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揚州八怪”之間,資歷有深有淺,相識有早有遲,相聚有久有暫,思想和藝術風格也不盡一致,但他們都能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切磋技藝,相濡以沫,一掃文人相輕的舊習,結成了深厚的道義之交。這中間,相交最久、過從最密的,要數汪士慎和高翔。打開汪的《巢林集》和高的《西唐詩集》,兩人贈答唱和之多,所記蹤跡之詳,為他人集中所少見。真做到了“相交相愛垂垂老,朝夕過從風雨中”。(汪士慎《贈西唐五十初度》)。他們還有個共同之處,一生都比較單純和平淡。也許正是這种如水的生活,如水的友誼,倒釀出了更為深永的滋味。 關于汪士慎,還很少有資料提供他青年時期——而立以前的生活情況。他的籍貫,一說是安徽休宁,一說是安徽歙縣,据最近的研究結果,應以徽州府治所在的歙縣為是。不過在古代,休宁即歙縣地,后來才分置的,明清時同屬徽州府,說成休宁,未為無因。他出生的具体地點是歙縣富溪村,在黃山腳下,今已划入黃山市的范圍。休宁、歙縣是產名茶的地方,富溪村皆以种茶為業,汪士慎嗜茶成癖,茶道甚精,有“茶仙”之稱,大概和他的出生地大有關系。歙縣的特產有“徽墨”、“歙硯”,為“文房四寶”中的上品。歙縣過去因山多地少,人口較稠,外出經商者甚眾,形成了很有聲勢的“徽幫”。當時在揚州專營兩淮鹽務和在國內經營典當業的多為徽商,“徽州朝奉”(當舖的掌柜)是出了名的。徽州富商中(例如兩淮鹽商中)不乏姓汪的,看來汪士慎的家庭不屬這樣的門第,而是一個清寒之家。他年輕時即選擇書畫為生的道路,后來又長期寄跡他鄉,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他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曾取過多种別號。按其排行,人稱“汪六”或“汪六先生”。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他的《巢林集》中的詩作,均寫于來揚州之后,頗有反映家鄉風物和青年書畫生涯的內容,不過可以想見,身居黃山腳下,日夕与黃山相對,黃山的云海松濤,奇峰怪石,瞬息万變的神异景色,潛移默化地培育了他的藝術情怀,當是無可置疑的。汪士慎來到揚州,約在30歲左右,即康熙五十五年左右。那時揚州雖然還沒有達到后來乾隆說的“廣陵繁華今倍芳”的程度,但隨著鹽業和漕運的發展,揚州的商業之盛和消費水平之高,已是全國在數的几大城市之一,康熙六次南巡,過揚州,盡管不如乃孫乾隆六次南巡的奢華糜費,為了接駕,揚州仍有不少動作。即以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五次南巡來說,那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既是江宁織造,又是兩淮巡鹽御史,大修揚州塔灣行宮(遺址在今三汊河高旻寺內),當時的盛況是:“行宮寶塔上燈如龍,五色彩子舖陳古董詩畫無計其數,月夜如晝。”如《紅樓夢》第十六回趙嬤嬤說的:“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別講銀子成了土泥,憑是世上所有的沒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過可惜’四字竟顧不得了。”也即詩人張符驤所諷刺的:“三汊河干作帝家,金錢濫用比泥沙!”接駕的需要(舖陳詩畫),裝點風雅、文化消費的需要,就像揚州當時的茶樓酒肆“甲于天下”一樣,寄居揚州的詩人、畫家,人數之多,也是全國之最。人多,競爭也激烈。一個初到揚州的人,沒有有力者的扶持資助,沒有面目一新的筆底功夫,在這塊土地上立足是很困難的。 汪士慎來到揚州,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現實。在形單影只的孤立情況下,從一開始,汪士慎就得到馬氏兄弟的熱情庇護与支持。 談到“揚州八怪”,几乎沒有一個人不涉及到馬氏兄弟,他們或多或少的,或臨時或長期的,都從馬氏兄弟那里得到過幫助。能進出于馬氏的街南書屋或小玲瓏山館,對學者、詩人、書畫家來說,是一种榮譽,也是一种慰藉。主人的橫溢的才華,豪爽的性格,熱忱的態度,和他家丰富的藏書、优雅的環境,使眾多的文化名人賓至如歸。生活上的照顧固不必說,那种熱烈而和諧的文化藝術气氛,使每一個到這里來的人受到感染,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教益。當時在揚州比他家富有的鹽商多矣,奉承皇帝者有之,供自己揮霍者有之,一擲千金聊博一快者有之,當然也有商而不俗,關心文化的,但像馬氏兄弟這樣以扶持文化為己任,不吝金錢,長期不懈,樂此不疲,卻是极難得的。杭世駿《道古堂文集》中說:“半查(馬曰璐號半查)兄弟不以俗學繕性,而志不求時名。清思竊渺,超絕塵埃,親賢樂善,惟恐不及。”符葆森《國朝正雅集》引陳章的話說:“以道義相劘切,以文章相期許,風雨晦明,始終無間。……而豈世之務聲气、矜標榜所可同日語哉!” 不是過份之譽。 也許是同鄉的緣故吧(馬家祖籍安徽祁門),汪士慎來揚州不久就作客馬家,并長期在這里生活,得到的照顧自然較“八怪”其他人為多。汪士慎有別號“七峰居士”,据說就因為馬家小玲瓏山館有個七峰草堂。 馬氏兄弟与諸名士結有邗江吟社,金農、高翔、華嵒、陳撰、厲鶚、陳章、姚世鈺、蔡嘉、朱冕等,都是吟社中人,汪士慎很快与他們結下了友誼,經常一起,詩畫交流。有記載的汪士慎雍正七年(1729年)所繪竹石圖,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与汪士慎交誼最深的,當推金農和高翔。金農是畫梅高手,汪士慎也最擅畫梅。据載馬氏兄弟曾從南京移來老梅樹十三本,植于小玲瓏山館,一時詩人皆有詩描述,汪的寫梅,也許与此有關吧。高翔也以畫梅著稱。金農對他們的畫梅,极為贊賞,曾寫道: 舟屐往來蕪城,几三十年,畫梅之妙,得二友焉。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人品皆是揚補之、丁野堂之流。巢畫繁枝,千花万蕊,管領灞橋風雪中;西唐畫疏枝,半開嚲朵,用玉樓人口脂,抹一點紅;良縑精楮,各臻其微。 藝術家的相互推崇,溢于言表。但金農性好游,常常外出,朝夕相處的,唯有高翔。 汪士慎和高翔的足跡,几乎遍及了揚州的角角落落。他們聯袂泛舟在瘦西湖的前身保障河;眺望今蜀岡觀音山一帶的隋宮故址;維舟在据說為避免隋煬帝的葬處遭受雷擊而建起的鐵佛寺(在今蜀岡茶場);宴飲在王漁洋集眾“修禊”,唱出了“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紅橋;踏訪過西北的田野和歷史陳跡;登過紀念李善注《文選》的“文選樓”。在小玲瓏山館里拍案誦詩更是常事。只要多日不見,便有詩相寄或相憶。汪士慎《贈西唐五十初度二首》之一云: 猿鶴狐蹤不易同,到今誰复問窮通。 七條弦上知音少,三十年來眼界空。 每欲放杯還藉酒,不言生計轉如篷。 相交相愛垂垂老,朝夕過從風雨中。 他們确是“知音少”中的知音,“眼界空”中的知心,決非世俗之交所能相比的。 乾隆三年(1738年)和四年(1739年)汪士慎曾兩次游越。渡錢塘江,謁曹娥廟,登小白華山,觀浙江濤,興致是很高的。待回到揚州,原來視力很差的左眼卻失明了。畫家失去一目,其不幸可知,但他認為少一目更能安心作畫,未嘗不是不幸中之大幸。仍作畫不輟,且越發精神了。59歲(乾隆十九年,1754年)秋天,汪士慎在揚州北城邊買了一處“蓬窗”小屋,作為養老之所,并畫了一幅《移居圖》。厲鶚題云: 買屋古城下,聞君喜客尋。圖書初檢校,鄰曲共幽深。 掃壁除蛛网,開窗納樹陰。自怜流轉意,對此一沉吟。金農贈詩云: 落落与君好,相怜老勿諼。此生同瓦礫,無累及儿孫。心外得太古,耳中思妙言。草堂貲若辦,先辦种魚軒。 汪士慎在這所茅屋里,布衣蔬食,品茗讀書,寫字作畫,生活是安宁的。厲鶚題汪士慎的《煎茶圖》說: 巢林先生愛梅兼愛茶,啜茶日日寫梅花。要將胸中清苦味,吐作紙上寫梅花。要將胸中清苦味,吐作紙上冰霜椏。……先生一目盲似杜子夏,不事五侯恣瀟洒,肯留一目著花梢,鐵線圈成春染惹。……1 汪士慎自己也很自得,曾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著梅花”。對他的八分書(隸書),厲鶚又說: ……巢林居士老好事,典農不惜窮蒐羅,手摹心追成筆冢,坐臥三日難同科。腕懸仍似蚕頭篆,筆磔稍存隼尾波。……2 盲一目后書畫創作上出現的新境界,使他的作品更為人所重了。 乾隆十七年(1752年),67歲的汪士慎右眼也失去光明,完全成為一個盲人了。別人都為他的雙目失明擔扰,他似乎頗為泰然。金農有真實的記述: 乾隆壬甲(十七年)初春,春雪盈尺,濕突失炊,予抱孑影,坐昔聊之廬,……是日汪隱君巢林,著屐扶短童相訪云:“衰齡忽而喪明,然無所痛惜,從此不复見碌碌尋常人,覺可喜也。” 瞎了雙眼可以不再看見蠅營狗苟的庸碌之輩,省心省事,反覺可喜。這是曠達語,然而仔細想來又何嘗不是無可奈何的傷心之語? 深居蓬門僻巷,交游本來不多,失去雙目不能作書作畫,來往的人更少了,除了“三四素心,時相過從”,門前冷落得很。汪水慎耐得住寂寞,也忍得住“蓬生三徑逐年貧”的生活,但失明剝奪了他視若生命的書畫創作,這种痛苦畢竟是難以忍受的。金石篆刻家丁敬向他索畫梅,他的回書是“目已失明,不能复作”。丁敬回想起十年前(乾隆九年甲子)与他在揚州相識的情況,不胜感慨。因次當日汪士慎《腊八日集寒木山房,喜錢塘丁敬身至》的原韻,回了一首詩: 邗江惜別十冬春,每憶茅堂滿案塵。 趙壹門閒時謝客,梁鴻灶熱肯因人。 飲安茗乳平生嗜,畫斷梅花宿世因。 肉眼已無天眼在,好看万象又更新。 好個“肉眼已無天眼在”,這話給丁敬說准了。藝術家眼瞎,心是不會瞎的。出于意外的領會和難以遏制的創作沖動,汪士慎突然提筆寫了一幅狂草大字,他本能地感到,這不比失明以前差。他迫不及待地赶到金農的住處。金農記道: 汪六士慎,失明三年,忽近展紙能作狂草,神妙之處,儼然如雙瞳未損時。知予臥病蕭寺,自攜大書一通見贈。……相對終日,塵事俱忘。 汪士慎的喜悅,金農的喜悅,兩位藝術家盡在不言中會心默契,達到了如何神妙的地步。 還有一件事使汪士慎得到极大安慰的,是他的詩集《巢林集》,由馬氏兄弟替他雕板印成了。 汪士慎“朴不外飾,儉不苟取”,他的晚年是孤寂貧困的,但他得到的是知友們的理解,他別無所求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汪士慎在他的城隅草屋中与世長辭,享年73歲。這位象梅花一般一生疏淡的老人,也象梅花的一縷清香那樣消逝了。 “揚州八怪”中,揚州本籍人不多。李鱔、鄭板橋是興化人,興化隸屬揚州府,羅聘原籍歙縣,出生揚州,他們都可以說是揚州人。但最具揚州人資格的卻是高翔。高翔為揚州府甘泉縣人。甘泉縣是雍正年間析江都縣地而另置的縣,其治所仍在府治所在的江都縣郭內,高翔當是道地的揚州人。 高翔的家世所知不多。他父名玉桂,字燕山,號竹屋,是江都貢生。終身也就是個貢生,沒有做過一官半職。會做詩,有《秋軒詩草》。只會做詩飽不了肚子,所以到高翔出生時已沒有房產。高翔的一生是在一處名字很好听(“五岳草堂”)、事實是“所栖唯一庵”的地方度過的。据馬曰琯賀高翔50大壽的詩上說:“与君同調复同庚”,他們是同年。馬曰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高翔亦生于是年。他字鳳岡,號西塘,別號有西唐、西堂、犀堂、山林外臣等。從“山林外臣”聯系到他有一方印章“臣高翔”,大約他已經具備了秀才的資格,但也到此而已。 高翔青年時代就過著清寒生活。曾教過蒙童,這种收入是很菲薄的,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匡床自在擁寒衾,臥听儿讀妻織履”。他窮,窮得清高,窮得自在,像“猛如食葉蚕”似的好學不拙。他和汪士慎一樣,交游很少,“避客年來高鳳岡,扣門從不出書堂”3,關在家里种花、養鳥、寫篆字、畫梅花。孤傲不群和嗜學成癖的性格,使他在學問詞章、書法繪畫上自成高格。 孤傲不群不等于沒有知心朋友。他最早的知心朋友是馬家兄弟。据有關記載,高翔家的“五岳草堂”在揚州新城西北,与馬氏兄弟的住宅相近,几乎是“兩家老屋常相望”。這座草堂雖簡朴,環境卻不凡。汪士慎有詩云:“五岳堂上生清風,檐花石竹香濛濛。兩深苔老戶常鍵,二分月墮蓬蒿中。”這樣一處住所,住著這樣一位年輕才人,馬氏兄弟當然很快就結識了。高翔、馬曰琯“同庚”,當時都是15歲,又是“同調”——有共同的愛好和情調,從此他們成了密友。弟弟馬曰璐更進一層,把這位年長几歲的朋友看成是老師——“煙云翰墨亦吾師”。 成為馬家的常客,生活上得到資助固不必說,重要的是結識了一批意气相投的同道。邗江吟社的一班詩友,如金農、汪士慎、華嵒、高風翰、陳章、陳撰、丁敬、厲鶚等,先后成為高翔的摯友。應該說,高翔藝術上的成就,他的聲名的傳揚,小玲瓏山館這塊藝林聚珍之地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在這些朋友中,相處最為投契的是汪士慎。上面已提到過他們聯袂出游、相互關切的情況,他們在藝術上的合作也不比一般。乾隆七年(1742年)元宵前一日,高翔在小玲瓏山館朗誦他自作的《雨中集字怀人詩》120首,汪士慎擊節稱賞,作《試燈前一日集小玲瓏山館听高西唐誦雨中集字怀人詩》: 細听子吟誦,琅琅山館清。 所怀多相識,入耳是新聲。 春雨得詩句,東風寄遠情。 今宵作餐會,花徑已燈明。 這是兩顆詩心碰撞而濺出的詩的火花。 乾隆八年(1743年),高翔与汪士慎在小玲瓏山館合作繪《梅花紙帳》巨制,疏干繁枝,交相輝映,獲得一致贊譽。唐建中、程夢星、馬曰琯、馬日璐、厲鶚、方士庶、陳章、閔華、全祖望等都題詩于上,傳為藝術史上的佳話。 高翔与汪士慎、二馬的友誼數十年如一日。高翔50歲生日,汪有賀詩,前已引。馬曰琯亦有《壽高西堂五十》兩首: 十五論交今五十,与君同調复同庚。 琴書偃仰堪晨夕,風雨過從直弟兄。 貧里能忘三徑隘,秋來多感二毛生。 頻年蹤跡追相憶,酒綠燈紅倍有情。 掩卻書關晝懶開,更教鍤棘護蒼苔。 卷帘或有鳥窺席,抬眼惟邀月入怀。 未許人來怜遁跡,几曾天不厚清才。 松筠健質嬰儿性,日日斑衣戲老萊。 情真意切,寫出了他們親如兄弟的友誼,寫出了高翔的品格和境遇,也寫出了人世的滄桑,非知已不能熨貼如此。順便說一句,從第二首的最后兩句看,50歲時,高翔的高堂尚健在。 后來汪士慎在北城隅購置草堂,与高翔更鄰近了。高家的“五岳草堂”和汪家的“青山舊館”,是他們的常聚之所,“一屐走深巷”,別有一番畫意詩情。他們的住處,与小玲瓏山館近,与金農寄寓的三祝庵、高鳳翰寄寓董相祠(董仲舒祠堂)、羅聘的住宅彌陀巷也相距不遠,都在新城西北隅。這里成了“八怪”匯聚的特別文化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翔与石濤的關系。石濤晚年寓揚州,按《揚州畫舫錄》的說法,高翔“与僧石濤為友。”石濤比高翔大四五十歲,是忘年交,其關系在師友之間。《廣陵詩事》載: 石濤和尚自畫墓門圖,并有句云:“誰將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墳。”詩人高西唐(翔)獨敦友誼,年年為之掃墓酹酒。閔帘風有《題石濤墓門圖》詩云:“可怜一石春前酒,剩有詩人過墓門。” 閔華字帘風,江都人。他在上引兩句詩的后面自注道:“詩人高西唐獨敦友誼,至今猶為之掃墓。”石濤墓在平山堂后,身后無人,唯有高翔年年為之掃墓,至死弗輟。“獨敦友誼”,表現了高翔對這位前輩藝術家的敬重和他的古道熱腸。孤傲不群和獨敦友誼在高翔身上是如何突兀而和諧的結合!高翔逝世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享年67歲。病中,友人們十分關心,馬曰琯有《問西唐疾》: 念切平生友,敲門問訊頻。 窗虛通藥气,秋冷怯吟身。 以我霜加鬢,怜君病損神。 何時杯酒共,把臂复相親。 他們頻頻探訊,噓寒問暖,多么希望這位老畫師病愈而起,“把臂复相親”。然而他竟然過早地走了,怎不令人“一想一沾衣”。馬曰琯《哭高西唐》兩首之一云: 狷洁不可浼,高風人共尊。 煙云托性命,枯菀付乾坤。 以我平生久,重君交誼存。 深情難盡說,痛哭返柴門。 深沉的感情表達了生死不渝的交情,馬氏不以富貴傲貧賤的敦于友誼,堪為典范。“高風人共尊”,高翔可以無憾矣。 這時,68歲的汪士慎,蟄居茅屋,雙目失明,已經無淚可洒了。 汪士慎、高翔俱以畫梅聞名,正如金農所說,汪“畫繁枝,千花万蕊”,高“畫疏枝,半開嚲朵”,一是“管領冷香”,一是“抹紅一點”,各臻其微。他們當然不只是畫梅花,但汪士慎基本以花卉為主,高則花卉、人物、佛像、山水俱有佳制。《冬心先生集》卷首“冬心先生四十七歲小像”,即為高翔所繪,他還畫過觀音大士像。高翔的山水有漸江、石濤的縱姿,也吸取了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的簡靜工整。《彈指閣》是高翔的代表作之一。据李斗《揚州畫舫錄》載:彈指閣在天宁寺下院的枝上村,“南筑彈指閣三楹,三間五架,制极規矩。閣中貯圖書玩好,皆希世珍。閣外竹樹疏密相間,鶴二,往來閒逸。閣后竹篱,篱外修竹參天,斷絕人路。”在高翔筆下,即簡練明洁地再現了這個環境,又彌漫著一种不食人間煙火的清幽冷靜之气,觀之如入清涼世界,确是出神入畫之作。此畫今藏揚州博物館。 有人將高翔和高鳳翰、李世倬、允禧、張鵬翀、李師中、董邗達、王延恪、陳嘉樂和張士英稱為“畫中十哲”,頗嚴謹的鄭昶的《中華繪畫全史》又列十哲為以王原祈為開山的婁東派的嫡系。這和“八怪”的風格相差甚遠。不過從這矛盾的分類中,可以追尋“八怪”承先啟后或繼往開來的線索,也是不無啟發的。 汪士慎和高翔還精于篆刻,當時与丁敬齊名,他們都為金農制過印,“無印不佳”。高翔与高風翰、潘西鳳、沈鳳稱為印中“西鳳”,這在篆刻史上是值得深究的。 他們都是詩人。汪士慎生前刻有《巢林集》;高翔生前編成《西唐詩鈔》,并請友人陳章寫了序,但未及刻印就去世了。為畫名所掩,他們的詩不如他們的畫那樣為人所熟知。 -------- 注: 1厲鶚《樊榭山房續集》卷一。 2同上卷八。 3董恥夫《揚州竹枝詞》。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