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屈原使齊歸來,聞听怀王又放張儀,气得他捶胸頓足,這真是:竹竿好扶,灌腸難豎,怀王真是一根豎不起來的灌腸。倘這是自己的孩子,他真會杖責四十,狠狠地教訓他一頓,令其悔而改之。可是,這是堂堂一國之君,為臣者真是徒喚奈何!屈原許久不曾開口,他渾身哆嗦,嘴唇顫抖,面色灰白,似乎當罷黜左徒之官,宣布“永不得參与朝政”時,他不曾這樣傷心難過過。他真想憤然轉身离去,任其所為,從此永不再見這位糊涂的君王。然而,國事,民利,天下事,重擔在肩,早就以身許國的思想家、政治家屈原,怎么能夠義气用事呢?他盡量鎮靜著自己,平息胸中的義憤,自我寬慰,半天后說道,“昔者大王受張儀之欺,喪權辱國,亡將失地,民生涂炭,今張儀來楚,臣以為大王必殺其頭,烹食其肉。万沒料到,大王不僅不治張儀之罪,反而信其邪說,背縱离約,事奉仇敵。此乃黎庶鄙視之舉,今大王為之,豈不讓百姓心寒,天下共憤嗎?” 听了屈原的話,怀王深感后悔,急忙派人驅車追赶張儀,但張儀已离楚兩天,哪里還能追赶得上。 怀王派屈原使齊謝罪修好,非是悔過之舉,權宜之計罷了,因而使齊歸來,屈原依然見疏,不得重用,他那善良的愿望和忠君愛民之心再次碰壁,碰得頭破血流。此后屈原仍以三閭大夫之職事怀王,直至公元前297年被放逐江南。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卒,在位二十七年,子武王蕩立。武王不滿張儀,張儀避居于魏,次年死于魏。也就在這一年,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這時候的列國形勢似乎有了些變化,合縱的可能性又增大了。公元前309年,齊宣王欲為縱約長,寫信給楚怀王,約他合縱。此刻楚已合于秦,怀王見齊王書,猶豫不決,集群臣而議。群臣或言合秦,或言听齊。昭睢挺身而言曰:“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雪恥;必取地于秦,方可雪恥于諸侯。依臣之見,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里疾1,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韓宜陽(韓御秦之軍事重鎮,在今河南宜陽縣西),而韓猶复事秦者,因其先王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2距宜陽不過七十里,故韓畏秦。不然,秦攻三川(洛河、伊河、黃河交匯之地,秦置三川郡),趙攻上党(韓地,今山西長治縣一帶),楚攻河外(韓黃河以南之地),韓必亡。楚之救韓,不能使韓不亡,然存韓者,楚也。韓已得武遂于秦,以黃河、崤山為邊塞,所報德莫如楚厚,臣以為韓必速事大王矣。齊之所以信于韓,因韓公子昧為齊相也。韓已得武遂于秦,大王親善之,使之因齊、韓而重樗里疾,疾得齊、韓之重,其主弗敢棄疾也。今更得楚之敬重,樗里疾必言于秦,秦必复還侵楚之地矣。” -------- 1樗里疾雖為秦之左丞相,但卻善于韓,齊宣王給楚怀王的信中曾強調過這一點。 2平陽、武遂二邑均在宜陽附近。 听了昭睢的這番分析,怀王十分贊賞,當机立斷地決定,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這時候的屈原,已經無權參与朝政,昭睢上邊的這些議論,是事先跟屈原商議好了的,因而亦可算作屈原的意見。 秦武王好勇,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驟為高官。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說賽舉鼎,折足而死,在位僅四年,异母弟稷立,是為秦昭王。昭王母楚人,號宣太后,以其弟魏冉為將軍。 秦昭王初立,又對楚進行拉攏,公元前304年,秦厚賂于楚,楚背齊合秦,往秦迎婦。同年,秦約楚怀王盟于黃棘(今河南南陽南,一說新野縣東北),歸還楚之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互為婚姻。 屈原雖然被野蠻地、不公正地剝奪了參与朝政的權力,但他依然心系怀王,關注著朝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因為這關系著楚國的前途和命運,關系著千百万人民的疾苦。自己無權參与朝政,但還有陳軫、昭睢等文臣武將在,便与之常聚首,彼此交換意見,統一認識,然后由在楚之政事中舉足輕重的陳、昭等大夫向怀王或直陳,或諷諫,或強諫硬聒。這雖說也是屈原繼續參与朝政的一种形式和方法,但畢竟是隔著一層皮,不似先前為左徒与王促膝傾腸時那樣方便,直截了當。再說,對問題的敏感,認識的深刻程度,旁證博引的辯才,應付千變万化的能力,等等,陳軫和昭睢都無法跟屈原相比,只是彼此見解大致相同罷了,因而效果多不理想,這就使屈原整日憂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人在一天天消瘦,精神亦大不如先前了。賢妻過早地离世,昭漢為捍衛《憲令》而獻身,傾注心血最多的宋玉背叛了他,正在為虎作倀,身邊只有一個貼心的嬋娟和數名家人奴仆相伴。嬋娟曾多次勸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然怀王不信任、不重用,群小嫉恨、陷害,對朝政与國事何必繼續耿耿于怀呢?屈原自然不會接受嬋娟這樣的勸諫,他异常激動地說:“屈平,生為楚人,死為楚鬼,國難當頭,豈能故作麻木,默然不問呢?”相處數年,嬋娟十分理解自己的義父,也就不再多言多嘴。但為了照顧父親的健康,使其于煩悶与窒息中稍得解脫,便与常跟屈原相處的几位父老協商,勸屈原暫時离開郢都,到別的地方去游覽一下,以排解心中的郁悶,待怀王回心轉意后再歸來。起初屈原執意不肯,他說:“我怎能當國家正處危難之秋,人民正瀕臨災難的深淵不管,而獨自一人外出游山玩水呢?” 父老們异口同聲地說:“离都外出,非為游山玩水,而是借此机會与民相處,察民之情,体民之苦,此乃日后治國之基也。三閭大夫正在修改祭神之《九歌》,天下皆聞。漢北系《九歌》之故土,何不借机一游,廣為搜集,此乃先生再創新歌之米糧魚肉也……” 屈原細細品味父老的這番話,确有道理,于是接受大家的意見,帶領嬋娟等人离郢北去,開始了歷時四年之久的漢北流浪生活。 公元前304年初夏一日,屈原乘坐兩匹馬拉的車子,沿著通向襄樊的大道向漢北前進。襄樊為楚之商業与軍事重鎮,沿途非常熱鬧,風景也很优美,但屈原卻無心觀賞,總在思念著楚國人民的苦難和楚國未來的命運。 到漢北去要經過宜城,宜城曾為楚都,有王城、廟宇、宮殿等建筑物,在這些建筑物的牆壁上,刻畫著天地山川的神像和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故事。祖先的遺跡吸引著他在此逗留了一個時期,面對著許多圣君賢王的事跡,屈原心中感慨頗多。他想,怀王為什么這樣糊涂,竟不能以圣賢的先君為光輝榜樣,選賢任能,排斥奸佞,思發展,圖進取,最終統一天下呢?自己的忠直勸告,他為何總不肯相信,反而听信小人的讒言呢?面對著這形形色色的神靈,他不禁大聲喝問道:人類世界為什么要有不平?天地之間究竟有沒有是非?…… 從宜城再向北走,就到了漢北。漢北就是現在的鄖陽、淅川一帶,北面正靠著秦掠楚的商于之地,是楚北鄙的邊境,和韓也相臨接。如果屈原再向北走,就可以离開楚之鄉土,進入韓、魏和齊的領域。在當時盛行著“楚才晉用”,如張儀是魏國人,卻到秦國為相;蘇秦是洛陽人,卻六國封相;便是那被后世尊為圣人的孔丘、孫武、孟軻,也是長時期在外國尋求知遇的明君和施展抱負的机會,屈原滿可到韓、魏、齊去住一段時期,這些國家都是楚的盟國,而且都很尊敬屈原,尤其是齊國。但屈原不愿离開宗國和人民而出走,他那愛國愛民的熱情不允許他离開宗國一步,他悲憤難抑,痛苦地在漢北一帶徘徊,恨不能馬上返回郢都,以實現自己的進步的政治理想。把這种蘊藏在內心深處的無限思緒抒寫出來,這便是《抽思》。 屈原要以纏綿深沉、細膩真切的怨憤之情流貫全詩。 心郁郁之憂思兮 (心里的憂愁万分郁結, 獨永歎乎增傷。 孤獨地唉聲歎气,不斷悲傷。) 屈原開門見山地扣住“抽思”二字,以憂傷入題,用一連串帶有鮮明感情色彩的字詞——郁郁、憂思、獨、永、歎、傷,欲一下子將讀者牽入“憂傷”的氛圍,并一步一步地帶進更深沉的情感王國。 在這整個抒發憂傷情感的詩章中,屈原的感情是逐步委婉、細膩地予以吐露的。 先從比喻入手,描寫自己的憂思如處于漫漫長夜之中,曲折糾纏而不得解,同時自然聯系到了自然界的秋容: 思蹇產之不釋兮,(思來想去,怎么也不能開怀, 曼遭夜之方長。只恨長夜漫漫,天總不亮。 悲秋風之動容兮,秋風一吹,万物都要蕭條, 何回极之浮浮!坏人當道,真是一片糟糕!) 接著寫到了怀王,由于他的多次遷怒,而增加了自己的憂慮,自己雖然一片赤誠,為國為民,還是無濟于事,怀王多次悔約,不以誠相待。屈原試圖再作表白,希望靠攏君王,而直言時卻又遭讒間,其中的微紗感情,屈原分別用了“震悼”,“夷猶”、“怛傷”、“憺憺”等刻畫心理的詞語,真切入微地表述出來: 愿承間而自察兮, (想乘著你空閒自行表白, 心震悼1而不敢。心里害怕又不敢這樣做。 悲夷猶2而冀進兮,我躊躇,但我總想見你, 心怛傷3之憺憺4。可怜我的心彷徨。) -------- 1震悼:恐懼。 2夷猶:猶豫。 3怛傷:傷痛也。 4憺憺:心情動蕩不安。 屈原的心是坦正的,他的忠言直諫是圖君王能光揚美德,而自己則無他求,唯以圣君賢臣為楷模,求自身品德的修養。這里“望三五1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愿以三王五伯作為你的榜樣,愿以彭咸作為我自己的典型),“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善行要靠自己努力,不從外來,名聲要与實際相符,不要弄虛作假),既是真誠的剖白,也是富有哲理的警句,使詩章在纏綿深沉中透出理性色彩。屈原企圖通過對往事的回憶打動楚怀王,使他幡然悔悟,重新任用自己,把國家引向光明坦途。 -------- 1三五:指三王五伯,亦稱三皇五帝。 “少歌”之后的“倡曰”,雖然繼續前半部分的敘述,但轉換了角度,以由南飛北的鳥作譬,刻畫自己獨處漢北時“獨而不群”(沒有一個知交)、“無良媒”(沒有好的介紹人)的處境,其時其地,憂思益增,“望北山而流涕兮,臨流水而太息”,作者在流涕,在太息,詩文也必催人淚下。至此,屈原巧妙地借助了一個夢境的描寫,抒寫自己對郢都熾烈的怀念——“魂一夕而九逝”(夢魂一夜要走九遍),使人似乎看到屈原的夢魂由軀体飄出,在星月微光下直向郢都飛逝,現實的毀滅在空幻的夢境中得到了暫時的慰藉。這是一段极富浪漫色彩的描寫,讀者可以与詩人一起,帶著憂思,在追尋,在飛翔。 屈原最終唱出的依然是失望之辭,因為夢幻畢竟是夢幻,現實終究是現實,詩人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傾吐出的是极度矛盾而又無人可訴的心理。 公元前303年,齊、韓、魏因楚負其縱親而伐之,楚使太子橫質于秦而請救,秦出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為了深入民間,四處采風,屈原并不總与嬋娟、奴仆生活在一起,常常孑然一身,云游于窮鄉僻壤,結交翁嫗田夫。有一段時間,他居住在楚韓接壤處的一幢河神廟內,小廟低矮狹小,殘垣斷壁,隱于荊榛竹林。每年汛期,都有人居住于此,看護河堤,報告汛情,以便及時采取防汛措施,因而這里床榻、炊具,一應俱全。雖說因長時期未動煙火,這里頗有些潮濕,染上蛛网,灶穴兔窩,頗有些肮髒邋遢,但几經清掃整理,倒也幽靜涼爽。因為屈原要在這里創作《思美人》,才特意尋了這么個少干扰的處所。 廟前是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溪上架著木板橋。踏著木橋,渡過溪去,是一片翠綠欲滴的竹林。走出竹林是一片開闊地,一座座落在小河岸畔的涼亭翹檐屹立,清晰可辨,此乃楚韓邊亭,小河的彼岸便是韓國的土地了。屈原時常到竹林中散步,有時也坐于涼亭的石鼓上,眺望河那邊的情形,或与從河那邊過來的三三兩兩的人對几而坐,彼此拉些家常,但卻不曾走出涼亭,渡河到對岸去一游。 《思美人》是屈原抒發思念怀王的詩,內容早已成竹在胸,只是他的筆端飽蘸著的并非是墨,而是沸騰的熱血,一腔激情。屈原雖承受著几近滅頂的打擊,但卻并沒有灰心絕望,在思想情緒上依然充滿著高度的自信。在這首《思美人》中,他要表明自己對怀王真切思念的情愫。他經常涕泗交流地凝望著郢都,“揫涕而佇眙”(擦干了涕淚久久地盼望),有許多要說的話而無法向君王訴說,“言不可結而詒”(要說的話也無法向你講)。因為“志沈菀而莫達”(心情沉悶壓抑難以表明),他的一腔思念,只得“寄言浮云”(請浮云傳達這些話儿),“致辭歸鳥”(托回郢都的鳥儿捎信)。在這首《思美人》中,他要表達自己從“獨歷年而离愍”(我個人多年來遭受憂患)的遭遇中,從“車既覆而馬顛”(車已翻了,馬也倒下)的沉重打擊中吸取經驗教訓,在再次崛起中注重策略,采取“勒騏驥而更駕”(重新駕起千里馬的車)的方法重新開始,取得最終胜利。屈原既已來到這“媒絕路阻”(無人說合,道路不暢)的邊遠之地,倘無“聊假日以須時”(姑且費些時間等待時机)的從容,便絕無“勒騏驥而更駕”的高昂情緒和雄心壯志。在這首《思美人》中,他要集中反映自己到漢北以后的活動。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屈原從沒有停止過戰斗,他在這楚之邊區進行著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培養人才教育民眾的工作。他在山區的“大薄”(草木叢生的地方),漢水流域的“長洲”,發動教育民眾愛國衛國,并培養了一批可“備以交佩”(備置它們用來左右佩帶)的改革人才。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做著變法改革的試驗,這便是他能夠“儃佪以娛憂”(徘徊消憂),靜“觀南人之變態”(觀賞南方人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原因。在這首《思美人》中,他表達了自己從邊區民眾對改革的態度中得到的鼓舞和喜悅,這堅定了他“芳与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香花和污穢混雜在一起,芳香總不會被惡臭掩蓋)的信念。因為改革的大得民心,所以他堅信,盡管讒人高漲,改革的成效是瑕不掩瑜的。在《思美人》中,他從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入手,諷諫怀王對待變法改革要立場堅定,理直气壯。過去,怀王要屈原變法改革,卻又不給他有力的支持,就像要人去摘薜荔,又不給上樹的梯子(“令薜荔以為理兮,憚舉趾而緣木”);要人去采荷花,又不為人備好篙船(“因芙蓉以為媒兮,憚褰裳而濡足”)一樣。屈原雖然愿意為了國家和人民去變法改革,并宁愿忍受憂閔失意終身(“宁隱閔而壽考”)的痛苦,但他不愿意這變法改革失敗在沒有主見沒有立場的怀王身上。在《思美人》中,屈原表明了自己的決心和打算,以堅定怀王變法改革的意志。他希望怀王及早勵精圖治,也不要管他最終的結局如何。最后詩以“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我常常不自覺地一個人默默地向南走啊,這完全是因為思念像彭咸一樣神圣偉大的人)點題,照應全篇。 全詩一詠三歎的情思,層層遞進的章法,委婉中的諷諫,堅定不移的信念,將一顆赤子之心,一腔愛國之情烘托得如鐵在爐,如日之升。 在屈原于神廟中伏案創作《思美人》的過程中,總有一個高大的農民漢子不時地出現在神廟的周圍左右,他肩寬腰圓,頭戴碩大的竹笠,總是將前檐拉得低低的,遮住自己的面龐,雖二人相距只有咫尺之遙,屈原卻難見其真面目。他的來往很准時,极有規律。他的右手總提著一個并不顯眼的藤包,包內盛有酒、肉、衣物和刀幣。他不打扰屈原的寫作,來到廟門前,放下藤包,干咳一兩聲,轉身便走。為了感謝這位雪中送炭的不相識的朋友,屈原經常站在廟門口佇立等候,但是,那位戴竹笠的漢子遠地里發現了屈原,放下藤包,轉身便走,他料定屈原定然會過來取走藤包,因為里邊盛的盡是他的生活必需品。有時屈原也隱身于暗處,待農民漢子來到廟門口,猝不及防地竄將過去,欲一把將他拽住,不料這家伙泥鰍一般地敏捷,竟來了個仙人脫衣,溜掉了,屈原只抓到了他的一件上衣。從此以后,農民漢子百倍提高警惕,弄得屈原無計可施,只好無功受祿,整日悶在葫蘆里。 這位戴竹笠的農民漢子不僅常在神廟周圍出現,而且影子似的跟隨著屈原,屈原竹林散步,他也竹林散步;屈原山中射獵,他也山中射獵,只是總跟屈原保持著相當的距离,將竹笠的前帽檐拉得低低。是跟蹤?是監視?是暗中保護?不知道,從他那不間斷地送酒、送肉、送錢的舉動,屈原推斷,不會是惡心歹意。 多年的風吹日晒,神廟前小溪上的木橋業已腐朽,一天屈原外出歸來,竟然木折橋斷,墜落于水,幸有戴竹笠的農民漢子在不遠處徜徉,聞聲迅疾赶來,縱身躍入水中,救了屈原的性命。在屈原臥床昏迷的日子里,一直是這位農民漢子侍于榻側,煎湯熬藥,喂水喂飯,直至神志清醒之后,方悄悄隱去,但酒肉錢物還是照送不誤。 屈原的病体逐漸康复,一天他再次修改《思美人》,心緒十分沉重,不由得到荒野里漫步,以排解心中的郁悶之气。他信步向北,不覺只來到了楚韓邊亭。遠處里屈原便發現小涼亭內坐著一個人,身邊放著一個精致的小包裹,他雙手拿著竹笠扇風,臉朝北眺望韓國那邊的風光,似乎沒有發現屈原的到來。屈原覺得這個人的背影很熟,連忙上前探看。那人倏然回過身來,欠身施禮道:“大夫,愚弟恭候多時了。” 屈原愣怔了半天,原來自稱“愚弟”者,正是那位照料自己的戴竹笠的庄稼漢,急忙回禮道:“謝恩人多有照料!” “豈敢,豈敢!”農民漢子撤掉擋在面前的竹笠,自我介紹道:“愚弟便是江北望霞峰的景柏,難道平兄一點也認不出來嗎?” 他鄉遇故知,屈原异常惊喜。這位十多年前曾在頌橘坡一起品橘、頌橘的少年朋友,如今竟在自己最貧困、最郁悶的時候暗中關照自己,不禁激動得淚如泉涌。他緊緊拽住景柏的雙手,二人同坐在亭中的石鼓上,推心置腹地敘談個沒完沒了,當談到當年“贈寶”一事,屈原還真有些內疚和臉紅。 屈原當了左徒之后,常有過去的少年朋友、同窗耍伴、三親六故來郢都找他,不是討官覓職,就是索金求銀。為求生活得更好些,忽一日,漢生、石登、景柏同時來找他,屈原分別贈給他們一把鋤頭、一把鐮刀和一包玉米种子,且謂之曰“贈寶”。鋤頭上鑄有兩行小字:遍地是黃金,只待勤謹人;鐮刀上也有兩行小字:莫想山中鳥,喂好籠中雞;玉米种里有片竹簡,上寫:不种今年竹,哪得來年筍。這玉米种是不久前屈原使齊用重金換回來的“大馬牙”,耐旱防澇又抗虫,比樂平里的“野雞啄”高產几十倍。它穗大,籽粒飽滿,精心耕作便可喜獲丰收。鋤頭、鐮刀是楚國最近冶煉出來的,秦晉等六國至今還沒有這种鐵制農具,它堅而不脆,碰到石頭上冒火花而不折損,比原來用的青銅農具胜強百倍。 屈原之舉,不謂不對;所贈之“寶”,亦可謂情深意厚;“寶”上的文字,也頗有激勵作用。然而這樣做,仿佛在表明,在諸多少年朋友中,只有他能夠為官,別人卻只是种地的料。 故而往事重提,心悸臉紅。 送酒、送肉,送錢物,小河搭救,均系景柏所為。 屈原凝望著這位少年朋友,激動得不知該說什么好,訥訥半天才問景柏:“當年帶回家去的百棵橘苗,如今長得可好?”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綠色的葉片雪白的花朵,長得那么茂盛令人歡喜。枝條層疊棘刺銳利,圓圓的果實飽滿而又丰腴)景柏用屈原當年《橘頌》的兩句詩回答屈原。屈原听了,頓時興味勃然,他已經許久不曾這般舒心愜意了。 突然,景柏遙指天空對屈原說:“平兄快看,天空飛來了什么?” 屈原抬頭望去,只見霧蒙蒙的天空正飛翔著一只紙鳶,安詳,舒展,自由自在。橘園,風箏,少年朋友,這勾起了屈原多少童年美好的回憶啊!…… “不好,風箏斷線了——!”景柏忽然惊呼起來。 紙鳶向北飄飄悠悠,就要飛到韓國的天空了。 “走,平兄,快撿風箏去。”景柏挎起包袱,拉著屈原的手向北奔去,追逐著那斷了線的風箏,心中暗喜。 跑著跑著,屈原戛然止住了腳步,佇立于河邊不再前進——河的彼岸便是韓國了。景柏懇切地勸道:“平兄,快過河吧,我們何不學這斷線的風箏,遠走高飛呢。” “你說什么?”屈原頓時明白了景柏的真意,頗不自在地問道:“爾欲令我离開祖宗之邦?” 景柏委婉地勸道:“平兄資質超群,忠貞效國,到頭來卻落了個身陷荒野,兄又何苦忍受這极不公正的待遇呢?” 說話間河那邊駛過一輛四馬拉的裝飾豪華的彩車,車未近前便跳下一個官宦模樣的人來,趨前施禮道:“屈公,我乃韓之微臣,奉大王之命前來邊亭迎屈公入朝,共商大計。” 原來,當年屈原為左徒時,曾使韓簽訂過合縱盟約,結識了韓之君臣,大家對屈原都十分敬重。如今屈原遭難,他們都很同情,想迎屈原共輔韓王,治理天下。但屈原卻謝絕了他們的盛情,說道:“望諸君盡力協助韓王,共守合縱,聯合抗秦。我乃楚人,理當留在自己的故國。” 韓使無言以對,望著景柏求援,希望他出面規勸。 景柏一年前游說到了韓國,博得了韓王的賞識与信賴,做了韓之相國。不久前他所說故友屈原已流浪至漢北,便喬裝成農夫暗中周濟,尋找机會勸他棄楚入韓。他曾多次向韓王推荐屈原,說屈原各方面的條件遠出己右,倘他肯屈尊事韓,他情愿以宰相之職相讓。他見屈原謝絕了韓使的誠摯邀請,心急如火,急忙上前施禮道:“平兄,當今天下,盛行‘楚才晉用’,當年孔老夫子尚且周游列國,以圖進取,后來者紛紛效法之——張儀,魏人,百里奚,虞人,皆奔秦為宰相;蘇秦者,洛陽人也,但卻挂六國相印。如今楚王昏庸,是非不明,听信讒言,排斥忠良,平兄事之,猶鮮花插在糞堆上,明珠投暗也!況且大丈夫志在天下,四海為家,求知遇之君,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何苦伴一枯木朽株,金匿于沙石,不見光澤呢?……” “爾言盡矣,勿再聒噪于耳!”景柏還想繼續勸下去,但被屈原的怒斥聲喝住。屈原盡量平息著自己燃燒的怒火,壓抑著自己激憤的感情,半天后才冷冷地說道:“人各有志,不可相強,余守楚之昏君,爾追求自己的抱負去吧!……” 景柏滿怀希望,一腔熱情,結果卻討了個沒趣,弄得十分尷尬,啞口無言。 屈原像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義憤難平,余怒未息地說道:“我無法學張儀、蘇秦之輩,朝秦暮楚,二三其德。”他又長長地歎了口气,十分痛心地說:“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几人!少年時之橘園頌詩,竟清風過耳般未留心頭,惜乎,悲哉!……” 屈原說完歎罷,拂袖而去,回到他那河神廟內再次修改他的《思美人》。 谷城是漢水中游一個不大的城市,位于南河河口,相傳為神農氏試种五谷的地方,故俗稱神農城。境內羊頭山下有一股清泉,名喚神農泉,神農氏就是在這股清洌泉水邊休息時,拾到紅雀銜來的九個谷穗的。 在古代,谷城曾是彭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流經縣境的南河,古時候叫彭水,使屈原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民間詩人彭賢,便是出生在這個地方的彭族人。屈原因在三峽旅行中對川江號子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驅使著他到這里來憑吊這位唱號子的祖師爺的遺跡,并收集他的一些遺作。然而谷城遭受到周昭王的踐踏后,又受到周穆王的南侵,并一度被周族占領,作了他們分封給姬姓族人的封地。這樣几經滄桑,彭族人早就紛紛逃离家鄉,轉徙到別的地方去了。屈原來到谷城,已經無法在這里尋找到能夠提供有關彭賢資料的彭族父老了。第一個目的沒有實現,第二個目的——搜集民間祭祀的歌舞卻如愿以償,經過搜集、篩選、整理、創新之后,冠以舊名,這便是《九歌》。 夏朝被推翻以后,它的禮樂被后來相繼崛起的商、周兩朝的禮樂所替代。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禮失求諸野”,即原有的文化盡管因為某种原因消失不見了,但它們仍然會保存在与這一文化有過接触的偏遠地區。古九歌就是夏朝亡了以后,仍然在楚國的民間祭祀里保存下來的。 谷城在襄陽的西北面,地處古雍、梁、荊、豫四州的交匯點,有漢水橫貫東西,有丹水直逼秦中,在古代居于交通要沖。北方文化向南傳播,這里是個重要樞紐,因而谷城在承襲夏文化方面得“風水之先”。祭神設“社”,祭祀之日稱“吉日”,諸如農歷二月初八是祭土地神的吉日(山東則是二月初二),九月二十八是祭山神的吉日。各社吉日,都要請巫師表演祭神的歌舞。那天除設壇供奉所祭的主神之外,還另設五方神的五個席位。巫師燔柴引導大家祭奠完畢,便一手執扎有三層華蓋的彩旗,一手握柄上有九個鐵環的刀,揮著旗,舞著刀,在五方神的五個席位之間穿梭奔跑,且舞且唱。正是吸取了這丰富的營養,屈原用古《九歌》原題創作了新《九歌》,例如《東皇太一》中的一段: 吉日兮辰良, (大吉日啊好時光, 穆將愉兮上皇;恭恭敬敬啊禮拜上蒼; 撫長劍兮玉珥,手持長劍啊搖動劍環, 璆將鳴兮琳琅。金聲、玉聲啊響叮當。 瑤席兮玉鎮,瑤草神席啊玉石壓角, 盍將把兮瓊芳;席前燃起啊檀木、芸香; 蕙肴蒸兮蘭藉,整豬整片啊香柴燒烤, 奠桂酒兮椒漿。奠過桂酒啊再奠椒湯。) 又如《東君》中的一段: 緪瑟兮交鼓, (鼓點密啊瑟弦高, 潚鐘兮瑤虡,鐘聲急啊磬架搖; 鳴篪兮吹竽,吹著笙啊奏著簫, 思靈保兮賢姱,神巫的色藝啊真高超! 翾飛兮翠曾,回旋飛舞啊彩衣飄飄, 展詩兮會舞。一面歌唱啊一面舞蹈。 緪律兮合節,歌聲舞步啊配合巧, 靈之來兮蔽日!遮天蔽日來觀光的神靈啊真不少。) 屈原對這种古代淳朴而又充滿了人類早期智慧的歌舞藝術產生了极濃的興致,他從谷城巫師口中打听到:在漢水下游云夢地區和洞庭湖、濱湖一帶,有巫師行中的老前輩,會很多傳統的表演節目。為了挖掘這些深埋的古老藝術珍寶,屈原又匆匆從谷城動身,乘坐木船順漢水南下。 漢水是條神秘的河流,在傳說中,這條河里除了有叫做江黃的美人魚外,還有許多男神、女神,如江郎神三兄弟,江瀆神奇相,和兩位不知名字的女神江妃……江妃的故事很有詩意,說的是有個叫鄭交甫的人在漢水邊上遇見兩位結伴游春的美女,鄭交甫大膽地向她倆傾訴了自己的愛慕,那兩個女子并不生气,還笑著解下系在身上的玉佩,贈給了他。可是一轉眼,兩位美女不見了,鄭交甫接在手里的玉佩也不見了。 漢水還是一條帶有濃厚浪漫色彩的河流,在這條河里發生過許多歷史上有名的愛情故事,如威震中原的楚文王熊貲,在漢水下游云夢地區打獵的時候,愛上了一個船家女子,整整一年沒有回郢都料理國事,后來還因此被他父親的托孤老臣打了一頓屁股。又如楚共王熊審有個儿子叫子棔,喜歡游山玩水,一天領几名隨從在漢水乘船游玩,他們吹彈唱歌,玩得很開心。在這群人中,子棔頗有些風流倜儻,与眾不同。替他們搖船的是位年輕貌美的越族姑娘,心里竟暗暗地愛上了子棔,她一邊搖著船槳,一邊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她是用越語唱的,子棔不懂越語,只覺得好听,像一些美妙的音符在跳動。他的一個隨從懂越語,逐字逐句地給他翻譯,這便是: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詬恥。 心儿頑而不絕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子棔為這位姑娘大膽而天真的感情所打動,立即解下自己的繡花斗篷披在她的身上,并將她緊緊地擁抱在怀里。 屈原對這一帶民眾用“兮(或思)”作語助詞,用長短句歌唱的方法很欣賞,隨后在整理古九歌時,把這种形式稍加發展,竟為我國創造出了一种新的詩体——楚辭体。 公元前302年,質于秦的楚太子橫殺秦大夫陸旺,逃回楚國。這是惊心動魄的情殺,這里邊有一段妙趣橫生的風流韻事。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