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公元前295年,屈原一行溯湘水到達長沙。這里是楚先王始封之地,城西的湘江東岸有先王的古城遺址、宮殿、太廟等許多建筑的基礎尚歷歷可尋,清晰可辨;城西南岳麓山下先王的陵墓尚在,古坊、石獸猶存;這里的人口中熊氏約占三分之一,追溯起來他們跟屈原乃一脈相承。無論何姓何氏,人們對屈原的遭遇無不十分同情,听說屈原來了,紛紛前來看望。談及天下形勢,國君的昏庸,荊楚的危難,奸佞的跋扈,民生的疾苦,或咬牙切齒,或摩拳擦掌,或憤憤恨恨,或破口大罵,許多人在陪著三閭大夫歎息、垂淚。大家都誠心誠意地挽留屈原在長沙住下,雖說生活艱難些,但不必再吃那顛沛流离之苦。長沙百姓的熱情像一團熊熊燃燒著的大火,烘烤著屈原,炙灼著屈原,使他那顆萎縮的心在舒展,使他那顆冰冷的心在溫暖,使他那顆凝固的心在熔化。他耐不過這熱情,經受不住這高溫,只好在長沙暫住了下來。 初到長沙,屈原做了兩件事,一是應邀到百姓家做客,二是憑吊先王遺跡。 連年戰爭,連年災荒,官府不管百姓的死活,只顧橫征暴斂,不消說群眾的生活是异常艱難的,都在勒緊褲帶過日子,一般的田舍之家,沒有什么好招待的,殺一只雞,宰一只鵝,做一頓純白米飯,聊表一家人對三閭大夫的崇敬之情和愛戴之意罷了。在一處地方,哪怕荒年饑歲,富貴門第總是有的,他們腰纏万貫,置辦得起酒席,以宴請顯赫頭面人物為榮,以奢侈排場為樂,因而爭相往邀。面對上邊兩种不同階級層次的邀請,屈原倒是愿到茅屋田舍去,因為那里多真誠,少虛偽,多摯愛,少權謀,多淳朴,少浮華。屈原并非不体諒民生之艱,更不是嘴讒,他欲借此机會走家串戶,深入了解下情,以便有朝一日返回郢都,主持朝政,制定方針政策,好有充分的依据。初出仕時在鄂渚為縣丞,他曾做過這方面的工作,嘗到了甜頭,受益匪淺。應該說沒有鄂渚一年的体察民情,便沒有后來的變法改革,制訂《憲令》。他不相信自己會這樣一直流浪下去,他在等待國君的悔悟,似乎用不了多久,頃襄王便會頒旨將他召回,君臣一德,共振荊楚。從某种意義上講,流浪漢北,放逐江南,仿佛并非全是坏事,這是個深入下層,接触民眾的好机會。基于這一思考,住長沙期間,除了一般的走東串西,他還要重點訪問一批社會賢達,听取他們對未來治國的意見。 寥辛耕是位憨厚朴實的農民,六十多歲,三個儿子,一個閨女。閨女排行在先,早年已經出嫁;大儿子盼福和二儿子盼祿,隨父躬耕于壟畝,都已娶妻生子;小儿子盼壽,在一家作坊做工,尚未成親。家里有几畝山溝薄地和一頭耕牛,一家人辛勤耕耘,早起晚睡,正常年景勉強可以卒歲,一遇天災人禍,則難免要餓肚子。近几年非旱即澇,加以戰爭頻仍,苛捐雜稅多于牛毛,小儿子盼壽又從軍戍邊,收入減少,日子過得十分艱難,整日吃糠咽菜,度日如年。寥辛耕老漢永遠也不會忘記,屈原在朝中為左徒那三五年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實行變法改革,打擊了貴族、富豪、惡人們的囂張气焰,平民百姓獲得了諸多實惠,惡棍賴三霸占他的三畝水田就是那時被迫歸還的,當年喜獲丰收,添置了十數件農具与新衣物,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盼頭。那個時候,每一個有良心的楚國人,誰不打心眼里感激屈左徒啊!万沒料到好景不長,變法改革像惊雷閃電一般轉瞬即逝,天空重又烏云密布,豺狼蛇蝎再度猖獗。聞听屈左徒被貶官,被撤職,被放逐,大江南北,荊山內外,有多少人在為之痛心疾首,悲憤難抑,有多少人在為之肝腸寸斷,淚眼不干,有多少人在為之擔惊受怕,提心吊膽啊!想不到屈左徒竟然來到了長沙,來到了自己的家門口,即使自己再貧困,哪怕是典儿賣女,也要請進家來吃頓便飯,表表心意。 哪里是什么家常便飯,在這茅屋農舍,堪稱是美餐盛宴了。寥老漢用“四菜一湯”來招待屈左徒,菜是辣椒雞、清炖鯉魚、粉蒸藕、蘿卜炖野兔,湯為金針蘑菇湯。喝的是陳釀黍米老酒,吃的是上等白米干飯,老漢与長子盼福奉陪。為了籌備這一餐飯,寥老漢不知費過多少心血,傷過多少腦筋,熬過多少不眠之夜,這都是一家人嘴里不吃,肚子里挪的呀!也正因為吃過這樣一餐飯,這個八口之家不知需勒緊褲帶過多久,不知需付出多少艱辛与愁苦。然而,這位土埋半截的農民老漢寥辛耕卻硬是這樣做了,這是怎樣的深情厚意啊!屈原是觀察問題入木三分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感情丰富飽滿細致入微的詩人,是以“嫻于辭令”著稱于世的外交家,面對著這餐桌上的美酒佳肴,這一腔真誠与盛意,并沒有說多少話,他的面容庄重肅穆,他的表情苦澀陰沉,因為他的心靈上正壓著難以承受的重負,這重負似山岳,若峰巒,壓得他抑郁、憋悶、窒息,他感到內疚与羞愧,只覺得無顏面對荊楚的社稷江山,對不起屈氏、熊氏及芔姓的列祖列宗,更愧對擁戴自己、對自己寄托著厚望的楚國千百万黎民百姓。今天寥老漢這樣盛情款待,屈原不僅不感到舒心与悅意,反而覺得這是對他的莫大嘲諷和凌辱,這凌辱不亞于吐他一臉痰,扇他一記耳光。羞辱之外他更感到痛心,這疼痛有甚于在他的心髒上拉了一道血口,又撒少許咸鹽在上邊搓揉。因此,餐桌上的气氛甚是沉悶,屈原基本上是默默無語,自然酒也飲得少,飯也吃不下。倒是寥辛耕老漢罵罵不休,他罵昏君不辨忠奸,罵奸賊誤國害民,罵世道混濁昏暗,罵貪官污吏魚肉百姓,無惡不做,罵到气憤處,口中的唾星、飯渣四處亂噴。听著這聲聲詈罵,屈原似覺正有亂箭在穿自己的心,他簡直找不出多少道理和話語勸慰這位朴實憨厚正直的農民老漢,只能籠籠統統地說些摸不著邊際的話,諸如烏云遮不住太陽,烏云上邊是青天,待風吹云散之后,天空中必是陽光燦爛之類,蒼白無力,根本解決不了寥老漢任何實際問題。 寥辛耕老漢盛情相邀,盡其所能款待,但這一餐飯卻是在陰沉郁悶的气氛中進行的,原因不在賓与主,而在這個烏云籠罩的國家和社會。屈原勸寥老漢的話雖然籠統,但卻是至理名言,烏云上邊确是青天,待風吹云散之后,必是朗朗乾坤。然而,這風何時能吹,有誰來吹,卻令人茫然…… 昭川江是長沙一帶最大的貴族,仗著他系王族三氏之一,朝中又有几門掌實權的親戚,加以這里山高皇帝遠,他便可一手遮天,橫行鄉里。他曾霸占了北去湘江流經長沙一帶的二百里水域,凡在江中航運捕撈者,他都要收取“水賦”,這賦重于敲骨吸髓,害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漁夫一旦失去了江河湖泊,好比農民失去了土地,只有活活餓死。為了生存,他們紛紛組織起來,抗賦不交,与昭川江周旋斗爭,直發展到殺死他的管家和數十名家丁。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組織湘江漁民起來反霸抗賦的領頭雁是滕興波,此人身高丈二,五大三粗,人群里一站,山丘鐵塔一般,頗有震懾的威力。不僅如此,他還极富文韜武略,膽大心細,因而他所領導的反霸抗賦斗爭進行得有條不紊,從無大的過失。昭川江奈何不了滕興波,便拿他的親屬撒气,設計捉去了他的高堂老母和妻子百般折磨,并設下圈套,妄圖趁滕興波帶人往救之机將其逮住。滕興波偏偏不上這個當,親人們便在昭川江的魔爪下整日被折磨得死去活來。就在這相持的關鍵時刻,屈左徒變法改革的春風吹到了這荒僻的邊遠地區,江河解凍,人心沸騰。新法有許多限制貴族特權的條款,當時是強力推行,暴風驟雨一般,昭川江也算識時務者,未敢對抗,釋放了滕興波的母親与愛妻,放棄了對湘江水域的霸占權。后來雖說因國君昏聵,奸臣与貴族阻撓,變法改革未能進行到底,中途夭折,但既已經過了暴風雨的襲擊,貴族們便不得不有所收斂。經過一番較量之后,昭川江深刻地領教了滕興波所領導的漁民暴動的厲害,所以,后來形勢雖然复舊,他卻不敢再像以往那樣肆意妄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屈左徒曾領導過變法改革,因而湘江的漁民們無不感戴屈原的隆恩盛德。既然人們早已將屈原當成了救苦救難的恩人,如今恩人降臨到這方水土,湘江兩岸的百姓春風似地將他包圍裹挾,烈火般地燃燒著自己,將他炙烤,滕興波正是代表著這千百顆燃燒著的熾熱的心將屈原邀上了一只雕欄畫舫,載于橘子洲頭的。當滕興波等人初來邀時,屈原還有些猶豫不決,但交談了不足一個時辰,他就為漁民們的熱情所感染,為他們的豪爽和勇气所震動,他們是力量的化身,希望的象征。細想想自己已經活到這把年紀,經歷了多少艱辛与坎坷,還有什么可怕的呢?回想變法改革之初,那是冒著多大的風險,承受著多大的壓力,自己不曾有絲毫彷徨与動搖,今天面對著這澎湃的盛情,為何竟猶豫而裹足不前呢?這怕就是衰老的標志吧?經過這樣不算激烈的思想交鋒之后,屈原愉快地接受了邀請,在眾人的簇擁下登上了畫舫,來到了橘子洲頭。 好一個名副其實的橘子洲頭,位于湘江之中,洲不大,遍地盡橘。時值金秋,蜜橘正熟,果實累累,像懸挂著的無數小燈籠。紅綠相間的密林深處,點染著几幢不顯眼的茅草房。屈原被讓進了上房正間,這里早已有數十人在恭候。滕興波介紹說,這都是各村各船派來的代表,他們俱都英勇無畏,為了民眾的利益,不懼傾家蕩產,甘愿披肝瀝膽。座席布就,眾人依次入席。屈原是千人尊敬、万人崇戴的大恩人,專設一席,由滕興波与几位德隆望尊的耆老奉陪,東向而坐;眾星拱月,其余的座席都圍繞著客席布排。席地而坐,短几矮桌。餐具十分馬虎,菜肴卻异常考究,每桌十二個盤,盤盤皆魚,是謂“全魚席”。這些魚全都是剛從湘江或洞庭湖打回來的,烹飪前俱都活蹦亂跳。“全魚席”對屈原來說并非稀罕,但像今日這樣新鮮的魚卻很少見,特別是其中的竹筒魚、松鼠鱖魚、醬蒸蛔魚、紅煨烏魚、藕絲銀魚等,都是首次品嘗。有人可能在怀疑,一些普普通通的漁民,能夠舍得這么奢侈耗費嗎?勿需花費錢財,只需付出辛勞,有何不舍?為了三閭大夫,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揚帆捕撈,貢獻點魚鮮,何足挂齒!席間的气氛融洽而熱烈,終年与風浪搏斗的漁民們性格豪爽,無所畏懼,大碗喝酒,愈喝愈興奮,愈激動,爭相向三閭大夫介紹昭川江的累累罪惡,描繪組織起來反霸抗賦的火暴激烈及大快人心,盛贊變法改革限制了貴族的特權,打擊了豪紳的气焰,為黎庶謀得了利益,帶來了好處;歎好景不長,一陣風便過去了,于是也像寥辛耕一樣罵昏君,罵奸賊,罵不公的天和地。 在這個以滕興波為首的漁民接風洗塵盛宴上,屈原依然沒有慷慨陳辭,只是自始至終面帶微笑,頻頻頷首,不斷稱“是”。看得出,他的心情興奮而激動,他是在用心感覺,深刻体驗,幽長回味。他仿佛從這些為權貴們鄙視、被稱作“漁花子”的赤腳露足的人們身上,隱隱約約地看到了楚國的力量、前途和希望。是的,無論哪一個國家和社會,力量都蘊藏在民眾之中,他們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不久后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歷史預言,不就出自這些平民百姓之口嗎?屈原似乎也在反思,在忏悔,過去為什么總是在朝中跟群小們爭斗,最終被打下馬來,而不知道到民眾中來,匯于民眾之中,形成一股沖決一切阻撓變法改革的滔天巨瀾呢?誠然,對于這一切,屈原并未在腦海里形成一定的觀念或意識,只不過是一絲朦朦朧朧的感覺,隱隱約約的体味,模模糊糊的影象。 長沙人氏景清明,曾在朝中為執珪,此人率兵在外,屢屢破軍殺將,有功于國,但因正直無私,不媚鄭袖、靳尚之屬,便為其所不容。有一次疆場与秦對陣,秦強楚弱,力量相差懸殊,景清明几次派人飛馬朝中告急,要求增援。身為令尹的子椒有意刁難,死活不肯發兵,致使前線傷亡慘重,戰斗失利。既至戰敗,子椒、靳尚一伙則誣景清明系秦內奸,里通外國,有意敗軍誤國。怀王昏聵不明,耳根子軟,專听這一伙奸佞的盅惑挑唆之言,頒旨處景清明死刑。其時正當變法改革之初,屈原頗得怀王的賞識与器重,于是挺身力諫,為景清明求情,結果幸免死罪,削官為民,遣返還鄉。當景清明离開郢都之際,屈原曾設宴為其餞別。在餞別宴會上,景清明一謝屈原救命之恩,二以長者的身份叮囑屈原審時度勢,不要固執,“莫蹈余之复轍”,說著說著便涕淚交流,泣不成聲了。如今,屈原的遭遇比景清明更悲慘,景清明畢竟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与親人團聚,落葉歸根,得到了應有的歸宿;屈原卻是被放逐,流落异域他鄉,有似飄零的秋葉,說不定哪一天會落到臭水溝或爛泥塘里沉沒、腐朽,變成淤泥,散發著令人作嘔的异臭。 天有不測風云,景清明万沒料到屈左徒竟因放逐而來長沙。同病相怜,兩位同朝為官的老友一旦相見,其景其情非筆墨所能描述,相抱唏噓,喟然長歎,老淚縱橫——是悲,是憤,是怨,是恨,是憂,是痛?皆而有之,唯獨沒有慚愧与內疚,他們為國為民耿耿忠心,無愧于列祖列宗,無愧于社稷江山,無愧于黎庶百姓,雖結局可悲,但生命是充實的,心地是坦然的。正因為如此,二人相逢,猶如盛夏空中帶正負電的兩堆烏云相錯,耀眼的閃光和震耳的炸響之后繼之以縱情恣肆的暴風驟雨,待激動的情緒過后,便是心平气和,便是朗朗晴空了,于是二人促膝傾腸,談別后的情景,談荊楚的現實,談天下大勢,共抒對未來的憂慮与不安。 景清明已是古稀老人了,還鄉后日子過得拮据艱難。祖輩倒是留下了不少田產家財,但到了他的父親景竹節,一生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家產基本上散盡。景清明本人為官清廉,兩袖清風,還鄉時兩肩扛一頭,毫無半點積蓄。他的四個儿子分別在各郡縣為地方官,皆已羽丰毛滿,各奔自己的前程,誰也不再顧及這個老家。幸虧有一個既賢且孝的孫媳服侍于左右,貧富且不論,精神上倒是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景清明的這位孫子媳婦耿淑賢系大家閨秀出身,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知書達禮,出于對祖父人格上的崇戴,方帶著嬰儿,离開丈夫,回家來服侍風燭殘年的老人。因為勤奮好學,所以屈原的詩,耿淑賢無一遺漏的全都熟讀過,且多能背誦。她很為屈原的品格和才華所感染,屈原早已成了她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今日有幸,屈原來寒舍做客,勿需祖父費心勞神,耿淑賢一手全力操辦,她賣掉了珍貴的首飾,當掉了稀有的珠寶,盡量將宴席辦得丰盛考究些。不僅如此,她還將自己的乳汁擠到面粉里,發成饅頭,讓屈原餐食,以表達自己對屈原的崇敬之情和希望他早日康复的愿望。官至左徒,已到耳順之年的屈原,什么好飯沒有吃過?但卻第一次品嘗這富有濃郁奶香味的白面饅頭。他一邊咀嚼,一邊品味,一邊在心里揣測,很是莫名其妙!……是呀,這是個謎,這個謎只有耿淑賢一人能夠解開。 住長沙期間,屈原遍覽山川形勢,他曾游覽過位于城西湘江東岸的先王古城遺址,這里已是殘垣斷壁,瓦礫遍地;他曾游覽過古城左近的先王太廟,這里已是雜草叢生,蒿萊沒人;他曾游覽過位于岳麓山下的先王陵墓,這里已是享殿破敗,石坊傾頹,殘碑斷碣橫躺豎臥。每游一處,屈原便增添一份傷情;每覽一地,屈原的心靈上便增加一鈞重負,因而整個居長沙期間,他的心情始終抑郁沉悶,几乎不曾有過須臾明快開朗。 居長沙期間,屈原曾專訪社會賢達,但這些所謂“賢達”,或閉而不見,或佯狂不知所之,或報以冷嘲熱諷,或憤世嫉俗,罵聲不絕于耳,或心灰意冷,哀聲歎气,能与屈原傾心而談,共謀未來者,寥寥無几,這自然也就加重了屈原的心理負擔。 長沙北不足百里處有一個羅子國,這是楚國境內的一個諸侯小國,位于汨羅江畔(現湖南省汨羅市西五、六里處)。從前,羅子國是在襄陽宜城境內,楚文王時才遷到這里來。在列國事務和外交場合,屈原曾多次維護羅子國的尊嚴和利益,執政的羅宣王感激不盡,听說屈原被放逐來到了長沙,急忙親往相邀,來國中漫游,散散心,解解悶;倘屈原同意,他愿留屈原在國內久住,奉為上卿。 羅子國國王亦系楚之同姓,論起來与屈原還是本家,在此之前彼此不僅有過交往,且關系非同尋常。既然久居長沙無所事事,整日愁腸百結,郁郁寡歡,不如應邀前往,既可散心,又能廣泛接触民眾。 羅子國都城分東南西北四面城牆,四座城樓。城牆雖是板筑土夯的,但有兩丈多高,一丈來寬,西北臨江,南面靠山,兩座雄峙的山峰猶似兩只把門的獅子,遠遠望去,倒也雄偉气派。 羅宣王讓屈原下榻于羅子國最高檔次的清心館內,這里背山面水,茂竹修篁,溪穿庭中,山聳湖內,奇花异卉四處點染,鸝啼鶯囀時時可聞,真是一個修身養性的幽靜高雅的好地方。自從屈原來到了羅城,羅宣王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無論國事多么繁忙,全都親自奉陪。休看這羅子國國小財薄,款待屈原的宴席檔次卻相當高雅,令赫赫齊楚所不及。為了使屈原生活得愉快開心,羅宣王還挑選了十數名姿色超群且有教養的宮娥,每日習練絲竹歌舞,專供屈原欣賞。然而,這一切全是徒勞,終不見屈原有心花怒放之時,笑逐顏開之刻,他整日心事重重,愁眉不展,那枯槁憔悴的臉上總是陰沉沉的,猶似梅雨季節的天空。這很使羅宣王生疑,一日午餐,他乘著酒興陪笑問道:“三閭大夫,莫非我等接待不恭,您老才這樣悶悶不樂嗎?” 屈原見問搖了搖頭,長長地歎了口气說:“陛下切莫誤會,當今之荊楚,國君昏庸,奸臣當道,強秦覬覦,民生涂炭,危机四伏,如卵高累,陛下縱然讓我過那神仙般的生活,屈平又哪里會有歡心愉意呢?”說著淚如雨下。 這很使羅宣王感慨不已,楚王這樣不公平地待三閭大夫,致使他落得了這般可悲可慘的結局,但他卻依然在憂國憂民,將個人的生死禍福置之度外,這樣的忠貞賢臣古今罕見,楚怀王与頃襄王都是些有眼無珠之輩,酒囊飯袋之徒,堂堂荊楚万里山河,恐怕就要毀在他們的手里了…… 羅宣王見屈原傷心落淚,急得慌了手腳,連聲寬慰道:“三閭大夫莫要過于悲傷,天有陰有晴,月有圓有缺,國事有曲有直,此皆常理中的事。頃襄王年歲尚輕,不諳政事,為奸佞所蒙騙,做出了錯誤的決定,致使三閭大夫含垢忍辱,蒙冤受屈,此乃楚之大不幸也。然而楚王不久必將翻然悔悟,召大夫還京,共商大計,重振荊楚。眼下當務之急的是請大夫迅速恢复健康,養精蓄銳,以便再次為國操勞奔波。” 羅宣王十分健談,他的本意是罵頃襄王瞎了狗眼,錯把珍珠當魚目,結果卻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很符合屈原的心理,說得那屈原再次長歎一聲道:“但愿如此!……” 為了慰藉屈原這顆傷透了的心,羅宣王擇一天高云淡之日,陪他登上城樓,觀賞羅城醉人的秋色。誰知屈原登上城樓,目光呆滯,兩眼傻愣愣地盯著西北方出神。他望呀,望呀,好象望到了郢都的樓閣殿宇,望到了歸州的山山水水,于是默默地吟誦起來: 曼余目以流觀兮, (啊,我站在高處向遠方眺望, 冀一反之何時?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的故鄉? 鳥飛反故鄉兮,鳥儿總要飛回自己的老巢, 狐死必首丘。狐狸死的時候要向著山岡。 信非吾罪而放逐兮,我沒有罪卻遭到放逐, 何日夜而忘之。真是日日夜夜心中難忘。) 他吟誦著,吟誦著,頭也昂了起來,手也舉了起來,頗似展開雙翅的飛鳥,就要飛向那日夜想念的郢都。 羅宣王見屈原心情開朗了起來,竟有濃郁的興致在賦詩吟詠,欲陪他登上另一個城垛,忽听屈原歇斯底里地高聲喊叫起來:“不好啦,不好啦!你看那西北天邊濃煙滾滾,想必是秦兵攻占了郢都,正在焚燒我們的太廟和宮殿,罪過啊,罪過!……” 羅宣王欠身延頸,借著屈原手指的方向极目西北,西北天邊哪里有什么濃煙滾滾,不過是涌動著几堆青紫色的烏云。他看了一會,擺擺手解釋說:“三閭大夫不必惊慌,那不是濃煙,只是從天邊滾過來的一團烏云,大約是要變天了……” 屈原似信非信,搖搖頭,自言自語地歎息道:“只怕那不是烏云,而是濃煙,是正在燃燒著的郢都上空的濃煙啊……” 羅宣王左勸右說,才算將屈原從幻覺中拉回到現實中來,攙扶著他登上了另一個城垛。為了緩和屈原的緊張情緒,羅宣王熱情洋溢地指點解說,游覽了一陣,觀賞了一番。漸漸的紅日西沉,殘陽如血,晚霞夕照將西邊的天空染得一片火紅。触景生情,屈原見狀又捶胸頓足地大聲疾呼起來:“快看呀,郢都起火了!万惡而可憎恨的秦兵呀,他們燒毀我們楚國的都城,掘開我們祖先的墳墓,我,我,我与這幫豺狼強盜不共戴天!……” 屈原激昂的情緒,悲憤的語調,把城下的百姓和周圍的將士都感動得熱淚盈眶。羅宣王的心中也在翻騰著酸楚的熱浪,他設想著長眠于地下的祖先就要橫遭暴秦的劫難,不由得兩眼汪著晶瑩的淚花。這是個意志能夠控制感情的中年漢子,為了減小對屈原的刺激,他盡量壓抑著自己的悲憤。他將身体轉向一邊,釘子入木似的佇立了許久許久,极力平靜著自己的心潮。毫無疑問,倘這時兩面相對,四目相触,兩心相碰,必是惊雷閃電,狂風暴雨。因折磨而過早衰老的屈原,再也經不起巨大的感情風浪的沖擊了。 為尋開心,羅宣王才陪屈原登羅城而覽秋色的,效果卻适得其反,屈原的心靈上倒反又壓上了一塊重石,同行者与城上城下的民眾及將士也無不罩上了一層陰影,遙望紅日墜落的天邊,不再是絢爛的晚霞,而是涂抹著的令人凄然淚下的鮮血。 游城歸來,屈原的情緒更抑郁,更低沉了,時常面壁而立,不知所思;或者披發吟于汨羅江畔,不知所往。這情形讓羅宣王憂心如焚,他在苦苦地思索和尋覓著讓屈原歡悅的新辦法。 羅子國的秋天美麗如畫,肥沃的田野里,金色的稻浪翻滾起伏;滔滔汨羅江,晝夜奔騰不息;漫漫丘岭,紅橘累累,果香陣陣;連綿橫亙的峰巒,或蒼翠若黛,或層林盡染。金秋九月,既是收獲与希望的季節,又是狩獵的好時刻,經過一年的美餐盛食,千禽万獸,無不發育得膘滿肉肥,因此羅宣王想到了陪屈原進山打獵散心。 羅子國雖只有彈丸之地,且系楚之附庸,但畢竟也是個諸侯國家,為了慰藉屈原的心,羅宣王把這次秋狩當盛典對待,那隆重的程度不亞于郊天祭地。自國君以下,宮廷里的大小官員傾巢出動,乘車的,騎馬的,步行的,弓上弦,刀出鞘,干戈耀日,劍戟映輝,旌旗獵獵,儀仗赫赫,魚貫而前,徑向深山密林進發。狩獵的君臣百官將車駕停于山下,換成坐騎,從中間進出,分三路圍獵包抄。獵犬在前邊引路,雄鷹在空中偵察,走卒在四處吶喊,寂靜的山林頓時喧鬧歡騰起來。按照宣王的旨意,文臣武將俱把溫順的兔子、山羊、花鹿往屈原這邊驅赶,屈原卻痴呆呆地望著,一箭不發,讓它們在自己面前竄來跑去。羅宣王見了甚為不解,惊奇地問道:“尊敬的三閭大夫,難道貴体欠安,心身不爽嗎?為何一箭不放呢?” 屈原右手提弓,左手拿箭,以手中的弓指著面前的山羊、兔子說:“此皆山林中之善良之輩,我不忍心傷害無辜。待來日恢复健康之后,必將驅馬深山巨谷,獵取豺狼虎豹!……” 多么富有哲理的深刻話語啊,對其含義,羅宣王心領神會,對其鐘情,羅宣王深受感奮,對其決心,羅宣王堅信不移。 又過旬日,羅宣王陪著屈原去汨羅江邊釣魚,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是最悠閒自在的賞玩,也是散心解悶消磨時光的好方法。垂釣的地點選在深入江中的綠汀上,這里草青花紅,風光旖旎,視野開闊,令人心胸敞亮,寵辱皆忘。汀上搭起了涼棚,以遮風雨和秋陽。江中安裝了特殊設施,圍淵驅魚,將魚都赶到這汀外的深潭之中。潭水清冽,雖深猶淺,潭中魚來往如梭,清晰可辨,歷歷可數。然而,面對這滔滔西去、川流不息的汨羅江,屈原的心思根本沒有放在釣竿上,他望著對岸漁村升起的一縷縷炊煙,心潮象腳下的江水一樣翻滾奔騰。他想,自己這樣四處飄零,何時是了?走到哪里才算是盡頭?由這裊裊炊煙和江上的點點白帆,屈原想到了長沙反霸抗賦的首領滕興波和那眾多以大碗喝酒、敢于跟貴族昭川江針鋒相對進行斗爭的漁民兄弟,民眾最有力量,他們是荊楚的希望。倘說日前長沙應邀赴宴時形成這樣一個奇特的念頭,那時還隱約而模糊,現在卻變得愈加清晰而強烈了,因此他欲在江邊找個歸宿之地,每日里和這些漁民談心解悶,向他們吟誦詩章,使他們牢記秦兵侵略的仇恨,讓他們樹立必胜的信念。主意打定,他對羅宣王懇切地說:“屈平衷心感激陛下之熱情款待!今日大王又為我找到了安身之所。” 羅宣王听了,很感莫名其妙,急忙問道:“這江邊一無樓台亭閣,二無街市集鎮,大夫如何能夠安身呢?” 屈原坦然地回答說:“我一不需要樓台亭閣,二不需要繁華的街市,只要能和百姓在一起,便心滿意足矣。” 羅宣王見屈原句句擲地有聲,意志堅定,不可勉強,只好說:“既然三閭大夫喜歡這方水土,朕派人給您在這里建一處漂亮的宅第吧。” 屈原急忙搖頭擺手說:“不必!不必!在那邊的漁村,總可以找到一個栖身之地的。” 羅宣王無奈,把一根自己喜愛的象牙釣竿和一匹白馬送給屈原,就眷眷戀戀地含淚告別了。 黃昏時刻,屈原望著那古羅城的城樓,回想起登樓遠望郢都的情景,不禁又是一陣傷感。他忍住淚水,調過頭來,牽著白馬,拿著釣竿,孑然一身地朝渡口走去……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