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兩雙巨手緊相握,遠渡重洋逐碧波; 激情電流傳全身,雙方會談結碩果。 1941年8月9日至12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分別乘軍艦秘密地在紐芬蘭的阿金夏半島洋面上舉行了第一次會晤。這次會晤,是在美國還沒有卷入戰爭的情況下,羅斯福以美國總統的身份,第一次遠离本土,与正在進行生死搏斗的英國領導人,就戰爭爭問題進行商量的一次有特殊意義的事件。 丘吉爾乘“威爾士親王”號到達,隨行的有他的參謀長龐德海軍上將和迪爾上將。丘吉爾把伊斯梅上將留在國內主持軍務。隨首相來的還有外交部常務次官亞歷山大·卡多根爵士、空軍副參謀長威爾弗雷德·弗里曼中將、沏韋爾教授,以及秘書和三軍的許多參謀人員。美國總統特使霍普金斯也搭乘此船,陪同英國首相前去赴會。 在离開聯合王國之前,丘吉爾曾通知所有自治領的總理說,他即將前往會晤美國總統。這种通報不僅僅是例行禮節的事。丘吉爾希望通過這次會議有可能達成某种重大的協議,而這將需要各自治領的批准。丘吉爾所希望的協議并不是大西洋憲章,而是制定抵抗日本進一步侵略的共同政策。丘吉爾告訴這些總理,在這些戰爭年頭,他同羅斯福有親密的信札往來,也跟他在電話中談過話,但還未會過面。當時羅斯福在英國几乎成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對于瓦礫遍地的街衢上的老百姓來說,他被簡單地和親熱地稱為“我們最好的朋友”。丘吉爾比他的同僚和大多數同胞更清楚地知道和了解美國,對于羅斯福戰胜孤立主義和打破不許連任第三屆總統這种神圣傳統的成就,更是不胜欽佩。 當“威爾士親王”號駛近紐芬蘭的會晤地點時,船上頓時忙碌起來,對預期要舉行的禮儀反复進行排練,彌漫著一种節日前夕的歡樂气氛。霍普金斯穿著睡衣走到艦橋,瞭望一下紐芬蘭,差不多四周以前,他曾在那里搭乘一架轟炸机起飛,而此時夏天白茫茫的霧遮住了視野。太陽正掙扎著要穿出海面。片刻,在濃霧中涌現出几艘壯觀的新型美國驅逐艦的輪廓,然后就是“奧古斯塔”號巡洋艦了。原來是羅斯福總統率領軍政要員迎接丘吉爾首相來了。 美國總統站在艦橋上,极目遙望彎向海灣出口處的岬尖,英國艦船仍然沒有進入視野。他轉過身來和背后的隨員閒談。代理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是唯一不穿軍服的人。斯塔克海軍上將和大西洋艦隊總司令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也在場。阿諾德空軍上將和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正在跟總統軍事助理沃森將軍親切交談。埃利奧特·羅斯福穿著簇新的空軍上尉制服,充當他爸爸的隨從軍官。 “啊,船!”船頭上一位年輕的海軍戰士高喊起來。 富蘭克林·羅斯福看到一艘驅逐艦的黑色尖形船頭經過呷尖,后面跟著另外五艘驅逐艦,有的挂著星條旗,有的則是加拿大軍旗。然后出現了一個更笨重的龐然大物,那是一艘涂著鋸齒形雜色偽裝的巨型軍艦,船尾上飄揚著一面眩目的軍旗——英國皇家海軍旗。 “把雙簡望遠鏡遞給我,埃利奧特。”總統說。然后,他把望遠鏡對准英國軍艦“威爾士親王”號的艦橋,几乎就立刻認出那熟悉的笨大体形,除了丘吉爾之外不可能是別人。站在他旁邊的是身材瘦弱的哈里·霍普金斯。 英國軍艦緩慢地從美國艦只列隊中穿過。“奧古斯塔”號的后甲板上,軍樂隊指揮舉起了指揮棒。 “扶我起來!”總統命令說。 埃利奧特扶他站起身來。麥金太爾醫生俯身為他扣緊支架。當“威爾士親王”號駛來時,總統脫下帽子,立正致敬。他清楚地看到丘吉爾在英國軍艦的艦橋上行禮。“奧古斯塔”號的樂隊奏著《上帝保佑吾王》,隨風飄過來的是《星條旗》的樂聲。接著英國船行駛過去,轉向一個沒有旗子標志的浮標。它到達那里后,寂靜的海面上響起了下錨時鏈條的隆隆響聲。 11時正,海軍上將的汽艇駛离“威爾士親王”號,總統站在“奧方斯塔”號的眩梯上等候著。汽艇到達船邊。在汽笛的尖鳴聲和海軍儀仗隊舉槍致敬的碰擊聲中,穿著褐色海軍制服的丘吉爾走上船梯。 首相顯得古板、粗率而有力。他停下腳步,禮貌地朝后甲板致敬。然后像一個逗人喜愛的“如來佛”一樣,笑眯眯地伸出雙手走上前去。 “終于見到您了,總統先生!” “在船上和您相會,我很高興,丘吉爾先生。”羅斯福回答。 他們的手緊緊握到了一起。激情猶如強大電流傳遍了他們的身体。對他們兩人來說,這次會晤象征著他們夢寐以求、努力爭取并最終實現的目標。他們的相見,体現著英國和美國攜起手來了。 霍普金斯從“威爾士親王”號被轉移到了“奧古斯塔”號。總統的海軍侍從副官約翰·比爾德爾上校上了“威爾土親王”號,轉達了總統關于正式會議和社交活動的初步考慮。總統將在當晚設宴款待首相及其一行。霍普金斯給丘吉爾寫了一封信: “我剛同總統談過,他很想在今天晚餐后邀請其余的人員留下,請你非正式地對他們談談你對于這場戰爭的總的評价,同時對那些在場的人,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我想總共會有25人。” 霍普金斯所以提出這一建議,是因為他想讓總統及其一行听听丘吉爾茶余酒后對戰爭形勢作一分析。出席這次晚宴的,美國方面有羅斯福、韋爾斯、斯塔克、馬歇爾、金·阿諾德、霍普金斯和哈里曼;英國方面有丘吉爾、卡多根、龐德、迪爾、弗里曼和徹韋爾。宴會气氛十分熱烈,賓主邊吃邊談。談話的兩個主題是:日益增長的日本侵略威脅,這是英國人尤為關注的;擬議中的五點聯合宣言,后來成為八點的大西洋憲章。當然,霍普金斯所談的蘇聯情況,引起与會者巨大興趣。他們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對抗德戰爭具有重要意義,但這樣一來日本在滿洲側翼所受的威脅就減少了,而日本在其他方向進一步采取行動的危險更增多了。 在當天晚上的討論中,雙方嚴重地關注到日本以及它向東印度群島和馬來亞進逼的形勢。丘吉爾和羅斯福認為,決不能讓日本人越過法屬印度支那的金蘭灣以南,但仍得盡一切努力推遲戰爭的爆發。 “你說我們能爭取到多長時間?”丘吉爾問。 “我想還能把日本拖上几個月。”羅斯福回答說。接著丘吉爾強烈要求美國立即對德宣戰,羅斯福認為美國人民思想准備還不足。 翌日是星期日,再次舉行盛大的象征性儀式。英國人和美國人在“威爾士親王”號上一起作禮拜。羅斯福總統乘美國驅逐艦“麥克杜格爾”號前來參加。他念的經文是從《約書亞記》第一章里摘下來的:“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樣与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你當剛強股壯。”總統坐在英國軍艦洒滿陽光的后甲板上,發現自己的頭腦在不停地思索這一場面的重大意義—一兩個以航海為業的偉大民族在這里融為一体;這些對上帝和人類自由權利怀有共同信念的人們,在宗教信仰和戰斗中表現出這樣的同心同德。 “啊,上帝,愿你在戰爭的日子里堅定我們的意志,”牧師祈禱說,“增強我們的決心:我們不是和人們為敵,而是反對奴役人們靈魂的黑暗勢力,我們將戰斗不息,直到一切敵對行為和壓迫都被消滅干淨,世界各國人民從恐懼中獲得解放,作為上帝的孩子互相服務。” 祈禱首先為美國總統、英國首相,其次為他們的大臣們、海軍將領們、陸軍將領們和空軍將領們,然后為被侵略各國、傷病員們、俘虜們、被迫离鄉背井与無家可歸的人們、焦慮懸盼和喪失親人的人們。而且還禱告:“但愿我們能從仇恨、痛苦和各种复仇精神中保存下來!” 祈禱之后,接著響起了千百個青年人的歌聲,他們百感交集地唱著羅斯福親自為這一天選定的一首水兵贊美詩: 永恒的上帝,万能的救世主, 洶涌的波濤已被你制服。 你揮動巨臂,力挽狂瀾, 深邃的大海被迫就范。 啊,人們在海上遇難, 請傾听我們的呼喚。 總統心潮起伏,竭力抑制住刺眼的淚水。他情不自禁地向丘吉爾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這位堅強的英國捍衛者正在偷偷地擦眼淚。 霍普金斯從蘇聯帶來的是好消息。斯大林向西方盟國打開了他的“神秘帳本”,把坦克、槍炮、飛机和兵員的數字交了底。這些數字遠遠超出任何人的猜測。斯大林斬釘截鐵地說:“德國人今年拿不下莫斯科,我們有信心堅持到最后胜利!” “我相信他的話。”霍普金斯說。 參謀人員的會議在繼續進行。韋爾斯和卡多根,正在該艦的另一處,就英國政府所起草的文件《致日本政府的平行的信件》進行會談。准備從華盛頓、倫敦、阿姆斯特丹分別發往東京的文電如下: “日本在西南太平洋任何進一步的侵犯都將造成迫使美國——英國——荷蘭政府采取反措施的一种局勢,即使這些反措施可能導致美國——英國——荷蘭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倘若任何第三國由于這些反措施或對這些反措施給以支待而竟成為日本侵略的對象,美國政府—一英國政府—一荷蘭政府,將給予該第三國一切可能的援助。” 在這次會談的正式記錄中,韋爾斯寫道:“正當我陪同總統离開該艦回到他的旗艦時,丘吉爾先生對我說,他同樣把這些文件的副本給了總統。他給我的印象是,他相信,由他起草的關于日本的這一宣言,据他看來,有著無比的重要性,而且他認為,除非美國發出這樣毫不含糊的防止日本進一步向南擴張的宣言,不然就沒有多少希望可言;如果日本進一步擴張,要想避免不列顛和日本之間的戰爭,看來是毫無希望的。他特別強調指出,如果大不列顛和日本竟然爆發戰爭,除非美國自己參戰,不然日本馬上就可以通過使用大量的巡洋艦來俘獲或摧毀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英國所有的商船,并切斷不列顛自治領和不列顛諸島之間的生命線。他向我呼吁說,由美國、大不列顛、各自治領、荷蘭,還可能有蘇聯參加的這种性質的宣言,肯定會遏制日本。如果不這樣做,那么給英國政府的打擊,可能是決定性的。”這就是英國丘吉爾政府的觀點的最明白的一种陳述。 羅斯福作出的唯一許諾是,他回到華盛頓時將与日本大使野村見面;并已向國務卿赫爾發出電報,讓他安排這一會見。8月17日美國政府對野村發出如下的警告: “本政府現在感到有必要向日本政府表示,日本政府如果采取任何進一步的步驟,以武力推行其對鄰國的軍事統治或以武力相威脅的政策或計划,美國政府勢將被迫立即采取它所認為的任何和一切必要的步驟,以保障美國和美國僑民的合法權利与利益,并确保美國的安全与安宁。” 這除了表明美國決意重申它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地位,將照顧自己的利益以外,确實并不說明其他問題。丘吉爾無疑希望能有比這遠為強有力的東西。薩姆納·韋爾斯的記錄表明,羅斯福一度考慮過采取一种更堅決的立場,但結果卻是,他很快讓步,采取了介乎強硬路線和溫和路線之間的穩妥的中間道路。擬議中的英——美——荷對日本的平行警告,從未見諸實行,而自那以后,丘吉爾采取的立場是,一旦日本采取進一步的暴力行動而羅斯福又公布了他的政策之后,英國將緊步美國的后塵。 在美國新聞界和羅斯福的全体閣僚中,有很多擁護強硬政策的人。當羅斯福回到華盛頓召開第一次內閣會議之后,副總統華萊士曾致函總統,要求采取堅決立場。他說:“姑息或部分姑息的立場,肯定會帶來惡果,這不僅從長遠看對日本是這樣,就是對歐洲局勢也是一樣。如果我們采取強硬的立場,整個軸心國家將會予以注意,而且美國人民在心理上也將大為振奮。”他深信,“采取這樣的政策,定會結出丰碩的果實,而任何軟弱、退讓或姑息的表示,都將為日本和軸心國家所誤解,都將使我們直接或間接地付出千百万個小時的勞力,忍受巨大的痛苦。” 在大西洋會議期間,羅斯福和丘吉爾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其中有一次特別机密。 “你們的人在核裂變方面,干了些什么沒有?” 羅斯福見只有丘吉爾和霍普金斯兩人在場,便問道。 “干了不少,”丘吉爾回答。“把徹韋爾教授請來!” 徹韋爾教授敘述了英國科學家們在約翰·安德森爵士領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和美國科學家所獲得的結果极為相似。在某些方面,英國人已走在美國的前頭。 “這東西可能厲害得不得了。”羅斯福指出,“我們最好聯合起來于,搶在納粹分子的前面。” “非常正确。”丘吉爾說。于是立即達成一項互通一切情報的協議。 在最后一天, 8月12日,他們在“奧古斯塔”號正方形大船艙內起草大西洋憲章。船艙的牆壁和舷窗都沉浸在大西洋的濃霧之中。在場的除了丘吉爾和羅斯福之外,還有具体草擬初稿的韋爾斯和卡多根、哈里·霍普金斯以及剛從英國飛來的比弗布魯克勳爵。 總統用洪亮動听的聲音慢條斯理地朗讀著:“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和英王陛下政府的首相丘吉爾先生,認為有必要……” “總統先生,”丘吉爾插話說,“我們是否應該說:‘會晤之后認為有必要’?” “溫斯頓,很好。”羅斯福大聲說,“就這么說……‘會晤之后認為有必要’宣布兩國的若干共同原則,他們希望根据這些原則改善世界的未來局勢。” 他們就這樣逐字逐句地寫著,有時意見一致,有時激烈地爭辯,好似一個雕塑家費力地把粗糙的花崗石雕琢成一塊紀念碑那樣,一點一點地使這個偉大的文件成形。它的精髓就是确保世界各國人民的四大自由。 會議行將結束時,美英兩國領導人發表了共同起草的聯合宣言——《大西洋憲章》。聲稱“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贊同摧毀德國納粹暴政和解除侵略國家的武裝等。《大西洋憲章》包括羅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即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和免于匾乏和恐懼的自由。美、英兩國希冀世界各國對其所必需的各种原料享有經濟上的平等待遇,并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實現公平的勞動標准、社會保障和公海航行自由,廢止使用武力,裁減侵略國家的軍備等。這個宣言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發展,對反抗納粹暴政斗爭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8月12日, 英美兩國領導人分手時,在“奧古斯塔”號的甲板上,丘吉爾熱烈地握著羅斯福的手,然后匆忙走下舷梯,上了汽艇。在他興高采烈的情緒中,夾雜著一陣惜別的隱痛。當丘吉爾乘“威爾士親王”號离開阿金夏的時候,美國驅逐艦隊把他的艦只一直護送到冰島。他在冰島稍事逗留,進行了視察。驅逐艦机中,有一艘是小富蘭克林·D·羅斯福正在服役的艦只, 他是海軍少尉。后來丘吉爾在一次廣播中談到:“就這樣,我們乘風破浪,越洋返航,精神為之振奮,決心為之增強。正在給冰島美國海軍陸戰隊送文件的几艘美國驅逐艦,恰好与我們走的是同一航線,因此我們在海上成為旅行良伴。”丘吉爾意味深長地提到美國驅逐艦“恰好与我們走的是同一航線”這句話,是包含著更深的一層意思的。 大西洋會議之后,護航行動進一步擴大,大西洋上的射擊戰連續發生。1941年9月4日,德國潛艇攻擊美國驅逐艦“格里爾”號。這是美國軍艦第一次遭到德國潛艇的攻擊。那天,這艘驅逐艦尾隨一艘德國潛艇達數小時之久,同時將該艇所在的方位電告英國護航隊。潛艇終于掉頭對准來艦,發射了兩枚魚雷,均未命中。鑒于這次襲擊以及其他襲擊事件,羅斯福乃下令“遇敵即殲”。他譴責前几周中兩艘美國商船被擊沉,并說對“格里爾”號的襲擊是“海盜行為”。 為了抓住這一事件,在國民中深入進行思想發動,羅斯福特意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他用打比喻的方式說:“如果不理會這种攻擊,就如同一個當父親的,當他的孩子在去上學的路上,遭到埋伏在樹叢中歹徒的射擊,盡管沒有打中,他卻不聞不問一樣。”他說應該去“搜尋這些樹叢,抓住歹徒,把他消滅掉”。9月11日,總統下令對“大西洋上的響尾蛇”“看見了就打”。他說,“在響尾蛇擺開架勢要咬你的時候,你不會等它咬了你才把它踩死。”“是時候了,全体美國人,整個南北美洲的美洲人,都應該丟掉那种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南北美洲竟能夠在納粹支配的世界之中幸福而和平地生存下去!” 從此,美國与納粹德國雙方斗爭的弓弦愈拉愈緊,几乎已到了一触即發之勢。1941年9月19日, 在巴拿馬注冊的美國商船“平克斯塔”號在冰島西南被擊沉,羅斯福就在10月9日向國會要求修改1939年的中立法, 要求武裝商船,恢复美船開赴作戰區域的貿易權。正當國會內辯論進行得難解難分之際,10月17日,美國驅逐艦“基爾尼”號又在冰島西南被擊傷,死11人。三天后,美驅逐艦“盧本·詹姆斯”號被擊沉,死96人。“我們希望避免交火,”總統向全國宣布,“但還是交了火。誰先發第一槍,歷史已記錄在案。”美國決心對北大西洋海域的運輸貨船給予保護,縱使它所宣布的安全區界已伸展到貼近德國人說的“作戰區”的水域,也在所不顧。羅斯福命令對北美到冰島航線上的船只進行全面護航,美國海軍隨時准備采取行動! 希特勒原本以潛艇戰對美國國會施加壓力, 可是結果适得其反。11月7日參議院以50票對37票、眾議院于11月13日以212票對194票通過再次修改中立法,取消禁止武裝商船和關于美船不得進入戰區和交戰國港口的規定。從此,美國和德國在大西洋開始了未經宣戰的戰爭。 正當羅斯福忙于處理海上沖突時,他的母親薩拉老夫人的身体愈來愈衰弱了。9月5日記者招待會開過之后,總統就驅車前往海德公園去探望87歲的母親。老人看到身有殘疾而又疲憊的儿子回來了,強打起精神,但在9月6日晚上,她的心髒病突然發作,第二天沒有蘇醒過來就死去了。羅斯福對于母親的去世十分悲痛。薩拉·羅斯福被安葬在圣詹姆斯教堂的家族墓地,旁邊葬著的是她41年前去世的丈夫。總統在沒有特工人員陪同的情況下露面,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當送殯隊伍快到墓地的時候,特工隊隊長邁克·賴利對羅斯福的儿子說:“吉米,你照顧他一下, 那里不是我們管的地方。”9月11日,羅斯福回到白宮,衣袖上戴著黑紗,向全國發表了廣播講話。他號召全國人民丟掉幻想,准備斗爭,為了保衛國家,隨時作好打仗的准備。 從1939年修改中立法,到1941年再次修改中立法,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先是美國賣武器,讓英國自己打;接著是美國“租借”武器,還是要英國自己打;第三階段是美國出動軍艦,開始用美國船裝運美國武器讓英國去打。總之,美國与親自參戰始終保持一定距离。 美國傳記作家內森·米勒說:“羅斯福同林肯1861年的做法一樣,為使全國團結一致支持他的領導,不得不施展手法使他的對手開第一槍。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說明為什么總統在1941年秋仍猶豫不決。相對來說,他沒有權力左右事態的發展,因此他無能為力,只好等待希特勒采取一些戲劇性挑釁行動,使美國人民團結起來。”但是,正當美國准備在大西洋作戰的時候,奸詐狡猾的日本法西斯強盜,在“和談”的掩護厂,突然向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刺了一刀。正是:綏靖政策結惡果,日本偷襲降大禍。欲知詳情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