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三十六 鐵云被告,剛毅即是《老殘游記》中的剛弼


  辦完了三姐的喪事,鐵云惦念著山西煤礦的事,回淮安后,曾經接到瑞韻轉來方孝杰的回音,說是所擬礦務章程,尚待中丞審定,此后久無音息,畢竟放心不下,于是匆匆返回北京,正赶上光緒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格外明媚醉人的春天。
  這個春天是大清朝興衰存亡极其關鍵的春天,也是國難當頭列強分割中國最為凶惡的春天,又是維新空气突然濃厚膨脹到了頂點,大清皇朝出現了复蘇生机的春天。德國海軍艦隊強占了膠州灣(青島)之后,于這一年的二月,強迫清廷訂立了《膠澳租界條約》;三月,俄國海軍襲据旅順大連灣,迫使清政府訂立關于租借旅大的《中俄條約》;四月,英人強租威海衛,國勢危殆,朝不保夕,“瓜分支那”之說喧騰于世界。而列強侵略愈狠,民气憤張也愈甚,革命党人磨拳擦掌于海外,誓必推翻滿清,維新党人則鼓吹不變法不能圖存。康有為于上一年的十一月上書請求變法維新,這份奏疏是由維新人士山東道掌印監察御史宋伯魯為他遞入宮中的。伯魯字孫鈍,號芒田,陝西醴泉人,小鐵云一歲,光緒十二年中的進士,是鐵云的把兄弟,曾經屢次上疏條陳新政,成了皇上的親信。康有為和梁啟超又于今年春間成立了保國會,朝野人士踊躍參加,鐵云正在這個時候回到了北京。瑞韻告訴他,山西尚無消息,鐵云歎道:“中國官場腐敗,辦事拖拉,無可救藥,大概中丞又猶豫了吧,若是過兩個月再無下文,只得再去太原走一趟了。”
  閏三月二十三日,宋伯魯從毛慶蕃處知道鐵云回京,特地來到椿樹下三條胡同拜訪,興高采烈地說道:“鐵云,你回鄉數月,京師大變樣了,皇上看了康南海的奏章,又被列強占我沿海港灣所激怒,昨天召見了康圣人,表示了變法維新的決心。哈哈,我們維新派可以揚眉吐气了。”
  鐵云也興奮地說道:“想不到維新局面這么快就打開了,不但國家有了轉机,就是將來我辦洋務也順手多了,總不至于再有多大阻力了吧。”
  “那當然,皇上決心師法西人以振興國事,正需要你這樣的洋務人才哩。”
  鐵云大笑道:“也許時來運來,我要交上好運了。”
  伯魯笑道:“交了好運應當為維新運動出些力,明天保國會有一次聚會,康梁諸人都要發表演講,那一天我坐了馬車來邀你同去吧。”
  “好的,我一定去,以后凡是保國會的活動我都參加,我還要邀實君也去。”
  到了四月中旬,接到山西方孝杰來信,說是与福公司所訂礦務章程已經撫台核准出奏了,大概不久即有佳音,鐵云心中更是高興。四月二十三日保國會又一次聚會于陶然亭,鐵云、慶蕃都參加了,康有為慷慨激昂感激涕零地向全体會友宣告,皇上已在今天頒發了“定國是”的詔書,表達了變法維新的決心,于是梁啟超意气奮發地用他那廣東官話朗讀了上諭: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惟是風气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朕維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于國政毫無裨益。……用特明白宣示,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各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務求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机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
  啟超讀完了,忽然有人振臂高呼:“皇上万歲!”于是眾人紛紛響應:“万歲,万万歲!”意气風烈,慷慨涕下。
  宋伯魯是在大會開了之后才匆匆赶到的,散會之后,拉了鐵云、慶蕃說道:“請二位同到舍間一敘,有事相商。”
  鐵云搭了慶蕃的馬車,隨了伯魯一同來到宋宅,伯魯邀入書房坐了,仆人獻了茶,退下去后,伯魯方才鄭重地說道:“鐵云,山西胡中丞關于与英商訂約開礦的奏折上來了,大概是前天遞進宮中的。”
  “那好极了。”鐵云大喜道:“皇上批了沒有?”
  “批了,可是有人上了奏本把你告了。”
  “是誰?”鐵云和慶蕃吃惊地問道。
  “是內閣中書邢邦彥和云南舉人沈鋆章聯名具呈,請都察院代奏。”
  “奇怪,和云南舉人有什么相干?”慶蕃詫异道。
  “哦哦,我明白了。”鐵云陡然覺得一股寒意從頭到底涼澈了背脊,不禁歎道:“人心莫測啊,那個云南舉人是我居停主人趙子衡的小同鄉,考了兩次進士不中,窮居京中,落拓無聊,常作子衡的座上客,也曾見過几面。我和子衡至交,言談之間向來無所顧忌,酒后狂言,更是肆無忌憚,受聘福公司聯絡山西煤礦的事他們都知道。大概姓沈的窮极無聊,想告發我以求富貴,聯合了邢邦彥上章檢舉,不知奏折中說些什么?”
  伯魯道:“他們的稟帖雖然早已遞由都察院代奏,院中知道我与鐵云知交,都瞞了我,其實早就遞進宮中,皇上也已批交軍机處查辦了,只為山西沒有出奏上來,一直擱到現在。据軍机上的朋友透露給我,稟呈寫得很尖刻,大意是:‘近聞山西撫臣以千万金將潞安、澤州、沁州、平定等府州礦產,有典賣与意大利國,變名為洋債之議。聞所調之員,若知府方孝杰、劉鶚專門交通洋人,壟斷礦利,圖飽私囊,貽禍晉沂。劉鶚并自言,典借洋款,終不過朝廷受其累,我輩圖飽溪壑而已。’鐵云,你說過這樣的話嗎?”
  鐵云漲紅了臉,大怒道:“胡說,誣陷,造謠!我何嘗說過那樣的話?”
  伯魯繼續道:“稟帖最后還要求朝廷將你查拿遞解回籍,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現在山西奏折上來了,軍机處准備會同總署查明前稟一并辦理。看來案子就要動了,听說此案落在軍机大臣剛中堂(剛毅)手中,此人頑固得很,只怕他小題大做,揪住不放,所以邀請二位來,先遞一個信,好作准備。”
  鐵云憤怒道:“我与剛相無冤無仇,不過為了振興實業,富國裕民,堂堂正正的介紹洋商与山西撫台合作開礦,有什么貽禍山西的地方?難道眼睜睜讓大好礦藏埋在地下,而百姓無衣無食,窮困不堪,坐視不理,才算是愛國愛民有利山西嗎?憑什么告我?我不怕!讓朝廷查辦好了,哪怕鬧到刑部去,我也絕不低頭。”
  慶蕃漢道:“鐵云不要气惱,冷靜下來商量對策吧。現在朝廷中頑固愚昧的人居多,捕風捉影,混淆是非,教人寸步難行,否則變法維新也不會這么費力了。鐵云吃虧的還是申請承辦蘆漢鐵路,羊肉未吃著,惹了一身臊,被張南皮那‘均不可靠’四字考語定了終身,即使山西煤礦辦成了,有利無弊,或是利多弊少,別人也會橫加指責,以為他人可干的事情,惟有劉某人不能干,干了便是壟斷礦利,便是圖飽私囊,禍國害民。其實盛杏蓀辦洋務,拿的佣金不知其數,否則怎么有現在上千万兩的家當?盛杏蓀紅得發紫,張南皮都有求于他,可是盛杏蓀能做的,劉鐵云卻不能做,這是個無理可喻的朝廷,只能認吃虧,暫時不要再和洋人到山西去了,待風頭過了,查辦有了下文再說吧。”
  伯魯道:“此案落在剛中堂手中,凶多吉少,前途很難說,只怕半途里再竄出什么冤家來,火上加油,把案子鬧得更大了。鐵云是否暫時去南邊回避一下,以防不測。”
  鐵云道:“不論怎么樣,總不能因噎廢食。福公司和山西方面開礦的事還是要辦下去,我要有始有終,不能一走了之。”
  “鐵云可以暫時留在京中。”慶蕃道:“一番心血,不能半途而廢。好在此案最后必定交給總署查辦,我在署中可以向王爺說明原委,剛相縱然嚴刻,總也得敷衍慶王爺的面子,當可大事化小。”
  鐵云高興道:“有托實君,我的后半生有無成就,便看此一遭了。”
  原來則毅字子良,滿州鑲藍旗人,刑部筆帖式出身,只為叨了滿族的光,又熟悉案例,以刑部員外郎參与審理浙江余杭縣葛畢氏(小白菜)謀殺親夫一案,受到慈禧太后的垂青,從此官運亨通,先升郎中,后放廣東惠潮嘉道,僅僅六年就升了山西巡撫,光緒二十年人為軍机大臣。上回張之洞關于蘆漢鐵路的奏折,提到“劉鶚等四商均不可靠”,給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偏是這一回又有檢舉劉鶚的案子落到他的手中,便在軍机堂發了狠道:“劉鶚這樣的奸商,上一回寬縱了他,又勾結了洋人為非作歹,他經手辦礦還能不貪利賣國?這回非要重辦不可。”等到山西巡撫胡聘之的奏折上來,奏章中果有知府劉鶚的名字,證實邢邦彥与沈鋆章所奏不誣,于是將案子交給達拉密章京顧康民,吩咐將劉鶚從重嚴辦。剛毅此時已是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在軍机上頗有勢力,首席軍机大臣恭親王已在四月初十日薨逝,繼任的禮親王庸庸碌碌,翁同龢也在皇上頒發了國是詔之后四天被太后罷了官,以削弱帝党的勢力,另外兩名大臣平常得很,所以剛毅一言可以使人上天,一言也可以使人入地,軍机處中沒有人能為鐵云說話,前途确實岌岌可危。
  《老殘游記》寫了兩個酷吏,前一半寫玉賢,是影射的毓賢,后一半寫了剛弼,有人以為是影射剛毅,有人則不以為然,認為剛毅并不曾在山東做過官,不過是“剛愎”兩字的諧音罷了。說穿了,鐵云后來下筆寫到剛弼時,想到的原型确實就是剛毅,否則百家姓上沒有姓剛的,何以選了剛弼這個滿人的名字做書中的角色,實在是為開采山西煤礦,受了剛毅的打擊太大,結下了冤仇,所以和他開了玩笑。而就剛毅日后在庚子之亂中昏聵誤國的表現來看,僅僅寫他是個打著清官旗號的酷吏,還是抬舉了他。
  顧康民奉了剛毅從嚴查辦劉鶚的指示,大致看了一下邢邦彥等的檢舉稟帖和山西巡撫的奏折,便寫了一張短簡,喚侍候軍机處的小听差——通稱“蘇拉”的,約請總理衙門司官來軍机處商量,因為軍机貴重,關防嚴密,向來是不到其他衙門商談公事的,多數是咨函往來,偶事需要面商,則約請有關官員到軍机處南屋茶水間面談。蘇拉才走了几步,顧康民忽然靈机一動,急忙開門把蘇拉叫了回來,說道:“這件案子我還要再斟酌一下,不忙去。”于是定下心來把案卷細細推敲了一會,暗暗叫聲“僥幸!到嘴的肥肉几乎斷送了。”他想山西借債一千万兩,實收九成,那余下的一百万兩必有相當一部分進了劉鶚的荷包,少說也有二三十万,若是乘此机會敲他一下,對半分潤,豈不就可到手十多万兩銀子,哈哈,可發了大財了,真是踏破釘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他也不辦公事了,提筆在手,舖紙在桌,卻半天不落一字,腦中飛快地轉動,調動了平日蓄積的攔路打劫、坐地分贓,偷梁換柱,落井下石种种貪污弄錢的本領,琢磨如何卡住劉鶚的脖子,把他發的洋財掏了出來。想定了,也到了傍晚換班的時候,夜班章京來接班了,他赶緊收拾文件,腳底擦油,出了東華門,去找一個在窮禮部當差的筆帖式滿人長順,教他如此如此,事成當致酬一百銀元。長順嗜賭,家中吃盡當光,正逢山窮水盡的時候,忽來一筆橫財,一口答應了下來,當夜就到椿樹下三條胡同來叩開劉鶚家的大門。
  鐵云見李貴遞進來一張名帖,上書:禮部筆帖式長順,知道是個滿人,卻不認得。正在沉吟,那人卻已賊頭狗腦地闖進書房來,拱手道:“鐵翁請了,小弟有一樁要緊的事,特來為閣下報信。”
  鐵云見那人猥瑣短小,淡眉細眼,小眼珠子卻十分靈活,一身袍褂已是油光閃閃的了,不覺詫异道:“劉某不曾与足下見過面,不知有什么事見教?”
  長順又鬼鬼祟祟道:“請貴管家回避,以便奉告。”
  鐵云皺了皺眉,揮手道:“李貴,下去關緊門戶,非是熟人,莫放進來。”然后用命令的口气向長順道:“有話就快說吧。”
  長順老臉厚皮慣了,訕訕地自己坐了下來,說道:“鐵翁是在經辦山西煤礦的事吧?”
  “這個關你什么事?”鐵云瞪眼道。
  “有人把你告了,皇上都批下來了。”
  “我知道。”
  “剛中堂准備將閣下狠狠嚴辦,鐵翁未必便知道了吧?”
  “你怎么知道的?”
  “有個關心鐵翁的好心腸人,特地透露給我,要我給閣下透個信,早作准備。”
  “剛中堂准備怎么樣?”
  “那也無非是革職,流放,抄家吧。”
  “哼,讓他辦吧,我劉某人沒有錯處,不怕!”
  “嘿嘿,鐵翁,話不是這樣說。剛中堂一言如鼎,他若定了你的處分,皇上都不會駁回的,那時再沒法救了。我那位朋友很熱心,他久已景仰鐵翁,愿和你交個朋友,只要你開個口,他就替你去活動,絕不致于弄到流放、抄家的地步,弄得好,還能保住官,照樣替洋人辦事。”
  “呵呵,天下有這樣的好人?大概是想要些好處,在我的身上打主意吧。”
  “啊啊,天地良心,我那朋友是個正人君子,分文不取,在下更是白給你跑腿,只是前途牽涉了軍机、總署和山西不少大小官員,多少都得點綴,這就看你的意思了。”
  “你爽快說吧,要多少錢才能銷案?”
  長順伸出三個指頭晃了兩下,鐵云道:“三万?”
  “不,是三十万!”
  鐵云大笑道:“我就知道你不是吃素的,是想大大敲我一記,哼,三十万,做夢!”
  長順落价也快,“那就二十万吧,不行?爽快,十五万,也不行?那就十万,再不能少了。”
  鐵云終于怒气勃發,拍案道:“鼠輩膽敢戲弄老子,給我滾!”
  “唷唷唷,有話好說,怎么開口傷人,你別后悔!”
  “滾!”鐵云气极了,喊道:“李貴,把他攆走!”
  李貴倏地站到面前,捋起袖子,像擰小雞似的抓住長順往外就拽,罵道:“小子膽敢戲弄咱老爺,下回再來,可得把你下了油鍋煎煎炸炸喂狗吃!”
  長順一路嘶叫咒罵,連滾帶爬地被推出了大門,然后又對著門內大罵道:“劉鐵云,不識好歹,老子要你好看!”
  長順匆匆赶到顧康民家中,說道如此這般,康民送了十兩銀子給他,說道:“不能叫你白跑。劉鐵云不知天高地厚,我自會對付他。”
  次日,康民到了軍机處,命蘇拉約了總署專管礦務的司官趙仰堯進宮面談,將山西奏折和邢、沈二人的稟帖交給了他,說道:“貴衙知府劉鐵云自從上次蒙蔽朝廷,意圖勾結洋人承辦蘆漢鐵路被識破之后,不思悔改,又做了洋人的爪牙,典賣山西多處礦山,罪大惡极,完完全全是個漢奸了,皇上十分震怒,將此案批交軍机會同貴衙查辦。奉剛中堂之命,對于漢奸非從重嚴辦不可,所以請老兄過來當面商酌。”
  仰堯是進士出身,以工部郎中調充總署章京,一向處事穩重,听了康民的話,便將兩份公文仔細看了一遍,合上卷頁,說道:“我看此案關鍵在于山西是否曾將潞澤等州礦山典押与洋人,從山西撫臣奏折所附礦務章程看來,并無此事,不過是地方官府借洋債辦礦,這是朝廷允許的,況且經過山西撫台點頭,看不出劉鶚該受處分的地方。”
  康民連連搖頭道:“仰堯兄,漢奸劉鶚与洋人關系密切,不得好處,怎肯替他們賣力,得了好處豈無賣國禍民的勾當,這都要細細的查訪,不能遽下結論。這份案卷有勞閣下帶回查辦,劉鶚這個人不能再讓他經手山西的礦務了,要立即撤銷那個山西礦務公司,仍由商務局承辦,這是一;其次劉鶚品德卑劣,不能再在朝廷做官,應該馬上革去他的知府,這是二;再則,他受了洋人的賄賂,那些好處都該涓滴歸公,所以應該抄家,沒收他的財產,這是三;最后,此人留在世間,終是個賣國害民的禍根,朝廷有好生之德,姑免他一死,流放軍台效力是必不可少的。兄弟這些話不是個人之見,是体會了剛中堂的意思,將來我們兩家會銜出奏時,是否就照兄弟剛才講的四條上奏,請老兄轉稟慶王爺定奪。”說罷拱手送客。
  仰堯挾了卷宗气鼓鼓地出了東華門,暗暗嘀咕:“既說是商量,哪有只憑一家之言,未經查辦,就定下了處分意見的,也未免太小看總署了。”于是回總署去稟見慶親王奕劻。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