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八章 漵水靈鹿 木洲蜜橘


  公元前293年,秦使白起伐韓于伊闕(今之河南洛陽南),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万,俘魏將公孫喜。秦以此威脅楚,派使臣下書楚王,信中說,楚背叛了秦,秦將率諸侯伐楚。頃襄王嚇得心惊肉跳,忙聚群臣,商議如何向秦乞求和平。
  在這一年里,屈原自長沙向沅水流域繼續西行。他在滔滔江河湖泊航行,他在崇山峻岭攀登,他在莽莽原野奔波。他的思緒象翻滾的波濤,似起伏的山巒,若漫漫無垠的平疇,他時刻都在緬怀怀王,擔心頃襄王,心系郢都,憂慮楚國,他幻想著頃襄王突然將自己召回,接受其“美政”綱領,君臣一心,上下同德,共振荊楚,楚之江山社稷還是大有希望的……
  公元前292年,秦、楚再結姻親之好,楚迎婦于秦。
  屈原登舟,溯沅水而上,至枉渚暫駐。沅水南來,至辰陽繞了一個彎,向東北經枉渚注入洞庭湖。枉渚一帶,灣多灘多,漩渦多,行船异常艱難,故其速遲緩。
  公元前291年,秦將白起攻韓取宛(今河南南陽),司馬錯攻魏取軹(今河南濟源東南),攻韓取鄧(今孟縣西)。宛先屬楚,后歸韓,与鄧皆為冶鐵業中心,故楚、韓均以鐵兵器鋒利著稱于世。
  屈原自枉渚去辰陽,繼至漵浦,在漵浦居住了四年,其間曾北返回枉渚一次。
  漵浦位于今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漵水之濱,南与雪峰山相接。四境群山重疊,海拔700多米,是個十分荒僻的地方,山上林木遮天蔽日,野獸出沒,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這里的人雖說誰也沒有見到過屈原,但他是位憂國憂民的清官卻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因而人們對他十分敬重与崇戴,特意將他安頓在漵水河畔的一座小山上,還用山里的竹木和芭茅,為他建起了三間茅草房。這里雖不敢跟郢都的楚宮和屈原的橘園相比,但屈原總算暫時結束了顛沛之艱,流离之苦,有了栖身之地,遮風蔽雨之所。休看這茅草房不起眼,但卻冬暖夏涼,從這一意義上講,宮殿廳堂,遠不及也。
  這里的自然風光胜橘園十倍,純真、恬适、靜謐,山青得滴翠,樹綠得冒油,花美得象新娘,樹上的飛禽和林中的走獸精靈得似天使,溪水潺潺流淌,是幽雅歡快的琴聲;數不盡的清池深潭,遍布山林,猶若漫天星斗,中秋明月,姑娘那多情熾烈的眼睛。山腰有一溶洞,洞口甚小,遠看似動物的巢穴,近瞧象橫截葫蘆的小頭,一個圓圓的孔洞,需匍匐,方進之,非膽壯者,則不敢入焉。既進之后,豁然開朗,別有洞天。這里的鐘乳石除像其他溶洞一樣奇形怪狀外,還呈現著各种色澤,光怪陸离,堪稱天下奇觀。更令人惊訝的是,在大若廳堂屋宇的石洞正中,有一石桌,其白似雪,光滑如砥,桌上鐫刻著圍棋棋盤,八個別致的石鼓繞石桌勻稱而布,相傳王母娘娘曾邀眾仙弈棋于此。廳堂向里,有許多分支,通向四面八方,繼續前進,洞中有穴,穴中有竅,穴穴相通,竅竅相連,只有連接各竅穴的部位,多狹窄難通人,且每每有陰森森的寒气從穴口吹來,令人毛骨悚然,卻步而逃。据說有勇敢而大膽者,在同伴的幫助下擠過罅隙,便到了一個自由平等、富饒美麗的世界,那里有燦爛若霞的桃林,有如綾似絹的万丈懸瀑,有其深莫測的龍潭,有奔騰喧囂的江河,有蔚藍無垠的大海,有遼闊肥沃的原野,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男耕女織的田園之樂,有雞鳴狗吠的農家之美,有和和美美的家庭,恩恩愛愛的情侶,甜甜蜜蜜的童嬰,歡歡喜喜的翁嫗。在那個世界里,沒有君高臣低,沒有男尊女卑,沒有貧富之分,沒有爾虞我詐,大家都互敬互愛,親若手足,幸福地生活。只可惜能去者太少,自那個世界歸來者絕無僅有。這里几乎不受外界气候影響,一年四季溫暖如春,屈原也曾于王母娘娘弈棋的石桌上批簡牘,彈琴抒情,或与鄉親對弈,這里比儿時樂平里的讀書洞胜強百倍。
  這是一座寶山,山上少見松、杉之類的普通樹木,多是樟、楠、梓、檀等樹中之珍品。林中藥材遍地,且多為稀世之科目。這座小山的獸類也別具特色,因為山小,故絕無獅、虎、豹、鵬、雕之類的鷙禽猛獸。嬉戲追逐于山林的兔、狐、獐、獾等等,它們性格似乎既活潑,又溫柔,一個個瞪著机靈的小眼,或紅,或藍,或黑,顯得是那么可愛,彼此無侵,無伐,無害,在這里似乎見不到科學家所謂的“种內斗爭”。偶而也會碰到几只大灰狼,但它們似乎也十分馴良,毫無半點野性。無處不見梅花鹿,三三兩兩,成群結隊,它們是那樣的純朴、憨厚、和善。鹿本來是以善跑著稱,但這里的梅花鹿卻很少撅起短尾巴狂奔者,主要是這里無侵害其利益、危及其生命的敵人,它們跟所有的禽獸都能夠友好相處,親密往來,猴子、山狸、鴿子、烏鴉跳在鹿背上的現象屢見不鮮。
  漵水在山下繞了一個彎,形成了一彎下弦月。這漵水有兩個特點,一是深而藍,二是清而緩,藍得象寶石,清得似碧玉,是一首委婉的抒情詩,是一章美妙的小夜曲,莫說駕起一葉風帆在水中悠悠蕩槳,便是在河岸上一站,心中也會甜得淌蜜,醉得飄仙。整個河灘,全是松軟嬌黃的細沙,若米似面,打著赤腳在這沙灘上漫步,簡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身后留下兩行清晰的腳丫丫,若印似畫。
  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倘使無諸侯紛爭,無強秦入侵,無奸佞賣國,万民無饑餓凍餒之苦,屈原真該心曠神怡,多留下一些光輝燦爛的詩篇,健康長壽以至百歲。然而,此刻屈原是在流亡途中,他的心時刻都在滴血,從來不曾有過瞬息安宁。個人的吉凶禍福与安危,屈原早已置之度外,他胸中裝的是楚國的万里江山和黎民百姓,惦念的是頃襄王和郢都,擔心的是強秦与群小勾結,荊楚之錦繡河山不久將為強秦之鐵蹄所踐踏,人民將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因而,這几乎能令人成仙得道的錦山繡水,卻未能使屈原的心胸有多少松弛与歡悅。不過,屈原畢竟不是凡夫俗子,他有海洋一樣寬闊的胸怀与度量,他總是居高臨下地向前看,對楚國的未來至今沒有絕望,這希冀使他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气度与膽識,成為生活的強者,為楚國的复興,人民的幸福,天下的統一而頑強地生活著,痴情地幻想著頃襄王的悔悟,召其進京,共商富國強兵之大計。有了這個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屈原便不沮喪,不頹廢,雖說夜夜輾轉難眠,頓頓不思飲食,体態消瘦,形容枯槁,但卻依然精神矍鑠,談吐不俗,爭辯起問題那咄咄逼人的气勢不亞當年。他的生活依然很有規律,每日晨曦微露起身,穿戴盥洗既畢,便到茅屋后密林中的草地上去舞他那陸离長劍,一招一式,一來一往,象當年一樣不肯有絲毫苟且。練著練著霞光染醉了山崗,燦爛的朝霞從密林枝葉的罅隙篩進草地。晨風在吹,枝葉在動,這霞光便交相輝映起來,五光十色,斑斕陸离,猶似現代化舞台的燈光一樣絢爛,令人眼花繚亂。這里的空气清新,景致优美,環境幽雅,遠非左徒府橘園所能媲美。
  屈原雖是流放在外,但仍有一些仆役和貼身侍女跟隨。嬋娟沒有從行,她被屈原強迫回秭歸樂平里老家去了,義父不忍心讓女儿跟隨自己受苦。既有奴仆相隨,一日三餐自不勞屈原下廚,故屈原舞劍直舞至侍女來喚用膳為止。簡便的早餐過后,屈原或于茅舍內席地而坐,面前是漵水百姓為他准備的几案和文房四寶,他可以靜心地讀書,披閱簡牘,創作詩文;或到林中閒游,听鳥鳴,觀獸戲,聞花香;或走下山去,到漵水岸邊漫步,吟哦詩篇,欣賞綠水白帆的美景。
  屈原為人十分隨和,他將漁民農夫都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彼此親如家人。人們知道他博聞強志,是位無書不讀、無所不知的博物君子,且曾為當朝一品高官,因而屈原所到之處,便有百姓相隨,相圍,相聚,七言八語地詢長問短,屈原耐心地逐一解答。凡听過屈原講解的人,均有“聞君一席話,胜讀十年書”之感,仿佛有珍饈美味填塞了轆轆饑腸,一個個咂巴著嘴心滿意足地离去了。屈原的生活并不孤獨,不寂寞,來漵水不久,他便擁有了一個龐大的家族群,孩子們喊他“爺爺”,年輕的喚他“叔叔”、“伯父”,同齡人則親熱地叫“我的弟兄”,自然,男女老幼依然稱他“三閭大夫”。他常隨漁船揚帆江上,他常應邀到百姓家里做客。趁机了解民眾的生活,噓寒問暖。他吃百家飯,餐桌上常常擺放著張家送來的魚,李家送來的蝦,王家送來的蟹,趙家送來的新米飯。
  過去,這座仙境般的小山無人居住,每當夜晚,山下的人們舉首翹望,黑蒼蒼的象一頭伏臥著的怪獸,頗有几分陰森可怖。如今屈原一行住上了山腰,晝有裊裊炊煙,夜有熒熒燈火,給這座蒼翠的小山增添了几分生机。有一老奶奶給屈原送來了一只大花公雞,有一細伢子給屈爺爺牽來了一只母黃狗,于是這万綠叢中便時常飛出雞鳴狗吠之聲,別有一番情趣。
  夏日乘涼,山下的人們拿著小凳,提著馬扎,攜著蒲團,成群結隊地擁上小山,簇圍在屈原的四周,或听他談古論今,或听他彈琴抒情。屈原雖生活在這樣山清水秀、幽雅閒适的環境里,卻依然是愁腸百結,因而他的琴聲充滿了憤懣哀怨之情,如泣如訴的琴聲,催落了多少人的熱淚!……
  夜深了,青年們燃起了篝火,烈火熊熊,火焰照得十分遙遠,這光焰給漵水兩岸的人們送來了光明,帶來了希望……
  一天晚上,大家又聚在屈原的茅舍里听琴,靜夜里,這琴聲顯得特別清幽、凄婉、酸楚和憤慨,仿佛正有鋼鋸在鋸割人們的心,隨著這刺刺的推拉聲,一顆顆鮮嫩的心在破裂,鮮血淋漓,匯聚成流,涓涓流淌,在場的人無不汪然出涕,熱淚縱橫。忽然,從茅舍外傳來了一陣陣悲泣之聲,与室內的哭聲合成一片,匯作一流。原來是小山上的一群梅花鹿,它們夜夜來偷听屈原講故事或彈琴,听到傷心處,便情不自禁地大放悲聲——好一群有靈性的梅花鹿啊!天長日久,這群精明的梅花鹿便由屋外偷听變成了茅舍中的常客,也和人們一樣敬仰著這位赤膽忠心的三閭大夫。它們一個個蹲坐于地,挺著身,昂著頭,豎著耳,瞪著眼,聚精會神地諦听,且极富表情,喜怒哀樂隨琴聲而變,或悲憤不已,或痛哭流涕,或慷慨激昂,或摩拳擦掌。二更過后,該讓三閭大夫休息了,大家相約离去,每當這個時候,梅花鹿們總是讓人們先走,并熱情地跟眾人打招呼。它們最后离去,一遍又一遍地向屈原拱手致謝,走走停停,有時走出門去又返了回來,很顯出戀戀不舍的樣子。
  來年盛夏,暴雨成災,長時間高溫潮濕,致使瘴气彌漫。先發自深山老林,漸漸傳至漵水流域,百姓染瘴癘而病倒者十有六七。屈原因体質下降,愁思抑郁,終日憂心忡忡,染病較早,且十分沉重。他先發冷,有寒戰,臉色發紺,半個時辰后体溫迅速上升。寒戰停止后繼以高燒和臉色潮紅,伴有頭疼、口渴、脈搏快而洪大。高熱四個時辰后,突然全身大汗,体溫驟然下降,除疲勞外,頓覺舒服輕快,安然入睡。
  以上三個階段可算作一個周期,周而复始,很有規律。
  當高熱時,頭疼,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乏力,惡心,嘔吐。發作后鼻唇部出現了包疹。
  反复多次發作,腹部明顯腫大,有壓痛。有時昏迷,有時清醒。清醒時劇烈頭疼,煩躁不安,抽搐。昏迷時沉睡不醒,譫語連篇:他講的是變法改革,聯齊抗秦,統一天下;講的是對怀王的怀念,對頃襄王的怨憤,對賣國求榮群小的疾恨;講的是對漵水兩岸瘟疫纏身的百姓的牽挂。雖是譫語,但卻講著講著便禁不住地老淚縱橫。
  屈原身邊雖說也有三五個仆役和侍女,但從郢都來湘西,不服水土,最易染病,相繼病倒。為了照顧服侍三閭大夫,山下的許多人家搬上山來搭茅棚居住,他們甚至不顧患病的父母雙親和妻室儿女,輪換晝夜守候在屈原病榻的側旁,一個個提心吊膽,淚水不干,仿佛他們中病死多少都無關緊要,三閭大夫倘若有個三長兩短,那可是塌天大禍,自己永也贖不清這深重的罪孽。
  一天,屈原的病体似乎康复了許多,不僅神志清醒,而且能略微進點飲食,服侍在他身邊的漵水百姓喜挂眉稍,待三閭大夫午餐過后閉目養神之際,偷閒下山照顧染疫的一家老少。忽然間,一陣幽香扑鼻而來,聞到了香气的屈原頓時覺得周身舒服了許多。他心中正在暗暗生疑,一群梅花鹿突然闖進了茅舍,嘴里都銜著山中帶露的蘭花。它們圍著三閭大夫,把一朵朵蘭花舖在他病榻的四周,小小的茅舍頓時清香四溢,令人清心悅意。忽有一頭梅花鹿縱身一躍,把它那剛剛冒出的犄角往屋柱上一撞,然后跪到病榻前,把撞破的犄角伸到三閭大夫的口里,這犄角便是補養身子的靈藥鹿茸啊!屈原一口一口地舔舐著鹿茸,不到半個時辰,頓覺精神煥發,力量倍增。
  從此以后,每天都有一群梅花鹿來到屈原的茅舍,其中必有一頭將犄角撞破,伸到屈原的的嘴里,讓他盡情地舔舐。隨著病体的不斷康复,精神的不斷复蘇,屈原辨認得清楚,這鹿并非只有那一幫一群,仿佛是不同的几個家族,扶老攜幼地輪換著來盡義務。不僅如此,它們每天來,還都銜著半夏、陳皮、竹茹、枳實、黃芩、黃連、知母、茯苓、甘草、元參、石斛、大黃、藿香、佩蘭、柴胡、常山、青蒿、菖蒲、荷葉、蒼術、草果、檳榔、甘草之類的中草藥,或聚于陶盆瓦罐內點燃,煙熏屋舍,或請服侍的淑水百姓為其煎服。既治又補,屈原迅速康复。
  屈原自幼讀過不少醫書,雖未以行醫為業,但卻也治愈過不少疑難病症,連怀王、南后及楚宮太醫對此都崇拜得五体投地,因而他知道這場瘟疫名喚“瘧疾”。瘧疾是由于瘧邪、瘴毒或風寒暑濕之气侵襲人体,伏于少陽,出入營衛,正邪相爭,表現出以毛孔栗起,寒顫鼓頷,寒罷則一身壯熱,体若燔炭,頭痛,煩渴,而后汗出,熱退身涼,如此寒熱往來,反复發作,或一日一發,或三日一發不等。歷來醫家對瘧疾的分類方法頗多,但多以病邪分類,有正瘧、溫瘧、寒瘧、濕瘧、瘴瘧、勞瘧等。根据諸多患者的症狀,屈原斷定,此為瘴瘧漫延流行。瘴瘧的治法以辟穢、解毒、化濁為主,梅花鹿們所銜來的諸草是對症下藥的。具体說來,偏于熱毒重者,以辟穢解毒為主,用清瘴湯。方中黃芩、黃連、知母以清熱解毒;柴胡、常山、青蒿以解表截瘧;半夏、陳皮、竹茹、枳實、茯苓以化痰和中;滑石、生甘草、朱砂以清熱宁神。如熱盛傷津,舌質深絳,加生地、元參、石斛以養陰生津;如大便干結,舌苔垢黑,加生大黃、元明粉以泄熱通腑;如嘔吐劇烈,急用玉樞丹以辟穢降逆;如壯熱神昏譫語者,急用紫雪丹以泄熱解毒,清心開竅。偏于寒濕重者,以辟穢化濁為主,用藿香、佩蘭、陳皮、菖蒲、荷葉等芳香之藥。
  由于梅花鹿不斷敬獻鹿茸,屈原的体質恢复得很快,甚至強過患病之前。他先到深山老林里去采來了各种草藥的標本,然后將各村未患病的強壯者召到自己的茅舍,給他們講些醫學知識,教他們怎樣采藥,如何炮制和煎服,頗似當今的學習班。三天后,這些受過訓練的具備初淺治療瘴瘧常識的人回到各村,采藥治病,使得漵水兩岸漫延的瘴瘧得到了控制。又過數日,患者相繼病愈,無不流著熱淚對三閭大夫千恩万謝,那些出不了門,走不動路的翁嫗們紛紛向著屈原居住的小山包揖拜磕頭不止。
  國君昏慵,奸臣當道,一年复一年的內憂外患,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漵水流域也象楚國其他地方一樣民不聊生,野有餓殍,民有饑色,身無御寒衣,家無隔夜糧者到處皆是,糠菜果腹尚且困難,更不敢奢望有好飯好菜補養身体,所以,人們病雖愈,但卻体質難以恢复,一個個面黃肌瘦,耳斷頭低。
  一天,又有一只公鹿來屈原的茅舍獻鹿茸,屈原拍著它的腦瓜親切地說:“尊敬的有靈性的梅花鹿,屈平衷心感謝你們的救命之恩,倘有可能,當為國再效忠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日下余之体魄業已康复,勿需再行滋補,望能為漵浦之民早日健壯多付出些代价和犧牲……”听了屈原的話,公鹿溫馴地點點頭,搖搖尾,离去了。第二天一早,公鹿又來到屈原的茅舍,導引著他來到漵水轉彎處一個石潭邊。石潭周圍聚集了數十只梅花鹿,它們見屈原走近,相約“扑通通”跳進深潭,一邊將犄角在潭邊的岩石上磨破,將頭伸入水中搖了又搖,擺了又擺,一邊朝三閭大夫高叫。屈原自然早已明白,滿潭之水都已有了鹿茸的藥性了,通知兩岸的千家万戶都來舀潭水回家飲用,百姓無不欣喜若狂,体質日漸康健。
  過了許久,屈原欲离開漵浦了,他們一行登上船只,鄉親們都赶到河邊來送行,那一群群梅花鹿也依依不舍地來到河邊。鄉親們慟哭不止,梅花鹿也眼含熱淚昂起長頸嘶鳴,聞者無不撕肝裂膽。
  公元前278年夏歷的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殉國。消息傳來,漵浦人民無不悲愴號天,淚濕沾襟。自那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當地百姓都要在漵水里划龍舟、丟粽子,怀念三閭大夫。屈原曾經住過的小山上,每到這天更深夜靜之時,都會傳出一陣陣梅花鹿的鳴叫,人們曉得,這些有靈性的梅花鹿又在思念三閭大夫了,于是便命名此山為“鹿鳴山”,還在山上建了一座屈子祠。這是后話。
  离辰溪縣城十余里,沅水中有一個江心小島,名喚木洲。屈原“朝發枉渚,夕宿辰陽”,乘坐沅水里的舟船溯流而上,一天傍晚在木洲的碼頭上靠了岸。多么誘人的江心小島啊,青山高聳,綠水纏繞,島上順山形水勢稀稀落落地點綴著三五個村落,遠地里望去,簡直就是蔚藍夜空中的一輪皎洁的皓月和數顆星斗,碩大荷葉上的几粒晶瑩的明珠。然而雖是晴朗的天空,落日似艷妝少女丰潤的面龐,晚霞將沅水染得一帶橘紅,木洲上卻似乎籠罩著無形的陰影。小船搭好跳板,屈原上了碼頭,放眼望去,河洲上的茅屋一幢挨著一幢,天到這般時候了,卻不見有一處炊煙升起。睹此,一向關心百姓疾苦的屈原不禁暗中生疑,為了探個究竟,他迫不及待地走進一幢低矮的茅屋。這哪里是人可居住的家呀,簡直就是洞窖穴窟——陰暗,潮濕,酸、臭、臊、霉、腥諸味匯成一股惡作气,嗆人口鼻,令人作嘔。初進屋時,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待眼睛慢慢适應了這昏暗的光線,才發現這里的全部家具只有一張破舊不全的矮几。矮几后邊坐著一位八旬老翁,他身材高大,但卻瘦骨嶙峋,滿臉深皺,□眼,塌鼻,陷嘴,雙目無光。周圍左右是他的儿孫們,俱都骨瘦如柴,三根青筋挑著個頭,一個個沒精打采。祖孫三代皆破衣爛衫,叫花子一般。東間躺著一位老嫗,病痛与饑餓折磨得她只有一息尚存。西間床上翻滾著一位青年婦女,這是老翁的一位孫媳,其時就要分娩,只見她面無血色,大腹高聳,輾轉反側,聲聲呻吟,慘厲揪心。床前有一接生婆,正在心急火燎地徘徊無奈。
  正間里一家人席地而坐,霜染須眉、形容枯槁的老人把一只只黑不溜秋的野果分發給他的儿孫。屈原上前躬身施禮道:“老人家,打扰了。”
  老翁聞聲欠欠身,大約他已無力起身還禮了。他目光呆滯,反應遲鈍,半天才說了句:“客人請了。”
  屈原并不嫌棄這里气濁屋髒,走上前去,挨老翁坐下,親切地說道:“船泊貴處,特來看望您老人家。”
  老翁听了屈原的話,兩個眼圈里都汪著混濁的熱淚,訥訥不出于口道:“豈敢!豈敢!窮鄉僻野,讓客人見笑了。”
  老翁見屈原的目光緊緊盯在那黑不溜秋的野果上,急忙解釋道:“實不相瞞,只因今年遭了水災,故而以野果充饑。”
  屈原關切地詢問:“該河洲之上家家如此嗎?”
  老翁有气無力地歎息道:“唉,家家如此啊。這里已經十多天沒有人家動過煙火了。”
  听了老人的話,屈原不由得心內慘傷。他拿起一只野果,只見果皮略皺,黑不溜秋,如同黑炭團一般,自己竟從未見過。他正想問個究竟,老翁的長子已經替父親訴說開了:
  這野果名叫“火燒柑子”,為雪峰山所獨產。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天宮御膳房里有一位燒火的丫頭,長得聰明伶俐。一天,她誤入蟠桃園,心想,御膳房里的師傅、丫頭們,整天家煙嗆火燎,辛苦流汗,卻不曾嘗過這蟠桃的味道,便偷偷摘了一籃,分送給大家美美地大飽了口福。不料事情泄露了出去,王母娘娘大發雷霆,欲將燒火丫頭貶到下界凡間。燒火丫頭對凡間人民的苦難生活略知一二,苦苦要求下凡后變成一株蜜橘,賜福于窮苦百姓。王母娘娘假意應允,卻耍了一個花招,把她變成了又黑又酸又澀的火燒柑子,長在雪峰山間,沅水兩岸。說也奇怪,今年這里鬧水災,庄稼草木被洪水一掃而光,唯獨這火燒柑子枝如鐵,干似銅,站立著紋絲不動,照舊開花結果。雖說它又酸又澀,但總可填塞轆轆饑腸,度過荒歲。我們窮苦百姓從心底里感謝那位燒火丫頭啊!……
  听了這一席話,屈原的心里万分難過,眼圈不由得紅了,濕了。他伸過手去,向老翁也討了一枚火燒柑子,剝去那黑不溜秋的皮,將柑瓣填到嘴里慢慢咀嚼,啊呀,既酸且苦又澀,弄得他齜牙瞪眼,几度伸長脖頸,也難以下咽。既至咽下了第一口,后邊似乎好了許多。他一邊吃一邊在想,這樣苦澀之物,怎么能夠充饑果腹呢?倘說青壯年尚可勉強以此活命,那么,東間奄奄待斃的老嫗,賴此能活多久?西間痛苦呻吟的產婦,無飯食怎能有力下排嬰儿?即使嬰儿命大,勉強能夠降生,可怜的母親,又到哪里去弄乳汁喂養?既無以為哺,豈能久活于世。新嬰何罪,竟無生存的權力!……可是,誰是造成這災難的罪魁禍首?是如狼似虎的暴秦,倘無秦之頻頻侵犯蚕食,楚為維護國土完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荊楚,何以會如此貧窮?是無主見的怀王,倘怀王能納忠諫,拒讒佞,堅持對內變法改革,對外聯齊抗秦,則荊楚早就中興崛起,令秦望而生畏矣;是頃襄王,倘頃襄王能牢記國仇家恨,借怀王客死于秦之机,率沸騰之怨民奮起抗秦,秦斷不會有今日之猖獗;也在自己,都怨自己無能,未能勸諫二王循正道而疾進,竟成了南后、靳尚之流的手下敗將,落得如今這般悲慘的結局……屈原這樣想著,想著,禁不住老淚滂沱,淚水一滴滴、一串串洒在那火燒柑子上面,惹得老翁及其儿孫們都在陪著揮洒熱淚,低矮邋遢的茅屋里一片哭聲,茅屋浸泡在淚水里。
  屈原改變了計划,次日未隨船离開木洲,而是在走家串戶,訪貧問苦,征得島上鄉親們的同意,除柑种橘,造福桑梓及子孫后代。屈原連夜赶寫了數封書信,第二天一早派島上能者分頭送往各處橘鄉。了卻了一番心思,屈原方离開木洲,返回漵浦。第二年仲春三月,相繼有船送來了橘苗,這都是應三閭大夫之求而無償資助的。木洲百姓見了,無不歡欣鼓舞,由衷地感謝三閭大夫的深情厚意。木洲上种滿了蜜橘,不到几年,山里、河邊,到處變成了茂密的橘林,并漫延到整個雪峰山。從此以后,木洲、雪峰山,春天一片雪白,秋則漫山遍野若霞,百姓們祖祖輩輩在橘園里耕耘,收獲。那天宮燒火丫頭變的火燒柑子,作為當年三閭大夫愛民怜民的見證,至今偶爾還可以見到。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