案子,要從台北出發到桃園地區的山區出外景,約好是早上八點半鐘集合。當時,連大牌歌手都准時到了,就是阿美沒到,工作人員問:“可以出發了嗎?”瑞望不敢說不,因為在這個團体中,她是一個雇員,她不能為自己的雇員遲到而耽擱大家的時間。
  瑞荃心中很急,不知道阿美在半路上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車子開走后,過了半個小時,她才接到阿美打來的電話:“你們在哪里呢!”
  “我們已經走了!你為什么要……遲到?”“怎么不等我一下呢?”阿美說,“我才遲到一下下,我是去替你買早餐……我想你一定沒有吃……”
  瑞荃哭笑不得,她是還來不及吃早餐沒錯,但是,她不能因沒吃早餐而遲到啊。當然,這一次,她一個人撐完一天。雇了助理后的第一次出差,并沒有助理的幫忙。看在她熱心買早餐的分上,瑞整原諒了阿美的遲到。但第二次。第三次,阿美還是遲到,幸好就在台北市內,阿美坐計程車赶到了。問她為什么遲到,阿美總說:“剛出門時,恰好有個電話……”
  瑞荃越來越覺得不對勁,但是阿美似乎是個好人,甚至比她跟她的家人都處得好,瑞荃也就暫時沒有責難她,心想她總要進人狀況。但是啼笑皆非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
  她在工作室為瑞荃接電話,總是少了根筋,只寫下電話號碼,名字和聯絡事項永遠沒記下來;她的朋友來電的頻率比瑞荃的客戶高,有時霸著電話講三個小時。客戶抱怨找不到瑞荃,問她為什么要講那么久,她只得說,她的某個失戀的朋友要自殺,得好好開導一番。
  讓瑞荃白血球死掉最多的事是,有人請瑞荃上一個現場廣播談造型,時間到之前,瑞荃搭了很久的計程車抵達阿美寫給她的地址——一家位于台北郊區的制作公司,但竟然找不到那個廣播室。結果才發現,阿美第一次為她答應上節目時,根本沒寫任何地址下來,只留下制作公司的電話。瑞荃要她問清楚,阿美就沒頭沒腦地打電話問制作公司的總机:你們公司在哪里?總机當然把制作公司的地址告訴她。
  結果,真正的錄音間在中廣——就在荃的工作室附近,瑞荃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對廣播主持人千抱歉万抱歉。由于是現場節目,時間迫在眉睫,權宜之計,只好在制作公司和主持人電話連線。
  事情不斷發生,常有不明人士直接來按工作室的門鈴,說明是阿美的朋友或同學。有一次阿美不在,她的同學誤以為瑞荃是阿美,按了門鈴還跟她玩“躲貓貓”的游戲,三次開門出去,都不見有人在外頭,直到瑞荃大喊“我要報警了”,她的同學才出現道歉。
  瑞荃知道阿美人緣很好,所以朋友們都喜歡她,但是瑞荃的工作人緣,在阿美的“無意”影響下已經瀕臨崩潰。她想請阿美走路,她的爸媽竟然要她學學阿美的好脾气……他們沒看到,住在工作室的阿美,讓穿過的衣服像咸菜干一樣堆在自己房里,臭酸味四溢,沒有人會想到這是個造型工作室……最后,瑞室的問題自動解決,是因阿美決定出國深造。
  她說,她想要出國念“行銷管理”……
  你的身邊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人,熱心有余,成事不足。到底問題出在哪里?
  熱心不等于幫得上忙,這是瑞荃學到的教訓。

  別讓善意幫錯忙

  EQ,也不只包括人際關系而已。
  我們常常在形容一個熱情洋溢的人時說:“他很熱心。”但有些人的熱心,确實沒有用對地方,沒有看清楚自己的善意是否會幫得上別人忙,是否反而會造成傷害。
  比如說,當一個朋友失戀時,你比他還積极地去罵讓他失戀的人;你的孩子、朋友,或朋友的孩子到了适婚年齡,你熱心地介紹一些异性給他,并不考慮他們相不相配——
  這是我某個朋友的痛苦之一。她說,她的阿姨就是超熱心人士,每個禮拜幫她相親,每次找的對象都只能以“阿里不達”來形容。她不想搭理,阿姨還會打電話來說:“隨便啦,有喜歡你的已經很好了!”有朋友明明遭到婚姻暴力或外遇事件想离婚,你熱心地勸合不勸离……
  這一類的例子太多了,我有個朋友在家中成員自殺喪生時,覺得最困扰的就是,每隔十五分鐘,親友們就熱心地來詢問事情發生的經過,急著知道“真正原因”。一點也不考慮到,每解釋一次,家屬的傷疤就被剝起一次。
  熱心,如果只是一种狂熱的亢奮,不會解決問題,只會制造麻煩。熱心熱情都很好,但可以鎮定一點,冷靜一點,有方向感一點。我想,某些經常感歎自己的“熱臉貼上別人冷屁股”的人,可以多思考一下。
  對他重重地說、疾言厲色地說。舉個例來說,如果你從前在公家机關工作,你大可以擺晚娘臉孔,讓小市民來巴結你;可是現在,如果你還不識時務,依然以為自己端的是鐵飯碗,那么你時時會被“參奏”。再舉個例子來說吧,從前商業的競爭沒那么激烈,在我們家附近的西藥房買藥,常得忍耐老板娘的叱喝:“要什么,赶快說!”現在,誰愿意花錢受鳥气?那家祖傳的西藥房已經不聲不響地倒閉了。現在各种生意要做得起來,老顧客不可流失,只有和顏悅色,才能和气生財。
  這也是一個人際關系的“演藝時代”,不信的話,看看演藝界好了。以前你爸爸媽媽年輕的時代,流行的是冰山美人与木訥俊美的小生,現在受熒屏和觀眾歡迎的是“親和力”,要有人緣,長相倒不是那么有關系。
  我常在大眾傳播界听到一些評斷新人的話,最常听到的否定句是:“他不會紅啦,沒人緣!”而我們的表情,一嚴肅起來,通常都令人凜然生畏,一點儿也不可愛。如果你嚴肅起來會變成苦瓜臉的話,那更是吃虧吃大了。很多工作講的是群体合作,讓別人對你“敬而遠之”,你自然會吃大虧。誰告訴你認真一定要和嚴肅畫上等號的?

  你有表情暴力嗎?

  有些人除了認真嚴肅外,還常肆無忌憚地展現他們的負面情緒。他們往往“任勞任怨”、“鞠躬盡瘁”,卻得不到合理的報償。如果你覺得自己為朋友。為公司做了很多事,結果老板不肯升你職,別人也不感激你,你可能要檢討的是自己是否有“表情暴力”,是否情緒智商和人際關系出了問題。
  如果你苦著臉幫別人做事,事情雖然賣力做了,但結果等于沒做。這是我對人際關系上的一點小觀察。放在感情上來看也一樣,如果今天你的另一半餓了,要求你下一碗面,你快樂地為他煮面,和用一張苦瓜臉為他煮,煮出來的面可能相同,但他吃起來滋味不同,對你的感激度也不一樣。
  面對著現代社會許多女人“我對他那么好,他竟然這么狼心狗肺”的投訴,我只能說,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那人本來就狼心狗肺;二是,他覺得你盡心盡力,但他也相對收到你的表情暴力和負面情緒的摧殘。他恩將仇報,或不知報恩,你也不是沒有加害于他。
  用一張苦臉為人做事,做到一百分,可能會被扣到六十分。用笑臉為人做事,做到八十分,也可以得到一百分。每個人都怕別人心不甘、情不愿地為他付出,怕欠感情的債啊。在公司工作尤為如此。一個朋友的公司,有一位勤勞誠懇的職員,他的工作績效,几乎是其他同事的兩倍。老板當然喜歡付一人薪水等于請兩人做事,但卻死也不肯讓這個員工升職。答案很簡單,這個員工太情緒化,個人的負面情緒太多,并不能“為人表率”,自然沒辦法讓老板相信,你可以當主管。

  不必強作解人

  剛剛做廣播節目的時候,我很虛心地請教朋友的意見。有兩個朋友很猶豫地不約而同地指出同一個問題:“你太早打斷來賓的話了。”“你常常不由自主地太早發出笑聲,因為你已經听懂來賓的笑話,但是我們還沒听懂啊。”
  我才覺悟到這一點:在別人話還沒講完之前,太早明示或暗示他我了解了,是一种不太禮貌的行為。就傾听你們談話的第三者而言,你反應太快也令大家不快,因為,你似乎在暗示著:听,我懂了,你懂了沒?
  這簡直是一种下挑戰書的行為。

  一般談話常犯的毛病

  我慢慢修正這個缺點之后發現,節目不但做得更流暢了,和來賓的相處也能夠做到賓主盡歡,當主持人也不再那么緊張。除了時間真的已經不夠用,或者是不熟悉說話技巧的來賓不斷在同一個話題上兜圈圈,使其他人沒有說話的机會,否則我都會耐心地讓大家把話說完。
  我也想到自己當來賓時所不喜歡的主持人的類型,沒錯,就是那些急著操控你的說話節奏,在你還沒講完時,有意無意間露出一副“可以了,我懂了”的主持人。他們會散播某种“別搶我風頭,我才是老板”的气氛,使所有的參与者陷入非常凝重的气氛。
  在一般的談話中,我們也常犯同樣的毛病。一位溝通專家曾經羅列出几個交談中令對方不悅的用詞,比如“我告訴你”(這暗示著,由我來教導你這個無知的人吧)。
  “你了解嗎”(你有足夠的智商了解嗎),還有“我知道”(你是白告訴我了)。這些大家都會不自覺說出口的習慣用法,傳達出不夠尊重別人的感覺。在別人深感委屈時,不經意脫口“安慰”別人“不要哭”,在別人激動時說“不要激動”,同樣是我們在口頭上的反射性行為,但一樣使別人有被壓抑的錯愕感。此時不如輕拍他的肩或握住他的手,才能讓他感受“我是跟你站在一起的,但這件事可以好好解決,不是嗎”。沒听完對方的話就馬上做出判斷,則是更武斷的。
  私人的婚姻、愛情等問題,其實并不适合在熱線、演講或座談會、現場節目中作回答,因為短短的時間內,他們只能說明梗概,一下子給結論,顯然有“瞎子摸象”的嫌疑。

  你有重复別人話尾的坏習慣嗎?

  除了上述种种說話方式令人緊張之外,還有一种“強作解人”是不受歡迎的,那就是,太想表示你了解,怕插不進或跟不上別人的談話速度而有重复話尾的無意識話語,變成一只“八哥鳥”!
  比如,A和B在討論他們一個懂古典文學的朋友,C不太認識這個朋友,但卻因害怕A及B以為他不懂古典文學,而有下列反應:
  A:听說你和張大同是好朋友?
  B:我和他是大學室友,他對唐詩非常有研究,每天早上起來背一首唐詩……
  C:……唐詩。
  A:你知道他考研究所時的專門科目是什么?
  B:好像是李白詩和《史己》。
  C:哦……《史記》!
  A:听說他還很多才多藝……
  B:對啊,他是古典音樂社的社長,畢業公演時他的小提琴演奏,讓大家如痴如醉,他拉的是……我記起來了,《流浪者之歌》!
  C:……浪者之歌!
  A轉頭問C:你也認識張大同?
  C:……不認識,但好像……大同這個名字,好像听過……
  有些人在急于表示自己是“解人”時,這兩种方式常使大家談話的气氛出現“怪怪”的狀況。會當接話尾的“八哥鳥”的人,自信心不足,太怕別人看輕自己,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懂;而會在別人沒講完時說“你要講什么我已經知道了”,然后提出自己看法的人,可能很聰明,夠自信,但說話的EQ不夠高,久而久之,別人可能不會對你有任何的肺腑之言,也不愿与你分享什么。
  “我告訴你”、“我知道”……有時我的口中還是會不經意地吐出這些“狗牙”來,我總會很歉意地看看對方,說聲抱歉,叮嚀自己:拜托,下次少犯!

  ------------------
  轉自書香門第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