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五章 問難蒼天 蒞臨羅淵


  放逐以來,屈原的性格是极其隨和的,有事無事總是找農民漁夫閒談聊天,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民眾中間,仿佛自己是魚,百姓是水,离開百姓須臾便難以生存。他的性格開朗、活潑、樂觀,但卻絕不輕浮,雖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憂郁和憤懣,但總將苦澀埋藏于心底,只要与民眾在一起,便以和顏悅色待人,談笑風生相處。他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尤長管弦絲竹,因而常常給貧困愁苦的鄉鄰帶來几分歡娛和喜悅。博古通今,深明事理,能言善辯,是屈原的重要特點之一,因而鄉鄰們最愛聚攏在他的身邊,詢長問短,以長見識。他總是有問必答,滔滔不絕,從不使大家失望。然而,自從寫完了《哀郢》和《怀沙》之后,屈原的性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仿佛是變成了另一個人似的,他沉默寡言,終日不說一句話,連女儿小嬃有事找他商議,他都賴得答腔。他整日呆坐,望著屋頂出神,傻愣愣的,似已靈魂出竊。他經常不飲不食,飯端上來了,女儿盛一碗遞到他的手里,勸他進餐用膳,他捧碗在手,机械麻木似的吃著,常常忘記了咀嚼,不知道鉗菜,或者哆哆嗦嗦地伸筷鉗菜,筷子掉到了盤碗里。他整夜整夜地坐在如豆的油燈下冥思苦想,面無表情,兩眼失神,困倦已极,便曲肱而枕,合衣而寢。他變得孤僻起來,喜歡獨處,很少与外人接触和來往,連翁老漢來找,他都极力回避。除了茅屋中呆坐,庭院中踱步,便是獨自一人出門。出門后,他漫無目的地四處徜徉,人們熱情地跟他打著招呼,他只是毫無表情地點點頭,极少答言,更無攀談。有時他循汨羅江岸前進,走得很遠很遠;有時他在玉笥山的密林中轉悠,攀上玉笥山頂眺望;有時他到渡船亭側去看人來人往,仿佛欲在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尋找著什么,探討著什么;有時他到那個夜誦《离騷》的高阜去佇立呆望,似乎是在等候遠去歸來的親人;有時他會借一只小船,獨自一人地到江上去,不揚帆,不划槳,任其自由飄蕩。他的行為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与支配,天黑了,起風了,下雨了,他不知還家,每每需要人們去四處尋找。屈原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在鄉鄰們心靈的水面上投下了一塊重石,激起了朵朵浪花,有人在罵國君昏聵不明,不辨忠奸;有的在罵奸佞小人弄權誤國,殘害忠良;有的在罵天不公,地不平,致使陰陽易位,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坏人跋扈,好人遭殃;更多的則是在為三閭大夫的健康擔憂。大家心里清楚,殘酷的政治斗爭和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對屈原的摧殘打擊實在是太沉重了,這是無論誰都難以承受的,但是,造成三閭大夫如此精神恍惚的主要和根本的原因,不是他個人的遭遇如何不幸,而是國家的即將危亡和人民就要面臨水深火熱的深重災難——屈原關心百姓,百姓也最理解屈原。自然,最憂心如焚的還是小嬃姑娘。休看屈原身為尊長,但卻很听女儿小嬃的話。出于愛和希望,為了照顧小嬃的情緒,他每每极力克制著自己,委屈求全,況且小嬃的一言一行,對父親的每一個約束和要求,無不是崇敬愛戴与關切的体現。然而這一次不行了,小嬃磨破了嘴皮,軟磨破泡,使出渾身的解數,終不見有多少效驗,弄得她明里暗里不知為父親流了多少淚。她知道,這一打擊非同尋常,真害怕父親會一蹶不振,每況愈下,由抑郁而痴呆,而瘋癲,而……她不敢再想下去,因為父親醒里夢里總念念不忘那個彭咸……
  應該承認,由于國破家亡的沉重打擊,屈原的心思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悲痛,更加激憤,更加沉重,然而他不僅十分理智,而且异常清醒。上述种种現象,絕非其性格的突然變化,而是在專心致志地沉下心去思考問題,思考天地,思考歷史,思考現實,思考人生,思考自己所走過的坎坷歷程。經過這段讓人憂慮的認真思考,他頗有些大澈大悟,對以往的執著追求開始怀疑,對以往堅定不移的信念開始動搖,對以往所受的蒙騙和痴迷開始省悟,他在重新認識茫茫寰宇中的一切,包括自己本身在內。
  放逐江南之前,特別是流浪漢北以前,屈原對“天”堅信不移,認為它公正無私,專門扶持道德高尚的人,正如他在《离騷》中所贊頌的那樣:“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上天對一切都公正無私,見有德的人就給予扶持,只有古代圣哲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然而,看看楚國活生生的現實,看看自己的悲慘遭遇,看看當今天下大勢,屈原不能不對上述觀點發生怀疑,不能不對“天”有所義憤和問難。自己洁身自好,握瑾怀瑜,為了祖國的強盛,人民的安宁幸福,對內力主變法改革,對外首倡聯齊抗秦,為達此目的,夜以繼日地操勞,東西南北地奔波,上顧不得贍養尊長,下顧不得關照妻小,做了一個不孝不義之人,結果又是如何呢?是被罷官撤職,是流浪漢北,是放逐江南,吃盡了顛沛流离之苦,受盡了風霜雨雪之罪,荒僻、鷙禽、猛獸、饑餓、困苦、死亡常与自己相伴,而以靳尚為代表的奸佞群小,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將祖國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給暴秦,以換取金銀珠寶和巨額賄賂,中飽私囊,結果卻甚得昏君的賞識与器重,把持國權和朝政,葬送了祖國的前程和命運,將人民推向了災難的深淵。如此皇天,這難道是公正無私的嗎?前邊交代過,屈原初來南陽里游鳳凰山上的一座“王廟”,問卜于太卜鄭詹尹,受前庭兩廂壁畫及其題銘的刺激和啟發,就已經在仰天發問了,并著手构思《天問》這首詩。倘說那時屈原對天地、對歷史、對現實、對人生的怀疑還是隱隱約約的,那么秦將白起攻陷郢都后,國破家亡、生靈涂炭血淋淋的現實,使得他幻想破滅,希望成灰,能夠沉下心來,冷靜而客觀地思考天地人間的諸多問題,大膽地怀疑,勇敢地否定,毫不留情地批判,于是一首光輝的詩篇《天問》便應運而生了。
  天問,就是屈原對于客觀世界一切不可解、不合理的現象的問難,正如郭沫若所說:“是屈原把自己對于自然和歷史的批判,采用問難的方式提出。”1
  --------
  1引自郭沫若 《屈原賦今譯》。

  在中國古代,認為天意是通過人意來体現,并且對人間万事負責。人間不平是天道不公的證明,不問天,問哪個!到了屈原生活的戰國中后期,“天”這個詞已經很抽象、很概括而又很籠統,很模糊,它綜合了天体、天象、天文諸蘊含在內的自然界以及自然影響下的人事。它不僅是自然,而且是“超自然”(盡管“天”已決不僅僅是人格化的“上帝”或“天老爺”);不僅僅是實体、存在,而且也包括天道、天意、天命,所以《天問》也廣涉人事。
  先秦時代宇宙觀最重要的內涵是以“人”為本位的“天人以和”思想。這就是在不同程度上承認“天”和“天命”的存在,然而“天命”卻一定要通過“人”或“人事”來實現。屈原在《离騷》中說:“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左傳》僖公五年:“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這意思完全一致。它并沒有徹底拋棄天命論,然而卻是一种人為本位的、与“人和主義”相結合的“有限天命論”。既然天命通過人事來体現,那么遇到困難災厄應該責之于“人事”,而不是單純的听天由命。“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天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用禮義适應自然規律就吉,不用禮義适應自然規律就凶。能加強生產事業而又節約用度,那么天就不能使你貧困;養生既然周備,勞動又适合時宜,那么天就不能使你困厄;依著規律去做而沒有差錯,那么天就不能使你遇到什么災禍)。”1同時,既然“天命”能夠影響“人事”(盡管通過“人事”本身來影響),那么“天命”也應該對“人事”負責;假使天行無常,天道不公,那么百姓除了“尤人”以外,當然也可以“怨天”,人們可以怒天、責天、詈天。在《天問》中,屈原正是要反映自己的這一基本哲學思想。有了這些了解,人們就會明确,《天問》中為何還問了那么多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和人事興亡的問題。
  --------
  1引自荀子《天論》。

  《天問》里充滿了沉思和怀疑。無論是傳世的或被篡改的神話傳說,還是街談巷議、百口相傳的奇事怪物,抑或傳統的偏見、凝固的史觀、陳腐的定論、世俗的迷信,一切的天意——人事,屈原都經過自己那天才的大腦審查和反思,從怀疑走向批判,由省察導出否定。這實在是了不起的勇敢和反叛,是人類思想史上帶著血色和生气的曙光。
  屈原精心設計了《天問》的層次結构。從總体上看是宇宙起源——天地形成——天象變化——洪水災難——四方异物——歷史傳說——歷史變遷。具体說來,全詩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天地山川形成之類的發問,第二部分是對自夏至周人事興亡的發問。先問天地開辟,再問人事興亡,順理成章。第一部分的基本次序是:有關混沌初開——有關宇宙形成——有關日月星辰——有關鯀治洪水——有關禹治洪水——有關洪水后大地的總形勢——有關大地西北的异聞傳說——有關大地東南的异聞傳說。它是自上而下,從自然到社會,順次規范。第二部分是以夏、商、周三個歷史朝代為順序,先寫關于夏后啟立國至少康中興的歷史傳說,中間插了一段后羿一族征服夏王朝的故事;次寫關于商朝的歷史傳說;后寫關于周朝的歷史傳說,從后稷一直問到春秋戰國,最后到楚。
  一切想定擬就,成竹在胸,暮春一日,屈原背著女儿小嬃及翁老漢等眾位鄉鄰,獨自一人攜簡牘登上了玉笥山頂,以石為凳,以石為几,展簡揮毫,仰天而問,邊問邊記,遂成《天問》的第一部分:
  元古之初,天地未開,混沌一片,如何認識,怎樣考察?沒有人類,沒有文字,是誰把它傳述?元气氤氳浮動,彌漫無形,充滿整個空間,如何識其原由?日出為晝,日落為夜,為什么會有光明和黑暗?陰陽和元气三者結合构成了茫茫寰宇,它們誰是本源?天高九重,工程浩大,是誰籌划,是誰創建?八根擎天柱豎在何方?大地為何向東南傾斜?九天的邊界在何處安置,用什么接連?天邊有多少角落彎曲?天地在什么地方會合?十二辰怎樣划分?日月靠什么挂懸?群星為何這樣羅列?紅日在湯谷躍升,直至蒙汜駐輪,自晨至昏,一天行多少路程?明月何德,竟能夠死而复蘇?明月何圖,竟畜玉兔在腹?惠風在何處吹拂?什么門關了天黑?什么門開了天亮?東天未明之時,太陽在何處躲藏?鯀既然難胜治水重任,眾臣為何要將他推荐?鴟龜相銜之言既然毫無根据,鯀為何竟要相信?治水既然順應了民心,帝堯為何要處鯀以死刑?鯀死后尸身棄于羽山,三年不爛,為何竟能夠剖腹而生禹?禹繼父業治水,終于成就了大業,父子治水的原則和方法有何不同?洪水之淵极其深邃,禹為何竟能填平?廣袤的九州大地,禹是根据什么划分?應龍怎樣以尾划地,江河經過哪些地方流下?治理洪水鯀做了些什么,禹又把哪些工作完成?共工怒触不周山,大地為何就向東南傾斜?百川東流入海,為何總注不滿?東西与南北,究竟哪個更長?南北略呈橢圓,超出東西几何?巍峨的昆侖懸圃,究竟座落在何處?傳說的九層增城,它到底有多高?昆侖山上的四方之門,誰曾從那里進出?西北的大門敞開,什么風暢行吞吐?太陽哪有照不到的地方,燭龍照耀在何方?羲和尚未揚鞭,若木之花何以發光?哪里的冬日如春?何處的夏日寒冷?哪里有石林?何獸會說話?哪里有無角的虯龍,馱著黃熊在河里游泳?九頭毒蛇閃電一般,在哪里倏忽往返?長人守衛什么山?哪里有一枝九叉,開花結籽的壽麻?一蛇吞下巨象,它自身有多大?染人手腳的黑水在何處?青鳥居住的三危山在哪里?那里的人們都長生不老,他們究竟壽終何時?哪里有人面魚身的鯪魚?何處有白首、鼠足、虎爪、食人的鬿雀?羿為何要射落九日,三足烏的羽毛散失在何方?
  寫完了第一部分,屈原返回家中,略作休息,然后借了一條小船,沿汨羅江溯流而上,划得很遠很遠。不知划了几日,行了多少路程,忽一日他調轉船頭,順流而下,不划槳,不揚帆,任小船悠悠蕩蕩,隨波漂流。他仰望蒼天,俯視江水,邊想邊問,邊問邊記,寫下了《天問》的第二部分:
  大禹全力投于治水,視察水情,為何竟遇涂山女,二人結合于台桑?娶妻生子,傳宗接代,此系一般人的觀念,禹的嗜好既然与眾不同,為何還貪圖一時的歡快?啟欲代益為帝,突然遭遇禍難,為何受到拘禁,而能夠脫身遠患?敵眾紛紛歸服,啟毫無傷害,同是禪讓,為何益被推翻,禹的統治卻昌盛不衰?啟匆忙朝覲上帝,把《九辯》《九歌》帶回人間,為什么愛子殺母,讓母尸裂墜地面?羿為夏民驅除災難,何以又射殺河伯,霸占洛妃為妻?用板指拉開巨弓,射殺巨大的野豬,獻上肥美的祭肉,上帝為何還不滿足?寒浞私通羿妻純狐,迷人的純狐給他出主意;羿力大善射,為何遭人算計?鯀死后化為黃熊,向西行進,到昆侖山、靈山求救,一路上的艱難險阻,他是怎樣越過?鯀入羽淵,神巫怎樣將他救活?他教民廣播黑黍,經營蘆葦織席,為什么他同樣遭到放逐,難道他的罪行不容寬恕?(崔文子向王子喬學仙,王變成一條云气纏繞的白霓,給崔文子送仙藥,崔感到惊奇,就用戈擊白霓,仙藥落在地上,低頭一看竟是王的尸体。崔把王尸放在室中,用破筐蓋上,一會儿尸体變成一只大鳥叫起來,崔揭開破筐一看,大鳥飛走了。)那云气繚繞著的白霓啊,為什么來到崔文子堂上?自然的法則是陰陽消長,倘若陽气消失人就死亡,王子喬變大鳥還能鳴叫,他本來的軀体怎樣消亡?雨師萍號主管著降雨,那云雨究竟是怎樣興起?風伯飛廉脅骨駢生,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紋,它從哪承取了這奇异的形体?(東海內有五座仙山,相距七万里,隨波漂蕩,山上的眾仙深受其苦。天帝命東海龍王禺強派十五只巨鰲舉首戴之,五仙山始得穩定。后來龍伯國有一巨人,一下子釣走了六只巨鰲,把它們背回家去。)巨鰲以頭頂戴仙山,五山為何就能穩定不動?巨人舍船陸行,靠什么釣走六鰲?(寒澆不義,欲淫佚其寡嫂,往到其戶,佯有所求,因与淫亂。夏少康因田獵放犬逐獸,遂襲殺澆而斷其頭。)寒澆到寡嫂門上,何求于嫂?為何少康打獵驅使獵犬,他能夠砍掉寒澆的頭?女歧給寒澆縫衣,乘机同床共息,何以被少康誤殺,因淫佚而身遭禍殃?少康整頓士眾,怎樣使力量壯大?(夏之君主相失國后,依附于同姓諸侯斟灌、斟尋二國。寒澆用兵滅了這兩個國家,也殺了相。)斟尋被寒澆攻滅,少康怎樣討伐他?夏桀攻打蒙山國,究竟得到了什么?妹嬉怎樣放蕩,商湯為何要將她懲罰?……
  商湯到民間巡視,遇見了賢臣伊尹;湯放桀于鳴條,民眾与諸侯為何大喜?簡狄(有娀國的美女,后來成了帝嚳的妃子,生契,契是商的始祖)住在九層瑤台,如何被帝嚳看中?鳳凰給簡狄送來了聘禮,她為何滿心歡喜?王亥(商的遠祖,契的六世孫)秉承父德,學習他父親的善良為人,為什么終于困頓,竟在有易國放牧牛羊?他執著盾牌曼舞,為何就有姑娘戀他?体態丰腴、肌膚潤澤的姑娘,怎樣与之勾搭?有易國的牧人,在哪里撞見了奸情?將他擊殺在床上,遵從了誰的命令?王恒(王亥之弟)也秉承了父親的美德,從哪里得到這些大牛?為何去鑽營封祿,從此在有易滯留?(王亥之子上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上甲微繼踵討伐,有易國因此不宁;在群鳥栖息的棘叢,為何与婦人調情?弟弟迷于淫亂,害了他的兄長;為什么虛偽狡詐之徒,后代卻長久興旺?成湯巡行東方,來到有莘之域;為何想求取伊尹,還得到善良配侶(伊尹本是有莘國的一個奴隸,湯向有莘國君要,不給。湯于是娶有莘國君的女儿,有莘國君很高興,就把伊尹作陪嫁的奴隸送來)?(伊尹的母親住在伊水邊,怀孕時夢見神告訴她,石臼中如果出水便向東跑,不要回頭。第二天果見石臼出水,她就向東跑,跑了十里,回頭一看,后邊是茫茫大水,她自己也變成了一棵空心桑樹。有莘國有個女子采桑,在空心樹中得到一個嬰儿,這就是伊尹。姑娘將嬰儿獻給了國君,國君命廚師撫養)水邊空心桑樹中撿得的嬰儿長大,為何又將他憎惡,作了有莘公主的陪嫁?成湯從重泉(夏桀無道,囚湯于夏台之重泉)獲釋,究竟有何罪過?成湯不胜憤怒,起兵伐桀,是誰挑起的戰禍?
  (武王伐紂,八百諸侯都到孟津与武王會師。甲子日這天會齊各路諸侯,當天攻下殷都)八百諸侯甲子會聚誓師,為何能踐約如期?將士如鷙鳥群飛,是誰使他們聚集到一起?武王擊殺商紂,周公不加贊許。他為何謀划滅商,等到完成天命卻又歎息?天帝把天下授給殷王朝,這王位是根据什么授予?成功了又滅亡它,殷朝的罪過究竟在哪里?諸侯爭相派兵,這些力量怎樣調集?合力擊殷兩翼,三軍靠誰統領?(楚人卑詞致于周昭王曰:‘愿獻白雉。’昭王信以為真,南巡至楚,楚人鑿其船而沉之,遂不還)昭王(西周第四代君王)浩盛巡游,直至南楚終止,他究竟貪圖什么,難道只為了得到白雉?(周穆王愛好游歷,講究策馬之術,他駕著駿馬,向四方遠游,樂而忘返)周穆王善于策馬馳騁,為什么要把天下游歷?他驅馬跑遍了天下,究竟有何尋覓?(周厲王〔幽王祖父〕時,有個宮女碰到龍的唾液變成的大鱉,不婚而孕。到宣王〔幽王的父親)時,生下一個女孩,因為害怕而拋棄了。當時流傳著一首童謠:桑木弓,箕木袋,這些東西亡周代。那時恰巧有一對夫婦在市上叫賣桑木弓和箕木袋,宣王叫人去捉,他們連夜逃往褒國,路上碰到了被棄的女孩,就收養了她。后來褒國有罪,褒人就把這女孩獻給了幽王贖罪,她就是褒姒。幽王寵愛美貌的褒姒,不理朝政,后來被申侯、犬戎所殺)相扶炫耀的妖人,為什么號叫于市?周幽王被誰誅殺,又從哪里得到美女褒姒?天命反复無常,怎樣佑善罰惡?(齊桓公后期任用易牙、豎刁等奸臣,造成內亂,最后被圍困于宮中,饑餓而死)齊桓公九命諸侯,最后是怎樣喪命身亡?再看那位紂王,是誰使他迷狂?為何疾惡賢輔,信用讒舌如簧?比干触犯了什么,竟被扼殺、剖心?雷開怎樣順從,賜以爵位、玉金?為什么圣人同德,結果卻大不一樣?梅伯(紂王諸侯)為何被剁成了肉醬?箕子(紂王親戚)為什么披發佯狂?(帝嚳的原妃姜嫄因踩著巨人的腳印而心動,怀孕生稷。帝嚳以為不祥,一再拋棄他,但后稷終于活了下來)后稷為長子嫡出,帝譽為何厭棄?后稷出生后被拋棄在冰上,群鳥怎樣對他予以保護?(后稷在堯時曾任司馬,這是管理軍事的大臣)他為何能夠挾弓持箭,以特殊的才能指揮戰斗?他的出生既然惊動了帝嚳,為何還能夠長久興盛不衰?殷商末年姬昌(周文王名)號令天下,掌握大權,成為諸侯之長。(周人曾在岐建國,強大后遷都于丰)為什么又讓他毀棄岐社,承受天命而要取代殷商?(太王初期居于邠,后遭狄人侵略,遂帶財物到岐山之下)人們帶著財產遷居岐都,眾人為啥都來依附太王?殷紂王有迷人的妲己,誰能諫善進忠?紂王把人肉醬賜給姬昌,姬昌奮告上蒼;紂王為何親受上帝懲罰,再無法挽救殷商的滅亡?呂望(即姜太公)在朝歌店舖里屠牛,姬昌如何能夠了解他?听到操刀之聲,他為何滿臉喜色?武王斬殺殷紂,為何怨憤如火?他車載父親的靈牌會戰,為什么如此急迫?上天在降賜大命之時,對受命為君者怎樣告誡?既然讓他受命治理天下,為什么又派人來取而代之?起初商湯讓伊尹做小官,后來讓他做輔佐臣僚,為什么又做了湯相,死后在湯廟受祭?闔廬為夢壽的子孫,小時候遭受排斥流离逃亡;為何壯年英武奮發,他的赫赫威名遠震四方?彭祖獻祭雉羹,上帝怎樣樂意品嘗,給他許多年壽,究竟活了多久?諸侯共治天下,厲王為何怒火滿腔?百姓微如蜂蟻,他們的力量為何如此強大?(周滅商后,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不食周粟,山中采薇充饑,有婦人謂之曰:‘子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遂絕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伯夷叔齊采薇時被女人譏諷,白鹿為什么對他們保佑?他們向北來到了首陽山,怎么會樂意在那里滯留?秦景公喂有一只猛犬,他的弟弟為何想弄到手?欲用一百輛車去交換,怎么最后連爵祿也弄丟?
  ……
  最后,屈原以提出楚國的事情作結,其中突出提到的是吳楚之戰,楚國為什么總是失敗?以此指責楚平王的昏庸無道,以至招來吳楚之間的長期戰爭,幸虧平王的儿子昭王能“悟過改更”,使楚國重又复興起來。他希望國君接受前代的教訓,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要荒淫逸樂。不要認為薄暮雷電交加,這是天公發怒,而祈上天保佑。他告訴大家,國家的興衰并非天意,完全是人為的。他贊美楚國的賢相子文,希望人們能夠學習他。“何弒上自予,忠名彌彰(為何成王殺了國君自立,忠名更加顯揚)?”這是何等語重心長的話啊?
  待屈原問罷蒼天,寫完《天問》,小船早已越過了玉笥山二十余里,來到了汨羅江与湘江相匯合的河泊潭,又名羅淵。這里水域遼闊,水深無底,江陡流急,因水下地勢复雜及諸流在此匯合,淵內漩渦片片,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雖說屈原曾多次乘船從這里經過,但都是由他人操舵划槳,自己穩坐其中。這一次不同以往,船上只有他一個人,憑他的操船技術,斷難闖過羅淵。更主要的是,他沒有繼續前進之必要,倘不是因專心致志地問天作詩,船到玉笥山他就該登岸回家了。張著血盆大口似的羅淵攔住了屈原的去路,使他從痴迷和執著中猛醒,急忙調轉船頭往回返。行了不過一箭之地,他又嘎然止住,停楫靜心,略作躊躇之后,將船划至絕壁下,選一可作船碇的犬牙石把小船系牢。這里兩岸高聳,石壁陡立,怪石嶙峋,犬牙交錯,險峻异常。屈原拽著一棵古楓的垂枝上岸,沿著掩于草木深處的羊腸小路艱難地向上攀登。此刻的屈原骨瘦如柴,体衰力竭,弱不禁風,待他攀上了崖頂,早已經是通身熱汗百流,張著大嘴喘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時令雖已至孟夏,且這里地處江南,但這一年气候反常,汨羅江一帶依然春寒料峭。崖高風大,屈原佇立于高崖之巔,寒風撕扯他的寬袍,撩起他的博帶,將他那枯草似的白發吹得根根直立,似在向世人表示他那倔強不屈的性格。屈原魁偉高大,矗立于江岸峭壁之上,与山崖同体,遠遠望去,酷似一尊巍然高聳的石雕。崖下江水轟然,吼聲若雷;淵水湛藍黑綠,茫茫蕩蕩,如湖似海,洶涌起伏,令人毛發倒豎,懸心吊膽。如今的屈原心灰意冷,希望成灰,既然“世混濁莫吾知”,他早就決定“從彭咸之所居”,而腳下這泓清池,這潭深澤,正是理想的選擇。他暗暗了定了決心,兩眼微閉,濁淚簌簌流淌。“人到死時更想活”,屈原似覺正有雪亮的鋼刀在剜心,他的心在抽搐,在震顫,在破碎,在巨痛,在淌血……不知這樣站立了多久,寒風猛然加劇,風卷云涌,暴雨驟至,屈原站在那里紋絲不動,一任暴雨澆灌,象一尊石雕,与山崖同体,巋然屹立!……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