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阿芝弄不清楚自己為什么這樣喜歡畫,象著了迷一樣,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能分散他對于繪畫的熱烈追求。一天不拿筆畫上個什么鳥呀、花呀、雞呀、牛呀,心里就很不踏實。 春天里,白鷺來到這碧綠的山村,在耀眼的陽光下這些美麗的鳥漫步在田野水邊,那長長的頸項,那雪白雪白的羽毛,那高雅自恃的神態,使阿芝心醉。他坐在小山坡上,靜靜地看著這一群“小天使”,在湛藍的天幕了,在蔥郁、翠綠的樹叢中,輕盈地舒展自如地起落著,他仿佛來到了一個圣洁的、幽靜的世界里,大自然多美好。能用自己的筆,把這明媚的春光、春天里一切活動著的生命留下來嗎?于是,他拿出了筆,畫了起來。他認真地看著,畫著。雖然是第一次畫這“小天使”,但是,主要特征他還是抓住了。畫上的鳥那細長的腳和頸項,使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白鷺。 同窗好友,是他第一批最忠誠的讀者和觀眾。當他們第一次看到阿芝的白鴛圖時,個個都高興得跳了起來。他們一邊拍手,一邊喊出了“真象,真象。你看,那收起的左腿,那將要展開的翅膀,快要飛了。”大家指划著、議論著,早把周雨若的訓活拋到九霄云外了。 這是王爺廟右后方松樹林的一角。僻靜、幽邃,一般人是不會到這個地方來的。自從先生公開在課堂訓斥了阿芝以后,阿芝和同學們就偷偷地到這地方來。 這是清朝同治年間,在這樣一個作茧自縛的年代里,又在這樣一個位于神州腹地的偏僻山村,阿芝的畫,給這群純真的、智慧之花初開的孩子們帶來福音為蒙館里平淡、刻板、枯燥、乏味的苦讀生涯,增添了几分樂趣和活力。 白鷺畫的成功,同學們贊頌的目光,給了阿芝以無窮的力量。他堅持不懈地畫下去。學業上,他几乎不用操多少心。這一點,外公一直是十分滿意的。他有相當的時間,可以用來畫畫儿。時間是屬于他的。只是描紅紙,不敢再用了。外公說得對,那是公公、爸爸的血汗錢換來的啊!這一點,他是不會忘記的。 寒露過后,天漸漸有些涼意。公公咳嗽得很厲害,常常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齊周氏賣掉了几十個雞蛋,請醫生給公公听了脈,開了處方。公公准備去配藥,阿芝一听公公要到鎮上去,附著他的耳朵,小聲說了些什么,公公高興地點著頭。 傍晚公公回來,描紅本和筆給阿芝買來了,藥卻沒有抓,錢不夠啊!婆婆、爸爸、媽媽很生气。這一夜,公公又是不斷地咳嗽。阿芝知道公公為了他的學習,藥都不吃了,眼淚潸潸地直淌。他用被子捂著頭,哭得很傷心。 一夜之間,阿芝似乎長大了許多,懂得了許多許多的事。他不再用描紅紙了,盡量地利用廢紙,仍然自由自在地畫。人物、花卉、禽鳥、草虫之后,他開始畫山,畫房屋,畫星辰日月。…… 他現在才發覺,房子也不盡一樣,自己家的茅屋,街市上焦老頭的店舖,結构別致的王爺廟,各各不同。過去他沒有認真留意它們之間的區別,而今要動手畫了,他必須仔細觀察觀察。 秋風帶著寒意,陣陣地掠過。漫山遍野的楓葉,紅了,枯了,落了,撒滿了山助、田野。 稻子早已收割。田里整齊地排列著稻茬子。路邊、田埂上的几枝枯草,在寒風里搖曳。 周雨若看完了學生的功課,信步跨出山門,背著手,凝視著遠處起伏蒼茫的群山。 人間路到三峰盡, 天下秋隨一葉來。 他想起了錢昭度的這首《華山》詩,低聲地吟誦著,一股寂寞惆悵的悲秋情緒涌上了心頭。國事日非,不堪回首。多少有志之士,報國無門,浪跡江湖!昨天他接到朋友許明山的信,說憤于官場昏暗,挂印而去,隱居浙東的四明山區。其實,這樣的血性男儿,又何止許明山一人呢?為什么天地間容納不下一個正直的人? 他心潮起伏,望著前面被夕陽燒紅了的山巒云霞,周雨若沉思起來。 忽然左前方小山丘的楓樹林里,款款地走出了一條水牛,寬大的脊背上,馱著一個少年,悠然自得地朝山門走來。他的視野,隨著這少年,慢慢地在移動。到了二百步左右的地方,他發現這少年正是外孫阿芝。 阿之見外公獨自站在山門口,慌忙跳下牛背,取下挂在牛角上的書本,把牛拴到樹干上,快步向周雨若走來,深深地一鞠躬。 周雨若已經兩個月沒有見到阿芝了,十分思念。如今他突然出現在面前,使他百感交集。 外孫的中途輟學,早在他的預料之中,因為齊家實在太窮困。但是,只上了短短半年的學,就不上了,他為外孫感到十分惋惜。 “年景不好,阿芝他爸租的几畝田,連种子都收不回來。阿芝弟弟剛出生几個月,家里好几次都揭不開鍋。”齊周氏為了阿芝的輟學,又回到了娘家,坐在半年前同父親商量阿芝上學的那間書房里,偷偷地流著淚,“這孩子實在可惜,家里商量了好几次,沒辦法,只好這樣了。” 周雨若愁容滿臉,靜默地听著。 “你們的困難,我也知道。我是鞭長莫及啊:教蒙館几個錢,夠什么?還不夠你媽媽吃几劑藥。”周雨若長歎了一聲說:“這孩子聰明過人,天分高,可惜出生在這樣的社會!” 齊周氏默默地啜泣著。周雨若不忍看下去,把臉轉過去,屋內陷入在沉寂、苦悶之中。 “罷,罷,罷,還是糊口要緊,讀那么多的書有什么用?我就是例子。”周雨若凄然一笑,“將來有可能,讓孩子學點手藝,養活自己,是第一要緊的啊!” 阿芝做夢也沒有想到會這么早讓他輟學。晚飯后,媽媽把他叫到屋里,把這不得已的決定告訴他時,他哇哇地大哭了一場。公公含著淚,左勸右勸,他才上床,又躲在被窩里偷偷地飲泣著。 熱鬧的、有節奏的蒙館生活;外公讀《千家詩》到興奮得意之處的神態;畫雷公神像的難忘情景;廟后松樹叢中的快樂小天地;……這一切一切,一一展現在眼前,好象是昨天發生的一樣。然而這,切都要結束了,他是多么依戀和痛苦。 下弦月的清輝,透過窗上的小孔,斑斕地傾瀉在屋里、床上。他看著,想著。知道這一切已經不可挽回了。 他体諒爸爸、媽媽的處境。家里又增加了一個弟弟。地里收成不好,体衰年老的公公和爸爸不得不到外面去打短工;媽媽、婆婆里里外外,操持這個家,累得喘不過气,直不起腰。他感到自己長大了,應該干些活,分擔家里的負擔与优愁。想到這里,他倒平靜了下來。 他轉過身子,原來公公也沒有睡,仰靠著,不斷地抽著煙,煙袋鍋上的火星,隨著他一吸一吐明滅著。 第二天,他起得格外早,雖然眼睛有些浮腫,但是他還象平時一樣,這是他決心這樣做的,盡管他自己內心痛苦极了,但不能為難分公、婆婆和爸爸、媽媽。 他悄聲地附著媽媽的耳朵: “媽媽,我都知道了,你不要難過,我不上學了,幫家里干活。” 齊周氏忍不住嗚咽起來。阿芝本來是強忍著痛苦,見媽媽這樣傷心,自己的淚水也淌個不住。 他吃不下飯,跟著公公,踏上去王爺廟的路,去向先生——他敬重的外公告別。 從齊家到王爺廟只有三里路,可是今天好象特別遠。春天’上學時,路邊青翠的柳枝,到處盛開著的艷麗的野花,如今都枯黃凋落了,西風一吹,紛紛揚揚的。廟內庭院中的芍藥,只剩下搖曳著的軀干,葉片被剝落得干干淨淨。 山門里,同學們突然看見阿芝來了,都遠遠地迎上前來,依戀地、深情地注視著他。阿芝點點頭,也不說一句話。 “親家,也只好這樣了。”周雨若扶著齊十爺進了屋子,落了座。“阿芝很聰明。當初也只是讓他識几個字,記記帳,目的已經達到了。寫個信,記個帳,他還是綽綽有余的。” 他微笑地注視一下阿芝,想盡量把气氛搞得輕松一點。他擔心這件事給阿芝的思想壓力太大,寬慰地說; “這世道,書讀多了,有什么用?仕途不是我輩的去所,至多是我的這個出路。”他搖搖頭,苦笑著。 “阿芝很懂事,媽媽同他一說,他就同意了。”齊十爺說。 “這很好。人窮志不窮。人生在世要有骨气,有志向。不在學堂,靠著自學而成就一番事業的,歷史上有的是。”周雨若侃侃而談。“有時間,你看著蘇軾的《留侯論》,那里面講的不無道理。” 說著,周雨若站了起來,走到書架前,拿出一本焦黃了的線裝書,遞給阿芝; “這是一部《論語》。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不無夸張之處;但書中許多精辟的見解是十分寶貴的。下學期本來就要學這部書了,你有信心、有興趣,拿去慢慢地讀。有了前一段的基礎,讀這就容易多了。”頓了一下,他又接著說:“有不理解的地方,隨時可以來找我。” 阿芝一生中唯一的、极為短暫而難以忘怀的讀書生活,就這樣結束了。 他是一個自尊心、自信心很強的孩子。在短短的時間里,他能很快地從痛苦与迷惘之中擺脫出來,恢复了心理上的平衡。 阿芝開始承擔力所能及的勞動。挑水、砍柴、放牛、照看弟弟,他樣樣都干,而且,婆婆、媽媽很快地發現,這孩子干起事來,專心致志,干一件,就干好它,干完它。 他認為外公講的道理是對的。讀書不只是在蒙館里,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學習,也應該學習。自己畫畫,誰教他呢?不都是自己擠時間學的嗎? 秋天里,地里的農活不多,他就每天到村邊、山頭去放牛。牛角上挂著他心愛的書本。牛慢慢地踱著,吃著草,他就取下書本,躲在向陽處的稻草垛里,對著秋天的陽光,拿出外公給他的《論語》,細細地讀起來。 他靠著過去几個月讀《千家詩》、《百家姓》的基礎,加上他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居然能理解文中內容的十之七、八。不過,遇到典故之類,那就難了。他就記上記號,積累起來,到一定時候,再去請教外公。 周雨若見是阿芝,愁云為之一掃,高興地把他領進了居室。 周雨若沏了一杯熱气騰騰的茶,遞到阿芝面前,關切地說: “先喝喝,暖暖身子。” “不冷,一點也不冷。”阿芝感激地說。 “《論語》看了嗎?有什么困難?” “快看完了。就是有些地方不明白。”阿芝取出了一本手抄本,小心翼翼地翻著,走到周雨若面前,恭恭敬敬地指著書上一段說:“《子罕篇》上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四句是什么意思?” “這是孔夫子倡導的治學態度。‘毋意’,就是不任私意;‘毋必’是不武斷;‘毋固’,不固執;‘毋我’,不自以為是。”周麗若認真地解說著,“在學習上,他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提倡‘學而不厭’、‘不恥下問’。學問,學問,都是從問中學得的。屠戶、販夫、村姑,都有知識,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因此,要學得一點知識,就要不恥下問。” 阿芝靜靜地听著,不時點點頭。忽然,他好象又想起了什么: “《顏淵篇》上有一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是現在的情況不是這樣。我看百姓窮得吃不上飯,住不上房,當官的,卻吃的好,住的好,這不是有背于圣教嗎?” 周雨若一惊,暗暗稱奇。他想不到短短几個月,阿芝竟學習得這樣好,鑽研得這樣深,提出了這樣一個嚴肅的、尖銳的問題。 他沒有馬上作答,呷了一口茶,緩緩地歎了一聲:“有背于圣教的事多了,不然國家何至于走到這地步。” “官吏不都是孔門的弟子嗎?圣人說的為什么弟子不照著去做?”阿芝又問了一句。 “孔門的叛逆多得很!宋季以下,講儒學,從朱熹開始。不過,這些人表面上儼然正人君子,背地里男盜女娼,橫行鄉里,欺壓百姓,殘害朋比,中飽私囊,哪一件不是孔門的嫡傳干的!可是,又都打著圣賢的牌子去治人。” 周雨若說到激憤處,站了起來,來回踱著說: “書不可不讀,讀了要深明大義,要正直。讀了書,去殘害百姓,不如不讀書。” 阿芝見到外公的情緒很不好,赶快拿出借的那本《論語》說:“外公,這一本還你,我自己抄了一本。” “你抄了一本?給我看看。”惊奇地看著那本手抄的、裝訂得端端正正的《論語》,周雨若高興地說:“字寫得不錯啊,還在練字嗎?” “天天練。反正有空時,就寫几頁。上山放牛,就在地上寫。” 周雨若贊許地點點頭:“好,學習就要持之以恒,積以時日,大有進益。你還畫畫嗎?”他忽然想了起來。 阿芝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小聲地說: “還畫,天天畫,改不了的習慣了。“ “練練也好,或許將來有出息。”外公若有所思地說:“听說過王冕嗎?宋代人,也是個窮孩子,放牛的,同你一樣,天天畫,終于成就為一代畫師。” “听說過。”阿芝興奮地抬起了頭,眼睛里放射出异彩,他簡直不敢相信外公會這樣肯定他的畫畫。 到了掌燈時分,阿芝回到了家。今天他十分高興。外公不但回答了他許多學習上的疑難問題,而且教給了他許多做人的道理。 晚飯后,他同平常一樣,取出本子,就著豆大的燈光,開始看書,寫字了。自從輟學以后,他一天也沒有中斷過。 爺爺很疼愛他,勻了几個銅板,又給他購買了大字本子、筆和墨。 阿芝經過了這段學習上的變故,更懂事了。他知道本子來之不易。寫大字時,精心地一筆一畫地寫,從不馬虎。 為了節省大字本,他想了一個辦法,上山采集了一些紅土,制成紅墨汁,先在紙上寫一遍紅色的大字。第二遍才用黑墨汁寫;然后,又將本子翻過來,在反面上又寫一遍。這樣,一個本子,可以當三個本子用。 他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已知道了生活是多么的艱難;勤儉是多么的寶貴。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shuku.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