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后備人才是一國足球運動發展的基礎,世界各足球強國都以戰略的眼光,投入巨大的力量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培養足球后備人才。因此,一時間足球界人才輩出,'98世界杯賽上,當人們看到英格蘭不滿20歲的小國腳歐文机敏地將球送入网窩時,不禁感歎:“江山代有才人出”。 這時候讓我們將關注的目光拉回中國。 這個時候,承載了中國人太多希望的健力寶青年人已經回國解散,他最終的命運是分散到母隊打聯賽。 這支隊伍從組建之初,肩負的任務就明确無比;為2000年奧運會和2OO2年世界杯做准備。 可是,這棵培育于异國足球土壤的華夏植株卻沒有開出我們預想的那么艷麗的奇葩。 從折戟世青賽到磋跎大運會,國人已經逐漸接受了他所帶來的失望。 其實,我們本不該有那么高的期望值。指望他們像5O年代年維泅他們那樣,派一支隊伍到國外留學,回來后成為“常備軍”代表國家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職業足球發展到今天,沒有一個少年才俊不是在激烈的聯賽中成才的。如同朱廣滬所說,這支隊伍有6名隊員(近三分之一)入選國家隊,已經很不容易了。 足協的苦心也是很容易体會的。為官一任,誰不想在自己的任期內讓中國足球來點脫胎換骨的變化?比如說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那該是多么至高無上的榮耀!基于中國足球現狀,就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 既然以整支健力寶隊包打奧運會和世界杯的希望落空了,那么,國內的同齡足球人狀態又如何呢? 當1997年中國隊沖擊世界杯失利后,人們把眼光投向了2O歲左右的青年球員。該年度和這一年齡有聯系的大賽有三個:中國青年隊參加的第九屆世青賽、國內奧林匹克青年聯賽、以青年隊員為主的奧運會比賽。 在世青賽上,健力寶隊以2平1負1場未胜的成績在小組賽中墊了底,不能不令國人大失所望。体能較差和對抗能力不足是健力寶隊的最大弱點,在聯賽風雨中磨練這些隊員是當務之急。 奧林匹克聯賽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是缺少個人意識、技術都比較突出的隊員和具有明星資質的隊員。而造成青年隊員缺少先進人物的原因是教練員素質不夠高。 在八運會上,由于各地可以有5名老隊員參賽,致使各隊老隊員的水平和臨戰狀態成了主宰比賽成敗的關鍵,而眾多青年隊員并沒有呈現出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喜人勢頭。 當年戚務生選拔國奧隊隊員時,抱怨73~74年齡組球偏少,平均每三個适齡球員就要選出一個國奧隊隊員。而如今,77~78年齡組隊員在數量上占据很大优勢。轉眼2OOO年奧運會預選賽已在眼前,這是本世紀中國足球的最后一個机會。如果不能抓住,那么本世紀中國足球在沖向世界方面几乎顆粒無收如果足協不能高度重視,拿出新的舉措的話,面對2000年,我們仍然難以作出令人滿意的回答。 所有這一切,都暴露了這樣一個問題:時至今日,中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的現狀仍然勘憂。 在原有計划經濟模式下,青少年足球訓練体制為:一般開展學校——傳統布局學交——區少体校——市少体校——青年隊——專業隊,為線型培養和選拔体系。由國家撥款,确定編制,經過教練員首選,采用純計划的組織形式進行。這個体制渠道單一,常常不能适應變化著的實際,自我調整能力差,缺少靈活性,當教育強調智育或共它變化時就無所适從。出現了体校學員不足的現象,選中的學生不想來,想來的素質不高,文化學習成績差,出路沒有著落。這影響了計划范圍外學校開展足球活動的積极性。因為計划內傳統學校、少体校的學生來源。 經費、技術力量均优于普通學校,形成不公平競爭狀態,導致整体上訓練積极性不高。 希望杯、幼苗杯、萌牙杯三大賽對于青少年足球工作的普及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舊体制下,由于行政力量的介入,不少地方為了壟斷三大杯的冠軍,不惜將尖子隊員集中起來進行早期專業化訓練,從而使其它地方失去了參賽的積极性。 而大多數地區都為奪杯而戰,從而不惜半原本應系統化的青少年訓練拆得七零八落:當一個地方發現另外一地方某一年齡組的選手成績占优勢時,就會另辟一個年齡組進行選材和組隊,從而避其鋒芒,迂回作戰。因此,試驗從表面上看比賽結果花團錦簇,但實際上已經危机四伏。 在全國各地,早期的足球業余訓練形式大多發生了變化,甚至從7、8歲的“尖子隊員”開始,就都集中到一所學校,進行學習,食宿、訓練三集中。市体校招生年齡越來越小,孩子們由于過早地端上鐵飯碗,導致缺乏競爭對手,比賽少,訓練缺乏針對性,訓練周期長,淘汰率高的結果,并有可能過早地結束運動生涯。 另外一些對于足球有著濃厚興趣、并且有一定天賦的孩子,在沒有入選体校后,几乎就与足球無緣了。体育教師搞課余訓練在制度上沒有明确規定,搞不搞都一樣,不搞沒有矛盾,搞了反而与其它學科有矛盾。而且不計或只計一半工作量。訓練補貼低,加之体育經費緊缺,群眾性足球活動日趨萎縮。小學隊少,中學不搞,体校人少,中小學比賽极難組織,孩子們只能望球興歎。 進入8O年代末90年代初,情況更加惡化:一、學校教育主導思想偏重抓智育,限制了体育的發展;二、早期公共場所減少,缺少進一步開展足球運動的物質基礎;三、青少年足球教練員待遇低,各体校經費不足導致辦學困難。 中小學足球在萎縮,業余体校在萎縮。 興旺時北京的少体校足球教練為47人,1994年只剩21人。其中一半以上教練員年齡在52歲以上。3O歲以下的教練員只有2名。 組織中小學比賽,最有名的海淀區只有三個隊報名。 中國足協的一份關于部分地區青少年足球運動現狀的調查表明:大連、延邊、沈陽、北京、天津、江蘇、廣西、佛山、廣州、武漢、青島等11個地區經常參加足球訓練的8~18歲青少年約86O9人,占25.5%。 根据同一份調查,甲A隊伍中的大連、吉林、沈陽、北京、江蘇、廣東等7個俱樂部,自己能控制的后備力量,平均每個年齡段8~16歲為58人,17~21周歲為28人。這意味著從2~3名青少年運動員中就要選拔出一名職業運動員。 可想而知,在這樣小的基數中選取球員,效果會是怎么樣。 根据國際足聯提供的資料,巴西的足球俱樂部有300631個;德國(不合原東德)122345個,青少年隊7 支;意大利有300618個俱樂部,青少年隊28000支;阿根廷有17474俱樂部,青少年隊1200支……多數獲得巨界杯決賽權的國家,其俱樂部隊的數量在5000—15000之間,青少年隊在2000—3 之間。 在我國,根据中國足協統計,參加全國比賽的俱樂部和代表隊不足100個,青少年隊50支。而韓國已有足球俱樂部476個,運動員2947O人,日本也已有1984個俱樂部。 因為足球要同世界強國看齊,因此在后備人才培養上,也讓我們一次比個痛快:中國足協數据庫表明,中國每1000名注冊球員中就有120名職業球員。而在英格蘭,每千名注冊球員才擁有一個半職業球員,剩下全是青少年足球愛好者。大凡發達國家,都有這樣的一個人才金字塔。中國足球人才分布几乎是自上直下的木棍狀:職業、半職業球員1O37人,青少年球員2733人,体校學生39O5人。沒有一個堅實而寬大的基座,怎么會有高度呢? 德國是國際足聯最大的會員國,注冊球員已達551.58万人。曾經一度引起足協不安的青少年足球問題已穩中轉好。14~18歲的青少年球隊明顯增加,已達到369支,運動員人數為15900人。14歲以下的球隊有2196支。每個甲級俱樂部擁有15~3O支青少年隊。在阿根廷,這個數字為1O支。 在意大利,足球運動從城市普及到鄉村,在平均2000人的村子里,除成年隊以外,有8~9個少年學生隊,8O%的少年會踢球。 著名的足球俱樂部在全國駐有上百名觀察員,為俱樂部選拔從8歲開始的各級年齡的運動員。在意大利,球賽制度已經法制化,全國舉行的從6歲開始一直到20歲的8個年齡組的青少年比賽。 英格蘭足協要求各個職業俱樂部必須建立青少年發展中心,并定期向足協注冊和交費。現在英國一個郡就有1400個俱樂部,除了100多個成年俱樂部外,其余都是青少年俱樂部。英國俱樂部每年的比賽很多,1個郡1年就有15种賽事。由于青少年比賽太多,足協不得不限制各青少年俱樂部1年的比賽場次能超過60常荷蘭向國際足聯注冊登記的運動員為96万名,占人口的6.86%;西德居第二位,42O万名運動員,占人口達6.83%。 我國注冊運動員只有2.5万人,只占人口的万分之一強。 即使從足球普及相當高的大連市來看,青少年足球人口亦日趨萎縮,加之城區38.5%的中、小學無操場,對發展体育特別是足球构成极大的威脅。 “足球要從娃娃抓起”,是多么富有遠見卓識的一句話! 楊一民說,沒有青少年足球規模的一國足球,其足球的社會化、市場化、職業化程度是不可能提高的。沒有青少年足球質量的一國中球,其足球水平絕不可能走向更高、更強的境地,也就不可能穩定地立足于世界。而中國足球改革五年,水平有長進,卻只是一個層次原有基礎的突破。巨大的潛力尚未挖掘,當前最關鍵就是要迅速改變青少年足球現狀,使這批隊員的發展与當前職業化的步伐相協調……職業化几年我們在培養后備力量方面都做了些什么呢? 急功近利使人們習慣于將繁榮在表面舖開,習慣于迅速組建俱樂部,迅速打入甲A、奪冠。一時間,甲A、甲B大熱,請教練、買球員、給高薪——足球“包沫”泛起。 有普及才會有提高,而且,小隊員時時面臨激烈的競爭和殘酷的淘汰,必將造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和敬業精神,使中國足球發生質的飛躍。 可是沒有人愿意來做這樣的工作。在轉軌時期,大家也都不認為自己有這樣的義務。一個优秀足球運動員的成長平均需要1O年的系統訓練,至少也要5——8年,望著金錢滾滾的足球市場,這畢竟時間太長、速度太慢了。 誰都知道,國內足球運動員价值与价格的背离是由于人才极其匱乏造成的。但几乎所有的甲A俱樂部老板都不情愿拿出這筆錢來投資后備人員的培養。現在一支青少年足球隊每年費用不超過2O万,以1O年為一個培養周期,培養成一支成年隊伍不過才2OO万左右,不過是一位大牌球星的身价。中國足協不得不作出硬性規定,各甲A俱樂部必須建立自己的一、二、三線配套体系,否則罰款。可是各個甲A俱樂部都聲稱自己有三線隊,實際上相當一部分都是假的。許多俱樂部采用花錢租青年隊代表他們打全國比賽的等各种方法蒙混過關。足協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過且過。 足協對二、三線隊伍的規定井很明确,一些青少年隊可以以挂靠、借調等形式參加比賽。 前衛寰島隊曾花錢從武漢買來一支青年他,自己用了几天,一看有利可圖,轉手以15O万元的价格賣到了重慶,淨賺8O万之后,又在梧州冬訓以前買進一支,避免中國足協的重罰。青少年足球投入不足,是中國足壇的老問題。雖然中國足協早已明令“甲A隊伍必須有三線隊伍,否則該俱樂部將受到重罰”,但1996年參加甲A三線隊伍比賽的許多俱樂部仍然沒有自己的隊伍,是臨時花錢買來充數的,連甲A冠軍万達隊也不例外。 1997年“小甲A”的情況有了明顯改善。甲A俱樂部大多有了自己的三線隊伍。万達隊還請來著名教練李應發出任主教練。唯一例外的是前衛寰島隊俱樂部,他們的三線隊是由海南省一支体校隊客串的,5場比賽輸球達3O多個,和其他隊相比明顯不在一個檔次。 以大充孝弄虛作假是三線隊比賽中的頑症,而監督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監督手段是骨齡檢查,但令人費解的是,在賽前拍X光后不立即公布結果,而是先讓球員參加比賽,然后才公布結果。雖然這樣做使万達隊3名隊員受罰,但受到處理僅是將其成績降到第11位。更滑稽的是,超齡隊的主教練李應發卻成了最佳教練。因為處罰較輕,超齡情況并不止万達一家。一些帶隊參賽的教練就戲稱:許多球員的肌肉發達程度遠超過了其年齡,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 站在世紀門檻的這一代年輕的足球人,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身上肩負著的是中國足球的21世紀。我們將怎樣塑造我們跨世紀人才呢? 當我們轟轟烈烈地將足球改革推開的時候,偶爾回首一望卻發現青少年培養成了“三不管”地帶。 舊有体制雖然不好,但至少保證了后備人才的緊密銜接,至少有人管。好在“三不管”狀況沒有持續太久時間。 一大批民辦足球學校、足球俱樂部應運而生了。其中北京市最活躍,在足球運動發展較好的大連、上海、沈陽、成都等,足球學樣為數也不少。 以北京市足校、足球俱樂部發展狀況為例就可以對此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1995年,在北京市足協注冊的各類俱樂部共有七、八個。 到1996年上升為12個,其中業余俱樂部是以傳統的業余体校与運動學校的形式存在的。 到了1997年,各類俱樂部一下子增加到45個,其中大部分都是社會力量興辦的。打破了傳統的只是國家興辦体校和運動學校的格局。 1998年年略有下降,業余俱樂部為36個。運動學校有中國足校北京分校、龍力足球學校、第三体校等三個。另外有8個區業余体校。 這么多的体校、足球俱樂部出現的原動力是職業聯賽激發了人們從事足球運動的興趣和愿望,其中很多人將自己的擇業方向定位在足球上,原有的訓練体制已無法滿足孩子們日益增長的踢球需要。 從辦學者的身份上來看,大体上由三部分組成:企業的老板、原職業隊的教練或退役隊員、企業和体委聯辦。這三類人辦的足球學校和俱樂部又不相同,企業老板有較雄厚的資金,大多規模較大,有的還建起三集中足球學校,不但管教踢球,而且可發中學文憑;原職業隊教練和退役球員辦的業余俱樂部,規模小一些,但也有例外,如高丰文足球學校;企業和体委聯辦的介于兩者之間,他們大多借助企業的資金优勢和体校隊員优勢,以原來業余体校現有隊伍為基礎籌建新的俱樂部。 不可否認,社會辦學确實有許多進步作用:改變了僅靠國家撥款培養青少年后備力量的單一渠道;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各种場地資源;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投身足球運動,既可以普及足球運動,又可以為選拔專業人才開辟渠道。 但是,社會辦俱樂部存在著許多問題,有的甚至被送上了法庭。 收費過高是學生和家長的普遍反映的問題。 巴西球王貝利說,有錢的孩子是踢不好球的。 足球學校的看法和貝利的觀點恰恰相反,他們認為:職業足球運動之所以取得高收入,与其初期的高投入有必然的關系。 在實現職業化之前,培養球員的高投入完全由國家負擔了,而如今,這筆錢絕大部分不可避免地要由家長負擔。 辦足校的商人亦有難言之隱:在商言商,足校是民辦性質,開銷很大,僅場地租用一項的支出就夠大的,加上不能以營利為目的,學校只能出現“貴族化”傾向了。 招收無章法、教學無保證是足校存在的第二個問題。 仍然是在商言商,面對越來越多的足球學校和足球俱樂部,市場越來越校為了能夠盡量搶占市場多招學員,足校和俱樂部往往不能嚴格把關,從而產生一系列問題。 既然足球學校是“學校”,那么就應該有一套比較完善、比較系統的招生規則,确立本校的錄取分數線。然而,除了個別學校實行考試、体測外,絕大多數學校只是走過場而已,基本上是很簡單地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有的則在招生廣告中開誠布公、直言不諱:“身体健康者均可”。有的手續簡單,連學生面都不用見,來個電話,就可獲得入學通知單。 須知,足球是一項對抗性強、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淘汰率較高的運動。這要求運動員除了后天環境、營養、訓練以外,還具備一定的先天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有的孩子即使再努力,也無法走上職業運動員道路。缺乏專業知識的家長和學生在職業足球滾滾而來的名与利的驅使下,往往很難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即使有所意識,他們的足球知識也無法幫助他們作出判斷。 而作為專業的足球學校,為了确保自己學生的質量,也為了不誤人子弟,應該使招生正規化、系統化、嚴格化。這是一种對孩子負責同時也對自己辦學質量負責的態度。 而且足球俱樂部的生命力并不都是那么旺盛,時常會有停辦的情況發生。如果一般性普及俱樂部解体后,球員可以轉到其他俱樂部,這影響并不大。比較麻煩的是三集中的足球學校和俱樂部。這類足球學校一般收費較高,有的還要求學員將學籍自普通學較轉入。而參加這類足球訓練的學員,大多數今后是以從事職業足球為目的。因此,這類學校解体會給學員帶來巨大損失,耽誤的不僅是學員前程,有的孩子的學籍都沒有了。 這類學校的審批,主管部門應該采取審慎態度,教育部和体育總局都應當加強領導和監督。 足球學校的辦學水平令人不無憂慮。中國教練水平不高是眾所周知的,教練中佼佼者都在甲A甲B中大顯身手,來辦學的要么是只有實踐而無理論的退役運動員,要么是有理論而無优秀球員体驗的体育教師。如果沒有优秀的指導教員、那么教學的質量是無法保障的。 而大多足球學校除了在專業課上有欠缺外,文化課的欠缺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鑒于民辦足校存在的一些問題,各級政府已經介入,有的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的審批、注冊和管理制度。這就是為什么足校、足校俱樂部的數量有所下降的原因。 而且,很明顯,單靠來自民間辦學渠道來推動中國足球跨入21世紀無异于用小手工業作坊与大机器生產相對抗。在青少年后備力量培養問題上,每一國足協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歐洲足壇,青少年球員的訓練差不多都是由各家俱樂部組織實施,英國也不例外。在8O年代以前,英國各足球俱樂部都各自擁有一套特別的訓練方法,去培養他們認為有前途的球員。今天歐洲各國差不多還沿襲這种青訓模式,但素以保守著稱的英國人卻早已另辟蹊徑了。 1983年英國三大足球机构(英國足球總會、英國球員聯合會和英國聯賽委員會),在本國政府資助下推出一項新的青訓計划。這項計划的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是統一各俱樂部標准不一的訓練計划,促使各俱樂部對青訓工作的重視。 英國足球圈的有識之士敏銳地指出:沿襲數十年的青訓体制,由于各俱樂部對青年球員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導致青年球員的素質、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青訓工作成效甚微。歷經10年的研究与探索,他們推出一套适合各俱樂部實際操作的新青訓計划,對青年球員進行統一的系統化訓練。 為了保證青少年訓練能夠成功,不至于半途而廢,英國足協設計了一整套系統的青少年訓練大綱。這對于以胜取人的職業足球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無論俱樂部領導還是教練都常常處于不斷更迭之中,有了這套大綱,即使俱樂部管理層有所變動,也不會使整個計划擱淺。 英國三大足球机构聯合會聯合資助了一個獨立的教育團体——球員教育及訓練中心。政府的勞工部每年給与球員教育訓練中心一定的經費,然后再由該中心按實際需要分配給各俱樂部。一般每年該中心都對青訓工作投資375万英鎊的經費。各俱樂部本身也必須負擔41%的費用。 該工程實施以來,已經為英國足壇培養了以舒亞納、福勒、薩頓等人為代表的1000名优秀青年球員。它尤其受到了那些經濟實力不太強的俱樂部的歡迎,他們可以得到优秀的青年選手來補充自己的力量。至少,把這些新秀賣掉,可以賺一筆錢。 英國足總學校是英國青訓計划的一個成功之處。它是一個兩年“全職”的訓練計划,16~18歲的优秀球員可以對它提出申請。 足總學校是球星的搖籃。他的負責人索克斯說:“足總學校的教練絕對是一流的,他們都有一种特殊的獻身精神和敬業精神。這些教練明白他們是為英國足球的永恒利益工作,沒有人會去計較個人得失。”如今活躍在英超聯賽的天才少年差不多個個都是英國足總學校的出品。科學化的系訓練,一流的師資和完善的教育系統使英國青訓工作這一人才流水線成效顯著。 對小球員要求嚴格是英國足球的一項傳統,足總學校自然也不例外。它的宗旨是:不栽培不學無術的孩子,要保證每一個球員退役后仍可擁有一張學位證書賴以為生。因此它規定:首先,學員一定要完成某一程度的學業才能提出入校申請。這是為保證青少年進行專業訓練前不致影響他的學業。其次,入校后的學生不集中住宿,离家較近的孩子回家,离家遠的孩子被安排到一些愿意接納他們的家庭中。這种做法是阿賈克斯俱樂部的翻版。他們認為,年輕孩子們不應生活在封閉環境里,足球也不就應該是他們人生的唯一內容。他們應該從家庭和社會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使自己終生受益。正因為這樣,足總學校培養出來的球員具有相當的文化素質和极強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成長的道路上,來自足總學校的學員飽嘗競爭的辛酸和苦澀。因此他們往往能夠變壓力為動力,舒亞納是他們中的最好代表。他曾經擺脫來自費迪南和阿特金森的陰影走到陽光下,一躍成為英國隊的第一前鋒。歐文也是足總學校的學生,他14歲入校,經過近4年的專業學習和訓練,足球水平大有長進,身体素質和心量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鍛煉,17歲便入選利物浦青年隊,又從青年隊中脫穎而出進入成年隊。 系統化訓練和內部激烈競爭使脫穎而出的青年球員素質過人,也使意气風發的英雄少年層出不窮,這也是英國足球越來越受到世界矚目原因。 在分布英格蘭全國的足球俱樂部里,約有140個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1 余名8~16歲的青少年參加足球訓練。 中國職業聯賽以來,大連万達隊可以說是最風光無限的隊伍。 大連匡正了几年來的一個偏頗:何必搞普及,何必搞少儿足球,只要有錢,好球員全買過來就是了。因為此路不通。 前衛寰島隊的隊員來自全國的五湖四海,以金錢為紐帶聯系在一起,隊員雖然是好隊員,但球隊始終不是好球隊。 隊員們從四面八方來淘金,雖然最具有職業足球气息,但缺乏集体榮譽感以及“鄉土觀念”。這樣的隊伍容易散。前衛俱樂部的人都說,前衛隊是很奇怪的,比賽打順了就勢如破竹:但稍挫折,就會一盤散沙,潰不成軍。 在一個缺乏足球基礎的地方,僅靠金錢是不可能創造奇跡的。 國際足聯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對足球事業發展、足球水平的提高產生決定影響的因素的是足球傳統。歐洲職業足球的輝煌,正是建立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之上。 僅僅在几年前,廣東還在為廣東有四支甲A球隊而沾沾自喜。而如今,几乎所有的報紙都在探討“南粵兵團潰敗的原因”。 足球俱樂部的競爭在一定程度就是后備力量的競爭。足球俱樂部的戰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備力量的培養。廣東球隊早在1995年就面臨著問題,廣東擁有四支甲A球隊,可這四支甲A球隊二、三線青年少年球隊能否占到全國甲A球隊的三分之一? 近几年來,廣東足球一直都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出現,這不能不說是廣東足球的悲哀。 后備力量不足當然有俱樂部的責任,但職業聯賽也只開展了几年,把責任完全推給俱樂部也是不公平的。俱樂部需要优良的外部環境,行政机關的力量在青少年培養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在新的后備人才培養机制建立之前,廣東的俱樂部仍然只能依賴于舊有体校培養輸送人才。但是當体校的教練們發現,他們的職業隊同行都已腰纏万貫,而自己卻僅僅靠可怜的工資維持生活時,他們的不平衡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廣州,体校教練在外兼職是很平常的事情,受損失的當然是他們的体校學生。 以盛產國腳而聞名全國的梅縣近年來無聲無息,經濟發展的滯后阻礙了足球的發展,當年廣東足球最大的人才供應基地几乎無人才可供。 而相比之下,中國的另一個國腳基地——大連還有一線生机。 大連人有其它地方難以比擬的足球空气,男孩子能踢球是英雄的象征。 而青少年的成長是需要一個好的環境的。 大連之所以建國几十年人才輩,除了足球傳統悠久、球員先天素質良好以外,大連市政府、体委、各單位為此作出的努力也同樣是不容抹煞的。大連踢球的孩子很多,而引導他們、組織他們、培養他們僅僅靠一兩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 最負盛名的東北路小學多年來為國家隊、遼宁隊、大連隊輸送了150多名人才,蓋增圣、蓋增君、賈秀全、王濤等都是該校的學生。因此東北路小學被譽為“足球健將的沃土”、“足球明星的搖籃”。 大連足球一花獨秀絕不是偶然現象。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下大力气實施。 首先,要著重于提高足球普及水平,會員協會、職業俱樂部和學校部門必須同步工作。足球運動員不可能單兵作戰,獨自成才。一支成長中的球隊,每年需要進行不少于40——50場的正式經比賽。這樣球隊就應該存在于一個不少于十几支球隊的大環境中。足球運動員的成才模式是星團式的,培養优秀足球運動員,需要規模經營。 我們也看到,足球人才培養是一個大有潛力可挖的市場,國外很多的半職業、業余俱樂部都以培養和出售年輕運動員來“維持生計”,這在客觀上培養了大批年輕球員。而職業俱樂部進行梯隊建設既可以充實自己的一線球隊,又可以以出售球員壯大自己財力,因此干勁十足。雖然受博斯曼法的沖擊,球員轉會不再受高額轉會費的限制,但鑒于中國足球現狀,仍可在青少年球員轉會時支付給培養俱樂部以培養費,使之有利可圖。 在利益的驅動下,使更多的人投身到青少年足球事業中去。 其次要大力提高教練員水平。教練員歷來是說也說不完的話題。中國教練水平低下中國足球久居低谷,徘徊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青少年時期正是成長的最關鍵階段,而青少年足球教練卻是中國足球的薄弱環節。很多運動員都是退役以后直接去教小孩儿,能傳授給學生們的只是當年自己從教練那儿學來的東西,導致了中國足球的“近親繁殖”。中國青少年足球教練都應接受專門的培訓,時間或長或短,但至少要掌握基本的足球教學訓練与比賽組織的方法。 有人將中國青少年足球稱為中國足球的“希望工程”,听起來令人一震。 1995年,足協對女足和青少年足球投入42O万元。1996年,上升為64O万元。 這個數字對這么大一個國家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也不是沒有錢,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有那么多有實力的商家競价購買中央電視台黃金段位的廣告播放權,卻只有一個健力寶公司資助中國青少年隊留學巴西。后者花費不比前者多,廣告效應決不經前者差。更何況,對于中國足球來說,這是功在千秋的義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國足球的百年大計應以青少年為本。 ------------------ 文學殿堂 FUMA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