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七章 海軍次長


          蘆溝橋畔炮聲隆,八月炮火燃華中;
          齊心協力衛家國,斬敵魔爪建奇功。

  1936年“二二六事變”后,軍部法西斯以握緊手中的刀(指現役大臣武官制)來操縱內閣的內外政策,動輒即以不派出陸、海軍大臣來解散內閣,使日本政權更迭更加頻繁,對外擴張更富于冒險性、侵略性。
  “二二六事件”后,海軍大將永野修身取代了原海軍大臣大角岑生,在新組建的廣田內閣中任海軍大臣,擔任了日本恢复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后的第一任海軍大臣。1936年12月,海軍在定期人事變更時,永野找到航空本部部長山本五十六,打算讓他出任海軍次官。但永野為人极易沖動,為事喜歡自我夸大,与務實、踏實的山本性情截然相反,很為具有貴族气質的山本所鄙夷。俗話說,道不同而謀不合,因而遭到山本的拒絕。為此永野修身很不高興地說:“去年,在我奉命作為帝國全權代表前往倫敦參加海軍裁軍會議時,讓你作為隨員陪同前往,你執意不從。如今你又拒絕當我的次官,是否對我有看法,存心不同我配合?”
  永野說的海軍裁軍會議是指繼1934年山本參加倫敦海軍裁軍預備會議后,于1935年在倫敦召開的正式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日本退出了裁軍談判:宣布不接受3:5比例的限制。
  永野說到這里,山本已無法拒絕。就這樣,山本五十六當上了日本法西斯內閣的海軍省次官。不過山本与永野的合作未能持續多久,3個月之后,因為國會中殘存的政党勢力指責軍部干預政治,并指名陸軍大臣、后來出任侵華華北方面軍總司令的寺內壽一應該切腹,而導致內閣垮台。在后來的林銑十郎大將內閣中,經山本斡旋爭取,米內光政取代永野就任海軍大臣,從而開始了海軍省米內一山本体制時代。
  就在山本五十六擔任海軍省次官期間,日本醞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了。1937年7月7日,駐丰台日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郎帶領。以蘆溝橋為假想攻擊目標,在宛平縣城北舉行軍事演習。晚11時許,日軍以“仿佛”听到宛平城內的槍聲而使1名日本士兵失蹤為由,要夜間縣城搜查。中國駐軍當即表示同意“先調查后處理”,由縣長王冷齋領著中日雙方各3人入城調查。結果城內駐軍39軍何基淬旅吉星文團金振中營的全体官兵經過檢查,各种槍支不缺一彈,而在此期間,日方失蹤士兵業已歸隊。但日軍已決心利用這次机會制造戰端,遂在翌日晨5時,炮轟宛平城,挑起戰爭。中國駐軍吉星文團長忍無可忍,下令還擊。從而舉世震惊的蘆溝橋事變拉開了中日戰爭的序幕。
  7月8日,日軍以优勢兵力向宛平縣城大舉進攻,連續進攻3次。中國守軍冒著猛烈的炮火英勇奮戰,打退了敵軍多次猖狂的進攻。戰前,何基灃旅長動員戰士奮勇殺敵。他說:“國家多難!民族多難!吾輩受人民養育深思之軍人,當以死報國,笑臥沙場,何懼馬革裹尸還?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
  是日晚,大刀隊乘夜暗襲擊日軍,官兵義憤填膺,勇猛沖殺,連克鐵橋、龍王廟等處。日寇惊呼:“宛平雖小,但守軍勇猛,數攻不下!”
  蘆溝橋事變的消息傳到東京后,日本法西斯分子感到异常興奮,气焰十分囂張。他們狂叫戰爭“終于開始了!越大越好!”根本蔑視中國人民的抗日力量,堅決要求借机一舉把中國擊垮,狂妄地宣稱:“國內動員的聲勢,或者滿載兵員的列車一通過山海關,中國方面就會屈服。”“充其量不過是進行一次保定會戰就万事大吉了。”
  然而,在軍部內部,對此時發動對華全面戰爭看法并不統一。一些強硬派主張中國不堪一擊,應抓緊机會徹底解決中國問題,但另一些被稱為不擴大派的人則認為,真正阻礙日本向外擴張的是蘇聯和美國,目前日本在“滿洲”以對付蘇聯和美國為目標的5年戰備計划正在進行,因此不主張將力量消耗在中國戰爭的泥潭中,而給美蘇以可乘之机。主張這一觀點的有海軍省,陸軍省中“九一八”的罪魁禍首——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也持這一觀點。
  出于對陸軍的反感,山本五十六也不主張擴大戰爭。据說,他曾對其知心朋友武井大助說:“陸軍中的這些混蛋們,果然挑起了戰火,簡直要把人气瘋了。我從此戒煙,直到這次事件結束為止。”本來山本沒有喝酒的嗜好,但卻非常喜歡喝咖啡和抽煙,尤其是對抽煙十分講究。在他公開宣布“蔣介石不認輸就不再吸煙”之后,把自己在英國時買的上等雪茄香煙統統送了人。當1936年回國的駐英大使松平恒雄(与山本同為新渴縣人,又同為1934年倫敦談判代表)想送給他一些英國的名牌雪茄時,山本也沒有為其所動,對他說:“請替我保管吧。這次事變過去后,我一定抽。”
  盡管反對派力量不弱,但在日本政府內,其時法西斯主義已占上風,在陸相向天皇保證3個月解決中國事變后,7月9日陸相杉山元正式向內閣提出派兵案。10日,參謀本部內定從國內派遣3個師團和航空兵團,從關東軍派遣2個旅團,從朝鮮軍派2個師團。
  11日上午,日本內閣召開五相會議,審議杉山元提出的派兵法案。會議沒有經過什么爭論,就決定了派兵方針,發表《出兵華北聲明》。12日,新仟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到達華北,在停戰和談陰謀掩護下,加緊調兵遣將。7月25日,在日軍作好充分准備之后,香月清司向29軍軍長宋哲元提出“哀的美敦書”,限29軍在24小時撤离北平城區,移駐河北省南部,否則,即以飛机大炮攻城。但是守軍廣大官兵在日寇肆意欺凌下激憤异常,尤其在北平學生和各界人民支援鼓舞下,不顧家哲元的命令,紛起抵抗,在八寶山一線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一度攻克丰台車站,并粉碎日軍企圖從彰儀門攻入北平城內的陰謀。28日,日軍以飛机、坦克配合重兵,猛襲南苑守軍指揮部,整日狂轟濫炸。29軍無險可守,僅憑營地應戰,傷亡慘重,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均以身殉國。在日軍优勢兵力攻擊下,29軍被迫撤往保定,北平旋被日軍控制。接著天津亦帶著滿目殘垣斷壁淪于敵手。至此,在蘆溝橋事變后的第22天,日軍已控制了中國華北心腹要地。
  一方面,陸軍在華北的“成功”刺激了日本海軍的戰爭野心,他們不甘心讓陸軍在中國搶了頭功,另一方面,海軍包括山本在內認識到日本已全面卷入對中國的戰爭,他們不希望在中國的戰爭慢吞吞地消耗其准備對美的作戰物資,因而堅決主張在中國要害腹地給予猛力一擊,以盡早結束中國戰爭。基于這兩种目的,日本海軍決定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將在華北的“局部戰爭”轉變成全面戰爭。
  7月12日,日本海軍軍令部秘密制訂對華作戰方案:首先在戰爭的第一階段,配合陸軍進行華北作戰,然后在戰爭的第二階段,在陸軍的配合下進行上海作戰,將戰爭擴大到華中和華南。在山本五十六之前擔任海軍次長的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中將,馬上通過關系了解到了軍令部的企圖,并于7月16日向軍令部獻策,說什么“要想以武力打開日中關系的現狀,解決中國問題,只有懲罰中國,使中國的國民党中央勢力屈服。”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應取消以“討伐第29軍”為第一目的、“懲罰中國”為第二目的方針,把“懲罰中國”作為作戰的唯一目的。他力主派出5個師團的兵力進行京滬之戰,叫囂“欲置中國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為重要。”海軍首腦經過協商,于7月28日電令長谷川清,立即撤退長江沿岸的日僑,為華中作戰作准備。
  其時駐上海的第3艦隊和海軍特別陸戰隊共有4000多人。第3艦隊轄有第10戰隊、第11戰隊和第5水雷戰隊,以巡洋艦“出云”號為旗艦。
  8月8日,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到達上海,連日与日方駐上海總領事岡本、領事青岡范五以及長谷川、海軍武官本田輔等研究上海的形勢和對策。隨著日僑撤退的順利進行,同一天,長谷川下令第3艦隊作好開戰准備。
  至8月9日,日本將在長江沿岸地區各城市約3万人的僑民大部分撤到上海,另一部分因中國已于8月12日夜用沉船阻塞了江陰水道,改乘火車由南京去青島。一俟撤退完畢,日本的態度立即強硬起來,這預示著上海的激戰即將來臨。
  8月9日下午5時3O分左右,日本海軍陸戰隊駐滬西的第1中隊長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兵齋滕与藏,驅車沖過上海虹橋机場警戒線。中國保安隊喝令停車,大山竟開槍射擊,打死保安士兵1人。中國保安隊當即予以還擊,擊斃大山等人。上海市長俞鴻均聞訊后,立即与日方領事進行交涉,謀求以外交途徑解決沖突。但日本以“著日本海軍制服的軍人被中國軍隊所殺,是對皇軍的极大侮辱”為借口,乘机要中國政府立即撤出市內保安部隊,拆除軍事設施,并以武力相威脅。8月10日,長谷川電令在其國內佐世保待命的第8戰隊、第1水雷戰隊、第1航空戰隊、佐世保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吳港鎮守府第2特別陸戰隊向上海開進。接著,日本陸海軍緊急協商向上海派兵問題,得到內閣同意。12日夜,根据米內海相的要求,內閣召開有首、海、陸、外參加的四相會議。海相正式要求陸軍出兵,各大臣皆無异議,确認了向上海派兵的方針,以第3師團、第11師團為基于組成上海派遣軍。
  此時中國方面負責上海防務的是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將軍。張治中將軍原在青島養病,蘆溝橋的炮聲使他放棄了繼續養病的打算。他拒絕醫生的再三勸告,第二天便回到南京,接受了蔣介石委任他的京滬警備司令官的職務。他到任后,立即抓緊戰備,盡力為輸入兵力和通信設備等方面作好准備。
  “九一八”東北之役,敵人打我,我不還手;“一二八”戰役和長城戰役,敵人打我,我才還手,吃了大虧。鑒于這种情況,張治中主張在日軍有擴大戰爭征候之初,就應爭取主動,首先出擊。為此他一方面請示南京最高統帥部,一方面作好動員准備工作。
  “大山事件”發生后,戰事已呈不可避免之勢。在這一形勢下,8月11日,南京下令集結京滬線各部隊向上海推進,并命海軍阻塞江陰水道,防止日軍溯江而上,威脅南京。次日,王敬久第87師進入上海市中心江灣,并派一部分兵力固守吳淞;孫元良第88師進至北站、江灣之間;炮兵第10團1營与炮兵第8團在真如、大場進入陣地;江防由江蘇保安第2、第4兩團擔任,江陰航道阻塞作業也基本完成。
  8月12日,張治中在獲悉日軍即將增兵上海后,當即決定攻擊部隊于8月13日拂曉前,完成對虹口、楊樹浦日軍据點的攻擊准備。然而就在這時,張治中突然接到南京統帥部電話命令:“不得進攻。”張治中急電飛告:“我軍業已展開,攻擊准備也已完畢。”但复電還是“不得進攻”。
  原來,長谷川在12日接到軍令部電報,令他“在陸軍到達之前,不要擴大海軍陸戰隊的作戰正面。”遂指示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岡本季正采取外交行動拖延時間。岡本邀請英、法、美、意4個中立國在上海的代表召開淞滬停戰協定共同委員會,企圖暫時調解中日沖突,讓中國軍隊撤出上海。參加委員會的中方代表上海市長俞鴻均當即嚴正聲明:“我國軍隊在自己領土上自衛,是理所當然,如日方撤退軍隊,即無沖突之危險。”俞最后表示:中國軍隊當恪守中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一貫政策,如日方不向我挑釁,當不向其攻擊。
  結果,張治中原定拂曉前的攻擊,不得不停止。此舉徒然使張治中的作戰安排落空。本來張治中的意圖是想以一個掃蕩的態勢,乘敵立足未穩措手不及之時,一舉將其主力擊潰,把上海一次整個拿下。但現在良机已失!在日軍已占領中國東北,此刻又占領了平津并在華北地區繼續擴大侵略、中日兩國處于敵對戰爭狀態的時候,習慣于偷襲別人的日軍,卻還在玩弄誰先開槍的把戲,顯然是為了自己爭取戰略上的主動。
  8月12日下午,淞滬停戰協定共同委員會形成僵局而散會后,大川內傳七少將即下令上海特別陸戰隊進入陣地,至半夜,在上海的日本海軍即已作好了戰斗准備。此時云集上海的日艦已達32艘,并有海軍士兵2000余人登陸增援。8月13日下午,進入陣地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在八字橋地區的伊藤茂第3大隊,首先向剛到達該地的國民党軍第88師進行突然襲擊,中國守軍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
  8月14日,南京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宣布:“中國為日本無止境之侵略所迫,茲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蔣介石下令,將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攻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8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并掃蕩浦東之敵,炮擊浦西匯山碼頭;空軍出動,協同陸軍作戰,并擔任要地防空。
  張治中的意圖是在日軍增援部隊到來之前,一舉攻下虹口、楊樹浦。然而在14日至18日4天之內,蔣介石連下兩道停戰命令,結果戰事停停打打,徒然延誤作戰良机,對日后戰局的發展帶來了极為惡劣的影響。
  相反,日軍卻不斷大幅度增兵。8月15日,日軍統帥部決定以第3、第11師團組編上海派遣軍,第二次增兵2個師團。8月16日海軍軍令部下令:在旅順口待命并准備于青島登陸的橫須賀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吳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共兩個大隊約1400人,佐世保海軍陸戰隊兩個大隊約1000人向上海增援。8月23日,上海派遣軍在优勢火力的掩護下,于張家濱、獅子林、川沙口一帶強行登陸。中國守軍与之展開激戰,未能阻止日軍進展。日軍在优勢艦炮的攻擊下,奪占了沿江一些要點,其后續部隊陸續上岸。日軍第3、11師團主力登陸后,即向吳淞、寶山、羅店、瀏河一線發起進攻。中國守軍不畏犧牲,頑強阻擊,在近一周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經常整連、整營官兵犧牲于日軍炮火之下,但仍前赴后繼,堅守陣地。8月31日,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向參謀本部緊急呼吁,要求迅速派遣5個師團以上的兵力增援。9月5日,日軍集中30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動猛攻,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守衛寶山的第18軍183團3營500官兵,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浴血奮戰,擊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沖鋒。當日軍用大炮炸毀城牆攻入寶山城內時,3營官兵同日軍展開巷戰,奮戰兩晝夜,全部壯烈犧牲。
  盡管上海中國守軍犧牲慘重,但斗志高昂,拼死抵抗,使日軍攻勢進展緩慢。到9月上旬,上海戰局胜負難分。這一形勢使日本統帥部焦慮不安,決定第3次增兵,調第9、13、101師團及軍的直屬部隊、兵站部隊到上海,同時從華北方面軍抽調10個大隊以上兵力增援上海。
  由于日軍不斷增兵,戰爭逐步升級,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蔣介石自兼第3戰區司令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9月21日,再次調整部署,朱紹良任中央作戰軍總司令兼第9集團軍司令;陳誠任左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19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張發奎任右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8集團軍和第10集團軍。
  實力大大增加的日軍,于9月30日拂曉,向中國軍隊發起全面攻勢,突破万橋、嚴橋、陸橋等處陣地,在大場、溫藻濱一線同中國軍隊進行了反复爭奪絞殺,并逐步突破中國軍隊防線。10月15日,剛剛從廣西調來的第21集團軍投入戰斗,發動反擊,一度擊退日軍。但在10月19日的反擊中,恰逢日軍主力亦發動步兵、坦克、炮兵聯合進攻,造成大規模遭遇戰。中國軍隊由于裝備相形見細,加之連日戰斗,傷亡過大,乃于23日開始撤退,25日大場陷落。
  然而,此時日軍也已傷亡過半,不得已于10月20日再度決定增兵,以3個師團又1個旅團的兵力組成第10軍,另從華北抽調第16師團編入上海派遣軍的戰斗序列。這樣,通過這次增兵,上海周圍的日軍已達2個軍9個師團又2個旅團。此時日本留在國內的部隊只有近衛師團及第7師團兩個常設師團。
  11月5日拂曉,大霧彌漫。新增日軍第10軍第1梯隊登陸兵團,在海軍軍艦、飛机火力掩護下,在杭州灣北側的金公亭、金絲娘橋、金山嘴等處登陸。中國守軍由于沿岸兵力薄弱,被敵軍擊破,日軍登陸成功。當時中國軍隊曾駐浦東的第62師及獨立第45旅与駐楓涇的第79師夾擊登陸之敵,并令第1預備師由蘇嘉路赶往增援,但由于部隊聯絡困難,行動遲緩,計划未能如期實施。日軍乘机突進,一舉進入黃浦江一線,對上海中國守軍形成兩翼迂回包圍之勢。
  在這种不利形勢下,中國第3戰區部隊為避免重大犧牲,于11月8日晚后撤,轉移陣地。但是蔣介石仍對英法的干預寄于希望,堅決反對后撤。他說:“上海是我國的重要經濟基地,如果放棄會使政府財政和物資受到很大影響。上海無論如何不能放棄!不能放棄!……只要我們在上海繼續頂下去,相信九國公約國家會出面制裁日本,戰爭可以早些結束。因此,必須收回撤退命令,要各個部隊仍在原來陣地死守!”
  蔣介石的話使他的副總參謀長、外號小諸葛的白崇禧大吃一惊。因為在淞滬三角地帶的數十万大軍已經接到撤退命令,有的已經在行動了,怎么能收回撤退的命令呢?然而,固執的蔣介石直接向全軍下達了返回原陣地的命令。結果造成全線混亂,90万大軍擁擠在一個狹小地帶爭先恐后,拼命搶路,人吵馬叫,亂成一團。
  日軍利用這一難得的机會,對中國軍隊進行了狂轟亂炸,几十万大軍因而潰不成軍。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于敵手。淞滬會戰歷時3個月,日軍終以傷亡4万多人的代价結束了會戰。
  由于淞滬會戰是由海軍直接發動的,因此作為海軍次長的山本五十六也時刻關注著中國戰局的發展。盡管他對陸軍存有反感,不贊成陸軍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但在戰爭擴及上海后,他改而積极主張一舉擊垮中國,并積极地為日本順利增兵作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其調動海軍航空兵,在戰爭頭8個月中,擔負起了支援陸軍、在前線進行俯沖轟炸,對中國內陸城市進行遠距离戰略轟炸等主要任務。可以說,遠在東京的山本手上同樣沾滿了屠殺中國人民的鮮血。
  然而,中國人民沒有被侵略者的暴行所嚇倒,即使日本這個“殺人机器”、“獸性怪物”在南京屠殺了30万中國人,它也沒有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頑強的中國人民在經受了百年的屈辱之后,不能再容忍任何羞辱繼續下去,“為國家生命計,為民族人格計,為國際信義与世界和平計,皆已無屈服之余地,凡有血气,無不具宁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未几,國民党官兵在台儿庄報捷,擊潰日軍第10師團和第5師團,殲滅日軍1万余人。同時中國共產党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建立根据地,配合正面戰場,也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日本統治集團不得不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企圖通過武漢、廣東會戰,“捕捉戰爭結束的机會”。但廣東、武漢會戰的結果,仍与日本侵略者的愿望相反。山本五十六在戰爭之初所最擔心的事情終于變成了現實:日本的泥足已深深陷入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土地上。此正謂:欲滅中國,日本軍閥痴心妄想;直下滬宁,山本海軍意欲建功。欲知后事如何,且見下章評說。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