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04


   
生命中的瑣碎時光

  人總期待著發生一些不尋常的事,像貓眼,永遠在等待捕抓獵物的那一刻;我們的心中,不知從哪儿學來一种慣性,仿佛,一定得把平靜的空气搞得沸沸揚揚才有意思。
  有時我覺得,我的心好像古代大宅院里住著的一些怕閒著沒事干的妯娌,由于天下太平無事,深宅大院陰森森的空气閒得人發霉,于首想盡了辦法要生風波,東打探西挑撥,讓自己感到活著還有事做。
  忙得直喘气的時候,才會想起,生命中有一些平靜的瑣碎時光,像濁水上的浮萍,點點青綠,使停滯的水澤多了點呼吸。
  瑣碎時光,像字字句句中的逗號。
  從小我習于一种定律:無所事事是不道德的。使我們無法体會無所事事,或者做點瑣碎小事的美感;不做正經事使我有罪惡感。
  我想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不想做什么事,卻無法坦坦然然面對宁靜,于是扭開電視,讓聲光影畫無意識的占据。你不想看,也不想關。
  “有聲音總比沒聲音好。”一些保持替單身、獨居生活的朋友這么解釋回家后隨手開電視的行為。
  怕沒聲音,又害怕太會牽扯自己真實情緒的聲音;老公吆喝老婆吵,孩子哭鬧,對他們而言是會殺死美好人生的高分貝噪音。
  怕七情六欲的橫流,卻又不能制服七情六欲。
  滔滔說著國家大事、人生大計、工作鴻圖,卻不知道,在某個沒有應酬太早回家的夜里K如何面對一室清幽;在某個太陽狠毒的周日西后,獨自一人如何規划。
  這也是我曾經面臨的難題。心遠志大,卻為瑣碎生活而愁容滿面。
  我曾經是一個工作狂。診斷工作狂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是否害怕周末周日,是否在面對下班時,有“不知所之”的榜徨。
  不只是單身一族有這般苦惱,許多成了家的人,也染上“恐懼周末症候群”和“下班憂郁症”。
  很久以來我并未察覺自己得了這种“病”。我認真工作,從不以加班為苦;即使回到家中,我也一樣兢兢業業坐在電腦桌前,想要完成些什么;我會用忙碌的工作表來度過難以消化的情緒打擊,用“我很忙”來推卻某些“鴻門宴”式的飯局,以“沒有時間啊對不起,改天吧”來推延某些結果預訂會使我不悅的應酬。為什么我不敢說不?用“忙”才有扎實的理由說不!
  我曾用忙碌作障蔽物遮掩各种真正的症結。可是,這就好像一個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的人,在走進醫療檢驗室的時候,還企圖用自來水沖進檢驗杯,希望不要驗出真實的結果——我會舉這個例子,是一位醫生告訴我的真人實事。
  忙忙忙,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不讓別人失望?有首歌這么唱進很多城市人的心里,我大概可以為它多加一個問句:忙忙忙,忙是為了遮掩痛苦的真相還是不讓自己發慌?忙,明知貪多嚼不爛。
  從小我學過很多种技能,企圖變得多才多藝,但并沒有學過如何在獨處時面對自己。
  我們這一代几乎每個人不是在“食指浩繁”的家中長大,就是從小哭了有人哄,做錯事了有人罵,很少人學到獨處時不做什么該怎么辦。有些人活了几十年尚未“真正獨處”過五分鐘——獨自看電視、錄像帶、打電腦玩、看雜志或書打發時間不算。做以上請事時,我們的心多半匆匆忙忙,不過是想做些事打發時間、填補空虛而已,沒辦法享受瑣碎時光中的美麗。
  關于如何与自己相處,我還在學習。如果把它當一門課,我大概是資質最駕鈍的學生。
  我太急、太怕浪費時光、怕一事無成,于是好一大段時間,我用“忙”來浪費時光。
  我開始學習享受宁靜的時光、瑣碎的小事。因為奧修說的一段話:
  活著,就是如此美妙的禮物,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你要對存在感謝,相反的,每一個人都不高興,都在抱怨。
  原來我被制約了。我總覺得現在的樣子是不夠了,有某些東西欠缺了,我應該到某個地方去,成為某种人……
  奧修說:我們自然的本能因此被轉向,導入歧途。一朵金盞花急著想開出玫魂花,除了挫折外只有緊張,稍微做少了點,就有目卑感。
  我感到“五雷轟頂”一般,這么多年來,我如此努力,卻不知自己是誰。我匆忙生活,正如喝咖啡時只想把咖啡喝完,并未享受過它的滋味;我走路時只想達到目的地,但我并不覺知于:我在走路。
  我慢慢學習獨處的奧秘。
  當我發現“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時,我才開始領會,生活是如此美妙的禮物。
  生活是如此美妙的禮物。在四季炎熱的峇里島。
  一個仍虔誠信奉万神教的島嶼。
  我常常想飛到那個島上去,因峇里島的空气中總是彌漫著平靜而溫情的空气。我沒有看過哪一個地方的居民,比這里的人更懂得享受生活,非關物質的丰饒或貧瘠;樂天知命、毫不虛偽的笑容,總在他們臉上。
  他們沒有偶像,每天都在拜神,又不祈求什么具体物事;他們送死如迎生,興高采烈地慶祝,除了禮服,似乎与辦婚禮也沒什么不同;他們懂得生活,殺价不成仍會對你微笑。大熱天在竹棚子下睡覺,下雨天看荷葉上的露珠、海水退潮后就在沙灘上洗海水浴,他們把陌生人都當好人。觀光發展了一百年,人心腐化者有限。
  他們是快樂的。你看他們自家院落總是繁花似錦,他們是渾然天成的園藝家。
  有一次,有人從峇里島回來,把我說了一頓,推荐那种“落后”國家干么?他說峇里島人家無浴室,男男女女在梯田農事過后便在同一條溪中洗澡,女人洗上游,男人洗下游,“可怜”极了!
  我這才領悟有些人跟我表面上活在同一個世界,但實際上是活在兩個世界,不可与言,當他還認為追求文明是唯一正道時,不要對他談“葛天氏之民”。他們哪里可怜?我們才可怜!
  他們一直在教我,生活本身就是美妙的禮物。
  我在學習,雖然學習不易:寫每一個字時都在享受。
  喝一杯咖啡是享受,看一本書是享受,無事可做也是享受生活本身就是享受,生命中的瑣碎時光都是享受。
   
關于逃亡者的背景音樂

  有一個戲碼,在我的人生中不斷的上演。
  逃走!
  直到某一天在書中讀到“私密空間不足症”這個心理“病”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天生有這樣的難治之症。
  我眷戀著安定閒适的生活,但也常常想逃走。我本來以為,我是“不得不”“被迫”逃走。
  十四歲開始,我一腳踩進“逃亡”的路線,而我的路線,像風中飄來晃去的蛛絲,我也不知道,另一頭會接到哪里?只是像一只笨蜘蛛一樣,辛勤的吐著絲,希望不斷延長的絲線,帶我到命運中冥冥注定的某一個地方。
  在回憶的檔案中尋找吉光片羽時,我常常看見那個羞怯內向的十四歲少女,坐在宜蘭往台北的平快車上,火車一發動,眼眶中開始掉下不爭气的眼淚,望著飛逝的家鄉景物,一路無聲無息的哭,轟隆轟隆,哭過了藍澄澄的大海,哭進了冗長陰暗的山洞,又哭出了刺目的洞口天光。我不甘毫無依恃的离開故鄉,但我當然也不愿意火車調過頭再駛回熟悉的小鎮。
  哀哀切切中其實有期盼的欣喜。如今的我已無法測度,當時少女的我為何堅決決定,就此离開。為什么?對于過往情事,扮演“事后諸葛亮”是很無聊的。當時何曾想過离鄉背井的理由,只能說是一种召喚。
  一個小小的召喚,會讓你的人生完全不同;一個逃走的決定,也許隨意,但會從此扭轉一生。
  人生,一念之差而已。
  我只是一直很勇敢,即使懵懵懂懂,也愿意選擇改變,不管巴黎、紐約、東京或蠻荒地區,處處都有令我心動的空气,改變環境使我恢复清醒。我相信,這世上有些跟我相同脾胃的人,太容易在太安定的氛圍中感覺到不安的气味,常常告訴自己,該吸收新鮮空气的時間到了。每一個愛好旅行的人,每一個樂于改變的人,每一個安于獨處的人,大概都有同樣的症狀。
  害怕自己在潮濕的岩壁上長出暗青色的苔薛來,宁愿滾石不生苔。或像美國女畫家Okeefft所說的:“好像我得了一种病,必須遠离人群,方能好轉。”
  容易患上“私密空間不足症”的人類,罹“病”時,芝麻綠豆不足挂齒的小事,明知不該煩都會讓他暴躁厭煩,縱使外表看不出,那是一种無可按捺的壓抑。
  原來我不是“被迫”逃走,我是自發自動的逃走,因為某种內心的蠢動,一支激情的背景音樂。
  蛛絲要飄向哪里去?我并不知道,也許會飄過,你以力怎樣也爬不過的那堵牆,發現牆外從未見過的世界,也許風力不足,會在牆腳那株玉蘭樹上筑窩。
  也許……
  因為仍在飄飄晃晃,所以一切都有可能。
  對喜歡原地扎根的人,飄晃是一种不幸;對習慣逃走的人而言,固定則是死亡,所以,逃走客逃亡這兩個詞,并沒有很大的分別。
  “當你想逃,再幸福的環境也會讓你不快樂。就好像,再美味的筵席也留不住一個打飽嗝的人。”一位朋友曾這么形容逃走的心情。
  當我看愛情的眼光不再如夢似幻,我終于能体會如此心情。逃走的人,對于辜負別人關愛的眼神,雖然會有歉疚感,但卻不能因而否定逃亡之必需。逃亡的“劣根性”潛伏在血液里。愛情中亦然。有些人是樹,有些人是鳥。
  屬性不同,依然能相愛,是愛情最令人著迷的魅力。
  几年前,我曾代一位如今已逝的音樂家填過一首歌詞:
  
  我是一只鳥 天涯任孤獨
  你是一棵樹 遙在千里路
  天長路遠日將暮
  一夕就你枝頭宿
  我是一只鳥 不知飛何處
  你是一棵樹 戀戀依故土
  天明霧散將展翅
  問我明朝栖何處
  不知臨風寒意濃
  我心依戀你枝頭

  我心故然依戀你枝頭,到底還是必須上路。愛情中的呼喚和生命的呼喚,有時未必一致。我想起Susanna Tamanro所說的:
  “唯一的大師,唯一真正可信的大師是自己的良知。要找到它,得獨自一人。”
  這些年來我一直享受著“逃亡”的感覺。曾經,我也把寫作當成瑣碎人生的一种逃亡。后來我發現,喜歡逃走,与人生是否瑣碎無關。
  總有人享受著逃亡。
  雖然明知,天地間無處可逃。最難逃出自己的手掌心。
  就讓我們來享受,愛情中可能的逃亡,像聆听一首流浪者的音樂,也許你會嗅到,牆腳玉蘭花樹的气味或對牆外的天空藍匆匆一瞥。
   
屬于我的私密時間

  我一直做著各种奇怪的夢,現實生活中的我真的很難想像“怎么會這樣”的夢,夢讓我看見我不愿承認的自己。
  不愿承認現實中的我有這樣的根性。
  原來,我也還是很焦慮。
  我還常常夢見自己和一大堆人坐在高中教室里,老師叫到我的名字,要我默書,我怎樣也記不得,張口結舌,像個啞巴。或是,別人拿著筆,沙沙沙沙的寫著考卷,而我一題都不會,只想告訴監考老師,我不該在這一班的。
  夢見赶不上火車,撥不通電話,錯過了搭机日期。到了与朋友約定的地點,等無人,踱來踱去。迷路問路,路人嬉皮笑臉,根本沒听見我說的是什么。
  這樣的夢,出自于內心的焦急。我原是個怕份內的事做不好的人,雖然喜歡自以為瀟洒的說,這,簡單,隨便混吧,其實,一點儿也沒有那么輕松如意。這种夢提醒我,我的日程表又排得太重,需要空當休息。
  有時是做了自己不愿做的事、待在不愿待的環境中、或勉強了自己。有一大段時間,真是人生最慘澹的時期,我一直看見自己在一個不容轉身的電梯,像一個棺材盒子的電梯快速往下掉,周遭一片黑暗,身体不由自己;又夢到痘知怎的被刺扎了滿手,一根一根拔不盡,夢里清清楚楚的傳達了那种痛,与惊恐。
  當時并不曉得,為什么會作這种自虐的夢。后來雨過天晴,才明白當時,是因強迫自己和不愛的人繼續磨蹭日子,天地一片黑暗。喘過气來之后,才明白過去的苦。夢其實是觀音手上的楊柳露,在一滴一滴提醒:你不愛這人;這個工作不适合你;這環境令你窒息。那是來自潛意識的訊息,可是醒來后的人未必是比較清醒的,全心以為,這樣下去沒什么不好,撐下去吧。
  夢總是比我的理性思考先知道。
  夢也比我明白我的真實情緒。我必須坦誠,當一個文明的現代人,想要證明自己的EQ滿高,又要与眾人應對進退,又還有些“面子”問題,情緒上通常是很壓抑的。壓抑過頭,我便在夢中看到自己潑婦罵街、大聲斥駁那些我以為我已經原諒的人。
  好情人、爛情人,雖然結局都是分了手,但夢中我的反應絕對判若兩极。我想,現實中我大概會一視同仁的對分手的人說:祝你過得比我好,謝謝你曾經愛我……嘿,虛偽至极!我在夢中并沒這么好涵養。夢見舍不得分手,或日后認為辜負了大錯特錯的那個人,夢醒仍想閉著眼回憶:他夢中的眼睛可還對我有情意?夢見其實沒打從心里愛過,或送給我不愉快回憶的人,夢中的我如老鼠閃躲,死也不見,不然就是見面也不愿相認,想踹他一腳……我應該沒有暴力狂,還沒夢見自己砍他兩刀。總之,咬牙切齒。
  已經沒有再出現在回憶中的人,竟常神不知鬼不覺踏進夢中來,是美夢是噩夢很分明。我想,如果我們對自己夢中的情緒多一點信任,當即明白,這段感情值不值得再存活。如果有那人出現的夢,百分之百都非美夢,這樣的感情,也許該當一口痰吐掉算了,還自己清爽。
  有時我會夢見自己在一個奇幻的樂園,現實中沒看過的玩具層出不窮,醒來感覺自己吃了一夜棉花糖,那是夢的犒賞。
  我也在夢中發現自己的仁慈。我想救那些從碎水族箱中隨水流出的魚,想醫一只沒了气息的鳥或貓。記得有一次朋友約我釣魚(當然在夢中),走到水塘前,發現水塘很小,釣餌放下去,魚根本跑不掉,我握住他的釣竿說,算了吧,欺負人家,胜之不武!
  夢,美夢噩夢白日夢,都是我獨享的私密時間。
  記得有一次在同學會中遇到一個老同學,我隨口問她,最近在做什么?她說她在上某种補習班,也許是練瑜伽吧,因為她想睡少一點。她振振有辭的告訴我:“喏,如果你一天睡八個小時,一輩子就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床上,如果你活七十歲,你就睡了二十三年以上!多可怕啊?”
  乍听之下,覺得睡二十三年的“感覺”真的很可怕。可是,如果我們每天多了三分之一的時間,該用來做什么?有比睡覺更好的事嗎?如果我每天有二十個小時,或二十四個小時清醒,那么,即使我把從睡覺扣掉的時間拿來玩樂,我也只會把自己想成一只在轉籠里跑來跑去、疲累不堪的松鼠。
  和朋友們一起旅行時,我常婉拒夜生活,因為我的生理時鐘告訴我,我很累了宁愿夢周公。有個朋友看不過去,丟給我一句很幽默的話,他說:
  生前何必多睡?死后必定長眠!
  管他以后?我宁享受當下片刻。失眠過的人,方知那种昏昏欲睡、世間繁華一切部不要的感覺真棒!
  曾有個樂痴問鋼琴家魯賓斯但(A.Rubinstein):你如何將鋼琴的音色處理得這么超凡入圣?
  魯賓斯坦只是笑了笑說:
  我的彈奏技巧并不比別人好。不過,“停頓”,是藝術的精華所在。
  生活畢竟需要停頓。睡眠与夢,是停頓,是尋常難得的私密時間,縱有潛意識的七情六欲來紛扰,也無人瞧見。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