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花期的愿望


  杏花云的香山。
  一天一地粉白色的水在流動,這水,漫過所有的空間,沒有堤岸,沒有限制。孟春的杏花,就是以這樣的熱烈,宣諭著對這個季節的統治。
  這其實是一种不安分的顏色,它會讓人更多地想到生命最深處的騷動,它不能給人一种真正的滿足,沿著不斷上升的階梯,在沒有涯際的包羅万象的深沉之中,去接近嚴肅与崇高。作為一种脆弱的紅,在肉体和精神的意志上,卻具有一种奮起的因子。
  綠,此時卻顯得宁靜而和平,它淹沒在那脆弱而洶涌的薄紅中,得到了像在某种單純顏色上的休息,這是一种自我滿足的安靜,它不向任何方向流動,似乎沒有注入’歡樂、悲哀和熱情的感染力,它什么也不要求。
  林徽因踩著石板小徑,緩緩拾級而上,花雨落了她滿身。
  她為了養病,住在香山半坡上的“雙清別墅”,這里淡雅幽靜,亭映清泉,竹影扶疏,金時稱“夢感泉”,乾隆題刻“雙清”,1917年,熊希齡在此建別墅而得其名。林徽因將在這里度過一個漫長的花季。
  寶寶滿月之后,他們回到了沈陽,東大已經開學。這是他們夫婦在這里工作的第三個學期了。她鼓動梁思成從這個學期開始,完成那部早已在計划之中的《中國建筑史》,直到目前,唯一的一部中國建筑史是日本人寫的,里邊的插圖是日軍持軍刀站在中國的古建筑前,林徽因看了非常生气。繁重的教學工作加上帶孩子,她撐了不到一年就病倒了。一直到1930年秋天,徐志摩特意去沈陽看她,她還躺在床上。徐志摩看到沈陽醫療條件太差,气候也不适宜,便勸她回北平治療一段時間。林徽因和梁思成听從了他的勸告,回到了北平。為了照顧她的病情,徐志摩曾在她的家里住了一段時間。
  當時徐志摩与在南京中央大學教書和讀書的方令儒、方瑋德、陳夢家擬創辦一個詩刊,這個刊物原是徐志摩主持過的《晨報》副刊的一個欄目。從北平回到上海以后,徐志摩立即向林徽因等發信征稿,与陳夢家著手籌備《詩刊》。這年冬天,在《新月》三卷第二號上刊出了《詩刊》的廣告,宣布了《詩刊》的宗旨:舊友和對詩有興趣的新友再來一次集合,活躍一下詩界的气氛。
  1930年末,徐志摩應胡适的邀請,到北京大學任教。舊歷年前,返回南方過春節。在家時,徐志摩意外地收到了林徽因從北平寄來的照片,照片上的她,還輾轉在病榻上,背面題了一首詩。舊歷初三,徐志摩就回到了北平。他以為林徽因、梁思成已回沈陽,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到了梁家,夫妻倆仍在家中,林徽因病得更厲害了,臉上瘦得骨頭都能看出來,梁思成也滿臉憔悴。
  “怎么啦?”他問梁思成。
  “徽因病了。”梁思成歎了口气。“前些天,她陪人到協和醫院看病,讓一個熟悉的大夫看見了,就拉著她進去作了x光檢查,一看說是肺結核,目前只能停止一切工作,到山上去靜養。”
  也許因為生病,林徽因的脾气也變了。她總是沒頭沒腦地訓斥梁思成,弄得梁思成手足無措。徐志摩心里也很難過,可又不知怎么安慰他們才好,只能抱起孩子引逗著,冰冰已經一周歲多了,長得越發可愛,眼睛像林徽因,臉盤卻像梁思成。
  送徐志摩出門的時候,梁思成說:“她要去香山休養,又舍不得孩子,我又不能陪她上山。到底留在北平家中好呢,還是去沈陽上課呢?”
  看到他們現在這副零亂不堪的樣子,徐志摩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很想為他們分擔一些憂愁,但又愛莫能助,只能保持緘默。
  在去香山養病以前,林徽因為徐志摩剛剛創辦的《詩刊》寫了三首愛情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這些詩以尺棰的筆名發表在1931年4月《詩刊》第二期上。徽因拿到刊物后,心情很高興,仿佛病也好了許多。
  徽因与母親上山以后,春天的香山更引發起了她的詩興,她忘了醫生的禁令,竟然如痴如醉地寫起詩來,這一寫,一發而不可收。她寫的每一首詩,都与大自然和生命息息相關。林徽因的詩作,一如既往地受到英國唯美派詩人的影響,早期的詩作中就更加明顯。如她寫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邊渾圓的游渦。
  艷麗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貝齒的閃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風的輕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發,
  散亂的挨著她的耳朵。
  輕軟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進了你的心窩。
  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這首詩足可以代表林徽因早期作品的藝術風格,那輕輕地笑的“云的留痕,浪的柔波”,是從眼神、口唇邊泛起的酒窩,那整齊洁白如編貝啟唇而露的玉齒,在閃光之間的具象,描繪了一個燦爛無比、甜美絕倫的笑,——詩的笑,畫的笑,是那樣甜蜜,痒痒地涌進了人的心窩,体察与表現是那樣的細致入微,又別開生面,真摯的感情和精微的感覺,描繪出可触摸的具象。上下兩節,對稱很嚴謹,語言也玲瓏剔透,詩行中透出美的芳馨。香山上的詩,是俯拾皆是的,但是它又特別需要詩人獨到的慧眼,如她的《深夜里听到樂聲》: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輕彈著,
  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
  靜听著,
  這深夜里弦子的生動。
  一聲听從我心底穿過,
  忒凄涼,
  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
  太薄弱,
  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除非在夢里有這么一天,
  你和我,
  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這樂聲是一种感召,也是一种憶念,輕柔細膩中蘊含著熱烈和真摯,這是來自性靈深處的詩情。在藝術形象的建构上,這首詩也更多地体現了音律美和建筑美,那意象細微的彈跳,好像賦格曲中最輕柔的音符,那旋律,讓你心頭蕩漾,心弦顫動,又余音裊裊;在句式建构上,兩長一短的三段式,抑揚适度,如一曲回廊,往還复沓,曲徑通幽,构成了深邃的意境,又渲染了那种悲思和凄婉的意味;在韻律上,流暢而不單調,和諧又复自然。
  5月15日,徐志摩拉上張歆海、張莫若夫婦,到香山看望林徽因。
  見到他們,林徽因高興得像個孩子,養了兩個月,林徽因的精神好了許多,臉上出現了紅潤。林徽因說:“你們看我是否胖一些了?這兩個月我長了三磅呢。”
  張歆海的夫人韓湘眉說:“看你的臉讓太陽晒的,簡直像個印度美人了。”
  大家都笑起來。
  吃了茶,他們一起去游山。
  從“雙清別墅”到半山亭,從西山晴雪到弘濟寺,這一路上說說笑笑,不覺已近中午,便去弘濟寺吃素齋。張歆海對寺旁的一塊大石頭發生了興趣,對徐志摩說:“志摩,你看這個神雞石是公雞還是母雞呵?”
  林徽因笑道:“當然是母雞了,你看它尾巴下有個石洞,人都說這是一只神雞,每天下5個雞蛋,鄉親們都叫它下蛋石呵!”
  張奚若卻堅持說那是一只公雞:“你看它的脖子高高揚著,還有它的冠子,哪像個母雞的樣子!”
  張歆海說:“母雞就不能把頭昂得高一點?人家生了蛋,也該驕傲一下嘛。你看我家的湘眉,生了孩子,一天比一天神气!”
  “你別胡說八道了,”韓湘眉說,“還是讓徽因讀讀她寫的詩吧。”
  林徽因說:“好久沒有這樣開心了,我一個人在山上,真是悶死了。詩倒是寫了不少,可不好給你們拿出來,就給你們讀讀我那《一首桃花》吧。”
  桃花,
  那一樹的嫣紅,
  像是春說的一句話:
  朵朵露凝的嬌艷,
  是一些
  玲瓏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勻的吐息;
  含著笑,
  在有意無意間,
  生姿的顧盼。
  看,——
  那一顫動在微風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邊,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跡!
  徽因讀完詩,大家都交口稱贊。
  韓湘眉說:“真是太好了,看來我們是來晚了,沒見上那一樹桃花。”
  張奚若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林小姐成了大詩人啦!你在《詩刊》上那組詩我也讀了,寫得滿有味道嘛!”
  林徽因說:“學長過獎了,還不是志摩催稿子,硬逼出來的,生澀得很。”
  志摩說:“徽因的詩,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靈的契合,又總能讓人讀出人生的況味。這《一首桃花》与前人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怜芳草’是同一种境界。”
  這天,他們一直陪徽因聊到很晚。
  這段日子里,林徽因還寫了:《激昂》、《蓮燈》、《情愿》、《中夜鐘聲》、《山中一個夏夜》等詩作。應該說,這是她寫詩最多的一年。這些詩表現了她對生活和生命的摯愛,感情纖細,构思巧妙,以獨特的想象,創造了一個內心情感和思想的詩性世界,具有音樂、繪畫和建筑美。從這個花季始,她走上了詩歌創作的漫長旅程。
  除此之外,她還創作了短篇小說《窘》,這是她的第一篇家庭生活的小說。
  6月12日,徐志摩、羅隆基、凌叔華、沈從文,再次同去香山看望林徽因。
  林徽因的病情又有些加重,剛剛發了10天燒,人也顯得疲乏,怕她寂寞,林徽因的母親也把寶寶帶到山上來了。大家見到徽因,心情也很沉重。
  這次志摩上山,又特意為徽因帶去英國唯美派作家王爾德、特等人的著作和新出版的第三期《詩刊》,在這期刊物上,發表了他的新作《你去》,志摩曾在信中說,這首詩是為她而寫的。詩中流溢著他對她的情感和愛昵:
  你去,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
  你上哪一條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燈一直亮到天邊,
  你只消跟這光明的直線!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著你,
  放輕些腳步,別叫灰土揚起,
  我要認清你遠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認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
  不斷的提醒你有我在這里
  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涼,
  目送你歸去……
  不,我自有主張
  你不必為我憂慮;你走大路,
  我進這條小巷,你看那棵樹,
  高抵著天,我走到那邊轉彎,
  再過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亂:
  有深潭,有淺洼,半亮著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紛披的眼淚;
  有石塊,有鉤刺脛踝的蔓草,
  在期待過路人疏神時絆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膽,
  凶險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遠了,我就大步向前,
  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鮮;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須風動,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
  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
  下山的時候,徐志摩沒有說什么,只是輕輕地吻了吻寶寶。
  徽因送他們到一座山的彎口處,徐志摩回過頭去,徽因還定定地站在那里。
  滿山的杏樹已結出了累累青果。
  那是一個花期的愿望。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