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王莽心里發毛:“嗚呼呀!情況不妙呀!饑民頂多是吃吃大戶,可劉氏子孫跟著一攪和,性質就變啦!劉邦老小子也真有本事,二百年的工夫,居然繁殖了十來万子孫,要是都來跟予作對,叫子還真不大好對付……” ●“好!太傅用開藥的比喻很形象嘛!予對醫學近來有點儿入門,前些日子,翟義的死党王孫慶被抓到京里來,子把他給解剖了,還拿小竹棍一根一根捅了他的脈管……” ●“皇上,您這陣子操勞國事太過辛苦,人有點儿脫相,臣斗膽建議,赶明儿您再在公眾場合露面,得用云母屏面擋上點儿,保持天子的神秘感!” ●王莽眼一瞪:“要宰就宰你!你們別瞧公孫祿冒犯龍顏,他可是一片忠心!哼,大新朝里里外外,這號忠臣可不多嘍……” 王莽的几路大軍正跟匈奴、句町、西域諸國在邊境上叫著勁,誰也不尿誰,就在這時候,邊境里頭的形勢可有點儿不大對頭,各省各郡陸續傳來火急文書,全都粘了七八十根雞毛,有的干脆就把雞毛撣子給送到了長安。內容大同小异,都是報告本州本郡的老百姓造反鬧事,陰謀推翻大新皇帝。 大新皇帝王大天子開始還不肯相信: “胡說八道!予對天下百姓那么寬厚,特為推行了三田制度,實行五均六管,等等等等,絞盡腦汁,這不都是在為老百姓謀福利嘛!象予這么關心百姓疾苦、愛民如子的好皇帝,你們脫了襪子數數,古今中外能有几個?要說劉氏子孫起兵造反,企圖奪回他們失去的天堂,倒還有點儿影儿,可老百姓怎么會反對予?他們已經在天堂里呆著了嘛!打死予也不信,一百八十個不信!你們好好調查調查,一准是地方官吏吃飽了撐的,大惊小怪!頭几年不就是這樣嘛,臨淮郡報告,說有個叫瓜田儀的,起事反對予,盤据了會稽郡城州苑,又殺人又放火的.說得邪乎著呢!其實是怎么回事?別以為予身在深宮不理民情!予心里明鏡似的!他們無非也就是劫個道儿,打打悶杠子,頂多再吆喝兩句,什么‘此樹是爺栽,此路是爺開,要打此路過,留下買路財’,這有什么,一伙小小的毛賊罷了!后來予派了中郎儲夏去,都沒費一兵一卒,三言兩語就把他給說服了,乖乖地豎了白旗!雖說瓜田儀還沒來得及出來納降就死了,可予還是厚禮安葬了他,修了墳,蓋了廟,賜溢號叫什么‘瓜宁殤男’,懂不懂你們?這叫怀柔政策!對老百姓,得給點儿甜頭儿!你們這幫飯桶,屁嘛本事沒有,就知道搜刮百姓、盤剝黎民,那還有個不出紕漏的?就說琅琊都那個呂母吧,當初也是鬧得沸沸揚揚,可你們想過沒有?呂母一個婦道人家,老娘們儿,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干嘛要糾集一万多人去當海盜?不就是因為海曲縣那個縣長作威作福,整死了呂母當縣吏的儿子,才逼得人家鋌而走險的嘛?你們拿著予的傣祿,不說好好工作,倒盡給予惹麻煩、捅婁子,一點儿都不讓予省心!予都六十多歲的人了,成天价沒白天沒黑夜地處理國家大事,頭發都白了,牙都活動了,你們還嫌予老得不快是不是?最可气的是,上回派去就地赦免呂母那伙人的那個什么倒頭使者,回來愣告訴予,說什么盜賊倒是散了,可沒兩天儿又都重聚攏鬧事,還說這是因為予的各項禁令煩瑣苛細,限制了老百姓的行動,說他們努力耕作的收入不夠來繳納賦稅的,又說他們關著門安分守己吧,又會因為街坊鄰居私自鑄錢、私藏原銅而受到連累,沒轍沒轍了,才淪為盜賊的。你們听听!你們听听!這叫人話嗎?這不是明目張膽攻擊予的新政又是什么?!這回各地的告急文書,十份儿里准有八份儿又是這么回事!予也看透了,讓他們打匈奴,他們怕死,讓他們推新政,他們嫌累,弄出點子所謂的‘盜賊蜂起’,想讓予改變既定方針,哼!子還沒老到那個份儿上!” 王莽气呼呼發了一通牢騷,嚇得左右大臣誰也不敢言聲儿。 可大伙儿就這么愣著也不是事儿啊,終于有人站了出來: “皇上,這回恐怕不是鬧著玩儿的。臣老家在山東琅琊郡,前些天家里來人,說得真真儿的,山東那邊儿新近起了一股子反賊,領頭的叫樊崇,有万夫不當之勇,糾集了一万多饑民,都拿紅色儿把眉毛染嘍,好跟官兵有個區別,號稱‘赤眉軍’,這股子人厲害著哪,打起仗來,一個賽一個地不要命!” 他這一開頭,大臣們算是打開了話匣子: “對啊,皇上!這次鬧得邪乎!不光山東那邊有樊崇的赤眉軍,去年湖北王匡、王鳳的綠林兵也是越來越凶,到現在還沒平定下去哪!” “還有哪儿哪儿哪儿的那誰誰誰……” 王莽煩了,一拍桌子: “行了行了!你們有完沒完?照你們這么一說,予是不得民心,四面楚歌啊!你們說的這些,予能不知道嗎?可是予還告訴你們,自打予登极坐殿,就沒敢享過一天清福,哪天不是三更燈火五更雞?全國各地上報朝廷的机要文件,頭一個看的准是予!天下大事,于比你們誰都清楚!饑民鬧事,是不假,可跟討伐匈奴比起來,跟推行新政比起來,那根本就排不上議事日程!再說了,予不是還有一宗寶貝呢嘛!有了它。還用擔心各省各郡的草莽烽火?真格的,予那寶貝你們都還沒在跟前瞅過呢吧?今儿個讓你們也開開眼,塲希塲希!” 一擺手,讓司命把大新王朝鎮國之寶給展覽出來。 寶貝現身,王路堂(即未央宮前殿)里頓時一片歡騰: “嘿好東西哎!這寶貝要是盛起粥來,夠咱們大伙且喝一陣儿!多大個呀,得有二尺五六!” “外行了老兄!這么貴重的東西您就使它盛粥?您上眼,仔細瞧好了,這寶貝五光十色,里頭指不定摻了什么珍珠瑪瑙翡翠貓眼儿祖母綠呢!您當是大馬勺哪!真是三天不學習,赶不上賣餅的!” “嗨!你們哥儿倆瞎叨叨什么?不知道我王盛就煩賣餅這倆字儿?別瞧不起我們這賣餅的,有大新朝那天就有了我這賣餅出身的前將軍、崇新公了!你們哥儿倆敢跟我這大新十一公之一叫板……” “別介呀我的崇新公!下官這不也是夸您呢嘛!賣餅的怎么了?賣餅的怎么了!您要是不賣餅,成得了當今皇上的孫女婿嗎?有道是英雄不論出身賤,赶上時運上青天!我們倒想賣餅了,誰給我們辦執照哇!說真的,我們哥儿倆剛打外地調來,朝廷的事儿都不摸門儿,皇上這寶貝到底姓什么叫什么,干什么用的?” 崇新公王盛把粘著燒餅芝麻粒儿的大嘴一撇: “哼!早這么客气不就全結了!先更正一下,皇上的孫女婿不是我王盛,是那個看過城門的奉新公、衛將軍王興!” “都一樣都一樣!反正不是興就是盛,且敗不了呢!” “那怎么能一樣!看你們倆小子挺實誠,本將軍免費奉送一個忠告,在朝里為官,第一要務就是先把上上下下關系給摸清楚了,別到時候燒香找不著廟門儿,上麥當勞去買芝麻燒餅!” “欸!多謝賜教!您放心,這回我們認准了,赶明儿買燒餅一准儿找您!您費心,跟我們說說眼前這寶貝吧?” 王盛搖頭晃腦: “提起這件寶貝,來頭可是大大的!別看它長得像個盛粥的大馬勺,那可是皇上親自由古書里考證出來的樣式,取的是北斗七星之形,用五色藥石跟上等的原鋼摻一塊鑄的,有名儿,叫‘威斗’!去年八月剛鑄得的,鑄威斗那天,皇上親臨南郊,我們這些高級官員一個沒剩,全都跟著去了現場!那天那個冷啊,地凍三尺!連本將軍那匹寶馬都給凍死了……” “對不起,對不起,崇新公!您,您先打住!您沒記錯吧?咱大新歷法的八月,合著是夏歷七月,正是四脖子汗流的日子,能把您的馬給凍死?就長安南郊?別是在南极吧?” “南极干什么?南极干什么!不信你們查書去呀!《漢書》里記著哪!‘鑄斗日,大寒,百官人馬有凍死者’。這可是姓班那小子寫的,不是本將軍胡說八道——對了,這陣儿那《漢書》還沒寫呢!” “沒寫您讓我們上哪儿查去!” “反正這么著吧,八月也好,七月也好,這么稀罕的寶貝出世,它能不伴隨點儿异常現象?你們知道威斗是干什么的?那是‘厭胜眾兵’的好東西!皇上為什么對四處饑民起兵那么滿不在乎?不就是因為有了威斗這件寶貝嘛!” “哎喲!敢情這大馬勺似的東西有這么大本事哪!崇新公,到底威斗怎么使啊?我們倒是看過《封神》,是不是哺咕几句‘寶貝現身’什么的,就有一道白光飛將出去,百步之外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的一般?” “哪用那么費事!簡單的很,也就是……算了,甭听我的了,你們哥儿倆往那儿看!” 龍椅之上,王莽煞有介事地宣布: “威斗之功,妙在施法人足不出戶,按天時轉動斗柄,即可在千里之外不戰而胜!這稱得上是高科技呢!接下來,予就親自演示一下威外的厭胜奇功!” 他站起身來,眯著眼看了看三路堂外的陽光: “這會儿大概是辰時,九點來鐘,正好民胜東南方向的亂兵。你們看,把這斗柄轉過來,沖著東南方,當然還得有咒語了,咒語是保密的,天机不可泄漏嘛!為了讓演示更真實一點,予先用別的詞儿代替一下,象征性的,也就是表示個意思。用什么詞儿呢……有了,就用新娘子入洞房那套吧,那套予熟!行啦,完事啦!四處亂兵,全滅啦!大伙儿退朝,回去睡覺吧!” 噢,這就算完啦?轟轟烈烈一場農民大起義,席卷全國的狂濤猛潮,就這么讓個大馬勺給平定啦?哪儿啊! 其實王莽心里比誰都明白,赤眉、綠林這兩股反叛,气勢煞是凶猛,威斗什么的,也就是來個自我安慰,壯壯群臣的膽儿,真要想踏實睡覺,光靠那玩意儿不靈! 可是王莽這陣儿還有點儿僥幸心理,他認為,赤眉、綠林這伙人,不過是餓急了的農民,目標也就是混個胜儿圓,不至于危及到大新王朝的根基。各地的封事他也曾一字不落地仔細研究過,這伙人,時起時散,時聚時分,一會儿轟轟烈烈起兵,沒几天又悄沒聲儿地找不著影儿了。而且他們還都顧著地里的庄稼,往往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蜂擁而起去吃大戶,等到收獲季節,就解散回家收麥子去了。再看他們的軍事才能,也挺讓大司馬出身的王莽瞧不上眼,成千上万的隊伍,什么文告、官號、旗幟、徽章,是一概沒有,整個一個烏合之眾嘛!听說他們的大首領,咬了咬牙、狠了狠心,才給自己封了個“巨人”,“首長”的意思,其他首領,就更慘了,全是“三老”、“從事”、“祭酒”什么的。這算什么呀!“三老”等于居委會主任,“從事”相當于助理員,“祭酒”合算是宴會的司儀!就這么點儿野心,難怪大新皇帝不拿正眼夾他們! 王莽也算是犯了個輕敵的錯誤,他以為這些由饑民演變成的“盜賊”,根本用不著大兵征剿,由各省各郡發點儿捕快就會解決了。可万万沒想到,“盜賊”竟象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鬧事的隊伍也越來越多,象什么南郡的秦丰、平原的遲昭平、鉅鹿的馬适求,還有黃河以北的銅馬、大彤、高湖、重連、鐵脛、大槍、尤來、上江、青犢、五校、五幡、五樓、富平,等等等等,簡直是遍地烽火! 而最讓王莽心虛沒底儿的是,漢室的不少宗親居然也摻和到農民軍當中去,這可是不能小看呢!不說別的,這幫人不少都當過大大小小文武官吏,既有官場的歷練,又有治軍的經驗,一加入農民義軍,形勢立馬改觀,什么三老、從農,他門不干,直接就是將軍! 王莽心里發毛: “嗚呼呀!情況不妙呀!劉氏子孫跟著一攪和,性質就變啦!這幫家伙,早就對于存有不滿,宮廷政變也好,和平演變也罷,不管怎么說,大新總是從劉家手里弄來的天下!劉邦老小子也真有本事,二百年的工夫,大宗小宗的,居然讓他弄出十來万子孫,簡直是高產兔子嘛!這十來万劉氏子孫,就算全當小小的連長,也能統率一支上千万人的軍隊!這不要命嘛!不成!光怀柔是怀不過來的,干脆,咱們講打的吧!” 王莽布置了几路大軍,分頭去圍剿各地的“盜賊”。按說派出去的也算是精兵良將了,可鬼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裝備精良的正規軍,卻連被王莽視作“烏合之眾”的“盜賊”也打不過,軍事失利的戰報一份儿接一份儿賽著往長安送。 王莽這才慌了手腳,赶緊召集十一公緊急會商: “几位!你們可是大新的棟梁!當初要不是你們一勁儿地攛登,予才不接大漢的爛攤子呢!現在倒好.予成了騎虎難下了!不光是盜賊四起,就連老天爺也不大樂意,弄出不少异象來告警。先是有黃龍摔死在黃山宮中,惹了好几万老百姓去瞧熱鬧,后來邯鄲城北發大水,還是地下水,沖走淹死的有好几千人,再后來是長平館西岸坍塌,把任河都給堵住了,玩儿了個江河改道,緊接著什么霸城門著火、戊子日日食,連北軍營壘的南門也給燒了。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前漢杜陵寢廟便殿里廢置不用的虎文衣,在箱子里鎖得好好的,怎么平白無故就長了腿儿,跑到外堂上,還豎在那儿老半天!這不邪了門儿了嘛!還有,前兩天子打了個黃梁子,就是作了個夢,夢見長樂宮五個銅人起立,晃晃悠悠晃晃悠悠沖著于就過來了,胸口上刻的‘皇帝初兼天下”六個大字,明晃晃地直射予的龍目!予琢磨了兩天,還是沒咂摸過滋味儿來!想予這大新,當年也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才順順當當地代漢而立,怎么剛這么十來年,就變成這副德行?老天爺也不待見了,地里也不給收成了,連一向的順民,也揭竿而起造反鬧事!眼瞅著一天不如一天,一會儿不如一會儿!你們几個可得想點儿好主意,幫予一把,再若不然,予可就不干了!扔下這個爛攤子,你們誰愛收拾誰收拾!” 十一公面面相覷,半天沒敢說話。 不是他們不明白,其實,大新十几年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這十一公全都親身經歷,比誰不清楚?甚至可以說,大新到了今天這一步,在很大程度上跟他們這十一公的起哄架秧子有著直接的于系!可惜,十一公里頭,連一個有那么一丁點儿自我批評精神的都沒有,一個個眼珠儿轉著,心眼儿動著,想著怎么才能遮過去。 王莽急了: “你們倒是言聲儿啊!當初勸予登极的時候,你們可是一個賽一個的歡勢!那予能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予上台你們跟著沾光!可到了這陣儿,你們也不能連個屁都不放啊!就說出不了什么好主意,出點儿餿主意、母主意也行啊,也算你們沒白拿工資!再這么當啞巴,予可要換人啦!三條腿儿的蛤蟆沒有,兩條腿儿的人可有的是!大新朝里朝外,找十一個象你們這樣的不難!不信你們就試試,前腳你們免了職,后腳報名自荐的就得擠破予的門坎儿!” 事關切身利益,十一公誰也不敢再當沒嘴儿的夜壺了,紛紛出謀獻策。 哀章搶先發言,這小子這程子有長進,普通話練得不錯,張嘴一口儿京腔: “皇上,不是咱爺們儿沒主意,晤們是沒舍得往外掏坏!不就是几路毛賊嘛,值當皇上您這么坐立不安?您歇著,臣身為國將,理當親率大軍前往征討,您放心。用不著吹灰之力,到那儿就得把毛賊給平嘍!您就擎好吧您哪!” 哀章拍著胸脯跺著腳,弄出一副前赴后繼義無反顧的慷慨激昂狀,可王莽沒理會。王莽心里有譜儿,哀章這小子,一向言過其實,有點儿馬謖的意思。前些日子,王莽特地為他設置了一位副官“和叔”,明著是屬吏,辦事人員,暗著,卻起個監視作用,不光在公府里監視國將哀章本人,連他在四川老家的親戚朋友七大姑八大姨小舅子三姐夫一并照料,怕的就是小子乘机混水摸魚,王莽自詡為圣主明君,在御下這方面,怎么能沒點儿警惕性? 所以,任憑哀章怎么請纓,王莽就是不發虎符,弄得一腔熱血要赴國難的哀章沒脾气,找了個犄角旮旯,大概是抽煙去了。 太師王匡看出王莽的猶豫: “叔皇,侄臣王匡愿領兵剿賊!” 王莽眼珠子一亮: “您愿意為叔皇分憂?” 王匡是王舜的儿子,前几年太師安新公王舜犯心髒病死了,留下倆儿子,一個是老大王延,一個是老二王匡。老大王延挼點儿,王莽沒敢給他實權,讓他襲了父爵,當個安新公享享清福。老二王匡不褦襶,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挺受堂叔王莽的賞識,就任命他接替駕鶴西游的老爸,當了太師,差不多是總參謀長的位置。這次十一公會議,因為沒有實授官職,所以王延沒來,由二弟太師兼將軍王匡出席。 畢竟是親骨肉,王莽對王匡挺放心: “侄儿,有你出馬,那是再好不過了,你是太師,按照古禮,太師的職責在東方,正好去對付東邊的反賊。不過,叔皇擔心你沒有實戰經驗,別出點儿什么漏子……” 王匡使勁儿點頭: “叔皇!侄臣雖說年輕,好賴在你的身邊也那么多年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您怎么處理軍机大事,侄臣早就看了個八九不离十了。再說侄臣就不信,一伙小小的毛賊,能有多大能耐,敢跟咱們爺們儿叫板!听說怎么,綠林反叛里頭也有個叫王匡的,還是個頭儿,侄臣倒要會會他,看到了是他這個王匡能,還是壓臣這個王匡行!也甭多,您就撥給侄臣三万精兵,侄臣有這三万大軍,掃平東方料定是易如反掌!” 王莽想了想,還是有點儿不放心: “侄儿英武膽气,叔皇是沒什么說的了,不過,領軍打仗非同儿戲,為著穩妥起見,叔皇再給你配個副手,倆人搭幫,遇事也好有個商量!” 王匡明白叔皇的用心: “叔皇,副手您只管派,不過,臣倒有個小小的請求,派您就給派個管用的,別像有的人那樣,占著茅坑不拉屎,還要任臣給他擦屁股!” 王莽早就考慮成熟了: “這個自然!叔皇就派更始將軍廉丹与你同去如何?” 廉丹現在也在十一公之位,原先的更始將軍甄丰謀反被誅,先后由姚恂、孔永、侯輔、戴參接任,廉丹已經是第六任了。這小子是行伍出身,領兵打仗有一套,前几年跟庸部牧史熊一道出征句町,很是斬了不少首級。王莽一來是想早日平定東方,二來是想讓侄儿王匡有個手拿把攢的立功机會,這才決定由廉丹協助太師王匡領兵東證。 為了更有把握,王莽調撥了十几万精銳部隊,給王匡、廉丹二人,三万人少了點儿,伯不夠使喚的。 軍事行動決定了,十一公剩下那几位有點儿眼熱: “皇上,派兵征剿固然必要,可剛才您說了那么多,不光是反賊作亂,不是還有什么异象呢嘛,這恐怕就不是武力能夠解決的了。” “這倒也是,予總不能發几十万大軍跟老天爺開仗吧?那么你們有什么好主意呢?沒好的,餿的也成!” 新近接替去世的平晏職位的太傅唐尊說話了: “皇上,老臣以為,大新朝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主流還是好的,這都是皇上您領導的好!當然了,問題也不能忽視,但關鍵是要找准問題的根子,對症下藥才能祛病不是?剛才您決定出兵征討反賊,這算是一劑良藥,但只是,老臣胡說啊,只是一劑外用藥,要治內里的病,這還不夠,還得再開一劑內服的,才能管用哪!” 王莽挺感興趣: “好!太傅用開藥的比喻很形象嘛!予對醫學近來有點儿入門,前些日子,翟義的死党王孫慶被抓住了,送到京里來,予就讓太醫跟屠夫合作,把王孫慶給解剖了,測量了他的五髒六腑,還拿小竹棍一根一根捅了他的脈管,敢情人這東西挺复雜,長得挺全合!光是血脈就有不少根儿……扯遠了扯遠了,太傅,你接著抓藥!” 太傅唐尊躬身禮拜: “皇上這么高的身份,還在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真讓老臣由衷欽佩!這咱們就不說了,說到大新朝的病,老臣以為是八個字:‘國家空虛、人民貧困’。當然這只是症狀,要刨起病根儿來,只有四個字:‘奢侈過度’!皇上您別誤會,由您這儿看,一點儿奢侈的影儿都沒有!臣說的是下頭,下頭那些不爭气的官僚們!您可能不知道,現在這風气簡直沒法儿提,整個儿一個腐敗!農民為什么鬧事?官逼民反哪!當官儿的奢侈得沒邊儿沒沿儿,花鐵如流水,他們那錢由哪儿來?還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由老百姓那儿搜刮而來!什么赤眉,什么綠林,飯都吃不飽,不反等什么?” 王莽點點頭,可又有點困惑: “按說予任命的大小官吏不應當這么貪得無厭哪?大新開國之后,予先后兩次向諸侯授予了象征封國的茅土,頭一次是在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予明确規定,把大新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每一等都有不同的封邑,公爵的封地叫一同,有居民一万戶,土地縱橫各一百里;侯爵、伯爵的封地叫一國,有居民五千戶,縱橫各七十里;子爵、男爵的封地叫一則,有居民二千五百戶,縱橫各五十里。除了一千八百個諸侯指標之外,予還設置了同等數量的附城,等待有功勞的人來接受附城的爵位。附城也有等級,也是五等,最高的一等,封地叫九成,有居民九百戶,土地縱橫各三十里。從九成以下,每降低一等減少兩成,最后減到一成為止。予記得那次接受茅土的,有公爵十四人,侯爵九十三人,伯爵二十一人,子爵一百七十一人,男爵四百九十七人,共計七百九十六人,各級附城的總數一共是一千五百一十一人。那些日子,予是忙得腳丫子直打屁股蛋,成天跟工作人員一起在壽成室朱鳥堂核對這兩千來號人的封國、食邑、采地的地址,查戶口簿,畫地理圖,這容易嗎?” 唐尊有點儿迂,叫起真儿來: “可是那回不是說,因為地圖和戶籍沒有規划好,暫不實授嗎!每人除了那包用茅草包著的青、赤、白、黑、黃的五色土之外,就只有由首都官署按月救濟的几千錢,弄得他們生活困難,有的堂堂爵爺,竟然靠給人打工混日子!” 王莽不高興了: “那次是慘點儿,可不還有第二次嘛!第二次是在五年之后,天鳳四年(公元17年),予還是在明堂,重新頒授茅土。那次隆重,記得子站在花石台階上,一份儿一份儿地發,雖說一小包土沒多沉,可架不住人多呀,從早上發到下午,弄得予胳膊都抬不起來了,這肩周炎八成就是那回落下的病根儿!那回可不是光發一包土,戶籍也核清了,地圖也畫全了,諸侯領完了土,按照指定的封國,全都回國享受优撫了。當然也有沒走的,有兩种情況,一种就是象列位這樣的,奉召在京師擔任重要職務,另一种就是封國在邊境和江南的,不是正打著仗呢嘛,回不去,就這兩种人,予也充分考慮了,讓他們在納言掌貨大夫那儿領年傣,公爵八十万錢,侯爵、伯爵四十万,子爵、男爵二十万。予對大家伙儿夠可以的了吧?他們于嘛還要貪心不足,跟老百姓嘴里摳食儿,鬧得天下不太平?” 唐尊今儿也不知怎么了,一點儿也不長眼力勁儿,掰著手指頭還挨那儿跟皇上算明細賬: “皇上,咱且不說封了爵的是不是就此滿足,咱就先扒拉扒拉人頭儿,您封了多少爵位?連公侯伯子男搭上五等附城,歸攏包堆儿不超過兩千人吧?就算把名額用夠,也才三千八百人。可大新上上下下的官吏有多少?十多万!這還不算編外的。這十多万人吃什么?花什么?不全是指著扒老百姓的皮嘛!” 王莽咦了一聲: “不對吧?天風三年(公元16年)五月間,于親自頒布了官吏俸祿制度,不就是為了提高他們的福利待遇嘛!不錯,剛建國那陣儿,國家財政有困難,開不出支來,從公卿往下,一個月的傣祿只有八丈綢絹,官吏們挺有怨言。可予看到這個問題了,為了穩定大新的官吏隊伍,防上貪污受賄等不正之風的發生,予下了決心,再緊也不能讓官吏手頭儿緊,官吏手頭儿一緊,老百姓就得當心他們的皮了。古時候不就有‘養廉’一說嘛。所以,子才從國庫里擠出相當一部分資金來,用于給他們發工資。一共分十五等,最低的是幕僚,年薪六十六斜,最高的四輔,年薪一万斛。至于于本人嘛,不拿工資,主要靠吃貢。《周禮》不是規定嘛,進貢給皇帝的好吃的有一百二十种,不同的職務等級,進貢的數量品种也都有所不同。予考慮到大家的經濟承受能力,也不要求全都按標准進貢,年成好呢,就盡量按禮制備足,遇到災害呢,就有所減少,要跟大家同甘共苦嘛!所以予當初規定的是,以年終決算的統計數目為依据,按一定的百分比決定進獻的貢品數量。予帶頭,大小官吏也都照此辦理,依据各自挂鉤地區的年成情況按百分比支取薪俸,有點儿經濟責任制的意思咧。記得子訂的條條款款很詳細……” 唐尊插話: “您當時規定:東岳大師和立國將軍跟東方三州五部二十五郡挂鉤;南岳太傅和前將軍跟南方二州五部二十五郡挂鉤;西岳國師和更始將軍,當時叫宁始將軍,跟西方二州五部二十五郡挂鉤,北岳國將和衛將軍跟北方二州五部二十五郡挂鉤;大司馬和納卿、言卿、士卿、作卿跟京尉、扶尉、兆隊、右隊——中部和右部共五郡挂鉤;大司空和予卿、虞卿、共卿、工卿跟師尉、列尉、祈隊、后隊——中部到后部共十郡挂鉤;六司、六卿都隨他們所錄屬的大臣跟有關地區的災害挂起鉤來,全按百分比的多少來減少傣祿。至于那些從首都倉庫的儲積糧食里面支取傣祿的郎官、侍從官和首都官吏,則根据太官進獻貢品的齊備或減少為尺度領取。諸侯、辟爵、任爵、附城和他們的辦事人員也都跟有關地區的災害挂鉤。您的本意倒是挺好,希望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鼓勵和促進農業生產,安撫善良的百姓。” “對呀!這么一挂鉤,大小官吏誰也不敢玩忽職守了,大新以農業立國,朝廷內外都來關心農業。還怕國家不富強嗎?你說說,予這一招高是不高?妙是不妙?” 唐尊搖搖頭: “我的皇上哎!您想啊,各州各郡的官吏們一听說自己個儿的俸祿跟收成挂鉤,就得有虛報成績的,都想著把百分比提高點儿嘛!虛報出來那塊儿,賦稅可不虛,得照報的數儿收,就免不了讓老百姓砸鍋賣鐵、勒褲腰帶,這還能有好儿嗎?再一說,這套制度也忒高深,操作起來難度太大,不瞞您說,自打您公布了吏祿制度,就沒怎么真正實行過!倒是听說有的郡縣長官借這机會大肆貪污受賄,家里攢下上千斤黃金呢!” 見王莽很不高興,唐尊覺得自己說得太多了,赶緊轉彎儿: “當然嘍,您這經是好經,就是讓和尚給念歪了,所以老臣認為,要扭轉眼前的局勢,就得搞一場懲治貪污的運動,整一整那些個貪官污吏,維護大新官吏隊伍的高度純洁,要讓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向您學習,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王莽這才見了點儿笑容: “嗯,這么說還有點道理,予這就下一道詔書,從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匈奴扰亂中原開始,所有軍官、邊境官吏大夫以上靠牟取非法利益發家致富的,全都徹底清查,沒收他們家里所有財產的百分之八十,用來充當邊防開支!你負責這件事,要穩、准、狠地打擊這幫發國難財的家伙!可以動員軍官告發他們的將領,奴婢告發他們的主人,聲勢要造大一點,處理要果斷一點,要讓貪官污吏怕了為止!” “臣謹遵圣命!” 唐尊高高興興領了圣旨,算是有了任務。 可剩下的那几位,就真沒什么好主意可出了,憋了一腦門子汗,也別說,總算讓他們想出了几條歪招。 “皇上,您這程子操勞國事太過辛苦,人有點儿脫相,臣斗膽建議,赶明儿您再在公眾場合露面,得用云母屏面擋上點儿,別讓下面的人隨隨便便瞧見您的廬山真面目。” 王莽不解: “這是為什么?予長得并不寒磣哪,干嘛要擋上臉面?” “您是不知道哇!反正這儿也沒外人,臣就告訴您吧!有個在黃門等候任用的小子,据說懂點儿醫術,捎帶著會看看相。這小子見過您几回,也就是遠遠地那么一掃罷了,可他完了就出去吹牛,說他怎么怎么受您賞識,很榮幸地被您親自接見等等。听的人不信,就問他,你說你被皇上親自接見,皇上的相貌如何你記得上來嗎?那小子就說,皇上,臣這可是斗膽啦,那小子說的話可是殺頭之罪,要不臣就別說了吧?” 王莽倒叫他給勾上癮了: “說吧說吧,不礙的,那待詔黃門的到底是怎么夸耀予的光輝形象?是不是高大魁梧、神采奕奕?再不就是不怒而威、龍行虎步?” “哪儿啊!那小子說,您眼珠子有點儿往外努,象只貓頭鷹,嘴巴太大,這叫虎吻,這程子您不是嗓子有點儿啞嘛,他說您這叫豺狼之聲!他還借題發揮,說您這相貌,是虎狼之相,能夠吃人,將來也會被別人吃掉……” 沒等他說完,王莽就翻儿了: “放肆!那小子是什么東西,竟敢對于品頭論足!你就這么由著他胡說八道?十一公你就這么當的?怎么一點儿也不知道維護天子的威信?” “您別著急呀!臣听說這事,沒敢耽擱,當時就把小子給逮起來了……” “處死!立即處死!” “是是,臣這就去辦!” “等等,你剛才說的那個什么云母屏面,看來挺有必要,雖說予相貌堂堂,不怕別人看,可當皇上的,是得保持點儿神秘感,才能讓下面的人敬畏不是?” “您圣明!云母屏面,臣早就為您預備好了,有點儿象扇子,是用俗稱千層紙的云母作成的,用上它,您瞅得見別人,別人瞅不清楚您!要不臣這就給您去取去?” “好好好!忠心可嘉,忠心可嘉!你這就出宮,先殺那小子,后取云母屏面,從明天起,于就用它遮掩龍顏!” 這位也算過了關了。 下一位提的建議更有限: “皇上,您不是打了個黃梁子,夢見長樂宮銅人起立嗎?其實銅人不要緊,要緊的是它們胸口那几個字儿,什么‘皇帝初兼天下’,這銅人是廢漢遺物,皇帝,說的是劉邦啊!臣有個主意,您那,派几個銅匠,帶上錘子鑿子,上長樂宮,一來,把那几個字給鑿了去,省得您瞅著堵心,二來,捎帶著把銅人的腳丫子都給它砸扁嘍,沒腳看它們還怎么走動!” “好好好,忠心可嘉,忠心可嘉!” 受這位啟發,又有高招損招餿主意層出不窮: “皇上,廢漢杜陵不是鬧邪嗎,那是劉邦陰魂不散的緣故,您哪,派上一隊虎賁勇士,到劉邦的高廟里去,二話甭說,拔劍就砍,讓他的陰魂沒處安身,給窗戶、門全都給砍破砍坏,凍也凍死他!再用桃木熬成湯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牆上潑!那玩意儿,驅鬼避邪最靈了!臨完了,您再派輕車校尉住在高帝廟里,派北軍中壘校尉住在高帝寢廟里,起個震懾作用,劉邦就說厲害,畢竟是個糟老頭子,哪儿就斗得過年輕力壯的兩員大將?這兩人住進去一也別客气,廟里吃廟里拉,最好三個月別洗澡,就算万一斗不過劉邦,薰也把他薰暈嘍!還有,廢漢不是火德嗎,火德服色崇尚紅色儿啊,您下道詔命,讓卑賤的下級官吏一律穿紅色儿的制服,從今往后讓火德給咱大新打下手,臊死他!” “好好好!忠心可嘉,忠心可嘉!” 几位全獻完了對策,也全都得到了“忠心可嘉”的口頭嘉獎,唯獨嘉新公國師劉歆一言不發。 王莽當然不會忘了他,這是大新的智囊,這种場合怎么能沒有他的高招! 可他似乎根本沒走腦子,沖著牆直愣神儿。 王莽想起來了: “穎叔,予知道挺難為你的,不管怎么說,你總是漢高皇帝的血脈,血濃于水嘛,算了,你就不用出什么主意了,免得心里不痛快,怕對不起祖宗……” 劉歆回過神儿來: “皇上,您誤會了!臣劉秀并不是在為祖宗難過,雖說廢漢高廟遭此劫難,作后代的總不能夠無動于衷,但是跟大新江山比起來,哪頭輕哪頭沉劉秀還掂得出來!臣之所以半天沒出聲儿,其實是在琢磨一件大事,一件關系大新江山千秋万代的頭等大事!” 王莽喜出望外: “予說呢!穎叔通達,哪能那么小家子气!快說,你琢磨的頭等大事是什么?” 劉歆不慌不忙: “皇上,咱大新要想長治久安,順應天命,就得重新制訂歷法!” 另外那十公一听,堂堂國師就出了這么個主意呀,比我們也高不到哪儿去,紛紛質疑: “歷法?開國之初咱就弄好了呀,后來又修訂過几次,以十二月為歲首,以雞鳴時分為一日之初,以戊子日代替甲子日為六十天的開始,都改了一溜夠了,怎么還要改?” 劉歆微然一笑: “那种改法,目光太短淺,劉秀說的,是制訂一部管它三万六千年的大歷法,有了這部大歷法,盜賊自然平滅,國祚自然長久,這不是頭等大事嗎?” 那几位還有點儿不太明白: “歷法有那么重要?” 劉歆費勁解釋: “天運有常,常者,時也,時者,歷也,故古圣帝明君,可無高閣瓊宇,可無美姬妖娃,不可一日無歷法,以順天運也,跟你們說不明白,你們問皇上去!” 王莽頻頻頜首: “國師說的很有道理!歷法是什么?是天時、人事結合的產物!一部好的歷法,可以根据天象預測出人間的吉凶禍福,哪天不宜動土,哪天最好別出門儿,哪天娶媳婦儿能得大胖小子,那上頭都推拿得准准儿的!想當初,首造歷法,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三苗作亂,廢了這兩個掌管歷法的職務,弄得閏年也算不對了,正月也找不准了,老百姓過日子都沒個依据。到了堯帝,重新把‘重’、‘黎’的后人找來,讓他們根据日月星辰的運行,找出天時的規律來,教給老百姓。當時定的一年是三百六十六天,用閏月來決定季和年的划分,這部歷法是不錯的啦,据說當時朝政因此而蓬勃興盛,百業因此而事無不成。堯帝禪位給予的皇始祖考舜帝,不光傳了天下的統轄權,也傳了這部寶貝歷法,他說:‘舜哪!天的歷數到了你的手上啦!’舜帝后來又傳給大禹,一代一代,一直傳到周武王。到了春秋年間,史官把歷法給弄丟了,這才有了天下的刀兵紛扰。秦始皇兼并天下,沒空去細推歷法,就定了十月為正月,因為他是水德。結果怎么樣?二世而亡!歷法這東西忒要緊啦!國師的建議十分必要,予決定,讓太史推算三万六千年的大歷,把哪年哪月,最好是哪天的禍福吉凶都寫清楚嘍,咱們按照天意去辦事,甭說盜賊不再成為問題,就是匈奴什么的,也都得乖乖地交出牛羊土地臣服大新!這事儿要抓緊,前線的軍情可不等人!” 該出的主意全出干淨了,十一公的肚子里也沒什么大油水了,既然軍情不等人,哪就分頭行動吧?王莽不介,因為他本人還有一個絕妙的計划沒向大家公布呢,身為天子,如果不能琢磨出點儿不同凡響的妙招,豈不讓臣子笑話? 王莽咳嗽一聲: “予有一個想法,征求征求列位的意見,不見得成熟啊。” 十一公紛紛表示: “皇上您這是說哪儿的話?臣等愚昧無知,哪儿敢、哪儿配對您的英明決策說三道四?您有什么指示盡管發表,臣等堅決照辦就是了!有人不是說嘛,理解的要執行,暫時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在執行中加深理解嘛!您說吧,臣等洗耳恭听著哪!” 王莽就不客气了,叭叭叭,甩出一套惊人的計划: “想當初,予偉大的太初祖考黃帝平定天下,靠什么?全靠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當時他親自擔任上將軍,豎起了華麗的車蓋,立起了北斗形的禮器,威風得很咧!軍隊的規模更是空前的,据予考證,有一個大本營,大本營聚集了許多高級將領,為黃帝出謀划策。還有一支龐大的野戰軍,分為五路,前、后、左、右、中,共設大司馬五人,下面一共有‘大將軍’二十五人、‘偏將軍’一百二十五人、‘种將軍’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校尉’一万二千五百人、‘司馬’三万七千五百人、‘侯’十一万二千五百人、‘當百’二十二万五千人、‘士吏’四十五万人、‘士’一千三百五十万人,符合于《易經》所說的‘弓箭銳利,用來威懾天下’。這支軍隊在后來的軍事斗爭中發揮了無与倫比的重要作用,什么蚩尤、什么炎帝,全都叫黃帝統率著這支戰無不胜的偉大軍隊給打得落花流水!列位,咱這大新是受禪而立的,沒動過一刀一槍,容易讓大家誤解,認為軍隊無足輕重,這是十分危險的觀點哪!所以,予決定效法古人,按照古制逐步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 王莽是讓自己的宏偉計划給樂暈了,他老人家也不核算核算,大新朝全國人口,才不過六千万,要搞這么龐大的一支軍隊,連將帶兵一千五百万人,怎么可能!兵從哪儿來?將從哪儿來?武器裝備、糧草軍服又從哪儿來? 可這時王莽已經樹立起了絕對權威,皇上的旨意誰敢違抗?再加上當時全國形勢一團糟,誰也沒辦法來收拾金甌一片,只有走到哪儿算哪儿,既然皇帝下了這么大決心,那就試試看吧! 于是王莽的擴軍計划得到了十一公的全票贊成,而且在實踐中演化成了“全國軍事一体比”。這支計划中的龐大軍隊,除了前、后、左、右、中五路大司馬是由原來的軍隊干部擔任之外,其余將領基本上全是由地方行政長官兼任,各州的州牧當上了大將軍,各郡的卒正、連帥、大尹當上了偏將軍,屬令、屬長是稗將軍,縣長是校尉。再往下,可就困難了,一千三万五十万的“士”,只好大部分先缺著,等著老天爺開眼,讓大新的育齡婦女赶快生出足夠數量的精壯小伙儿,好去充實這支軍隊。 可是生孩子不得十月怀胎呀,就算大新婦女個個爭气,全都身怀六甲,還都是帶把儿的,剛出生的娃娃又怎么扛槍打仗?所以王莽這支籌建中的大軍,始終沒能夠建成,反倒給民間平添了許多負擔,光是乘坐傳車給各郡國的行政長官去授銜的使者,每天就有十來批,連駕車的馬都不夠用了,干脆就在路上截老百姓的馬匹征用,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 當然,這一切惡劣后果,在王莽和十一公商量的時候并沒有被預知,大家都為這一絕妙計划拍手叫好: “皇上就是英明!要不怎么您當皇上呢!有了這支大軍。甭說平定國內的盜賊了,就是打到海灣、波黑、車臣什么的去,咱也不帶含糊的!皇上万歲!大新万歲!這支軍隊万歲!……” 就在大家歡呼雀躍的當儿,王路堂的殿門被撞開了,一個白胡子老頭儿連滾帶爬地竄了進來: “皇上!別听他們的,他們是一幫奸党!” 王莽定睛一看,原來是當年的后將軍公孫祿,就是跟何武互相推舉,想跟王莽爭大司馬位置的那位。 公孫祿闖宮,惹來十一公的齊聲呵斥: “老小子你還沒死啊?沒死你就好好在家呆著吧,吃飽了撐的你擅闖什么御前會議!還不快走,別惹惱了大新天子,讓你死無全尸!” 公孫祿翻了他們一眼,匍匐著到了王莽腳下: “皇上,臣當年有眼無珠,冒犯了您,您要是還記著仇呢,就把臣殺了,泄泄您的火气,……” 王莽看出公孫祿心里有事,這种時候他不顧一切闖宮而入,一定有非同尋常的原因,于是他离開龍位,雙手攙起公孫祿: “公孫老將軍,何必如此!予一向坦蕩,豈有記恨之理?何況彼一時此一時,老將軍体再提起往事!” 四下瞅了瞅,瞧見哀章了: “國將,你先站會儿,給老將軍讓個座儿!” 哀章心里別扭,嘀嘀咕咕挺不樂意: “大新國將給這個糟老頭子讓座?皇上是怎么想的……” 公孫祿大大咧咧跽坐在哀章讓出來的座位上: “小子!你知足吧!今儿老太爺是跑累了,要不然,就你這破座儿,請我坐我還嫌臭呢!” 緩過勁來,公孫祿向王莽開口了: “皇上!您這儿是開御前會議哪?但不知商議什么國家大事?” “呃……他沒什么,無非是研究點儿日常工作……” “皇上!咱們可在一塊堆儿共過事,您可別蒙臣!日常工作,至于搞得這么神秘兮兮的?臣連闖四道警戒線!有什么難處您就不能明白告訴老臣?老臣今儿個冒死闖宮,可不是來听什么日常工作的!” 王莽也是駁不開公孫祿這張老面子,不管怎么說,當年自己登上大司馬座位之后,總還是不輕不重地整了公孫祿一下子,有點儿過意不去。于是也不瞞他了: “老將軍,明人面前不說暗話,大新是遇到了一些實際困難,這不,正在研究解決辦法,困難總會過去,曙光就在前頭……” 公孫祿一拍大腿: “著哇!這您問臣呀,這幫人除了溜須拍馬,正經事儿能干什么?還不是臣打擊一大片,不光這十一公,連您其他親信都算上,沒几個忠臣!平定天下,依老臣之見,哪用得著那么興師動眾,只需要七樣東西,還都不是什么貴重東西!” 王莽眼睛一亮: “生姜還是老的辣!老將軍所需何物,只管言來,大新就是傾其所有,也一定辦到,天下為重,黎民為重嘛!” 公孫祿扳著手指: “只需要七顆人頭!” “七顆人頭?哪七顆?” “皇上稍安勿躁,听老臣一顆一顆給您細算!太史令宗宣,掌管天文歷法,推測气運的轉移變化,卻一味逢迎,把凶險的征象當作吉利的祥兆,淆亂天文,貽誤朝廷,這是第一顆;太傅平化侯唐尊,用虛偽的言行裝飾自己,來竊取名譽地位,誤人子弟,這是第二顆;國師嘉新公劉秀,顛倒《五經》,毀坏老師的家法,造成學術界的思想混亂,這是第三顆;明學男張邯、地理侯孫陽,搞井田制,使民眾喪失土地產業,這是第四、第五顆;羲和魯匡,設立六管制度,弄得工商業者走投無路,這是第六顆;悅符侯崔發,吹牛拍馬討好皇上,使下情不能上達,這是第七顆。皇上,只要這七顆人頭,去告慰天下百姓,不愁大新不安定!” 王莽開始還幫他數人頭,到了后來,听出公孫祿話里有話,火了: “公孫祿!你別倚老賣老!你要予殺這七個人是假,反對予的新政是真!你也不想想,予這十几年盡忙些什么,全盤否定了新政,不等于連予一塊儿給否了嗎?來人!把他架出去,讓他回家養老,別再對予的新政說三道四!真是,气死予了……” 虎賁武士架著公孫祿往外走,公孫祿雙腳踢蹬著: “皇上!臣是一片忠心!大新建國不易,可不能毀在這幫人手里……皇上……” 王路堂里一片寂靜,只听見王莽在那儿呼哧帶喘地生悶气。 哀章等人得過來安慰: “皇上,您別生气!這老東西是活膩味了,敢攻擊您的新政!不過您犯不著跟他治气,這路奸党,宰了得了!” 王莽眼一瞪: “宰了?要宰就宰你!你們別瞧公孫祿冒犯龍顏,予知道,他可真是一片忠心!哼,大新朝里里外外,像這樣的忠臣可不多嘍……” 長歎一聲,王莽丟下十一公,回后宮歇著去了!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