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海軍任上顯才華,軍備訓練眾惊訝; 雷厲風行渾身膽,邪气惡習被沖刷。 富蘭克林·羅斯福擔任海軍助理部長,如魚得水,情緒十分高漲。從此,這個31歲的年輕人,要肩負起整個美國海軍的技術領導和業務建設的重任,加上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公務十分繁忙。他曾風趣地對記者說:“今天羅斯福很忙。你們記得上次另一位姓羅斯福的人,擔任同一職務時的情況。”這無疑指的是西奧多·羅斯福。1898年西班牙——美國戰爭爆發前夕,西奧多·羅斯福在海軍部長缺席的情況下秘密命令喬治·杜威准將在宣戰后立刻襲擊西班牙在馬尼拉的艦隊。 如今,這位年輕的羅斯福,像義勇騎兵團的騎手老羅斯福一樣,從助理海軍部長開始,然后擔任紐約州長,最后登上總統寶座。紐約州議員桑德斯在給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中說:“我為你的好運而由衷地高興,并希望你能沿著另一個羅斯福的道路堅決走下去,從目前的職務一直到總統。” 羅斯福擔任助理海軍部長7年半的經歷, 為他后來在戰爭中擔任總統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置身于新的環境之中,羅斯福像一台渦輪机似地拼命干。當海軍部長丹尼爾斯不在時,羅斯福代行部長職務,并參加內閣會議。羅斯福主持海軍的日常事務,職責包括采購、文職人事、預算事務及船厂、船塢的管理和部隊的裝備等。這些工作為羅斯福提供了寶貴的行政管理經驗。他學會在危机時如何管理一個大的聯邦机构,總統在戰時如何行動,如何与盟國制定共同的目標以及一個主權國家如何适應全球性戰爭中的軍事需要。羅斯福雷厲風行的工作態度。就像在死气沉沉、昏睡不醒的海軍部的官僚机构當中爆炸了一顆重型炸彈。 羅斯福上任不久,就在他新的管轄領域里作了一次全面檢查。情況正如他過去所听到的一模一樣。太平盛世的虛假安全感沖刷著艦隊,沉積了一層漠然置之、高枕無憂的淤泥。高級司令部猶如几百年前西班牙大帆船的船尾樓,里面充斥著廢物;戰斗人員的士气低得跟潛水艇的船底一樣。軍艦雖油漆一新,銅制器件在閃閃發亮,炮膛擦得一塵不染,但是人們的腦袋瓜卻在發霉生銹。羅斯福把視察的情況,直言不諱地告訴大家:“過去對美國海軍的估計遠遠超出了它的實際,我們號稱已經建造或正在建造的軍艦有三十六七艘, 放在第一線的只有16艘; 我們的海岸線長達2000英里, 其中只有200英里有海岸炮兵防守。”他越講越激動,最后竟情不自禁地說:“如果我是日本人,在打垮艦隊之后還不能在那1800英里的某一地段登陸,那么我宁可剖腹自殺。” 經過詳細調查之后,羅斯福看到,由于海軍缺額1.8万人,許多軍艦都因人員不足而擱在那里。但那些現役軍艦的效率卻相當不錯。最令人擔憂的要數造船厂的狀況了。所有的財力和人力大都花到船上去了,但這些船厂多數技術陳舊,管理落后,生產出來的都是老的產品。羅斯福認為,“這也是一种十分危險的情況,因為艦隊如果沒有更新的設備,就好像一個長著‘玻璃下巴’的拳擊師,只要受到一次打擊就一敗涂地了。” 同樣,海軍的管理机构自1842年起就基本上沒有變化,陳規舊習嚴重,官僚主義盛行,工作效率极低。由將軍或上校領導的這些司局,只知道爭奪优先地位和經費,而不考慮相互協作和通盤的政策。公文長期旅行,在部內轉來轉去,缺乏嚴格的責任制,好像事無巨細,都要由部長或助理部長審批。有一次羅斯福給部長丹尼爾斯寫了一封短箋,發泄了對官僚主義積郁多時的不滿。“為購買8枚地毯釘,我已簽署了正式申請(一式四份),謹此報上。”風趣幽默的丹尼爾斯复信道:“為何如此舖張?兩枚足矣。” 威爾遜挑選約瑟夫斯·丹尼爾斯來領導海軍是出人意料的。他是促進農民利益的人民党人,又是和平主義者。他身穿皺皺巴巴的衣服,頭戴氈帽,脖子上打個系繩的領帶,使許多人誤認為他是小鎮上的鄉巴佬。丹尼爾斯与新任命的國務卿布賴恩,都被認為是威爾遜內閣中最激進的成員。丹尼爾斯進入海軍部時怀疑情緒很重,覺得高級將領們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都不一定正确。而羅斯福則与丹尼爾斯截然木同。他長期以來就是阿爾弗雷德·馬漢的信徒。馬漢是极力鼓吹海軍作用和主張建立強大海軍的。羅斯福認為,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美國必須“具有最高效能的戰斗力量”。 羅斯福的呼吁和報告,在海軍中引起震動。為了扭轉海軍落后的局面,他一面大聲疾呼,一面腳踏實地地干起來。在以后的兩年里,他走遍了東西海岸所有造船厂,決定對這些工厂進行改建、調整或者干脆撤銷。為了使那些造船厂充分開工,并做到自力更生,他把那些具備條件的改為工業基地。這些措施使政府節省了大筆資金,造船厂成了自給自足、欣欣向榮的企業。由于這些工程效率高,計划周密,羅斯福贏得了“節約專家”的稱號。 此外,羅斯福還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了一套采購供給品的有效辦法;他把高級軍官的提職晉級從論資排輩改為擇优錄用,從而提高了進港船艦的補給速度;他廢止煩瑣的公事程序;他聲稱要向外國購買裝甲板,借此壓低了美國企業家向政府開口的高昂价格;他發現溺水事故太多——不教海軍士兵學會游泳顯得荒唐可笑—一因此在艦隊中設立游泳競賽杯,大力宣傳補救措施;他撰寫論文,分析海軍今昔和國際形勢;他保護海軍汽油儲備……所有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海軍素質和工作效率。 羅斯福在海軍部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除了威爾遜總統的信任外,也和“親信”們的鼎力協助分不開。羅斯福上任不久,就把他的競選顧問路易斯·豪調來任海軍部秘書。豪的主要任務是搜集資料,有時為羅斯福和丹尼爾斯起草講稿,處理海軍人員的雇佣事務,督促落實建造艦只的重點項目,甚至調查海軍所在城鎮的賣淫及賭博問題。他還負責為羅斯福起草給選民的信,從政府那里為選區爭几個郵政局長的職位,為報答一些民主党人而給他們安排在造船厂工作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羅斯福的形象,擴大政治影響,以便將來能向党魁墨菲和坦慕尼廳挑戰。路易斯一心一意致力于羅斯福的事業,努力維護和提高他的聲望。路易斯做任何事情都考慮到羅斯福的利益,他不地向羅斯福提出各式各樣的建議。正像丹尼爾斯所說的;“他可以趴在地上讓富蘭克林·羅斯福從他身上踏過去。” 羅斯福在華盛頓期間,路易斯·豪住在賓街一個公寓里,几乎每天早上都來找羅斯福,和他一起沿著康涅狄格大道步行到海軍部上班。他們邊走邊談,交換對各种問題的看法。有一次在步行上班的路上,豪在他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上進一步向羅斯福闡明了自己的看法:關于海軍內文職人員的合同的談判,羅斯福應親自過問。豪覺得10万多名文職雇員可以成為有力的政治武器,因而一再建議羅斯福要親自同工會領導人打交道,而木要將業余時間全用在同闊朋友打高爾夫球上。后來羅斯福同勞工組織的接触,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彌補了一個很大的不足。到了他不再當海軍助理部長時, 他可以夸口說,在他主管海軍內勞工關系的7年半里,沒有發生罷工和嚴重的停工事件。 埃莉諾更是全力以赴支持丈夫的事業。她勇敢地擔當起由于羅斯福的地位而帶來的社交方面的重擔。她說:“現在完全習慣了。我從沒想過要問問我們該到什么地方去,該做什么,如何去做。我只知道,我們所要做的都是必需的,而我的任務就是把事情做好。”對羅斯福來說,埃莉諾既是夫人,又是秘書,而且還是顧問。她不時地提醒羅斯福需要處理的各种各樣的問題。据菲利普斯回憶,一天吃早飯時,埃莉諾問起羅斯福是否已收到了某人的信。羅斯福一邊喝著咖啡、吃著烤面包片,一邊說信已收到了。 “那么,你回信了嗎?” “還沒有,但是要回的。” “富蘭克林,難道不應該立即回信嗎?” “對,要立即回信。” 這樣,羅斯福立即寫了一封回信。菲利普斯認為,要不是埃莉諾的催促,羅斯福准會把這事忘了。 埃莉諾隨丈夫來到華盛頓后,還注意同各方人士廣泛聯系。為此,她經常舉行午餐會、茶會、招待會和晚宴,同時挨家挨戶送名片,拜訪海軍軍官家屬。僅一個星期就拜訪了60家,詢問他們的家庭情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開始時,埃莉諾凡事盡量自己做而不請社交秘書;但由于事情實在太多,最后不得不雇了一位年輕姑娘每周來干三個上午。這個姑娘名叫露西·佩奇·默塞爾。后來,羅斯福同她發生了曖昧關系,并因此導致了家庭的不和。 露西當時23歲,像埃莉諾一樣高,長得漂亮,性格活潑開朗。她出身于馬里蘭州卡羅爾家族的一支,后來敗落了;但露西受過与羅斯福家一樣的貴族教養。她小時候住在北街1761號,与她現在當社交秘書的羅斯福家隔不了几個門,在華盛頓和紐約社交界名單上也有她的名字。像露西這樣家庭背景的年輕女子要想維持生活,辦法不多,其中之一就是替別人當社交秘書。据羅斯福的傳記作者內森·米勒介紹,露西很能干,做事利落,埃莉諾交辦的事,總是很快就辦得有條有理。她很得羅斯福夫婦的喜愛。就連羅斯福的母親薩拉老夫人對露西也是稱贊不止,在她寫給儿媳婦的一封信里說:“默塞爾小姐到這儿來了,她真叫人喜愛,事事想得很周到,還挺崇拜你埃莉諾。” 正當羅斯福在海軍部的工作通過各個渠道順利展開的時候,突然歐洲戰云密布,震惊全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在1914年夏天爆發了。這場戰爭是由于塞爾維亞兩名愛國青年刺殺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茲·斐迪南引起的。 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國家在地中海沿岸和巴爾干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經過兩次巴爾干戰爭,大大鼓舞和促進了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各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的運動。尤其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擺脫奧匈統治,与塞爾維亞合并,建立統一的國家。奧匈帝國為了摧毀塞爾維亞,便加緊對塞的作戰准備。奧匈帝國的野心,得到了德國的大力支持。德國希望通過奧國打擊塞爾維亞,以削弱俄國在巴爾干的勢力。雙方約定,一旦奧塞發生戰爭,如果俄國站在塞爾維亞方面進行干預,德國將支持奧國。 奧國為了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弗蘭茲·斐迪南決定親自檢閱這次演習,并選擇在塞爾維亞每年都要紀念的“維多夫丹”國恥日,到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去巡視。裴迪南的目的,不僅是要顯示奧匈帝國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來對這兩地區的統治權力,而且更主要是向塞爾維亞示威,打擊塞爾維亞人民的反奧情緒。奧國的蓄意挑釁引起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极大的憤怒。一個定名為“不統一,毋宁死”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軍人團体,決定刺殺斐迪南,以打擊奧國侵略者的气焰。 6月28日,斐迪南檢閱完軍事演習后,惜同妻子乘敞篷汽車,在總督和市長陪同下,傲然自得地前往薩拉熱窩市政廳。當車隊行駛到鬧市中心時,事先埋伏在路旁的波斯尼亞青年查卜林諾維奇沖上前去,向斐迪南乘坐的汽車投擲了一枚炸彈,但沒命中,車隊繼續開往市政廳。當斐迪南夫婦參加完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乘車返回,行駛到一個街口的轉彎處時,隱蔽在路旁的塞爾維亞族愛國青年加弗利爾·普林西普,快步上前、用手槍對准斐迪南夫婦連發兩槍。這個狂妄、傲慢的帝國主義分子連同他的妻子當場被擊斃。 斐迪南是個臭名昭著的軍國主義者,他的遇刺被人民群眾視為對帝國主義戰爭狂人的一個懲罰。奧國把這一事件看作是侵吞塞爾維亞的好机會。從此,以英國、法國、俄國、塞爾維亞和意大利一方。以德國、奧國和土耳其等國為另一方的世界戰爭就這樣爆發了。而且戰爭的規模愈來愈大,卷入的國家和地區也愈來愈多。 大戰爆發后,美國沒有馬上參戰。美國政府從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采取了坐收漁利的政策。它指望交戰列強在戰爭中相互削弱,最后由它來收拾殘局,奪取世界霸權。 威爾遜在1914年8月4日發表了美國“中立”的聲明。8月19日,他又假惺惺地發表了告美國人民書,要美國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樣做到不偏不倚”。美國用所謂“中立”的虛偽面紗巧妙地掩飾了它坐收漁人之利的政策。 羅斯福由于家庭背景、社會關系以及他認為德國對西半球怀有帝國主義野心,因而一直保持戒心,所以几乎從戰爭一開始他就采取了親協約國的立場。他為英國部隊登陸、阻止德國向比利時的挺進而興高采烈。一天,羅斯福同英國大使塞西爾。賴斯爵士在大都會俱樂部共進午餐時,發現德國大使約翰·馮·伯恩斯托夫坐在鄰近的一張餐桌旁,試圖偷听他們的談話。羅斯福說:“我完全清楚,要按我的主張辦事,我就不那么中立。”羅斯福的這番話与威爾遜總統的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1915年5月7日,英國丘納德輪船公司的“露西塔尼亞”號客輪在愛爾蘭附近海域被德國魚雷擊沉,使1195人葬身海底,激起了美國人民對德國的仇恨。但是,威爾遜為使美國不卷入戰爭,只發表了一個措詞不太嚴厲的聲明。為此,西奧多和富蘭克林這兩個羅斯福都十分不滿,他們竭力主張要針鋒相對。當時美國輿論分成兩派,一派擁護西奧多·羅斯福,呼吁靠戰爭為美國的榮譽報仇雪恨,使世界免遭德國的主宰;另一派愿意為和平作出任何犧牲。站在中間的則是威爾遜總統,他好像被左右夾攻,無所适從,實際上在絞盡腦汁,尋找有利時机,為美國統治集團撈取最大的利益。 到了1916年冬天,協約國的處境正明顯地變得岌岌可危,德國人的气焰則相應地變得越發囂張。富蘭克林·羅斯福前去拜見總統,請求他為了美國的安全,下令把艦隊從關塔那摩調回,作好戰爭准備。威爾遜听完了他的意見,最后斬釘截鐵地說:“很遺憾,羅斯福先生,我不允許這么做。” “但我們已經到了戰爭的邊緣,”羅斯福喊了起來,“我們可等不得啊!” 威爾遜的下巴伸得很長,他說:“不,我不愿意調艦隊北上。我們必須讓世界輿論說出,美國在被迫參戰以前,沒有做任何一件給戰爭火上加油的事情。” 當時,整個美國在戰爭与和平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但絕大多數美國人主張有備無患。富蘭克林·羅斯福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不遺余力地進行工作。他四處游說,再次要求增加三万名海軍現役人員,并建立一支20万人的海軍。在群眾輿論和形勢的逼迫下,威爾遜向國會提出了擴軍備戰的計划,建議:增加陸軍;擴大艦隊和增加海軍人員,建造商船、軍艦;建立咨詢委員會,以開發國內一切經濟資源。根据威爾遜的建議,國會通過了1916年造艦計划,規定在三年內建造26艘各种不同類型軍艦,總价值約5至6億美元。1916年6月3日,國會批准了國防法,規定增加常備軍和國民警衛隊,在各大專院校內設立預備軍官訓練團。 美國政府在進行了一系列參戰准備工作之后,伺机直接參戰。1917年初,在德國宣布恢复無限制潛艇戰之后, 協約國与中立國的船只遭受慘重損失。150艘德國潛艇,肆無忌憚,橫沖直撞。1月份擊沉商船181艘,2月份259艘,3月份325艘,4月份達423艘。丘吉爾當時發出哀歎:“愛爾蘭西南的巨大海運線,正變成英國船舶的真正葬身之所。”美國“孟菲斯市”號、“伊利諾斯”號和“維吉倫提斯”號等10多艘船只也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被德國潛艇擊沉。在美國統治集團中又一次掀起了反德聲浪。 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根据威爾遜的提議,分別于4月4日和6日通過了對德宣戰決議。12月7日,美國又對奧匈帝國宣戰。 美國的參戰,進一步打擊了德奧集團,使整個軍事形勢向著有利于協約國方面轉變。從美國向德國正式宣戰之日起,羅斯福就立即著手執行動員海軍的任務。他連續派出魚雷艇前往英國,協同英國艦隊在歐洲海面作戰。1917年6月5日,34艘美國驅逐艦從昆斯敦出發, 參与大西洋上的反潛艇戰。稍后,又有6艘戰斗艦加入北海方面的英國海軍,另有3艘開赴愛爾蘭沿海。美國在布加勒斯特、直布羅陀、亞速爾群島等地,都建立了專用的海軍基地,以供美國的巡洋艦、潛水艇及其它艦船使用。至于陸軍,宣戰時,美國只有30万人。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從1917年5月18日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逐步動員了275万人加入正規軍。除義務兵外,在國民警衛隊、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中,還有志愿人員。到大戰結束時,美國陸軍差不多達到475万人,海軍達到50万人。 為了制止威脅最大的德國潛水艇,早在參戰前,羅斯福就在醞釀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計划。為什么非要在行無蹤跡的汪洋大海捕捉這些机械鯊魚?難道就不能把它們阻攔在巢穴里嗎?這個計划要求在從奧克尼島到挪威的北海咽喉處布下一道水雷网。經過与海軍官兵的精心研究,他們發明了一种“布朗潛水炮”,它使北海水雷网的計划變得切實可行,因為靠蛛蜘网一樣四面散開的致命的天線,每顆水雷的能爆區域就大得多了。只要船碰到一根銅絲,大炮就響了。布朗的這一發明,大大鼓舞了美國及其盟國海軍的土气。北海水雷网于1918年春夏季布下,每顆水雷內裝有300磅黃色炸藥。 這道用高能炸藥建造的波動長城,可以把德國潛艇部隊拒之于公海之外。這在摧毀德國海軍的土气方面起了有力的作用,使他們一服不振,從此再也神气不起來了。 指揮一場現代化的戰爭決非易事,為了增加實戰經驗,富蘭克林·羅斯福決心到前線作一番視察。他說:“在華盛頓的每個海軍部的頭頭,都應該親自去看一看戰爭的進程,不然的話,就像一個在黑暗中下棋的棋手。”1918年6月9日,羅斯福乘坐一艘新下水服役的驅逐艦“戴爾”號,橫渡大西洋,先后訪問了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7月31日,羅斯福渡過英吉利海峽到了敦刻爾克,在那里頭一次見到了戰爭所造成的破坏。這座小鎮三年間几乎每夜都遭到轟炸,這里連一所完整的房屋也沒有。在凡爾登要塞,羅斯福碰上了德軍炮火的轟擊。1916年,這里有近50万人在戰爭恐怖中死亡。在已被夷為平地的弗勒希村,羅斯福一行停下來想拍張照片,結果遭到德軍炮火的猛烈襲擊。戰爭對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重大損失,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最后,羅斯福到比利時的協約國占領區匆匆轉了一趟,會見了比利時國王艾伯特,目睹了驅逐艦同一艘德國潛艇在沿海的一場戰斗,并又一次遭到敵軍炮火的轟擊。盡管羅斯福精力充沛,但由于活動安排太緊、勞累過度而病倒了,發燒達華氏102度, 后來又導致肺炎,9月8日只好乘船回國。病愈后即提交了一份考察報告,建議對海軍在國外的活動,進行大規模的改革。海軍部長丹尼爾斯稱羅斯福這一報告,“簡明扼要,發人深思。”羅斯福再不能滿足于辦公室工作了,他要求總統接受自己的辭呈。但要實現他從軍立戰功的夢想已為時太晚了。威爾遜告訴羅斯福,戰爭即將結束。1918年11月11日,“結束戰爭的戰爭”打完了。 大戰給美國帶來了巨額利潤。大戰結束時,美國的國外投資額達70億美元。美國借戰爭机會,使世界上20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包括英國也欠它44億美元的債款,從而使美國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同時,由于美國掌握了巨額世界黃金儲備,因而加強了它在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市場上的控制地位,成了首屈一指的暴發戶。大戰期間,美國商船吨位增加了10倍,不但滿足了海上運輸的需要,而且為海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戰爭也使羅斯福這樣一位資產階級領導人受到了鍛煉,為他日后進入白宮、特別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充當三軍總司令,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正當羅斯福准備在政壇的競技場上大干一場的時候,厄運卻接連向他襲來。正是:好事多磨不遂愿,厄運襲來受熬煎。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