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章 高平大血戰


  世宗柴榮被數万漢兵包圍,趙匡胤大喝道:“主上危急,正是我等拼死報效之日……。”當即帶了三千兵馬,沖入敵陣。
  周太祖郭威駕崩,晉王柴榮繼承為帝的消息傳出后,北漢主劉崇真是高興之极,想趁著周朝國君新喪,新君立足未穩之机大舉入寇,以報往日之仇。但他又怕自己力量不夠,便遣使乞求契丹派兵協助。
  這時,契丹已將國號改為遼,國王也改稱為皇帝,新任皇帝途述律,也就是遼穆宗耶律璟,是契丹著名勇將,原封為壽安王,后來遼國內亂,燕王述軋殺了世宗,自稱皇帝,述律便率兵討伐述軋,最后殺掉述軋,由述律即位為皇帝。這述律自恃武力,早有覬覦中原之意,而在遼和周兩國夾逢中生存的北漢,也早已被述律看中,認為是他奪取中原的一塊最佳跳板,所以在對外政策上,便采取了援助北漢以抗后周的策略。當下,他見北漢使臣來求援,心中大喜,使派了武定軍節度使,政事令楊袞,率領一万余兵馬,赶赴晉陽,与劉崇會合,共同抵御周兵。
  劉崇見遼國援兵已到,信心倍增,以白從暉為帥、張元徽為先鋒;令長子劉承鈞等守晉陽,自領兵三万,与契丹合兵一處,浩浩蕩蕩向潞州(今山西長治北)進發。
  駐守潞州的昭義節度使李筠,見北漢兵來犯,派遣部將穆令均前往迎敵,自領大軍守住南下的要道太平驛。
  穆令均帶領人馬,放炮開城,破口大罵,“背國反臣,侵我邊疆,若不速速退兵,定叫爾等片甲不回!”
  北軍楊袞拍馬出陣,舞動大刀,直奔穆令均,兩馬相交,金鼓齊鳴,只戰十余合,楊袞見戰穆令均不下,虛晃一刀,詐敗而回,穆令均哪里肯舍,隨后緊跟。正在追赶楊袞,只听背后一聲炮響,埋伏著的張元徽從斜刺里沖出,攔住了穆令均的退路;楊袞又反身殺了回來,二人把穆令均夾在中間,前后夾攻。情知中計,穆令均心中一慌,措手不及,被張元徽一刀砍于馬下。可怜一條好漢,就這樣為國捐軀了。
  李筠見失了大將,北兵來勢凶猛,令牙將劉瑗、王真堅守城池,同時急忙差人星夜馳往京城告急。
  世宗柴榮接到急報,憤然大怒:“劉崇亡國之將,賊心不死,不滅此賊,終是后患!”他決定要御駕親征。
  “陛下初登寶位,如若离京,恐人心難定,只派大將前往就可以了。”有几個大臣勸他不可輕易离京。
  柴榮可不是猶豫不決的人,他說:“不然,劉崇乘我國喪興兵,是欺朕新立,政權未固,想趁机實現其吞并中原之志,而朕正是由于新立,正欲借此以立威,不可不往。”
  宰相王溥道:“陛下之言,實為英明遠見,老臣以為應起駕親征。”
  太師馮道卻耐不下了,奏道:“王溥之言差矣!千金之子,坐下垂堂。陛下万乘之尊,親臨不測之地,臣以為万万不可!”
  世宗說:“唐太宗得天下,凡有征戰,未有不親臨,唐太宗尚如此.聯焉可躲閃?”
  “不知陛下可能為唐太宗嗎?”一慣圓滑的馮道,這回話說得尖酸刻薄。
  世宗耐著性子道:“劉崇以十二州之地,兵力究竟能有多少?他所依仗的,就是契丹的協助。以朕兵甲之強,士馬之眾,破劉崇可以說是以山壓卵!”
  “不知陛下可能成為山嗎?”
  馮道抓住不放,連譏帶諷,世宗听了十分不悅。這時軍師王朴說話了:
  “劉崇就是借圣上新立之机.舉兵發難,主上親證,正是還他以顏色,也是給天下一個震懾,不然會禍亂四起。我擔保主上此去,定能戰而胜之,太師勿慮!”
  世宗一听,不等別人再議,斬釘截鐵地下了決定:“王卿所議甚是,朕意已決,准備出征!”
  當日發下圣旨,調動各路節度使一分兵三路,證伐北漢,符彥卿、郭崇為東路,由磁州西進;王彥超、韓通為西路,由晉州東進;樊愛能、何徽等中路,向訓為監軍,直趨澤州。世宗則率東京禁軍諸將領,領大軍親征。
  軍情火急,自有信使飛馬傳向各地去了。
  這時,趙匡胤奏道:“陛下親征,必須挑選精兵勇將,并選拔先鋒良將,作為前驅,保證所向披靡,以挫敵銳气,此致胜之道也。”
  世宗高興地點頭道:“御弟之言正合朕意,所可隨征精兵,就煩御弟負責遴選。至于先鋒一職,明日令請將校場比武決定。”
  說畢,宣布散朝。
  第二天,世宗親自來到演武廳坐定,趙匡胤奏道:“斬將破敵,以勇為先;定取高下以箭為能。陛下可取箭高者為先鋒,再選力勇者為副,這就兩全其美了。”
  世宗點頭稱善,就下旨先比射,以后再比勇。
  旨令一下,當即閃出一將,風流翩翩,器宇軒昂,面若傅粉,唇若涂丹,帶著傲視一切的神態,走上前說道:
  “臣先射箭,再比勇,拋磚引玉,博陛下及諸將一笑!”
  眾人看時,原來是郭威的駙馬張永德。世宗點頭首肯。張永德騎上馬,左手弓、右手箭經過台前,馳向箭垛,看得真切,一箭射擊,正中紅心,一連三箭,箭無虛發。
  戰鼓“咚咚”加上掌聲和喝彩聲,交織在一起,有如突然爆炸的雷聲。張永德春風滿面,上前見駕,就要取先鋒印。這時忽然听到一聲大喊,聲如惊雷:“且慢,先鋒印待我來挂!”
  大家看時,原來是鄭恩。他走到世宗面前,施禮說道:
  “臣前些時演飛弓馬,頗有心得,愿獻技与陛下,与駙馬一比。”世宗心中有點納悶:這魯夫何時習得弓箭?竟也敢比武?而且說話也比以往有了分寸,真是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了。豈不知,這是趙匡胤這一段下功夫調教的結果。“好,你就試來。”世宗點了點頭。只見那鄭恩跨上雕鞍,張弓搭箭,一連三箭,也是箭箭中的,和張永德那三支箭,都极驕傲似地在紅心處擠在一起。也是鼓動聲震野,群情嘩然。
  鄭恩下馬,大步來到世宗面前:“陛下,這先鋒印可該俺挂了嗎!”
  一旁的張永德那粉白的臉上,忽然泛起了紅云,他高聲喊道:“箭法不分高下,你可敢与我比勇嗎?”
  鄭恩扭頭看了他一眼,不以為然地:“比武,樂子求之不得!”
  兩個人也不等世宗下令,便各自去取了兵器,跨上戰馬,馳到場中,就要動手。看二人架式一場你死我活的廝拼,就要一触即發。
  許多人都屏住呼吸,繃緊了神經,几干人的教場,一時靜得像空場一樣。
  “且慢!”趙匡胤聲若洪鐘,一聲斷喝,二人都停在那里。
  “待我奏請圣上,自有定論。”
  世宗這時也松了一口气,他也生怕二人格斗,難免不出問題,但又不好高聲無狀地吶喊,趙匡胤制止了這個局面,正符合他的心思,他轉向趙匡胤:“御弟有何高見?”
  趙匡胤說道:“比武是要比的,但二虎相斗,必有一傷,可以不必械斗,以角力代替。陛下請看,那將台下的石獅子,足有數百斤重,陛下可令二人,誰能將石獅子提到台上,又放回原處的,可以為先鋒。”
  “御弟好主意!”世宗命二人近前,就將那比賽的辦法,向他們作了交待。二人就一齊將武器放回原處,向那石獅子走去。
  張永德把那石獅子打量一番,然后撩起衣服,走上前去,發一聲喊,用平生之力,將那石獅子一下提起,走上台去,然后又一步步走下來,將石獅子放回原處,臉已憋得成了紅布,喘息不止。
  鄭恩說:“待我提与你看!”看來他也并不輕松,提上提下,雖看不見他的黑臉泛紅,但也大口地喘气。
  眾將士為他二人的神力,一塊鼓掌喝彩。
  熱鬧中,將台中又走出一個少年壯士,頭戴粉底武巾,身著素色箭服,走到石獅子跟前,“嘿”的一聲,已將石獅子一把舉過頭頂,步履穩健,走上將台,走下台后,又在軍士前走了一轉,之后到原處輕輕將石獅子放下,面不改色,气不發喘,仍然從容自若。很奇怪,這時倒沒有掌聲,都被這看去并不高壯的少年的威力震懾住了,有不少伸出了舌頭。
  趙匡胤見了也感到惊异不止,就把他邀到世宗面前,問他的姓氏。
  “小人姓高,名怀德,父親高行周,已不在人世,我遵母命出來報效當朝,正好逢主上在此演武,故來獻技,即為走卒,也盡平生之愿了。”原來高行周自刎前,在未給趙匡胤寫信時,曾修家書一封,前邊已經說過,那封信就是他給家寫的遺囑,他把自己的一切打算都說得清清楚楚,并特別交待:他的好友之子趙匡胤破了潼頭,必然得到新朝重用,要他儿子高怀德進京,投奔趙匡胤,定會得到趙匡胤的保護。
  高行周自刎前,給趙匡胤的信和家信互相應照,安排得极為周密;他死之后,岳元福必然投降,趙匡胤必然升騰,預料得也十分准确;要以他死人之魂奪取郭威生人之命,連這恨恨的誓言也都說對了。連自己死后的事都安排得如此周密,由此可以看出他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素質。
  接到高書,高夫人、高怀德知道高行周已不在人世,就在家為他舉行了祭典。冬去春來,高怀德脫了孝服,在家按耐不住,就赶往京城來尋找趙匡胤,正好遇上世宗選將,高怀德藝高人膽大,技痒難支,于是就拋頭露面,當眾獻了藝,果真一鳴惊人。
  當時世宗一听是高行周的儿子,心中怒火陡然升起,兩眼狠狠地瞪著高怀德:
  “原來你就是高行周之子!不是你父親作孽,還不會有今天的點將呢。”他回頭招呼衛士:“綁了,推出斬首!”
  一听說是高怀德,趙匡胤心里早就慌了:他盼著早日能見到高怀德,想不到會在這個場合見到他。世宗憤怒,他知道事出有因,但高行周以頭相許,他怎能見死不救他的儿子呢?只見趙匡胤搶上一步,急奏道:“高行周獲罪大周,各為其主,況彼已自決,也算臨終釋了冤仇,其子無辜,當另作別論。今日要兵下河東,用人之際,宜廣結天下英杰,如算舊冤,無疑將使眾多英雄裹足不前,怀德英武之材難得,陛下寬而用之,彼將如管仲而為小白射天下呀!”
  那柴榮本性聰慧,乃英明之主,何用匡胤多說,馬上回嗔作喜,說道:
  “御弟所講甚是。朕何能因故仇而結新怨,因一已之私而誤天下英杰!”他說著,又問怀德:“看你的勇力,可以使用,不知你騎射功夫如何?”
  高怀德說:“小人自幼練功,諸般武藝皆通,而箭為兵家之首,也不在話下。”
  世宗即命給怀德坐騎、弓箭,怀德翻身上馬,彎弓搭箭,三箭連發箭簇追箭尾,射法不俗,三箭流星般奔向靶心。世宗心中大喜,暗想:怪不得高家不服先皇,果然英雄。于是決定封高怀德為御前侍衛之職。
  趙匡胤听了,上前奏道:“怀德勇力出眾,武藝超群,陛下需要重用,以充分展施他的才力,今駙馬、三弟未決高下,仍在虎視眈耽,若先鋒給了怀德,豈不一箭三雕!”
  世宗允奏,就命將先鋒印給了怀德,以鄭恩、永德為副,又當廳賜了三人金花御酒,給予特殊恩寵之后,高高興興地起駕回宮。
  怀德向匡胤深施一禮:“遵父命前來京城投奔仁兄,不期地教場相遇,若非仁兄相助,怀德命不保矣!”
  匡胤拉住怀德,不胜感慨:“你我通家世好,賢弟不必客气,今后尚望彼此多多照料!”
  山不轉水轉,三家恩恩怨怨,倏然之間,便一笑泯恩仇!
  柴榮是君主,而關鍵的粘合劑卻是趙匡胤,群雄并峙,而最后能統一于他,是有其道理。
  第三天,出征軍馬點撥已畢,世宗以高怀德為第一隊,鄭恩、張永德為第二隊,趙匡胤石守信為第三隊,隨后接應,自己領了眾將和大軍在后,浩浩蕩蕩出發了。
  且說高怀德領精兵先行,大軍离開汴京,不日便來到天井關,在天井關前安營扎寨。
  這天井關在澤州東南四十余里的太行山上,是由中原通向河東的第一交通要道,劉崇為了攻下澤州、潞州,特派了部將李彥能襲奪了此關,一是為了切斷潞、澤兩州守軍的退路,想關門打狗,二是在此阻擊周朝援兵。這李彥能是劉崇手下的第一戰將,身材高大,性如烈火,使一條點鋼槍,重六十余斤,有万夫不擋之勇,听說周兵來犯,勃然大怒,點炮出關。
  先鋒高怀德看那來將,生得相貌凶惡猙獰,打扮得丑陋怪异。頭戴虎頭盔,身穿金鎖甲,坐著青鬃馬,手持點鋼槍。他看見高怀德,用槍一指,吼聲如雷:“呔,周將听了,你主既占中原,奪了漢家天下,就該知足而止,如今反而興兵來犯,豈不是自己找死!”
  高怀德答道:“如今四海一家,吳越一統,北漢彈丸之地,不來歸順,反而興兵來犯;奪我關隘,圍我城池,今天子發兵問罪,爾等就該速速投降,不然,關隘一破,玉石俱焚,那時悔之晚矣!”
  李彥能一听,哇哇怪叫,臉气得如紫豬肝一般,青筋暴突,不再答話,拍馬舉槍便刺。高怀德微微一笑,一抬槍把對方的槍磕向一旁,兩人廝殺在一起。
  二將來來往往,約有二十個回合,也算那李彥能功夫非凡,若是一般平庸之輩,不是早已被擒,就是死在高怀德槍下。李彥能左架右攔,被高怀德槍花點得眼花緣亂,抵敵不住,回馬而逃。
  后面趙匡胤、鄭恩、張永德、石守信也都帶兵來到,与高怀德合兵一處,追殺一陣,北軍損失不小。
  李彥能率領殘軍逃回關內,堅閉不出。周軍連天攻打,一時難以攻克,前進不得。高怀德給趙匡胤獻了一計,他說:“如此強攻,耗時傷人,仍難奏效,不如智取。”
  “如何智取?”
  “我率精兵三千,事先埋伏關旁,見可領大軍离關撤走,三天之后再返回來;在撤兵這几日內,李彥能必然放松警惕,我可乘机混入關中。里應外合,此關必得!”“好,此計絕妙!”趙匡胤夸了高怀德一番,就按計議行事,先由高怀德率兵隱蔽,第二天趙匡胤便率主力撤走。李彥能見周軍撤走以為是計,暗派探子秘密查蹤,果然周兵撥營而去。李彥能哈哈大笑:“周兵伎倆不過如此!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豈不羞哉!”他一方面派人向劉崇報捷,說已打退周兵的挑釁,同時城門開放,讓老百姓出入采樵經商,往來活動。
  到了第三日,探子忽報:“周兵复又返回。”李彥能緊急閉關加強防御,那知高怀德率領部分勇士已混入關內了。等到趙匡胤大軍來到城下,李彥能故技重演,緊閉南門,背靠山險,堅守不出。趙匡胤、石守信來到城下,李彥能親自督戰,滾木擂石打將下來。入夜,周軍圍住南城門齊聲發喊,佯作攻城,李彥能諸將像護天靈蓋一樣,緊守南城,三更時分,李彥能正在城頭督戰,忽見關中火起。他領一撥人馬前往查看,怎知高怀德率著他的精銳之師已到跟前,黑暗中,怀德手起一槍,李彥能登時一命嗚呼。
  連主將都料不及,一般士卒更不知會有一彪軍從天而降,一時惊慌失措,迷迷糊糊地就作了周兵刀下之鬼,城防大亂,被高怀德斬關落鎖,趙匡胤人馬一擁而進,天井關余下兵將全部投降。
  趙匡胤迅速安定秩序,嚴禁掠搶,違令者斬。并于次日貼出安民告示,城中秩序井然,百姓無不拍手慶賀。
  接著世宗駕至,請將迎接進關,俱各朝賀,匡胤极稱高怀德智勇兼備,破關有功,世宗聞報,喜之不盡,高怀德受到重賞。上下一片喜气洋洋。世宗釋怨任能,怀德立功報恩,這次胜仗,意義不同尋常。趙匡胤心中也是格外的高興,因為他可以對九泉之下的高行周,有個初步交待了。因世宗心里高興,另有一种獨特的唯他才有的心境:從趙匡胤收取潼關,自己登极到此北征,雖不是改朝,卻是換代,不僅主上換了代,而一代新的戰將,已經馳騁沙場,趙匡胤、高怀德、鄭恩、石守信等猛將云聚于他的殿下,是他實現平定四方,真正統一天下雄心的可靠力量,這一仗初試鋒芒,首戰告捷,作為一個有抱負和遠見的君主,他高興的內涵是有點与眾不同的。周軍上上下下真可說是皆大歡喜,世宗大擺酒宴,犒賞三軍。周主下令:全軍將士休整三天,然后向澤州進發。
  到了澤州,与從中路先進入河東的樊愛能、何徽、史彥超、白重贊、向訓諸將會合。也不停留,反而令各軍留下輜重,輕裝去解潞州之圍。
  禁軍指揮使趙晁見了,不免擔心,就把通事舍人鄭好謙拉到一邊,悄悄地說:
  “劉崇勢力并不小,咱們越向北走,离他就越近,主上不可如此冒進輕敵,應該謹慎緩行,以防不利,望你能在方便時說与主上,要小心行事。”
  鄭好謙就鸚鵡學舌似的將這話稟報給世宗。正在乘胜前進,這膽怯气餒的話使世宗很為惱火,但他隱忍不發,耐著性子,又問了一句:“這可是你的想法?”
  “不,陛下,這是指揮使趙晁說的。”
  世宗把案子一拍:“身為指揮使,出此敗軍之言,長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气,惑亂軍心,罪不容誅!”當即下旨:“將趙晁拿下斬首,以儆效尤!”
  趙匡胤見狀,急忙奏道:“陛下,趙晁經過通事舍人進言,并非向外流布,這是忠心的表現。如人人都像趙晁,拋心以事陛下,陛下的洪福也。望陛下明察,寬恕趙晁。”
  世宗雖然余怒未息,但感到趙匡胤言之成理,就命人把趙晁放了。几句話几乎人頭落地,趙晁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自此,軍中無人敢再議論,一路急行。
  再說那北漢主劉崇,攻打潞州數日,不能奏效,忽听李彥能派人求救,就舍了潞州,一路南下。當世宗大軍駐扎于澤州城東北之時,北漢的大軍已經來到高平,兩軍相距只有五十多里,但那劉崇并不知道世宗御駕親征,沒有想就是北漢与北周兩軍最高統帥的生死較量。
  北周軍繼續前進,在高平以南相遇。漢軍劉崇把兵分三路,自領中軍駐在高地巴公原上,東翼軍張元徽、西翼軍楊袞,互相策應,成犄角之勢,隊伍看去极為嚴整。
  周軍因為急軍速進,不期然而与北漢大軍相遇,世宗意堅气盛,他和先頭部隊一起來到這里,把河陽節度使劉詞統領的大軍遠遠丟在了后邊,遭遇了敵軍,他沒有半點畏懼,以白重贊和侍衛馬步虞候李重進為左軍,樊愛能、何徽為右軍,史彥超、向訓率精銳騎兵于中,自己有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禁軍保衛,另有趙匡胤、高怀德、鄭恩諸將護駕,親臨前線督戰。
  雙方虎視眈眈,嚴陣以待。
  遠遠觀望,劉崇見周軍隊伍不及自己的一半,他后悔不該請大遼來幫助。他心中輕松了許多,微微一笑,回頭對眾將說:
  “像這樣的對手,我就用自己的漢軍就足可把他們打垮,何必請契丹!今日一戰,不僅要打敗北周,也將叫契丹心服!”
  眾將官不知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都一致地點頭。
  契丹大將楊哀策馬向前,仔細審視了周軍的列陣,他看周軍人馬雖少,但戰將如云,一個個都透出英俊威武的气勢,隊列整齊,也顯出士卒訓練有素,确系精銳之師。
  楊袞回到劉崇面前,低聲告訴他:
  “別看周軍兵少,可說是勁敵,不可輕視,切莫輕進!”
  劉崇看了看楊袞,感到他過于膽怯了,哈哈一笑:“將軍如果害怕,先撤在一切觀陣看孤家如何破敵!”
  這楊袞就是楊業的父親,久經沙場經驗丰富,在北契丹是有名的驍將,今日好心勸劉崇小心行事,反受到奚落,快快不樂,一臉沒趣地退回本西營去了。
  當雙方列陣時還刮著東風,這時忽然轉為南風。北漢司天監李義不知有什么典故依据,還是為了拍劉崇的馬屁,見風迎面刮來,他對劉崇說:
  “陛下,天助我南風,時机已到,可以決戰了!”
  劉崇的樞密直學士王得中,上前用手拉著劉崇的馬,神色慌張地說:“陛下,如此大風迎面而來,豈是天助我們嗎!李義巧言誆主,可殺也!”
  劉崇瞪著王得中,大聲斥責:“打仗靠人,何須天助!我意已決,老書生如再多言,看我先拿你祭刀!”
  劉崇說罷,把左手一揮。張元徽領著自己東軍一千多精銳,沖向周營。漢軍左翼一時金鼓齊嗚,一片喊殺之聲。
  南軍右翼一通鼓響,樊愛能挺槍躍馬,出陣迎敵,兩員將在震天的喊聲中,來來往往,殺有近百個回合,看那樊愛能槍法漸亂,有些招架不住了,右軍副將何徽舉大斧縱馬出來助陣。這張元徽也算一條好漢,力戰二將,全無懼色。又戰了一會,北營中飛出一騎,乃是白從暉,舞刀拍馬沖了過來。
  樊愛能、何徽二人正戰張元微不下,心中不免著急,見一將又命弓箭手一齊放箭,矢如飛蝗,周軍士卒中箭倒下的不少,樊愛能的兵跟著主將紛紛后退,陣腳開始潰亂。
  世宗柴榮見狀,拍馬而出,冒著流矢上前督戰。因為周軍繼續后退,把他暴露在最前面,漢軍忽啦一下圍了上來。這時,趙匡胤怒目圓睜,大喝一聲:“主上危急之時,正是我等拼死報效之日,各位將軍,殺上前去!”
  鄭恩、石守信、高怀德三騎并出,把手向前一揮,帶一彪人沖進敵陣。
  趙匡胤又与張永德義議道:“敵兵驕橫,挫去他的銳气,我軍必胜!駙馬麾下善射的人多,請引兵占左翼高處,遠傷敵軍;我引兵從右翼出擊。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永德點頭,引親軍搶占了制高點,雨點般的飛箭向敵營射去。這邊匡胤引著他的兩千人馬,帶著鄭恩、石守信、高怀德等兄弟,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漢陣,人人奮勇,個個當先,遇到這樣的神威之旅,北軍哪能抵擋得住,像潮水一般,向后潰退。
  這時南軍左營馬仁瑀,把手中鬼斗大刀一舉,“主上受困,要我等何用,隨我救駕!”率領部下,向敵軍壓去,殺死數十人,解了世宗的圍,他對世宗說:
  “賊人敗勢已露,万望主上勿動,按轡看清將殺敵!”說罷領了數百人又向北軍陣中沖殺過去。
  這群虎將,在敵人陣中左殺右砍,中心開花,真如虎入羊群,北軍死傷甚眾,陣中大亂。劉崇急命身邊的親族劉顯、劉達上前抵擋,正遇鄭恩、高怀德,沒有兩個回合,劉顯被鄭恩一棍打得腦漿四濺,劉達被高怀德一槍刺于馬下。
  原來被胜利沖昏頭腦的劉崇,這時才知道南軍中竟是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而柴榮被自己軍隊包圍后又被救了出去,他恨得牙痒,懊喪不已。他回頭抓住他最得意的猛將張元徽,說道:“張將軍快上,柴榮正在我軍包圍之中,捉住他或把他首級取來,我封你為并肩王!”
  張元徽二話沒答,向南陣中沖來,正遇著殺紅了眼的馬仁瑀,二人也不同姓名就殺將起來,戰有四十個回合,張元徽漸漸有些不支,又見自己的軍隊紛紛后撤潰退,眼前這位將軍刀刀生風,有如霹靂閃電,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項上的人頭能不能保住,哪里還有心去管“并肩王”!因此回馬便走。馬仁瑀也不追赶,彎弓搭箭,“嗖!”的一聲,正射中馬的后胯,那馬一打趔趄,把張元徽顛了下來,正好周營中軍馬全義赶到,手起刀落,齊腰把張元徽揮為兩段,一命嗚呼了。
  北漢上下都知道張元徽是本朝第一勇將,他一死北營士卒將軍都膽戰心惊,沒有人敢出來迎戰。士气一散,北營的陣角穩不住了。
  那契丹大將楊袞,原是一員猛將,見周營將士那种气勢和力量,也有些膽怯,特別是劉崇剛才對他的奚落,使他耿耿于怀,他感到劉崇的失敗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犯不著去為他賣命,因此領本部人馬向北撤走了。劉崇左顧右盼,見無人出陣,為了穩住陣角,他飛馬而出,把正在后退的一個士兵,劈面一刀砍翻在地,大喊:“再后退者,以死論處!”劉崇剛剛出陣,就碰上飛馬而來的張永德,刀槍并舉,火花四濺,二人戰有二十多個回合,劉崇畢竟年紀大了,后力不加,露出了破綻,被張永德一槍刺中左肩,劉崇回馬,把手一揮算是撤銷了他“后退者以死論處”的“圣旨”,他帶頭向北方逃去。
  兵敗如山倒,滿山遍野望風奔逃的漢軍,成了周軍的俎上之肉,只有任人宰割,哪有還价的權力,降的降,傷的傷,劉崇號稱的十万大軍,只有數百騎保著主上亡命奔逃,其余全軍覆沒,趙匡胤、張永德、史彥超等率軍追出近二百里,見劉崇已逃得無影無蹤,方才收兵。
  胜軍無敗將,古之常理,追殺中,周軍將士人人立功,各有建樹;但這次以少胜多最后徹底打垮敵人的戰斗,卻出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外。
  當北軍狼奔豕突往北敗逃時,南軍也有一彪人馬正惊慌失措,和劉崇軍背對背地向南潰逃:這就是樊愛能、何徽二人率領的右軍。他們一路逃竄,軍旅不整,更無所謂軍紀,沿途還大肆搶掠,形同官匪。
  當世宗柴榮穩住陣腳,開始反攻時,曾派人召他們返回殺敵,樊愛能斥使者說:
  “主上已陷重圍,充其量也只能向北逃往潞州李筠處,安有脫圍之理!”他一刀殺死了使者,繼續南逃。
  正逃間,他們又遇著率大軍北進的宁江軍節度使老將劉詞,劉詞急問:“主上何在?”
  樊愛能搖搖頭:“契丹軍厲害,我軍大敗,主上陷入重圍,可能北上潞州了,你去也不當用了!”
  劉詞發了火:“圣上有難,我等應奮不顧身去救,怎么反倒后撤!”他領著大軍火速前進,正碰上追赶而來的不足干人的漢軍,劉詞趁著陡起的南風,把大軍壓將過去,這几百人的小股敵軍,要和劉詞的几万人大軍對抗,豈不是以卵擊石!因而全部被劉詞解決了。
  劉詞急速前進,來到前陣,正是漢軍潰退之時,他們忽然見周軍舖天蓋地而來,以為中了埋伏,所以開始全面潰逃,而劉詞的及時赶到,也是這次胜利的一個關鍵。
  大獲全胜,當晚就露宿野營。劉詞向世宗稟報樊愛能臨陣潰逃時,柴榮气得咬牙切齒,說:“作為大將,如此表現,獵狗不如也!”
  燈光下,柴榮難以入眠,躺下起來,起來躺下,如此反复再三,正在愁難解時,張永德告進。張永德是郭威的駙馬,他們也算是至親,這關系當然与眾不同。張永德對世宗說:
  “今日之戰,趙匡胤當為首功。在主上受困之時,他身先士卒,帶著几個兄弟沖入敵陣,打亂了敵人的陣腳,此人忠勇雙全,陛下宜當重賞。”
  世宗說道:“御弟匡胤品行,為朕了如指掌,重賞自不在話下。我如今有一事難以決斷,就是那樊愛能。若不殺他,今后將無以治軍;若殺了他,他是先主故臣,先主新喪,故臣就戮,我也有點不忍!”
  張永德說:“樊愛能從無大功,給他以如此高的職務,就因為他是故臣,故臣之勞已得到照顧;而今,見亂先逃望風披靡,先帝在也不以故臣而原諒他。陛下要削平四海,如若軍法不立,就是有熊羆之士、百万之眾,也不會為陛下所用。”
  當時柴榮因為一滅的戰斗,又因入夜思慮不決感到疲憊,正擁枕而臥,听了張永德的說法,一躍而起,來了精神,把枕頭摔到地上,大叫一聲:“好,所言甚是!”
  第二天,世宗旨下:樊愛能、何徽及其所屬軍使以上人員七十余人全部縛綁,集中在一起,世宗指著他們,說道:
  “你們都是歷朝老將,并不是不能打仗,而今卻望風奔逃,沒有別的說詞:就是要把我賣給劉崇罷了!”說罷,下旨行刑。可怜這有多年戰爭經驗的樊愛能等人,因一時怯陣,沒有作為英雄死在沙場,反而作為罪人死在刑場!
  處理樊愛能等之后,李筠之圍已解,便前來迎駕進入潞州。世宗大賞高平戰役的功臣。李重進兼忠武節度使,向訓兼義成節度使,張永德兼武信節度使,史彥超為鎮國節度使。趙匡胤的智勇武功受到大家的贊揚,特別是張永德盛贊不已。世宗封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
  趙匡胤戰功顯赫,但卻虛怀若谷,見眾將夸贊又受到擢賞,赶快謝恩,并奏道:
  “高平一戰是諸位將軍齊心合力的結果,匡胤進了一點微力,實不足道。”世宗說:“御弟不必過謙,功賞罪罰理所當然!”于是對所有軍士,如鄭恩、高怀德、石守信、馬全義等封為指揮使,董龍、董虎、李通等都加封為副軍使。連當初曾勸世宗要小心從事,几乎被斬頭的趙晁也給予賞賜,以表彰他的忠心進言。
  這一賞一罰,顯示了周世宗柴榮的英明,周軍上下士气振奮,皆大歡喜。接著,計議下一步的行動,柴榮說道:
  “劉崇作為漢室余孽,終為后患,我想乘此大胜,直搗晉陽,一舉滅之,眾位將軍以為如何?”
  “陛下不可!”軍師王朴出班勸阻,他接著說:“高平之戰顯示了陛下的軍威,天威震懾之下,北漢已經膽喪,如果對他施以柔政,怀之以恩,他也許可以識時務的前來歸順,這比陛下無休止地勤兵,親冒矢石要強多了。如果陛下要顯示朝廷威儀,何不在北軍新敗、民生凋零、供應困難的時候,等到他收了庄稼、時熟半年之后,再派兵前往,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世宗說道:“先生所言果然有理,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常言:軍隊易動而難安,乘劉崇新敗,立足不穩,易于剿滅;若使他元气恢复,養成賊勢,仍然后患無窮。朕意已決,先生不要再說了。”
  王朴見世宗態度十分堅決,也就不再說什么,默然而退。
  世宗即召原來隨軍北征的岳元福,符彥卿二人,命二人領兵三万,到河東扎寨,以張聲勢,自己与諸將率大軍后到,屆時再議作戰之計。
  “五月南風起,小麥伏隴黃”。乘著五月的順風,以岳元福、符彥卿為先頭部隊,柴榮親率大軍,帶著趙匡夙、劉詞、高怀德、王朴等,周朝大軍自潞州出發,向晉陽殺奔而去。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