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周雨若,五十開外,清秀、白淨徽黃的臉龐上,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合身的黑長衫把他修長身材的線條勾勒得更加瀟洒飄逸,看上去,不象是五十多歲的人。 他坐在臨窗的一張寬大椅子上。書室左邊對面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种各類的書。右邊的牆上挂著一幅石濤的山水畫,和一幅朋友送給他的條幅;條幅上用蒼勁的草書体寫著:“淡泊明志,宁靜致遠”八個大字。 他面前的寫字台上,擺著筆、墨、硯和宣紙。一切是那樣的井井有序,同女儿出嫁齊家以前完全一個樣。女儿今天回來了,她在离開這個家到齊家去以前,在這間屋子里度過了她難以忘怀的時光。這里的一切都會喚起她對往日生活的回憶。她坐在這里,思緒万千,是對童年天真生活的怀念,還是對這多年風風雨雨艱難歲月的回味,她說不清。她覺得眼睛有點濕潤了,她強忍著不讓眼淚掉下來。 周雨若似乎沒有覺察到女儿情感上的微妙變化。她的到來,無疑給他和他的老伴帶來了歡樂。他知道她在齊家生活過得很清苦,但卻很如意。 外孫已經大了,要上學,這他同老伴私下談過。今天女儿專程為這事來了,他想听听她的意見。 爺爺的三百字教完了,阿芝背得滾瓜爛熟。不但能不假思索地寫出來,而且能講上一二條字義,全家人都喜悅得什么似的。 阿芝希望爺爺能繼續教他。年紀慢慢大了,思維世界更加廣闊了,求知的欲望愈加強烈了。可是爺爺就那么一點墨水。這樣,學生常常考住了“先生”。比如說吧,學了“樹”字,他就要問爺爺: “那么,楓樹的‘楓’字怎么寫?松樹的‘松’字呢?還有柳樹、桔子樹?……” “‘狗’字為什么又寫成了‘犬’字,兩個字不一樣嗎?……” 爺爺雖然許多時候被孩子“考”得張口結舌,可他打心坎里感到高興。 他們几次議論過阿芝的上學問題,不過一接触到具体的學費問題,便一籌莫展,愁腸百結。 齊周氏深深理解老人的心情,寬慰地說: “儿媳今年推草,推下來的谷子積了四斗,存在隔岭那邊的銀匠陳師傅家。原先打算再積多一點,跟他們換只銀釵戴的。銀釵我不戴不要緊,把四斗谷子取回來,買些紙筆書本,讓阿芝上學,明年我阿爹要在楓林亭坐館,阿芝跟外公讀書,束脩當然是免了的。我想阿芝早上去,晚上回,午間帶飯去。這點錢雖不多,但夠他讀一年的書,讓他多識几個字,將來記記帳,寫個條儿,就不費什么勁了。” 就這樣,她回到了娘家,同父親商量這件事。 周雨若听了女儿的敘說以后,很是高興,點點頭說: “多識一些字也好,對孩子、對家庭都有好處。” 他頓了一下,看著女儿,若有所思地說: “至于功名、仕途,就不要想了。八股取土,殺天下后世,甚于洪水猛獸。所謂時文、經義、表、判、策、論都是空言,有什么用?”他站了起來,來回踱著,“一些德生用八股敲開了仕途大門,搖身一變,為黎民辦了什么事?明代末年,有人看到科舉取士會斷送朱明的大好河山,在朝堂上貼了一張大大的柬貼,上面寫道:“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寫得何等辛辣、沉痛!總該接受一些教訓吧,可是現在又如何呢,” 周雨若臉色變得异常的嚴峻,言語問蘊含著一股難以壓抑的、激憤之情。 這是一個滿腹經綸卻又報國無門的儒生心中的吶喊。齊周氏不知听過多少遍了,但是,她沒有象今天這樣,深深地触動到父親那顆拳拳之心。雖然她對父親的往事、閱歷知道不多,可他的品格和為人,她最清楚, 周雨若似乎深有感慨,想再說些什么,卻又止住了,還是接著上面的話說下去: “孩子多識些字,對修身、養性、齊家都有益處。但切不可有奢望。自食其力,躬耕南畝,雖然艱苦勞作,畢竟是自己的汗水。得來心里舒适。”他看了女儿一眼,笑了笑。 “爸爸說的,我都記住了,我們也是這么商量的。” “那就讓他去楓林亭吧!”周雨若高興了起來,“筆墨紙硯有難處嗎?” “公公都為他准備下了。這孩子聰敏、好學、好問……” 沒有讓女儿說完,周雨若揮了一下手,打斷了她的話,自己插上了嘴: “我早就听說了。好問有什么不好?只怕是先生給問住了吧。孔夫子說要不恥下問。學問學問,就是學習間難嘛!就怕他不懂裝懂,不敢問,不愛問。”周雨若走到書架前,抽出了一本書,交給女儿:“你有空,也應該看看。過去我對你也沒有盡到責任啊!” 楓林亭位干白石舖北邊山坳上。這里是著名的五岳之——南岳衡山山脈的一部分。衡山逶迤數百里,主峰七十二,從南到北,象奔騰著的一條蛟龍,橫臥在蒼茫的云海之中。 這里千山万岭,陵谷相間,錯落有致。叢林修竹,迭翠堆青,絕壑深澗,蒼郁蔥蔚,是自古以來的名胜去處。楓林書館就坐落在這山明水秀的衡山怀抱之中的王爺廟里。 過了元宵節,一大早,阿芝跳下了床,穿上媽媽剛剛赶制出來的藍色新棉襖,吃了兩個媽媽專為他做的荷包蛋,由公公陪送,踏上了去楓林書館的路。 媽媽從外公那里回來告訴了他上學的消息后,這几天他一直沉浸在歡樂之中,他到底能上學了,和有錢人家的孩子一樣能上學了。 村子里,一群群過去的小伙伴,一見他提著書包,都跑了過來,用羡慕的目光看著他,用親切的語言招呼他。他們早几天就听說阿芝要上學,都為阿芝高興,為阿芝驕傲。 阿芝的心情很复雜。雖然不是离鄉背井,卻好象覺得是离他們遠去,長久分別似的,有些依依不舍之情;又有一种不平之感,他不理解為什么窮孩子不能上學。自己家里雖然也窮,只因有外公坐館,如果沒有外公,不也是和他們一樣嗎。 公公多皺的臉是平靜的,不過內心也在起伏。他看著這群天真可愛的孩子目送阿芝遠去,心里也涌起一陣陣酸楚。 齊家由江蘇遷到這個地方時,据說是在明代,到如今已生行繁遷了好几代人了。在這個家族中有几個人真正上過學?一個也沒有。齊十爺曾經夢寐以求地希望齊家的后代能上上學,多識一些字,比老一代強。可是,這都是埋在心靈深處的企望。今天,這企望變成了現實,他确确實實是在送阿芝去上學,他怎能不激動。他的孫子居然同鄰里許多有名望的家庭子弟一起跨進了蒙館的門,他覺得自己的身子都好象高了几寸。 三里多路,一會儿就走到了。齊十爺拉著阿芝的手,沿著一級級石板砌的台階,走向王爺廟。進了山門,廣闊的天井里,二十多個孩子在追逐、打鬧。一見有人來,馬上停止了,疑惑地望著進來的這兩個陌生人。 “周先生在哪里?”齊十爺躬身問一個辮子梳得光亮的男孩。 沒等這孩子開口,正面堂上的門內傳出了聲音: “在這里,在這里,你老人家來啦。” 齊十爺抬眼一看,只見周雨若快步地出了門,沿著台階,走到了天井里。 齊十爺高興之中夾雜著感激之情: “真過意不去,勞你操心了。”他轉身拉了几下阿芝的衣角:“還不給外公行禮?” 阿芝大大方方地走到周雨若面前。學著媽媽教給的,深深地向周雨若鞠了一躬,輕輕地叫了聲:“外公。” “喲,以后在蒙館,就稱先生,到家叫外公。”齊十爺糾正著。 周雨若高興地笑了起來,慈祥地撫摩著阿芝的頭; “這孩子聰明。親家,請到屋里坐吧,外面冷。”說完扶著齊十爺,拾級而上。 王爺廟据說建于宋代。天井的左邊,一棵百年古柏,曲折、蒼勁的枝干,青翠茂盛的葉子,給人以生命永恒的情思。右邊一株清香四溢的腊梅,花朵盛放的勢頭快要過去,枝頭已吐出嫩黃色的小葉。鵝蛋石舖成的甬道從山門直到正殿的台階下。庭院打掃得十分洁淨,給人一种圣洁的印象。 庭院的東西兩廂,過去是僧人的住所,現在他們都搬到后院去了,這里便成了課堂。 正殿一直關閉著,不知是因為房子年久失修,十分危險,還是其他什么緣故,反正誰也說不清。這正殿的東邊一間屋子,就是周雨若臨時的住所。 室內簡朴、整洁。靠正牆上的一張八仙桌上,供著孔圣人的牌位,前面有一個香爐。房子的左邊擺著一張床。臨窗一張硬木的桌子上,整齊地堆放著書籍、筆、硯之類。右邊進門處,兩把藤椅,中間一張茶几。茶几上方挂著一幅條幅,裝裱得十分精美,上面寫著:“一代師表”几個大字。顯然是他的門生送給他的。 阿芝在外公的指點下,點了三支香,端端正正地插在香爐上。接著,在孔圣人的牌位前,拜了三拜。然后,轉過身子,對著周雨若也拜了三拜。 周雨若扶起了阿芝,轉過臉,對著齊十爺說: “拜過圣人,拜過先生,他就是蒙館的學生了。我會教好他的,你老人家放心好了。”說完,從桌子的右角上,取過他早已准備好了的一本《四言雜字》,遞給了阿芝。這是鄉村一般人家學記帳時必讀的書。 齊十爺站了起來,高興地同周雨若告別。跨出門檻,他輕聲地對阿芝說: “傍晚,公公來接你。好好讀書,要守規矩,要有禮貌。” 半個月過去了,阿芝很快适應了這里的學習与生活。 《四言雜字》很快學完了,背熟了。接著,再讀《三字經》、《百家姓》。他反應之快,記憶力之強,出乎周雨若的意外。 他對外公的教法十分滿意。他不但教識字,教寫字,而且解釋字義和每句的內容。這是他公公所不能辦到的。 中國古代有盤古、有堯帝,這他知道,他听婆婆、公公講的,但外公講得更詳細、更生動。 對于外公,他最初是畏懼,后來是敬重,到現在是敬愛了。他決心做一個象外公那樣的人,讀很多、很多的書,知道很多很多的事。長大了,也把自己知道的教給弟弟、妹妹們,讓他們也象自己這樣高興,這樣知道的多多的。 几個月過去了,他不但學會了一般需要一年才能學完的課程,還超過了一年以前入館的學生的水平。對周雨若來說,自己的學生,自己的外孫,有這祥的天份,這樣的好學,那种欣悅,那种高興,是不用說的了。 一天,他把齊十爺找了來,剛招呼他坐下便迫不及待地說: “請親家來,不為別事。阿芝上蒙館已經四個月了,學什么,會什么。全館數第一。”周雨若同齊十爺面對面坐下,“我教了好多年蒙館,也走了好几個地方,象這樣出類拔萃的學生,不多。想辦法,讓他繼續學下去。‘自古貧寒出俊才’,一點不假,” 齊十爺望著周雨著眉飛色舞的樣子,不禁暗自高興: “這全仗親家教得好。這孩子一回家,手不离書,口不离書,讀啊,寫啊,全不用我們操心。” 他知道阿芝學習是不錯,但到底達到怎樣一個程度,心里沒底。今天听周雨若一說,真是心花怒放。回到了家,他把這喜訊告訴了儿子、儿媳和老伴,大家听了都十分興奮。 周雨著開始教阿芝讀《千家詩》了。他一讀就朗朗上口,十分動听。他愛讀,越讀越有興味。有几首他最喜愛的詩,他不僅背了下來,還常常一遍遍地反复吟誦,簡直成了一個小詩迷。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shuku.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